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村镇银行行业前景

村镇银行行业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村镇银行行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村镇银行行业前景

村镇银行行业前景范文第1篇

(一)内源性风险

1.管理风险。当前,许多村镇银行管理者的风险防控意识较为淡薄,对风险预警体系建设、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往往不够重视。由于没有引入精确管理、定量分析的风险防控技术,使得部分村镇银行对信贷风险的管理还处于经验判断阶段,这就很可能出现因管理者判断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信贷资产损失的情形。另外,由于村镇银行规模有限,虽为股份制银行,但多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可能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由行长或大股东一人左右村镇银行的经营行为,将金融机构变成个人的小金库,致使村镇银行出现大量内部关联人贷款或关联方贷款,在损害小股东权益的同时,使村镇银行出现严重信贷风险。

2.操作风险。村镇银行本质上是小型社区银行。社区银行的地域性决定了村镇银行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因经营市场受限、业务范围小、网点布局单一,部分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非常有限,利润主要来源为存贷款利差。为维持自身生存,这部分村镇银行必须在不断吸收外来存款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放贷款。在合乎贷款条件的客户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受绩效压力驱动,村镇银行部分信贷人员就可能会为一些不满足贷款条件的客户擅自放宽贷款条件或帮助其达到贷款条件。这将严重削弱村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为信贷风险蔓延埋下隐患。另外,村镇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还有待完善。部分村镇银行重制度建设、轻贯彻执行,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还有部分村镇银行为节约资金成本、提高放贷效率,“重发放、轻管理”,对贷后管理重视不够,检查监督流于形式,对资金流向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有限,增加了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道德风险。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的新成员,多数员工在入行前没有金融机构从业资质或经验,对信贷工作和与之相关的制度缺乏了解。因部分村镇银行培训经费不足、培训经验欠缺,新招录人员的岗前培训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些人员对信贷岗位的胜任度不高,从事该岗位工作,只会使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部分有经验的信贷人员,因村镇银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机构小、发展空间有限,很难扎根留住。基于以上情况,村镇银行很可能由于信贷人员专业素质低,风险防控意识差,对小企业和农户的信用状况把握不准确,而产生信贷风险。此外,个别道德素质低下的信贷人员,可能利用我国农村的“熟人文化”,以贷谋私、假冒贷款,甚至串通客户恶意骗取贷款,给村镇银行带来风险损失。

(二)外源性风险

1.信用风险。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农户和当地小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村镇银行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极易产生信用风险。一是农村与大中城市在征信体系建设方面有较大差距。村镇银行在进行风险控制分析客户信息时,没有相对便捷完备的信息系统提供支持,容易导致风险控制出现漏洞,无法及时对不良贷款做出判断和处理。二是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三农”,农业生产周期性长、前期投入大、见效缓慢,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信用风险;另外,农村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也较差,容易在市场风险侵袭下停业或倒闭,无法按期偿还贷款,也会导致出现信用风险。三是农村某些个人诚信意识淡薄,对申请贷款没有清晰的认识,将贷款视同为“政府补助”,主观还款意愿不强,经常逾期拖欠甚至恶意逃债,也会给村镇银行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

2.政策风险。村镇银行的政策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由于国家在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上的不连续性,可能恶化村镇银行生存环境,导致村镇银行不能持续健康经营,从而形成信贷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政策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但随着我国银行破产条例的加快酝酿和制定,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在微观层面,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机构较易受当地政府影响。当地政府扶持的重点建设项目往往是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重点介入的融资项目,在不对等的依附关系下,当地政府若提出不合理要求或进行行政干预,将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发生损失。

3.法律风险。近年来,国家加强了银行业立法,对包括商业银行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为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相对充分的法律依据。但总体而言,村镇银行所处的法律环境仍需改进,与其经营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不配套。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限制,村镇银行在经营运作过程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另外,因村镇银行规模较小,大多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和法律人员,员工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在利用法律武器防控信贷风险方面存在短板。

二、加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加之我国农村信用资本欠发达,村镇银行发生重度信贷风险的机率较大。根据JP摩根等大型商业银行的研究数据:在信贷风险暴露前18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至2%;提前9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3%至6%;提前3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0%至20%;没有采取任何预警措施的,风险损失率达50%以上。因此,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可以帮助村镇银行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使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依靠主观判断走向量化分析,从事后处理走向事前预警,提高贷前分析效率,改善贷中决策质量,优化贷后管理技术,最终减低或规避信贷风险。由于人力、财力资源有限,村镇银行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如与专业机构或大型商业银行合作,由其代为提供信贷风险预警服务,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也可以集中自身力量,在综合分析客户守信状况和守信程度、客户财务风险状况和风险程度、客户经营风险状况和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归集信贷项目指标、动态环境指标以及贷款风险度、单个贷款比、不良贷款比、贷款集中度等内部控制指标,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且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再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本征向量法(TE)来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搭建数理框架模型,利用SAS、MATLAB等软件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进而构建完成整个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强化对宏观经济、行业、区域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以提升预警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健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当前部分村镇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风险管控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权力制衡机制不健全所引起的,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完善:一是健全董事会运作架构。2013年7月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董事会对银行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村镇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董事会应当认真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建立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判断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确定适当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督促管理层有效应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董事会应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贷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各委员会间相互独立、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二是董事会与管理层各司其职、互相监督。董事会授权管理层经营,有否决权。管理层应向董事会报告重大风险事项。行长不得兼任审贷委员会主任,并且银行前台与中后台相互监督制衡。三是不断优化内部决策机制。完善议事规则,建立民主、科学、高效的决策流程,从根本上降低因决策失误而导致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

。2.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周密严谨的内控制度是村镇银行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必须先行健全内控制度体系。一是修订完善已有制度。根据内外部情况的变化,对操作效果欠佳、不符合当下实际的制度条文予以修订或废止,以构建符合内外部监管需要、操作性强的信贷风险内控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灵活的制度更新机制。建立信贷风险内控制度的动态更新机制,定期或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织开展内控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以更好地应对信贷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三是不断优化操作流程。明确风险控制要求和不同岗位职责,制定规范的业务操作指引和内控管理指引。在指引中细化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将内控制度条文转化为信贷人员的具体行动守则,进一步增强内控制度的明晰性和操作性。

3.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信贷文化是银行在长期的信贷管理工作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相比制度规定,其影响力更加深远持久。健康的信贷文化既能为信贷业务发展提供助力与支撑,又可以有效防控信贷风险,村镇银行基于自身的高风险特性,应主动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一是加强信贷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自觉抵制各种违反信贷工作制度、有损职业形象的行为或事件发生。二是高度重视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培训。应以打造高素质信贷人员队伍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使信贷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业务理论和工作技能,成长为信贷工作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内、外部监督。构建内外联动无死角的监督机制,推行贷款监督、岗位监督,对违规贷款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监督工作威慑力,消除个别信贷人员的侥幸心理,防止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发生。

(三)完善信贷业务管理体系

1.探索新的信贷抵押担保模式。基于我国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户和小企业难以实现“完全抵押”的现实,村镇银行有必要探索尝试一些新的抵押担保模式。一是借鉴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贷款小组”模式。按照生产相关性,将农户分成若干小组,以村民联保的方式进行贷款。这种模式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信用关系紧密联接,既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农户改善经济状况,又有助于农户增强还款自觉性,减少信贷风险。二是采用企业联合农户的信贷模式。将处于同一生产链条上游的企业和下游的农户联合起来,互相为对方担保贷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支持当地某一产业快速发展,增强还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三是探索新的抵押方式。银监会和林业局已于2013年7月出台了《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规定银行可以接受借款人以其本人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林权作抵押担保发放贷款。这使得村镇银行在传统方式外,又多了一种新的抵押方式。此外,村镇银行还应积极行动,探索尝试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在内的其他新方式,在更好满足农户和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规避信贷风险。

2.健全信用等级评价机制。一方面,村镇银行应成立多方参与、公正高效的资信评定小组。该小组应由村镇银行信贷人员以及农户、小企业代表等多方人士组成,有科学、合理的信用等级评价程序和量化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高效地对申请贷款对象偿债能力进行评价。信贷人员应充分搜集农户家庭人员、承包土地面积、产出、年收入等方面的情况,掌握小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收入、利润、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并由此形成真实可靠的调查意见,以便为资信评定小组评定贷款者信用等级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快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大力推进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将农村信贷全面纳入国家信贷登记系统,形成城乡统一、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网,以便村镇银行更好地开展信贷工作。

3.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村镇银行应针对自身信贷客户数量多、分布广、交通通信不便等特点,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备、实用便捷的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度,通过“谁经手、谁负责”的方式,将贷后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信贷人员身上,促使其高度重视贷后管理环节,主动加强有关工作,从而减少村镇银行发生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另外,村镇银行还应健全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信贷人员贷后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监督检查的结果直接与信贷人员的考核以及工资奖金发放情况挂钩,确保信贷人员认真履职,在贷后管理工作方面不走过场。

(四)增强独立经营能力村镇银行底子薄、实力弱,要抵御政策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强自身的独立经营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自身吸储能力。充分发挥服务“三农”职能,打造本土品牌形象,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尽可能增布经营网点,扩大服务半径,提升结算便捷程度,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引导农户储蓄闲置资金。此外,还可凭借自身熟悉当地风俗、物产、民情的优势,充分吸纳农企、农产资金,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其次,要增强经营独立性。应注意调控对公存贷款规模,以免同政府形成依附关系,丧失经营独立性。对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推荐的贷款项目,要严格执行信贷审批制度,坚持独立审贷、实地考察、自主决策、择优选择,降低政府因素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再次,要持续关注农村产业发展状况。充分了解当地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分析掌握其发展前景,根据客户所属行业的不同,提供差异化信贷服务,以进一步提升村镇银行经营能力。同时,掌握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有效降低某些客户因所属行业与国家发展政策不符,而造成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

村镇银行行业前景范文第2篇

金融环境的改变、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消费习惯顺势而变……或许正如业内专家所言,这股新力量,最大的价值不是带来了多少资金,而是在商业化竞争下,重新激活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活力,改变了已经固化的行业规则,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塑金融生态。

外资银行准入降门槛 影响不可小觑

如一枚重磅炸弹被投进中国银行业市场,迅速搅动国内金融市场。2014年12月20日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该项《决定》有两大亮点:一是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设立分行,不再规定其总行无偿拨给营运资金不少于1亿元的最低限额,可根据业务需要自行有效配置营运资金。二是删除了此前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2年连续盈利”的要求,并把“应在境内开业3年以上”缩短至1年以上。

对此,中国银行广州凯旋新世界支行行长韩迅迅深为认同业内普遍观点:一方面,这提高了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行的自由度,有利于外资银行机构的进一步扩张;另一方面,提高了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灵活度,为有效开展人民币存贷款业务提供了便捷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相互交流与合作。

韩迅迅进一步分析指出,在中国已加入了WTO多年的背景之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优势将日益显现,“外资银行很多客户是外商,外资银行可以通过国外的平台融资,再转投到中国来,这样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国外的利率比较低,融资容易获批通过。如果同时再与中资银行方面相结合,将会大大充实他们的资金实力。”

这为国内资本市场带来利好的同时,也给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中国金融业带来了积极意义与压力。

“外资银行的管理理念更先进,管理系统更完善,注重产品创新,服务体系更优化……这些给国内的银行业的管理与完善带来了借鉴,不断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韩迅迅说,“外资银行的存在是资源再分配的结果。但是,随着外资银行更加放开,获得更加强有力的资本支持,这也会对国内银行业造成较大冲击。”

民营银行首开业 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

既逢外资银行的外部竞争,又迎国内民营银行的破冰之势,加上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中国金融行业市场在2014年热闹非凡。

早在2014年初,银监会在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民营银行将获准试点先行,首批试点3至5家,实行有限牌照;7月,银监会同意批复首批5家民营银行筹建;12月12日,国内首家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正式获得开业批复。

从一纸文件到正式获批设立,这是民营银行试点的一小步,更是打开金融业,尤其是互联网金融新局面的一大步。

未来随着民营银行试点的扩大,将会如何影响传统银行格局?

“银行本身的模式决定客户群,民营银行是针对小微企业的客户,它与传统的股份制银行还是有所差别,它的出现是金融市场不断创新的体现,它给予了民间资本机会,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因而,民营银行实质上与我们传统的国有银行是相互补充而非竞争的关系。”韩迅迅分析认为。

微众银行由腾讯发起,腾讯持股30%,深圳市百业源投资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立业集团分别持股20%,其它共持股30%。

腾讯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微众银行将针对目标客户群的需求,通过充分发挥股东优势,提供差异化、有特色、优质便捷的存款、理财投资、贷款等服务,全力打造‘个存小贷’特色品牌。”

从国内银行业目前的趋势看,由于小微企业贷款金额不大,对于主流商业银行而言项目业务经营成本较高,且办理贷款的手续繁琐,主流商业银行并不太愿意深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这反而给专注于小微企业及个体的互联网金融业预留了大片空白的疆域。

时下火热的“余额宝”、“支付宝”、“财付通”等都是互联网金融产品,它是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

反观,目前传统银行业的金融理财产品的竞争激烈。“就中国传统银行业而言,没有绝对产品化的竞争,抗模仿的能力也很差,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打个比方,金融产品都是在一棵大树下,你有我也有,只是你快我慢,你强我弱而已,只是你想不想开展、推广这个业务,想不想把这个业务当成业务的龙头而已。例如像免填单业务、预约服务,中国银行第一个开始做,后来短时间内,其它银行业全都有了。” 韩迅迅对时下的银行业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前景表示担忧。

“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来改变银行”,这句两年前马云的豪言壮语,也预示着对国内地银行业来说,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银行带来的冲击才刚刚开始。

2015年或将是银行业转型元年

面对着2014年各股新生力量风起云涌,中国金融业发展路在何方?

有着多年金融行业从业经验的韩迅迅分析道:“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势在必行,但具体得要看人民银行如何宏观调控,兼顾到全盘局势。”

村镇银行行业前景范文第3篇

一、毕节地区民营经济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毕节地区大力实施“六个计划”,有力推动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区民营经济生产总值从90.6亿元增加到237亿元,年均增幅24.3%,2010年提供财政收入37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9%,年均增长32.6%。2010年全区民营经济占GDP的38.9%比重高于全省相同比例的3.9个百分点。然而,与沿海发达地区和省内发展较快地区相比,毕节地区民营经济仍存在整体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经济贡献率偏低、市场竞争不强等问题。一是主体少、规模小。2010年底,全区注册民营企业总数仅为7672户,注册资金214.7亿元,所注册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仅为75163户和4642户,尚无一家民营集团公司和上市企业。二是结构不合理、贡献率低。全区个体私营商业、餐饮等行业占比较大,而工业、农业比重极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仅占全区民营企业总数的7.49%,科技型、上档次的大型民营企业几乎为零。2010年股份制、私营企业实现税收8.33亿元,仅占全区税收总额的25.64%。三是融资渠道单一、间接融资少。融资渠道比较狭窄,银行授信仍是其最主要的融资方式,2011年9月末,全区民营企业贷款余额仅为27.24亿元,占全区各项贷款余额的7.9%,获得贷款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12.34%。2011年,毕节地委行署就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按照贵州省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提出围绕“三年倍增、五年跨越”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32%以上,新增就业3.4万人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50%以上。金融业如何抓住机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依靠民营经济带动全区经济增长,以此推动银行业自身的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一项课题。

二、民营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之间矛盾性问题

(一)内部原因制约了金融支持力度从毕节地区民营企业的整体情况来看,起点低,规模小,实力不强,自身素质不高,短期化经营行为较为凸出。

1.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自身条件不足,以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劳动密集型行业多,生产经营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民营企业几乎是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缺乏现代公司企业经营意识,经营发展机制弱化,高、精、尖的企业和国内知名品牌企业为零,特别是乡镇民营企业发展大部分限于代加工和传统产业,易受市场、政策等因素影响。

2.民营企业普遍缺乏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财务制度不全。多数企业未建立帐簿、报表,不从事经营成本核算、效益分析,没有形成规范的、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甚至部分民营企业为故意“逃避税”,使用“两本账”,财务报告随意性大、真实性差、运作透明度不高。

3.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对银行融资方式缺乏了解,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有的用流动资金贷款来扩大固定资产规模,造成不能按期偿还贷款,短期贷款长期占用的做法影响了银行对企业进一步支持的积极性。

(二)社会及政策因素导致金融支持弱化

1.担保机制不健全。一是民营企业获得贷款担保方式单一,多以房产、设备等不动产抵押为主,信用担保尤其是第三方担保较少。2011年9月末辖内通过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担保贷款余额仅为3.6亿元,且多数为区外担保机构提供担保。二是担保公司在办理担保过程中担保费用较高、手续繁琐,担保费用多数为2~3%,最高担保费高达5%,此外还要经工商、评估、公证等部门收费办理。三是担保公司规模小,难以满足业务需求。目前毕节地区虽成立了14家担保公司,但注册资金仅为5.05亿元,担保放大比例多数为5倍,2011年9月末辖内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贷款余额为1.6亿元,仅占贷款总额的6%。三是担保补偿机制不健全,缺乏对担保机构补贴、税收减免等较为完备的风险补偿机制。四是国有商业银行对担保机构缺乏认同。由于担保机构规模小,尚未达到国有商业银行门槛要求,导致全区目前尚无一家担保机构与国有商业银行合作记录。

2.银企信息不对称。一方面,银行对借款企业的信用状况、还贷能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不了解,企业的有关信息散布在各个金融机构和政府各职能部门,银行难以全面收集信息,很难确定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贷前调查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企业不熟悉国家的金融政策、银行的信贷政策和信贷产品,难以创造符合信贷的条件,一些拥有偿债能力的企业,实质条件已具备,形式条件仍不具备,房产证、土地证等产权证不齐全等,造成“贷款难、难贷款”的尴尬局面。

3.地方政府政策目标与信贷政策目标相悖,信贷政策缺乏差异化区别性对待政策。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行政干预银行内部动作,促成金融机构加大对某个行业或产业信贷投放,影响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正常有效合作,不利于银行市场化运作和风险控制。与此同时,信贷政策“一刀切”模式忽略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欠发达地区由于金融资源占有较少,资金聚集能力较弱,信贷总量单一调控将导致银行在信贷资金配给上优先选择大型项目和优质企业,民营企业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甚至陷入资金短缺恶性循环。

(三)金融服务缺陷导致民营企业金融资源的稀缺金融服务的缺陷集中体现信贷投放的市场导向机制致使银行资金过分向大型企业集中,民营企业金融资源的稀缺。

1.信贷主体缺位与资金需求刚性增长不相适应。在民营企业迅速扩张,资金需求量日趋增大的同时,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一般向大企业、大项目集中,农业发展银行逐渐退出民营企业发展市场。在此情况下,民营企业的信贷需求大都寄希望于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而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受市场定位等因素影响,更倾向于组建大项目社团贷款,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作用明显弱化。村镇银行受自有资金制约,支持民营企业作用较弱。小额贷款公司虽以其灵活、方便、快捷的贷款模式解决了部分民营企业资金需求,但由于“只贷不存”,自有资金趋紧,利率定价偏高。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有力无心”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有心无力”,使得县域金融对民营企业总体信贷投入明显不足,信贷投放规模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对称。

2.现行信贷管理体制与民营企业融资特点不相适应。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高度集中的贷款管理模式,全面上收基层行的信贷权限。县支行除小额抵押贷款及消费贷款外,其他贷款必须实行单笔报批,这种严格的权限分配,不仅对县级银行的贷款发放形成了刚性制约,也无法满足民营企业“急、频、快”的资金需求特点。二是对具备了一定规模,发展前景较好,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均符合要求的民营企业,各金融机构争相放贷,较易获得银行贷款。而大多是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具有强烈的信贷资金需求,但因其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和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状况,即使符合贷款条件,也难以获得贷款支持。

3.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强化信贷管理制度,信贷决策权集中,同时贷款审批、发放各个环节的责任相应强化,尤其是加强了对信贷人员的贷款风险约束,对信贷责任人实行终身追究制度,在强化风险责任约束的同时,却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项目准、效益大的没有相应奖励。这种普遍存在的贷款发放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基层行和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商业银行融资成本与收益不对称,信贷资金错配问题制约了民营企业的金融满足。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要核实民营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贷前成本高,贷后管理难。同时,中小民营企业一次性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信贷管理成本大大高于大型国有企业和大项目贷款。这使得银行宁愿选择上存资金获取稳定收益,而不愿选择风险大收益低的中小企业贷款。

三、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固本强体,积极加强自身建设

1.不断充实扩大自有资金。民营企业在实现利润后应首先补充资本金,通过加强自身积累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偿债能力,努力创造获得贷款的条件,减少金融机构贷款风险。

2.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财务管理,并按照银行贷款的程序要求,及时、如实地提供财务各项报表和资料,使银行全面准确地监控企业整体经营状况。3.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合理确定投资方向,瞄准市场定位,减少盲目投资、低层次重复建设带来的风险,通过加快改制、管理创新、技术改造和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积极打造结构完善、产权明晰、经营合法、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型企业主体,以增强对银行放贷的吸引力。

(二)打造平台,极力优化外部环境

1.严格执行行政审批简化流程,积极发展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引导其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严格执行好对民营企业税费减免政策,降低民营企业信贷成本。同时,要选择性地培育部分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积极推进民营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权等融资工具融资。要充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以此带动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2.建立民营企业激励长效机制,搭建金融与民营企业信息沟通平台。由地方地方政府牵头,民营企业主管部门、工商、税务、商业银行等单位参与,一方面每两年开展优秀民营企业评选活动,银行对获评企业推行信用贷款和贷款绿色通道,放大抵押担保比例,更好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民营企业网站,搭建民营企业与银行信息沟通平台,提供民营企业产业发展、财务指标等相关信息,介绍民营企业投资项目和商业银行信贷产品、信贷政策等内容,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

3.加快推进民营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在担保体系建设上: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有政府出资或参与出资的担保公司,规范其经营行为,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推进担保机构向集团化发展,壮大资金实力,达到大型商业银行担保条件要求。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互助型担保机构。由财政出资为主,民营企业出资入会,专门为民营企业会员承担贷款担保。三是引进和推动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设立。地方政府出台财税政策鼓励措施,积极引进国内发展较为规范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入驻,降低民营企业担保成本。四是,积极组建辖区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发挥其行业组织协调作用,将零散的担保公司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提高担保贷款额度,实施联合担保、再担保等业务,解决个别担保机构因资金实力不足而难以跨越银行门槛问题。在信贷政策满足上,改革全国单一总量调控模式,将信贷总量向欠发达地区倾斜,营造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三)拓宽渠道,积极推进金融服务创新

1.…构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努力增加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应严格执行国家产业信贷政策,研究制定支持民营企业的信贷管理政策及措施;城市商业银行要以支持民营企业为主,并逐步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份额;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好“三农”的同时,加大对涉农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政策性银行要在支持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评级信贷条件,充分利用其资金优势,积极支持区域性特色产业民营企业。

村镇银行行业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江西;民营银行;目标;战略;金融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04702

1引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民营银行发展是深化改革、优化金融体系的重大举措。2013年11月14日,中国银监会修订《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领域的准入条件得到正式确立,各地申办民营银行的踊跃程度有增无减。2014年3月25日,江西省也了《关于加快全省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组建民营银行。可是,江西省经济增速近年来虽在国内名列前茅,但经济总量、金融水平、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等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相当可观的落后,尚难以为民营金融――尤其是层次较高的民营银行业机构的发展创造优越的金融生态环境;在第一波民营银行申报热潮中,江西省民营企业协作申报的“赣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商联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裕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民营银行也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企业名称预核准,但最终均无缘进入2014年3月11日银监会公布的首批民营银行批准名单。通过分析以上现状、参考现有成果,本文结合江西省经济、金融的实际发展环境,将当前金融生态环境下江西省民营银行的目标定位与战略选择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问题导向的思路,深入、系统地调查分析影响江西省民营银行发展的各类战略因素,做到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契合实际,提高研究成果的决策参考价值,促使江西省民营资本更好地把握上述政策机遇、尽早实现民营银行申办的历史性突破。

2江西省民营银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简析

“金融生态”是将自然生态理论借鉴到金融领域的仿生概念,在国内系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博士(2004)最早提出、阐释。参考生态学的视角来看,金融企业也可视作一种生命系统,它与周边的金融生态环境间存在着不间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通过“适应、利用、改善”的过程,实现自身的生存、成长,达到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继而获得回报、实现再发展的目的。以民营银行为代表的高层次、高水平民营金融机构的孵化、生存和长远发展是难以脱离其所处的金融生态环境的,而且可能因其更高的市场化水平而产生更独特、密切的环境依赖――卢福财等(2014)学者曾指出,相比传统国有银行体系,民营银行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按市场机制自主运作,受政府干预程度大为减小,但这一优势的发挥是以发达的金融市场、健全的信用环境和有效的监管体系为前提的,因而应从顶层设计出发,统筹兼顾,构建有利于民营银行发展的环境。目前,大多数国内学者金融生态环境构成要素的认识可谓大同小异,均认为金融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应包括经济因素、金融发展水平、社会信用及法制因素、政策因素等。部分学者还进一步运用数学工具,从定量角度对不同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比较,建立了各有特色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例如邓淇中(2012)的研究内容最具有代表性,他采用Cronbach’s系数法、KMO和方差累积贡献率计算法等对涉及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指标体系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测,确定了经济基础、金融诚信、政府服务、人文环境等七个因素大类,建立了国内各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定量评测指标体系;邓淇中的评测结果显示,国首批获准成立的五家民营银行中有四家位于广东、上海、北京这三个得分最高(得分8.0以上)、拥有成熟型金融生态环境的省市,而相形见绌的是,江西省的评价得分(1.0)在各省市中仅列倒数第七。此外,陈雁云、刘晔等(2013)曾采用因子分析和AHP方法,从经济基础、金融稳定与发展、市场中介与信用、企业状况、法治环境、政府治理、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水平等八个大的层面筛选出具体指标,针对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量化研究,指出了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构建的滞后性和省内各地市环境指标的不平衡性。借鉴上述研究,结合统计数据、课题组调查反馈信息等,可以认为,与民营银行孵化、发展的客观需求相比,江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的确有限,其问题主要可以归纳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是区域经济基础差,缺少发展民营银行所需的社会资源,尤其是一些新型民营银行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要素的积累严重不足(例如互联网银行所需要的互联网产业资源)。第二,是金融业现有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信贷规模小、信贷结构不尽合理,银行业领域的资源供给和业务需求均显著不足、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程度差。第三,是诚信意识薄弱,信用体系与法制建设仍有待加强,公众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信用环境的缺失加上金融法治环境不健全、对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较小,使得债权人和投资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不良贷款率较高,金融资产质量普遍较差。第四,是法治环境不理想,政府服务有待改善,司法受行政干预较严重,权高于法、有法不依、地域保护等情况时有发生,解决金融纠纷的成本很高;政府职能转变与行政效率提高的水平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划分与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较东部地区更为严重,与金融业发展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设计也存在较多空白。

3江西省发展民营银行的目标定位与战略选择

2015年6月,在既有政策文件的基础上,银监会又了《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资本标准、股东标准等四项民营银行准入标准,意味着我国民营银行发展将从前期试点走向“以点带面”的常态化发展阶段。为了减少金融生态环境中的“短板”对民营银行培育与发展的制约,更好地把握当前政策条件下发展民营银行的大好机遇,我们首先需要通过运用管路学、经济学中的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合理的战略选择确定江西省民营银行的目标定位、选择可行的发展路径和配套的实施策略。

SWOT分析法是战略分析工具中最常用的一种。借助前文所述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与当前民营银行发展的最新动态,可以简要地对江西省民营银行的未来发展进行SWOT分析:

(1)优势与劣势(SW)分析。

经济基础差、金融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构成了江西省民营银行发展的主要劣势,反映出了江西省与首批设立民营银行的省份间的主要差距,而且江西省所在的中部地区也并不是我国金融资源和金融供需最为集中的地区。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快、产业结构转型进程加速等条件也能够为江西省带来一定的优势――江西省是欠发达省份中少有的一个拥有相当完备的产业体系的省份,省内既拥有煤炭、有色金属等规模可观的资源产业,又拥有陶瓷等比较优势显著的传统特色产业,甚至还拥有航空、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附加值高、体系齐全的现代高技术产业,这是促进江西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与金融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从民营金融的现有发展状况来看,省内民营资本参与银行业经营、股份制或地区性银行机构探索类似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的先例已为数不少,能够为未来江西省民营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基础;更进一步来说,2013年正邦集团等省内企业联合申报民营银行的尝试也说明江西省同样拥有足以越过民营银行申报门槛、争取获批机会的民间资本力量。

(2)机会与威胁(OT)分析。

从2015年6月的《指导意见》的内容中不难看出,江西省已经获得了发展民营银行的难得机遇,完全有可能在近年获得民营银行申报组建工作的突破;首先,《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的准入政策,并将申报审批时限缩短至4个月以内,标志着新创民营银行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一地域不平衡现状将被打破,对有意在江西省设立民营银行的民间资本无疑会产生显著的激励效应;其次,经济基础薄弱、金融业发展滞后虽然是阻碍江西省民营银行培育的“短板”,但从长远来看,这也为民营银行在江西的发展带来了机会――有限的经济总量使得江西省更需要民营银行为经济主体带来的更灵活、普惠的金融服务,为省内经济增长进一步注入活力,而《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民营银行要“为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三农’和社区,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对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并且正面临国民经济加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江西省来说,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人员、“三农”等在其经济结构中恰好占到了最大的数量比例,无疑进一步为本省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正规银行业务发展滞后与民间金融快速发展这两种现象的共存,则意味着民营银行在省内同样具有日益增长的市场空间和生存基础,江西省也的确需要通过民营银行的培育与发展,来规避浙江等沿海先发省份民间金融缺乏规范性、加剧金融风险等前车之鉴,满足现有金融体系所无法满足的社会金融需求。以上分析表明,虽然江西省难以凭借当下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实现民营银行的率先突破,但这并不意味着江西民营银行的培育与发展是缺乏机会、没有前景的。但无法回避的是,信用环境差、法治环境不理想、政府服务不到位等金融生态环境中的“短板”同样会给民营银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威胁,加剧其面对的风险。

综上分析,江西省民营银行的发展面对的战略选择因素可以概括为:优势有限而劣势明显,机遇充沛但威胁不容忽视。这意味着,未来江西省民营银行必须将差异化、特色化作为基本战略,以错位竞争作为竞争策略。银行间的错位竞争是防止其营销手段和理财产品种类同质化现象的有效手段,错位竞争能够使银行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创造出更多效益,发展新业务、提升银行间竞争的动力。民营银行只有选择符合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特点的发展路径,深入基层市场,坚持区域化、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经营模式,形成与其它商业银行的互相弥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银行界做到扬长避短、站稳脚跟,更好地融入今后全省乃至全国的金融生态环境之中。

在发展民营银行的具体目标定位上,我国民营银行目前主要将自身构建目标定位于两类模式:其一是“互联网银行”,以腾讯等企业申办的前海微众银行为典型,其二是“供应链银行”,以美特斯邦威等企业组建的上海华瑞银行为代表。此外,还有一种可能为国内企业选择的定位是专为“三农”领域、中小微企业和社区服务的“草根银行”,其性质大体相当于美国的中小社区银行。结合前述江西省民营银行的战略选择分析来看,为了更好地回避劣势、应对威胁,江西省民营银行可以以“供应链银行”和“草根银行”作为发展定位,其具体原因有三:首先,当前我国的互联网与电子商务资源集中在浙江、广东等少数省份,而如前所述,江西省互联网产业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尚不拥有业务范围广、技术基础强的优势互联网企业,所以无法直接利用此类企业的网络平台和用户数据资源来开展银行业务。其次,江西省的产业结构中拥有航空这样的高技术产业和诸如陶瓷之类的传统特色产业,而且此类产业在省内拥有相当完整的链条结构,可以利用链条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链关系搭建金融平台、实现“供应链银行”创建――例如,江西省航空产业内已经开始组建的投融资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此外,如果“供应链银行”能够与省内传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那么产业特色无疑可以转化为银行业务特色,使民营银行能够在特定的产业组织范围内具备独特的业务优势。再者,如前所述,江西省拥有比例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人员、“三农”等金融用户群,而国内尚未出现专为此类用户群发起的民营银行(但江西省已组建了由国有银行或股份制银行发起、民间资本参与的村镇银行),如果江西省能够另辟蹊径,发展属于本省的纯民营“草根银行”,无疑将能够走上一条更有利于发扬优势、把握机遇的发展道路,使差异化、特色化战略得以更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杨枝煌.构建科学的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金融生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3):92100.

[2]卢福财,张荣鑫.中国银行业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5):59.

[3]邓淇中.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构建及竞争力评价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6):7580.

[4]陈雁云,刘晔.江西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J].江西社会科学,2013,(5):7781.

村镇银行行业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 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2008)10-0052-03

一、我金融分业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原则,对于规范我国的金融秩序,降低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整个金融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长远看,分业经营的目的是保持稳定和便于控制,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尽管它在防范宏观金融风险、强化金融机构自我风险控制机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增强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的监控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分业经营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金融自由化、金融服务多元化对分业经营带来重大影响。国家间开放银行、证券、市场及西方国家的金融综合经营制度,对中国金融业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造成强烈冲击。

二是现行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不利于金融业的规模经营、国际竞争力提高及传统金融企业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转变。现行制度对银行业务、证券业务经营的严格区分和限制,抑制了市场资金供给来源,人为地割裂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融通渠道,不利于资金之间的相互融通。银行、证券、保险的业务品种有限而单调,使行业素质及竞争力不断下降。

三是现行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在分业经营制度下,银行参与证券业务受到限制,银行业和证券业都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无法在市场立足,从而影响到证券机构的市场运作及策略,表现出很强的投机性和不稳定性。

二、我国银行业综合经营的现状分析

2007年至今,中国银行业发生了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个是综合经营大步迈进,另一个是“走出去”升级。

截止到目前,银行业已经涉足基金业、信托业、金融租赁业、产业基金业,进军保险业似乎也近在眼前。而且当前以银行为主体的综合经营前进步伐,也有别于之前中信控股、光大集团的“金融控股”模式。从下面的一些事件,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近年来综合经营的历程。

2005年2月《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出台,当年6月首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基金公司成立,随后建行、交行跟进;进入2007年,浦发旗下成立浦银安盛基金公司、农行旗下成立农银汇理基金公司,招行收购招商基金,再加上民生、兴业、中行、光大摩拳擦掌,银行进入基金业已经被引向深入。

2007年6月,经国务院和银监会批准,交行以12.2亿元购入湖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85%的股份,湖北国投更名为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至此,交行成为1993年后首家进入信托业的商业银行。民生银行10月正式宣布,与陕国投签订股份认购合同,以23.42亿元认购陕国投26.58%股份。

2006年12月,中行斥资9.65亿美元(约人民币75亿元)100%收购了新加坡飞机租赁有限责任公司,进军租赁业。经银监会修订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也已于2006年3月施行,银行设立或参股金融租赁公司已经放行。建行与美国银行获批筹建合资金融租赁公司,其它银行申请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也已陆续获批。

2007年1月,由中国银行参股的中国第一只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挂牌成立,中行行长李礼辉出任了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中行也成为了国内首个试水产业投资基金的大型银行。今年5月,国家开发银行发起设立了中非发展基金。

综合经营的脚步不止于此。有消息称,目前工行正在酝酿以控股或收购等方式,对华融资产公司进行整合,这样,华融所拥有的证券等多项业务牌照也将纳入工行旗下,为其今后进驻证券业创造了条件。工行还通过其香港子公司工银亚洲认购了阿里巴巴的股份,成为基础投资者。农行和国开行正计划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此外还有消息称,中行、工行、建行将入股京沪高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正是自2003年以来对国有银行的改革,大幅地提高了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对银行在金融脱媒和外资银行竞争大背景下实行综合经营,作了积极的探索。

作为综合化经营的重要一部分,中国工商银行的跨国经营无疑走在了其他国有银行前列。2007年11月12日,中国工商银行印度尼西亚有限公司成立。这是继俄罗斯莫斯科子银行开业后,工行在拓展境外金融服务领域迈出的又一重要步伐,标志着工行正式进入印尼市场,在东南亚地区的服务网络日臻完善。

事实上,工行在上市后的一年中,通过申请牌照、组建、并购、合资和参股等方式,涉足了许多新的业务领域。继2005年在行业中率先成立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后,2007年9月,注册地为天津滨海新区、注册资本20亿元人民币的金融租赁公司获批筹建,金融租赁公司将以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为指导原则,发展国际化的经营布局,主要经营船舶、飞机等大型设备的国际租赁业务,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各类租赁、租金转让与证券化、资产管理、产业投资顾问等创新型金融服务,这标志着工行在综合化经营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此外,工行还大力发展了财务顾问、投融资服务、承销顾问业务等无需牌照的投资银行业务,这些综合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工行跨市场的服务能力,满足其收入多元化、业务多领域的战略发展需要。

目前,工行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具备了综合化经营的条件和能力,工行控股的基金公司、租赁公司的业务的开展,有力地表明了工行已经从以往一个单一经营模式的国有政策性银行,向一个业务种类日趋丰富、业务范围逐步扩大的方向发展。

在保险领域,由于其业务的开展取决于中国的监管法规对于商业银行参与保险业务的规定。在此之前实际上工行和保险业已经有过很多的合作,如工行在其营业网点多家保险公司销售其保险产品。但至于工行能否组建自己的保险公司或入股保险公司,这将取决于国家相关的监管法规。

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早在2002年,工行就在同业中率先成立了投资银行部,业务范围涉及财务顾问、银团贷款、重组并购、资产证券化、市场资信及资产管理,实现了其从提供单一的传统金融服务,到提供深层次、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的重大突破。几年来,工行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不断完善,利润收入也从2002年的1.42亿元突增到2006年的26.7亿元。其中,重组并购业务一直是工行投行业务的亮点,从2002年到2006年,工行投资银行的重组并购业务收入从325万元增长到1.33亿元,其间为张裕集团、晨鸣纸业、鼎天科技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提供了重组并购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好评和认可。2007年,工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继续快速健康发展,仅前三季度投资银行收入的年度化增长率就达到了71%,完成了为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一系列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的战略并购顾问任务。

三、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发达国家金融业变革的信号表明,银行、保险、证券的综合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它不仅是一场金融制度的变革,更是一个金融机构竞争与整合、金融服务手段创新、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服务理念革命的过程。虽然目前我国实行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时机还不十分成熟,但是来自加入WT0后金融市场开放的压力,要求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创造和完善条件,为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全面发展作好准备。具体说来,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一)加强金融法律体系的适应性建设

立法先行是保证金融体制改革在法律框架下稳健推进的根本前提。尽管我国目前已有一系列的金融法律,但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今后应制订出台新的和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构建一个完整高效的、健全的法律框架体系,允许有条件的金融企业稳步开展综合经营,大型商业银行可以直接持有一定额度的企业股份,鼓励产融结合,培育具有国际综合竞争力的金融企业。

(二)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快金融机构市场化步伐

1.加快银行体系改革,推动金融业的产权重组。对国有商业银行按照信贷质量、业务区域、发展方向等标准进行整合,对其实施股份制改革;资产质量好但发展不均衡的,可以收缩业务效能低下分支机构,集中力量提高自身效率和利润指标;对资产质量差且无发展前景的银行,允许和鼓励区域内其他业绩好的银行兼并,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

2.全面实行审贷分离和贷款责任终身制。实行资产质量和利润目标的双向考核,健全约束与激励机制,赋予基层信贷机构相应的贷款权限,不断开拓新的贷款增长点。

3.加快优秀金融企业的上市步伐。积极推动经营绩优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上市,通过资本运作实现金融企业的迅速扩张。

4.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监控体系。高风险与高收益从来就是孪生的,当前,内部控制松弛是金融机构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在国有商业银行尤为严重,为了避免诸如上世纪英国巴林银行及近期法国兴业银行等由于监管漏洞及监控不力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监控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5.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素质培养。大力充实产业分析和项目评估人员力量,使金融业人员对产业经济的技术水平、工艺流程、合理经济规模、管理模式、国内外竞争与盈利状况、发展趋向等方面都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逐步培育一大批晓市场、懂技术、会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家和银行家,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良性循环。

此外,推进金融电子化进程,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