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权力型无形资产

权力型无形资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权力型无形资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权力型无形资产

权力型无形资产范文第1篇

(一)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通货膨胀等市场因素给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市场风险主要有信贷资金的价格、权益资产的价格和外汇价格的变动所引起。资产债券的收益在在发行时已经确定,其价格与利率呈反相的关系,即证券的价格随利率的提高而降低,反之亦然。一般情况下,资产证券的期限越长,其受利率等市场因素影响的风险越大。

(二)法律风险由于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的时间不长,与其相关的部分法律还不够完善,在有些时候面临着某些法律条文的不明确、法律条款的变动以及法律漏洞的存在都会使证券化的过程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时,由于参与主体众多及其相互间的权利、义务交错复杂,必须要有完备的法律来进行规范。

(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指由于不完善的操作过程以及系统、人员等原因造成的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不但来自于证券化业务操作行为本身,也来自于对经营风险和对风险识别度的忽视,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风险,与证券化业务本身的收益关系不大。

(四)信息不对称风险信息的不对称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发起人与债务人、投资者及证券化企业之间关于信贷信息及证券化资产的信息不对称虽引起的,主要包括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如借款人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申报虚假收益,当收益不足以支付贷款本息时,借款人违约,这时银行就容易产生道德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措施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有着两面性,信贷资产证券化也不例外。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带动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并也促进了我国金融结构体系的优化和调整,但同时对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也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并加强风险管理。

(一)监管部门应加强立法相关政府部门应加紧制定和完善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新型金融业务相关的法律体系,规范金融行业的市场行为。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在运营过程中所涉及的参与主体及业务范围较为广泛,其相关领域的法规也要有所涉及,因此必须系统对金融法律体系进行改革,不但有利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更有利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信用网络建设完备的信用评级体系和信用查询网络,对于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利用各种手段增强全社会对信用评级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应建立起专业、公正的信用评级机构,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信用等级评估标准,并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和评定,形成一个公开的查询系统。同时要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各参与主体的信息披露机制,通过披露相关信息提高业务整体的透明度,如商业银行要披露信贷资产的质量信息;借款人要提供真实的偿付能力证据等,以便于各方规避风险。

(三)健全投资风险监管体制信贷资产证券化在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同时,相应的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再由于资产证券大多属于中长期的融资产品,其风险因市场变动和政策等原因而增大,因此建立和健全一套完善的风险监管体制和风险提醒机制显得尤为必要。由于资产证券化所涉及主体的广泛性,在过程中一旦发生问题,风险将会迅速的扩展、放大,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在美国如此成熟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发生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风险失控的例子。同时由于资产证券化之后与基础资产的分离,造成某些风险难以察觉,因此必须有一套新的监管规则对衍生工具的风险进行预警,对可能发生投资风险做出及时的反应,建设投资者的损失。

三、结语

权力型无形资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移动物联网新技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1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基本含义和应用背景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LCAM)又叫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起源于全周期成本管理(Life Cycle Cost,LCC),在LCC 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资产管理模式[1]。从本质上而言,这是系统工程在资产管理上的一种运用,以资产为管理对象,以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为手段,统筹考虑优化资产寿命周期的环节,例如规划、设计、采购等等,最终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就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而言,首先需要满足安全、效能,其次才可追求资产的可靠性与经济性的结合。对于目前快速发展的节奏而言,企业必须拥有坚强可靠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并不断深化改革和应用,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随着物联网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的发展也越来越朝着信息化和科技化的方向发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在此基础上,系统将实行对资产设备的安全管理、技术管理以及全周期成本管理的优化整合,是企业立足于技术特性和市场规律,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理念,新方法。

2 平台建设

2.1 平台功能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控平台基本实现了全程的信息化管理,以全方位统筹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全寿命周期管理中,主要功能包括了自动发现与监控、资产属性及关联等。具体如下:

2.1.1 资产变动管理模块功能 该模块功能主要是管理资产的接收、日常的变动情况的管理与登记、信息化记录资产安装信息等等。

2.1.2 资产检修管理模块功能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为有权限的用户提供制定并管理检修计划的功能,此外,在检修过程中还可以实时显示检修状态,在检修后还为用户提供评价服务。

2.1.3 巡检管理模块功能 该模块功能主要是利用计算技术和、RFID信息识别技术、PC端软件以及PDA端软件对机房巡视工作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还能有效量化考评巡视人员的工作效率。

2.1.4 备品备件管理模块功能 该模块功主要是针对备品备件的查询统计与流程管理。

2.1.5 值班管理模块功能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值班巡视情况,管理值班巡视人员。

2.1.6 变更管理模块功能 该模块功能主要包括工作票与操作票的管理。

2.1.7 知识管理模块功能 该模块功能主要是建立信息化资产管控平台知识库,并对信息运维人员进行管理。

2.1.8 资产报废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管理资产报废后的相关信息,在实物管理系统中显示资产的报废情况,并将信息同步到全寿命周期信息化资产管控平台中。

2.2 平台技术架构 资产全寿命管控平台主要包含了ERP项目管理模块、实物管理系统、桌面管理系统、监控系统等等[2]。信息化资产管理系统与各系统模块连接,其基础平台以可视化平台、物联网技术及开发平台为主。

3 目前企业资产全寿命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企业资产全寿命管理周期具有显著的管理难度和复杂性,因此,在企业的资产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由于企业资产全寿命管理的周期比较长、管理链条长,因此,在其管理过程中容易缺乏立足于价值管理高度的统一协调机制,导致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出现职责脱节、缺失等问题,进而影响到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效果。

②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总体而言还是偏重于设备技术与安全方面的,对资产的价值属性缺乏关注,在企业的成本效益方面更是没有足够的关注意识。

③资产管理技术与价值之间的信息相互割裂,未能实现信息共享的状态,无法满足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基本要求[3]。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各个部门在企业领导的基础下又实现了相互之间独立运行的状态,以至于彼此之间资产管理信息无法共享、信息不对称、数据不统一。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滞后性导致其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最后制约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发展。

4 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主要路径

4.1 从源头开始,控制投资成本 由于前期的投资规划是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起点,也是影响投资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实施好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就必须要控制好源头,并且将全寿命周期理念融入到企业发展规划中。

4.2 搭建信息技术平台,创建统一管理系统 由于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较大的信息沟通不顺畅的问题,因此,企业资产管理部门亟需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打破各部门的信息管理壁垒,开发出全新的、统一管理的系统,使得工程、规划等各个独立的系统都能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中融汇贯通[4]。

4.3 加强设备的经济运行管理,降低资产的运维成本 要降低资产的运维成本,就必须加强设备的经济运行管理,充分利用资产、技术,以确保资产和技术能够发挥最大经济效益。要制定良好的服务和运营维护方案,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来获取、分析各项资产数据[5]。

5 总结

企业的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更新。因此,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积极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积极寻找对策,以促进其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玫.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应用探讨[J].当代经济,2009.

[2]赵任方,郭登峰,拓广忠.电力企业全寿命周期信息化资产管控平台设计与应用[J].华北电力技术,2011,04:25-28.

[3]陈山.广东电网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1,11:4-8.

权力型无形资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企业资源; 无形资产; 利益不可控

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有如下定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对于某些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由于企业无法控制其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不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不应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但随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部分企业资源未来经济利益难以控制和计量的问题被放大,没有很好地反映企业价值。鉴于此,有必要讨论利益不可控的企业资源确认为无形资产的问题,以使得企业更好地反映自身的价值,利于企业的融资和发展。

一、何谓利益不可控的企业资源

利益不可控即指利益不能被控制。无论反映在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上,未来利益不能被控制的企业资源有很多,本文主要讨论反映在无形资产上的企业资源,如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等。反映在无形资产上的企业资源的分类有:(1)市场资源,指企业拥有的市场资源的潜在利益的总和,如顾客满意度、客户名单、特许经营权等;(2)人力资源,包括技术能力、创新能力、掌握的知识、忠诚度等;(3)使用权型资源,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4)文化管理型资源,指企业在组织、管理、沟通、交流等方面的优势而带来的潜在经济利益,包括管理方法、企业文化等其他资源。

企业对上述分类中的各种企业资源无法控制其未来带来的经济利益,不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因而不能被确认为无形资产。除了上述几种分类,反映在无形资产上的企业资源还有如企业网站的域名、顾客投入的感情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形象等。

二、利益不可控的企业资源能否确认为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的定义使得企业在处理这部分企业资源时不能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但我们是否有可能将利益不可控的资源变得可控或在一定程度上可控,从而更好地反映企业价值呢?

(一)利益不可控的企业资源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必要性

在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多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促进企业价值的增长,创新日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企业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从而导致投资向无形资产倾斜。最近的两三年中,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不断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大多有着不错的表现,但如果我们从其企业本身看其企业价值的话,众多企业都不能达到上市的资格,如Google在2005年第三季度的会计报表显示其资产总额仅为94亿多美元,而公司市场价值已高达1 200亿美元。为何与现实中企业的价值有如此的天壤之别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无法对自身价值有重大影响且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不可控的资源在会计上进行计量,并在企业报表中反映出来,致使企业价值被低估。这种低估会使得企业不能很好地反映其价值,使得企业不能更好地融资,从而无法获得更好的发展。

基于真正反映企业价值的想法,对企业价值有影响的部分企业资源确认为无形资产肯定是必要的。现行的无形资产定义遵循了谨慎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但过于谨慎,无法更好地反映企业价值。为了使一个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进而使得整个国家经济更好地发展,有必要将利益不可控的部分企业资源确认为无形资产。

将利益不可控的经济资源确认为无形资产有助于:(1)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变化,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2)更好地反映企业价值,促进企业融资和借贷;(3)更加充分地调动各生产要素对企业发展的作用;(4)促进会计制度的完善,做到与时俱进。

(二)利益不可控的企业资源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可能性

无形资产确认要解决的问题是无形资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在企业报表中反映出来。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该项目在促成企业获取经济利益方面的作用,以及发挥这种作用的能力能够被证实;第二,取得该项目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基于此,前面所述的众多企业资源即使不能全部促成企业获取经济利益或者这种作用不能被证实,但总有部分如人力资源、使用权型资源等有这种能力并且被证实。至于第二个条件,成本也主要反映在形成该项资源的费用上。如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是企业为了获得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处置权而发生的支出,在合同期内企业始终拥有这一使用权、处置权,并在支付使用成本后能运用这一权力为企业创造效益;再如使用权型资源的取得成本,是企业为了企业的服务、质量、信誉的提高而发生的支出,主要表现在申请这种使用权的申请费用、改进费用等等,在企业支出上都是可计量也是可辨认的。因此,许多看似未来经济利益不被控制的企业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

另外,即使成本或者利益不能可靠计量,只要被证明对于企业的利益增加是有作用的,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评估的手段来确认收益和成本。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如重置成本法、现值收益法、现行市价法等等。评估虽然不能做到很精确,但是在证明对企业有作用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将其纳入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中,从而更合理和有效地反映企业价值。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只要方法得当,在不违背谨慎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的情况下,将利益不可控的部分企业资源确认为无形资产是可能的,具有可行性。

三、何种情形下利益不可控的经济资源确认为无形资产

权力型无形资产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无形资产影响

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的占有及配置,是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的一种经济。其特点是:知识和经济的一体化,即知识的经济化、产业化和经济的知识化;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投资方向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经济形态。其本质体现了知识和技术的无形资产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1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概念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1.1影响

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务形态、对生产经营和服务长期发生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一切经济资源;系无实物形态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长期资产;是指能为企业带来高于有形资产一般收益率的利润而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的、独占的、可转让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是指不具有实务形态,但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及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和相关经济资源的集合等等。上述定义对无形资产的描述都不够准确完整,很难从本质判断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区别。因为:

1.1.1“无实物形态”并不是无形资产所特有的

事实上,许多有形资产也是无实务形态的,例如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都不具有被人类感观所识别的实物形态,但他们都不是无形资产。因此“无形实物形态”并不能作为区别其他资产的条件。

1.1.2以“知识形态存在”不足以涵盖全部无形资产

因为无形资产不都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如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只是政府授予企业的一种特殊权力,无需付出智力劳动。

1.1.3“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的提法不科学

因为固定资产除具有长期持有特征外,还具有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实物形态不变,其价值相对稳定,且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报废时要发生清理费并可回收残余价值。无形资产显然不具备固定资产的所有特征。

1.1.4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的收益

这是判断其是否是无形资产的关键,但资产只有被有效使用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否则即使长期持有也不会给持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更不用说产生超额收益。

1.1.5能否以货币计量

这是现行会计假设之一,但是在无形资产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有很多的无形资产不仅难以辩认,而且无法度量,且其价值极不稳定,如果还以“能以货币度量”来定义无形资产,将会有许多符合无形资产条件的主要经济资源被排斥在无形资产之外。

1.2改进建议

虽然无形资产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定义,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无形资产的概念也将沿着无形的固定资产———无形的长期资产———非货币性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经济资源等这样的一个轨迹向前发展,不断拓展。无形资产概念包含“权”、“密”、“名”、“誉”四部分,具有无形性、长期性、非货币性、独占性、超额收益性、不确定性和可转让性。所以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应概括为:无形资产是为特定主体所独家拥有或控制、无实物形态、使用价值确定的、且在有效使用下能为企业带来不稳定的超额获利能力的非货币性经济资源。它说明了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2.1垄断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属于特定的主体,为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这个特定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地区、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等。

1.2.2无形性

即从外观上看,无形资产没有独立的实物形态,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无形的,人类无法通过感观识别它,只能从观念上感觉它。1.2.3使用价值确定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有特定的使用方向和使用价值,只要对其有效使用就能为企业带来收益。

1.2.4价值不稳定性

即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极易发生变化,因而为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获利能力也是极其不稳定的。

1.2.5非货币性

即无形资产只包括除了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以外的无实物形态的资产。

2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成本特征

2.1特征

无形资产计量在理论上应该包括其开发研究、取得和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况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但在实际计量操作过程中形成了与有形资产不同的几个特征:无形资产成本的弱配比性;无形资产成本的缺项性;无形资产成本的象征性。

2.2改进建议

更新无形资产的计量基础。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计量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这即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又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所耗资金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无形资产计量基础有待改进。

3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3.1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企业自创商誉不能确认并计量其无形资产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认为,只有满足与该资产项目相联系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且已被证实有充足的资源,并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与之相近。笔者认为据此确定只有外购或接受投资取得商誉等无形资产才可以被确认为无形资产,而自创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不予确认不妥当,在知识经济下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也应确认。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无形资产层出不穷,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市场型资产;智力成果型资产;应用型资产;方法型资产;基础型资产;商誉;其他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价值十分巨大,现有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它们的确认却缺乏规定,因而不能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3.2改进建议

完善会计准则真实反映无形资产实质,拓展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我国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誉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包括计算机软件、专利版权、电影、客户名单、抵押服务权、捕捞许可证、进口配额、特许权、客户和供应商关系、客户的信赖、市场份额、和销售权等,其范围明显比我国大。我国传统会计中无形资产只有7至8项,而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却有近30项。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有20多项。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过于狭小,使大量的无形资产被排斥在会计核算之外。根据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如不确认新涌现出来的无形资产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权责发生制要求,像商誉等作为反映企业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信息,如不及时提供则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决策的需要。只有更广泛更客观更准确地确认并计量无形资产,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才有利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等的科学决策。所以我国会计制度应该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4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要求、影响及改进建议

在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信息应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各种有关的附表及附注等形式披露。

4.1无形资产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资产方设置“无形资产”项目,以价值形式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存量。但这只是反映其净值,从中看不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和在成本费用中所占的份额,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及外界有关部门、人士对无形资产信息的要求,所以可以通过增设“无形资产摊销”科目并改革现行资产负债表有关无形资产的编制方法来实现。比如以上三种价值分别在报表中列示且其关系如下:无形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原始价值-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4.2无形资产信息在损益表中披露

目前通过损益表来反映无形资产新创造的效益只是间接的,不能从我国目前流行的多步式损益表中直接取得无形资产损益情况。比如对无形资产转让损益只能通过将其转让收入、支出分别汇集到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通过损益表的其他业务利润项目来反映;对于某些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等,因知识经济的高新尖技术急剧变化革新而提前报废冲销其净值时,同时增加营业外支出,通过损益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对应分摊的无形资产摊销额,通过损益表中的管理费用项目反映等等。这种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情况的做法,显然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要求。所以应改革现有损益表,使之能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的情况,或通过设计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来进行直接披露。

4.3无形资产信息在有关附表中披露

为了详尽反映无形资产增减变化情况,可以设计编制“无形资产增减明细表”,主要项目应为按类别反映无形资产及其增减变化动态,即年初余额、本年增加额、本年减少额、年末余额等,也可以编制“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开发研究成本明细表”等等,作为正式报表的附表,与报表同时报送。

权力型无形资产范文第5篇

当今世界,日趋成熟的并购环境激发了市场巨大的热情,有实力的企业都想通过并购这条“捷径”实现规模扩张,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并购主要涉及有形资产整合和无形资产整合两个方面。有形资产的整合由于可计量性,并购之前双方就可对其进行必要的评估,而无形资产的整合由于不可把握性和难以预测性,在企业并购中越来越受到并购双方的重视。我国学者对并购中无形资产整合的研究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已经涉及到并购后的战略、资产、组织、人力资本、技术、管理、市场和企业文化整合等诸多方面。本文从无形资产的构成入手,重点论述了人力资本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二、企业无形资产的涵义及构成

关于无形资产的涵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但都没有统一的概念,目前通常用的定义是来自会计界。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会计界关于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日常经营中企业购买或研究开发的专有技术等,考虑到实务的可操作性,这部分无形资产规定必须是成本能可靠计量的资产。二是企业并购重组时由于评估价与购买价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商誉,这里的商誉实际已经包含了无形资产整合中有关人力、管理、市场、文化等因素,从会计核算的角度对这些因素进行了简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无形资产的构成范围进一步扩大,种类也趋向多样化。目前一般将无形资产分为市场型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型无形资产、人力资本型无形资产和组织管理型无形资产四大类。市场型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包括品牌、营销网络、客户信誉度等。知识产权型无形资产指企业自身发明或购入的人类智力发明创造的成果在一定能够条件下形成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技术、版权、非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型无形资产在法律上是受保护的。人力资本型无形资产指企业领导和员工身上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创造力、领导力等智力资源,它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是长期教育、培训等人力投资的结果。基础结构型无形资产指那些保证企业有效运行的制度、程序、工作方式和技术等,包括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哲学、信息技术交流、网络工作系统等。

从整合的角度看,企业并购后知识产权型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的整合能从会计角度核算,从而相对容易;市场型无形资产(如品牌)、人力资本型无形资产和组织管理型无形资产(如企业文化)较难整合,其中人力资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整合更难以控制,市场型和组织管理型无形资产都离不开人的活动。企业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而并购可能给并购双方,特别是被收购企业的员工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挫,采取自我保护的行为,这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在企业并购中,员工对并购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本的整合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随着并购双方人力资本优势的转移,可以产生人力资本协同效应。要真正发挥这种协同效应,就必须搞好并购中的人力资本整合。以下对人力资本整合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1、人力资本整合中的问题

(1)消极的心理状况。在企业并购中,并购事件本身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都会引起并购双方各层次员工的心理变化。员工的心理状况是并购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整合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员工的心理状况是复杂多变的,一般来说并购中双方员工都容易产生紧张、不安和焦虑等消极情绪,尤其是被并购方员工。归纳起来,并购中员工个体的心理状况主要有四种:怀疑与观望心理、恐惧和不安心理、抵触懈怠心理、自我保护心理。并购中人力资本整合的消极心理状况,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们对并购后前景的不确定性。对于部分员工来说,新的管理政策和管理方式及程序、岗位的变动、职权的变动、工资待遇福利的变化、新的上级和同事等等,这些变化会令他们感到不安,从而产生明显的压力感和焦虑情绪;对于另一些员工而言,可能要面临失去工作的威胁。这种现象在并购后混乱的过渡时期尤为严重,人们对事情往往都是做出最坏的预期,不管是现实的还是假想的,都会给员工造成心理上的焦虑。

(2)消极的行为反应。在消极心理状态下,员工通常会有一些消极的行为反应。一是抵制。并购后的人力资本整合可能会降低员工个人的职位或权力,影响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员工对于并购整合的第一反应就是抵制。如故意拖延工作,效率低下,不服从新领导的工作安排等。二是被动接受整合。大部分基层员工会采取这种行为,他们无法左右企业的整合过程,对于企业采取的整合措施只好消极被动地接受。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三是离职。有些员工觉得并购后的企业无法为其提供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和机遇,或者对并购后企业的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或者为了减轻强烈的焦虑情绪,或者为了逃避工作中的不确定状态,从而选择离职。国外有关机构的实践证明,在并购发生的5年之中有42%的高层经理仍留在原企业,换句话说,高达58%的高层经理离开了被并购企业。放弃职位的往往都是一些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是企业未来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关键;留下来的则有可能是些没什么影响力的庸才和缺乏志向的人,这对并购之后的人力资本整合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员工的消极心理状态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调整,那么最终会导致企业并购失败或者降低并购绩效。

(3)争权夺利。并购后,一般会有一些高层的人动,有的高层管理人员忙于争权夺利以致普通员工陷入不安的情绪中,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除以上常出现的负面问题外,还会有部分员工对并购的前景持乐观的态度,认为并购后个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机遇,这部分员工会对并购后的人力资本整合工作起积极主动的配合作用。

2、建议和措施

(1)成立并购过渡小组,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针对员工可能在并购初期出现的消极心理状况,可成立一个并购过渡小组,其成员包括并购企业选派的主持工作的管理人员、被并购企业人员以及从社会上聘请的专业人员。过渡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保持并购企业的稳定及帮助企业建立新的观念。并购过渡小组主要采取加强沟通的方式,并购后双方员工存在各种顾虑,沟通则成为一种解决员工思想问题、提高士气的重要方式。并购小组成员可以通过企业文化传媒、电子邮件、安排一系列员工沟通会议等多种方式,让员工清楚整个并购的大致情形,了解变革可能面临的问题等。这种与员工的沟通要实话实说,尽量避免让员工猜测;沟通应集中进行,以避免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通过这些沟通方式,可以增加员工对新企业的了解,也可以减少员工心中的猜疑以及员工之间的冲突。

(2)搞好员工培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购后被并购企业人员可能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岗位,从而会出现被动消极的工作态度,并购企业必须对目标企业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合理有效的培训,这也是留住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并购整合中企业应针对目标企业中员工的知识水平、文化层次、能力水平及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发挥培训的最大效能。同时,还应有实质性的激励措施,使员工减少不安全感,激发员工对并购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制定稳定和留住人才的政策,防止人才资源流失。企业并购交易完成后,被并购企业内部员工往往出现较高的离职率,造成人力资本流失。通常离职的员工是被并购企业的优秀员工,如通用电气CEO韦尔奇所说,“公司一般都是由20%的核心员工主导的,这20%的员工影响着另外80%的员工,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公司的经营效率”。因此,留住这20%的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整合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整合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员工心理压力,留住关键人员。

相关期刊更多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行政学院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青海民族大学

当代水产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音牧水产事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