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辩证的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市政道路;高边坡施工技术;锚索;加固
市政工程是一个较为繁琐的工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工期要求比较紧张,由于这种情况质量上和技术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高边坡加固施工质量方面问题相对严重些。本文结合自身经验,对市政工程高边坡施工技术的实际使用展开相关探讨。其中锚索施工技术的最大优势便在于它既可以将结构物自身重量减轻,还能节省工程材料以及施工成本,从而确保整个市政工程高边坡的安全与稳定性,与此同时它还可以给施工单位带来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所以该技术在当前的市政工程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1 高边坡加固施工技术
(1)开挖原则。开挖边坡时需要坚持一级边坡开挖完就要立即对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而多余的土方要及时运走;开挖边坡时一定要确保边坡整体的稳定性、平整度和坡率; 有些地段的岩体破碎程度比较严重,一些岩层甚至出现了倾斜现象,这时就需要隔断开挖。
(2)开挖的方式。为了确保边坡施工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施工人员在对该工程开挖边坡时需要采取预裂光面爆破的施工方法; 对于土夹石等地质情况比较复杂的地段,施工人员还需采取小孔径的手风钻进行钻孔; 土质边坡则需人工辅助和机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开挖。
(3)边坡排水。开挖边坡前需要在山坡一侧做好截水沟,以便施工时能将地面水引走。施工人员要沿着坡顶走向来修筑排水沟将雨水疏导走,并且还需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滑坡事故的发生。
(4)验收工作。边坡开挖后还需对边坡设计的尺寸、坡度以及平整度等各项质量技术指标作详细的检查验收工作; 如果发现有欠挖或者超挖的边坡要及时修正处理,直到质量满足施工设计要求为止。
2 锚索结构设计原理
锚索是指把滑动土体产生的拉力逐渐传递给稳定岩土层里面有关的结构体系中的一种高边坡结构。锚索一般由锚头、锚固段以及自由段三部分组成。在这里面锚头为锚索外端用作固定或者开展锚索张拉固定施工作业的位置,锚头一般由锚具、垫板与保护帽三部分构成;而锚固段则是把远端拉力传递到比较稳定的岩土里面;所谓自由段通常指把锚头拉力逐步传递到锚固段中间位置,它通常包含注浆体育防腐结构两个部分。另外,锚索也还包含注浆塞与支架等多种配件结构。锚索则分为锚头、锚固段以及自由段三个部分,为了确保锚索可以适当的承受一些外力,就能确保整个高边坡施工过程得以顺利进行,进而将土体加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 市政工程高边坡支护锚索施工工艺
钻孔属于锚固工程中施工费用最高而且控制时间最长的施工作业,因而也成为整个锚固工程中影响经济效益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锚固钻孔必须达到施工设计所需孔径、长度以及倾角,只有采取合适的钻孔措施才能保证精度。为了确保后续锚体插入以及注浆施工作业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必须达到以下施工规范要求:
3.1 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施工
根据边坡防护设计图,按设计要求,将锚孔位置准确测放在坡面上。一旦遇到坡面不平顺或者由于特殊情况而造成施工困难时,就要在施工设计的监理单位同意后,以保证坡体稳定与结构为前提,适当的把定位精度放宽或者将锚孔定位调整好。
3.2 选择合适的钻孔机具
施工人员在选择钻孔机具时要结合锚固地层类别、锚孔的孔径、锚孔的深度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施工条件选取合适的机具。
3.3 锚孔钻进施工作业
脚手架在搭设时一定要确保可以达到承载力以及稳固条件所需,之后结合坡面测放孔位,并将机座水平定位与立轴的倾角(也就是锚孔倾角)确定下来。需注意的是钻机立轴倾角要和钻孔倾角保持一致,对于锚孔开钻就位时存在的纵横误差通常需控制在50毫米左右,高程误差则需控制在100毫米左右,对于钻孔倾角与方向必须满足施工设计要求,一般其倾角误差需要控制1.0左右,而范围误差则需控制在2.0左右。
3.4 钻孔一定要干钻
根据钻孔的要求要进行干砖,且坚决不允许采用水钻,这样才可以保证锚索施工作业不会影响到边坡岩土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而确保孔壁粘结性能达到施工规范要求。此外钻孔的速度要结合钻机性能以及锚固地层进行严格控制,以免钻孔时出现扭曲或者变形现象,从而导致下锚出现困难或者造成其它意外事故产生。
3.5 认真观察钻进过程
施工人员还需认真观察每个孔位所处地层的变化,对于钻进状态、地下水和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一定要做好施工现场的记录。假如出现塌孔或者缩孔等不好的钻进现象时,施工人员一定要停止钻孔,并及时采取固壁灌浆的方法进行处理,等到水泥砂浆初凝结束后,施工人员还需重新扫孔钻进。
3.6 钻孔孔径、孔深要求不得小于设计值
在钻孔施工中,保证孔径是非常关键的。相关规定要求,施工使用的钻头直径不能大于设计的孔径。为确保锚孔深度,要求实际钻孔深度大于设计深度0.2m以上。
4 市政工程高边坡支护锚索施工注意事项
(1)在施工期间,要对施工场地有特别的要求,要严格选用,要做好场地和场地之间的隔断工作,目的是防止边坡支护出现危险事故,以便保证下方的安全。另外,一定要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工作地点,对边坡的局部应该做好检查,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发现,并以最快的速度解决。
(2)在锚固段,锚索应该选用定位环或是铅丝对其定位,在锚固顶端不应该附带导向帽,在进行张拉时,锚索自由段应作防腐处理,钢铰线采用除锈、刷沥青船底漆、沥青玻纤布包裹,且不小于三层,防腐处理后,将自由段装入波纹套管中,自由段套管两端200mm长度范围内用黄油充填,外缠工程胶布固定。
(3)进行张拉施工之前,要做好标高定位,对张拉设备进行检查,做好锚索的张拉试验。
(4)在进行张拉试验时,应该对张拉力过程中的损失量做好记录,在进行超张拉时,注意张拉的控制力不能大于钢绞线锚索的强度过多,大约是原有强度标准的2倍左右,对工程锁定以后,如果发现预应力出现了过多的损失,那么就要及时对确实拉力进行弥补。
(5)在施工中需特别注意的问题,应及时对预应力预锚试验进行监测,通过试验能够对锚索的锁定值进行估算,并估测出时间的受力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其稳定。
(6)锚索在张拉锁定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在注浆体及砼腰梁抗压强度超过80%时才能进行,在锁定之后,如果发现其中出现了预应力损失的情况,那么就要及时对其进行填补,这样才能将机械上多余的钢绞线切除,并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防腐,可以通过涂抹防腐油的方式对钢板上的锈进行清除,最后进行封锚。
5 结语
总之,锚索施工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找市政工程高边坡工程中,并且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其优势特点在于不仅可以确保坡体的结构稳固,还能增强高边坡整体上的稳定性,诸多工程案例表明,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在市政工程工程中的发展空间很大,加上其自身的潜在优势,在今后的市政工程工程建设中,其施工技术水平会越来越高,并且可以给公路工程项目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尹华.浅谈高边坡支护锚索施工技术[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3(06).
[2]王绵珊.浅议锚索框架梁与锚杆框架梁施工技术[J].商情(财经研究),2013(03).
关键词:中医发展;哲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413-03
在目前的中医发展问题研究中存在着一种拒斥哲学的倾向,表现有三:(1)把中医理论中的哲学特质看成是中医发展的最大障碍,否认哲学在中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虽不明确否认哲学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但对哲学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持怀疑态度;(3)在中医发展研究中缺少哲学的指导和配合。这种倾向对于具有浓厚哲学色彩的中医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笔者认为,中医在现代的发展仍需保留其哲学特质,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和参与。
1 哲学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
中医的特色之一就是以哲学为其理论的基础。中医在产生初期是与哲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古代自然科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医学知识都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存在于哲学知识的母体之中。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医学知识贫乏,无法揭示人体的内部成分和组织结构以及致病的原因和机理,因而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也就不得不采取哲学思辨和猜测的方式。是中医以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使得中医能够树立大体正确的人体观、疾病观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并以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为基础,建构了自己的整个理论体系。
随着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兴起,医学和其他自然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西方的古代医学把自己建立在自然科学和实验的基础之上,完成了由朴素医学到科学医学的转变,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世界医学发展的主流形态。中国的自然科学由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国情而未能有长足的发展。因此,中医没有象西医那样获得自然科学和实验的有力支持,没有走上医学发展的常规道路,造成“中医发展两千多年来只有量变,没有质变。”直到今天仍然停留在朴素医学阶段。
中医在当代如何发展已经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学者对中医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中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中有一些学者对哲学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颇有非议,甚至把它看成是中医发展的最大障碍。实际上,哲学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中医能够有效地诊治疾病,除了它是同疾病长期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之外,也与它的理论基础是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尽管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等缺陷,但它们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把握是大体正确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与自然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客观世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正确反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是在宏观或一般层次上的反映,而自然科学则是在微观或具体层次上的反映。因此,以哲学为基础的中医和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西医都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治疗疾病,这正是哲学作为中医理论基础在今天仍具有合理性的根本原因。中医运用哲学建立的唯物主义的人体观、疾病观、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和包含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直到今天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医突出的疗效也充分证明了哲学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药毒副作用和抗药性的不断出现,医源性疾病日益增加和疾病谱的改变,西医对一些疑难病症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的优势更加凸显,这里面理所当然地也包含着哲学的积极作用。
2 哲学贯穿于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去掉了哲学特质中医理论也就解体了
如前所述,中医是借助哲学建构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它的一些重要思想和基本概念,如阴阳、五行、天、象、气等等就是直接从哲学中移植过来的,这些哲学理论和概念贯穿于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或者说,中医主要就是运用这些哲学理论和概念进行思维的。以阴阳学说为例。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是构建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其内容涵盖了中医理论的人体观、疾病观、辨证论治、方剂与药物等方方面面。如中医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就是建立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之上的。关于人体的产生,中医认为是阴阳媾精而形成的。《内经》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阳化气,阴成形”。对人体结构的认识也是如此,《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人体内外、上下、表里、腹背、脏腑各个方面,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无不构成阴阳联系、对立统一,并由此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学术体系”。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也要运用阴阳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只有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反之则生疾病,即《内经》所讲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诊断疾病也离不开阴阳学说,“八纲辨证”中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其中阴和阳为总纲,即表、热、实归属于阳证;里、寒、虚归属于阴证,这是中医诊断时分析病情的最基本的依据。中医治疗疾病的思路也离不开阴阳学说,即调治阴阳,使其恢复平衡,即以“阴平阳秘”为目的。中药的性、味、功用也分为两大类,如辛、甘、淡味,性温热、燥烈、升散的药物属阳;酸、苦、咸味,性寒凉、滋润、降敛的药物属阴。可见。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无处不在,指导着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组方用药。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已经深深渗透在中医的全部理论之中,也是贯穿于中医观察人体、诊治疾病、组方整个过程的根本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自然科学的理论置换出中医的哲学特质,那么,就必然造成中医的基础理论与中医的其它理论、方法的激烈排斥,导致“两张皮”的后果,或者造成中医理论体系的崩溃。因此,在中医的的创新过程中,中医理论的哲学特质应当保留。当然,作为未来的、新的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哲学,应该是去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中的不合理的成分、经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改造过的科学的哲学。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改造的过程中,除了继承和保留其合理成分之外,还必须注意继承和保留它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现代的哲学理念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能够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更有利于我们对它的继承和发扬。
3 医学的发展必然向具有辩证思维的医学形态回归而辩证思维正是中医的天然优势
世界医学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朴素医学(古代医学)阶段,正在经历科学医学(近现代医学)阶段。从它的发展趋
势来看,它将发展到“系统医学”(后现代医学)阶段。
朴素医学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辩证医学,它以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用整体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观察人体和治疗疾病,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朴素医学也存在很多缺陷,如它的基本概念模糊不清,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义,理论没有严密的逻辑性,缺乏实验的证实和自然科学的根据,直观性、猜测性较为突出,在诊断治疗上也缺乏明确具体的技术规范,等等。
科学医学克服了朴素医学的直观性和猜测性,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自然科学和实验的基础之上,从而获得了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有力支撑,使自己具备了“科学的形态”并能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因此称之为“科学医学”。但科学医学由于受还原论的影响,对人体的研究只关心各个部分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虽然对人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但它却不关心整体,忽略了人体疾病与人的心理、环境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以,它在许多复杂疾病的治疗方面很难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科学医学否定了朴素医学,大大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但它在整体观、辩证思维上与朴素医学相比,却产生了倒退,这也正是制约它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
系统医学是一种以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为指导,以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医学的合理成分为基础的辩证医学,是世界医学发展的新阶段,是公认的新世纪医学。系统医学将否定科学医学,当然,系统医学对科学医学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它将保留科学医学的合理成分,即以自然科学和实验为基础的医学科学理论和科学的诊疗手段。同时,抛弃了科学医学形而上学的人体观、疾病观。它强调医学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把人体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深入研究基因组信息与环境信息的相互作用,阐明发病机理,建立系统分析和预测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机理的新理论体系和技术平台,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可见,医学的发展必然要“回归”到辩证医学形态。
中医虽然也是具有辩证思维的医学形态,但它是原始的、朴素的辩证医学,它需要向现代的、科学的辩证医学发展。但中医发展的未来形态并不是系统医学,系统医学只是西医发展的新形态。而中医必须在坚持其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来发展自己,所以,中医的未来形态只能是一种类似于系统医学的、与系统医学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新中医学”。但无论如何,从医学的发展必然向具有辩证思维的医学形态回归这一大趋势来看,哲学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医的发展不能拒斥哲学思维,中医的哲学特质是中医的天然优势。
4 中医发展研究需要哲学的指导需要中医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携起手来进行合作
中医在创立时期深受哲学的影响,而中医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代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它需要哲学的方法和指导,这涉及到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虽然自然科学为哲学提供总结概括的材料,是哲学发展的基础之一,但哲学并不是对自然科学的消极反映,哲学会积极地、能动地影响自然科学,给予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自然科学越是深入发展,越会涉及到深刻的哲学问题,越是需要哲学思维为其开路,指明方向,提供武器。没有哲学思维,没有必要的各种逻辑范畴,自然科学就将寸步难行。列宁在20世纪初自然科学大发展时期就曾深刻指出:“因为,自然科学进步的那样快,正处于各个领域都发生那样深刻的革命变革的时期,以至自然科学无论如何离不了哲学结论。”中医学在学科归属上也是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都会涉及到一些哲学问题,如怎样认识世界医学发展辩证过程;中医发展的规律问题;如何用现代哲学改造贯穿于中医学的朴素哲学;中医与西医的关系;中医怎样才能既保持传统特色又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中医的未来发展形态是什么,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就离不开哲学思维,必须有哲学开阔的视野,要运用哲学的方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75-01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
我国医学起源于岐伯和黄帝。岐伯问?黄帝答。主要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诊断及治疗和预防;养生等各方面的理论;历代医学皆遵循以法,或奉以为法。
中医讲的“辨证论治”。――中医有“辨证论治”,西医也有“辨病论治”。中西医都有各自的辩证体系,根据各种疾病的特点,对患者作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相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症状,相同的症状有不同的疾病。所谓前者所言:“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己病。”两者是如何“辩证论治”呢?在这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由于近代中医强调的是“辩病”面对“辩证”方面尤其是对“症”字理解还不完全一致,因而对“辩证论治”以及如何“辨证论治”认识也就不统一。‘症’字在某些方面做“症候”或“症状”来理解,比如两人关系发生矛盾则这个‘症’字我认为必须做证据来理解。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如何懂得“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用”《内经》。
后作者,渐侵,红紫色,郑卫音。
前日,我去某卫生院中医馆,碰见一患者年龄30岁左右男子,我在旁边坐了下来,看看这位副主任中医师大夫如何“辩证论治”。‘四诊’(望、闻、问、切)半分钟未到;问患者哪痛哪痒?那男子说腹泻、腰痛等。伸舌一看、糊里糊涂地十七、八味药的大复方一张,一取三剂;服后再来叮嘱患者。真是头疼医头,足痛医足,医者自知脉理精微,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为何如此草率呢?不知‘辩证’何来‘论治’;如风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 ,以酸收之 ;以苦发之,湿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燥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这些主任医师是诊断医者,何谈“辨证论治”?此类医师举不胜举。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从《黄帝内经》开始,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它至今仍然不能脱离《黄帝内经》已形成的理论框架,这与现代科学在不断突破和否定中实现知识更新和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任何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思维辩证发展的前进运动。毫不例外,中医学的所有学科的发展,也同样是前人为了认识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而展开的一系列辩证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又使之存在着某些违背辩证思维发展的“唯心因素”,这些因素阻碍着中医学理论的继续深化和发展。因此,中医学必须打破其“唯心因素”造成的桎梏,才能实现辩证的“扬弃”,在创新的突破中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辩证发展的沿革
早在《黄帝内经》的时代,古人就以自然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的最高理论规范,建立了最初的理论框架。历代中医学家以此作为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立足于自身不同的医疗实践,不断丰富、充实了《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实践内容;他们往往致力于某一特殊领域的研究,使之得到深化,并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学术见解,使之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一)大量总结临床经验,丰富了前人理论的实践依据
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前人提出的理论往往为后世医家揭示了研究的方向、观点和方法,但与后世医家相比,其实践内容又是显得相对的贫乏。于是,和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者一样,历代中医学家就在规范理论的指导下,“力图扩大规范所能够加以说明的事实的知识,加强这些事实同规范预测之间的配合,进一步详细表达规范的本身”。这种以规范说明事实的过程,必然的结局是使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依据局限的事实材料得到的种种抽象,与日益丰富的科学事实和感性经验联系起来,用新的事实验证、丰富着理论原则本身。这是中医学理论从抽象向具体发展的第一种形态。
《黄帝内经》中对痹证已有相当深度的认识,《痹论》专篇论述了痹证的病因、病理、分证等。其言病因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言分证:”其风气胜者为 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显然,这对痹证的认识仍是较为粗疏的。后世张从正指出:”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则阳受之,故其痹行,旦剧而夜静;寒气胜者为痛痹,寒则阴受之,故其痹痛,旦静而夜剧;湿气胜者为着搏,湿胜则筋脉皮肉受之,故其痹着而不去。肌肉削而着骨……劳力无制、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儒门事亲·指风痹瘘厥近世差玄说》)他还提出了”痹证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的观点;这无疑对搏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作了重要补充。后世医家就这样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事实,积累新的经验,根据规范加以理论的说明。这些事实和经验也就源源不断地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客观依据,扩大新的应用范围,开辟新的发展领域。宋代陈无择创立三因致病学说;钱乙、张元素以脏腑寒热虚实论病机、辩证等等;后世诸家无疑地在具体内容并进而在理论框架方面更加完善了。
(二)立足于临床各学科的研究,使中医学理论在某些具体领域里率先发展
历代医家由于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临床实践以及思维研究方法上的特殊性,并使得他们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以其独特的见解,提出一系列规范制约下的新理论原则。随着认识的深入,他们日益深刻地揭示出各个具体领域的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弥补了规范理论只能抽象地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及其最简单的联系的缺陷。这是中医学理论从抽象向具体发展的第二种形态。是事实材料和规范理论互相沟通的逻辑中介。
如果说《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的辩证论治进行了一般规律的研究;《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则大量收集、整理了临床用的方剂。那么,与现今理法方药辩证论治体系相比,对治法的研究在当时无疑是比较薄弱的。这大概就是金元四大家至明代温补学派大都集中研究不同治法的逻辑原因。他们虽然在学术渊源上无不宗旨于《内经》、《难经》等经典,但是不同的实践基础使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学术道路。这表明,中医学和西医学一样,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
(三)积累对反常现象的认识,使中医学理论在突破中发展
任何事物的内部外部均存在着互相区别、排斥、对立的关系。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必然存在与自身相互对立、统一的物质势力。这种自然观使得中医学主要是从人体与自然界及其内部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来认识人体。当人们试图认识事物内部的阴阳变化时,他们就以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已有理论中的种种规定,往往只能先认识事物的某些方面,然后才能认识到另一些方面,日积月累,事物内部各个方面包含的差异性就开始显露出来,理论也就有可能更加全面,因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出事物内部的复杂规律。这是中医学理论从抽象向具体发展的第三种形态。它是前两种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最富有变革性创新性的一种形态。要使得人们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对人体复杂多样化的生理病理现象作出理论阐述,直接地推动了理论变革和进步。
中医学的外感病学说从《内经》到《伤寒》和温病学说,经历了从同一到两歧的发展。虽然《内经》还没有分别阐述伤寒、温病的理论体系,但它却是二者共同的理论基础。而《伤寒论》又使中医学能够在伤寒这个特殊领域,更深刻地把握外感病的发生传变及辩证施治基本规律。这是《内经》的外感病学说所不具备的。虽然曾经也有过将之作为整个外感辩证论治的理论尝试,但并没有如愿以尝。研究和认识的深入使得人们逐渐从更多的”反常“规象中认识到温病对于伤寒的特殊性,导致了温病学说的建立。中医学关于外感病的学说由此实现了自我的辩证否定。《伤寒论》的适用范围得到了更确切、具体的揭示,得到更加符合临床实际的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将有新的理论使《伤寒论》,温病学说互相区别的理论原则得到统一的阐述,使二者的合理成份构成为新理论中的一种局部情形,从而使理论在否定之否定中实现新的突破,达到新的高度。
二、中医学理论发展中的唯心因素
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局限,在中医学理论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形而上学与诡辨论的干扰,这种干扰违背了辩证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阻碍着理论的深入发展。
(―)形而上学的”道守如一“
两千年来,中医学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但是,它却始终没有脱离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其具体的理论原则,都只是对阴阳五行学说及其相应的理论结构的一一映射,表现出各种学说之间的理论同构现象,以习惯的语言表述,就是“道守如一”,“天道守恒”等等。在中医学的理论思维中,认识对象虽然是运动变化、复杂多样的,而按阴阳五行制作的理论框架又是一成不变的,在这种理论内部,实际上存在一种难以导致创新和质变的惰性结构,任何运动调节,都难以超脱出阴阳五行结构界限的范围。
(二)臆想矛盾的诡辨干扰
由于研究方法上的种种局限,中医学不可避免地具有猜测和想象的特征,使得它至今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把握各种互相作用、相互联系的具体过程,对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更是了解甚微。因此它无法象西医学那样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事物的功能行为发生变化时,其形态结构的变化如何?其功能形态变化经过的各个具体环节及其条件如何?可能的条件与可能的变化趋势及其相互关系如何?这方面的理论困难使中医学难以把握人体形态结构上的运动规律,也难以在直观领域以外确切地把握功能变化的具体条件和规律。因此,它不得不降低理论预测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以至出现这样的情形,理论可能对已经成为过去的事实作出种种合乎规范的解释,却难以对将来的现象作出有把握的预测。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用来说明气候变化及其与疾病流行关系的理论。何年何月出现何种气候,取决于运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但这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又不是确定的。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各年各月多种气候都有出现的可能性。它规定了每年的大运、主运、客运,主气、客气、胜气、复气等,却没有规定何年岁运太过,何年岁运不及,何年岁胜气不足,何年岁复气有余。一切均有待于”善言天者,必有厌于物“,即根据已发生的事实来选择理论说明的方式。以实践第一来说,这是正确的;但从理论预测来说,却反映了理论与现实的不和谐。这样的理论说明并没有把握变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只能是脱离了条件来谈论变化,将臆想的矛盾强加于事物本身,终究陷入了诡辨的泥沼。
三、中医学理论必须在辩证”扬弃“中发展
关键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血尿;辩证施膳;中药
血尿是肾小球疾病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是指尿中红细胞排泄异常增多,通常分为肉眼血尿与镜下血尿两种。肾性血尿是指排除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感染及泌尿系统结构畸形等疾病,由原发或继发的肾小球疾病所致的血尿。目前西医临床对此尚无非常有效的措施,治疗较为棘手。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中药对肾性血尿的治疗有着稳定、确切的疗效,优势显著,在肾性血尿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遵循"整体观念"、"辩证施膳"的原则,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肾内科门诊就诊的71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血尿患者进行辩证分型,给予中药及食物疗法,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国医大师张琪教授临床辩证治疗血尿的标准[1]并参考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中医辩证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1993年"全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类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3]拟定。排除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遗传性肾脏病(薄基底膜肾病、遗传性肾炎等)、腰痛-血尿综合征及运动所致的运动员肾炎等。71例均为我院肾内科门诊治疗患者,其中男9例,女62例,年龄19~73岁,病程10个月~30年。
1.2方法 由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对71例患者进行辩证,分为邪热内蕴、迫血妄行;气阴两虚、下焦湿热;肾阴亏耗、相火妄动;脾肾两虚、失于固摄4个证型。
1.2.1邪热内蕴、迫血妄行型 予中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金银花20 g、连翘20 g、生地黄15 g、玄参15 g、黄芩15 g、白茅根25 g、小蓟25 g、白花蛇舌草25 g、甘草10 g。1/d,分2次温服,连服2 w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治疗期间可以根据观察对象的兼证,在主要治法和方药不改变的基础上,适当加减药物。
饮食方面嘱咐患者营养全面、合理配方,同时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4]。多食清淡素食和水果;少食荤油;禁食辛辣;禁食海鲜、虾蟹、羊肉等发物[5]。饮食调配清热凉血之品,如西瓜汁、绿豆、梨、芹菜、鲜藕等。食用竹叶菜粥,即竹叶菜100 g、赤小豆50 g、糯米100 g。先把竹叶菜洗净,切成寸段;赤小豆、糯米洗净,浸泡发胀。放入开水锅内用文火烧煮,待米粒开花时,加入竹叶菜煮成粥即可。此粥可清热凉血、利水解毒。嘱患者服用3次/w,6次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6]。
1.2.2气阴两虚、下焦湿热型 予中药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方,黄芪25~30 g、党参15 g、石莲子15 g、地骨皮15 g、麦冬15g、生地15 g、车前子15 g、赤茯苓15 g、白茅根25 g、茜草15 g、小蓟20 g、滑石15 g。1剂/d,分2次温服,连服2 w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治疗期间可以根据观察对象的兼证,在主要治法和方药不改变的基础上,适当加减药物。
饮食方面嘱患者日常多食用核桃、枸杞、大枣之类益气养阴之品。服用膳方桑葚山药粥,用桑葚、山药、生薏苡仁各30 g、大枣10枚,粟米60 g常法煮粥。此粥有滋阴益气、渗湿和胃之功效。嘱患者服用3次/w,6次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6]。
1.2.3肾阴亏耗、相火妄动型 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益气补肾、固摄止血,阴虚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5 g,血尿甚者加生地榆、侧柏叶各15 g。1剂/d,分2次温服,连服2 w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
膳食服用鸽蛋百莲汤,即鸽蛋2个去壳,与百合20 g、莲子肉30 g加水煮熟,吃蛋饮汤。服用3次/w,6次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日常饮食中可加用芝麻、枸杞、海参等滋养肾阴之品,也可或用山茱萸30 g,老鸭1只煨汤食用[6]。
1.2.4脾肾两虚、失于固摄型 予益气补肾、固摄止血方,黄芪30 g、党参20 g、熟地20 g、山萸20 g、金樱子15 g、乌梅炭15 g、血余炭15 g、生龙骨20 g、生牡蛎20 g、茜草15 g、赤石脂15 g。1剂/d,分2次温服,连服2 w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治疗期间可以根据观察对象的兼证,在主要治法和方药不改变的基础上,适当加减药物。
食用菟丝子粥,将菟丝子30 g研碎,加水300 ml,煎至200 ml去渣留汁,再取粳米100 g加水800 ml煮成稀粥服用。服用3次/w,6次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6]。平时也可用15 g白茯苓加粳米50 g煮粥服用。
治疗期间应对患者耐心地讲解肾性血尿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患者对疾病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7]通过调整患者情志因素,改善精神状态,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病情好转。
1.3评价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中医症状量表积分、单项中医主要症状积分评价标准。由1名主管护师和1名医生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评分工作。
参考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医症候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 结果
治疗后中医临床疗效:显效5例,有效47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73.24%。中医症候评分见表1,治疗前后尿红细胞镜检变化。
3 结论
3.1病因病机 血尿最早的记载见于《素问》,隶属于中医学"尿血""溺血"范畴。根据其伴见症状也可归属于"腰痛""水肿""虚劳"等疾病范畴。现代中医认为,肾性血尿病位在肾与膀胱,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及内伤两方面。外感多见于风邪犯肺及热结膀胱;内伤则责之于肺、脾、肝、肾,多见于气阴两虚,脾肾两虚,湿热内蕴,气机郁滞等[8-10]。
3.2中药辩证方 邪热内蕴、迫血妄行者,因各种原因导致邪热蕴结于内,熏灼脉络,而致血溢出于脉外,发为血尿。《景岳全书・血证》说:"血本,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对于此类患者,治疗应当清热凉血。方中以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配伍白茅根、小蓟等凉血止血,配合清热凉血之食物,契合病机,才得使邪去身安。
气阴两虚、下焦湿热之辩证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补气固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多糖(APS)是黄芪药效的主要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抗炎[11]、保护肾脏[12]等作用。党参补肺脾气生津,麦冬、生地滋阴生津,车前子、滑石清热利湿,白茅根、茜草凉血止血,全方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清热利湿之功效。
I阴亏耗、相火妄动之辩证方以六味地黄丸为祖方加减化裁。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疗效显著,被誉为"补阴方药之祖"。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辅以山茱萸补养肝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泽泻配熟地黄泻肾降浊;丹皮配山茱萸清泻肝火;茯苓配山药淡渗脾湿。六药相配,三补三泻,补泻并用,以滋补为主。知母、黄柏滋肾阴、清虚热,辅以生地榆、侧柏叶凉血止血。诸药合用,滋阴降火、辅以止血,故疗效明显。
脾肾两虚、失于固摄之辩证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补益脾气,党参补肺脾气,两药合用,使脾气得健,方能统摄血液行于脉内。熟地、山萸肉滋肾阴,配伍收涩止血药,共奏益气补肾、固摄止血之功效。
3.3辩证施膳 辩证施膳即食疗,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名医孙思邀认为:"凡欲治,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至药耳,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遗疫者,可谓良工"。它的的特点是将防治药物融汇于饮食生活之中,既发挥药物的防治作用,又有食物的营养和滋味,且取材方便、选择面广,较之药材经济实惠。辩证施膳根据中医学理论的指导,结合患者的体质,标本兼顾,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体现了中医药食同源、药食同功的理论。在现代社会人们身体亚健康问题[13-14]越来越突出、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的背景下,中医食疗的作用日益被人们所关注。
3.4优势与局限性 中药配合辩证施膳治疗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血尿在减少形红细胞计数、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但本研究仅对71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患者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实验,未另设对照组,因为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样本量偏小,观察时间较短等因素,有待于今后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引入更多疗效观察指标、延长观察时间来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林启展,马育鹏,潘碧琦,等.张琪教授辨治IgA肾病尿血证经验[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3):234-236.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6-162,361-390.
[3]王海燕,郑法雷,刘玉春,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 1993, 32(2):131-134.
[4]邓丽丽,唐芳,邱露,等.中医膳食干预单纯性血尿的临床疗效评价[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5,15(8):478-481.
[5]光辉,许亚宁,雷桂娥.肾病患者饮食禁忌及食物疗法[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4):55.
[6]孙劲秋.从心论治肾性血尿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5):82-83.
[7]周文泉,沙凤桐,高普,等.中国药膳辩证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13-340.
[8]史佳影,董志刚.董志刚教授治疗肾炎血尿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6):1139.
[9]郭玲.何学红教授中医治疗肾小球性血尿经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3):244.
[10]尹洁,马进.肾性血尿中医辨证施治浅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4) :59.
[11]YuanY,Sun M,Li KS. Astragalus mongholicus polysaccharide inhibits lipopoly saccharide-induced production of TVF-alpha and interleukin-8[J].World J Castroentero1,2009,15(29):3676-3680.
[12]狄松波,陈清勇.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4 ):2341-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