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新生,顾名思义,是指刚刚结束高中紧张的生活,进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生活、大学文化等都没有了解,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一些新的课程和文化活动,来让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让学生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好的接受教育。那么,如何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顺利地完成学业,健康快乐渡过大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实现了从高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蜕变,要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适应时间。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极为不同,高中生活的紧张氛围与大学生活的灵活多变也格格不入。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会对大学生活不太适应,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课程学习的巨大变化、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等。因此,学校应该及时的开展相关的课程,指导大学新生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帮助新生适应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做到位,才能为后续的教育工作做好铺垫,使教育工作更好开展。由此可见,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二、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下,网络的应用为学生们打开了认识外部世界的大门,尤其是对大学新生来说,刚刚迈出义务体制教育的他们,充满了对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的认知不再仅仅只局限于书本,所以,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哪怕是距离遥远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但是,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它为大学新生带来新鲜社会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而这些负面的知识造成了他们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扭曲,为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不利影响,模糊了他们的价值取向。由于我国独特的教育机制,在学生们迈进大学校门后,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希望摆脱家长或者是社会对他们的管制,但是,在他们自我独立意识最强的时候,也是对于外界事物的辨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最弱的时候。因此,在不能正确把握善与恶、对与错、诚实与虚伪、公正和失衡的划分标准时,大学新生就会形成思想道德素质较低、观念淡薄以及社会行为失常等现象。而且,在大学学分制下的松散环境中,集体荣誉感观念的缺失使他们忽略了对于集体观念的正确认识,注重的只有个人的得与失。
2.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大学新生在信念和理想上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取向,社会结构的不断改变带来了社会形态的千姿百态,而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也为大学新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得一些大学新生被外界的诱惑所吸引,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轨道,比如,一些新生注重物质上的利益追求,从而丧失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也有的新生沉迷于现实中享乐状态,而忽略了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与社会现实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脱节,让他们的政治辨别能力和认识行为能力不成熟。所以,当他们在面对外界种类繁多的信息时,由于自主性意识的残缺和自身的生活经验、社会认识度的局限,导致了应对外界事务的能力较差。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加强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人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都要对新环境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新环境中实现自身发展,大学新生也不例外。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要适应的新环境就是大学生活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学校的学习设备、学校提供的生活服务等。在对学校的环境熟悉之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了,这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首先,学校应该开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辅导课程,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动态,制定一些具有教育意义且生动的课程,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对新生在心理上和生活中都提供帮助,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在学校的师资队伍中,应成立一支具有全新教育观念的队伍,针对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为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质。
首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业能力。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对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可以保证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制度化、科学化的发展,从而可以与实践切实相结合。此外,要充分规划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工作安排。在对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完善的管理系统可以让学校充分实现终身教育的发展理念,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安排规划,要进行合理的分类培训,最不同级别的人员实现层次性的编排。其次,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班级辅导员作为基础性力量,是教育者职业队伍中的主力军,因此,要大力发挥指导员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完善辅导员职业队伍的规划机制。在对辅导员进行选拔时,要注重职业能力上的素质,严谨的挑选教育人才,还要健全相应的辅导人员培训教育体制,通过对这些人才的再教育,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通过完善职业队伍的管理体制,对辅导员进行思想上、生活上的帮助,切实完善一系列相关的管理体制,从而为大学新生提供一个有保障的领导力量。
参考文献:
[1]肖曼.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创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2]王运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
[3]铁芝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时代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走在时代前列,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不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内容和风格,是其享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把握时代主题,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解答时代课题,适合时展,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保持与时俱进。伴随时展和社会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定要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高校大学生是富有生机、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随着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广泛多样,家庭贫困生日趋增加,在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明显的弱点,主要表现为:生理成熟期普遍前移,而心理成熟期总体后移;思想活动因素日趋多样,关注点、价值取向日趋广泛、多元;学习上远离经典,满足世俗;价值取向上躲避政治,权利意识、个体意识突出,责任观念、国家观念淡薄;人际关系上缺乏关爱,缺乏和谐,心理承受力弱,人际冲突加剧。这些变化和新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及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关注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构建富有针对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多变性
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现代社会环境对人们主观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复杂和突出。高校学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相对而言,受社会环境影响更直接、更敏感。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出现了诸如媒介环境、竞争环境和网络环境,它们正在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管理者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自觉增强服务意识,善于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人性化”,进而实现管理模式的与时俱进。
(一)由经验型管理转向规范型管理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基本上是管理者利用自身的经验优势对被管理者进行灌输,但这种管理经验毕竟是局部的、片面的。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求高校的管理者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发展规律,必须在管理过程中遵守科学的程序规范和方法规范,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允许掺杂管理者的私人感情或片面主观因素,确保用公认的客观准则,分析、选择判断事物,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能协调有序地顺利运行。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善于把原则性的目标转化为既可以具体把握又具有可接受性的规格或标准,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规章制度。
(二)由事务型管理转向素质型管理
长期停留在单纯的事务管理上,实际工作的效果可能陷于低水平、实效差的状态,事务型管理还不能充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要以每个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已任,承认和尊重学生的自身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个体素质;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以人的健全个体为根本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素质型管理模式强调尊重主体,崇尚个体,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具有更大的务实性。素质型管理可以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由管教型管理转向民主型管理
管教型管理一般是管理者从既定的管理角度出发,忽视管理对象的具体利益,它天然地带有某种程度“专制”,采用的方式多数是“训导”,这种管理模式只考虑集体的权威,管理者自身的便利,很少考虑被管理者的个人自由,往往容易导致管理者高人一等,目中无人。管理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或方式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我们只有发扬民主作风,坚持民主方法,使民主原则深入人心,贯彻到每一个管理环节,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高校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管理,管理者必须充分发挥管理集体的作用,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吸收其他管理者的意见,集思广益,实施集体管理;倾听教育对象意见,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
(四)由灌输型管理转向渗透型管理
传统的灌输型管理过分夸大教育主体的主观作用,忽视教育对象的能动作用,灌输效果并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双向过程,一方面,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又发挥着主体作用。我们在强调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来理解他们,多途径地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受教育者在参与实践中得到切身感受,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教育,追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面对网络社会无孔不入的海量信息,管理者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匿名性特征,淡化教育痕迹,增强渗透意识,与学生进行坦诚地互动交流,帮助他们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袭,引导他们认清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指大学生自觉产生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欲望和要求及自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求知行为。在实践中,正是这种需求推动着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内容进行分析、选择、整合并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全面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实现研究范式从“社会需要论”向“社会与个人需要统一论”的转向,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现实情况来看,理论界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效果的研究并不多,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分析、梳理,可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一、国内研究现状
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为主题在CNKI数据库进行模糊检索,自2000年起,至2014年12月止,共检索到文献一千余篇,其中期刊论文九百余篇。以此为依据,对国内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研究进行梳理,主要沿两条路径展开:一是找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理论依据;二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实践探索。具体内容如下。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理论依据
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程度和效果如何,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取决于自我的内在需要。正因如此,近年来从分析人的需要出发,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审视,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很多学者对其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呈现出系统化、科学化的趋势,产出很多学术成果。
1.关于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
现有成果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需要的理论基础。理论界相对集中于主张将的需要理论、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主)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雷骥(2004)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关心人的物质需要,理解人的精神需要,尊重人的人格需要。赵婷(2008)提出马斯洛需要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都具有层次性和动态性,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第二,关于人的需要的内容和分类。学者们根据不同标准和不同侧重点做了如下划分。林春逸(2005)将现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分为个人生存需要、个人发展需要、各类群体的生存发展需要、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需要。文竹(2013)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大学生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侯玉基(2002)将人的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进行划分,横向包括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个体需要与群体需要,纵向包括马斯洛提出的五个需要层次和马克思的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人的需要的客观必然性。亓灿新(2010)认为现实中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驱动力,研究现实中人的需要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王勤(2003)从人的生存发展角度出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激发人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人的需要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刘强(2008)提出要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关注大学生的低层次需要,升华大学生的高层次需要。何东海、张新尧(2003)指出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合理需要,科学引导失度需要,努力满足角色需要,积极优化需要环境。李欣欣、阚红波(2008)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具有层次性、发展性、共同性和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发展需要,促进其全面发展。
2.关于人的精神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人的精神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学者们在两条不同的研究线路上前进,一条是研究与人的精神有关的问题,主要包括精神动力研究、精神利益研究、当代人精神需求研究,尽管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不同,但一致认为,人的存在发展需要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精神需要激发、引导、提升,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与任务。另一条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和主体性等方面的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等方面,学者们一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培养人的主体精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最终使人的精神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对接。目前,沿着这两条思路所进行的研究已取得以下成果。
与人的精神有关问题的研究,主要成果有:第一,对精神动力的研究。骆郁廷(2003)指出人的精神需要,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张力,推动人们的精神活动去满足精神需要。开发精神动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科学理论、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教育与引导。郝登峰、刘梅(2002)认为精神动力系统含有导向力、驱动力、调节力三个子系统,精神动力系统具有导向、推动、整合和凝聚功能。第二,对精神利益的研究。靳国军(2004)认为精神利益对增强人的活力、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对精神需求的研究。王玉霞(2008)、梁胜初(2003)从现实的变化分析了当代中国人精神需求的变化、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合理引导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和主体性等问题相关的研究,主要成果有: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苗华(2007)指出人的精神需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精神生产是人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使精神生产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雷骥(2007)阐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及其与之相对应的需要构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三大人性基础和哲学根基。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吴琼(2007)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向以开放性、主体性、情感性、生活化为特征的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刘志英(2002)分析了学生主体需要的不同层次和类型,指出教育教学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互动辩证关系,将两者之间的冲突归为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冲突。褚凤英、孔超(2010)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首先体现为人本价值,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增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实践探索
理论界一直在尝试着从分析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入手,试图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贴近大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把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固化为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内容和特点
薛海(2010)认为当代大学生精神需要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求知、交往情感、理想信念、职业规划、消遣娱乐等,主要特点有求知性和发展性、能动性和参与性、层次性和差异性、趣味性和娱乐性。郁顺华、毕玉芳(2008)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具有以下特点:有理想信念,但也急功近利;求知欲强,但重速成实用;渴望尊重,但缺乏个性差异认同;向往休闲娱乐,但仅追随时尚;有交往需求,但只要快乐享有。金艾裙、李震(2012)指出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呈现四大特点:注重自我的全面发展;目的性强,更兼具功利性倾向;调适情绪的需求日益增强;不同个体与群体需求呈现明显差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意识的培养
白丹(2005)认为精神上的需求特别是高层次的思想政治需求是人类特有的非生存性质的需求,需要后天的培养和造就。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意识,要抓好“三种教育”,完善“两种机制”,建立“一种体系”。占世豪(2006)认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意识,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和我国时代的特点所决定的,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曹俭(1998)强调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几种途径,即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育之以需、约之以规。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机制的构建
李国娟(2005)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致力于在学科的意识形态性和大学生的自身需求之间,在教育目标与学生需求之间,在完善课程教学与提升学生需求层次之间建立三个平衡点。张斌(2012)认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机制要重建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厘清大学生需求体系与满足体系及其二者的内在逻辑关联,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机制构建的价值目标,从而寻求切实可行的策略。周桂英(2011)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内在动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机制,必须夯实需要基础,满足现实需要,促进需要升华,拓宽需要视域。
4.以大学生需求为立足点调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吕云超(2012)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及心理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努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金艾裙、李震(2012)提出应关注并引导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需求差异,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薛海(2010)提出要构建主体性、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育和谐的理解型师生关系,建设高雅和时尚融合的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法,但却存在着事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如英美的“公民教育”、德国的“民主教育”、法国的“公民道德教育”。郑永廷[1]曾引用美国前教育部国际研究学院院长的说法:“我们学校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政治社会化技术,或者叫公民技术。中国叫德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叫公民教育,叫作政治社会化。”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人本主义为思想基础,重视被教育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主张人性化、实践化、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反对生硬的思想灌输,多渗透于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中。
(一)理论研究方面
国外对需要问题本身进行的研究较多,但真正对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进行专门研究的不多。西方学派的一些学者对需要与人的本性以及需要的异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人的需要与人的本性不可分割,并认为人的真正需要是符合人的本性的需要。西方的代表人物弗罗姆认为,人的真实需要是指那些对于实现人的本质来说必不可少的需要,是根植于人的本性的需要。对于需要的异化问题,马尔库塞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是虚假需要。人的需要的异化使人丧失自我,成为单向度的人。弗罗姆认为,马克思既重视物质需要,也重视精神需要。马克思的学说并不认为人的主要动机就是获得物质财富,而恰恰是使人从经济需要的压迫下解脱出来,使人作为个人得到解放,克服异化。
(二)实践研究方面
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渗透教育的形式,广泛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人格等诸多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以美国学者杜威、皮亚杰、科尔伯格(L.Kohlberg)为代表的“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强调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教育时的自主精神和自我教育方式。美国学者拉思斯(L.Raths)、哈明(M.Harmin)和西蒙(S.Simon)提出了价值澄清模式,主张尊重人的需要,鼓励学生在自我意愿的主导下获得自己的价值观。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国外的思想道德教育将教育融入生活,鼓励受教育者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加强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认识,让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教育,减少受教育者的心理逆反与阻抗。1970年由N.V.黑渥勒提出“隐蔽课程”(hidden,curriculum),主张在德育课程之外,渗透公民教育的内容。此外,美国教育学家博耶指出应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鼓励学生关注和思考伦理道德问题。英国学者阿什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发挥教师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因势利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有差异性的多层次的德育工作。
国外很注重适合人的心理需求相关方面的教育,美国和日本的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其遇到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学习生活困难等问题提供咨询服务,这也为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更易获得学生的信服和认可。国外有些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贴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步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国外所采用的渗透教育、隐蔽课程、以服务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注重满足大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理论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问题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有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现有成果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严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偏少。大多为对需要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阐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实践融合不够紧密。理论的选择与运用较为局限,多为对需要理论,尤其是精神需要理论的概括梳理,鲜有将哲学中的“多元并存”与“一元主导”的关系理论、主客体关系理论、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心理学中的接受心理等相关理论应用于该项研究,尚没有在理论上形成多学科综合分析。理论运用的深度与广度都存在一定的欠缺。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解决方案
当代大学生有显著的几大特点,如:自信、张扬、思想开放、接受能力强等几方面的优点,他们生活在经济政治多元化的今天,他们接受着全新的社会,有着独具一格的想法,再加上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极其容易被感染。当然除了这些优点以外,当代大学生也有着集体观念淡薄、自私自利、责任心弱等相关的缺点,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有的家长独一无二的关爱,家里人对孩子疼爱有加,这就使得学生,过多的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变得自私、没有集体观念。大学生有着如此的鲜明特点,那么针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成了重中之重。
一、系统的组织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而如果需要此项工作达到一定的效果,则需要依靠极其严密系统的工作组织。
为克服理论以及实践的差异问题,在系统观点的指导下,教师务必将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实践工作相结合,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全面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特点,全面加强教学育人工作的运转体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组织工作方面,除了需要完善校内的工作体系,更应当建立健全学校与家庭间的联系机制。这样能全面地促进大学生发展,尤其注意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例如:学校在开展公共选修课时,可以相应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从学校层面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种将学校与家长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生观,而且能帮助家长与学校相联系,形成家长学校结合进行教育的体系。构建完善的预警体系,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感恩、人才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科学的教育内容
“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发展要求下,学校应当针对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形成不同的培养目标,其中包含着各式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容间相辅相成。逐步建立起与学生教育的运行规律以及发展规律相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解决传统教学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系统、不完善的现状问题。从而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的全面、整体、富有层次感。因而,学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贯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中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目标,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1.建立新的教育体系
首先,需要建立全新的教育体系,务必注重思想整合教育理论的发展,并实现与课外实践理论的有效统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务必需要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建立健全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教学,与此同时,应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作用。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丰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以及职业素质教育。
2.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为进一步细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扩大教育教学的覆盖面,因此,务必建立全面的“以人为本、德育为本”的工作理念。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学校应结合不同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划分不同的教育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主题班会,如大一学生开展“梦想起飞”的主题班会,大二的学生开展“实践出真知”的主题班会,大三学生开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题班会,而大四学子则开展“现实”的主题班会。这样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现状,同时制订有效的学习方案,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现代的教育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积极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的。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在不断继承原有优点的同时不断进行优化创新。务必应该随时代改变而改变,不断进行创新,随即应当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其一,应当注重传统形式的现代化,不断地进行更新、创新,其二,应当积极寻找新的方式方法,不断地扩宽教育教学的渠道,从而扩大教育教学的渠道。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其目的。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大学生一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受社会影响极深,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着不完全、不完整的特点,现今,社会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工作、进行科学的教育内容教育并且采取现代的教育手段。建立新型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大学生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杨亚非.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0).
关键词:大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是获取知识、成就人才的摇篮,在大学文化这个载体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能使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意识、道德素养和言行举止等方面卓有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对大学文化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大学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的必要性
加强研究大学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而大学文化就在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基础,大学文化主要通过内在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发挥功效,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时代同步,能够促进新文化的发展。
二、大学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1.大学文化的内涵
我国对大学文化的研究起点较晚,在21世纪才出现大量的专著和论文,虽然专家们对大学文化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但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即大学文化是在大学这一载体内活动的一种逐渐形成的意识形态,就活动对象来说主要是指在大学校园内活动的学生、教师以及管理服务人员等,并且大学文化是一个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2.大学文化的特征
大学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具有文化本身的共性,也有其作为大学这个特殊文化的个性,就其大学文化本身的特性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大学文化具有一定的深度。大学文化是一个具有深层次追求的文化,可以说,开办学堂以来,学校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得到改善和升华,而且大学文化可以说是代表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形象,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外在表现力。其次,信息价值的变换性。转换信息的价值是文化的主要价值,众多文化信息从各处汇集到大学中,大学教育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信息进行处理,从而深入到每个大学生的脑海中。再次,文化活动具有创造性。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思想和感情较为成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三、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
第一,本质特性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继阶级、国家之后思想政治教育才产生,所以说,作为它们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最明显的特性是阶级属性。
第二,教育方式的差异。大学文化的教育方式具有多样性,如内部和外部相结合、课本与课外同步等,特别是受大学学风的影响,大学生耳濡目染,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质、价值认同、良好习惯等,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2.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
大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明显的分歧,也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一,大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大学生是大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作用的对象,教育研究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四、大学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1.保障物质文化的功能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内在的道德机制结合起来是大学文化的重要任务。在具有较高文明因素和教育意识的大学氛围中,大学文化可以体现出高校的个性和精神,给我们带来一种崇高的文化洗礼,使之清晰而深刻地感受到浓重的大学情怀,而且能够做到自觉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2.规范制度文化的功能
国家依据教育目的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制定了各种有利于高校发展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主要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和各高校的治学理念,不仅规划学生的活动范围,而且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大学生的言行是受到高校制度文化规范的,确保他们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进而达到学校和社会的要求。建立规范和严谨的管理制度不仅是开展教学与科研的前提性保障,也是为了加强学校各方面的建设。
总之,加强大学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不仅能加快大学文化的建设,而且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在塑造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为民族精神注入了健康活力。近年来,我们为应对大学发展需求,对教育一直在进行改革,当然,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一定的挫折和挑战,因此,我们更应该继续而深入地加强大学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勇.大学文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