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保险的管理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力企业;养老保险;标准化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高速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连带着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公司职工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所提高,而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最主要的构成内容,是对于职工老龄化之后的一种基本保障措施。某电力公司担负着湖北省能源优化、电力供给上面的任务,公司内部员工为湖北省的电力公司奋斗了一辈子,为了确保职工退休之后福利、维持内部员工团队稳定、解决后顾之忧等,就需要加强公司养老保险管理工作。
一、加强养老保险标准化管理的目意义
社保工作直接影响着职工的生活利益,其服务的对象是庞大的个人信息,对个人压力的降低和安全意义重大。在新的形式之下,养老保险标准化可以有效的优化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以确保公司创造五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因此,电力公司需要以原有的政策为基础,健全统筹计划,确保养老保险流程化、专业化、标准化,才能降低业务经办风险、提高公司服务水平。
二、目前电力公司养老保险遇到的问题
(一)缺少科学性管理
养老保险具备政策性强,且涉及期限长特征。养老保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这段时间之内产生了大量的养老保险机制,或者实际运用的资料文档,且这些资料文件都直接影响即将退休或者未来五年之内退休的职工。然而,正是由于信息量的庞大,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导致信息散乱,长此以往下去非常不利于养老保险工作者全方面的掌握社保政策的变化过程,这样的话在遇到特殊状况的时候,就无从入手。电力公司养老保险具备一定的行业特征。原电力公司员工1990年开始设置个人账号,湖北省为了满足国家制定的政策要求进行省级统筹工作,个人账户于2007年开始执行。这样的话,造成在养老金发放、财务管理等方面电力公司遇到一些特殊性事情,尤其是最近几年员工流失度比较高,造成不管你是哪个行业、什么时间、什么工种都需要面对员工的流动性,增加了经办工作难度不说还带来一定的风险。电力公司经办缺少规章制度。电力公司养老保险的经办是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的,比如,湖北省城镇员工养老保险中心颁布的行业统筹指南,或者行业内部的养老保险计划书等,但是这些规章制度都缺少针对性的详细规则。
(二)养老保险经办和实际运用产生矛盾
首先,参保员工的管理方式比较松散,但是养老保险工作需要集中管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湖北省电力单位实施的是基本养老险省级统筹,全省预计有六十家,在职员工缴纳保险的员工预计两万,距离退休的员工长不多占到一半,且参保员工分布在省内各个地区,尤其是一些离退休很近的员工全国各地都有,少部分的员工可能移居到国外,这无疑给养老保险管理和服务增加了难度。其次,养老保险业务比较繁琐、冗长,但是经办工作者具备主动性,两者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养老保险工作具有一定的繁琐性,因此要求经办人花费很长的时间和耐心,且高精确度的处理。但是社保业务付出的多少,并不能会提升个人业绩,长时间下去,很容易影响工作者主动性。
三、实现标准化养老保险管理方式
(一)加强对养老保险的认识
从电力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上来说,社会保险具备一定的困难度和不可缺少性,尤其是在养老保险上面。所以,养老保险不仅仅当作职工退休后的福利,还应当结合当地政府的监管情况,提高对养老保险的积极主动性;保险的经办政策比较独特,尤其是养老保险,直接跟随职工的一身,所以应该做好梳理工作,确保所有的政策的系统性。
(二)注重科学化的管理
首先,全面了解所有与之有关的养老保险政策机制,参照业务的种类匹配相应的政策。此外,对于一些无用的、已经废除的文件或者资料,一定要留有底单。其次,依据湖北省城镇员工养老保险中心颁布的行业统筹工作说明、行业养老险申办流程等,结合本公司实际发展需要制定出养老保险计划,此方式不仅仅可以让经办工作快速了解电力公司内部养老保险涉及到的内容,还可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还可以确保所有业务办理都有理可依;再次,加强养老保险工作的档案管理,确保所有的业务记录可以查询,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定不仅仅可以方便信息的查询,还可以当某一个员工离职的时候快速掌握公司状况;最后,加强电力公司养老保险经办人工作能力,确保其可以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当中。
(三)注重经办和实际运用的协调
为了解决养老保险经办和实际运用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保证其统一的管理、有制度可依、人性化发展、高质量的服务,还需要加强经办业务的岗位职责、规章机制、操作步骤、参考标准和考核需求等,以此提升养老保险专业化管理水平和高质量服务。其具体方式为:第一,注重行业统筹公司的申报工作,确保所有的参考公司的申报不厚,提升养老保险工作的效率,以此降低经办工作的奉献;第二,注重机制的设立,加强基础性工作管理,提升公司养老保险管、支柱和服务水平;第三,将所有的操作流程细分出来,并将其复印装订出来;第四,注重人才培养工作,确保职工工作在良好的氛围之中,以此才能激发职工积极性。
四、结语
随着养老保险影响力度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险经办业务越来越趋于标准化管理,而电力公司为了确保养老保险的标准化管理,就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改革。本文选取湖北省某电力公司,从实际运用中阐述了养老保险管理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为电力公司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聪,常安萍.浅谈电力企业社保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J].大众用电,2015(S1):11-13.
[2]王景兵,刘希,黄永聪.电力企业养老保险标准化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7(6):362-363.
[3]张晶.统一经办标准打造服务品牌——陕西养老保险经办标准化建设工作纪实[J].中国社会保障,2012(7):44-45.
【关键词】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
为了保证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优质高效的服务,应该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进行规范,从而对档案的真实和完整性进行保证,加上对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开展和完善,能够保证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质量水平。面对当前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应该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进行适当的改进,利用更高的标准来进行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切实保证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
1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加强了对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推行,但是在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上不能充分的保证管理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不能对档案的分类标准进行确定,会出现档案归纳错误的情况,甚至会出现重要档案意识的情况。在档案编制的格式上不够规范,不能保C档案材料纸张在形式和装订等方面的统一,无论是档案的归类还是档案的查阅都较为麻烦。不能对档案的保存和调阅进行规范,不能充分的保证社会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会造成错误疏漏甚至舞弊的情况。
1.2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不少单位不会进行专门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室的配备,还有一些档案室名存实亡,在设备配置上简陋,不能充分的进行防潮、防蛀和防盗等方面的设备,不能对档案管理安全性进行保证,更不用说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了。当前有很多的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没有进行信息化的管理,不能保证快速高效的档案查阅。当前办理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面对众多的保险业务量,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就不能很好的保证参保单位和个人对档案的查阅和核对,会降低投保人员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办理的满意度,会影响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发展。
1.3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当前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等方面有所不足,面对大量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会受到能力的限制而不能很好的完成自身的工作,造成了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的较差的稳定性,不少档案管理人员开始转行做其他工作。为了对这种情况进行弥补,通常会招聘一些兼职人员来进行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而这些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上更加薄弱,以为属于兼职工作,所以兼职人员不会有时间来对养老保险档案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和补充,所以不能保证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材料在收集、整理和归纳等操作过程中的准确性。总体上来说,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缺少充足的高素质专业人员,所以不能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质量进行保证。
2 提高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主要是依靠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和相关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确定文件资料的来源形式和查考价值之后,对档案的管理办法、分类方案和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制定。在法律法规方面,需要加强对《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以及一些与档案相关的法律的参考,保证对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内涵进行正确性的认识,对档案的归档、库房管理、档案保密、档案统计以及档案的移交等方面进行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保证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确保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在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过程中应该保证各类的档案资料能够集中和统一的管理,保证档案管理的任何过程都能够规范的进行,切实有效的保证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2.2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建设
要想加强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建设,加强单位领导对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重视和支持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充足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人员、资金和设备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通过对财力的投入能够建立完善的档案室、阅档室和办公室,能够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中材料的收集、记录等方面设备的购置,能够完善档案的保护设备,切实保证档案保护的“八防”标准。下文中会提高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虽然利用信息化管理能够对档案进行扫描记录,但是不少的档案还是需要进行实体档案和数据的保管。
2.3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
应该加强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的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正在不断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纸质材料和证明不断的出现在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工作中,这些保单合同和证件复印件等资料如果采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会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纸质材料会受到众多方面的影响而不能充分的保证其质量,会破坏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对此需要加强对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将纸质资料利用扫描设备来转化成数字档案,这些数字档案不但能够方便保存和分类,而且能够利用电子检索目录的制定能够方面管理人员和参保人员的检索和查阅,能够方便及时的对参保人员的账户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使得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服务更具有可视化。
2.4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
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了解,还要保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专门业务档案管理部门的成立,能够对各方面的人才进行吸纳,通过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来提高档案管理的成效。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筹资 基金管理 制度衔接
2009年6月,国务院研究部署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试点工作,提出今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随后在8月份召开的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由国家财政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补助50%,并由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以实现”保基本”、”广覆盖”的目标。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进入了一个需要将基金投资管理作为制度建设重要任务的新阶段。因此需要在研究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以投资国债为主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政策和办法,促进资本的形成和政府责任的延伸,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平衡。可以说是彻底改写了我国几千年农民养老的历史传统,普惠式新农保的推出是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与老农保相比,新农保的创新主要体现在:
首先,与传统农保倡导的”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理念不同,新农保试点提出了”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套衔接”。这意味着新农保制度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到了当前中国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对家庭保障方式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央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的基础养老金,强调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的重要责任,这是新农保最大的亮点。尽管目前农民基础养老金的标准还比较低,但在很多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村,这笔养老金对一个老年人来讲无疑是雪中送炭。同时,这笔支出也在中央财政承受范围内,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再次,新农保筹资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政府补助来形成利益激励机制,提高农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民收入水平高低差异较大相适应,新农保坚持自愿原则,农民根据家庭条件、个人判断来决定是否参加:缴费数额、支付标准都有弹性,缴费标准划分为多个档次,农民可以自主选择:同时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向上或向下增设缴费标准,充分体现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效率与公平相统一。”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应以城郊为重点,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各地可选择城镇化进程较快、地方财政状况较好、政府和集体经济有能力对农民参保给予一定财政支持的大中城市率先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具备条件的其他地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累经验,也为完善城镇养老保险、促进城乡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转换、融合提供实践经验。
最后,与传统农保基金集权管理方式不同,新农保试点吸收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农保基金管理中的制度性缺陷。
筹资问题是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最大障碍。如何保证地方财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方财政充分安排资金对农民养老缴费进行补贴,将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现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还是吃饭财政,入不敷出,对新农保的补贴很难兑现。一些专家建议用土地出让金,国有资产利润及增值减持等反哺农民,但要落到实处并不容易。与筹资问题息息相关的是基金管理问题。当前,新农保基金大多由县级保障部门存到银行,由于利率偏低加上通货膨胀的压力,必然会出现贬值现象。为了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必须创新基金营运模式,才能真正发挥”新农保”保障老年农民基本生活的功能。创新基金营运模式必须在确保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必须有完善的法律程序和监督体系;考虑到县级政府在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可以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省级部门或国家有关机关营运,由其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相应的责任。除存入银行外,新农保基金还可以购买政府债券、投资于符合政策导向的项目、或交由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经营,由政府承担最终兜底担保,以保障制度的平稳运行。
【关键词】 新农保 保障水平 基金保值增值 可持续发展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保障全体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我国在1986年以后,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一些地方进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1992年,民政部颁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确定了以县为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方针,即“旧农保”。旧农保在方案设计上从我国农村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当时的国情,但方案实施以来,开展并不理想,很多地方陷入停滞状态。随着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养老问题特别是占我国人口大多数比重农民的养老问题正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农保工作在试点初期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展开。但是,随着新农保工作的不断推进,新农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有效的解决将影响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归纳新农保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推进新农保的持续发展。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内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根据国发〔2009〕32号《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规定,为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主要内容整理如表1。
二、影响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由表1可知,新农保与老农保相比,在资金的筹集方式、缴费、支付的待遇调整机制、组织管理上有很大的改进。但是随着新农保工作的不断推进,新农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有效的解决将影响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我国养老保险逃费问题日趋严重,保费收缴率1992年为95.7%,1993年为92.4%,1994年为90.5%,1996年为87.0%,1997年为80.0%,年均下降近3%;1998年企业累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318亿元,1999年达到388亿元,到2000年6月已达414亿元。大量的逃费行为使得基金收入远低于基金给付需求,养老社会保险承担着巨大财务风险,制度面临困境。目前国内对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期动态财务平衡、养老基金投资及转轨成本、空账问题的解决等方面,目的在于实现长期动态财务平衡。而对养老保险逃费问题的研究十分匮乏。
逃费问题使养老保险统筹账户收不抵支、个人账户成为“空账”和缴费率上升,导致个人账户资金无法实现保值增值,加重了养老保险承担的转轨成本债务和制度营运风险。因此,逃费是养老保险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制约转轨成本、空账及基金投资等问题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养老保险长期动态财务平衡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本文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成果基础上,分析了养老保险逃费发生的方式、原因,寻求解决养老保险逃费的对策。
二、养老社会保险逃费方式
我国政策规定,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单位有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等,这些企业的长期合同职工和按新劳动合同法招收的职工,都享有养老社会保险权益。企业职工的养老费用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而且企业为职工代缴的部分多于职工缴纳的比例。因此,有些公司为了逃避责任,采取各种方式逃费:
1.增加临时工、减少合同工或频繁使用短期合同工,减少养老保险人员数量。外商投资企业员工流动性大,人员数目不固定,有时很难核定纳入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数,此种现象尤为明显。
2.不给职工缴费,或想方设法少缴费,或借故延迟缴费。
3.变相减少工资总额,降低保费提取标准。政策规定养老保险费应以企业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为基准计算提取,工资总额包括基本工资、各种津贴、经常性奖金和其他工资。有些企业只以职工的基本工资来计提,或者把工资性开支化整为零,然后只以部分工资计算缴纳;或者巧立名目,使部分工资性报酬脱离工资总额范围;有的企业转移部分工资开支渠道,明目张胆逃避计提。
4.违规截留应缴保费。企业以效益不好或资金紧张为由,把已计提应缴的养老保险费截留下来挪作他用,长期拖欠。有些企业不仅截留了企业应缴部分,还截留了为职工代扣代缴的部分。
5.减少职工,规避养老社会保险计划。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如果公司雇用的人员少于一定数量,可以不加入养老社会保险计划,因此,小公司的所有者倾向招聘少量的员工,不承担或少承担养老社会保险义务,然后通过延长职工工作时间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养老社会保险的逃费行为造成以下不良后果:导致缴费者和不缴费者之间在有效费率上的不平等,以及相同职工间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降低了养老保险通过社会收入再分配来保障社会公平的功能;它导致养老社会保险缴费率不断提高,并高于实际应有的费率;逃费和欠费行为扭曲了劳动市场的运行规律,增加了福利成本;企业和职工为了躲避缴费向地下经济和非正规部门转移,降低了经济增长,同时减少了课税基础,这种畸形劳动市场的发展又会助长逃费行为。此外,隐瞒收入或少报收入逃避缴费使得真实工资的缴费基数过低。
三、养老社会保险逃费发生的原因
我国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混合制度,社会统筹账户由企业按职工工资比例的12%缴纳,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按工资比例的8%缴纳,二者共同构成企业职工的基本社会养老金。国家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者和管理者,并承担着制度风险。在这种制度下,公司和职工都面临着逃费的激励。
(一)企业面临的制度约束及逃费激励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且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从营业费外列支。因此,养老保险缴费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企业雇主的利润,雇主有逃费的激励。而一旦逃费被社会劳动部门发觉,就会遭受惩罚,因此,企业逃费面临较大的惩罚成本。在风险和激励的双重约束下,仍有大量企业选择逃费,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制度设计欠公平。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分为三块,即国家机关统筹、国家部委下的行业统筹和企业统筹。国有、集体企业效益差,退休职工多,养老负担重,且面临巨额的转轨成本和隐性债务;而三资企业和个体企业等职工年龄结构偏低,没有养老负担,效益好,工资高。把二者放在一起实行社会统筹,而把国家机关公务员、国家部委行业单独列出,实际上是让三资企业、个体企业和国有、集体企业共同承担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而带来的风险。这种制度模式无论对于国有集体企业,还是三资、个体企业都是不公平的,也与养老保险的本质功能相违背。这也是逃费现象大多发生在三资企业和个体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2.缴费率高。目前我国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高达24%。据有关部门对OECD24个国家养老保险缴费率的统计,只有丹麦(24.55%)、意大利(29.64%)、荷兰(25.78%)、西班牙(28.30%)和葡萄牙(34.75%)五个国家高于我国,而它们的缴费率包括养老、伤残和死亡三项合计(孙祁祥,2001)。过高的缴费率,大大加重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得企业难以维持。
3.国有、集体企业效益差,养老负担沉重,负担不起缴费义务。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退休工人较多,养老负担重;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由于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等原因,很多国有、集体企业效益下降,处于半停产、停产,甚至破产状态,它们无力缴费。
4.企业故意逃费,规避义务。有些企业经济效益很好,雇主逃费主要是为了谋取私利,再加上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逃费的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更助长了逃费的机会主义行为。
(二)企业职工面临的制度约束和逃费激励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职工缴费由企业从工资中直接扣除代缴。因此,职工个人逃费必须与雇主合谋。职工个人逃费不受制度约束,只会增加养老风险。
1.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收益小于缴费成本,职工与企业都有逃费的意愿。由于个人工资越高,企业为职工缴的保险费越高。因此,只要企业给职工的养老金补贴超过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双方就能达成合谋逃费。
2.企业从职工工资中扣除了养老保险费,没有缴纳或挪作他用,职工不知情。
3.企业不给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职工害怕失去工作,不敢向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反映。
此外,社会养老保险的逃费行为与管理机构的约束松懈有很大的关系。
四、减少养老社会保险逃费的对策
(一)改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模式
1.降低养老社会保险缴费率。在养老社会保险遵缴率较低的国家
,缴费率通常是很高的,较高的缴费率给收入很低的职工或有意加入保障计划的职工设置了一个障碍。因此,降低根据工资总额设定的养老保险费率,就很有可能提高遵缴率。缴费率是否太高可以根据它给劳动力供应和职工储蓄决策造成的扭曲程度来判断,而职工的缴费对其未来收益的影响可作为扭曲程度的判断依据(Burkhauser&Turner,1985)。
2.相关缴费项目结合。逃费的激励可能来自于其他缴费项目,如职工可能由于当前对医疗保险的需求高于养老保险而逃费,因此把这两种缴费联系起来可能有助于减少逃费。
3.提供政府津贴。政府给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提供缴费资助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养老保险,降低逃费率,同时可以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和财政压力。
4.提高覆盖率。虽然在试图覆盖所有劳动部门的发展中国家,养老保险逃费率都非常高,但国家可对企业加入国家养老保险计划限定一个最小规模,要求最小规模以上的企业其雇主和职工加入计划。并配合其他条件,如职工工作量少于一个最小工作时间限额或每年收入低于某一最小限额,可以不加入计划。
(二)改进养老社会保险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
养老保险费用的管理可按顺序依次分析,如养老保险法规政策的制定和颁布,费用缴纳者的确认,费用的精算评价,费用控制和审计,费用的收取等。逃费问题可能出自上述管理链条中的任何一个薄弱环节。费用征缴过程中的管理对策可概括为:提高效率,降低遵缴成本,改变强制和处罚方式。
1.提高管理效率:(1)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去识别逃费和强制缴费。实行有效报告管理,要求企业缴费时同时报告缴费的职工名单,并要求雇主每年一次向职工汇报从其工资扣除并缴纳的养老社会保险缴费总额。(2)改变收费方式。强制缴费在地方水平上一般是低效率的,在全国基础上的组织收费更能达到规模经济。一般情况下,集中统一收取养老保险费和其他税收更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遵缴率。因此,可通过设立独立的收缴和执行机构,使之执行专业化管理职能。同时应使养老保险机构与税收机构工作分离,否则很难相信政府不会挪用养老社会保险基金。(3)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完整保存缴费记录,实现个人缴费和纳税信息共享,可降低逃费率。
2.正确的引导。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征缴逃费或惩罚逃费行为,对遵缴行为进行正确激励也很重要有效。(1)政府发挥榜样作用。公众对国家提供最后财政担保的社会保险期望值和信任度都较高,如果政府公务员在养老社会保险计划中能够发挥带头作用,积极缴纳保费,养老社会保险财政和遵缴努力的可信度就会得到提高。我国政府和行政事业机构的养老社会保险计划同其他单位是分离的,这种制度分割显然有失公平性,更不利于政府发挥示范作用。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劳动收入的再分配,提高整个社会福利,如果政府内部实行独立核算的养老社会保险计划,无异于降低了政府内部社保计划的风险而提高了外部计划的风险,公众的期望和信任就会大打折扣。(2)适时减免惩罚或保费。允许资金周转困难或财政困难的企业暂时拖欠部分养老保险费用有助于它们未来更自觉的缴费,在特定时期减免欠费可以重新吸纳逃费者加入计划并利于其以后自觉缴费,扩大养老社会保险覆盖面。但同时必须使逃费者认识到,如果仍继续逃费,未来会面临更严厉的处罚风险,逃费的机会成本将远远超过期望收益。减免逃费一般被用来鼓励人们加入新的制度,但如果实行定期减免方式效果就会截然相反,因为对未来减免的预期降低了预期拒缴成本。(3)法规和政策表达要清楚、简洁,易于理解,政府和雇主、职工间的信息传达应通畅。(4)社保机构人员必须清楚了解养老保险法规和政策,能为雇主和职工提供准确、可行的建议。(5)降低收费成本。对不同规模公司的缴费频率分别要求,小公司可要求按季度缴费,大公司按月缴;对缴费积极性不同的企业也可区别对待,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的企业要求按季度缴费,经常拖欠费用的可要求按月缴纳,这样可以降低执行成本。
3.强行征费和惩罚。一般讲,逃避缴费意味着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或政策,政府必须考虑强制执行的成本及应当采取的惩罚措施。(1)强行征费。由于资源有限,强行征费应以大公司为目标,对于逃费的小公司雇主,也必须要他们意识到面临较高的惩罚成本。强行征费要有审计计划或程序,检查要不定期进行,要利用不同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对收入记录进行反复核对,以检查是否有欺诈行为。(2)惩治腐败。养老金是退休职工的活命钱,对养老保险费用管理官员的诚实和廉政程度实施监督很有必要。可以考虑的措施有提高保费管理官员的薪水或定期轮换其负责的工作区域。(3)惩罚力度适中。养老社会保险逃费属于违法行为,应当采取惩罚措施进行制裁,但惩罚又不能太高。惩罚额度需要根据通货膨胀或市场利率进行指数调整。为了加强征缴能力,养老保险收费部门应具有以下权力:有权要求雇主提供工资报酬记录,检查公司银行账户,获取公司欠款的第三方的支付,拥有公司财产(所有权)的留置权。
最后,在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或滞涨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很多公司面临财政困难,这时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及其他所有制企业都有逃费的激励。在这种形式下,公司财政困难成为逃费的主要原因,暂时降低养老社会保险缴费率并减少基金项目或收益率使养老社会保险能够在一个较低水平下正常运行,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紧急措施,但最终方案是解决宏观经济问题。
总之,解决养老社会保险中的逃费问题,确保养老社会保险的充足财政支持,为退休人员提供充足的养老金,有助于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从而有助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祁样:《“空账”与转轨成本——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效应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2.陆解芬:《加强养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确保社会保险费征缴》,《财会研究》1999年第12期。
3.孙小兰:《企业养老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航天工业管理》2002年第5期。
4.王洪春:《21世纪的美国养老社会保险:趋势与借鉴》,《人口学刊》2002年第1期
5.CliveBailey&JohnTurner,StrategiestoReduceContributionEvasioninSocialSecurityFinance.WorldDevelopment,Vol.29,N02(2001),pp.385—393.
6.Burkhauser&Turner,Isthesocialsecuritypayrolltax?PublicFinanceQrarterly,13(1985),pp.25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