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

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

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范文第1篇

一、稳健性原则的应用

从总体上看,无形资产准则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充分体现了稳健性原则,使上市公司利用无形资产来粉饰报表更为困难。

(一)无形资产准则着重规范了无形资产的入账时间,即确认原则

无形资产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确认:

1.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个确认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并且对无形资产的控制权和经济利益流入的可能性作了强调,要求对使用年限等各种影响因素作出稳健的估计。确认原则沿袭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说法,但从后面的规定来看,这个说法的操作性受到怀疑。

(二)无形资产准则强调的第二个问题是无形资产的计量

计量的基本原则是以历史成本入账,这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初始确认的规定。但是我国对于自行研制开发的无形资产只能以申请费、律师费等相关中介费入账,前期的研究开发费用和后续的支出都不得增加无形资产的价值,不承认国际会计准则的后续支出以及确认增值原则,这实际上是抛弃了现在比较流行的“公允价值”概念。一般而言,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用通常很大,而中介费则显得微不足道。这种确认方法使得无形资产的价值明显偏低,不能正确揭示资产的实质,同时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影响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投资,使得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后续发展无力;二是企业会考虑将研究开发部门分离成公司,增加无形资产交易量,造成不必要的社会交易成本损失。这两种后果都有违股东最大化目标,就是说准则的规定原本是为了保护股东利益,结果却反而损害了股东利益。显然,这种处理方法不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企业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也因此增加。同时,无形资产准则要求企业定期检查无形资产的减值状况,以合理估计无形资产的减值。这实际上是无形资产计量只可以减值不可以增值的单向原则,充分体现了稳健有余、弹性不足的特点。

二、无形资产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无形资产准则没有对企业合并后无形资产的计量进行规范,由于企业合并时通常对被并购企业的整体资产进行估价,相应的价值很难量化到单个资产。并购企业常常会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某项无形资产,而这项资产的价值又很难被并购企业的账面价值计量。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和重组案例增多的情况下,实务操作中难免会产生不规范行为。另外,无形资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这种摊销方法只是为了简化实务操作。但无形资产在经济寿命期内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常常是最初阶段很大,随后很快衰减,特别是对于专利技术如计算机软件、新工艺等更是如此。简单地采用直线法摊销无法将收益与成本进行合理的配比,有悖于摊销的实质。相比而言,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企业采用的方法有直线法、递减余额法和生产总量法。其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选用应基于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并一致地运用于不同期间,除非从该资产上获取的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发生变化,这种做法是比较合理的。

三、分析与思考

(一)会计准则与会计选择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有两个特点:稳健性和简单性。稳健性原则构成准则的主线,操作简单也是准则着重考虑的因素,这使得会计准则显得死板和简单,会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在实际操作中只要采用稳健性的会计政策就一定符合中小投资者或股东的利益。但由于会计计量本身的局限性,对于同一经济活动可以有几种不同的会计方法供选择,比如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每一种会计方法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经济活动的实质,以满足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会计准则通常是将合理的会计方法加以合法化,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这就涉及到可比性和多样性的平衡问题。由于经济活动的实质和特性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会计方法来描述活动的实质,但是过于多样化的会计方法又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人们无法对不同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制定会计准则就是要合理地平衡这对矛盾,然而我国的会计准则仅体现了可比性的思想,对经济实质的反映相对较弱。

(二)市场监管与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制定也是为了适应当前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力度的需要的。从会计准则出台的背景可以看出:《关联交易》是在琼民源事件之后,而亚洲发生金融危机才促进了《现金流量表》的出台,几乎每一个会计准则都是为了加强监管而出现的,并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所有这些会计准则都是为了防止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解决上市公司稳健不足的弊病的。我国的上市公司有虚增利润的动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大家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上市公司为什么没有虚减利润的动机呢?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监管体制。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公开上市、ST、PT以及配股”都对利润或资产收益率设定了最低界限,这无疑增加了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压力,而这种虚增的现象又需要制定会计准则来遏制,两者都是由证券市场监管引起的,颇有些“既放火又救火”的意味。证监会应该意识到颁布更多的规则和规章并不会带来市场质量的提高,而现在这种过多的监管已经影响到了会计准则的制定,结果是出于监管目的的会计准则无法真正体现投资者或股东的利益。

(三)上市公司行为与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的不规范行为可归因于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公司治理的概念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解和发展,其部分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所有权和管理责任之间的纠缠。我国存在特殊的控股大股东和其他股东的利益冲突,具体反映为管理层与中小股东利益的背离上。管理层的行为仅仅是控股大股东利益的体现,无法符合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种治理结构问题引发了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逆向选择行为,不规范行为由此产生。因此,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加强监管一定要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入手,使管理层行为能够体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证监会将要推出的新的管理措施包括:董事会的合规行为、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的关系、上市公司认股权和其他激励措施、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制度的建立以及要求上市公司任命独立董事等。这些措施可以为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一些标准和目标,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处置;无形资产处置;会计核算;比较学习

在会计学习、研究与教学过程中,特别针对企业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学习中,注意到两项资产处置核算存在着共同与不同之处,在此运用比较学习方法,分析两项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差异和账务处理应用。

一、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核算的异同分析

1、两项资产处置条件与原因相同。由于企业固定资产技术落后、使用期限已满、自然灾害影响,使得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表明固定资产不再符合自身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固定资产应予终止确认。同样,由于无形资产的技术含量下降、受益期限已满、商业机密泄露影响,使得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表明无形资产不再符合自身的定义和确认条件,无形资产应予以注销。在此说明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成为企业处置两项资产的重要条件和主要原因,同时成为企业对该两项资产进行处置起点。

2、两项资产处置方式相同。由于存在以上原因,企业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方式主要表现为出售、报废、转销。在此说明企业两项资产已经失去自身的使用价值、转让价值和存在意义,企业采用出售、报废、转销的方式放弃对两项资产拥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注销两项资产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和减值准备,表明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应该整体退出企业的会计核算。

3、两项资产处置账务处理流程不同。固定资产处置有基本账务处理流程,具体表现为:(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2)发生清理费用;(3)出售收入及税金和残料的处理;(4)保险赔偿的处理;(5)清理净损益的处理。而无形资产处置没有基本账务处理流程,在处置业务发生时,一次性注销有关账户、计算相关税费和结转处置净损益。在此表明固定资产处置核算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操作性,而无形资产处置核算表现出一步到位的特点。对于两项资产处置核算流程与步骤的理解,有利于顺利完成它们的会计核算。

4、两项资产处置核算应用账户不同。固定资产处置核算应用的是“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账户;而无形资产处置核算应用的是“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账户;并且发现只有“固定资产清理”账户,而没有“无形资产清理”账户。对于两项资产处置核算应用的账户,在国家财政部门规定的会计科目表中得以体现和确认。在此表明以上账户的应用是完成两项资产处置核算的基础,是区别两项资产处置核算的重要依据,也是掌握两项资产处置核算的学习重点。

5、两项资产处置收入征税不同。企业固定资产处置收入要征收增值税,而无形资产处置收入要征收营业税。根据新税法有关规定,企业销售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如果原购入时进项税额已经抵扣的,则销售时按照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如果原购入时进项税额没有抵扣的,则销售时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如果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则按以下公式确定销售额和应纳增值税额: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3%),应纳增值税额=销售额×2%。同时,根据税法有关规定,企业销售无形资产应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为计税营业额,按照5%征收率征收营业税。在此说明两项资产处置收入应分别计算和缴纳不同税金,同时进行准确的账务处理,在此形成两项资产处置核算的学习难点。

6、两项资产处置结果的账务处理相同。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形成的净收益或净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即应计入“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账户。在此说明两项资产处置形成的净损益属于营业外收支核算的内容,反映出两项资产处置结果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不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形成的收入与支出。

以上分析发现,两项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基本模式表现为:“确认处置原因—采用处置方式—应用账务处理流程—选择处置核算账户—处置收入征税处理—处置结果账务处理”,在此基础上抓住两项资产处置核算的共同与不同之处,正确完成两项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

二、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账务处理应用分析

1、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对外出售的账务处理。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及其他原因,企业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淘汰落后设备与引进高科技含量的各项技术成为企业当务之急。在此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对两项资产对外出售进行账务处理分析。

例题:甲公司出售一台使用过的设备,原值为200000元,购入时间为2009年1月,该设备购进时所含增值税34000元已计入进项税额。假定2011年2月出售,折旧年限为10年,采用直线法折旧,不考虑残值,同时该设备已计提减值准备20000元。出售价款为140400元(含增值税),该设备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

2年计提折旧=(200000÷10)×2=40000(元)

出售时应缴纳增值税=[140400÷(1+17%)]×17%=20400(元)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40000

累计折旧4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00

贷:固定资产200000

(2)收到出售价款及税款

借:银行存款1404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400

(3)结转清理净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2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20000

如果该设备购入时间为2008年1月,该设备购进时所含增值税34000元不计入进项税额,则账务处理如下:

3年计提折旧=(200000÷10)×3=60000(元)

出售时应缴纳增值税=[140400÷(1+4%)]×4%÷2=2700(元)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20000

累计折旧6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00

贷:固定资产200000

(2)收到出售价款及税款

借:银行存款1404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377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700

(3)结转清理净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17700

贷:营业外收入17700

如果该设备购入时间为2007年1月,甲公司为小规模纳税人,则账务处理如下:

4年计提折旧=(200000÷10)×4=80000(元)

出售时应缴纳增值税=[140400÷(1+3%)]×2%=2726(元)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000

累计折旧8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00

贷:固定资产200000

(2)收到出售价款及税款

借:银行存款1404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37674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726

(3)结转清理净收益

借:固定资产清理37674

贷:营业外收入37674

例题:乙公司将一项专利权出售给其他单位,该项专利权账面余额120000元,已计提摊销12000元,已计提减值准备10000元,取得出售收入140000元存入银行。营业税税率为5%。

出售时应缴纳营业税=140000×5%=7000(元)

借:银行存款140000

累计摊销1200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l0000

贷:无形资产120000

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7000

营业外收入-出售无形资产收益35000

2、固定资产报废与无形资产转销的账务处理。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期已满、遭遇自然灾害的原因,造成固定资产进入报废清理程序。同样,如果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所替换或超过合同、法律规定受益年限,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再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应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转销。在此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对两项资产报废与转销进行账务处理分析。

例题:甲公司有一栋厂房遭台风袭击,不能继续使用,经批准予以报废。该厂房账面原值450000元,已提折旧270000元,已提减值准备20000元;清理过程中发生清理费用8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报废时拆除的残料20000元,列作原材料;由于该厂房已投保,经保险公司核准,决定给予甲公司100000元的保险赔偿,款项尚未收到。

(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6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00

累计折旧270000

贷:固定资产450000

(2)发生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8000

贷:银行存款8000

(3)残料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2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20000

(4)保险赔偿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1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00000

(5)结转固定资产清理净损益

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160000+8000-20000-100000=48000元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48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48000

例题:乙公司购入的一项专利权,购入时账面价值为120000元。现在已累计摊销80000元,已计提减值准备24000元,由于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该项无形资产已无任何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经批准予以转销。

借:累计摊销8000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24000

营业外支出16000

贷:无形资产120000

以上核算案例分析发现,在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过程中,由于处置条件、原因与方式存在共同之处,因此在分析两项资产对外出售、报废与转销处置基础上,掌握两项资产处置应用的不同账务处理流程和选择的不同核算账户,重点处理两项资产出售收入征税核算,正确计算和结转两项资产的处置结果。

三、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比较学习的总结

综上所述,在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处置核算比较学习研究中,总结出两项资产处置核算存在的共同与不同之处,有利于加强两项资产处置管理和核算。

1、在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和核算方面。由于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作为长期使用资产在管理上存在较大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于设备技术落后、资产使用寿命、自然灾害影响。为此,应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处置、报废的规章制度,保证固定资产及时更新,为固定资产处置核算做好准备。同时,依据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处置条件、原因、方式、结果、账务处理流程和账务处理结果进行正确的确认与计量,在确认固定资产处置原因与方式基础上,重点学习和掌握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账户、账务处理流程、处置收入征税处理、处置结果账务处理。

2、在无形资产处置管理和核算方面。由于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它通常表现为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等,它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在无形资产取得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较大,形成无形资产价值较高,在无形资产管理上同样存在较大风险,这些风险来自于科学技术更新换代、资产受益期限影响和人为因素影响。因此,在无形资产处置管理上,应随时掌握科学技术发展信息,制定企业各项生产技术改革计划,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及时完成企业技术更新与改革。在完善无形资产处置管理的同时,加强无形资产处置会计核算,正确理解无形资产处置条件、原因及方式,重点掌握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账户、账务处理、处置收入征税处理、处置结果账务处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利主编.新编财务会计i(第五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葛家澍,耿金岭编.企业财务会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闲置浪费计划体制随意管理

单位的固定资产是衡量一个单位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保证。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着突出问题,如何直面这些“问题”,进一步剖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课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存在盲目采购或多头采购,物资闲置积压,资产使用效益低;领用手续不完备,领后用途不清,公物私用等现象大量存在。

1、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定期盘查制度,账外资产增加,存在“物随人走”现象。一些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定期盘查制度,管理意识淡薄,重购买、轻管理,账外资产、有账无物现象严重,对于固定资产没有一套完整的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措施,购买时一味追求“小而全”“超前”“高标准”,没有充分论证设备的使用效益或脱离了单位的实际,造成设备使用效率不高,闲置浪费现象严重;有的单位在资产使用、报废处理等手续办理上不严,疏于管理,致使有账无物。该减少的不减,该增加的不加;账实严重不符,固定资产账卡形同呆账。不断增加的账外资产,往往流失个人手中,随着退休调离而“物随人走”的现象突出,造成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

2、资产类别划分机械,缺乏“折旧”项目,存在“管理流于形式”现象。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规格不一。固定资产的划分,既要以财务规则为依据,又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的性质差异很大。如普通型照相机,未大批购买的办公桌椅等,按低值易耗品处理,不去按固定资产类管理。而在使用过程中,管理不善,使用几次后,就物易其主了,为个别人侵吞造成可乘之机。一些单位负责人只知产权登记这个名词,却根本不理解其含义,没有国有资产的观念,对资产管理主观随意,常常会“随意变卖低价处理”单位资产。比如,为了使自己能坐上好车,把原来不太旧的小车随意变卖,低价处置等造成资产流失。

3、重视实物形态而忽视货币形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由于拨付性所定,在会计核算中以当年批准的实际支出列为费用直接冲销了财政拨款,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了在管理上只重视实物形态而不重视货币形态,造成价值上的流失。

二、对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1、“计划性”投资体制是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的根本原因。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仍保留着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事业单位的投资体制,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仍维持由国家包揽的现状,使得事业单位对国家一直存在依赖思想。结果是:单位只关心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不关心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追求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忽视对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资产的“闲置、浪费”现象的产生,也就有了某种“必然性”了。

2、“随意性”管理机制是造成资产闲置、浪费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制定出一套适合事业单位的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在固定资产的处置方面,国家对事业单位有一套复杂的审批程序,事业单位自身并没有多少自。造成事业单位仅是将其管理的固定资产作为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手段,并不关心资产的使用效益。甚至“仅仅是为了某种特殊利益”,而不惜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和资产的大量闲置”。

3、“缺位、空位”的内部管理监督体制是导致资产闲置、浪费的内在原因。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相互脱节,缺乏制约。固定资产的管理现状是资产的价值形态由财务部门管理,实物形态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管理。由于相互之间沟通不够,缺乏制约,造成“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账实不符”等普遍现象。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方面,缺乏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忽视管理,形成“有投入无回报,高投入、低回报”等突出问题。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也重视不够,责任不清,影响了资产的正常使用。三、应采取的措施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庞大的资产仅仅依靠资产、财务部门进行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实施全员和全过程管理,才能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发挥应有的效益。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建立健全完善的资产管理机构。一方面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资产的申报、招标、采购到资产的验收、保管、使用、维修、处置等各个环节都予以明确责任,对固定资产的增减、管理、效益等方面加以监督和考核。

2、要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强化资产管理的观念。固定资产是主要资产之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固定资产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加大前期论证力度,树立节约的意识,防止盲目投资,让资产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保值与增值。

3、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固定资产名目繁多,分布广泛,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必然是一项情况复杂、工作量庞大的工作。为了及时管理和掌握固定资产的流动,合理调配资源,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及时登记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可以合理组织和调配闲置的资产,促进闲置资产的再利用,避免浪费。

4、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和盘点制度,确保账账、账实相符。一方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增强财会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和工作态度,在财务入账时认真审核,与资产部门加强沟通,确定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资产视同资金管理,及时与资产部门核对,确保账账相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另一方面,建立固定资产盘库制度,不定期地进行固定资产盘点清查。通过清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管理中的漏洞。

5、改革现有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

(1)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试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在资产类别中增加“折旧”项目,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并将其列示于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与“固定资产”科目抵减后,反映固定资产净额;使折旧和固定资产在资产类项目中结合,从而直接明了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实有数额。避免造成账实、账卡不符,滥“折旧”的名目“冲账”,使国有资产流失。

(2)增设“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财产损益”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科目,以核算反映固定资产因改建、扩建等原因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益的情况。

(3)对于国家的一些政策性改革包括房改、企业改制等,主管部门或权威部门应及时出台相应的规范文件和实施细则,便于操作执行。

【参考文献】

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新会计准则实施,将对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对于年初股东权益方.采用公允价值和转销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将增加或减少股东权益。对于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导致净利润增加。对于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开发,采用净资产收益率作判断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执行新会计准则对股东权益投资影响

一、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年初股东权益的影响

(一)对年初股东权益调整的增加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引起股东权益的增加。这部分主要指上市公司从交易所购买的股票、债券、基金等交易融资产引起的股东权益增加。原制度规定,企业用于短期投资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需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进行计量。新准则规定,对于这类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金融资产,要求将原来按成本计量转为按公允价值计量,在牛市中,可提升此类资产的价值,从而增加股东权益增加。

2.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原因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而导致股东权益的增加。原制度规定,绝大多数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计算所得税费用。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纳税时,不能在税前抵扣,只有在相关资产发生实质性损失时才能从税前扣除。而新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均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所得税费用,不仅要计算当期的所得税费用,还应确认以后年度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应税前抵扣少交税款而形成的递延所得税收益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从而增加了股东权益。

(二)对年初股东权益调整的减少

1.转销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引起股东权益的减少。长期股权投资差额是指企业对子公司、合营公司和联营公司的投资成本与在被投资单位净资产中享有的份额之间的差异,原制度规定,此类差额应在一定年限内进行摊销,减少当期投资收益。而新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不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原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余额在年初转销,从而减少了股东权益。

2.因确认职工认股权,辞退补偿形成的负债等导致股东权益的减少。原制度规定不预计职工认股权,辞退补偿支出,而是在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成本费用。新准则规定,只要存在职工认股权,辞退补偿,就应当预计相关支出,计入成本费用和相关的负债,从而减少了股东权益。

企业合并准则明确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涉及上述调整因素,无论其摊销余额是“借方差”还是“贷方差”,在首次执行时均须将其结平,并相应调整期初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无论有无未摊销完的“贷差方”,在首次执行日要将其结平。但非同一控制下未摊销完的“借方差”,在首次执行时不能将其结平,而应在合并报表中将其作为“商誉”列示。同样按照职工薪酬准则规定,对首次执行时存在的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的计划,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而产生的负债,并调整留存收益。

二、执行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的影响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房地产企业应于会计期末对能取得可持续可靠的公允价值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而应当以会计期末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他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影响了企业当期收入确认。近年来在房地产大幅增值的背景下,大多数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净值相对于市场价值已明显偏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应对其净资产账面价值和当期损益的税收安排作出明确解释。如果按现行会计处理方式,尽管净资产增加的部分形成了递延所得税,不影响当期应交税款,但是由于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使企业利润提前实现从而增加企业所得税,进而恶化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因此在新会计准则没有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通常不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新准则只是将过去企业隐性的东西在报表中显现出来,使报表更趋国际化、合理化,对企业经营本身没有实质性影响。由于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比较繁荣,但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企业快速进入萧条期。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新准则的实施真实反映了房地产产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但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认为要遏制房地产企业操纵业绩,应关注做好:

1.规范公允价值使用,应尽可能地完善公允价值的评估及确认办法,实现公允价值使用的合规化。

2.加强会计信息监管,改善外部环境,依靠会计中介机构、证券监管部门、证交所和媒介舆论等社会监督促进房地产上市企业严守会计规范。

3.提高房地产企业管理层职业道德素养。

我们既要严格控制企业对利润的操纵,又要针对宏观环境变化对房市产生的负面效应,进一步规范我国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但是我们对新准则的实施还存在如下疑虑:

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导致净利润增加时,企业的可供分配利润还将随之增加,股东要求利润分配,但此时房子没有售出,相应的货币资金没有进账就会出现提前或超额分配利润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资金周转,如果对于因“账面浮盈”而形成的“可供分配利润”进行实际分配,就必然存在上市垫付分红资金的现象,这样就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健康运行。

三、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投资的类型进行了重分类,将部分短期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债券投资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扩充了投资的种类,增加了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同时大规模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在市场不充分的条件下实施较困难,为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留下空间。转新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允许采用购买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为操纵合并价格和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粉饰报表的行为,然而新准则的实施并不能杜绝操纵行为,企业仍然可以通过改变合并策略操纵利润。如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尽量避免合并类型,实现较大利润。合并方有动机将本质上不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装成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获得期初至合并日实现利润的享有额。如果被合并方当年亏损,合并方就有动力为追求负商誉,将本质上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装成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对企业的投资政策还包括对无形资产的投资,新准则规定符合条件的开发费用可以资本化,从而缓解了企业对利润的压力,提高了经营者在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这一政策实施对少数有长期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有利,投入的项目开发经费计入无形资产后在未来能够产生效益。因此,这些企业会加大研发的比例,使产品更具竞争力,而对一些缺乏核心技术和优质资源的企业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公允价值运用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运用,可从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个方面,在初始计量中企业在取得存货、投资性房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要素要求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因为这部分资产取得时都有可靠的成本计量依据,比如购买价格(发票)、运输发票、税费票证等。企业按照交易成本进行计量,出现操纵列报的空间较小。就后续计量而言,执行新会计准则时对企业公允价值运用的影响表现在:

1.按照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必须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此时的公允价值指资产负债表日的相应收盘价格。资产负债表中公允价值与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或资本公积。

2.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如果债务人以转让非货币资产方式实施债务重组,必须计算所转让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并将该差额作为非货币性资产的资本处置损益纳入损益核算。但由于此时的非货币性资产通常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其公允价值的确定就会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企业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两种计量模式:一是公允价值模式;二是账面价值模式。一方面,企业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可采用两种计量模式,无疑从计量模式上增加了可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另一方面,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增加了限制条件,但仍可能被企业利用,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在不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确认较难,准则允许采用估值的方法估计公允价值,从技术上提供了企业操纵财务报表列报的空间。

五、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新准则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在无形资产准则中,将企业的研发划分成两个阶段,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也就是将开发支出计入无形资产中定期进行摊销,而不是全部计入管理费用,这样大大减少了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冲击。它鼓励企业进行科研开发和科技创新。这样的政策配合企业所得税中对企业三新科研开发费用按150%税前扣除,无疑是有利于促进企业科研开发,鼓励企业科研投入和科技创新。

2.在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由以前的权益法改为成本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权益法下的投资收益是根据子公司净利润份额确定的,并没有对应的现金流入企业,但这很可能导致企业的现金流出:因为没有现金流入的投资收益导致了企业的利润增加,净利润的增加使股东管理层有要求分派股利的可能,使企业出现“超现金”分配降低了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新准则中把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是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在资产减值准备准则中规定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冲回。这就避免了企业通过减值转回来操纵利润,提升企业的利润质量。

无形资产增加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准则;原准则;研发费用;资本化;费用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正在逐渐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技术和资产结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企业研发活动的支出数额和频繁程度也日趋增加。因此,对研发费用进行合理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也就显得越来越来重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下称新准则),其对原准则关于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统一计入当期损益的会计处理作了较大修改,将企业研发项目的费用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分别列入费用项目和资产项目。以下笔者拟通过比较新旧准则中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差异,探析新准则会计处理的内在要求及其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新旧准则关于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差异分析

按照我国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以下统称原准则)的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只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而对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及借款费用等,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处理主要是考虑研发活动与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强调了谨慎性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将数额巨大的主体性研发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使无形资产的成本与其实际价值不符,不仅违背客观性原则,而且因不能全面系统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的产品市场潜力和企业发展后劲,不利于投资者判断企业未来前景并据以做出科学明智的决策,因此同样也违背相关性原则。

新准则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将企业内部研发活动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对应两个阶段的支出分别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并对会计处理做出如下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五项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其一,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其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其三,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其四,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其五,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笔者认为,研发活动是一种投资活动,因而也具有投资活动的一般特性――风险性。研究阶段能否获得预期成果,其成果能否为企业进一步开发并给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将这一阶段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而对用于商业性生产或使用的开发项目,企业通常是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先进行可行性测试,然后依据可行性测试的结果作出是否开发的决策。由于盈利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目的,预期不产生利润的开发项目,管理者一般不会选择开发。可见开发阶段比研究阶段更进一步,其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若开发阶段支出满足相关标准,就表明这些支出在未来很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它们理应被确认为资产。新准则考虑了研究和开发阶段的不同情况,根据其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可能性的大小,依据谨慎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将研究阶段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有条件地予以资本化。这一修改不仅符合我国日益频繁的自主创新活动时代背景,也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

二、新准则对研发费用处理的内在要求探析

新准则关于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相关变动是顺应国际潮流、注重国际准则协调的理性选择,尤其是在我国政府推进自主创新、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可以认为,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调整是会计政策与时俱进的一种务实之举。

1、从国际视野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种客观趋势。我国加入WTO以后的这几年间,由于种种原因遭受的反倾销危害一直很严重,近年来反倾销风更是日益加剧。2005年我国对外出口的鞋帽、纺织品、复合地板等商品遭受的反倾销调查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反倾销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我国的对外贸易是否存在倾销问题呢?在国际贸易中,判断一种产品是否为倾销,相当一部分与会计核算有关,而会计核算通常又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依据。由于各国的会计准则不同,导致资产的计价、费用的摊销及成本计算的结果不同,使得同一种产品的成本在不同国家之间会出现差异,有时这种差异会很大。按我国现行无形资产准则的会计处理规定,企业的产品成本中通常不包括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摊销费用,从而使企业的产品成本通常偏低,这在反倾销诉讼案中,给我国对外出口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新准则将企业内部研发活动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分别列入费用项目和资产项目,一方面实现会计标准的国际趋同,以减少国际贸易中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同时,也有利于国际投资者更好地理解我国企业所披露的财务信息,更加信任我国的资本市场,从而进一步刺激国际资本投资。

2、从企业发展看,市场竞争的加剧刺激了企业自主研发活动。近年来我国市场发生了很大转变,最明显的就是竞争加剧。一方面,在信息高速流通、追求个性化的时代,面对众多竞争对手,要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需要比别人做得更好,突出自己的特色。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就是途径之一。为此,许多企业选择了自行研发。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自行研发活动拥有自己的专利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根据今年4月份美国MPEG专业技术管理公司与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及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签署的“MPEG―2专利联合许可”谅解备忘录,中国电子音响工业协会成员公司2005年7月1日之后生产的DVD,每台要向美国MPEG专业技术管理公司交纳2.5美元的知识产权费。从2002年以来,国产DVD出口不断的面临着国外专利“收费集团”的“盘剥”。现在,国内DVD企业缴纳的专利费已经从起初的每台5美元上涨到了20多美元。许多国内传统的DVD企业为了能免缴部分专利费、降低成本,不得不转向贴牌生产并出口半成品。若拥有自己的DVD专利,国产DVD也就不会陷入如此困境,但时间不会倒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赢得主动地位,占据一席之地,企业不得不做出自行研发的选择。随着研发活动日渐频繁,研发费用不断增长的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

研发费用逐年增长是一种全球化趋势,在我国更是如此。据伦敦调研机构Cientifica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全球投入研发费用最多的100家机构的总研发费用超过了2500亿美元,亚太地区的研发费用涨幅远远高于欧美,而我国的研发费用涨幅较美国高出15倍。面对如此庞大的研发费用支出,合理的会计处理显得格外重要,简单的将其全部费用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3、从企业投资者角度看,会计信息重在体现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将企业的研发费用恰当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将满足资产定义的开发阶段支出予以资本化,符合客观性原则。更重要的是,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在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较真实地计量无形资产的价值,反映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判断企业未来前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使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

三、新准则会计处理的规定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新准则对企业内部研发活动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改变,对企业将产生以下影响:

1、直接增加了资产价值和当期收益。按照原会计准则,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不仅减少当期利润,同时也使当期资产减少。而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开发阶段支出可以有条件的资本化。很显然,新准则的会计处理方法将增加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增加企业当期利润。以用友为例,2005年用友软件收入为10亿元,实现净利润9883万元。根据披露的有关信息,用友当年用于研发活动的费用为1.46亿元。若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不将研发费用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费用化,而是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则用于2005年资产价值和当期收益都将有一定程度增加。由此也可以看出,研发费用的如此处理可能会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工具。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新准则对一项开发费用是否能够予以资本化规定了五项条件,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明智之举。

2、使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我国目前对研发费用逐年递增的企业实行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但若按照原会计准则的规定,将内部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则在企业营业收入相对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因研发费用增长过快,利润常常会出现负值,企业难以享受税收的优惠。新准则将企业研发费用支出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予以资本化,使当期的期间费用相应减少,利润相应增加。这样,企业能在盈利的情况下得到节税的好处,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也才真正发挥激励作用。

3、有力地促进企业进行自主研发活动。企业进行研发活动对掌握新技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关系到企业乃至国家的长远利益。但研发费用从支出到最终给企业带来收益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按原准则的会计处理规定,加大研发活动投入的结果是企业当期利润的下降,这无疑使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受到负面影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往往会减少研发活动支出,导致企业短期行为的产生。新准则将开发阶段支出有条件的予以资本化,除了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价值和当期收益之外,还能够激励企业进行研发创新,避免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最终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

2、冯巧根.从倾销标准认定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看会计准则的规范[J].商业会计,2004(11).

3、宋献中,冯敏红.研发费用逐利性研究[J].财会月刊,2004(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