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经营会议的内容

企业经营会议的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经营会议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经营会议的内容

企业经营会议的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活动;意义;应用

0.概述

要想对每项业务的增长或下降随时掌握,及时监控,就必须通过扎扎实实地开展科学规范的经营活动,使企业的经营决策层实现对各专业、各部门的经营活动进行全程动态监控,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经营效益进行实事求是的量化分析和科学预测,使职工素质、劳动组合、经营机制及资金投入等各项经营要素处于最佳组合状态,实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营成果。

1.规范开展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的意义

开展科学规范的经营活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的业务单位从收入上看是增长的,但实质却是亏损的,因为它直接的支出加上潜在的支出已远远超过了收入;有的业务虽然出现一时的下滑,但仍然在盈利,原因是它的支出始终控制在盈亏点以下;有的业务在短期内是盈利的,但长久看是亏损的,因为其前期投入和后续投入必然超过了它的整个有效利润;有的业务的增减有客观因素,有偶然性和暂时性,有的业务的增减是可以通过人为努力,精心经营得到更大的增长或最大的遏制。针对某项具体的业务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增减,要分析其自然因素增减有多大比例,具体措施和人为努力又占了多大比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经营者特别是决策者对自己的经营形势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把握市场,运筹帷幄,及时总结经营工作的得失,制定出下一步更加准确有效的经营措施,同时,也对考核各部门经营工作的优劣和奖罚提供了最直观有效的依据。

2.规范开展经营活动分析的应用步骤

(1)总体要求经营活动分析坚持以重点分为主,全面分析为辅;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分析研究与采取实际措施相结合3个原则,努力做到市场预测准确、对策措施具体、组织落实有力、经营效果明显。

(2)分析重点根据公司各业务部门的工作重点,结合市场变化,每个季度针对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要做到“点中有面,以点带面”。

(3)基本内容在全面分析上季度经营实绩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对市场分析、经营要素及条件分析、投人产出分析、经营效果分析及经营决策执行情况分析,使各项经营要素处于最佳结合状态,取得最大的经营成果。

(4)时间确定公司季度经营活动分析会议一般在季后15天前后召开为宜,对一些影响较大的问题,可随时开展专题分析研究。参加人员为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各专业主管,以及营销、财务、生产、人力资源、综合计划等相关人员。

(5)活动程序公司各有关单位必须于季后10天内将本部门的经营分析报告报送综合计划部门,由综合计划部门根据各职能单位上报的专项分析资料编写全公司的季度经营活动分析,并上报公司主管领导,经领导审核后,会前提交各参加会议人员。参加分析会议人员必须在会前进行认真地调研准备工作,要召开本部门的分析会,带着问题和措施建议参加公司经营活动分析会议。

(6)重点发言综合计划部门是整个经营分析活动的重点部门,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发展异常的经营项目进行分析,通过进行行业内纵向的和行业外横向的定量比较分析,力求分析深、分析透,然后要做出具体部门上季度经营活动是否正常、合理的建议性结论。

各部门负责人会前要多方位、多渠道地搜集信息资料,通过进行市场调查,掌握当地相关行业经营情况,对本单位的经营工作做出符合实际的比较分析。特别是上季度发展不理想或工作未完成的部门负责人要实事求是地、充分具体地谈问题、找原因、提措施、许承诺。

(7)分析总结经营分析会议由公司主要领导。进行会议总结,内容包括:总评上季度经营形势,对上季度制定的重点工作进行检查、反省,要让与会者明白增长或下滑的主观原因,客观因素又是哪些,增长是否到位,下滑是否控制在应有的范围之内,要明确指出具体部门存在的问题,要对各部门落实上季度决策措施的情况作出权威性的评判和考核。

(8)分析报告经营分析会议报告由公司综合计划部门在会后当日或次日拟出,报公司主管领导,同时下发各相关单位。

3.提高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能力的策略

(1)加大投资分析的力度。在生产型企业日常经济活动分析中,企业往往只重视成本方面的控制,对投资分析的力度往往较少。通常在投资分析中往往只是考虑到产量因素,对投资的风险分析和财务分析考虑欠缺。因此经常会出现无效投资,造成资源的浪费。

(2)加强职能部门专业分析。目前的经济活动分析往往被误解为财务部门的工作,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的经济活动分析只是经济活动分析的一部分。要更好的为经营者提供经营决策的依据,往往更需要各职能部门的专业性分析。

(3)增强经济活动分析硬件。由于传统的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都是通过手工计算,工作量大、速度慢、工作效率低,如在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引用计算机技术,引进相关软件,不仅可避免手工分析的种种弊端,且将有力推动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真正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4.公证的效力在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中的作用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涉及到的有关事项等办理公证,通过公证的法律效力可以体现出公证的法律作用,对于公证的效力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公证活动与企业经营的关系。

4.1公证的证据效力发挥的作用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法律行为,也有很多的有法律意义的事实,还有很多有法律意义的文书,这些行为、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说公证的证据效力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4.2公证的强制执行效力发挥的作用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纠纷,解决纠纷的方式有司法救济,也就是经过人民法院诉讼来解决。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通常要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单务性质、明了、简单的债权债务的关系,由此发生的债的纠纷可以通过公证进行解决,无须经过诉讼来解决。由此可以看出,公证的强制执行效力在企业经营的活动中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4.3保全证据公证的效力发挥的作用

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确认合法权利,当与其他人发生了争执的时候,对于争执的问题解决无论的情况下,由“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来决定,需要相关的证据来证明。保全证据在法律的公证证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

【参考文献】

[1]夏学洪.现金流量的经营活动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总会计师,2008(10).

[2]张中革.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与建议[期刊论文]-投资与合作,2011(4).

企业经营会议的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企业财务分析的探讨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25日

整个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一体化与全球化的时代,这就意味着任何处于其中的经营企业面对的都是日益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也正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的市场越来越趋于规范,我们的财务报表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应具有的价值。基于此,所有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要做出正确的决策都离不开企业的财务分析。

一、当前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1、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够。没有真正把财务管理与分析工作当作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没有认识到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从而不善于通过财务分析来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影响了财务分析的开展及其作用的发挥。

2、对财务分析本身的认识太片面。即仅仅把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环节,仅仅是计算加工若干个财务数据或将指标提供给领导等,这些都是很狭隘的。实际上,财务分析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应由财务部门同企业生产经营各部门,对各生产经营部门在经营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

(二)财务分析人员所依赖的资料具有局限性。目前,企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只是简单地运用企业一定期间的几张报表,就开始从事相关的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等。而企业财务报表是运用会计专门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提炼加工而成,反映的是货币化的信息。而在当前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下,单纯依靠货币化的信息来评价企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企业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当结合本企业的具体状况,对有关报表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并结合一些非货币化的信息对企业具体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

(三)财务分析与生产经营相脱节。财务分析没有深入实际,处于公式化、表面化的状态。有一些企业财务分析没有渗透到财务收支和财务成果的各个业务活动中去,只是就数字谈数字,以致把财务分析变成表格、数字的说明;虽然也有人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措施,但却没有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所以,这种分析很难起到对实际业务活动的指导作用。

(四)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高。尽管近几年我国财务人员的总体素质有所提高,但仍不能适应新时期财务分析的要求。目前,企业管理正朝着战略管理的方向发展,根据战略管理的要求,财务分析人员不仅要掌握企业财务分析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另外,财务分析报告是根据分析产生的结果,经过综合整理写成的文字报告。应当是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还要点出要害、通俗易懂,而不是只简单排列几组数字,缺少实际价值。

(五)缺乏同行业水平间的比较,尤其是与国际优秀行业之间的比较。由于企业难以得到同行业乃至国际优秀行业的相关比较资料,因此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分析只局限于自身各期相同比率的比较或与计划指标的比较,很难判断出企业在行业竞争者中的地位。

二、改进对策

(一)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1、企业领导要把财务分析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来认识,积极组织、协调各业务部门对财务分析的配合,支持、帮助财务分析人员熟悉本企业的业务流程,尊重财务分析人员的劳动成果,提高财务分析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

2、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搞好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要努力搞好财务分析,不断提高分析质量,从而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财务分析要在报表资料齐全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多种科学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有理有据,富有说明力和建设性的财务分析报告。要经常深入实际调查,发现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针对性强,反映问题直截了当。

(三)有效提高财务分析利用率。把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仅从财务指标数值上无法看出企业经营的具体情况,这些数值本身的意义是有限的。只有详细分析董事会报告及其他信息来源中与该企业经营情况有关的信息之后,把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对财务报表数据做出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提高财务分析利用率方面,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财务分析活动会议肯定成绩,查摆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并在财务分析会议上落实责任,使财务分析应起的作用得到落实。

(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培养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既要注重培养其基本的财务分析能力,以及对内及对外报表等财务分析数据来源合理修正的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经营会议的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经营;市场环境;电子商务

一、引言

信息技术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改变着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秩序。在这一革命的浪潮中,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物质经济环境,而是以网络为媒介,以客户为中心,将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紧密融合在一起的信息经济环境。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环境有着全方位的影响,它将彻底改变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方法、经营模式。本文从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

二、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环境带来的挑战

企业经营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包括组织结构、营销方式、内部沟通协调能力、顾客服务方式等;外部环境包括行业竞争结构、顾客行为、企业交易模式等。信息化条件下,传统企业的内外经营环境都会发生根本改变。

(一)内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在组织结构方面,企业局域网的应用,改变了企业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方式,无论是独立部门还是整个企业,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生产者,信息技术作用于企业的每个人和每个运作流程,使每个人都成为“企业网络”上的一个节点,企业的组织内部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结构趋于扁平。企业旧有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鲜明的等级界限将被对等互联的职能部门所取代,原来起着上传下达作用的中层管理部门被削弱甚至走向消失。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与基层执行者甚至员工直接保持联系,并且可以和他们进行实时决策。企业的管理团队在承担独立任务的同时,又兼有多种职能,并且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去组织跨职能的团队工作。

在营销方式方面,传统的销售方式仍是市场最主要的营销手段。但是,由于现代物流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营销工具。互联网营销在不颠覆传统销售方式的同时,成为现代企业营销方式的重要补充,它的功能不仅仅是通过互联网来销售产品,还包括提升品牌形象、增进顾客关系、改善市场服务、进行网上市场调研等方面。

企业内部沟通协调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提高效率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一般都是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逐级线形地传播,信息载体一般包括面对面交流、电话、文件、会议、内部报刊、广播、宣传栏、意见箱等,这些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在信息化条件下,基于企业内网使得企业内部沟通和协调可以通过新闻、BBS、网络会议等虚拟方式进行,遍布世界各地的任何子公司,或出差在外的任何一个员工都可以实时地通过互联网、虚拟专用网(VPN)与总部保持联系,企业的地理位置和时间概念等因素的障碍被彻底拆除。传统的以面对面交流为主要手段的沟通协调方式被各种新型的通信方式所替代。这些新兴的交流模式,使得企业内部的信息,既可以避免呆板的逐级缓慢地传递,也可以避免信息在传递中变形甚至相反,企业内部协调更加高效、透明,成本也更为低廉,为区域性企业向全国仍至全球范围扩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传统的顾客服务方式主要是电话咨询、上门服务、开设服务网点等,它们都受到服务时间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顾客服务难以做到十分完美,而且成本很高。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深入,企业利用互联网为顾客服务提供了更快捷、方便的手段,比如E-mail咨询、自助式的在线服务、即时通信工具等等。研究表明,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顾客服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顾客对服务的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要求获得实时服务。一些服务领先的电子商务公司已经提出了“60分钟内回复”的承诺,这在传统的顾客服务方式下是很难实现的。

(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它是在国际公约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引导下,由经济、政治、人文、法律等抽象因素以及顾客、企业、营销类别、地域、时间等具体因素构成的。传统的企业经营环境所受到的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都是局部性的。而现代企业,由于通信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企业经济活动的国界越来越模糊。传统的地域性企业不得不面向世界,面向更广阔的潜在市场。企业的发展空间也由国内走向国际,企业的经营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从行业的竞争结构方面看,根据竞争战略专家米歇尔・波特(Michael.E.Porter)的观点,一个行业的竞争状况是由五种作用力决定的,即: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讨价还价能力、卖方讨价还价能力。作用力越强,行业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传统的行业竞争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促销、提供优质服务等行为来进行。行业的竞争结构由企业本身以及其他竞争企业(包括替代品企业、互补品企业、潜在竞争企业等)构成。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从多个方面改变行业竞争结构,从而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在信息时代,企业获取生产以及管理技术更为方便和迅速,一种新的技术会在短时间内被普遍应用;顾客获取产品信息更为方便,可以对多种产品的价格、性能、服务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同时,顾客购买产品可以不再受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买方讨价还价能力增强使原有厂家定价规则被客户与厂家共同协商所取代,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顾客,千方百计地提供更多、更实惠的人性化服务,企业的竞争方式也从传统的关注利润向关注顾客转移。

从顾客需求行为看,顾客需求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目标市场。企业的目标市场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根据销售额,顾客对商品喜好等因素总结出来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从而针对某一消费群体,制定企业产品生产计划、市场目标、营销策略等。信息化影响企业的目标市场体现为消费者及其行为的变化上。由于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造就出了“e时代”的消费群。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到“货比三家”。他们经常利用搜索引擎大范围地搜索自己需要的商品,并对这些商品的性能、价格、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的选择和比较,以求所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质量最好、最有个性,他们追求并易于接受新奇的思想和事物,喜欢张扬个性,主动向商家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一些产品能够为他们量身定做,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等活动中来。这些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迫使企业经营策略随之调整。

从企业市场交易模式分析,传统的市场交易中,企业处于主导地位,顾客特别是消费者只有选择权。而在网络时代,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交易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根据市场调查公司eMarketer于2001年7月初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研究报告,企业直接从供应商网站购买已经成为趋势,B2B交易的优越性不仅在于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流程,缩短了交易时间,企业内部价值链扩展到连接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网络。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强化的供应链,大大缩短了从接受订单、原材料采购到发货的周期。通过供应商、分销商的信息共享,实现实时主动的生产计划,降低生产消耗,减少中间环节,达到企业的零库存。企业围绕顾客(个人、组织或企业)的意愿组织生产,使顾客的地位得到上升。消费者处于主导地位,他们不但有选择权,还可以直接参与产品或服务设计、生产、定价等。

三、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经营的应对策略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电子商务的展开给企业经营的内外经营环境带来了根本变化。企业要适应这些变化的因素,以求得市场生存,就必须对自身做出调整或改革。

第一,转变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战略,立足于信息化,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思考企业的发展,捕捉稍纵即逝的商业机会,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第二,创新管理机制,精简多余的机构,归并职能相似或重叠的机构,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使之形成一个团结有力、积极向上的团队,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确保企业目标顺利按时地完成。同时,管理层还要转换企业管理者的角色,将原先的指挥者角色转换到教练员、协调员或服务员的角色上来,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建立企业的独特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努力打造信息化企业,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敏感性。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企业管理信息化。就是用信息技术将管理过程中各种资源有效集成,实现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无缝连接,如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电子商务(EB)等;生产决策智能化。就是将生产和管理环节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汇总,利用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人工智能、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等工具,快速地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产生出对企业生产决策有用的信息,来辅助企业制定生产计划、改进生产流程、生产工艺、改善产品性能、制定营销计划、提高产品服务等。

第四,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促进员工全面发展。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的竞争。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把员工作为生产力要素,更要把满足广大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作为生产、管理的重要目的;不仅把员工作为劳动者,更要把员工作为利益的相关者;不仅把员工作为生产的主力军,更要把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员工的潜能,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作用。

四、总结

信息化使限制企业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地域的概念消失,“技术共享、经济一体”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无论经济体制、文化背景不同的任何国家的企业,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超越国家与地区的地理限制,进入国际市场。企业经营面对的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不再有明显的界限,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也不再有明显的区别。信息化对企业的经营环境的影响是广泛的。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特别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可控因素灵活地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经

营带来的影响,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蒋景楠,朱姝,郑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与变化[EB/OL].省略/data/1090841813/,2007-03-03.

2、袁月.企业信息化将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EB/OL].省略/print.aspx?id=459020,2003-1-15.

3、冯英健.中国网络营销服务市场研究报告[EB/OL].畅享网,2003-09-08.

企业经营会议的内容范文第4篇

通过对部分中小企业调查了解,不论民营、国有或股份制企业,也不论是出资人直接管理的家族企业或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企业,经营者和出资人都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有的企业甚至高薪聘请在大企业做过企业管理或财务管理的人员,帮助建立整套内控体系。由于大部分内控体系过于强调严格的职责权限、业务控制流程以及不相容岗位的分离,而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人员少,普遍存在机构设置简单、权利集中、岗位交叉、分工不明确等现象,即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出于效率和管理成本考虑,也很难执行,由于内部控制的缺失,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预算控制对规范企业经济业务和实现目标管理效果显著,被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和经营管理者所认可和重视,本文重点结合实际工作谈一谈如何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和要求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确保法律法规及经营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保证组织财务会计和其他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与可靠性、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一系列方法、程序和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二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三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四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

预算管理是把企业的经济运行看成一个整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的目标利润为主线,包含了企业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并要求企业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扎实的基础工作,包括高效的组织机构、高素质的领导班子、畅通的信息渠道以及准确的定额等,预算管理含盖了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全方位,并需要全员的参与,正是因为预算管理的全面性特点,决定了预算实施的过程既是确保企业目标实现的过程,又是企业防范经营奉贤和进行管理控制的过程,使预算管理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

三、预算编制阶段的控制

1.企业目标的确定

目标的确定要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规划,是预算编制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层努力的方向。站在预算管理的角度,企业目标主要体现在业务发展目标和利润目标两方面,企业经营者与投资人之间应当深入沟通,达成共识,确定企业发展目标是出资人对企业实施战略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考查经营者决策能力的关键,企业出资人或经营者应至少每年末组织决策层召开一次会议确定下一年度企业发展目标。

2.预算编制的前提

目标确定后,企业经营者要组织公司各主要部门负责人召开预算准备会,就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认真分析,对照发展目标找出企业的发展空间、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就涉及市场定位、产品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等重大事项形成决议,明确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和重点,并做为预算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会议要始终以企业发展目标为指导,要求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紧紧围绕目标确定工作重点和制订工作计划。

3.主营业务收入的编制

主营业务收入预算不简单是一个数值,更重要的是要落实经营目标,不仅要依据企业综合能力、现有产品竞争力、客户分类等现状,还要制订新产品、新客户的开发计划,以及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具体措施,收入预算应尽可能详细,包括现有产品和现有客户、新产品和目标市场的销售数量、销售价格预算等资料,以增强预算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促进销售部门工作的计划性和提高业务人员的目标意识。

4.成本费用的编制

为便于管理和控制,应根据企业特点将成本费用按可控、不可控和固定费用、变动费用、半变动费用进行必要的分类,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预算和控制。在进行成本费用预算时,应特别注意测算依据和控制方法,有的企业在上年发生数的基础上考虑预算年度业务增减变化进行直接测算,这种方法简便,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忽视了预算的控制作用,成本费用预算应尽可能依据各种材料的消耗定额以及各项费用标准进行测算,不仅有利于控制,还可促进企业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尤其是定额管理、实物资产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

在控制方法上,有的企业简单的采取“一支笔”审批,认为所有支出都通过总经理或老板审批就得到控制了,其实这样做不仅降低了下属及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将成本的控制更多的依赖个人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尤其当管理者时,加大了企业舞弊和失控的风险。应就企业主要费用项目建立必要的管理和控制制度,提高支出的合理性和透明度,并根据业务和产品特点在价格、消耗、必要性审查等重要方面设置控制点,采取特殊的程序控制。

5.资金收支的编制

资金收支预算的主要依据是主营业务预算、成本费用预算以及投资计划等,一般只是其他预算在资金方面的反映,但需要特别关注的一方面是销售回款周期,是各行业普遍问题,不应简单的用当期销售收入直接做为当期回款;二是回款的结构,主要是承兑汇票所占比例,直接影响着资金来源的时间分布;三是预算年初的应收和应付款项以及库存压缩和不良资产处置等应纳入预算。

四、预算执行阶段的控制

预算经过企业董事会或股东会审议批准后执行,为了准确把握企业经营和预算执行情况,企业应当每月组织各部门负责人以上的经营管理人员召开经营分析会,检查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对差异产生的原因应深入分析,查找原因,落实改善措施,同时对各部门和企业重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以相对公开的会议形式不仅有利于整个经营管理活动有条不紊的展开,也有利于各部门工作的协调,避免扯皮现象。

五、预算调整阶段的控制

如遇经营状况与预算前提出现重大变化,应对预算进行调整,时间一般在上半年结束时。为保证预算的严肃性,预算调整方法和审批程序要与年初预算一致,主要作用一方面当预算因客观原因出现严重偏差时,调整预算目标;另一方面是在预算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业务结构或成本费用项目调整。

六、预算执行结果评价控制

企业经营会议的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 内部控制 评价

随着国家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结合当前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实际,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将逐步成为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重点。与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相比,内部控制评价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挑战更大,涉及企业经营的业务面更广,工作结果受到各方的关注度更高,因此,要想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适当的评价,就必须要用新理念、新方法来开展工作。风险导向审计正是这样一个先进的工作方法。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意义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以评价和分析被审单位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法,以此为前提制定符合被审单位具体情况的审计计划,其特点是把风险评价的方法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体现了现代审计的新思路。

(一)加快审计方式的转变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在实施审计之前就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风险进行评估,并以风险为入手点,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应特别注重对企业日常经营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同时,在保持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经营过程的重要环节中去,使审计工作关口前移。

(二)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

近年来,内部审计工作所涉及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其工作内容已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要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做出全面、客观的审计评价,就必须通过综合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来确定审计应关注的重点领域,并进一步确定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从而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促进人员素质的提升

要准确的判断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需要审计人员了解法律、市场、制造、技术等方面的业务知识,这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若想用好这种方法,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同时,企业也需要创造条件,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审计队伍中去,从而加速审计队伍整体知识结构的更新。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

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报评价报告等环节。本文重点论述启动评价程序前的信息获取及评价程序中的前三个环节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

(一)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前的信息获取

1、为获得准确的信息,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注重日常工作的积累,要广开渠道、广泛搜集,如积极参加企业各类重要会议、对重要文件及时备份等,这样获取的信息利用价值也较高。

2、内部审计人员要主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信息,才能对企业的基本经营情况和主要工作流程有相当的了解以准确的评估经营风险,从而能够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工作重点。

(二)制定评价工作方案

1、辨识企业经营风险

根据国家内部控制规范,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将经营业务分为规划、人力资源、投资、研发、销售、采购、生产等若干项,在此基础上,每项业务中列出若干关键节点,辨识这些节点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2、评价企业经营风险水平

(1)通过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量化的方式,评价风险水平的高低,如风险分值

a.各业务的风险分值=∑(关键节点基础分值×风险系数)

b.企业总体风险分值=(∑各业务风险分值)÷总分值×100

(2)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确定相关业务的重要性程度,依据重要程度对各业务进行分值的分配,也可对各业务进行均匀分配;再将各业务分值分配到各关键节点,得到节点基础分值。

(3)将风险系数分为高度、中度、低度三类,相应设置分值区间,根据节点中风险事件发生频率,即较高、适中、较低确定适用系数的具体分值。

3、确定工作方案

(1)当企业总体风险水平为中度及以下水平时,对企业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四个要素的评价,主要利用审计部门日常信息的储备,辅之以适当的符合性测试程序即可,如企业总体风险水平较高,则应安排实质性测试程序。

(2)以风险评价为依据,确定各项业务控制活动测试范围的大小、取得审计证据数量的多少、进度安排的松紧等。要对每一个风险系数为高的关键节点,单独安排审计程序,制定有针对性的测试方式,对其涉及的工作记录进行详细的检查。

(三)组成评价工作组

依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考虑评价工作组的人员构成,对于风险较高而专业性强的业务,应当吸收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熟悉情况的业务骨干加入工作组,必要时可考虑聘用企业外部专家参与评价。

(四)实施现场测试

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时,应根据工作方案综合运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比较分析等方法,充分收集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并按照评价的具体内容,填写评价工作底稿,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缺陷并编制评价报告。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前景

采用风险导向的方法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由于在审计的开始阶段即掌握了应重点关注的风险信息,实施了针对性的检查,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审计任务,提出了恰当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这样的工作成果必将受到各方的关注和好评。

参考文献:

[1]汪寿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大连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