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经营方案

商业经营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经营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经营方案

商业经营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数据;精准营销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9-0007-03

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数据处理技术,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如今,商业银行在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中,产生了大量的业务数据、中间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等。大数据需要做的就是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商业银行的各类决策提供参考和服务。汇丰、花旗和瑞士银行是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在国内的商业银行中,大数据的思想和技术也已逐步开始在业务中获得实践和尝试。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方案是利用大数据平台的模型分析结果,挖掘潜出在客户,实现可持续的营销计划。

1 应用基础

1)物理基础。利用Hadoop平台作为大数据架构的物理基础,首先需要对商业银行整体的数据量作出评估,计算出需要设置的节点个数。在此基础上确定Hadoop中的每一块组件是否适合并能满足目前及未来的业务处理需求。Hadoop的物理架构如图1所示。

2)数据基础。商业银行需要在对内外部数据梳理、清洗、整合和建立映射的基础上,将各类不同数据关联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构建统一的数据划分维度体系,以此作为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基础。

数据基础基础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冗余模块、维度定义模块、并行分析模块,如图2所示。

2 应用需求分析

为获得更好的精准营销效果,并实现全流程的精准营销解决方案。整体的应用目标是希望依托大数据平台的分析结果在线获取客户的各类信息,再通过模型分析、客户个性化需求、不同产品的特点等,在客户与产品之间建立精准的对应关系。在业务操作上,还应当能帮助客户经理对客户做出准入判断、提供营销方案、实现限额管理、定价指导等智能决策信息。这些应用目标可以拆分成如下应用需求:

1)客户挖掘功能。精准营销的首要目的就是寻找目标客户,只有寻找到精准的营销对象才可能实现最终的精准营销结果。客户挖掘功能应当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进行挖掘,最大程度发掘潜在客户群。

2)智能决策引擎。在获得客户挖掘结果后,精准营销应用的下一步功能应当是针对具体客户,提供一整套智能决策方案,包括客户准入判断、产品推荐、定价指导等。对于集团客户、上下游客户或关联方客户等,还应当能够提出整体的营销计划。

3)业务统一工作平台。精准营销系统除了可以提供精准营销的方案、计划等决策结果,还应配备完整的业务操作平成业务实现。业务统一工作平台可以实现整个精准营销从客户挖掘直至业务完成的各工作环节,最大化程度缩短业务操作流程、减少贷前调查复杂程度,实现精准营销的“一站式”操作。

4)全生命周期的营销计划。精准营销的应用不应只以单次营销为目标,而是应当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提供持久的精准营销计划。纵向的可持续是指跟随客户的成长过程,在客户不同时期提供适时提供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横向的可持续是指通过集团客户、上下游客户和其他关联方客户不断挖掘目标客户,扩大精准营销范围。

3 系统功能详述

下面针对应用需求分析,从系统实现上把应用需求分解到系统功能点上进行详细描述。

1)客户类型初分。对于不同类型的目标客户,精准营销模型应当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因此需要对大数据平台里的所有客户进行类型的区分。建立合理的客户类型初分体系是精准营销的基础。客户类型初分可以按照图3给出的体系进行划分。

值得指出的是,在精准营销应用中,对公客户和零售客户并非完彼此独立。完备的精准营销应用应当具备从对公客户中挖掘零售客户或从零售客户中挖掘对公客户的功能。

2)准入客户筛选。客户准入筛选是对客户质量进行把关的工具,良好的客户准入筛选标准是确保客户质量、引导客户结构的保障。实践中考虑根据大数据平台的黑白灰名单对客户的准入进行判定:原则上白名单客户属于精准营销判定的推荐客户;黑名单客户则是禁止准入的客户;灰名单客户可设为风险提示类客户。

3)客户信息整合及验证。利用大数据平台打通内外部数据、不同业务数据、不同结构数据之间的壁垒,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一户一条”数据记录。

为确保精准营销结果的准确性,还应建立严密的客户信息验证机制。客户信息校验包含两方面:一是错误信息的验证,如同一企业在不同系统中的行业分类存在差异,大数据平台将设置校验规则判定哪一来源数据正确,并自动用正确数据覆盖错误数据;二是数据时效的验证,如大数据平台有多个来源提供某个企业的营业执照有效期,系统将自动获取最新的日期作为改企业的营业执照有效期。

4)客户及场景标签设定。根据精准营销的不同角度设定不同类别的标签,标签应当具有灵活性,可以随着业务发展和精准营销场景的变换随时增减或改变。标签的设定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客户标签: 主要区分客户的属性特征,如职业信息可设定诸如企业高管、普通白领、职场新人、全职妈妈、小企业主等。

事件标签:主要根据客户生活场景或者银行业务场景设定标签,如对于客户生活场景可能出现的标签包括买房、买车、装修、出国等。

商业经营方案范文第2篇

所谓商业地产,是指在开发商业性建筑项目的过程中,将投资估算、开发规划、市场定位、业态组合、招商、销售和运营管理等按一定的次序作为一个整体流程来运作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务,它包括商场(购物中心等)、娱乐场所、休闲性场所和各类消费场所的商业物业的开发与经营。

2007年1~2月份商业营业用房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2.7%,增幅比同期房地产及办公楼投资分别低11.6和6.8个百分点;2007年第一季度,商业营业用房投资虽有所反弹,即比上年同期增长17.7%,但增幅不仅比同期房地产投资低9.2个百分点,而且比同期办公楼及其他非住宅投资分别低5.3和2.3个百分点。2007年1~4月份与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略有反弹的情况不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58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增幅与上年全年基本持平,比2007年第一季度回落2.4个百分点,比2007年1~4月份全国房地产、办公楼和其他非住宅投资分别低12.1、23.0和11.7个百分点;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比重为11.1%,比上年同期和2007年第一季度分别低1.2和0.2个百分点。

随着以美式摩尔为代表的大型综合购物中心落户北京、深圳等大中城市,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已经或计划建设大型的购物中心,这就为商业地产商的发展留下了巨大市场发展空间。商业地产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商铺租赁形式、以全面融合地产业与商业为特色的地产形式,正悄然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新宠儿。中国商业地产将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商铺地产、购物中心地产、酒店地产、写字楼、工业地产都将成为未来商业地产投资的亮点。

二、商业地产项目的特点

商业地产项目主要有以下特点: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受政策的影响大、协调利益的难度大、合理规划的难度高。

1、对资金的需求较大。地产项目的投资大、占地广、建设和投资回收期长,商业地产开发投资要求巨大的资金投入。商业地产项目需要一次投资建成才能形成商业氛围,因而所有的前期投入都来自开发商的积累。据有关专家估计,按北京商场目前的装饰水平,每平方米建筑费用加上装修费用大约为2万元,5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就得近10个亿,一年仅利息就要5,000多万元,加上水、电、空调、电梯等一系列费用,其运作成本之高可想而知。而在出租过程中,为了吸引主力店加盟,发展商不得不采取前几年租期内低租金,甚至部分免租金的形式,这必然又减少了前期回报。因此,商业地产对开发商的资本实力、市场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2、受政策的影响大。对于商业地产项目投资,政策层面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这些政策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政策、金融信贷政策、销售管理政策、工程建设政策等。首先,商业地产项目开发报建要经多个政府部门审批。除了国土、规划、园林、消防、人防、市政等部门外,规划方案还必须向市商委报审,设计必须符合城市商业网点的整体布局才可能获得通过。有的城市由于商业设施较多,对开发大卖场和百货店甚至要召开市民听证会,如大连。其次,银行对商业地产购买的抵押贷款条件与住宅有区别,商业房地产贷款至多六成10年,而住宅贷款可以达到八成30年。

再者,商业项目的层数少,根据销售政策规定,一般要到物业结构封顶后才能预售,而高层、小高层住宅只要投资达到1/3、已经确定竣工日期就可以进行预售,因此商业地产开发要求发展商具有很强的资金实力。此外,商业项目对政府区域规划比住宅更敏感,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对商业项目的收益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商业地产与城市发展互相促进、互为制约。

3、利益协调的难度大。商业地产的目标市场面临两级客户,一是销售阶段的投资经营者;二是物业经营阶段的最终消费者。在进行商业地产策划时,不仅要考虑各投资经营者的需求特性,更要考虑最终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如此,在商业地产的开发中,开发商、投资者、经营者、物业管理者就形成一个环状结构,其多方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开发商只有从为商业经营服务角度出发,兼顾自身开发利益的同时,考虑整个环路的其他利益者,才能维持整个环路的发展。

4、合理规划的难度高。一方面商业项目面对客户需求个性化特点更加鲜明,各种业态对商铺的要求不具有替代性。如果针对特定目标客户规划设计的商业项目招商不成功,项目在短时间内将很难找到合适的客户,从而给项目销售招商带来严重的后果。最关键的是,由于其规划难度大,因此需要多个专业顾问中介机构、各方面专业人员的协调配合,才能提高项目开发的成功率。这也对商业地产项目资源整合的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商业地产的主要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的多样性同样也是商业地产项目的显著特点。商业地产的盈利模式不同于住宅,住宅是一次性获利,而商业地产是靠物业增值来获得长线投资回报和长期现金流。因此,商业地产盈利模式的确定,对项目的成败至关重要。纵观我国目前商业地产的运营盈利模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整体出售。通过店面或店铺分割的方式,将商业地产出售给各个小业主。这种方式可以使开发商尽快收回投资,减少商业风险,但不利于商业地产项目的持续经营,且小业主面临较大风险。

2、整体出租。开发商将商业地产全部出租给商业经营者,获取租金收益。这种方式回报周期长,风险大,但可以获得物业增值和持续现金流,同时还可以以此获得抵押贷款。

3、部分出售,主力出租。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部分出租,部分销售。项目较好的运作模式是将部分房地产出租给著名零售商,以此带来人气,提升整个商业地产的价值;同时高价出售待售物业,以获得最大经营收益。

4、整体持有。开发商自己经营商业物业。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开发商自身拥有商业的专业经营管理人员和队伍,是开发商实现多种经营的途径。实践中,由于该模式容易使开发商自己误入竞争激烈的零售业陷阱中,承担商业经营风险;同时,容易出现商业经营人力资源和品牌资源的缺乏,导致房地产专业指挥零售专业的情况,外行领导内行;此外,还会加大开发商的资金压力。所以,这种模式在一般情况下不主张实施。

5、混合运作。大量商业地产的出现,使零售服务企业选址机会增大、商业物业招商难度增大。开发商可以通过与零售商合作,共同经营商业地产。具体方式有:(1)保底+营业额提成模式。开发商提供商业物业,零售商负责其余部分投资,并负责经营管理,开发商得到保底金额和一定比例的营业额提成。一般情况下,超市类商品的提成比例为1.5~2%;百货类商品的提成比例为3.5~5%。双方约定的保底利润一般低于该项目正常出租时的租金。(2)参股经营模式。开发商为了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主力店而出资参股,该主力店设在其商业地产的分店,开发商参股比例一般不超过20%。分店每年按双方约定向开发商支付租金,同时向零售服务商交纳品牌使用费和人员输出管理费,约为1.0~2%营业额。该模式优点是容易吸引知名商家,产生其他正效应,可带租约销售整体物业;缺点是参股资金分红受分店经营状况限制,并因此承担经营风险。

6、产权式商铺。产权式店铺,指开发商将商业地产分割成小商铺出售给小业主。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1)售后产权人自营。这种方式不利于物业的持续经营。(2)先分散售出产权,再集中招商。这种方式管理困难。(3)先集中招商,再出售产权。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开发商获得物业最大增值,又有利于商业物业持续经营。(4)采取售后包租。由开发商聘请专业经营者经营商业物业,并承诺一定的收益回报给小业主。这种方式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商业经营失败或开发商失信等各种原因,而使小业主难以获得承诺的回报。(5)以租代售。承租人租赁物业一定年期后获得物业产权。当前,有些开发商对农贸市场经营采取现代超市加商铺地产的模式,其实质是对农贸市场的产权式商铺运作与超市零售商的合作组合。根据分析商业地产投资的特点可以看出,商业地产投资的风险是相当大的。因此,在分析评价商业项目投资方案时,也要把风险控制考虑在内。

四、选择商业地产盈利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讲求聚合效应和互补效应。把握好项目的市场背景,认真做好市场调查,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不要同质化。许多烂尾楼并不都是因为资金短缺造成的,主要还是开发商对项目的市场研究不够,市场定位不准。

二是对高成本的有效控制。城市中心寸土寸金,地价昂贵,拆迁补偿费、安置费巨大,开发成本非常高。城市中心商业地产一般都是高层,建设周期少则一二年,多则三五年,开发风险相当大。建设周期失控,会给资金供应、市场营销等带来困难。要考虑自己的投资实力,根据实力决定到底是卖,还是租,还是采用其他方式,自己实力达不到的赢利模式是无法驾驭的。

三是要有跨行业整合的能力。商业地产不同于单纯的住宅地产,具有跨行业的特点;不仅要为投资者定位,还要为经营者定位,甚至要为管理者定位。如果自己没有现代商业地产的理念,缺乏商业地产的操盘经验,而是用住宅开发的习惯性思维搞商业地产,不仅赚不到钱,甚至会把老本都赔了。

商业经营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场商业;开发模式;业态分析;问题;建议

在“十三五”规划后,我国大量地级市开始新建机场,截至2018年我国现有民用运输机场共320个,我国发改委的最新规划显示,在2025年我国在现有机场数量的基础上,民用机场总数量将会达到370个,进而在我国华北、华东、西北、东北、西南、华南六大城市群建立航道直达网络,完善我国现有的航空运输体系。在可喜的航运建设成绩下,我国机场在开发建设中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主要源于当下民用机场的非航业务在机场整体收入中占比不高,与国际一线机场仍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国际化的进一步加强和旅客消费能力的提高,其中的商业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机场重点对非航业务中的商业开发区进行优化、改造和扩建,提升商业开发区的布局水平,丰富商业业态,提供给旅客满意的消费体验,促进非航收入持续提高。因此现阶段提升机场商业区域的规划水平,推进国内机场商业化发展,提高机场运营效益,成为我国机场在商业开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1机场商业服务的基本定义

机场收入分为航空收入和非航收入,航空性收入更多体现在跑道资源、机坪资源,公益性更强,非航收入主要来源于机场商业服务。机场通过设置商业服务区域,规划集餐饮、娱乐、零售、住宿多业态的商业圈。但是这些服务项目需要依托机场现有的客户群体,并且机场在商业开发区域内提供的商业服务都需要以旅客的需求为主,通过满足旅客需求,激发旅客消费潜力,改善提高非航收入。

2我国机场商业服务中的特点及业态分析

2.1我国机场商业服务的特点

我国机场在商业服务开发中,所拥有的商业服务产品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有形和无形两大类。其中,机场在商业服务中所提供的有形产品,通常体积较小,便于旅客飞机托运或随身携带,如应急类较强的衣服和食品等,也会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小样物品,但不会售卖大型家电或家具。对于机场商业服务产品中的无形产品,主要具有生产消费周期较短,产品功效性较强且具有即兴消费特点。如机场在商业服务开发区域设立餐饮、按摩服务、美容美发等项目,这些项目具有较强的功效性和即兴消费性特点,可以让旅客在消费后第一时间内感觉到质变,因此机场内不会开设健身房这种需要多次消费才能见效的商业服务项目。根据上述可知,机场在商业服务开发中需要在满足旅客需求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供需之间的契合点,继而产生商业服务产品消费。

2.2对机场商业开发区的业态分析

对机场商业开发区的业态分析,主要是指针对机场特定消费者的需求,分析当前我国机场商业服务中存在的商业服务特性,并进行总结,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零售业态。此业态提供的商品主要是满足旅客购买当地特色产品作为纪念品,或者提供旅客紧急需要的商品,例如衣服、箱包或食品等必需物品。第二,餐饮业态。旅客会调整用餐时间,以便提前到达机场,预留出足够的时间办理登机手续及等待安检,进而选择在机场餐厅就餐。第三,休闲娱乐业态。由于旅客到达时间与机场登机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旅客产生一些休闲娱乐行为,可以在机场商业服务区域选择参观、观影、电玩、美容美甲、按摩等服务。此外,由于机场的航班出行具有严格的天气限制特点,若有天气异常而出现航班延误时,多数旅客也会选择机场的休闲娱乐服务项目,从而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3机场商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

3.1机场商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机场在商业服务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商业服务区域管理模式,现阶段机场在商业开发区所拥有的管理模式极为有限,使得多数机场在商业资源利用率、商业价值、商业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机场现有的商业服务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分别是自营模式、收取固定租金、销售结合底租的提成模式。自营模式是我国机场早期主要的商业经营模式,在长期的商业经营中,由于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不强、缺乏专业的指导管理行为,导致机场的商业服务质量日益低下,因此我国多数机场已不再采用自营式的商业开发模式。收取固定租金模式需要机场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将机场商业开发区域的特许经营权进行转让,机场也可以采用协商谈判的形式,由专业公司来经营机场商业开发区域。当特许经营权转让后,机场就不再拥有对商业开发区域的管理权力,只需定期收取相应的租金即可。目前我国机场在该模式的运作下,通常是出价高者得到特许经营权,会造成中标商户通过将商品以高价销售的方式,获取高额利润来弥补竞标价与实际经营效益之间的差额,导致机场内所售商品价格远高于外部市场商品价格,因此机场如果采取收取固定租金模式,会进一步推高机场物价水平,同时不利于对商户进行管理,可能出现不规范经营、产品供给与旅客需求不符、各档次产品数量失衡等问题,降低旅客的消费满意度。底租结合销售收入提成模式是近年来机场逐渐采用的租金收取模式,还可以分为“固定保底租金”与“销售额提成比例收入”取高和“固定租金+销售额提取”两种模式,通过合理设置租金及增长比例避免商户提前退租。对商户来说,这两种租金收取模式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远低于收取固定租金模式。对机场来说,租金收益有保证,同时机场物价水平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市场化程度低,灵活性不够,需要较长时间进行租金调整。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常会出现机场与商户之间因商业租金问题产生分歧,在商业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3.2机场商业开发中存在的次要问题

机场在商业开发中存在的次要问题有两点,分别是机场商业吸引力不强、商业服务品质不高。第一,机场商业吸引力不强会直接导致消费者流失,与市区百货商场相比,机场受硬件环境局限,在商业布局整体规划和环境氛围营造上有困难。如北京大兴机场和青岛胶东机场等新建的机场,在机场设计初期就对机场商业布局做了整体的顶层设计及规划,但很多中小型机场商业面临商业场地面积有限、位置偏僻、未处于旅客动线黄金位置以及优先保障机场主业用地等问题,使得机场商业在引进商业经营者时,很多硬件条件达不到对方的开店需求,错失很多能为机场带来较高商业价值的品牌店铺,旅客品牌消费需求也未能得到满足。同时,机场提供的商业业态目前局限于餐饮、购物等,而随着旅客消费升级,也非常希望在机场能找到多业态融合的新零售、电影院、博物馆、游戏厅、观光台、艺术展览、个人体验区等休闲娱乐设施及服务。第二,商品服务品质不高,体现在部分消费者一谈到机场商业区内销售的商品就会联想到价格贵、质量低、服务差等特点,成为影响机场商业客流量的顽疾。如机场餐饮店出售的产品与市区同类型产品价格相比更高,其中有机场因远离市区带来的运营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增加,但主要原因还是由机场管理制度所限制,造成机场餐饮价格与市场价格严重偏离,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消费体验。另外,还有来自于消费者的特殊购物心理,有的消费者认为在机场购物后,出现售后问题时难以解决,因为除了部分大品牌在全国各大城市设有维修点和售后服务,其他绝大部分商品只能由出售的厂家负责售后,导致某些商品在购买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就得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维护自身的消费者权益。

4完善机场商业开发的具体建议

4.1提高机场商业吸引力与商业价值

围绕航空主业流程、旅客动线、旅客人流密度等因素,对商业场地区域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商业区域,整体规划商业布局和业态,例如一级商业场地区域可以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使场地价值最大化。同时,在招商时可将品牌认可度高、商业回报高、抗风险能力强等指标作为重点考核依据,切实保护好机场利益。另外,机场要保持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度,要以满足旅客多样化、体验式消费需求为切入点,引进更多的新业态以及多业态融合的商户,避免出现同一商业区域同质化竞争现象,使机场商业“百花齐放”,抓住消费主力群体带来的市场机遇。

4.2降低机场商业服务的价格

机场需要在商业开发区经营中,以实际行动降低商业服务中出现的较高溢价行为,对部分机场商业经营者利用地理优势所产生的垄断销售行为进行治理,同时机场还需适当高调整机场商业的高额租金,将机场商品价格与市场价格接轨。“十三五”期间,以深圳机场为代表,国内多家机场逐渐实现机场零售和餐饮商业“同城同质同价”,平抑机场物价,优化商业业态,改善旅客对机场高消费的印象。机场在公开招标商业经营者时,要科学设计招商方案,在确定租金收取方式及提成比例时,要充分考虑到同城同价因素,合理设定,达到机场获得稳定增长的租金收益、商业经营者有合理的经营利润空间、旅客消费服务满意三方共赢的局面。同时机场方要在日常管理中,进一步加强对商户经营规范的监管,可对商户出售的商品价格建立备案准入制度,杜绝出现商户私自提高商品价格、航班延误时临时提价、商品价格不透明等行为,保护机场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4.3提升机场商业服务管理水平

为做好机场商户的管理工作,机场商业管理方可根据日常管理工作范围、标准和要求制定相应的商业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在日常检查中,以管理制度为依据,对商户的商品、服务、规范经营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也可通过聘请第三方测评机构、神秘旅客探店、旅客问卷等方式,查找服务短板和弱项,持续改进。另外,通过营业时间牌、销售票据、机场官网及微博等渠道公布商业服务监督电话,旅客有服务及商品售后问题,机场管理方可第一时间获知,并协调商户帮助旅客解决问题,打消旅客对消费服务保障不到位的顾虑。机场管理方可为商户服务人员统一组织服务礼仪、销售技巧等的培训,并督促商户做好产品培训工作,在商户间组织服务竞赛活动,评选服务明星、星级商户等先进代表,从内在激发商户整体服务水平,进而提高旅客消费体验感。

4.4提高机场商业服务品质

在加快“四型机场”建设的背景下,机场可借助“智慧机场”打造“智慧商业”,依托机场航空数据与非航空数据共享与互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技术开发机场商业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在商户间推广运用,采集销售数据,结合航空数据,开展客流分析、旅客行为分析、画像分析,为航站楼商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精准的参考依据,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支撑。打破各驻场单位商业业务边界,例如对航空公司的常旅客可通过购物积分或乘坐积分兑换机票、享有独立休息室、免费升舱等,购物积分还可用于抵扣停车场收费、贵宾厅使用等,吸引旅客参与商业消费活动。同时,商业经营者可通过旅客积分情况分析旅客的购物习惯和购买能力,提供相对应的差异化服务。此外机场方还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提高消费便捷性,如在支付管理中可推行“现金+支付宝+银行卡+微信+数字货币”等形式的支付,进而为旅客提供智能化的消费体验。

5结语

现阶段我国机场收入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航空业务和非航空业务,非航空业务在开发中的重点便是机场商业区域的盈利。机场商业区域在开发中需要合理规划商业布局,以旅客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商业业态、品牌和产品,持续提高商业场地价值和旅客满意度,确保机场方非航收入得到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雪娇.探究中国国内机场如何进行商业规划[J].空运商务,2020(9):31-34.

[2]李弘华.民航机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2015(18):178-179.

[3]王进胜,朱维贵.浅论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机场商业化开发模式”的意义及实践[J].经济问题探索,2016(6):112-116.

[4]朱维贵.政府主导下的机场商业化开发模式实践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6):110-114.

[5]姜黎明.中国机场航站楼商业空间问题与对策思考[J].绿色环保建材,2019,144(2):76-77.

[6]赵凌翔.关于双流机场候机楼商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民航科技,2009(6):70-71.

[7]陈姗姗.加强商业零售资源开发完善机场公共服务功能[J].中国民用航空,2015(6):50-52.

[8]武楠,孟红岩.机场航站楼商业客户管理特点与招商机制分析[J].上海商业,2019(12):52-53.

[9]邱子昂.烟台机场商业发展战略研究[J].空运商务,2019(11):48-50.

商业经营方案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股东会与量事会的博弃是公司治理的关键一环.对于二者权力分配的灰色地带如何解决?由此引发的权力冲突如何判定呢?本文认为股东会应当只就公司经营中的特定事务作出决策,而除此之外的公司经营事务的决策权均应由董事会拥有和行使。对于具体划分标准,其一为公司经营范围的限定;其二为“商业经营判断规则”的运用。

现代企业制度下,随着股东日益国际化和分散化,公司治理结构发生从股东会中心主义到董事会中心主义的演变,公司更大程度上是由董事会掌控。这也就必然带来公司股东与公司、公司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由此,股东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博弈成为寻求公司、股东以及公司经营者利益平衡、完善公司治理的关键一环,也影响着公司经营的效率。

一、股东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定位

由于公司经营的风险主要由股东承担,公司经营的好坏同股东利益的能否实现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股东大会作为公司决策机关是股东利益之必需,也是保障股东权利的基础所在。

随着股份的分散化,股东的多元化,出现了少数大股东控制公司的情形。对于众多的小股东来讲,受知识、时间、财力等因素的限制,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微弱,公司、控股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问题凸现。在此情况下,董事会的独立地位被肯定,董事会依法由股东会选举产生,代表公司并行使经营决策权的公司常设机关,执行股东会决议,对股东会负责,但在法律和章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独立的职权,具体负责公司决策。

二、英美公司法中股东会与董事会的权力配置

英美判例法认为,除章程另有规定外,公司的事务管理权由董事会排他地享有,公司股东大会可以控制被章程授予董事会权力的唯一方式是修改公司章程,或者如果公司章程允许,他们可以通过拒绝再选他为董事的方式,他们本身不能篡夺公司章程授予董事会的任何权力。英美公司法中,除公司制定法及公司章程对股东会的保留权力外,公司的一般管理权归董事会享有。

三、我国公司法中股东会与董事会权力界限的判定及实践建议

股东会职权中包含有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的决策权,董事会的职权之一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同时又享有公司经营事务的决策权。那么,在公司实际经营决策过程中,股东会的决定权与董事会的决策权不可能绝对的径渭分明,极容易造成权力的混淆,或争夺决策权,或以此相互推诱责任。

那么,对于二者权力分配的灰色地带如何解决?从规范的角度来讲,公司法与公司章程共同承担这一任务,并且两者各有侧重。《公司法》重在提供一系列的判断规则以提供指引和救济,对二者权力作初步基本的界定。但明确具体的界分列举二者权力更应是公司章程的重点。因为显然只有公司自己最清楚在法律限度内如何进一步细化二者权力。在这一点上,《公司法》无法做到比当事人更聪明。①从《公司法》措辞来看,股东会决定权针对的是“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董事会决策权针对的是“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根据一般词义的理解,股东会的决定权是更宏观层面上的,是针对公司的重大经营事项。但这个立法措辞上的细微差别只是为具体权力行使范围的确定提供方向上的指示,缺乏实际判断的操作性,在公司章程没有作出详细规定时,由此引发的权力冲突如何判定昵?

首先确定的是,股东会应当只就公司经营中的特定事务作出决策,而除此之外的公司经营事务的决策权均应由董事会拥有和行使。这符合商法追求效率和安全的基本理念。公司的日常经营事务很繁琐,需要决策者灵活掌控,及时、正确地作出决定。然而股东会的召集、召开、决策等都有严格的法定程序,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加上股东不直接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对状况、形势不清楚,尤其在遇紧急情况时,可能会延误时机,给公司造成损失。再者,公司作为一个知识集合体,它通过知识积累过程获得新知识融入到公司之中,形成公司法人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公司内部的知识积累等特殊智力资本资源是公司获得超额利益的关键。②相比股东而言,董事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和公司经营信息,更能做出符合公司利益的正确决策。

商业经营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商品流通 企业统计 经济效益

商品流通企业统计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最主要的是要创经济效益。

一、可能性

商品流通企业统计能不能创经济效益,首先涉及到商品流通企业统计工作人员能不能创造价值的问题。价值是由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创造的,商品流通企业属于物质生产领域,当然能够创造价值。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总值的统计,就包括商业总产值和净产值在内。这些商业总产值和净产值是由商品流通企业的全体职工劳动创造的,其中自然也包括统计人员的劳动在内。商业净产值=V+m,其中的V(必要产品)包括商品流通企业统计人员在内的全体商业在业职工的劳动报酬;m(剩余产品)也包括商品流通企业统计人员在内的全体商业企业职工所做的贡献。

商业经济效益是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的数量与商业经营成果的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综合反映商品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是“流动资金利税率”,即百元商业流动资金所提供的利润和税金。其计算公式如下:

商品流通企业流动资金利税率,实际上是按利税总额计算的盈利率与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的乘积,即: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商品流通企业每百元流动资金能创多少利税,也就是说,能创多少经济效益,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1)销售额的多少;(2)进销差价的大小;(3)费用水平的高低;(4)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很显然,销售额的增多,进销差价的扩大,费用水平的降低,资金周转的速度加快,一句话,商品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要靠商品流通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

几年前,湖北老河口市农村生活资料公司的统计人员,对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写了“芝麻西瓜一起抓”的调查报告,受到领导重视和支持,当年上半年经营品种由1346种增加到2862种,销售额达40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倍,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8.5倍。该公司每年销售烟花鞭炮9000万响,过去在襄樊进货,后改在湖南省浏阳产地直接进货,扩大了进销差价。2001年统计人员提供信息,广东省东莞市烟花鞭炮质量更高,出厂价低,缓期付款,运输方便,于是又改在东莞进货,全年节约运费和银行利息16000元。2002年3月份这个公司订购电扇3600台,统计人员经调查预测,社会需求量只有l万多台,而本市其他公司已购进2万台,资源量超过了需求量,同时,该公司经营又不占优势,于是采取紧急措施,退合同1200台,退现款600台,晚期付款300台,现款只购进1500台,结果仅销售870台。如果全部进回,将会多积压2100台,每台平均160元,计33.6万元,积压10个月,计银行利息近3万元。统计调查和预测避免了这笔损失。

这些事实证明:商品流通企业统计可以创效益,而且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当然,统计不是孤立地创效益,而是通过商品流通企业这个整体,同企业职工一起创效益。在商品流通企业这个整体中,统计具有创效益的巨大功能。

二、必然性

商品流通企业统计创效益,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1.经济建设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统计工作决不能脱离这个中心。不讲经济效益是违背价值规律的,也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我们再不能重复过去只计数量,不讲效益的教训。

2.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每一个企业都是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为了增强企业活力,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就要求统计提供更多方面的信息,提供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决策方案。如果统计不管效益,不创效益,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竞争中失利。

3.创效益是商业企业统计自身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商品流通企业统计的地位不高,客观上是由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商品流通企业统计主要为上级服务,而主观上这些商品流通企业统计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不够,没有注重创效益,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是导致商品流通企业统计地位不高的根本原因。看来,努力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多为企业出效益,是商品流通企业统计的惟一出路。实践证明,商品流通企业统计出了效益,就有了地位,统计创造的效益与统计工作的地位是成正比例的。

三、商品流通企业统计创效益的途径

1.预测市场需求和商品资源,研究市场占有率,开拓市场,扩大销售。

2.选择最佳进货点,扩大进销差率。

3.加强事前统计测算和事后统计分析,不断降低费用水平;

4.搞好库存决策,加强资金周转。

5.开展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总结经验教训,改善经营管理。

四、商品流通企业统计要进行深入的改革

1.端正服务方向。过去商品流通企业统计完成国家统计任务,为宏观决策服务,这是对的,今后仍应坚持。但是,在完成国家统计任务的同时,必须努力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创造经济效益。

2.商品流通企业统计工作要有所突破。信息范围突破本单位,要扩大到全社会,统计报表突破上级规定,要补充本企业需要的内容;时间范围突破研究过去和现在,要预测未来;研究范围突破商品流转,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研究企业的各个方面;研究方法突破初等描述性统计方法,要应用现代统计科学;认识程度突破只反映现象,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结果突破对现象的说明,要参与企业决策,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微观统计是宏观统计的基础,而宏观统计必须为微观统计服务。

4.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要改变对商品流通企业统计工作的考核标准。过去主要考核为上级服务的情况,今后应将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创经济效益的情况列入考核标准。

5.商品流通企业统计要创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要熟练应用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预测决策等全部统计方法,还要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熟悉业务情况,熟悉科学管理知识。这就需要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工作和对微观统计科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谢雨德:统计参与决策100例.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6

[2]中国统计.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