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股市资金流向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股市的暴跌其实早有预兆,股市里的资金流动早在年初就已经预示了这一结果。作为股市中的淘金者,你是否知道怎样通过资金流动来判断大盘的趋势?是否能够先知先觉地买入或者卖出你的股票?我们将告诉你如何通过观察资金的数据来把握股市的趋势,把这纷纷扰扰的股市看个清清楚楚!
机构资金流向主导着股市的走势
在股市中有5类资金,基金、保险、券商、法人和普通投资者。前4类都属于专业的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他们占据股市51%的份额,交易金额的20%;普通投资者则持有股市49%的份额,交易金额的80%。机构投资者中,以基金的资金规模最大,其股票资产总额达到14000亿元以上,占据A股30%的份额,交易金额占股市总交易金额的13%。
虽然机构投资者在资金筹码上和普通投资者平分秋色,但是,事实却证明,只有机构资金才能主导股市走势,这主要有2个原因:
原因之一:机构投资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由140多家券商组成的庞大研究体系为机构提供服务,而且他们还有一套完善的投资决策和风险控制体系,这使得他们能比普通投资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大跌来临之前更快地卖出股票,在机会显现之时更快地买入股票,这也是为什么机构资金能预示股市走势的最根本原因。而普通的投资者由于知识有限,往往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比较容易落入听消息、凭感觉的投资误区,不能理性地对待股市的涨涨跌跌,成为市场的追随者。
2008年的资金数据很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现象:根据TOPVIEW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很多普通的投资者还沉浸在奥运行情和冲上6000点的欢呼声中,大量买入股票,而此时,机构投资者已经预判到了经济增速放缓、全球次贷危机的风险,开始减少A股资产。
原因之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一致性较强。作为机构投资者,除了其中的大小非之外,其投资决策具有相当高的一致性。由于这几类机构投资者依靠的是相同的研究体系,而基金、券商、保险这三个行业中的人员相互探讨也甚多,甚至,人才流动也很频繁,因此,他们的投资策略大同小异,并不会就宏观经济面和大盘趋势有太大的分歧。
例如在2008年,基金、保险和券商都是从年初开始减仓,不同的只是减仓的幅度和持续性。其中,基金由于有仓位限制,股票型基金必须持有60%以上的股票,因此,从5月开始放缓了减仓的幅度;保险公司的资金安全性要求最高,因此,它实行了坚定的持续减仓操作;而券商一开始也是持续卖出,但是,到了6月份,券商对大盘的风险判断趋于减少,开始逐渐小幅增仓。
机构资金动向预示大盘趋势
通过TOPVIEW系统,投资者可以很轻松地观测到机构席位的每日进出资金量,根据机构的资金动向来增加对大盘趋势的把握。如果机构席位持续净买入,就显示机构看多后市,后市上涨的机率较大;而如果机构席位持续净卖出,就说明后市可能会有风险。以下表1和表2,我们通过2008年的资金流向分析来说明。
根据上交所TOPVIEW的各个席位的月度买卖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伊始,除了包含大小非的法人机构者之外,其它机构席位的股票卖出金额大大高于买入金额,1月份,基金、保险和券商这三大机构分别减持了45.09亿元、107.80亿元和273.02亿元的上海A股,尤以保险席位减持力度最大。
事实上,在接下来的2、3两个月里,基金、保险和券商席位仍然在大量地卖出股票,总共减持了401、857亿元的股票(2月春节期间休市,交易日比其它月份少了5天),可以看出,其减持的趋势非但没有减缓,反而在加速。
如果投资者在3月底时看到这些席位数据,就应该提醒自己了:这些机构资金这么坚决地卖出股票,足以说明他们对后市的看法比较悲观,自己也应当采取减仓操作或者退出股市再说。很可惜,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普通投资者并没有意识到风险,依旧沉浸在奥运行情和政府会救市的期盼之中。根据TOPVIEW的月度资金数据显示,2、3月份,普通投资者席位不仅没有减持,反而不顾大盘的调整,大量增仓了636亿元和1298亿元的股票,和机构投资者的操作方向正好相反。
如果说,前3个月的机构席位进出还不能很明确地说明机构投资者的态度,那么4月24日调降印花税这一事件,显示机构席位的减持是坚决而明确的。
4月24日,政府宣布降低印花税至千分之一,普通投资者认为这是政府出手救市的举措之一,股市即将反转。根据TOPVIEW的席位数据显示,当日普通投资者席位在当天净买入沪市A股150亿元,当天股市大涨。但是,与其不同的是机构席位的交易数据,基金席位当天净卖出116亿元,保险席位净卖出18亿元。不仅如此,随后的6个交易日里,普通投资者席位的交易积极性在大幅增加,交易总金额达到年度最高水平,净买入总金额达到了335亿元;而机构资金仍在持续地卖出,基金席位、保险席位、券商席位总减持了260亿元的上海A股。随后,上证指数维持了6个交易日的反弹后,反转掉头下跌,并从此一蹶不振,市场的走势让散户们大失所望。
事实表明,绝大部分的普通投资者非常乐观地看待印花税的调低,认为股市即将持续上涨,而机构资金并不乐观,认为经济发展预期仍未向好,大小非压力依旧很大,因此持续果断地减仓。如果投资者在5月初能够注意到机构席位的资金流向,了解到专业投资机构对后市的判断,就可以考虑部分或者全部撤出股市,这样,损失也将会减少很多。
机构资金流向帮助发现投资价值
资金流向分析不仅仅能帮助我们判断大盘的趋势,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机构对行业和个股的投资行为,从而挖掘行业和个股的投资价值。
监测股市中板块和个股的资金流向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因为TOPVIEW分析系统本身就为投资者提供了现成的统计数据,每天、每周、每月提供板块和个股的分类资金流向,投资者可以通过比较每个板块机构资金流入的金额来看出机构资金现在关注的行业热点,还可以进一步地在这些热点行业中找出机构资金流入最多的个股,寻找投资机会。
不仅如此,机构资金流向也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加正确地判断投资价值。我们以奥运板块为例,看看资金分析如何帮助我们理性看待奥运板块。
根据TOPVIEW的数据,2008年1月至3月,正当众多投资者在期盼奥运行情时,机构席位数据却显示机构一直在大比例卖出奥运概念股,券商和基金席位持有奥运板块的股份大量减少,持股比例也大幅度减少,从07年12月底的30%下降至15.61%,看到这样的数据,投资者就应该在心里打一个问号啦:奥运行情真的会来吗?奥运真的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长吗?是否应该减仓呢,还是清仓?相信机构席位的持续卖出能够唤起投资者心中的理性,让他们以更加客观的态度来评价手中的股票。
在个股的投资指导方面,资金分析也可以帮助投资者简单、快捷地找到好股票,搭上机构资金的快车,分享专业化投资的收益,以中国铁建这个案例来说明如何操作。
通过TOPVIEW的月度席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6月至7月,基金大量地增仓了工程基建板块,其中,对中国铁建的增仓尤为明显。中国铁建自上市开始,其股票的基金持仓比例便一直上升,从上市首日的22.23%,到5月初的32%、6月中旬的36.15%⋯⋯基金底部购买的行为非常明显。期间,中国铁建在大小非减持压力和大盘下跌的影响下虽然股价有所调整,但是基金并没有放弃对该股的增仓,6月中旬,中国铁建已经过了大小非的解禁时间点,减持风险逐步释放之后,投资者可以考虑买入该股了。而到了7月底,基金的持仓比例已经高达到48%,中国铁建也自6月底上涨了15%――这正是机构资金的支持使得中国铁建得以在大盘不景气的行情中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机构席位的资金流动可以预示大盘和股票的走势,帮助普通投资者以更加客观的态度来判断大盘走势,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相对理性和超前的,他们对经济和政策的把握都快人一步、高人一等,而普通投资者了解机构投资者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分析资金流向,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帮助投资者决策的最佳军师。股市中的游戏是聪明人的游戏,只有拥有高度的敏感性、操作快人一步,才有可能盈利,如果能了解机构资金的动向,并为自己的投资提供一些更为理性的参考,相信您的投资决策也会更加的正确。
跟随资金流大浪淘金
现在已经是2008年的下半年了,各种资金、尤其是机构资金的状况怎样?下半年将会怎样运作?还会继续减持吗?投资者肯定很关注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机构资金的动态分析来寻找出一些答案。
从TOPVIES系统看出,机构席位最近的成交数据颇有点意味,1-4月机构席位平均每月净卖出639亿元,5-7月平均每月净卖出仅50亿元,减持速度放缓,而8月份上半月,基金和保险的机构席位出现了持续地净买入:1-15日,基金席位总共增加了142亿元的股票,保险席位共增仓4.52亿元,唯有券商和QFII席位减少了17.25亿元。这些数据表明了基金和保险资金的态度发生了一些改变,态度有所转暖,预示着一些变化。
不仅如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从TOPVIEW数据中看出机构近期增仓较大的板块有银行业、林业和机场。我们可以看看银行板块:从年初到5月底,机构大量减持银行股,持股比例下降了10%,但是,在近两周大盘持续下跌的过程中,机构却买了较多银行股,这使得银行股最近的表现要强于大盘。以下表4,我们给出了机构中占据最大比例的券商和基金的银行增仓数据。
银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银行板块的表现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息息相关。在紧缩货币政策的环境下,机构对于后半年我国金融行业的经营环境和政策环境不再悲观,对于这种较为明显的变化,投资者应该保持关注,并留意银行股的后期表现。
其实,从基本面分析上我们也可以找到答案:上半年宏观调控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主导,在国家控制物价和降低投资的一系列政策之后,实现经济软着陆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6月和7月的CPI连续下滑,经济增速平稳放缓。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信贷收缩,加上人民币升值,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创了17个月新低,不少的企业融资困难,上半年我国共倒闭了6.7万家中小企业。面对这种状况,政府对经济衰退的担心更胜于通胀,对此,政府近期出台了放松信贷5%-10%、鼓励建设民间银行等一系列举措。9月份将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时间,如果公布的8月份CPI持续回落,政府有可能会出台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以维护经济稳定增长的局面――这对于银行业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趋势,这意味着信贷有可能放松一些、银行信贷业务有可能获得增长的空间。这也是从基本面上对机构买入银行股的解释。
结尾
截至2011年6月末,中国广义货币存量M2达78万亿,M2/GDP(2010年末)已达到创纪录的183%。天量货币被普遍与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暴涨相联系,这也是央行于2010年调整货币政策基调的主要原因。而进入2011年,两类自相矛盾的现象却层出不穷,并在通胀的背景下愈发突显。
流动性有多泛滥?从近年来从媒体报导中可见一斑,从“蒜你狠”、“豆你玩”到黄金白银、艺术品拍卖,玛瑙翡翠等等,疯狂的炒作轮翻上阵,充裕资金似乎无处不在。
流动性有多紧缺?从中小企业融资艰难,不断飚升的民间资金利率。货币市场利率的脉冲式走高、银行揽存大战等无不表明了今年资金的紧张异常。
流动性不平均是天量货币下流动性泛滥与紧缺现象并存的主要原因。而通过对资金逐利性和银行授信客体的结构性差异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资金流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和预判。
从资金的逐利性看流动性不平均
从中国近5年来平均19.8%的货币(M2)增速和巨额的货币存量来看,经济体中的货币是比较充足的。2006年以来房价的暴涨、股市的暴涨暴跌、资源品,农产品等价格的涨跌,可以说是过剩流动性进进出出的生动体现。
我们知道资金总是逐利的,但更本质而言,资金流向是对风险收益预期的综合考量。即资金会从收益低的地方流向收益高的地方,在收益均等时则从风险高的地方流向风险低的地方。对于高流动性的资金(游资)而言,收益更是其流向的重要吸引力。
一方面刚性需求大的领域最易吸引资金流入,比如住房市场,因为资金流入后引起的价格上涨有坚实的需求和预期支撑,其获利机会大;而大量资金流入后其充裕的流动性也使得其获利了结的安全性有保障。因此,逐利的本性促使过剩的资金流向流动性本来就充足的领域,流动性紧缺的领域往往因预期收益低、风险较高而依旧流动性不足,这就加大了流动性分布的不平均。
另一方面,高流动性资金往往有抱团取暖的特性。对艺术品,收藏品等的炒作更能说明这一点,因为这些领域都是富裕阶层资金扎堆的地方,其安全性相对较高、博得高收益的几率大。
因此,不同领域的风险回报预期差异造成了流动性不平均,而资金的逐利性和羊群效应则使得流动性不平均被循环放大,即流动性越是充足的领域吸引越多资金流入,而流动性越是缺失的领域因风险加大反而使资金更加远离。
从银行授信的不平等看流动性不平均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是人们对银行授信行为普遍印象。往往有舆论批评银行积极向国有企业,大企业授信,而对广大中小企业授信不足,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
但银行授信的不平等并非不合理。一方面,如央企等国有企业的经营规模往往较大,其贷款规模大,经营的安全性较高,且常常有政府资源的支持。相对于中小企业频繁的小数额贷款而言,银行当然会积极开展业务。另~方面,中小企业特别是竞争能力相对低下的小企业贷款需求量小,周转又快,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业务需要投入的资源多、管理难度大但收益不一定立竿见影。此外,由于大量中小企业财务不透明,经营风险大,银行在对贷款风险终身负责的考核机制下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自然慎之又慎。
因此,在经济主体的经营实力及体制环境等差异下,银行盈利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下必然出现授信的不平等,而对中国这样一个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经济体而言,不同经济主体信贷可得性的不平等必然造成不同经济领域的流动性不平均。
货币政策收紧加剧流动性不平均和结构性失衡
针对前两年货币增速过快,流动性过剩和CPI高启的问题,2010年以来央行进行了严厉的货币紧缩,5次加息,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收资金约4.5万亿),对银行的新增信贷额度也进行了严格控制,然而货币政策的收紧主要是针对总量上调控,由于资金的逐利性和银行授信的不平等,却使得经济体的流动性不平均加剧,结构性失衡更加突显。
比如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本来就是经济体中流动性不足的领域,货币的收紧使得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难度加大,其经营风险也增加。导致常规渠道的资金进一步远离,流动性不平均加剧,部分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更高利率的民间融资以暂时维持生计。又比如,在平均约7%的贷款利率下,部分毛利率低、盈利水平低的制造业财务成本过高,贷款需求萎缩。而真正能承担如此高利率的往往是房地产等高毛利率行业,于是贷款会自然流向房地产业。虽然银监会已经对房地产行业贷款严格控制,但资金仍然可从信托,委托贷款、民间借贷等多种形式投向地产项目。于是我们看到距2010年4月国家严厉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已15个月,房价依然能保持坚挺。
因此,流动性不平均加剧是理解货币政策收紧后11年资金流向的关键,而也正是资金的逐利性和银行授信的不平等使得今年以来民间借贷。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行情异常火爆。而对通胀下政策收紧、风险加剧的担忧也‘使得股市对资金的吸引力相对不足,上半年指数的欲涨还跌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民问融资在流动性不平均中如鱼得水负利率与政策紧缩下的暗流涌动
早在上世纪g0年代,民间融资就已广泛存在。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明确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的法律法规,其与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行为的界定都非常模糊,可以说其长期处于社会融资领域的灰色地带。
紧缩的宏观调控基调为2011年民间融资快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方面。在货币紧缩下经济的流动性不平均加剧,大量中小企业以及受行政限制的房地产企业资金需求不能通过银行渠道满足,进而转向资金供应相对灵活的民间借贷。另~方面,随着CPI持续高启,长期的负利率和投资渠道的匮乏使得大量居民为对抗通胀风险纷纷将存款转向民间借贷机构以获取相对更高的收益,供需两旺,资金中介自然如鱼得水,
此外,今年以来的一个现象是,在银监会对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政策激励和引导下,中小企业贷款增长迅速,而部分大企业获得贷款的数量相对减少。但这些大企业凭借其谈判力把资金收紧的压力转移给上下游小企业,从而使得许多小企业周转的资金异常紧张,这部分时间较短的周转资金需求一般也都通过短期利率较高但放款迅速灵活的民间融资得到满足。
民间融资勃兴或成燎原之势
民间融资形式多样,资金来去的处理方式较为灵活,根据资金聚集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运作模式。
一般模式:民间借贷公司通过个人社会关系,发动身边亲朋好友,以月息1分到2分的利率吸收资金,并一圈圈扩散。或者在各个邻近区域选择一位核心人物(有一定财力和权威),在其周围以相对储蓄更高的利率吸收资金。然后再将吸来的资金以3到5分的月息放贷。
球模式:虽然目前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都不允许吸收存款,但由于利润丰厚诱人,手上又掌握着大量的资金需求方信息,大部分此类机构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民间借贷行为。特别是许多担保公司往往是由企业集团出资设立,这些企业集团资金调节能力强,和银行之间也保持着较好联系,往往通过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名义打球赚取丰厚利润。
外资模式:这种方式主要发生在国际贸易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实质是海外热钱通过虚假贸易或“对敲”等方式,进入国内进行民间放贷。由于海外资金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大量外资无不觊觎着民间放贷的高额回报。
其他模式:从事民间借贷的还有各种标会、行业协会、有闲置资金的资源贸易企业放贷等花样繁多的形式,只要有高收益,资金可以无孔不入。
在货币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民间融资正以燎原之势在全国各地勃兴。其密集兴旺之地从前些年江浙、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山西、内蒙古等资源丰富、经济高速发展的内陆地区,涉及主体也从制造业领域扩展至商贸流通甚至普通家庭。而流动性不平均的加剧则使得民间融资利率不断高启,信息和渠道的不对称则促使大量新型资金中介大量成立。
由于行动的隐蔽性和数据统计的可得性,民间融资规模难有精确统计数据,但据媒体报道,人行广东省分行监控2011年上半年广东民间融资余额约在4500亿元左右,我们可保守估计全国民间融资规模约6―7万亿左右,占人民币存款总额约8%。
民间资金是雪中送炭还是火上浇油
民间融资的快速发展是把双刃剑,其在弥补正规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领域的融资空白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但随着民间借贷利率的日益高启,其资金流向及可能造成的风险问题也不容小视。
一方面,现在民间借贷年化利率基本都高达30%以上,可以推测,部分需要此类贷款的企业只能是将资金用于周转应急,实体经济被盘剥力度可见一斑;另一方面,部分资金肯定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参与资源或者一些商品价格的炒作,或者是变向流进资金回报率较高的房地产行业,有些更是流入了非法领域,影响正常经济秩序。
由于经济体的流动性不平均和资金逐利的本性,加上民间资金的流向难以监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力,同时加大了经济不同领域的结构性失衡,而其自身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也不容小视。
流动性不平均下的金融股投资机会银行的融资主体地位难以撼动
尽管我们看到近年来新型金融机构不断兴起,民间融资快速发展壮大,而2011年以来信贷额度的收紧也使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份额有所减少,但可以较为确定的是。凭借长期以来建立的成千上万个营业网点和强大坚实的客户基础,凭借其无法比拟的信息优势,结算优势,银行融资主体地位是难以撼动的。
而从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数据来看,2011年上半年,银行贷款新增4.17万亿元,贷款占融资总量比例为53.7%,但如果加上和银行相关的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则通过银行渠道的社会融资仍占全部融资总额的85%。
虽然目前在CPI高启的背景下,利率双轨制使得银行体系之外的资金如民间融资增长迅速,但相对于银行的资产规模和授信渠道而言,民间融资对银行正常经营影响是非常轻微的。
此外,为应对未来出现的金融“脱媒”挑战,上市银行基本都在积极进行综合化经营的探索。从现在来看,一些银行金融控股集团已经俨然成型,全能化经营的尝试也使得银行在未来金融业务竞争中保持主体地位。 (见表)
短期内银行股价问题是结构性问题
目前银行股估值持续徘徊于历史低位既有短期因素(前两年信贷高速增长之后,不良贷款(融资平台类不良贷款)的出现,也有长期担忧(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但可以说,如果单从这些因素对银行盈利影响的角度看,个位数PE和接近1倍PB的估值已经足以消化所有这些不确定因素。
有两大因素导致近期银行股价表现相对低迷,一是某些结构性的问题造成市场对银行整体经营前景过度悲观(比如媒体关于个别融资平台贷款的负面报导过于频繁导致人们忽视了真正会违约的贷款只是平台贷款的小部分,实际对银行整体经营影响非常有限),二是股市流动性紧缺导致配置金融等大盘股的资金相对不足(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股市中配置各行业的流动性不平均)。
金融崛起会有时
正是基于对流动性不平均的认识,就目前天量的货币存量而言,社会上并不缺乏资金,而是不平均的资金流向使得在流动性在各投资领域分配不均。而具体到2011年的情况则是,货币紧缩和房价调控的背景使得股市吸引力相对不足,房地产投资受限,于是在负利率压力下有投资性需求的资金大量涌入民间融资和银行理财产品。2011年上半年民间融资余额约7万亿,理财产品存量余额约3.6万亿,但这些资金都是未来推动股市上涨的潜在动力。
当有投资性需求的资金在各领域流向分布不平均达到某个临界点时,资金的流向或将发生趋势性改变。而使得流动性重回股市的触发因素有:日益高启的民间利率已使得部分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堪重负,违约风险加大,而民间借贷过快增长也使得其风险加速积聚并爆发局部问题;银行理财产品在严格整顿后回报率吸引力相对下降;在欧元区大手笔整治债务危机,美国针对高失业率而变相进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对持续紧缩货币政策开始的结构性微调。CPI上涨动力减弱带来股市回报预期好转,股市对资金吸引力逐渐增加。
从2018年1月的沪深港通资金流向来看,尽管沪指在1月上旬和中旬连续上升,但资金总流入额相较于港股通流入额明显偏低。且在1月下旬市场转弱开始,大陆资金更多流入港股市场。恒生指数在近几个交易日再创新高,牛市氛围正如火如荼。
从流入总额来看,2018年1月沪股通资金净流入203.54亿,深股通资金净流入189.1亿,而港股通资金净流入592.1亿。比较可知,港股通资金流入明显高于沪股通和深股通的资金流入。沪股通仅为港股通流入额的34.38%,深股通流入额仅为港股通的31.94%。总体来讲,一月南下资金较北上资金增加33.68%。
展望港股2月的行情,智通财经持续看好,主要的原因有:
一是推动港股上行的基本面因素依然没有改变,如人民币的持续坚挺、估值依然偏低;
二是外围环境继续友好,美股继续处于上升途中,中国结构性改革成果显著;
三是美联储2月加息可能性不大,给市场赢得了宝贵时间;
深港通是今年资本市场的“大事件”。近日,深交所《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等规则,标志着深港通业务规则基本齐备,基础制度已成体系。
“通车”倒计时
10月13日下午,深港通全球路演在香港正式启动,深交所携手中国结算、港交所等机构向约600名海外机构代表介绍了深港通机制设计、结算制度,并推介深圳市场。
“两年前沪港通的开通被视为两地市场互联互通的重大突破,现在回顾起来,沪港通只是互联互通试点的开始,而深港通的诞生意味着二级市场互联互通战略基本完成。未来,这种互联互通将会延伸到一级市场、债券、商品等其他领域。”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说。
深港通的开通,相当于在深圳和香港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之间搭起一个管道,资金可以更畅顺地流动。那么,互联互通后,资金流动会呈现什么样的格局?投资者一直很关注。
自今年8月深港通获批的消息公布以来,香港股市走势较强,A股则显得相对波澜不惊。有人认为,与A股相比,香港股市估值更低,对资金的吸引力大,深港通开通后,资金“南下”热情会更高。更有人担心,目前创业板市盈率仍在高位,深港通覆盖了香港市场的小盘股,开通后会对创业板形成很大压力。
对此,光大证券首席分析师滕印认为,资金如何流动,关键受市场中投资机会和回报的影响。投资回报一方面来自红利,另一方面也包括市场波动带来的资本利得。因此,仅从两个市场的估值角度判断资金流向,并不全面。
沪港通运行两年来的资金格局,可以作为预判深港通未来资金流动的参考。
沪港通开通初期,“北上”总额度及每日额度使用率总体高于“南下”,至2015年3月底,沪股通净买入1054亿元,港股通净买入334亿元,资金净流入大幅高于净流出,被市场称为“北热南冷”。
2015年10月,资金流动逐渐形成大体平衡态势。沪股通净买入1088.72亿元,港股通净买入913.47亿元,北上及南下资金规模大致相当。
对于沪港通的这些变化,滕印说,资金总是要追求回报最大化,深港通开通后,资金出现单向流动的可能性不大,而是会如沪港通那样出现阶段性变化。除了估值差异外,更要看两个市场的相对表现。
蓝筹股推动最大
对于未来布局方向,基金看法则集中在内地蓝筹和新兴产业股票两大方向。
眼下A股的机构投资者普遍比较谨慎,以购买蓝筹股为代表价值投资在最近几个月逐渐成为主流。
而蓝筹股又是深港通开通后被认为的投资机会。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总经理杨德龙认为,“深港通开通有一些板块会受益,比如说白酒、医药、券商、军工。这些板块直接受益于深港通。像白酒、军工和医药也是香港稀缺的板块。”
港资历来偏好业绩好、市值大、估值合理的行业龙头股。2016年以来,贵州茅台几乎每天都位列沪股通前十大活跃股。华泰证券分析师戴康根据A股上市公司2016年一季报,也发现外资偏好“三高一低”,即高市值、高盈利、高股息和低估值。
广发证券指出,深港通开通后,港资流入概率较大的个股有五粮液、洋河股份、双汇发展、云南白药、东阿阿胶、碧水源、深圳机场、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海康威视、歌尔股份、东方雨虹等。
然而,港资的流入也并不意味着股价上涨。广发证券分析师陈杰指出,资金流动只是影响股价的众多因素之一。大部分标的股票的沪股通交易额占该股票交易额的比例不高。香港资金体量有限,对绝大部份标的股票价格的提振作用并不明显。
A股赚钱效应是否会降低
两个市场的价差缩小是大势所趋,但短期内消除市场价差的可能性较小。
很多A股投资者也许并不会亲身参与深港通,他们更关心的是:深港通开了之后,会给自己在A股的投资带来什么变化?
长期以来,A股和H股之间一直存在市场价差。同一家公司的股票,在A股市场会比在港股市场贵很多。沪港通开通时,曾有人预期这种价差会迅速缩小甚至消失。然而,两年来的情况显示,两市价差依然存在。从沪港通运行经验看,2014年4月10日,A/H股折溢价指数仅为95,但沪港通开通后,A/H股价差幅度未因沪港通的开通而收窄,由2014年11月17日的102.14上升至2015年12月31日的139.75,目前仍在130左右。
深交所有关负责人认为,A股和H股存在市场价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地与香港市场相对独立,股份不能相互转换,套利机制不畅。目前没有出现市场所预期的股价趋同现象,两地投资者在对方市场的参与度也较为有限,说明两地市场仍然相对独立。因此,短期内深港通消除市场价差的可能性较小。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两地互联互通机制的开展和深入,两地市场在投资者结构、投资理念、资金流动等方面将相互影响,联系日趋紧密,有助于逐步缩小市场价差。
滕印分析,虽然A股比港股估值更高,但不能就此简单说A股市场不理性,主要还是两个市场各自供求关系不同,市场化程度也不同。历史上,曾有过部分公司H股贵过A股,这要结合当时的市场情况综合看。但可以预期的是,未来A股市场会迎来更多制度性变革,伴随市场化程度提高,A股的估值也将更合理,两个市场的价差缩小是大势所趋。
他认为,在我国经济和国际经济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深港通短期内不会对A股产生太大影响。长期看,有助于减少A/H价差,增强价值投资理念,提高对于蓝筹和高增长型板块的关注度。实际上,深港通有助于提升深圳上市公司的国际化影响力,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和盈利能力,特别是中小板企业。而且,深港通为内地投资者提供又一个海外投资渠道,有利于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和风险分散,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步伐。
当上证指数稳稳站在2300点之上时,宏观经济数据并未发出明显的复苏信号。
虽然经济数据和信贷数据均大幅不如预期,但A股市场仍然走出了一波持续性上涨的行情,新增开户数与银证转账资金均在8月末创出了年内新高。
在分析师看来,其原因正是在于市场对资金面、政策面宽松的预期,使得行情有了向上拓展的空间。一方面,房地产市场趋势进一步走弱,使得原先流向楼市的大部分投资资金需要寻找新的出口;另一方面,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正逐步下降。这些预期使得资金不断流向长时间低迷的股市寻找投资机会。
而在经济增速预期较弱的前提下,对于政策面,市场一致预期货币政策只可能进一步放松,而不会更紧。此外,沪港通的即将推出也为海外资金流向内地市场再开了一个口子,这些对资金流入的预期也是市场走高的关键因素。
问题是,经济基本面与股指走势的背离还能持续多久?
楼市资金进股市
7月以来,A股市场持续反弹,在中秋节前的一周,上证指数更是连续6天上涨,“六连阳”使得上证指数创下了17个月以来最大的单月涨幅,稳稳站在2300点之上。
安信证券认为,短期A股的快速上涨主要和国内资金有关。
Wind数据显示,股票型公募基金股票投资比例从8月末的84.4%上升至85.4%,已经逼近2013年以来的峰值水平;A股新增账户数的同步增长也较为明显,能否持续需要进一步观察;另外,IPO申购资金解冻也带来了一定的资金回流。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显示,8月份,沪深两市共新开A股账户超过61万个,创下5个月来的单月新高,这一数据在熊市里颇为可观。
而从历史数据分析发现,A股及基金新增开户数与股指的涨跌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关性均超过70%。
值得关注的是,以社保基金为代表的“国家队”早已低调入场。数据显示,6月和7月,社保基金连续两个月新开32个账户。截至7月末,社保基金共有A股账户262个。而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社保基金曾连续13个月未在A股市场开户。
此外,证券公司自营账户、证券公司集合理财产品、证券投资基金、RQFII等机构投资者7月新开账户数也创下一年来的新高。
开户数的不断增长带来了资金的加快流入。数据显示,8月最后一周A股证券账户净转入的资金规模超过2000亿元,达2179亿元,创下近两年半以来A股市场单周净转入资金最大纪录。
广发证券首席分析师陈杰认为,近期股市上涨有明显的资金推动迹象,很可能是之前配置于理财产品、商品期货、甚至地产的存量资金流向了股市,而最近两个月国内存款增速下降而股市保证金规模扩张,似乎也在重演2007年上半年居民“存款搬家”流向股市的情景。这种存量资金的再配置,甚至不需要一个总量宽松的流动性环境,而只需在“赚钱效应”的驱动下自我加强。
其中,从地产领域流入的资金对于推动市场的上涨功不可没。当前,楼市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投资性购房需求正在逐步淡出市场,以首套及改善型为主的住房需求成为市场主体。在投资属性淡化后,投机资金在资本逐利本性的驱动下,自然会流向其他价值“洼地”,而之前长期低迷的A股无疑是较好的选择之一。
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771元/平方米,环比上月下跌0.59%,且为连续第4个月下跌。同比来看,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均价与2013年同月相比上涨3.15%,涨幅较上月缩小1.57个百分点,为连续第8个月缩小。
此前国家统计局的7月份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无论是新建商品住宅还是二手住宅,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个数都超过九成。
而恰逢其时,A股市场在国企改革、沪港通、IPO控制发行速度等因素刺激下接连走高,与楼市形成了跷跷板效应,资金自然逐利而来。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文国庆表示,2006年地产泡沫开始以后,中国每年新增货币供应的50%以上被商品房销售吸纳、占用并长期固化,从而导致股市失血严重,在最严重的2013年,房地产吸纳资金占比达到62%,目前房地产禁锢资金高达60万亿元。
据文国庆测算,由于房地产销售下滑,2014年楼市可以释放的资金在2.5万亿元左右,根据平均3倍乘数的经验数据,仅这一项就将给股市带来7.5万亿元流通市值的增长空间。仅仅从可能性上说,房地产释放的货币可以提供A股市场上涨30%-35%的空间。
背离还能持续多久
东北证券认为,目前处于经济基本面与股指走势相背离的阶段。在经济面不利的情况下,政策的改革预期以及资金面成了股市运行的主要驱动。在此逻辑下,投资者对政策以及资金面预期的变化成了市场波动的主要原因。
按照国信证券的研究,“非典型”经济复苏下股价表现与公司业绩的关联性趋弱。回顾中报业绩及年初以来的市场表现,国信证券发现,股价表现最好三大驱动力分别是:定增借壳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行为、新兴产业概念、上市新股等,呈现出股价表现与公司业绩的关联性趋弱的特征,这与“非典型”经济复苏下宏观与微观的背离常态不无关系。
然而,安信证券仍提醒投资者需要对一些风险因素保持警惕。经济面上,例如,短期投资增速下行、房地产市场未见起色、信用风险持续发酵,等等;资金面上,需要防范IPO发行节奏加快,同时随着沪港通时点临近,外资流动的不确定性也将加大。
事实上,近几个月的宏观数据的确并不理想,宏观数据继续回落,经济改善较弱。如,8月中国官方制造业PMI指数为51.1%,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回升后出现回调,但仍为2014年以来次高点,表明中国制造业总体上继续保持增长态势。8月汇丰制造业PMI终值为50.2,低于预期50.3,同时也低于8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创3个月新低。
银河证券认为,8月PMI数据进一步延续了三季度以来宏观数据回落,与中微观数据趋于一致的态势,表明本轮经济改善的力度及持续性均弱于以往。
而据广发证券的观察,进入9月以来,地产销售数据依然疲软――9月第一周30大城市的地产成交面积环比下滑23%,年初以来的累计同比增速也从8月底的-17.1%下滑至-17.3%。中游行业景气较差,螺纹钢价格明显下跌,不断创历史新低,而水泥价格在微涨两周之后再次下跌,旺季特征很不明显。8月下旬发电量同比-2.1%,预计8月全月的发电量增速为-3%,由此推算即将的8月工业数据将相比7月出现较大回落。
陈杰表示,疲软的经济数据与股市的强劲上涨形成了反差,支持投资者乐观情绪的理由有二:一是是“看长做短”――大家认为只要长期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且在改革的过程中没有系统性风险发生,那么就能够容忍短期的数据下行;二是赌流动性会进一步宽松――大家认为监管层会在近两年放缓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通过各种方式降低实体经济融资利率,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维持一个宽松的流动性环境。
陈杰认为,以上投资者乐观的两大理由,短期内难以证伪,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也许就能更冷静一些――如果认为A股将迎来“大牛市”,那么就应该能从具体的行业构成中,寻找到支撑牛市的板块。但是目前来看,代表转型方向的成长板块和低估值的传统周期板块,都还找不到继续大幅上涨的理由。
首先,以创业板为代表的成长板块“牛市”已经持续快两年了,目前A股大部分新兴行业的估值已经大幅偏离了全球估值体系(比如国内的TMT行业和美国TMT行业相比,虽然PB水平接近,但是ROE只有美国的一半),再向上的空间都是“泡沫化”的空间,并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