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会固定资产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高职院校 固定资产清查 重要性
一、 引言
财政部、教育部2012年12月颁发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八章第四十二条明确:“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 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明细目录由教育部制定,报财政部备案。”
固定资产是高职院校总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及质量水平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本文重点探讨高职院校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性。
二、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通过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和卡片的登记与核对,已经在会计账簿和报表中得到正确的反映,但是,账簿、卡片记录的正确性并不能保证固定资产的实际存在数量的正确性,甚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即使是账证、账表、账卡相符,也仍然无法确保账实相符,而必须根据固定资产的账面资料进行实物清查,从而真正做到账实相符。固定资产清查是指从实物管理的角度对单位实际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实物盘点清查,并与固定资产账面资料进行核对,确定盘盈、毁损、报废及盘亏资产。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八章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年度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保证账、卡、物相符。对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应当按照规定处理。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规范管理。省级财政部门可以会同主管部门制定计提折旧的具体办法。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折旧不计入高等学校支出。”这是为了更好地计算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考虑了投入与产出的效益问题。
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当中的一项关键性工作,通过清查可以发现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堵塞漏洞,改进固定资产管理方法,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可以及时掌握固定资产使用及维修情况,合理降低维修费用,及时淘汰一些维修费用过高的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整体效益;可以摸清自身家底,灵活调配闲置或使用率低的固定资产,使每项固定资产都能“物尽其用”;通过清查,弄清各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及剩余使用年限,或总的工作量和剩余工作量,为日后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补提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夯实基础。此外,通过固定资产清查,把以前已经纳入固定资产管理但现在已不符合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剔除,归入存货,同时处理好相关会计账务。
三、高职院校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经费投入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渠道呈现多样化趋势,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规模、种类也在迅速扩大和增多,对其管理工作也较之以前更加复杂和艰巨。但是,长期以来,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并没得到学校领导、教职员工甚至财务人员的重视。有些高职院校只重视寻找资金购置新的设备、设施等,而对采购回来的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的监管,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上存在他人随意占用甚至有不验收入账导致资产流失的情况;或采购回来的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配置,存在重复购置、无人开发利用或利用率较低、闲置浪费等现象。
四、改进高职院校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建议
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平稳发展服务,高职院校必须把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一)成立固定资产清查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组成由高职院校校长或管理财务的常务副校长任组长的固定资产清查小组,组员由各高职院校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酌情考虑,但必须包括以下核心人员,分别是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等主管业务的人员,并明确各自具体的责任分工,以及问题的协调处理和向上汇报机制。
(二)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奖惩分明,切实提高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效果
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绩效评价机制,达到“以清查促管理,以清查促效益”的目的。具体可依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的规定,结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清查部门的清查目标,设定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绩效评价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效能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绩效评价应当以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和单位内部的制度细则为准绳,遵循科学规范、公开公正和绩效相关原则,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等方法对固定资产清查工作进行绩效评价,主要是评价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是否实现“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目标;能否通过清查,发现日常管理上的漏洞,寻找到堵塞漏洞、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使固定资产在各部门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评价结束后还要及时将评价结果进行公示和反馈,作为以后年度改进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和各部门局部清查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在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中表现突出、贡献较大的部门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对评价结果较差的部门和个人也要予以通报批评,并进行相应的惩罚,真正实现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绩效评价效果。
(三)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实做好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不搞形式主义
高职院校内部首先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依法依规办事,树立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使固定资产清查工作能监督各项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合理调配各项资产的使用,提高其使用效益,并能切实解决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决不搞“形式主义”的固定资产清查,从而使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能得到真正切实的执行。
(四)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做好会计核算工作
加强高职院校内部财务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单位内部的法规、规章制度来做好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工作。按规定必须建立固定资产分类明细账、实名制的固定资产台账、固定资产卡片等,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建议各高职院校每学期期末都要对本校的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清查,确保各项固定资产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并按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要求及时准确地做好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账务处理,准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清查工作关联着每一个院系、处室和教职工,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及其管理和使用效益的高低,因此也就决定着固定资产能否在高职院校日后的发展中继续发挥其坚强的物质后盾作用。要坚持把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清查时能够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国家、地方和学校内部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行事。坚持把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与学校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结合,采用科学和先进的清查手段,使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真正实现“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目标,学校的固定资产能够“物尽其用”,发挥其最大效益。J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S].财会[2013]30号.
2.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S].财教[2012]488号.
3.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6号.
4.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财会[2012]22号.
5.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S].财预[2011]285号.
会计电算化对于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促进会计职能转变,高效快速提供会计信息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会计电算化明显比手工会计优越,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普遍采用会计电算化或正在推行之中,与此同时,相关的各类财务软件公司相继出现,通用的商品化财务软件被不断研制开发,以不断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过去,由于规模小、金额小,财务软件如何入账,国家无明确规定,企业购置或开发软件的费用,各单位看情况自行处理,有的计入无形资产或计入当期费用,有的甚至入固定资产。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个演进过程,随着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购置或开发财务软件的费用,已从几千元上升到几十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这样巨额的费用,如果国家仍不规范让企业自行处理,必然会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可比,甚至导致企业财务信息严重失真,这给国家和企业都会造成损害。企业财务软件应该如何入账,从理论到实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财务软件计入无形资产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的特殊权利,具有排它性。而财务软件购买时不具备排它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它往往是由法律或合同赋予的某种特殊的权利,或经营上的优势。我们购入商品财务软件时,不仅是光盘,主要是光盘里面的内容,只要是购买同一性质的软件,比如说购买工资核算子系统,那么这个工资核算子系统所有东西都会一样,就好比我们购买空白的财务报表一样,不属于企业所拥有的特殊权利。而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则不同,它们在购买的那一时刻,就是企业拥有的特殊权利,具有排它性。财务软件只能是在企业使用以后,由于各单位的数据资料不同,才形成各自的差异,这种差异和无形资产的排它性具有本质的区别。
(二)传统的无形资产是没有残值的,而财务软件则有残值。企业购买财务软件时,只是得到一张属于磁介质的光盘和一个加密狗,这张光盘安装到硬盘后,也就可以放在一边随时待命(由于某种情况可能需要重新安装)。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设定使用次数的话,这张光盘可以无限制的使用,而且只要作好软件的管理工作,不让软件划伤或传染病毒等,它永远是一张新盘,它的物理损耗是微乎其微的。至于无形损耗,我们承认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可是只要有企业存在,有经济活动发生,那么就一定会有记录经济业务的载体,我们现在的纸张账本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到目前仍在使用,这不是很好的见证吗?所以说财务软件一定会有残值,甚至还有重要价值。
(三)传统的无形资产不需要进行维护,财务软件要进行维护修改。使用财务软件的企业各不相同,在使用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问题,那就需要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进行维护,比如,软件的二次开发、软件的升级。目前我国财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低,财务软件又较复杂,再加上厂家加密,用户维护相当困难,因此我国商品化财务软件一般实行终身维护。企业在使用财务软件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由销售软件的公司负责,即售后服务。而传统的无形资产从取得至结束都不存在维修问题,更不存在售后服务。
(四)传统的无形资产购入后不需要培训,而使用财务软件必须培训。财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前提,而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会计业务中的运用,它是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学为一体的学科,需要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如果我们购置了财务软件不会基本的操作,我们需要培训;如果会基本操作而不能很好的运用,我们也需要培训;如果不懂计算机的简单维护,我们又需要培训;总之,培训贯穿软件使用的全过程。而无形资产则不需要培训,比如说我们购买土地使用权,出售方不可能告诉你该土地应该如何使用。
(五)后续支出。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应在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而企业购入财务软件以后,为了提高其使用效率或增加新的功能需要进行升级,虽然企业可以以最优惠的价格得到升级,但发生的升级费用不一定小,如果金额很大,是将其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呢?若财务软件进入无形资产科目,那么发生的升级费用(属后续支出)就应该计入当期费用。但根据重要性原则,金额较大的支出则应予以资本化。
二、财务软件计入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
(一)根据固定资产的定义,财务软件不能计入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国际会计准则第?6号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预计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期间;企业用于生产、提供商品或劳务、出租或为了行政管理目的而拥有的有形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从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中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是有形资产,我们说的有形,是看的见、摸得着的物体。而我们在市场上购买到的会计软件,是一种磁性介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退一步说,财务软件可以通过支持它的系统软件和硬件,让我们看到里面的内容,充其量也是文字数据,而不是有形的实物形态,所以它不能算作是有形资产。从我国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定义中可以知道:固定资产是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而企业购买财务软件,是为了进行核算和管理。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记录在案,随着生产经营的不断持续,发生的经济业务也会不断增加,大量的经济业务输入财务软件,使得财务软件的内部数据越来越大,占用的容量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行业性质不同,许多财务软件购买以后,不一定马上就能使用,而是要进行二次开发后才能使用。二次开发以后,财务软件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就是说,财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没有保持原来的物质形态,不属于固定资产。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财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也有必要进行软件维护,包括操作维护(主要是一些日常维护工作)和程序维护(包括正确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适应性维护)。这些维护工作必然导致财务软件内部结构的变化,使其不能保留原有的物质形态。 (二)财务软件折旧的时间和净残值不能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消失的那部分价值。固定资产的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影响而引起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损失;无形损耗则是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等而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损失。财务软件是一种磁介质,不可能是有形损耗。而说它是无形损耗又不完整,我们购买财务软件的目的是让它来装载财务数据、产生财务数据,利用这些数据,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以求得企业的发展。所以说财务软件只是一个文字工具,是信息的载体,载体内的财务信息才是实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财务软件本身的价值可能会损失,可是由它装载的财务信息并不一定会减值。固定资产折旧,必然要考虑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问题,使用年限的长短直接影响各期应计提的折旧额,所以要合理的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财务软件的使用年限很难确定,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财务软件也可以不断的升级;财务软件中装载的资料,也不能确定何时无用。另外财务软件的残值也很难确定。
三、财务软件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存在的问题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如果财务软件计价不能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科目,那么能否可以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呢?同样存在问题,那就是时间的确定问题。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的费用,在各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内平均分摊。比如,大修理费用,应当在将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在下一次大修理之前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应当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孰短的期限内平均摊销;可是,财务软件的分摊期如何确定?只要企业还在生存、发展,就必然发生账务,企业就会受益于账务。企业生存、发展是动态的,则企业受益于账务的时间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这个时间很难确定。国家对此也未做明确规定。
四、财务软件一次性的计入当期费用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控自查, 企业风险
我国财政部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而内控自查,是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内控自查是企业处理各项业务工作的相关业务人员,包括各级管理者,为保证落实内部会计控制程序的执行力,减少企业管理层自身管理风险而进行的自我检查。
自查是内控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不仅包含内控专业人员开展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外,还包括各业务部门对处理相关业务开展的现场自查。通过内控自查可以进行企业风险预防,是控制管理风险的重要工具,因此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良好的自查方案,以保证内控自查工作的有效性。
一、内控自查的必要性
1.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
企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从企业整体来讲会降低经营风险,但也会形成对员工的约束,增加员工的工作量,没有检查和监督很难保证内部会计控制措施落实到位,因此,必须进行自我检查程序。
2.与内控审计相比自查更容易发现问题
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虑,内控审计人员不了解企业具体运作,对企业也不可能进行持续不断的监督检查。即使是企业内部的内控审计人员也不可能对企业的各个环节,全天候地进行内控检查,只有自我检查,弥补内控审计漏洞,才能保证这些具体内部会计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二、目前企业内控自查中存在的问题
1.内控自查意识不强
内部控制自查与业务执行人员和基层管理员无直接利益关系,因此,相关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对内控制度自查不够重视,甚至当企业领导有求进行自查时,部分人员依然会不完全执行或根本不执行。
2.内控自查方法不熟悉
内部控制自查不仅要求自查人员了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定,更要熟悉各方面自查的关键环节,合理运用各种方法,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目前,企业内业务人员普遍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使内控自查效果大打折扣。
三、企业内控自查管理具体方法探讨
强化企业内控自查一方面要提高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意识,另一方面应掌握内控自查的方法。
1.货币资金内控自查
第一,检查现金与银行存款的授权控制。授权控制是指单位各级员工,必须经过授权和批准,才能对有关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未经授权和批准,不允许接触这些业务。要确立授权与批准的制度,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的发生,是否经过单位主管人员或财务主管人员审批,授权具体的人员与经办人员是否一致。
第二,查检不相容职位是否分离。对于相关的职务,是否进行分工负责,是否由一个人同时包办兼任。具体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授权与经办是否相分离;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经办与审查是否分离,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经办与记账是否相分离;现金、银行存款票据保管与银行存款记账人员是否相分离;现金、银行存款票据保管与印章保管是否相分离;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的登记是否相分离;现金、银行存款登账与审核是否相分离;现金、银行存款收付款凭证保管与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账是否相分离。
第三,业务记录是否完整。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记录时,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及时和正确。出纳人员复核了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的原始凭证后,应及时填制结算凭证,并对结算凭证和原始凭证加盖“收讫”或“付讫”戳记。会计人员根据会计主管审核无误的银行存款收付原始凭证编制现金、银行存款收款凭证、付款凭证,经会计主管或授权稽核人员审核后并签字盖章据以登记入账。
第四,现金、银行存款的真实、安全。出纳人员定期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现金是否及时盘点,交由会计主管人员检查,同时定期进行账账核对,以保证银行存款安全。
2.预算内控的自查
预算内控自查内容包括全面预算编制、管理的规定、办法和制度;预算调整方案及批准文件;预算执行进度以及预算考核相关资料。
第一,对预算编制的自查,主要检查业务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编制内容是否完整, 是否具备预算编制基础资料,是否将本单位确定的预算目标落实到具体单位,单位对确定的预算目标是否按时间进度进行分解,是否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成本预算编制是否依据成本列支范围和标准,按照产品生产计划、物资消耗定额、设备定额、劳动用工定额等定额标准和计划价格编制。费用编制预算是否将各项专项费用提前考虑,将各项支出最大限度纳入年度预算中,是否做了资本性支出的可行性论证。
第二,对预算执行的自查。单位是否建立了预算执行责任制度,各项预算是否在预算期内得到了一贯的、严格的执行。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企业管理当局与各级管理人员之间是否存在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检查按时间进度分解的各项全面预算管理指标实际完成情况。检查在收入预算执行中有无多报、少报或漏报收入的问题;各项成本核算是否真实、合规;开支范围划分是否符合财经法规及全面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费用的开支是否遵循预算标准、范围、费用的归集、分配、核算是否合规,有无将资本性支出在费用中核算的情况。
第三,对预算调整的自查。预算的调整是否符合预算调整的条件,是否属于编制时考虑不到位,多编、少编、漏编问题;当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预算是否及时得到调整;调整预算的程序是否按相关程序调整。
第四,对预算分析与考核的审计。是否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制度是否合理、可行,是否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通报预算执行情况,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预算执行单位对预算指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重大差异是否做出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是否建立全面预算管理考核和奖惩制度,制度是否合理、可行。是否落实奖惩措施,直接与工资挂钩、及时落实到个人。
3.报表的自查
包括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形式、表间相互之间勾稽关系、重要会计科目和异常情况检查等。如果是检查合并财务会计报表,还应该检查企业提供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的母公司和比重较大的子公司财务会计报表。
第一,财务会计报表的形式自查。主要是财务会计报表的正确性和真实性进行检查,应对会计师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予以重视和关注。会计报表及附注的形式自查包括:表名称是否符合规定;报表编制单位是否盖章;报表是否有编制人、财务负责人、公司负责人签字及盖章。审计报告的形式自查,主要包括:是否有注册会计师签字及盖章;是否已注明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址;是否签署了报告日期;是否有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许可证;是否已核对审计报告的骑缝章无误;报告内容是否完整齐全。
第二,财务会计报表间勾稽关系的自查。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者之间科目对应关系的审核。具体包括营业执照中的注册资本、“验资报告”中的“实际投入资金”、“资产负债表”中的“实收资本”之间勾稽关系;资产负债表中期未未分配利润和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勾稽关系,应满足:期末未分配利润=本期净利润+期初未分配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公益金(或提取的职工奖励工资、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或利润归还投资)-应付股东股利或转作资本部分;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部分科目勾稽关系。
第三,重要会计科目的自查。重要会计科目自查是指通过逐个对会计报表重点科目的核实审核,判断会计报表在重大方面所反映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要检查资产类科目是否实际存在、所有权的归属以及计价是否合理;负债类科目应检查金额是否正确、负债到期日以及是否存在未入账的负债事项;权益类科目应检查其来源的合理性、确认的合法性、金额计量的准确性;收入、成本和费用类科目应检查确认的合法性、是否当期发生以及收入成本费用之间是否配比。
对于应收账款,主要检查企业是否存在较大数额以及账龄过长的应收账款,是否存在应核销而未核销的;是否与客户核对往来;收款期大于一年的大额应收账款,是否提取足额坏账准备;是否存在虚列应收账款以虚增销售收入现象;是否过度降低信用政策标准,导致应收账款大额增加。
对于存货,主要检查是否存在少列、多列现象;存在不存在多计存货,少计成本的现象;存货是否不合理积压或者变质,而未提取足额的跌价准备。
对固定资产,主要检查固定资产类别划分是否准确、产权是否归企业所有,是否存在将经营租赁固定资产计人固定资产原值现象;核实企业固定资产的金额是否准确,是否及时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审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是否合法、合理并遵守一贯性原则,是否存在少提折旧、不提折旧现象;审查是否存在已经过时报废、不使用的固定资产还未申请核销,仍列入账中的现象。
对于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检查是否存在通过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科目虚增销售收入现象;销售收入确认时间;是否存在通过销售退回、折让随意调节利润现象。
第四,对财务报表异常情况检查,对财务报表数据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出现比率极端优秀、经营状况突然好转、利润表变化异常时,应予以充分关注,核实其真实性。具体通过综合对比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增长率进行分析判断。
4.期间费用的内控自查
对期间费用的自查是内控自查的重要部分,费用性质不同,自查方面不同。
第一,对业务招待费的自查,要检查业务招待费累计发生额,并注意抽查原始凭证,确认有无乱挤占招待费的现象,必要时可以与发票开具方进行核对。
第二,对坏账损失的自查,要查看冲销的坏账是否符合条件,有无报批手续;提取金额比例是否恰当。
第三,对差旅费的自查,针对发生额较大的或整数等异常金额,查阅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并注意是否将业务招待费列入差旅费开支,验证因公出差事项的真实性,检查列支报销的凭据是否合法。
第四,对固定资产租赁费的自查,要了解固定资产是否为管理部门使用;查看租赁协议,确定租赁的性质是否属于经营性租赁,检查是否按照合同规定的使用期限进行摊销。
第五,对工会经费及职工教育经费的自查。首先检查“其他应付款―应付工会经费”账户的借方发生额,查看相关原始凭证,是否有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查看提取工会经费金额是否正确,是否有将应列入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费的费用错列入职工福利费等。
第六,对无形资产摊销的自查,首先无形资产入账的原始凭证,审查入账的金额是否真实;其次,审查其摊销期限和金额是否正确,如有租入无形资产,应检查相关合同;再次,对于软件的检查,主要是查看原始凭证,购买计算机硬件所附带的软件是否单独计价,如未单独计价的,应并入计算机硬件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5.生产成本内控的自查
第一,要对成本记录进行简易抽查。通过记录检查产品的生产、材料的购进、领用是否以经过授权批准的生产指令进行,有无未经审批或违反审批制度的现象;检查成本的记账凭证后是否附有生产通知单、领发料凭证、产量和工时记录、人工费用分配表、材料费用分配表等。检查生产通知单、领发料凭证、人工费用分配表、材料费用分配表的顺序编号是否完整。
第二,选取样本测试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检查核算和账务处理是否按照规定的成本核算流程和账务处理流程进行。
第三,复核生产成本明细表,与明细账、总账核对相符。抽查生产成本计算单,检查直接材料成本的计算和材料费用的分配。检查直接材料耗用数量的真实性,是否将非生产用材料计入直接材料费用。检查人工成本的计算是否准确,人工费用的计算方法与分配标准是否合理和适当,是否与人工费用分配表相符。将本年度直接人工成本、材料消耗与前期进行比较,如有异常波动,应查明原因。结合应付工资的检查,抽查人工费用会计记录及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必要时,应对生产成本实施截止测试,即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生产成本明细账及相关凭证,确定有无人为调节利润而跨期入账的情况。
四、结束语
总之,内控自查是企业内控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自查管理方案,完善内控自查管理。企业应从货币资金、预算、财务报表、费用等方面加强自查,以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麻蔚冰.企业内控自查方案设计.首席财务官,2007,(5)
一.实验的必要性以及实验目的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经济的信息化关键是企业的信息化,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90%的信息来源于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的会计信息绝大多数是由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会计工作经历了从手工会计电算化再到会计信息化这一发展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将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此实验旨在通过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达到熟练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软件操作方法的试验目的。
二.对软件运行环境及软件功能的改进建议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软件之中,用友可以算得上是比较普遍及通用的,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用过用友的朋友都知道,安装用友先得安装数据库,接着安装u8,然后重启,才能安装成功。这其中就存在很大的不便之处,如果你电脑安装了还原功能,特别是网吧的电脑,就安装不上了,还得先卸载还原精灵,如果上次你安装过用友,卸载不完全,也会导致安装的不成功。
用友的卸载不管你在控制面板里面卸载还是用它自带的程序进行卸载都卸载不干净,这就导致下次的安装不成功,还有增加文件的堆积。不过可以在网上找到专门的卸载软件进行卸载软件运行速度有点慢,而且容易出现异常任务,然后软件的序时性太强,这对业务出现错误时再进行修改造成很大的不便,希望以后能有所改善。
二.各系统功能描述以及分工合作的情况
1.固定资产系统
(1)核算和监督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管理好固定资产卡片;
(2)核算固定资产折旧,汇总和分配折旧费用;
(3)分析固定资产利用效果;
(4)实现与相关系统的数据传递。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在完成固定资产核算后自动生成转账凭证,并传递到账务处理系统中。
2.出纳
出纳在整个系统看似微不足道,但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出纳主要负责现金日记账,出纳签字,银行对账单,ufo报表等。
3.总账系统
账务处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完成账务处理工作的系统,无论是企业内部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还是企业外部有关决策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都必须由账务处理系统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加工处理后才能取得。
主要可以有以下用途:系统设置;凭证管理;出纳管理;帐表管理;期末处理。
4.应收应付系统
应收应付系统,主要是当企业发生购货与销货业务时,进行销售发票与购货发票的开出,与业务凭证的生成。以及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的收回与冲销,票据贴现等业务处理。
5.工资管理系统
(1)收集、记录和存储有关人员和工资数据;
(2)计算汇总工资、分摊工资费用、完成工资核算处理;
(3)生成工资发放表、处理银行工资业务;
(4)产生各种所需的工资报表并进行分析;
(5)实现与相关系统的数据传递。工资管理系统应在完成工资核算的账务处理后自动生成凭证,并把有关转账凭证数据传递到账务系统中,实现相关数据的自动传递。
三.实验的收获以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实验收获
1.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科目,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验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平台。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增强了动手能力,对会计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会计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此实验是四个人分工合作,在此过程中大家团结协作,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二)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自己做单个实验的时候,除了工资系统出现了问题我们不能自己解决,其他都可以自己解决。但在做综合试验的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大部分自己解决不了。
我们总结了一下几点:
1.四个人对软件的不熟悉,造成我们的配合不是很默契,有时候我们感到很盲目,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2.应收应付系统在做业务题时,有时候不知到在哪操作,结果反反复复,制了很多张单,造成很多麻烦。
3.就是根据所给资料录入公司相关数据,要注意的就是要保证数据录入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还有各项目的公式定义必须在完成了各项数据完整录入之后才能进行,不然会成灰色。
4.记账后发现有些凭证有问题,以至于无法结账,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5.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以至于实验为能按时完成,出纳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我们知道这是个人对软件的不熟练造成的,以后应该加强练习,争取能够熟练应用用友软件。
五.结束语
所谓人力资源成本,是指企业用于取得人力资源进行的投入和支出所付出的成本,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是指用于人力资源方面的一切费用总和;从狭义上来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是指企业在特定时期用于购买劳动力的投入成本。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成本投入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经营效益。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可以定义为:对有资格成为会计主体的企业的人力资源选拔聘用、培训开发、投入使用及退出企业等活动中产生的各项支出的确认、计量以及报告。根据企业员工从入职到离职过程中企业投入的相关成本,将其分为以下五种成本: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离职成本。
1.取得成本,是指企业招募新员工所投入的成本费用,例如员工招聘、办理员工入职手续等产生的费用,在人才市场上,企业获取人力资源必须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取得成本主要来自举办招聘会、招聘广告、组织面试、体检等活动产生的费用支出。
2.开发成本,是指企业为了提高员工适应新工作岗位的综合能力,例如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等,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工作,对新员工来说,开发成本投入多寡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这方面主要包含员工上岗培训、岗位内容培训和技能专项提升等。
3.使用成本,是指员工在为企业工作过程中,企业需要向员工支付和投入一定成本的费用,例如发放员工工资、为员工购买社保、发放福利津贴等。4.保障成本,是指企业向员工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障产生的成本。员工如果遇到意外事故导致工作能力丧失需要特别补偿或者救济,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保障责任,需要为员工购买各种失业保险、劳动保险、养老保险等,这也会增大企业的开支。劳动保障成本是指员工在遇到意外事故导致身体残疾或者丧失职业能力时,企业为员工提供一定社会保障产生的成本。5.离职成本,是指员工主动辞职时,企业需要按照法定规定支付给员工一笔津贴,或员工离职造成岗位暂时空缺导致的损失、企业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给员工一定的解聘补偿等费用。
二、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问题
人力资源的投资不是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它具有延续性,因此人力资源应按会计分期的原则分别计算每一个会计期间形成的人力资源成本,并在期间终了时予以确认。记入“人力资产”账户,形成企业的人力资产价值。人力资源投资是为了获得未来收益而发生的投资,因此人力投资成本应按收益与费用配比原则在各期间分期摊销。企业人力资源总成本是指依附于企业的全部人力资源,为实现全部人力资源获取和增值而支付的费用之和。企业某年的人力资源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本期摊销值和当期可变成本两大部分。下面就这两个部分进行核算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源总成本核算1.固定成本本期摊销处理。一般来说,企业员工流动性较大,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需要采用加速摊销法来处理人力资本。加速摊销法是指将多数成本计入前期、少数成本计入后期。这里我们以变率递减法作为例子,分母为企业的固定资产预期折旧年限内不同年份数值加总,再将从早到晚的年限每年数值作为分子计算折旧率,将这个比率乘以固定资产总值与预期净残值之差,我们就可以得到每个年份的折旧数值。这里假设人力资源成本总值为100,其使用周期是五年,最终净残值为10,将1、2、3、4、5加总得到15作为分母,再分别用5、4、3、2、1作为分子得到相对应年份的折旧率,它们分别是1/3、4/15、1/5、2/15、1/15。第三年的折旧率为1/5,将其乘以人力资源成本总值100得到20,扣除净残值10后就是当期折旧额10。对于企业人力资源来说,新员工对企业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劳动合同终止后也不会继续为企业服务,因此其净残值可以视为0。鉴于此,可以将人力资本视为没有净残值的资本。但是也有部分员工会选择继续为企业服务,而对于企业来说这部分人力资本取得成本是0,换言之,企业得到了人力资本增值部分,此时不能将人力资本净残值视为0。2.当期可变成本计算。传统的会计将当期所有人力资源的支出当作期间成本与费用处理,在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生产成本等账户中列支。而人力资源会计则将支出的一部分作为期间成本与期间费用,其余的则处理为“人力资产”,并在其后的服务期间进行分摊。员工本期可变成本主要计算本年度人力资源投入的员工培训费用和管理成本。应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人力资产”,人力资产记录人力资源的原始取得价格和价值增减变动情况,按期对人力资源进行摊销(类似“固定资产”科目)。下设反方向科目“累计摊销”。
(二)个体成本核算第一,获得成本主要是招聘员工个人有关的费用支出。第二,开发成本是企业对已聘用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其熟悉企业,达到具体工作岗位所需能力或提高员工的现有技能而发生的费用,如上岗前培训成本、岗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等。第三,可以从财务报表中统计企业员工薪酬福利数据。第四,员工本期可变成本主要计算本年度人力资源投入的员工培训费用和管理成本。例如企业员工招聘支出是400元,对员工开展培训需要投入400元,假设员工月工资为3500元,奖金为200元,公司为员工购买各类保险费用支出700元,员工本期可变成本是500元,将上述成本加总起来就是企业对该名员工投入的总成本,400+3500+400+200+700+500=5700元。“人力资源成本”下设几个二级科目: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等。以使用成本为例,分录如下:借:人力资源成本──使用成本──*人,贷:应付工资──*人;应付保险费──*人;应付福利费──*人。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