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汽车企业经营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汽车租赁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170-02
1 研究背景
汽车租赁业在中国被划为“朝阳企业”,它于1989年起源于北京,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汽车租赁企业进入发展高峰,从此,国内汽车租赁行业有了大跨步的发展,从原来业务仅限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逐步扩大到了业务覆盖中小城市、乃至县镇的汽车租赁网络。
国家政府对汽车租赁行业的扶植也推动了汽车租赁业的发展。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就明确提到,要加快发展汽车租赁市场,这体现出政府对汽车租赁行业的重视,同时,公务车改革也给汽车租赁带来机会。2011年4月,交通运输部下发了《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今后5~10年,我国将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引领、经营主体多元、网络覆盖全国、经营行为规范、市场秩序良好、服务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汽车租赁服务体系,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汽车租赁业的需求。无论是从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向趋势还是微观的社会基础来看,中国汽车租赁行业都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以上种种利好因素促成了汽车租赁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相较于国外,中国汽车租赁企业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经营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同时,盲目扩张、资金后续供给不足、人员培训不够等问题逐渐显现,这些现实经营问题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汽车租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 汽车租赁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2.1 盲目扩张导致管理疏失
汽车租赁业是服务型行业,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是生存和竞争的基础。而单店租车服务半径有限,只有建设一定规模的服务网络、形成一定数量的出租车辆服务体系,才能赢得更多客户、树立品牌、建立优势。因此,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不得不选择不断扩张,在各地成立分公司门店,这样盲目快速的扩张导致了企业人力财力跟不上扩张速度。人员素质水平不均、培训不足致使服务质量下降,客户口碑不好,企业形象下滑;开设分公司门店需要大量资金购买新车、选择店面、置办停车场,这些对企业的财力资金运作提出了挑战;同时,盲目的扩张可能会因没有在当地做足充分的市场调研,进而对当地人们消费理念没有准确的认知和把握,而导致门店形同虚设,业务量不足而使入不敷出,最终导致关闭的命运。
2.2 价格战成为汽车租赁业面临的最现实问题
汽车租赁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因其需要大量的资金购买车辆、购置店面、置办停车场,而使其对资金有巨大的依赖,因此雄厚的资本成为其生存发展的坚强后盾。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竞争能力,汽车租赁企业不约而同的采取了价格竞争。价低者得市场,这就要求企业在承受银行高贷款利息的同时,还需每天面临巨大的车辆折旧成本,而在这种困难局面下,企业仍旧要坚持低价促销战略,直到其他竞争企业不堪重负退出市场,自己成为真正的龙头企业才能得以喘息。但是,当今的现实是汽车租赁行业中正有无数的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老企业何时才能看到希望,才能取得最终胜利还是个未知数。
2.3 人员流动性大,员工素质高低不一
汽车租赁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因其业务覆盖面较广、需要管理的资产车辆较多,而导致需要的工作人员也相对较多。但是因为业务的快速扩张,使得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较少,很多人对业务没有基本的了解认识就要上岗操作,而招聘时也因急需用人而降低了用人需求,使招来的员工素质高低不一,这使得公司在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都难以提高。同时,导致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由于员工经验不足、业务知识欠缺,而影响客户的消费体验,客户的忠诚度随之下降。不仅对公司的业绩造成损失,对公司形象的改善也形成障碍。
2.4 汽车租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尚未健全完善
汽车租赁业是高风险行业,因其发展较晚,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指导和管理经验,而使其管理漏洞较多,成为一些不法分子行骗的目标。长期以来,汽车租赁诈骗案频频发生,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汽车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
3 改善汽车租赁企业经营的对策
在研究制定改善汽车租赁企业经营对策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汽车租赁企业消费群体的精确需求,只有基于这一点制定的管理政策才是高价有效的。
3.1 汽车租赁消费群体的需求
(1)方便快捷。
客户为了节约时间成本,往往喜欢就近消费,这就要求汽车租赁企业有一个巨大规模的租赁网络,来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网络预定、电话预定成为当今消费者最普遍的消费模式,这就要求公司要成立单独的呼叫中心、网站客服团队来处理客户的预定需求,从而使客户消费更加方便快捷。
(2)流程简单。
目前汽车租赁行业基本要求客户持有“二证一卡”即可租车,客户的租车流程可以简化为四步:加入会员、预订、取车、驾驶。简单的流程使客户节约了时间,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3.2 改善汽车租赁企业经营的管理对策
(1)制定科学的战略布局,培养公司核心竞争力。
合理的业务布局是汽车租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不能盲目的追求扩张,应该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选择市场需求量大的地方开展业务;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由总部到区域再到下属分公司门店,逐级管理,实现点线面全覆盖;企业应该设立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合理配置公司资源,量力而行;同时要认清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巩固发展核心竞争力,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存活发展下去。
(2)细分市场、科学定位。
汽车租赁市场上的客户在年龄、性别、工作职位、收入等方面各不相同,这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租车需求。企业应该全面审核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确定本公司在市场上的定位,针对特定人群,集中企业资源专门开发特定的服务产品,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地位,从而实现多赢的格局。
(3)合理利用财务资本、高效配置企业资源。
汽车租赁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持企业运作,这导致企业背负了高额的银行贷款,而高负债率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即汽车出租率,如何实现规模和效率的平衡,是考验汽车租赁企业的关键。企业要不断探寻增加汽车出租率的方法,同时要尽量降低成本,对于资本车辆要严格管理,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只有严格把握收支两条线,才能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高效利用,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4)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健康的企业文化。
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只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才能提高公司凝聚力,增加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而全心全意为公司服务的员工是公司最为宝贵的资产。良好的企业文化、和谐的工作氛围、人性化的人文关怀、激励奖励制度等都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而积极的工作态度会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汽车租赁企业是服务行业,良好地服务态度会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从而为公司创造更多收益。
(5)建立健全信用机制、防范租赁风险。
企业应与银行等信用机构紧密联系,建立健全的信用机制,包括建立起客户数据库,为信用等级评定、信用政策制定、应收账款监控提供决策支持等。同时,企业也应与当地公安部门密切联系,对诈骗惯犯、集团要有警惕意识,发现不法分子及时向当地公安警察部门寻求帮助,以避免骗租案件的发生。只有企业对自身风险足够重视,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才能降低企业的租赁风险。
4 结论
现阶段,汽车租赁企业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经营中遇到问题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只要企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自身经营管理,配合外部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的大力支持,汽车租赁企业必然会走上金融化、网络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并且能够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晓坤,蔡成喜.企业管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 苏慧文,姜忠辉.管理学原理与案例[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城市出租车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租汽车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逐渐发展成大规模的出租企业,对出租汽车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为了促进出租汽车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企业科学化、正规化管理,必须结根据我国出租车行业市场情况,以及出租汽车企业运营模式的差异特点,分析出租车行业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建立科学、完善的出租汽车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二、北京市出租车行业风险分析
1.北京市出租车行业的市场风险分析
截止至2013年底,北京市出租汽车企业共有252家之多,同时逐渐形成了以银建集团为首的出租车行业市场发展格局。然而,随着北京市出租车行业的发展,行业之间出现过度竞争的局面,司机收入下降以及道路交通拥堵等问题严重,使得北京市出租车行业存在相当多的市场风险。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出租汽车企业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换言之,市场经济能够直接作用于出租行业的发展。然而,市场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若出租汽车企业无法掌握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那么企业就会面临诸多的经营管理风险。市场风险是当前出租车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出租汽车企业的产权不够明确,并没有坚持“以员工为本”的原则,忽略了出租车司机的主体地位,而片面注重出租车承包人的权利和作用,进而使得出租汽车企业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方面、财产成果的分配方面以及人才聘用方面存在短期行为。其次,缺乏有效的监管出租车承包人的规章制度,大部分出租汽车企业通过以包代管的方式管理承包人,却没有重视对承包人的行为约束,使得一部分出租车承包人包盈不包亏,甚至出现了违法经营的情况。最后,出租汽车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将某些市场风险转移到出租车承包人身上,一旦出现承包人无法承担、企业也无法承担的情况,最终只能依靠政府来承担。
2.北京市出租车行业的财务风险分析
从整体上看,出租车行业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出租汽车企业负债经营的决策失误,以及在市场影响下的企业经营管理局势的恶化。然而,出租汽车企业资产结构的不平衡才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最终原因。在举债方面,出租汽车企业因依靠财务杠杆而使得到期无法偿还债务,从而让企业面临财务危机,严重者甚至使企业面临破产。此外,企业借款的增加使得企业收益的波动性加大,当出租汽车企业的借款利率高于息税前利润率,或者息税前利润率降低时,企业负债会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进而造成企业亏损。在投资风险方面,大部分出租汽车企业经营模式与经营范围相对单一,通过出租车承包经营,向各个承包人收取一定的押金,这些押金并没有用来进行投资,而是存入银行中,若出现通货膨胀,则会给出租汽车企业造成资金损失。
三、北京市出租车行业财务管理对策
1.成立财务预算管理机构
出租汽车企业可以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并由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来担任预算管理委员会会长,实行问责制,全面负责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其他各部门负责人则是该委员会的主要成员,负责审核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并完成企业年度预算审批工作。企业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下属执行部门,协助预算管理委员会完成预算的编制工作。出租汽车企业预算管委会需要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出发,在企业预算编制原则和编制制度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整个企业的各项财务收支信息与收支明细,对全部的财务收支信息情况做出详细的分类汇总报告。并且,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市场发展现状、政府的规章制度、出租车行业的运营特点和企业自身的运营条件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企业整体的预算编制工作,并交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委员及董事会审批。待审批通过后,财务部门要根据审批的预算情况,将责任落实到企业各个部门中。
2.完善财务管理控制机制
出租汽车企业需要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控制机制,将传统的、形式单一的财务部门进行优化,将财务部门细化为财务管理部门、会计核算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等,使部门职责更加明确。对原来的财务部门人员进行重新整合,根据部门实际对人员进行合理划分,制定各个财务工作岗位的职责明细表,使财务工作更加精确。在财务管理部门中还可以建立资金结算办公室、财务分析和结算办公室、筹资办公室等等下属机构,实现全方位的财务管理目标。在企业的内部审计方面,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审计事宜,需要由财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负责监督和落实,定期对企业市场运营状况、企业财务状况和资金的回报信息等内容进行财务审计,并交由董事会审阅。
3.实现财务信息化控制
出租汽车企业需要通过财务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目的。企业财务信息化平台包括企业的财务账目情况、各项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资料,同时还包括企业的会计科目,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将企业财务信息统一集中在一起,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各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与会计核算部门是需要对企业的所有财务信息与数据资料进行分类管理,每天负责收集整理各个部门的各项数据信息,并上传至企业财务信息化平台,方便上级领导部门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状况以及本企业在出租车行业的运行状况。
4.加强现金流控制
出租汽车企业还需要加强对现金流的控制,安排财务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合理的管理。企业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结算账户进行科学的监管,通过已有的资金预算程序,将企业在特定时期或特定阶段内的现金流量准确的进行预算。同时,根据所得的现金流预算情况有计划的分流到各个分公司和部门,进一步明确各个月份、季度以及年度的经营所需备用金额。对于出租汽车企业而言,其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往往存在为了适应本企业经营发展需求而事先垫付资金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和市场开发部门应根据对应的资金报批流程根据由上级到下级的方式进行审批,并从下到上的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从而有效的对企业流动资金占用情况进行合理预算,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的流动资金预算目标。
11月2日,第四届中韩汽车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与现代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
中国与韩国同为亚洲两大重要的汽车市场,同样面临着汽车产业升级与国际化竞争的重要课题,而韩国汽车以“现代速度”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双方的交流合作将为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作为中韩汽车产业交流的重要平台,第四届中韩汽车产业发展研讨会围绕“探析汽车性能品质创新之路”这一主题,与会相关领导以及业内专家、高校学术代表、本土汽车品牌代表,共同探讨了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中韩汽车发展中品牌升级面临的关键问题。
研讨会上,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在开幕致辞时表示,为“一个专注汽车行业发展的研讨会”能够持续并且高质量举行感到高兴,他评价研讨会具有发展力和可持续性。
汽车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形势有密切关系,谈及此,杜平表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第一年,按照发展趋势,今年应该能够完成规划任务,换句话说,能够确保完成中央政府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虽然当前经济依旧很困难,但是中国大船是继续平稳向前走,我想这是对我们消费人群,特别汽车消费人群是一个很好的福音,因为经济在增长,人们的消费也会跟上。”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
杜平以《关于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和《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两个重要文件说明当前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巨大机遇。他认为,“这两份文件,以及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都将给汽车产业带来机遇。”
今年4月,为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和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及教育部、工信部等2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围绕十个主攻方向,实施“十大消费行动”。杜平指出,在这“十大消费行动”中,有一项是专门促进汽车消费的计划。“这一计划特别提到要逐步扩大放宽皮卡车进城试点范围,并且支持各地多建停车场以促进汽车售后服务质量提升。通过强化汽车维修设施的建设,让我们的汽车消费者能够得到更好的体验。”
10月,国务院下发文件《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要求七大类人群收入要提高,七大类增收人群为: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基层干部队伍和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
【关键词】汽车营销模式 发展策略 国情 消费者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推进,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愈演愈激烈。在汽车市场的竞争中,营销是当中的一个杀手锏,对吸引消费者眼球,提高汽车销售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发展前景的汽车营销策略不仅能提高该企业在经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还能进一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从当前国内汽车营销模式出发,各汽车企业要想全面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开展合理有效的经营管理活动,就必须立足营销模式的创新,以找出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进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汽车营销模式及发展策略展开探讨。
一、当前国内汽车营销模式现状
(一)专卖店营销模式
专卖店无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在对人员技术的要求上都相对较高,所以一般适用于那些规模大的汽车生产厂商。现阶段,国内的汽车产品发展水平相比于汽车发达国家尚有一定的差距,适用于专卖店营销模式的汽车产品比较少,仅有几款车型适用这一模式,如上海大众和一汽。
(二)汽车商店营销模式
汽车商店具备较好的兼容性,能容纳并经营多种品牌的汽车产品,资金投入相比于专卖店较低;再加上目前国内的汽车产品中相当大一部分的汽车年销售量低于一万辆,根本无经济实力实施专卖店经营。所以说,汽车商店营销模式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国内汽车市场发展的主流。
(三)网络直销模式
该模式的实施,对当地的网络发展有一定要求,其要求该地区的网络非常发达,并且与之配套的法律政策和技术也相对成熟。中国在网络技术发展方面仍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完全成熟,所以网络直销模式可以作为国内汽车营销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四)租赁营销模式
租赁营销模式强调了买卖双方的合作关系,其保留了卖方对该产品的持有权,而买方则取得了该商品的使用权,具有使用价值,当买卖双方的租赁时间到期后,就按照合同内容对该产品进行合法处理。租赁营销模式作为21世纪的一种新的营销手段,在未来国内市场的发展前景仍是无可预知的。
二、未来汽车营销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建立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汽车营销模式
在探讨有利于国内汽车产品发展的营销模式时,我们应该从我国特殊国情出发,立足国内经济发展实际。毕竟相比于汽车发达的国家来说,我国与它们仍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首先,我国是一个拥有高达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水平相差较大,无论是在人均资源的占有率上,还是在人均消费的比例上,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目前国内市场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屡高不下,交通状况不容乐观。再加上在法律政策上的制约,国内汽车市场虽然发展速度飞快,但是仍然无法跟上国民经济发展步伐,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发展需要。此外,国内汽车产品生产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一般,缺乏对自身产品品牌的了解,再加上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相对于国内汽车生产厂家的资金投入和产出来讲,大部分企业难以额外支付如此大金额的营销资金。故此,国内汽车营销模式的发展必须要立足我国特殊国情,而不能脱离我国发展实际,盲目引入国外的营销模式。
(二)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汽车营销模式
企业要想成功地把一个汽车产品推广开来,就必须在正式推入市场之前,进入经营市场开展细致的市场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总结,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爱好,了解与之相关竞争产品的市场地位,从而在经济市场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加大营销力度,开拓新的营销市场。一个产品的地位,其重要前提是从市场细分化的原则出发,对经济市场进行细分,立足企业发展实际,确定企业的目标市场。同时,在确定目标市场后,根据每个竞争对象的分布情况,为企业的产品找准定位,进而积极投身到市场建设中,从而为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发展方向也必须以符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后对营销策略进行适当调整,不能故步自封。企业还可以从消费者的消费当中看到该产品在市场当中的反映,一旦出现反映不佳现象,企业可以在经过深入研究后,重新为该产品定位,进而改变营销策略,对营销活动做出相关调整,保证产品营销活动的成功实施。
(三)建立多元化的汽车营销模式
由于受到我国特殊国情的制约与当前国内汽车工业发展现状的影响,再加上当前国内汽车营销所沿用的营销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势与劣势,且都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消费群体,这也同时决定了国内不能建立单一的汽车营销模式,而是要根据市场发展动态,结合汽车产品厂家的特点和消费群体,建立多元化汽车营销模式,以适用消费大众多种不同的需求。当前,国内还可以建立网上购车、汽车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的营销模式,以提高国内汽车营销的整体实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营销工作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营销工作成效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落实,还进一步关系到每一名职工的切身利益。故此, 各大汽车企业要高度重视营销模式策略的发展工作,从汽车营销模式现状出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找准发展方向,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进而促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圣君,胡桑,金双林.融入中国文化因素制定汽车营销组合策略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0(10).
跨国企业已普遍存在于集群网络中,且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已有理论对其阐述较少,因而应非常重视跨国企业在其中的影响和作用[4].此外,地方企业网络的发展除了受资源禀赋、区位、分工和政策等因素影响外,企业文化对其影响也日益加剧。企业文化是企业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以及员工的所为和管理规范反映出来的经长期形成的经营管理观念或价值观体系[5].纵观30多年以来的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发现,世界企业文化尤以欧美和日本最为典型。企业文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初始实践于日本,1980年代在美国形成系统的理论[6].这主要是由于1970年代末,日本企业发展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对美国形成挑战,这便引发国内外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的极大关注,其研究表明,日本企业的成功在于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1980年代初期,美国连续出版了系列较有影响的著作,并主要基于“日本的成功和美国的复兴”这个中心来探讨企业文化,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企业文化研究“四重奏”——《日本的管理艺术》[7]、《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8]、《企业文化》[9]和《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10],这也标志着全球企业文化研究浪潮的兴起。
1980年代中后期,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及其先进管理理念开始涌入中国,因而有关企业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焦点。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不同国家企业文化的比较分析居多,尤其关于欧美日企业文化差异或企业管理模式差异的研究[11-14],而结合不同国家企业文化差异与跨国企业驱动型产业集群或企业网络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则非常匮乏,仅纪慰华和曾刚等学者探讨中德企业文化差异对上海大众汽车供货商网络的影响[15-16].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借助“市场换技术”战略陆续引入西方国家的跨国汽车企业,而上海汽车企业网络与广东汽车企业网络正是在此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前者以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为代表的欧美跨国汽车企业的嵌入而形成,而后者则是由于本田、日产和丰田等日本跨国汽车企业的嵌入而形成。基于此,本文尝试探讨欧美与日本的企业文化差异及其对上海汽车企业网络和广东汽车企业网络发展的影响,从而为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借鉴欧美日等西方国家的企业文化来促进地方汽车企业网络更好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欧美企业文化与日本企业文化差异
1.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欧美企业提倡个人主义,重视个人潜能的发挥,鼓励员工竞争、创新和冒险,并强调在公平竞争与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因而员工流动现象较频繁。与之相比,日本企业则强调集体主义或团体精神,反对个人对所属集体的不忠诚或“脚踏两只船”,倡导通过集体的发展来促进个人发展。
1.2 理性主义与感性主义。
欧美企业尊崇法律和制度,强调按理性主义信条办事;强调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目标,与员工的关系是以契约形式确定的利益关系,而忽略员工间的合作;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以是否符合实际或逻辑为标准。这种重“理性”而轻“情感”的企业文化尽管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管理过于刚性。日本企业倡导感性主义,排斥理性逻辑的管理思想,崇尚道德或情感的力量而非利益驱动;倡导员工、企业和国家利益的一致性,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以及员工间的和睦相处;提倡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促进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团体意识,以及员工间的交流和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但这不利于员工个人潜能的发挥和优秀人才的获取。可见,与欧美企业相比,日本企业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灵活性相对较差。
1.3 平等观念与等级意识。
欧美国家与企业崇尚自由平等和法律制度,不相信权威,强调在自由平等与纪律的对立统一中协调着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强调唯才是用、优胜劣汰,这利于对青年人才的挖掘和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日本企业等级观念较严重,强调权威和论资排辈,这显然不利于调动青年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欧美与日本的企业文化泾渭分明、各有所长,但它们并非绝对排斥,而是互补、渗透和融合的关系,如欧美企业保持竞争性的同时,更加重视企业间的合作,而日本企业保留其合作特点的同时,也不断加入竞争的机制。
二、企业文化差异对上海、广东汽车企业网络的影响
2.1 企业文化差异对汽车“整零关系”模式影响。
由于欧美与日本的企业文化存在差异,因而欧美“整零关系”模式与日本“整零关系”模式也具有相应的差别,其中前者属于以市场竞争机制为基础的平行供应模式,其整零企业之间的选择较自由,平等观念较强,即整零企业均独立平行发展,一个零部件企业可以同时成为多个整车企业的供应商,一个整车企业也可以择优选择零部件企业作为其供应商,彼此之间是一种合同契约关系(图1a);而后者属于塔式供应模式,以合作为基础的转包企业关系模式,等级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比较强,整零企业之间供应关系紧密且稳定(图1b)。
2.2 文化差异对上海、广东汽车企业网络组织的影响。
2.2.1 通过对网络成员“进入权”难度差异影响。上海汽车企业网络因欧美跨国汽车企业的嵌入而形成,并受欧美企业文化的影响而不断发展。由于欧美企业文化强调平等、自由和竞争,因而大众和通用强调通过技术标准控制网络成员的“进入权”,即网络成员技术必须符合整车企业的要求,否则无法获得配套资格。此外,整车企业选择供应商往往“货比三家”,通过采用诸如招标的竞争方式进行比较,因而供应商进入整车企业配套供应系统的机会相对公平。广东汽车企业网络因日本跨国汽车企业的嵌入而形成,并受日本企业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由于日本企业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感性主义的观念,因而日本跨国整车企业为了防止技术外溢,其零部件配套体系较为“封闭”,这使得中国本土供应商进入日本采购体系的难度非常大,而优先选择的对象主要是日本零部件企业。例如,到 2005 年为止,在广州本田的供应商企业中,日本在华独资、合资生产的企业分别占20%和45%左右,而欧美和中国的企业分别占 15%和 20%左右,而且不足70%的日系企业却占采购价值的90%左右[17],而且他们一旦形成供给关系,一般不会轻易更换,稳定性较高。可见,欧美跨国汽车企业相对于日本跨国汽车企业来说,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进入前者组建的企业网络的难度和稳定性要弱于后者,而竞争激烈程度总体上要强于后者。[LunWenData.Com]
2.2.2 通过对东道国企业网络组建速度差异影响。随着上海对零部件本地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德国大众在投资初期阶段往往要求原母国供应商跟随进入上海。尽管如此,由于欧美国家平等观念比较强,其整零企业均独立平行发展,加之中国当时轿车市场前景未知,因而其原母国供应商跟随进入的比例较小。而日本集体主义、等级观念很强,其跨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可以要求或迫使其母国大批供应商跟随进入中国,并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使日本整零企业在华自成体系,如广汽丰田配套的日本独资或合资供应商,绝大部分是于2004年左右跟随日本丰田进入广州汽车企业网络的(表1)。可见,由于企业文化差异的缘故,与欧美跨国汽车企业相比,日本跨国汽车企业在海外投资并组建其主导下的地方企业网络往往更加迅速。
2.2.3 企业文化融合发展对地方企业网络组织影响。随着汽车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以及产品开发周期越来越短,目前欧美整零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早期纯粹以市场为基础的供应模式,而是愈益关注彼此的合作。与此同时,日本企业文化保留了其合作的特点,并不断加入竞争的机制,这也使东道国地方企业网络组织发生诸多变化。如日本零部件企业实现了向原整车企业供货的同时,论文格式还可以同时向全球多家整车企业提供配套,这使得日本零部件企业开始独立运作,摆脱了传统的附属关系。此外,随着中国政府对零部件供应本土化的要求愈益强烈,日本跨国整车企业对华本土企业供应范围的限制作用也开始减弱,即本土企业可同时为多家日本跨国整车企业进行供货(图2)。可见,传统的欧美日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趋势必将影响上海、广东汽车企业网络组织的变化。
2.3 企业文化差异对上海、广东汽车企业网络创新的影响。
2.3.1 正面影响。由于欧美企业文化强调自由、平等和竞争,因而对所有进入整车企业配套供应系统的零部件企业来说,机会相对公平,这必然迫使网络成员为了获得“进入权”而加强创新学习。肖斌研究也发现,在此自由选择模式下,迫使零部件企业改进技术且提升管理水平,但此模式加剧了竞争,也消耗了很多资源[18].因为欧美整零企业之间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来协调,技术交流有限,而且整车企业派技术人员对零部件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较少,这不利于整个地方企业网络的创新升级。而日本企业文化由于强调集体主义和感性主义,因而整零企业之间关系紧密,技术交流频繁,并能实现较好的协作。如丰田公司在与供应商知识共享方面要明显好于美国,丰田公司每年派人到供应商那里传授技术知识的时间是13天,而美国的三大汽车巨头是6天[19].美国规划远景公司研究表明,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一直忽视与零部件企业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这使得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延长,工作效率低下,美国汽车制造商设计一款新车通常需要2—3年,而丰田与本田仅需1—1.5年[20].可见,欧美、日本的跨国汽车企业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网络成员以及整个企业网络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由于企业文化存在差异性,日本跨国汽车企业对网络成员的创新作用更加显著。
2.3.2 负面影响。一级供应商由于技术水平较高,基本具备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设计的能力,因而也是跨国整车企业进行内部化技术转移的重要对象,而且不同性质的一级供应商构成比例可以较好地反映跨国企业对地方企业网络的技术控制程度。由于日本企业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对技术控制更严格,因而其跨国汽车企业(尤其是丰田和本田),在其进入中国的一级供应商独资与合资比例较高,基本上达70%以上,且总体上要明显高于欧美在华的独资、合资企业[21],这表明相对欧美跨国汽车企业来说,日本跨国汽车企业与其网络成员之间的技术交流尽管更加频繁,对地方企业网络的创新作用要更强,但这仅限在其“封闭的供应商网络”范围内。
在研发方面,丰田和本田的汽车研发机构主要在日本本土和美国,并均在德国设立其辐射欧洲的研发机构,在中国没有真正的研发中心(截止到2010 年 7 月 5 日之前)(盖世汽车网,2010)。直至2011年10月22日,随着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在常熟进行开工建设,这才标志着日本丰田开始改变一贯实行严格技术控制的策略。而美国通用汽车于1997年在上海组建中国首家独立的中外合资汽车设计开发中心—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并依托其强大的技术资源,促进了上海汽车企业网络的创新升级。可见,日本跨国汽车企业对华本土企业的技术扩散强度并不显著,对地方企业网络创新升级的贡献相对欧美来说更为有限。
三、企业文化差异对上海、广东的本土汽车企业影响
为了进一步探究欧美日企业文化差异对地方企业网络发展的影响,笔者尝试在上海和广州分别选择一家本土零部件企业(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和广州骏安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而它们分别受欧美、日的企业文化影响而成长起来,而且其成立时间、企业性质和企业规模等方面相同或相似,因而所选案例企业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其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3.1 企业文化差异对本土企业空间结网影响。
3.1.1 对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空间结网影响。欧美企业文化强调平等、自由、竞争和创新的理念,因而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配套范围得到迅速扩大,其产品目前除了上海大众以外,还同时为上海通用、沈阳金杯、一汽大众、安徽奇瑞和海马等整车企业配套,而且还是上海大众、一汽集团、一汽大众、德国大众亚太部和法国法雷奥集团的A级供应商。此外,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在德国大众与美国通用等欧美跨国汽车企业的帮助下,从1998年开始的小批量出口到现在产品远销至欧美、东南亚、东亚等国家和地区。可见,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不仅与在华欧美汽车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获得迅速发展,而且开始开拓国际市场,其对外网络联系也得到迅速发展。
3.1.2 对广州骏安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空间结网影响。通过引进跨国汽车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广州骏安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并开始陆续为一汽红旗、日产蓝鸟、神龙富康等轿车配套内饰件。1999年通过了广州本田QAV质量体系评审,它成为了广州本田雅阁轿车内饰件的供应商,而且目前主要配套产品包括广州本田的地板地毯和仪表台隔音件、风神地板地毯以及南海福迪地毯等,即主要为日系跨国汽车企业进行配套,暂时还没有与欧美跨国汽车企业之间存在网络联系,而且并未像欧美跨国整车企业的供应商那样可以自由地同时为多家整车企业进行配套,这除了与该企业本身因素有关以外,更为主要的是与日本企业文化倡导集体主义,强调对集体的忠诚感的观念有很大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企业网络的发展步伐。[ LunWenData.Com]
3.2 企业文化差异对本土企业创新升级的影响。
3.2.1 对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创新升级影响。由于欧美企业文化倡导公平竞争,鼓励创新冒险,强调按照理性主义的信条办事,因而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机会相对公平,有利于自主创新。因此,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在为欧美跨国汽车企业配套的过程中,其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升。目前已经成立研发中心和试验中心,为企业新品研发、新技术运用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并得到德国大众和上海通用的认可;自主研发的车身电子控制器、汽车开关和汽车继电器等新产品均已达到世界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引入国外的汽车控制器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年平均开发50只新产品,即加速企业的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与国内外诸如北美通用等著名厂商进行产品开发合作,并与国内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技术交流合作,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升级。
3.2.2 对广州骏安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创新升级影响。据广州本田生产规划,2002年陆续开发新车型“奥德赛”和“雅阁”3.0轿车的内饰件且产量逐年增加,而广州骏安公司作为供应商也必须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改进生产技术工艺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22],其创新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尽管如此,由于日本企业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反对与所属集体离心,因而日本跨国汽车企业驱动下的广州汽车企业网络内的频繁技术交流仅限于“封闭的供应商网络”内。广州骏安公司尽管成为广州本田的供应商,但因供应商级别较低,主要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因而无法获得本田的核心技术转移,进而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升级难度很大。可见,广州骏安公司只有继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产品质量以及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才能确保其供应商资格。
四、对策
4.1 博采众长,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欧美日等国家跨国汽车企业正是由于拥有独特的优秀企业文化,才使其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可见,全球企业文化逐渐与经济发展融合,对本土企业及企业网络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尽管如此,与欧美日等国家相比,中国企业文化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导致上海、广东的本土汽车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国在坚持其传统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层次企业文化是我国本土企业走向世界,参与更高水平的竞争的必由之路,即通过学习欧美日企业文化中的精华,且与中国企业文化融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全面提升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4.2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通过“市场换技术”战略引入西方国家的汽车生产技术,但其技术往往为中低端水平,核心技术几乎没有,因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绝非核心技术的引进,而只能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的加强来实现。尽管中国在传统汽车领域很难追上西方国家,但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应用方面与西方国家基本处于同一平台,这将是缩小与国外汽车技术差距的重大机遇。基于此,中国汽车企业应当充分强化“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发展思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争取掌握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知识产权,这为中国成为新的汽车行业标准制定者提供了可能性,进而缩短与国外汽车行业的差距。也只有如此,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企业才可能尝试借助其部分技术优势与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汽车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进而通过整合全球相关技术资源来促进中国汽车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4.3 强化零部件企业集团化发展。
零部件产业是支撑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关键核心零部件,它已成为跨国整车制造企业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方向[23].1980年代以来,尽管中国大批本土零部件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企业规模小而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这将严重制约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迈进,因而中国应将部分有竞争优势的零部件企业从一些“全能型”汽车企业中分离出去,使其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并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来发展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集团,进而打造其自主品牌;然后在中央及地方政府政策引导下,鼓励本土零部件企业集团对关键核心模块的研发活动,并争取获得部分零部件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进而促进其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可见,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除了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外,还要重视零部件的企业集团化发展,这样才能与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汽车企业同台竞技,才能不断提高其参与国际市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