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类实习小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工实习;非机类专业;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081-02
一、引言
金工实习是我国高校工科类专业(包括机械类专业、近机类专业和非机类工科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在培养未来全面合格的实践创新人才基本训练中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金工实习,可以使非机械类的工科学生熟悉机械产品生产的一般过程;对机械零件加工所用的设备、工具、夹具、量具等有一定的了解;掌握简单零件的加工方法选择和工艺过程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及创新思维[1]。
二、非机类金工实习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安排
目前,我校非机械类工科专业金工实习采用每周半天(1次)的分散教学方式,学时数仅为机类专业的1/4左右,最长的《金工实习B》共有2周(10天,20次),最短的《金工实习D》只有1周(5天,10次)。实习内容是以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为主,以现代制造工艺为辅。开设的传统加工工艺方法包括车工、铣工、铸工、焊工以及钳工,而现代制造技术包括数控车和数控铣。以工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时2周的《金工实习B》为例,具体的实习内容安排如下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目前的金工实习内容并不全面,尚未涉及各类量具的使用以及机械加工过程中各类参数的测量和检验,而这些都是作为工科学生所应该掌握的重要实践内容;新工艺新方法的实习内容也非常有限,许多新工艺如线切割、电火花成型、快速成型等由于时间限制,都未能向学生展示,设备利用率低。
2.即使是现有的几种工种,实习时间也相当有限。铸造和焊接并没有单独严格地区分实习时间,总共才1.5天时间,而最长的车工实习时间也就3天。除去观看录像及实习指导教师的講授和示范操作时间外,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操作训练的时间极其有限,结果很多内容都只能是走马观花,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更无法指望学生通过实训环节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有所创新。
3.现阶段的实习采取的是每周半天的分散教学方式,在这种间断的实习安排中,实习指导教师每次都不得不花费许多时间重复之前讲过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回顾,这不仅减少了有限而宝贵的学生自主实训的时间,有悖于实践教学的初衷;而且使得学生根本无法通过连续强化训练而对各种工艺方法的特点及选择形成系统性的认识,极大地降低了实习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
实习采取的是由课程指导老师统一负责安排,各个工种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讲授和现场操作指导共同完成。具体的每个工种实习又分为观看录像、实习指导教师现场讲授和示范操作、学生实际操作三个环节。在这种课程指导老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下,由于分工不明,不少课程指导老师仅仅负责学生每次到课情况的考核及最终的成绩评定,而未能发挥其专业特长,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指导。
(三)成绩考核与评价方式
目前,对于非机类学生的金工实习成绩考核,主要还是按照各工种实习指导教师的平时分次评定、课程指导教师最后综合评价的模式进行。具体的实施过程为:各工种实习指导教师按照学生对于每一次操作内容/操作件完成质量、时间、平时操作熟练程度和实习报告综合评价;实习的最终考核成绩由课程指导教师在各工种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基础上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档次综合评定。具体的评价标准为:
1.实习态度:自觉遵守实习纪律,不迟到、早退或无故缺席;
2.实习表现:按照操作件完成质量、时间、平均操作熟练程度;
3.实习报告:根据每次实习报告内容的总结记录情况评定。
可以看出,目前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并未给课程指导老师提供十分明确的评价依据。由于课程指导老师并未实质性地参与到指导学生金工实习的过程中,对每一个学生的实习表现及情况无法了如指掌,却是学生金工实习最终成绩的评定人,他们只能简单地近乎草率地对学生各个工种的实习成绩进行加权平均,以此来给出最终成绩。此外,这种只以学生的操作结果及实习表现为依据的评价方式相当于把实习课等同于实验课来对待。
三、提高金工实习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实习内容安排方面
1.由于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量具、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各类参数测量和检验(如表面粗糙度、精度)等方面的实习内容,学生一般只是掌握了简单的游标卡尺和高度尺的使用,对内径千分尺、百分表、气动量仪、粗糙度量具等还非常陌生。因此,建议增加一定的学时,用以开设量具的读数方法和应用以及误差分析的教学和操作训练。该部分内容可以放到钳工和车工培训环节进行。
2.已经开设的部分传统加工方法(车、铣、钳、铸、焊)的实习容易上手,操作性强,依然是金工实习中的重要基础环节,应当保证足够的实习课时,如把铸造和焊接各自分开设置为1.5天。
3.由于许多非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中并不包含《金属工艺学》以及《CAD/CAM数控实践》等课程,学生在短短的1.5天内很难理解掌握数控编程的操作。建议对于数控加工的内容在学生大一时不宜开设操作性和实践性太强的内容,主要还是以操作观摩为主,内容可以广泛一些,除了数控车、数控铣外,还可以向学生展示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成型等的操作观摩,这样既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见识更多的现代加工方法,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实践的兴趣。
4.應当将现有的每周半天的分散实习改成集中实习的方式,比如可以安排在学期的开头或者结尾,或者可以安排在寒暑假。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连续集中的实习,可以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到金工实习当中。
(二)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方面
目前金工实习的教学采用以现场实际操作为主,课堂和课后理论学习为辅的形式,各类多媒体教学形式也已引入到教学工作中,总的来说是可行的。但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实验教学中心各工种实习指导教师和机械系专业课程指导教师三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三位一体的教学关系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和效率,是需要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议可在每一工种开始教学训练之前,由专业课程指导教师对学生就该工种的作用、历史状况及前沿技术发展做一个比较宏观的介绍(可以结合多媒体等视频材料)。
2.在每一工种完成以后增加教学小结环节,由学生完成阶段小结并进行口头汇报,由专业指导教师和各工种指导老师进行点评。各阶段完成后及时给出阶段成绩。
(三)金工实习成绩评定方面
高职类《机械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促进的机械类工种技术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多为生产上使用的零部件和机构等的实例,专业技术知识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都比较强,其中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很抽象,如果仅用语言或文字描述,这对没有接触过实际生产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感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因此,我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对增加学生的感知性认识,帮助学生更容易领会和接受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学习方式上
高职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像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等。以往说教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二)教学手段上
高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其规律。传统教学老师往往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手段。
(三)主观能动性上
高职新课程标准强调探究式学习,要做到探究式学习,就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能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而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接受的,因此效果不好。
(四)实践应用上
高职新课程标准的机械基础只针对有所关联的专业进行开设,且在课程的设置上坚持改革、发展和创新,强调的是基础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强调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是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并以操作性为重点。而传统课程下的机械基础老师多照本宣科,学生也缺乏实践的机会,使得本来很实用的学科变成了纸上谈兵。
二、高职新课程下《机械基础》学时设置及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以往涉及面广的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化分类,分为基础知识、机械传动、机械零部件三大模块。对于基础部分以理论讲述为主,课时不宜过多。而其他部分则分为两种情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则课时均分;以实践为主的,适当增加实验课。这样一来,主题就得到了突出,老师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达到了学习目的。
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强调的是轻理论、重实践,轻说教、重自学。因此,应采取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务实且要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引入课堂,并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形成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使得机械基础教学不断推向前进。
三、高职新课程下机械基础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简述、工厂参观、演示讲授、总结实践”等四个步骤进行的教学方法。
“课堂简述”就是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对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所涉及实物加以概括讲述。如讲轴承、皮带齿轮传动一章时,讲述课题的纲要及介绍实物名称、分类、作用及用途,交代准备要在参观中注意实物的哪些问题,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大致了解,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厂参观”就是在简述后,把学生带到实习工厂或生产现场参观。让学生亲眼观看实物的外观、构造、设备、安装及应用。如在轴、轴承的现场教学中,学生亲眼看到轴承的构造及安装,轴的结构、加工过程,接触了真实的、活生生的具体事物,获得的初步印象就比较深刻。
“演示讲授”就是参观后再返回课堂,教师充分利用挂图、示教板、模型的直观演示及实物的剖析来系统详细地讲授课程的重点内容。例如,在液压传动三位四通换向阀教学中,若以看不到内部结构的实物进行教学,学生不易理解。而利用剖开的、滑阀可移动的示教板边演示、边讲解,学生可直接观察滑阀的几个动作过程,便很容易掌握换向阀不同通路情况和中位机能不同特点。
工件合格率
朱桂林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江苏常州213032)
【摘要】目前,技工学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实习工件的评分以六十分为及格,评分标准允许所测量工件存在百分之四十的缺陷,而等到学生下厂实习或者工作后,他们会发现这种评价方式完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很显然,这两种评价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差距,如何完善在校学生实习效果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从而为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显得迫在眉睫。
关键词 质量意识;技工学校;循序渐进;校企合作;零缺陷
笔者从事技工学校机械类实习教学有四年多的时间了。本文结合笔者平日的教学浅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产品质量意识。
1提高学生识图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实习工件质量打下知识基础
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就是能够让学生读懂图纸,理解所完成任务的具体工作要求。就目前而言,技工学校机械类学生的识图能力比较弱,他们对图纸的要求尚不能完全理解,有些学生甚至几乎读不懂图纸的各种要求,很显然,识图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实习效果将直接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针对我们学校而言,制图课程在实习课程之前就有所铺垫,我建议在先前的制图课程中就有针对性的对后续要完成工件的图纸进行适时地学习,分析和理解,使得制图课程更加具有专业针对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在后续的实习课中,专业教师也很有必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制图课程的补差、补遗工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实习工件质量打下第一道保障线。
2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来提高学生实习工件的质量
在通常情况下,加工工艺的合理与否将会对完成工件的效率和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铣削介于两配合件之间的孔时,通常情况下,操作者需要将钻孔作为最后一道工序完成,方可保证孔的位置要求。而未经强化训练的实习学生对这一点理解不是很深刻,很有可能进行单个半孔加工,这样就出现了我们平日里见到的千奇百怪的实习工件。有时,在加工某些工件时,只要出现了工艺过程的不合理,那么操作者就无法将工件加工出来,更加谈不上工件质量的高低了。故,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对提高学生实习工件的质量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合理的加工工艺提供给学生进行参考,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用集体的力量制定加工工艺,但是在加工之前必须经过老师的审核,确保加工工艺合理后,才可以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加工任务之前,必须要确定自己的工艺是合理的,是可以加工出合格的零件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坚决消除“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下手再说”的情况,而要坚持“做就要做对”的原则,为更好的适应企业的要求树立合理的工作态度。
3加强巡视、消除学生的不良工作习惯
在上述识图能力有了提高和所制定加工工艺合理的前提下,我们并不能保证学生的实习工件质量就没有问题,通过多年的实习教学积累,我们发现学生在加工工件过程中的种种不良工作习惯会给加工工件的质量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比如,学生在铣削装夹工件时,为了精确的定位而对已加工表面进行不合理地敲击,最终造成工件表面质量的减低。再比如,在磨削时,对工作台不正确地清理方法会造成工件基准面与被磨削面之间的平行度误差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加强巡视,根据学生具体的不良工作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性指导,力争做到“关键步骤不打折,灵活处理环节要巧妙”的实习要诀,在集中讨论的环节中,我们还要发挥好学生的首创精神,在学生中发起“能不能做得更好、赶快”的企业理念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合理测评,“废品不废”的教学安排
在学生课题结束后的测评环节中,传统的做法是:给学生一个“分数”,或者是“合格、不合格”等评价,我认为这样不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久而久之,经常被评为“不合格”的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对教学工作带来不利因素。
在教学安排的过程中,合理的测评会给学生的实习效果带来许多正面的影响,比如,我会要求学生进行收尾时进行自我测试,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实体尺寸要稍稍大于最终的实体尺寸。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即使学生在自我测试时,出现了尺寸超差,一般情况下还是可以进一步加工,从而使得最终上交的工件符合图纸的要求,教师的最终评判会给学生一个“合格品”的评分,这样学生可以在自我评价阶段消除“废品”(半成品),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激励,同时也达到“做出的产品是合格品”的教学理念。
5小结
关键词: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方式
1 前言
机械基础是中职学校机械加工制造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从事机械类工作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技能,并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这门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愈加突显,所以改革传统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已刻不容缓。
2 机械基础传统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生源质量不高
近年来,中职学校教学的对象发生变化,由于中职的扩招,中职招生几乎是“零门槛”入学。进入中职的学生不少基础较差,而且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
2.2 传统理论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机械基础传统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而理论学习较为抽象,没有与实践相结合的话,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并且理论知识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往往都是死记硬背,因此学习积极性不大。
2.3 配套实习实训设备缺乏
由于经济问题,目前仍有不少中职校机械基础这门课的教学设施以及实验实习器材相对比较短缺,缺乏完整的相配套的实习实验,这门课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自然学生难以理解,也没有很高的学习兴趣。
3 提高教学效率的相关对策
3.1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目前,大多数职校生都是中考落榜生,心理上总一些失落感。作为一个合格的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把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还应该深入到学生中间,把学生当朋友,平等相处,相互尊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你说出心里话。其中尽快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显得非常重要,要让他们认识到上职中并不是毫无出路,只要他们努力学习,将来一样可以大有作为,并要列举大量事实作为佐证实例说明。比如学校以往的优秀毕业生,有的是行业比赛状元,有的已经走上高层领导岗位,有的对口高考上本科大学以及研究生乃至继续出国深造,有些成为知名企业家,等等,让学生看到希望,增强信心,从而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3.2 认真备课,钻研教材
认真备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吃透、吃准教材的同时还应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及参考图书,了解教材的内部联系并清楚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内容,对教材的不足能恰当地补充;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上课时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加强学生的理解。
3.3 教学方法多样化、灵活化
1)回顾法。利用课前几分钟,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简要回顾一遍,以便承上启下。回顾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教师复述的方式进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在课程内容教授的中间,也可以经常穿插引用回顾复习法。
2)导入法。常言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教师有一个吸引人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有好多内容与日常生活有关,教师可以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接着向学生展示实物教具,学生一目了然,短短几句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地位,讲授知识,在讲解的过程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加以理解和掌握。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使用清晰、精练、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使教学概念、方法表述得生动明了,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素质的活力。
4)问题式方法。教师合理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恰当的课堂提问会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悬疑,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状态,从而吸引学生去探索这一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5)直观形象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以鲜明的感性认识,降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难度。模型教具是专业基础课学习的一项重要工具。在机械基础教学中,每当引进一个新的机构时,教师应该以机构的模型导入,随着机构的演示,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与呆板的黑板相比,多媒体教学更能充分创造出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如平面连杆机构这一章节,传统的教学很难反映出机构的运动特性、受力情况;而采用多媒体课件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从通过Flash课件看到铰链四杆机构运动的全过程、各构件的运动速度及位置。这样可以做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良好。
6)课堂讨论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的问题,采用课堂讨论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热烈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学到了知识。例如在讲V带的正确安装和使用时,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V带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3.4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针对中职学生自制力差、纪律性差的特点,教师上课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听课及参与课堂学习情况,要不时地将视线重点落在后排和两边,不至于学生因为教师关注的“盲点”,而放松自己或感到自卑。同时,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表情,力争从他们的表情看出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良好的课堂气氛,既要严肃又要活跃。在课堂教学中,该严肃的时候一定要严,比如课堂纪律要严肃。教师不能放任学生随便说话、做小动作、玩手机等一系列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活动。另外,教师要采取相应措施活跃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尽量使用赞扬性的语言,不采用批评性语言;其次,教师应该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传授知识,把枯燥的概念和理论,借用风趣的语言,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愉快。
3.5 总结归纳
在学习中学生经常感到教学内容繁杂、零散,缺乏系统性。对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能力。经常性地做小结归纳,可以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次课一小结、一章一总结、期末大汇总的过程。这样下来,学生基本上对本课程已心中有数,考试就容易多了。另外,学生通过认真系统地复习,不仅能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检查、纠正自己记忆中的错误;而且能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陈海魁.机械基础[M].3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牟玉波.怎样培养职校生学习《机械基础》的兴趣[J].吉林教育,2010(1):110.
[3]杨胜卫.《机械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5(4):20-22.
[4]王伟华.多媒体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9):75-76.
[5]张英梅.技校机械基础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J].中等职业教育,2010(1):15-17.
【关键词】教学整合 项目教学 课程改革
一、目前教学状况分析
各中、高等理工类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机械制图》这门课,《机械制图》不仅是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也是重要的技能培训课程。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图形表达能力和空间形象思维能力。目前,学生从学校到学校,对于工程意识很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出现了对机械制图知识疲于应付、顾此失彼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且学生的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对学生需求的提高,图纸信息已从传统的手工绘图转变为计算机绘图,那么,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也必须要掌握如何用计算机来快速准确的绘图能力,我们的学生在学校也应该具备这样的初步能力。
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教师通常利用教学模型和挂图,辅以教具(三角板、圆规等)在黑板上绘制演示,向学生讲解绘图原理和方法,学生则通过大量练习巩固知识。这种枯燥缺少互动的教学方式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教学效果很差,学生往往课堂听不懂,课后作业不会做,学习积极性很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广泛应用《AutoCAD》(下面简称《CAD》)软件,实现了甩图板无纸化办公。大、中专院校大都开设了《CAD》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兴趣较浓,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学生光会计算机绘图中的各种命令操作是远远不够的。机械制图不仅是学习《CAD》的基础,更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前提,看不懂图纸,未掌握零件图的识读在工作和学习中寸步难行! 为了满足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将《机械制图》和《CAD》这两门课程融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改进
1.教学模式的改进
工程制图作为技术基础课,实践性强,很多学生在课上能够听懂,且能想出立体图,但课下独立思考做作业时却一塌糊涂,漏洞百出。因此,机械制图的教学模式应由单一的课堂教学扩展为课堂教学和课程辅导两部分,也就是说要安排相应的习题辅导课,从而能够让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共同讨论,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改变以往学生完全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为了使习题辅导课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很重要,它主要体现在设计讨论题、多种讲解形式以及教师的应变能力。比如:教师要出一些能举一反三的典型题,补画第三视图的一题多解题等来锻炼学生灵活思维。设计出较好的讨论题后,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学生彼此之间的讨论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期间,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注意把握讨论中出现的新观点、新想法,而对于讨论中的偏见或误解要适时的修正。最后对讨论中出现的情况进行概括、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这个讲解,总结的形式也很重要,教师的思路要清晰,语言简练,可以板书画立体图来将学生头脑中的抽象思维转变为直观的图形,这样也能够锻炼学生画轴测图的能力。还可以利用三维软件来演示,通过灵活运用三维设计软件,来绘制作业中的立体模型,学生可以动态、直观地观看到模型形体的各个侧面,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立体思维得到进一步锻炼。
2.《机械制图》与《CAD》的整合
将《机械制图》与《CAD》整合成一门课,分为九个章节,课时安排为1:1,先讲解机械制图后讲解计算机绘图。这种方法能把这两门课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具体整合措施如下:
1) 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制图的国家标准; CAD的基础知识,包括用户界面、设置绘图环境
2)机械制图中点、线、面的投影,投影法的基本知识; CAD基本命令的使用,平面绘图的基本训练
3)柱体与回转体的概念、投影特性; CAD中用拉伸命令绘制柱体,旋转命令绘制回转体
4)机械制图讲解组合体的识读、尺寸标注,手绘轴测图的画法; CAD绘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尺寸标注、轴测图的绘制
5)截交线与相贯线的性质与画法; CAD中如何绘制截交线与相贯线
6)机械制图中机件形状的表达方法,包括基本视图、剖视图等; CAD绘制基本视图、剖视图、局部放大图等
7)标准件和常用件的讲解; CAD绘制螺纹紧固件、键、齿轮、轴承等
8)讲解零件图的作用、内容、表达方法、技术要求; CAD绘制完整的零件图
9)装配图的作用、画法、装配工艺结构; CAD产品设计方法及装配图
四、 教学方法总结
在多年的《机械制图与CAD》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思索和进取,总结出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 精讲精练
教师在课堂上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画图方法,在黑板上用圆规和三角板示范制图,在机房广播教学CAD操作,无论是手工制图还是计算机绘图,精讲完随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在一旁指导检查。由于该门课实践性较强,课堂和课后必须配以相应的练习来巩固,在中职教育中,教师要对习题集上的习题必须进行优化处理,从易到难,达到开启学生活跃思维的效果。
2. 直观教学法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带上教研室相应的机械模型,让学生直接感知,课堂分析模型的点线面,并利用CAD绘出其三维造型及其三视图,帮助学生进行“空间-平面-空间”的思维培养。对于空间思维能力特别差的同学,让他们课后用橡皮泥通过组合或切割自制各种组合体,并从各个角度观察组合体,按投影规律画出其三视图。这种直观观察和练习多了后,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必将大大增强。
3. 加强徒手绘图训练
在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徒手绘图训练只占很少一部分学时,其内容主要是徒手绘制简单组合体或零件的正等轴测图。不少学生在做题时,总是花费很长时间思考立体形状,他们只是坐着“空想”,而不会用笔记录思考过程,这样的答案就不完整。在生产实际中,操作人员经常也是通过徒手绘制草图来交流设计思想。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必须要求学生掌握轴测图的绘制。在补画组合体第三视图时,先徒手画出各基本体的轴测图,再根据其配置关系,通过修改和组合基本体轴测图,直至画出完全符合已知条件的组合体轴测图。通过徒手绘图的训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组合体识读的能力。
4. 在零件图测绘中引入项目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