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治理新格局

生态治理新格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治理新格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治理新格局

生态治理新格局范文第1篇

一、坚定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市战略,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优势互利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以工促农、工农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把育强扶壮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关键,全力构筑具有讷河特色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1.强化龙头企业的牵动效应。从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把大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重点扶持和培育了以乳品、肉制品、糖业、粮油、马铃薯制品、骨胶等为重点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通过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招商引资,引进项目271项,到位资金49.9亿元,建设超亿元大项目14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8家,工业增加值增长84.2%,拉动工业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已创建省级龙头企业2家,齐齐哈尔市级龙头企业24家,构建起了上下联动、左右配套、链条紧密的主导产业优化发展的总体框架。

2.强化基地的支撑作用。以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县为依托,全力打造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基地,为产业化体系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是发展壮大种植业基地。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机遇,大力推进百万亩良田改造工程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80万亩,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基地监测验收212万亩,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万亩、无公害生产基地243万亩。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30亿斤。二是发展壮大养殖业基地。紧紧抓住被列为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县的机遇,推动畜牧业向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养殖、科学化饲养、良种化繁育、优质化服务方向发展,全市存栏黄肉牛16.8万头、奶牛1.2万头、生猪68.2万头、禽305万只,水产品总量6 140吨,畜牧业总产值实现26.3亿元,增长19.4%。三是发展壮大特色产品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向,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以无壳白瓜、毛葱、杂粮杂豆等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业,以蔬菜、瓜果等为重点的现代园艺业,以有机猪、生态鸡、野生鱼等为重点的特色养殖业,以草莓、葡萄、山野菜等为重点的土特产品业,形成了讷河市农业特色经济发展新优势。

3.强化市场主体的开拓能力。围绕着产品卖向哪里、劳动力转向哪里、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自哪里三大主要问题,大力提高市场主体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开放性、市场化水平。一是培育农民中介组织,引导农民、农业、农村经济走向市场。通过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政策推动、联利互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 218个,流转土地192万亩,全市规模经营和连片种植面积达183万亩。二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地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致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品牌,实行以质取胜的市场扩张策略。红光白糖获中国名牌产品、国家级驰名商标,北龙米业有限公司“冰玉”牌大米获得黑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港进集团的水晶粉丝、康利达的脱水蔬菜出口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三是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增收工程,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以市职教中心为龙头,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外埠基地建设,确保农民转得出、留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4.8万人,人均增收2 100元,向俄罗斯、韩国、日本输出4 370人。

二、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着力构建以城带乡、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我们把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建设新讷河的主要目标,坚持四高原则,全面提高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利度和公共安全度。

1.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着力在市区、中心乡镇和中心村三个层面上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修编完善了城乡总体规划和新农村试点村规划,并按规划拆除违章建筑140余户5 800平方米。

2.统筹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按照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投入公路建设资金7.48亿元,建成了205公里通乡公路、1 128公里通村公路,贯通了全部乡镇151个行政村;筹资4 600万元,保障了111国道升级高速公路讷河段征地动迁工作顺利完工;着力打造林水相依、适宜人居的新型城区,先后投入资金2.6亿元,完成了集中供热、城区给排水、污水处理、东西城壕治理及劳动湖一期工程,完成了新体育场选址以及城区主干道白色路面铺设任务,建成了3个城区休闲广场,组建了4家物业公司240个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进一步加强,通江街道被评为中国社区服务先进街道办,爱民社区被评为中国社区服务先进社区。

3.统筹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坚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引领城乡全面协调发展。新建“四馆合一”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的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130个村开通有线电视。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全省群众文化先进单位。

三、坚持民生福祉高于一切,着力构建人民群众和谐发展新格局

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市人民。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学有所教。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不断夯实教育发展之基。投入918.2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15所;投入1 846万元,新建2所省级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招录和配备了中小学教师316名,有效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高考成绩在齐齐哈尔市位居前列,职业教育全省领先。被评为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先进市。

2.搭建多元就业平台,保障人民群众劳有所得。高度重视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把扩大就业放在保稳定、促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着力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创业带就业工程。三年来,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 196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2 086个,为29 424名灵活就业者发放社会保障补贴2 870万元。

3.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我们在群众最急的看病难上抓落实,在群众最怨的买药贵上抓改革,在群众最需的卫生保健上动脑筋,在群众最盼的报销快上促整改,全面落实国家医改政策,增加就医点,提高报销面,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99.2%。加强市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4.落实国家惠民政策,保障人民群众老有所养。坚持解决老龄化趋势与“421家庭”统筹考虑,创造条件把党和国家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同时,努力提高机关事业企业养老保险参保率,实现了退休金及时足额发放;将“五七工”、“家属工”纳入了基本养老保险范畴;农村五保户供养率达到100%,投资1 000万元的市中心敬老院已交付使用;强化城乡低保动态管理,低保覆盖人群达到4.4万人。

5.着力解决住房困难,保障人民群众住有所居。既关注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又大力实施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启动“两改”工作,完成泥草房改造8 015户,改造面积48万平方米,建设节能新区3个,被确定为全省节能房改造试点市。城市棚户区已拆迁11万平方米,建成交付使用18万平方米。1.3万平方米的廉租房建设已经启动,交付使用廉租房324套,完成38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使部分困难群众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四、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着力构建生态良好的发展新格局

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新讷河的重要目标,既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又要生态良好,大力倡导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营造人人关爱生态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1.以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功能区域建设。以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统筹建设生态保护区、科学建设生态功能区、有序建设生态旅游区,以尼尔基水库为依托,精心打造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引资5 000万元开发尼尔基斯湖四季生态旅游度假区,尼尔基斯湖滑雪场晋升为国家4S级滑雪场。

生态治理新格局范文第2篇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这一论断,引发国内外经济学界高度关注,也引发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制度转轨、人口、资源等诸多“红利”消退,如何重启改革,创造新红利的热议。国土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社会发展的保障条件,用好改革红利是国土资源工作的应有之义。

用好改革红利应明确发展新阶段的目标要求。深刻把握党的十对国土资源管理的新要求,处理好资源有限,发展无限的关系,处理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化”同步发展关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稳妥推进城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人地和谐,建设美丽中国,确实把资源配置好,管理好,保护好。

用好改革红利应找到制约新发展的差距空间。蓝图绘就,现实“骨感”。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我国发展的粮食安全、能源资源支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将长期处于紧约束状态,国土资源供需矛盾加大,权益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的问题短期无法根除,国土资源保障服务科学发展新机制、管理新格局建设任重道远。

用好改革红利应实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新突破。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构建资源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的资源宏观调控体系,实现资源管理调控与经济周期、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升级转型、城乡统筹发展相协调。着力构建以资源利用方式促生产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深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激励约束、考核、评价机制。着力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体系,既保障城镇化合理发展,又防止城市“摊大饼”扩张,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着力构建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要求融入国土资源管理的全过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发展清洁能源、绿色矿业,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保护,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让改革创新释放的更多红利,给力发展。

生态治理新格局范文第3篇

除朗溪外,印江的洋溪、缠溪、新寨等乡镇也种植有成片的特色果园及茶园。近年来,印江自治县围绕“抓好生态创建,建设美丽印江”这一主题,狠抓生态建设,大力发展茶叶、核桃、柑橘等经果林产业,加速推进县城周边生态屏障建设,进一步巩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取得成效。

经果林绿山富民

“岩柯箩,三年都不收;种红薯,挖疙蔸。”这是以前流传在朗溪镇的一句俗语。朗溪镇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亩,且到处都是乱石堆,土地不成片,效益低。随着生态建设的推进,该镇发动村民栽种桃子、李子、梨、柑橘、柚子等果树,昔日的荒山种上“摇钱树”,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截至目前,印江自治县已栽种经果林6.3万亩,投产果园3.2万亩;种植茶叶28.8万亩,投产茶园12万亩。

2012年,印江投资1025.98万元,完成造林5285.5亩,主要在甲山、岩底、峨岭、坪兴、普同、长坡等村实施。2013年计划生态造林5500亩,截至目前,已栽植马尾松105万株、撒播华山松种子400斤,主要在坪兴、和平、甲山、同心、峨岭、普同等村实施。

“这几年,县城周边栽种了很多柏树、棉竹等,整座城市都被绿色包围,环境变得越来越美,生活在这里真安逸!”中坝村村民张忠群说道。印江自治县配合城市周边森林屏障建设,围绕梵净山沿线打造旅游景区,建设朗溪—合水果蔬产业示范园,既保护了生态,又使群众收入增加。

此外,通过对印江河周边进行生态修复,印江城郊自然湿地公园已现雏形,清澈的水面波光粼粼,水鸟成群、翠绿连天,生机盎然。

强治理修复生态

印江自治县按照“山上封山育林、山腰种植经济林、山下建设基本农田”的建设思路,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探索“畜-沼-果”和“畜-沼-粮”的生态农业治理模式。在印江河流域下游以种植果树、牧草为主;中游种植薪炭林或经果林;上游进行封山育林,减少直面冲刷。合理配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在坡改梯工程区配套拦山沟、排洪沟及蓄水池、灌溉工程;在沟谷配套谷坊、护堤等工程。通过合理布局,形成一个农、牧、林、水紧密结合、相互支持和保护的立体生态新格局。

“真想不到这岩窝窝里能出‘黄金’啊!”朗溪镇昔蒲村村民田儒永是石漠化治理的受益者。过去,他家土地少,且都是一些荒山,一年下来收成甚微。自从县里实施石漠化治理以来,田儒永利用政府部门免费提供的果苗、肥料,在荒山上栽种果树,现在年收入近10万元。

生态治理新格局范文第4篇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重要意义

以统筹城乡为目标,以镇街规划为龙头,以“转并联”为基本方式,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改革创新村级组织的设置模式,努力实现由传统的村级组织构架向新社区结构模式转变,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总抓手。城市化进程往往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势必对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方面,大量的人力物力往农村投入,项目落地、工程推进等都离不开村级组织。就我县实际来看,一方面,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行政村还有906个,村布局“多、小、散”特征明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享程度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村庄的存在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变成了城中村,有的成为了农村新社区,有的因村民搬迁成了“空壳村”,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基层组织的传统模式显然与当前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如何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理应成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农村是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中的最基层。农村稳则社会稳。城镇化改革发展在给农村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在加快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时有发生,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有利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整体水平。社区是基层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通过推进村级组织“转并联”,最终形成城乡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能够促进社会管理资源整合,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务实基层打牢基础的需要。我县农村社情复杂,特别是农村政治生态比较落后,“三宗势力”(宗教、宗派、宗族)盘根错节,干扰农村基层工作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虽然我县抓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很大,成效也比较明显,但村级层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还很多。特别是每到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时,竞争异常激烈,这种强烈的政治意愿很大程度上是政经不分、权力与利益结合所致,包括征地拆迁、项目招标施工、安置房分配、新农村项目分配、各种公共资源的配置等都是有利益关联度的。这些问题长期困扰农村建设。影响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开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农村资源公平分配,逐步强化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逐渐弱化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从而达到进一步打牢农村基层基础的目的。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主要举措

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农村社区化。要在全县构建起以“镇(街)一社区”两级为主体的基层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使农村新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关键要做到“四个”注重。

注重抓好服务工作。强化服务,便民惠民,是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一定要把对社区群众的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和作为前提工作来抓。社区服务中心要具有综合服务功能。把相关的服务功能集聚到联村社区平台上来。真正方便群众办事。让广大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村级组织设置改革以后带来的新变化。在便民服务事项上,要做到“下放”、“上提”相结合。这项工作由县纪委牵好头、担起责,县审管办全力配合。将全县所有县直部门和功能区、镇(街道)的服务审批项目进行全面的梳理,对可以“下放”的项目全部实行下放。各功能区、镇和街道要把目前属于村级组织的服务项目进行梳理整合,除了涉及土地征用等必须使用村委会印章的事项外,其他的都“上提”到社区进行办理。

注重整合各方资源。重点要整合好人员、资金和办公场所等三方面的公共资源:一要整合好人员资源。要充分利用镇村干部资源,选好配强联村社区组织带头人。选配坚强有力的联村社区组织班子和工作人员。要继续抓好县直机关农村指导员下派工作,选派优秀干部指导帮助联村社区工作。二要整合好资金资源。本着“统筹兼顾、集约高效”的原则,各级各条战线的资金投入都要按规划来办,对各级财政用于中心村、联村组织办公场所、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要进行通盘考虑。在设施建设和项目安排上,突出合力共建、功能互享、工作共担、活动共管,避免浪费,预防重复投资。今后对农村集体项目的补助资金,也要进行有机整合,由联村社区进行统筹支配,不能搞“低、小、散”,要彻底改变资金“天女散花”现象,做到“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充分发挥资金的“浓缩效应”、“放大效应”。三要整合好公共办公资源。在充分利用中心村、城乡社区现有办公场所的基础上,整合撤并乡、中小学校、卫生院所的原有办公场所,以修建、置换、租赁等方式。解决联村社区组织办公服务场所问题。

注重讲究工作方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本身是一项全新工作,困难多,经验少,再加上每个地方情况千差万剐。因此,在具体推进时,各镇(街道)要按照“方向坚定不移、方法因地制宜”的总体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方法讲创新。一要善于学习借鉴。桥下是全市试点镇,在这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也做了很多探索,试点工作经验是各镇街的学习材料,各镇街也结合实际探索适合本地的载体和制度。二要注重典型引路。要按照“今年树一批、明年带一批、逐年上一批”的目标,每个镇(街道)今年至少都要创建1个社区示范典型,对每个典型社区都要派专人蹲点指导,精心做好培育。争取培育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县委组织部要加强对典型示范创建的指导,并组织开展“互学互比”活动。三要加强考核评价。县委把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列为《考绩法》的重要内容,把考

绩结果作为考察干部工作实绩特别是党(工)委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各功能区、镇(街道)也要将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纳入村级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相关干部的工作责任,积极建立起引导支持各个社区之间良性互动和服务竞争机制,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深入开展。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组织保障

村级组织设置的“转、并、联”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就看各地、各部门有没有重视,有没有倾全力去抓,有没有全县上下的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各功能区、镇(街道)和县有关部门必须结合各自职责,加强领导,强化指导,狠抓落实,确保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强化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的领导。县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县长担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组织部长牵头负责。各功能区和镇(街道)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党(工)委书记要任组长。对这项工作,各功能区、中心镇党委和街道党(工)委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尤其是党(工)委书记更要把这项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到实处,做到亲自研究部署工作、亲自调配各种资源、亲自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形成合力。开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需要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各功能区、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主动对接,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联合纪委、农办、民政、财政、规划建设等部门力量,定期召开协调会,进行协商。统筹决策,确保这项工作整体有序推进。特别是在场所建设、功能确定、规划设置等方面,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协调沟通,做到统一部署、统一推进,不能各自为政,各搞一套。镇(街道)层面需要哪个部门指导和帮助的,相关部门不能推诿,要拿出具体举措,帮助镇(街道)解决难题。

深化宣传。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举措,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宣传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宣传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目的意义、内容要求和措施步骤,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理解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重要性,消除镇村干部的畏难情绪和基层群众的各种顾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营造良好的改革工作氛围。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盛秋平

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根据温州市委“一年搭框架、二年抓深化、三年全面达标”的总体部署,紧扣“三分三改”,按照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今年5月开始永嘉县在桥下镇开展先期试点,同时鼓励其他各镇街选择条件成熟的村庄先行开展社区建设。至7月底止。全县已有906个村完成了社区规划布局,117个村进入新社区运行阶段,实现了农村社区全覆盖的新格局。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重要意义

以统筹城乡为目标,以镇街规划为龙头,以“转并联”为基本方式,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改革创新村级组织的设置模式,努力实现由传统的村级组织构架向新社区结构模式转变,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总抓手。城市化进程往往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势必对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方面,大量的人力物力往农村投入,项目落地、工程推进等都离不开村级组织。就我县实际来看,一方面,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行政村还有906个,村布局“多、小、散”特征明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享程度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村庄的存在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变成了城中村,有的成为了农村新社区,有的因村民搬迁成了“空壳村”,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基层组织的传统模式显然与当前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如何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理应成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农村是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中的最基层。农村稳则社会稳。城镇化改革发展在给农村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在加快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时有发生,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有利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整体水平。社区是基层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通过推进村级组织“转并联”,最终形成城乡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能够促进社会管理资源整合,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务实基层打牢基础的需要。我县农村社情复杂,特别是农村政治生态比较落后,“三宗势力”(宗教、宗派、宗族)盘根错节,干扰农村基层工作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虽然我县抓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很大,成效也比较明显,但村级层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还很多。特别是每到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时,竞争异常激烈,这种强烈的政治意愿很大程度上是政经不分、权力与利益结合所致,包括征地拆迁、项目招标施工、安置房分配、新农村项目分配、各种公共资源的配置等都是有利益关联度的。这些问题长期困扰农村建设。影响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开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农村资源公平分配,逐步强化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逐渐弱化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从而达到进一步打牢农村基层基础的目的。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主要举措

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农村社区化。要在全县构建起以“镇(街)一社区”两级为主体的基层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使农村新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关键要做到“四个”注重。

注重抓好服务工作。强化服务,便民惠民,是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一定要把对社区群众的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和作为前提工作来抓。社区服务中心要具有综合服务功能。把相关的服务功能集聚到联村社区平台上来。真正方便群众办事。让广大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村级组织设置改革以后带来的新变化。在便民服务事项上,要做到“下放”、“上提”相结合。这项工作由县纪委牵好头、担起

责,县审管办全力配合。将全县所有县直部门和功能区、镇(街道)的服务审批项目进行全面的梳理,对可以“下放”的项目全部实行下放。各功能区、镇和街道要把目前属于村级组织的服务项目进行梳理整合,除了涉及土地征用等必须使用村委会印章的事项外,其他的都“上提”到社区进行办理。

注重整合各方资源。重点要整合好人员、资金和办公场所等三方面的公共资源:一要整合好人员资源。要充分利用镇村干部资源,选好配强联村社区组织带头人。选配坚强有力的联村社区组织班子和工作人员。要继续抓好县直机关农村指导员下派工作,选派优秀干部指导帮助联村社区工作。二要整合好资金资源。本着“统筹兼顾、集约高效”的原则,各级各条战线的资金投入都要按规划来办,对各级财政用于中心村、联村组织办公场所、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要进行通盘考虑。在设施建设和项目安排上,突出合力共建、功能互享、工作共担、活动共管,避免浪费,预防重复投资。今后对农村集体项目的补助资金,也要进行有机整合,由联村社区进行统筹支配,不能搞“低、小、散”,要彻底改变资金“天女散花”现象,做到“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充分发挥资金的“浓缩效应”、“放大效应”。三要整合好公共办公资源。在充分利用中心村、城乡社区现有办公场所的基础上,整合撤并乡、中小学校、卫生院所的原有办公场所,以修建、置换、租赁等方式。解决联村社区组织办公服务场所问题。

注重讲究工作方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本身是一项全新工作,困难多,经验少,再加上每个地方情况千差万剐。因此,在具体推进时,各镇(街道)要按照“方向坚定不移、方法因地制宜”的总体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方法讲创新。一要善于学习借鉴。桥下是全市试点镇,在这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也做了很多探索,试点工作经验是各镇街的学习材料,各镇街也结合实际探索适合本地的载体和制度。二要注重典型引路。要按照“今年树一批、明年带一批、逐年上一批”的目标,每个镇(街道)今年至少都要创建1个社区示范典型,对每个典型社区都要派专人蹲点指导,精心做好培育。争取培育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县委组织部要加强对典型示范创建的指导,并组织开展“互学互比”活动。三要加强考核评价。县委把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列为《考绩法》的重要内容,把考绩结果作为考察干部工作实绩特别是党(工)委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各功能区、镇(街道)也要将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纳入村级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相关干部的工作责任,积极建立起引导支持各个社区之间良性互动和服务竞争机制,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深入开展。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组织保障

村级组织设置的“转、并、联”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就看各地、各部门有没有重视,有没有倾全力去抓,有没有全县上下的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各功能区、镇(街道)和县有关部门必须结合各自职责,加强领导,强化指导,狠抓落实,确保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强化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的领导。县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县长担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组织部长牵头负责。各功能区和镇(街道)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党(工)委书记要任组长。对这项工作,各功能区、中心镇党委和街道党(工)委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尤其是党(工)委书记更要把这项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到实处,做到亲自研究部署工作、亲自调配各种资源、亲自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生态治理新格局范文第5篇

一、 今年以来的工作总结

(一)坚持履职尽责,坚持基层党建新面貌

1.精心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切实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集合起来,做到同计划、同安排、同实施、同检查。

2.定期开展党风廉政集中学习,提振所党员党风党纪意识。通过集中学习,建设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

3.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优化作风建设。黄桥资规所党支部细化对照、从严检查,保证了支部内部的团结和统一,提升了黄桥所的战斗力。

(二)优化土地利用,强化空间发展新格局

1. 已上报征地面积173.0505亩。

2.经营性用地:上市交易4宗,成交面积222.963亩,成交总价354011万元(竞得阳澄湖投资公司、复悠、众汇)。

3.产业用地:上市交易2宗,其中一宗19.6190亩,成交总价329.5908万元,剩余一宗48.6亩已上报,拟年底前上市。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为保障街道智能产业国际研发社区及上市地块后期顺利落地,助推产城融合发展,进行中心城区规划调整和中心城区外一般性修改,目前中心城区规划调整方案已报部,中心城区外一般性修改方案已报省厅。

(三)坚守执法监察,筑牢用地秩序新思想

1.巡查当年新开工项目11宗,面积660.78亩,往年续建项目6宗,面积1141.71亩。

2.季度卫片信息核查。一季度涉及卫片点16宗,面积100.2亩,合法用地11宗,面积58亩,临时用地3宗,面积30.8亩。违法用地1宗,面积4.6亩,违法用地已经立案查处,并处罚。二季度卫片涉及图斑10宗,面积219.3亩。合法用地4宗,面积112.85亩,临时用地11宗,面积99.77亩,未变化4宗,面积6.18亩。三季度卫片涉及图斑4宗,面积85.422亩。

3.梳理乱占耕地情况。涉及省图斑79宗,面积385.5亩,耕地面积115亩。拆分图斑后涉及图斑86宗。2013年后建造30宗,2103年前建造56宗。

4.配合做好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利用制作横幅、张贴海报、分发宣传小册等多样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土地法律法规。

(四)加强主动服务,拓展营商环境新思路

1.完成竣工验收项目9宗,面积853亩。

2.完成安置房上报补办出让5宗,涉及面积593.1亩(中央公园安置房一期、二期,中环三期,北庄安置房,占上安置房)。

3.完成国有土地收回2宗,面积26亩(苏州华强工艺饰品厂11.5亩;苏州祎顺塑胶有限公司14.5亩)。剩余3宗,面积39.62亩(福苑、东吴厨房、天协针灸),已上报市局,正在审核中

4.办理临时用地23宗,面积252.9亩。

5.配合做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调查的后续工作。

6.做好三调变更调查更新工作。

7.完成安置房发证11本,企业发证4本,气象局发证1本。

二、 下一步工作打算

1. 积极配合申报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试点。

2.全力保障重点项目落地(索得地块、三角咀约75亩地块)。

3.继续做好黄桥街道全域土地整治试点工作,推进子项目的实施。

4.坚持做好增减挂钩复垦工作。

5.跟踪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一般性修改调整工作。

6.继续做好产业用地上市工作(商务酒店地块、春申湖路两侧地块)。

三、 今年以来亮点创新工作

配合街道全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用“内涵综合、目标综合、手段综合、效益综合”的综合性整治手段,统筹农用地、低效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修复,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解决黄桥街道耕地碎片化、空间无序化、生态环境不高等问题,对街道生态、农业、建设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集中盘活,对美丽乡村和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进行集约精准配置,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修复治理,逐步形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节约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四、 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