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职员的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融市场 综合经营 银保合作
银行保险作为银行和保险的合作形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是在金融服务融合和金融服务一体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一种补充。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银行保险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欧洲银行保险的典型是法国国家人寿CNP公司,它通过银行和邮政销售的保险业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0%以上。
一、银行保险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国内银行保险发展尚处初级阶段,主要开展方式是以销售协议的形式在银行柜台销售保险产品,通常被银行称作“保险业务”,是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内容。在国内,银行保险一开始是由银行代收保险费为主要内容,2000年开始逐步开始开展银行销售保险产品。在近年的低利率金融环境下,凭借销售储蓄性的分红银行保险产品,银行保险开始迅猛发展,尤其是在寿险领域,大量的寿险公司和银行开始进入并迅速拓展银行保险业务。
银行保险的发展,无疑成为保险公司保费增长的重要新渠道,受到保险公司的普遍重视。2000年占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不到1%,2001年为3%左右,到2002年猛增至17%,2003、2004、2005年的保费收入均稳定占据人身险保费总收入的25%左右。今年前两个月保费收入达261.92亿元,同比增长121%,占总保费收入34%,银行保险业务收入已经全面超过团体直销业务,成为人身保险销售的三大支柱之一。很多新兴的寿险公司更是把银行保险作为进入市场并迅速提升保险市场份额的主要渠道,其保费收入绝大多数来源于银保保费收入。
银行保险的对银行的重要性也逐步显现。随着银行主营业务利润空间的逐步缩减,银行对中间业务越来越重视。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的银行中间业务对银行总收入的贡献多在30%以上,有的超过了50%,甚至70%以上。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并不理想。国内商业银行一开始发展中间业务主要源自“存款导向”,即发展中间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客户关系,稳定和增加存款,很多中间业务服务都是免费的。2000年以后逐步开始向“收入导向”发展,出现了一些创新的中间业务,如销售保险产品等。据银监会的数据,2002年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8%,2003年达5.63%,2004年约为8%左右,虽然与国外相比仍然偏低,但呈现稳步增加趋势。在目前蓬勃开展的银行保险中,银行方凭借客户、网点、信誉等优势占据主动地位,手续费节节攀高,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如较早开展银行保险业务的工商银行,就从中受益匪浅。作为国内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早在1992年左右就开始积极与国内外多家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并将大力发展银行保险业务视为有效实现金融创新和利润突破的新型中间业务。2000年开始伴随着国内银行保险的“井喷”式发展,工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迅速。据工商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工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提高很快,到2005年其境内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至138亿元,年增幅达20%,相对2000年累计增长了5倍。相关统计显示,2005年工商银行保险业务量达到了853亿元,保险业务收入已经达到了8.64亿元,在全行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为7.7%,成为了该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创新增长点。目前该行银行保险业务持续快速增长,业务规模稳居保险业务市场首位。
二、目前国内银行保险发展困境
在银行保险业务迅猛发展的同时,原本掩盖在繁荣背后的弊端日益突出。目前国内的银行保险市场远没有达到“相互渗透”、“一体化”的要求,仍然存在业务模式初级、竞争点过分密集的情况。目前银行保险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由银行主导的银保市场环境越来越明显,由于双方缺乏深层次资源整合,银行保险产品单一,竞争的焦点多集中短期的竞争点上,例如产品价格、收益率、手续费率等。由于竞争者众多,直接的结果就是竞争过度,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越来越低,而客户的需求、银行销售能力却得不到明显的满足和提高。
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银保发展的困境?一般认为,其根源还是在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和金融环境。目前,我国实施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制度。在“一体化”经营的金融环境中,银行和保险公司同属一个金融集团公司,或者是同一个集团下的子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利益都要服从集团的总体利益,因此他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而我国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都限定在自身的领域,不得交叉经营,也不允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利益目标上不完全一致,难免在合作时产生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在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金融业是优先发展银行业的思路,保险业发展的时间较短。与银行相比较,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要小得多。
银行保险是金融一体化过程中混业经营的产物,没有相应的制度环境,银行保险难以有大的发展。因此,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出,要促进国内银行保险的发展,需要首先营造有利于银行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从长远来看,金融一体化是银行保险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只有建立较宽松的金融法律环境,才有可能实现金融一体化,为银行业更积极地进入银行保险建立良好的环境。我国金融业以迅猛的速度在发展,银行与保险在加速融合,随着银行业与保险业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银行保险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必然要求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破除阻碍金融发展的制度束缚,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促进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
三、立足当前,放眼未来,银行、保险公司携手共促银保合作的深化
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和2002年10月修改通过的《保险法》都以法律形式确立了金融分业经营的管理体制这一原则。考虑到我国金融业并未经过充分发展,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及风险控制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目前大规模修改金融法律体系、确立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条件还不成熟,坚持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符合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发展实际。但是,是不是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可以放弃银行保险发展,等到金融环境成熟时再去发展呢?其实不然,无论从目前金融环境的变化趋势还是我国银行业、保险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分析,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有尽快发展银行保险的深刻动因,银行保险也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银行业和保险业都需要主动抓住时机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这样才能在将来的银行保险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
在现有的金融环境下,要想摆脱这种银行保险目前的困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跳出现有对双方长远发展均不利的市场竞争框架,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分析研究银行保险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沟通协作,共同促进银行保险的发展:
1、保险公司和银行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优势,在既有的法律框架下,主动升级业务模式,找准并创新价值点
从国际经验看,银行保险是有较高价值的,目前在国内的内涵价值这么低,甚至被一些保险公司视为“鸡肋”,是目前的发展模型没有产生价值。目前国内的银保发展模型,使得竞争主要集中在收益率和网点的争夺上,导致银行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谁的佣金高就和谁合作,谁的产品好卖就卖谁的产品。不打破这种行业竞争怪圈就只能停留在无休止的价格战上,就无法实现突破性增长。为此,保险公司应当避免沿用传统的战略逻辑,采用找准并创造崭新价值点的战略,主动去推动业务模式的升级更替。这就要求双方必须寻求价格和佣金以外与双方合作关系更为密切、更为关键的价值点。
在现有的监管体系下,只有少数公司能实现与银行共同组建合资保险公司,为数更少的公司才能成为金融控股集团,多数保险公司和银行最多只能发展到战略同盟的阶段,但是相比其初级的关系,战略同盟所能实现的收益已经十分可观。其次,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应充分研究价值创新策略, 通过合作模式和业务模式的升级更替,短期内可以分散竞争的集中度,为合作双方赢得时间来夯实基础,实现双方银保业务的稳健发展。在长期,通过不断深入合作,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紧密,合作深化的结果就是导致业务模式的演进,从整合程度较低的模式发展到更为高层次的模式。
合作双方还可以通过共用品牌使得资源可以进一步整合。初级的品牌策略可以是双方联名,例如保险公司与银行的联名信用卡;高级的品牌策略包括品牌联盟、专有品牌的产品等。
在销售模式上,也可以合作尝试出柜面之外各种创新模式,如保险顾问或理财顾问模式,即面对银行客户,将保险作为一种理财产品为其提供理财建议。还有银行电话行销模式,即从信用卡资料库中抽取客户名单,由保险公司通过邮寄信件方式将保险产品介绍给客户,并通过电话追踪并予以确认成交。
2、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合作,发挥整体联动优势
开发适销的银行保险产品,这是银行保险业务得以发展的关键。银保成功需要两个要素,客户群与销售模式。国内银行已经有很庞大的客户群体,却没有找到好的销售模式,只是以销售储蓄型产品为主,造成银保业务价值较低。在新产品的开发上,银行必须主动和保险公司联手创新,使产品能集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为一体,以满足客户对全套金融服务的需求。对此,银行和保险公司应组成市场拓展的专家小组,对银行客户进行细分,确定相应的目标市场,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客户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产品应该针对银行客户的细分区隔进行开发,以达到与银行享有产品充分互补的效果。
产品上双方的合作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保险公司根据银行普遍的销售对象,结合保险产品自身的区隔,针对银行的业务特点,细分出各类客户,如储蓄存款客户、贷款客户、信用卡客户等,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虽然缺少银行的实际参与,缺少特定银行的针对性,但开发出来的产品也可具有普遍的适应性。第二个层次是银行参与到产品开发的过程,把该银行特有的销售对象、销售习惯等特点融入产品特性中,有效地实现产品的互补性和不同银行的专属性。
3、双方在银保的后援支持方面加强合作,全面提升银保合作水平
(1)双方加强培训合作。培训是保险行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目前银保合作中银行需要充分重视的。保险公司应根据产品和销售的特点对银行职员进行悉心培训,同时,把握住银行建立“理财中心”的机遇,为银行职员提供全方位的金融知识培训,并从中渗透保险营销理念。这样的培训可以使得银行职员更全面掌握金融知识,同时由于逐步了解并认同保险营销文化,在销售过程中更具主动性。
【关键词】银行柜员;工作现状;银行制度;银行柜员保护机制
一、银行柜员工作现状
银行柜员是银行最基层的员工,每天承受着很大的业务量,直接跟顾客接触,属于最前线工作,他们负责侦察以及停止错误的交易以避免银行有所损失。很多人都羡慕银行职员的工作,但是在银行柜员光鲜的背后的工作现状却是顾客很难想像的,下面对此进行简单陈述:1)银行的柜员的数量占银行员工的一多半,刚进银行级别是1~3级,每一级还有多档,柜员的级别很难高于10级,而职位的等级和薪酬又是连在一起的,一个网点的行长的收入可以是柜员的10倍以上,收入的差别之大让柜员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2)开门办业务就开始接触不同的各种类型的客户,银行柜员要尽心服务好客户,但是业务有复杂简单之分,银行也有各种规章制度,各种主观客观的原因,柜员就成为面对顾客最多受气也是最多的岗位。3)害怕后督中心。让客户签字的传票都会订成册上交到事后监督中心,她们会仔细的审核柜员办的每一笔业务,后督中心给银行柜员发差错和查询,这些都意味着他们会被罚款。4)没有节假日。银行柜员是没有假日的,只要银行开门营业就要柜员来办理业务。每位员工都想周末可以出去走走,想节假日回家和家人团聚,但是没办法,得上班或者值班,没有完整的假日。5)任务重。一季度揽储,至少几百万吧、二季度揽信用卡卡,大几十张,平常还有基金、网银、三方存管等等任务。完成不了,会被扣钱,有时甚至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6)职业发展前景不大。柜员按照一般情况,可以按柜员-事中-助理业务经理-业务经理发展,但是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柜员的,而柜员换岗很难,这样就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7)风险大。小风险的话就是办错业务赔钱,大风险的话就是碰到抢银行的。办业务少钱了需要自己负责,而且得看监控录像,然后写检查。8)工作环境差。为了安全,柜员的工作环境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没有窗门,24小时紧闭,空气不流通,质量差。时间久了,人就会头昏脑胀,这样犯错在所难免。
二、建立银行柜员保护机制的必要性
(一)银行柜员工作压力之大已经影响到基本生理需求
(1)超负荷工作压力。中国银行的柜员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之大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据抽样调查,一个柜员一天的工作轨迹是:早晨6点多钟起床,大致花费30分钟的时间梳洗、吃早饭(并准备中餐),半个小时左右到达单位8点20单位召开晨会及接包,9点准时对外开门营业迎接客户高峰的到来,工作直到上午12点才能安排半小时的吃饭时间,12点半左右马上重新进入工作状态,一直到下午6点等到最后一个客户离去。接下来整理各种票据、对账款逐一加以核对,在此期间,柜员们基本上一天不会离开椅子。而后单位可能还要开会学习文件、进行业务培训等,一天的实际劳动时间及其辅助劳动时间远远超过了10个小时。
(2)以客为尊心理压力。银行柜员作为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第一执行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作为最基层的一线人员,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行的各项制度。另一方面,客户的要求千差万别、五花八门的一些要求甚至与银行的刚性制度相抵触。调查发现,一些柜员由于既畏惧违反制度,又畏惧得罪客户而遭投诉,常常产生心理焦虑,表现出恐惧无助、对人冷漠麻木缺乏同情心、不信任他人、反应过敏等严重的心理危机。
(3)高指标下考核压力。现行基层银行人员的工资一般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组成。基本工资只是岗位最底工资。相当于低保,大部分则是绩效工资,其额度大小与营销业绩挂钩,柜员除了必须做好日常的柜面工作,还需要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有限的社会资源,来完成各种各样的营销任务。据调查,柜员作为银行大军的一部分,处于整个金字塔的最底部,其真实收入水平不及管理者的几十分之一。
(4)职业生涯刻板化压力和社会家庭突变化的压力。长期以来,由于岗位轮换机制的匮乏,不少员工走上柜台岗位以后,便很少有机会离开柜台从事其他岗位的工作,升迁的几率微乎其微。这一群体职业生涯几乎定型为柜员,刻板的职业并无什么技术含量,工作单调重复,预期前景黯淡。银行柜员除了要承担工作压力之外,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还需要承担来自社会、家庭的责任等来自社会的各种应酬,还有照顾孩子,赡养父母以及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压力。面对日益层级隐形化的社会,银行柜员越来越疲惫。
(二)银行制度缺陷使银行柜员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1)重引进,轻使用,形成人力资源的高消费现象。人力资源总量和结构的不断调整是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面对那些本单位实际需要的各个层面人力资源的合理引进却不够重视,最终导致了人力资源结构的失衡,也造成了用人成本的上升和人才的浪费。
(2)激励方法单一,没有建立差别激励机制,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许多单位没有建立起差别激励机制,优秀员工的付出和所得明显不匹配,其价值无法得以体现,存在着严重失衡的“二八定律”。
(3)缺乏对内部员工的鼓励、团结,缺乏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银行的平稳发展需要一个得力的团体,各网点行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柜员的压力很大,需要单位对其价值的认可以使其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我国劳动保障部在对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一项调查表明,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首要原因并不是对薪酬和待遇的不满,而是缺乏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
三、银行柜员保护机制的建立
银行柜员作为银行最广大的人力资源群,对外代表着银行的形象,对内肩负着重要责任,每位员工仅每天经手的现金就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一旦承受不起各种各样的压力而失常,无论是对银行的社会形象还是资金安全,抑或是对柜员群体自身的利益而言,都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柜员的保护机制的建立亟待引起高度关注。
(1)树立尊重柜员的理念。银行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面广量大的柜员群体对于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作用,从而自觉将银行柜员的地位提升到应有的位置,决策层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用工用人方面、公平对待所有员工,淡化正式工与社会化用工之间的身份界限,平等对待体制外的柜员。当柜员出错时管理者应第一时间站在其一边,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勇于共同分担责任,以此在全行营造关心柜员、尊重柜员的良好氛围,并正确对待客户的投诉切实保障柜员的正当权益。
(2)协同构建柜员的减压机制。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柜员群体工作压力问题的严重性与危害性,从而不断增强解决其压力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监管部门要研究制定《银行柜员工作压力评估制度》、《关于减轻银行柜员工作压力问题的指导意见》明确商业银行处置柜员工作压力问题的规范,细化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部门在减轻柜员压力问题方面的任务与责任,劳动保障部门要研究出台《关于银行柜员劳动保护的指导性意见》,从最长工作时间、最高劳动强度、休息补偿等方面提出明确的限制性条款与保护性措施。同业协会要组织出台《银行网点节假日轮休指导意见》,从制度上保障银行营业网点节假日得以轮休,有效缓解一线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
(3)拓宽释放柜员压力的渠道并安排好柜员职业前景:采取专业手段、科学管理柜员压力,有效疏导柜员情绪;为柜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职业成熟度测评,帮助他们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待职业压力;营造良性的组织文化,把每位员工都看作有价值的个体,大力推行尊重人、理解人,提高人的平等式管理,放手发挥人积极性、创造性;研究出台《关于银行柜员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对柜员超过年限,实行强制性岗位交流,从政策上疏导柜员的出口。建立个人双阶梯晋升制度,为员工开辟全新的职业发展通道。通过员工的积极参与,员工在企业的帮助下,清晰认识自身的职业特质,并且接口企业岗位所需要的特质,做最适合自己特质的工作。
(4)建立与员工“双赢”的长期激励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员工的薪酬体系单一,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方式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实施股票期权甚至经营者持股的商业银行数量不多,这就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激励严重缺乏的现实。所以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在薪酬上构成激励因素;其次建立和实施多层次、多种方式、方法综合的适应时代的激励机制;最后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公平的精神激励机制,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精神鼓励。在鼓励机制的实施过程中,要为员工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工作要多元化和富有挑战性;下放决策权,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同时建立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投资机制,使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银行柜员作为银行业的基础,银行柜员保护机制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以科学设置职位、竞聘上岗和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岗位聘任机制,设计安排好银行柜员职业前景,按照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化组合的要求,科学设计干部选任制度和专业岗位聘任制度,建立完善竞争择优、有效激励、充满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决策层要尽可能从政策保障措施上,为柜员实现个人价值搭建平台,解决柜员工作压力问题,激发人力资源活力,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加大对聘任人员的考核管理力度,在全系统营造“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氛围,以更好的促进银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敏.论员工绩效机制的构建[J].管理科学,2010.
[2]郑国中.银行柜员工作压力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金融实务,2010(2).
[3]朱维巍.刍议商业银行柜员岗位视角下的绩效[J].财政金融,2010.
一、我国银行保险合作的非理性发展状况
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开始于1996年左右。当时,国内的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等一些人寿保险公司开始尝试涉足银行保险。表现为,银行以兼业形式销售寿险业务,主要在商业银行和寿险公司的基层网点之间开展合作,寿险公司没有针对银行销售渠道开发专门的保险产品,银行保险的总体规模也一直很小。2001年—2003年,我国银行保险掀起第一个,国内涌现“银保合作”热,各寿险公司和众多银行机构建立了多层面的业务合作关系,银行保险业务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全国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收入仅为47亿元;2002年,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增长7倍多达到388亿元,占人身保险费收入的17?1%;2003年全国银行保险业务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银行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继续增长至816亿元,增幅高达110%,银保业务继个人营销和团险后已成为各保险公司主要保费来源的渠道之一。新兴保险公司银行保险成为其主力渠道,占比一般在60%以上,三大保险公司(国寿、平安、太保)占比平均为24%2004年银行保险发展却开始减缓甚至跌入低谷。银行保险业务在2004年全年销售额为888亿元,仅仅比2003年增长72亿元,同比增长仅为8?82%。银行保险业务成为许多寿险公司的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食之无肉”,银行保险业务成为亏本的买卖,业务越多,赔得越多;“弃之有味”,在追求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为许多寿险公司经营主要导向下,银行保险又是寿险公司完成规模指标的一个工具。2006年银行保险再度掀起市场。上海保监局公布的2006年第一季度保险市场情况:前3个月,寿险保费收入达77?89亿元,同比增长40?43%。其中,银行保险业务主导了这一增长势头,第一季度银保业务总体增长228?12%,占全部寿险公司保费收入的36?93%。这一年的一季度,全国通过银行以及邮政实现的保费收入达411?6亿元,同比增长100?3%,相比2004年、2005年银保业务同比3?9%和13?8%的增长率。由此可见,2000年是银行保险的第一次发展,继而由高昂的手续费引起的寿险业银行保险何去何从的讨论就开始了。2002年,银行保险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由银行主导的银保市场环境越来越明显,同质化的银保产品使得各家公司只能通过手续费来竞争稀缺的银行资源。可以说,银行保险不断给银行业、保险业提出新的命题,而一个个新的命题无不困扰着银行保险的出路和未来。
二、我国银行保险合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简单的销售模式中,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是不对称的首先,保险公司对银保合作缺乏足够的认识,习惯于传统的粗放、不规范经营,以保费规模论英雄,经济效益观念淡薄,依靠给付较高手续费抢占银行市场来扩大保费规模,使同业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其次,银行对经营保险业务所能产生的预期效应也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银保合作摆上经营管理议事日程,没有当作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一项重要来源抓,则以高额手续费和存款作为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条件,使双方合作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在营销机制和手段上没有创新的动力,仅利用网点机构柜面和信贷部门的信贷制约手段强制向企业或个人推销保险的传统销售方式,造成银保合作也只能停留在表层兼业关系。因此这种简单的销售模式,银行和保险公司没有建立长期的共同利益机制,合作关系不稳固。
(二)产品结构单一,影响持续增长潜力我国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主要是意外伤害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和低保障、侧重储蓄和投资的寿险产品。这些险种设计简单、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高同质化又导致风险与日俱增。以寿险公司为例:银行保险产品基本上是五年期以上的储蓄型替代产品,其中又以短期趸缴分红险种为主。这类保险产品大多结构简单、手续简便,适合于临柜销售。有利于保险公司在短期内打开市场,但从长远来看,此类业务不仅会逐渐给银行施加争夺储蓄存款、分流客户的压力,还可能对寿险公司维持稳定的现金流带来不利影响,并且可能透支潜在的优质保险资源,不利于银行保险合作的长期持续发展。
(三)现有银行保险的制度框架中,银行柜面人员成为真正的要价主体可以说银行保险的前期发展过程中,银行没有考虑过中间业务性质的保险也是实现银行客户管理的一个手段,只是简单地把保险产品单纯地放在柜台上听其被市场认知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是保险公司在与银行已经签了手续费的前提下,为了能够推动柜面销售保险业务又另外拿出业务推动费用专门对前台操作柜员进行具体激励。这种模式是保险公司支撑银行保险高速发展的“制度创新”。由于保险公司的激励政策直接作用到具体经办网点甚至具体落实到柜面人员,对银行经办人员的激励非常显着;而同时,银行作为管理系统,对内部人员的激励总是放在银行人力资源的整体考核中,销售保险的收入激励只能放在银行的整体绩效中考虑,大大弱化了保险公司的“一对一”激励效应。事实结果:银行内部对前台人员积极性调动能力弱化,演化为银行内部对柜员的管理办法以行政手段效果来强化银行的目标管理。银行柜面人员成为事实上的要价主体,他们一方面可以向保险公司要价,另一方面可以向银行内部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要价。在银行保险发展的短暂历程中,作为两个合作主体: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壮观的银行保险规模下都没有成为赢家,银行对内部人员存在部分管理失控,银行柜员在保险公司同业博弈中坐收渔利,凭借银行岗位之便,要价能力水涨船高、步步攀升,使保险公司无利可图。
(四)银行销售人员专业性不强,银保专职人员匮乏目前,银行保险的产品主要通过柜台进行销售,而销售人员大都是银行职员。银行员工绝大部分没有参加保险人资格考试,缺乏系统的保险知识,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银行柜台人员的保险营销和保险服务的意识也比较弱,在销售保险产品的过程中将保险与储蓄相比,盲目套用银行“本金”、“利息”等概念误导消费者;未按保险条款对重要事项进行如实告知,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利益;混淆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责任,或以银行信用来代替商业保险公司的信用,混淆消费者的视听;有意夸大银行保险未来分红预期,刺激客户的趋利心理,误导客户;利用预定利率,分红水平和保险保障等要素上的差异,贬低同行、抬高自己、诱导客户购买自己推销的产品。作为联系银行和客户纽带的保险公司的银行专管员,有时为了提高业绩从而提高个人收入,也不惜采取缺乏道德的不良手段,使得保险公司声誉受损,进而影响整个银行的声誉,严重时甚至会动摇银行保险发展的基础。
(五)银行保险监管相对滞后一方面,目前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合作监管还相对落后,各监管机构一般依照自己的监管职能进行监管,尚未对银保业务开展合作监管进行更明确的规范。另一方面,银行、保险机构相对于其他民事主体而言,业务、行为需要更多、更明确的规则和程序性规定。目前监管机构对银保合作的方式、组织形式没有明确规定,银保合作责任承担机制也不完善;在资格申报时要求的材料并不十分严格,如未审查银行是否有员工通过人资格考试等;对于手续费标准、银保合作创新的产品等方面也缺乏明确的规定。银行保险业务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风险因素,而这些风险因素在目前的法律制度下,银监会和保监会并没有特别的监管措施和风险分担机制。
三、发展我国银保合作的对策建议
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发生在成都高新区孵化园内的真实故事。这个26岁的年轻人,就是该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总裁袁旭。
袁旭的企业名为四川迅游科技公司。这是一家专门研发网游加速器的企业。2005年,袁旭和其他两个网游伙伴合伙创办了这家公司,如今已成为国内网游加速器提供商的绝对老大。
网游少年
袁旭来自四川雅安,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电脑,初中通过网络开始第一次创业,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计算机系,但一年后袁旭选择休学,创建了自己的公司。
戴着黑框眼镜,袁旭与在网吧里玩游戏的“80后”无异。然而,袁旭递出的名片却清晰显示出他的总裁身份。“我很少跟人提及我的真实年龄,因为我从小的创业伙伴都比我大很多,我认为自己心理年龄非常成熟。”
袁旭的父亲是普通的银行职员,母亲是教师。“我可能是中国第一批接触电脑和网络的人。”小学三年级时,袁旭父亲单位的库房里有一台其他公司抵账用的386,“那时候的计算机非常贵,也很少有人会用。”因为没有人会用它做账,因此这台计算机被搁置在了库房。
10岁的小袁旭不知不觉对这台计算机着了魔。在某个暑假,他背着父亲把386搬回了家,整整一个暑假,他都沉迷在DOS人机对话之中不能自拔。
此后的袁旭就一直缠着父亲给自己买一台电脑,而父亲开出的条件是“考上四川雅安最好的中学”。
小学毕业考试,袁旭如愿以偿。初中一年级,父母终于给他买了一台电脑。那时候“互联”是新兴事物,刚成为初中生的袁旭又开始尝试“上网”。
“那时候雅安还没有网络,没有169,为了上网,我不得不拨山东长途上网。”袁旭回忆说。短短一个月,袁旭花掉了上网费2000多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家庭开销。父母勃然大怒,并开始限制袁旭上网。
然而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对他来说充满了无限吸引力。为了能上网,袁旭几乎所有课余时间都泡在网吧,替网吧老板做技术员,以换取免费的网络时间。
当时还没有网游,最吸引袁旭的是一种叫作“网络泥巴”的文字mud,这是互联网网游的前身,通过文字描述场景来进行互动游戏。高级玩家可以通过简单编程来体验竞争的乐趣。
1998年,14岁的网民袁旭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建立自己的个人网页“四川网盟”。虽然当时上网的人非常少,但“四川网盟”最多时聚集了100多人,成为当地的热点网页。
第二年,迫于上网的经济压力,袁旭和他通过网络结识的朋友开设了“江湖聊天室”,为了提高聊天室的互动性,袁旭把文字mud的部分功能移植到了“江湖聊天室”,聊天室里的人物可以有自己的属性,可以互相虚拟攻击,让聊天的趣味增强了很多。
而袁旭则尝试出售聊天室中的虚拟道具,凭借这个小小创意,袁旭初中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万元人民币。
为事业而“休学”
高中的课业一天比一天紧,然而袁旭依旧用所有的课余和寒暑假时间“不务正业”。当时最流行的一款游戏是暴雪的成名作之一——《暗黑破坏神》。
《暗黑破坏神》对于中国玩家来说,距离真正的网络游戏只有一步之遥,它可以供最多8人联机体验多人游戏。袁旭此刻和几个创业伙伴通过自己的服务器和正版CDK做出了一个“私服”。
与此同时,为了说服父母同意自己把所有业余时间放在游戏上,袁旭在课堂上依旧是一名认真听课的“尖子生”。
在高三的暑期,袁旭身上发生了两件人生中的大事。第一件是他以不错的成绩考入了北大计算机系,成为了人人称羡的“北大生”;第二件是他发现了当时互联网网通和互联的矛盾非常严重,因此他开设了四川雅安第一个为网站主提供服务的双线IDC机房。凭借这一项目,袁旭又赚到了人生的第二桶金——约40万元人民币。
暑期结束,袁旭来到北京,看到了著名的北大未名湖。然而,此刻袁旭的心情并不像未名湖水那样平静。
一方面,袁旭的事业在四川,身处北京总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袁旭懊恼自己选错了专业,他认为,自己应该选择“管理”或“贸易”,而不是自己熟稔的“计算机专业”。
一年后,通过和老师、家长的深度沟通,袁旭终于做了个大胆的决定——“退学”,向学校申请了“休学”。
华丽转身
回到四川以后,袁旭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扑在了自己的双线IDC机房上,由于他的机房比北京同类机房收费便宜近一半,因此生意十分火爆。
袁旭的机房规模,从一个民居的两居室,逐渐发展成一个地上三层、地下两层的小楼。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当时,雅安全市的互联网带宽资源只有155兆,而袁旭一人的机房就占用了100兆。
“2005年做机房的人逐渐开始多了,而对我们来说,由于带宽的限制此刻已经没有发展前景。”袁旭说,这一年,袁旭和伙伴们开始考虑转型。
互联网游戏在这几年内蓬勃发展,而游戏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玩家普遍意见最大的“卡机”。游戏速度不够流畅,影响了游戏体验。
在经营机房的几年里,袁旭聚集了业内不少电脑高手,几个人商量后决定,自主研发“迅游游戏加速器”,奇虎董事长周鸿祎成为了他的天使投资人。该技术把网游数据从互联网中剥离出来,解决了从服务端到客户端的游戏提速问题。
他们敏锐地发现了“网游加速”这一巨大的市场。从2005年进入这一领域到现在,迅游的加速器占据了国内网络游戏60%的份额,2000多万玩家成了用户。目前,这款加速器已用于市场上90%的网游,如魔兽世界、剑侠情缘三、地下城与勇士等。
迅游公司的赢利模式很简单:玩家下载这款加速器到电脑上,试用一段时间,然后付费使用。他的网游加速器,简直就是个“吸金器”。
[关键词]手机电影;群体文化;网页设计;交流平台
传统的电影创作主体相对单一化,伴随着创作工具的改变,创作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004年12月1日,美国Zoie电影公司举办了首次全球手机电影节,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影响。手机电影具有平民化、大众化与灵活性等特点。它让几乎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拍摄、随意地制作电影,并通过通信网络及时传送和观看影片。此外,在近两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就有很多手机电影亮相。手机电影已成为现代电影艺术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发展平台。
2006年10月,中国首次手机电影节盛典在西安举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平台,向社会公开征集时长在10分钟以内、不限题材类型的电影短片作品。这是一次更为广泛的面向大众群体的手机电影节。
然而,在西安首届手机电影盛典上,市民观看后认为手机电影虽然拍起来方便,但是看起来没有传统电影画面流畅;手机电影的情节粗糙,缺乏细节处理等。此外,传统的观影模式对于受众已根深蒂固,他们的使用习惯和社会传统观念都会对手机电影的收看和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国内的手机电影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下文将探讨用群体文化的方法来研究手机电影。通过对相应群体的调查,解决手机电影内容上的问题,扩大受众群体,完善创作和交流平台。
群体文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群体文化学有四种研究方法。其中,“实地调查法”和“全貌调查法”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的数据采集方法;“比较分析法”和“概念分析法”是进行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的方法。①
本文主要采取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设计的调查研究方法,以POEMS框架进行网络问卷调查,用群体文化学的方法对手机电影进行研究。
记录用户材料的工具——POEMS框架。它能帮助调研者用五个类别的词组清单将大量的用户反映加以标签分类:people(人物)、objects(物品)、environments(环境)、messages(信息)和services(相关服务)。比如要研究人们使用手机的情况,其中一组数据可以被描述成“上班一族”“Iphone”“地铁”“微信”“互联网”等。如果一个词不能很好地反映全部状况,则可以用多个词组来描述。这样的描述可直观简练地概括出被试者对手机使用的倾向和文化价值观。
根据POEMS框架,问卷可从人、物品、环境、信息、服务五个角度发散出题,经头脑风暴反馈后,决定以人物属性、生活兴趣、所用电子产品、对手机电影的认知度、日常生活当中的手机电影需求为关键点,相应出题。
(一)问卷调查实施与统计分析
本次共随机发放用户调查问卷100份。
1.对答题者性别、年龄、学历、所在地、拥有的电子产品进行分析。回填人群中女性占60%,男性占40%,女性略多
(1)您的年龄:
由年龄统计调查可知,回填人群集中在18~28岁,占总调查人数的80%,属于青春期的范畴,细分18~23岁的年轻人大多数是学生、新踏入社会的工作者等;而24~28岁的年轻人则大多是有一些社会经验,独立生活,社交广泛等的群体。这个年龄段是由孩子成熟长成大人的转变期,因此人物性格丰富、角色多样、生活方式也颇具特色,是手机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
(2)您的最高学历?您目前生活在哪里?
.由学历统计和现居地统计可知,回填人群83%的人学历在本科水平以上,90%的人生活在大中型城市。可见此次调查反映的是有一定的学历背景、生活在信息高度化发展的城市年轻人数据,这正是手机电影受众群体的典型共性。.
(3)您目前拥有下列哪些产品?
这些年轻人中几乎人人拥有手机,数码相机与笔记本电脑也相对较多,说明这类人群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另外对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需求很强烈,这为手机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调查群体特征属性分析小结如下:他们是生活在信息化程度高的大中型城市的年轻群体,拥有良好的学识和高等教育背景,能紧跟潮流的步伐,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产品的操控能力强,对移动便携产品的需求很强烈。
2.都市年轻群体对于手机电影的分析
(1)您对手机电影的了解如何?
从调查反馈可知,一是“手机电影”有一定的知名度,只有30%的人从来没听说过,受众范围很广,对于手机电影的推行很有利;二是真正涉及手机电影拍摄的人很少,只有8%,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您是从什么途径了解“手机电影”的?
高达48%的人从网上得知“手机电影”一词,证明手机电影主要依靠网络媒介传播。设计手机电影节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和参与者的评价这两点。
(3)您会对哪类题材的手机电影感兴趣?
调查得知都市年轻群体倾向的电影类型以剧情类、喜剧类、纪实类为主,说明他们喜欢用手机这种工具来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善于发掘剧情、喜剧、纪实这类题材,而这也正是以后手机电影发展的趋势。
3.典型手机电影场景分析
通过对之前的调查群体进行进一步的采访,询问他们会进行手机电影拍摄的场景,列举如下:
例1:年龄:24 性别:男 学历:本科 职业:日企职员 兴趣爱好:桌游、骑车兜风
我喜欢骑车兜风的感觉,旅途上发生的事情往往是平时生活当中不会遇到的,我会把它们记录下来,携带DV不怎么方便,手机是我的记录工具,如能伴有相应的应用程序与朋友们分享就更好了。如果让我用手机拍摄电影的话,公路电影是我的首选。
例2:年龄:21 性别:男 学历:本科 职业:学生 兴趣爱好:足球
.大学生一枚,足球队队长,现在手机功能强大了,可以来拍视频。赢了球大家都很开心,会捉弄捉弄某人,聚餐的时候,相互开开玩笑,让我拍的话,拍点搞笑题材的好了。.
例3:年龄:26 性别:女 学历:本科 职业:银行职员 兴趣爱好:上网、读书、日剧
我喜欢平平淡淡的生活,平时爱逛网,上微博,手机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记录生活琐事,让我拍的话,也只是会拍些身边的事情,当做日记来用。
手机电影节的设计改良
从前面的群体调研来看,很多人是从网络这个渠道了解到手机电影的,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媒体渠道来进行手机电影节的设计展开。鉴于前段时期刚刚落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可以对它里面的手机电影节的环节进行改良设计。
从手机电影节官方网站的图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一些手机电影节的信息和报名的具体流程,显得很“官方”,缺少了一些互动的环节,人们提不起参加的兴趣,甚至连观看的兴趣都没有。
(一)手机电影节的组成系统
手机电影节的系统主要由“目标用户”“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三方组成,其中目标用户由参赛者与参与讨论者组成,这两者都要通过网站填写相应的个人信息来注册,一是为了族群分类,二是为了方便监督管理,主办方通过管理核实向这两者开放相关服务。服务提供包括影迷互评平台与手机电影节官方评价系统,它们中许多具体环节我们将在下面的功能模块一节中介绍。最后一个网站的运营还需要一些技术方面的支持,鉴于手机电影节这个特殊的媒体形式,不仅需要网站的维护,还要移动通讯公司的技术支持,另外在手机上添加电影节的APP应用后,还需要APP运营商的帮助。除了这三个系统外,还会有广告商的介入,影迷应该会反感在网页上植入广告的做法,可以在影院或公交站台通过广告海报的形式实现。
(二)手机电影节的功能模块
1.APP应用模块
在网页上发放手机用户的APP应用程序,基于iphone和android两大主流系统,用户在拍完视频后可以通过应用程序上传到电影节的主页上(和通过网页上传一样,这些视频都要通过网站人员的审核),这样的程序增加了手机用户参与的积极性,随时随地可以参与进来。
2.官方评价模块
可以借鉴迷影网的评分模式,它里面有一些影评人对于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而做的一个评分系统,谁优谁劣一目了然,点开后还有相关电影的影评,比如点开仁直对于《蛹》这部电影的评分“9”之后就会跳出相应的评论。可考虑将影评人改为评委,以一种公开的方式向大众呈现榜单的变化,吸引更多感兴趣的人。
3.影迷互评讨论模块
题材匮乏往往是妨碍大众参与到手机电影制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其一个人不知所措,倒不如集思广益,在网页上加入一个参与剧本讨论的功能模块,以讨论室的形式呈现,每个房间限制一定的人数。在OmniGraffle这个软件中,有很多关于集体讨论的思维导图,可以将讨论室做成一个黑板的形式。通过点击黑板的空白处来添加主题,这些主题可以是一些零零散散的想法,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它们串联起来,并配以附注,一个原创剧本的形成就这样诞生了,然后分工拍摄。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就扩大了手机电影节的影响力。
4.电影类型分类观看模块
上传后的视频经过审核后以各种类型进行分类,点开后就可以看到相应类型的电影,方便观看,一目了然,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想看的电影进行观看并评论。
5.生活情景重现模块
基于前面的群体调研来看,手机电影最大的发展前景是用来反映生活,不妨设立一个展现个人一天生活场景的模块,只需将每天的生活片段拍下来,然后把图片直接拖进到这个模块里就行了,这个模块有修改图片的功能,调节大小、色彩等,调节出自己想要呈现的排列方式。这种与网友交互的体验形式会很有趣。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注册后才能使用网页的相关服务,注册时采取实名制,一是为了方便颁布奖项,二是为了有效地监督管理(为了保护隐私,姓名不会显示出来,用户名可自定义)。
本文使用群体文化的研究方法对手机电影进行研究,归纳出手机电影主要适用的群体,通过归纳出的结论对手机电影节进行改良设计,完善其组成系统与功能模块,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
注释:
① 赵彭:《基于群体文化学方法的都市“拼客”拼车服务设计研究》,江南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1] 赵彭.基于群体文化学方法的都市“拼客”拼车服务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1.
[2] 姜琳琳.浅析手机电影的诞生和发展空间[D].成都:四川大学,2007.
[3] 王松.认同的空间:青年亚文化视野下的手机电影[D].合肥:安徽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