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第1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会计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新年伊始,多家媒体就纷纷爆出多地商业银行频现存款“失踪”现象。一向被视为最安全、最可靠投资方式的银行存款,怎么会接连遭遇“丢失”呢?这无疑凸显出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严重的内部控制缺陷。文章就是基于这一系列银行存款丢失案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并针对此现象探讨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思路,以期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风险防范有所帮助。

关键词 :商业银行;存款失踪;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20

收稿日期:2015-03-20

1 系列银行存款丢失案案情介绍

2015年年初,多地银行存款被爆“失踪”,一时间这些新闻占据着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据调查,近5年来,辽宁、江苏、浙江、湖南等多地都曾出现过银行存款丢失的现象,其发生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银行外部人员作案诈骗。外部不法分子通过伪卡盗刷、攻击网银系统、伪造银行票证以及假扮银行工作人员等方式盗取储户存款。比如在去年10月份泸州老窖“丢失”存在农行长沙迎新支行的1.5亿元存款一案中,有数名诈骗人员伪造公司资料和印章,冒用公司名义到银行完成挂失、开户、转账等操作,盗取该公司在银行的1.5亿元存款。

第二种情况是银行内部员工作案诈骗。内部员工利用职务优势,监守自盗,诱骗储户多次输入密码,窃取客户信息盗取存款。这类案件的涉案人员多为银行分支机构的高层管理者,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基层管理者监控乏力,使得位于基层的银行高管的权限过于集中,其权利往往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所以就会导致基层银行出现内部控制失效带来的存款“丢失”现象。

第三种是银行内部员工与外部社会人员勾结诈骗。这类情况一般与银行非法高息揽储相关,犯罪分子许诺银行客户除一般银行利息外还可获得其额外提供的高息,诱使储户将资金存入指定账户,同时与银行员工勾结,要求客户签字、输密码等,将储户资金转走。如杭州联合银行42名储户近亿元存款丢失案就是如此,该行古荡支行文二分理处原负责人祝超菊在案发前先是协助不法分子冒用银行名义伪造盖有银行公章的保证书,对储户宣称可提供事先一次性给予13%利息的“贴息存款”,当储户来到指定窗口存款时,祝超菊再趁储户不备,打开转账界面要求多次输入密码,将存款转入其同伙账户分赃。

综上所述,这一系列银行存款丢失案的发生都与银行的内部控制有关,银行的内部控制不完善,才使得犯罪者有机可乘。因此,要避免此种现象的再次发生,必须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

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分析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并实施系统化的政策、程序和方案,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银行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和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保障银行和客户的资产安全。而上述一系列存款丢失案都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很大的内部控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内控政策不完整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应在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中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政策,规定内部控制的原则和基本要求。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政策的制定不能全面覆盖商业银行管理的各个层面,也不能很好地为银行的经营目标和审计政策提供良好的指导。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为了拉存款、提升业绩而和企业发展各种业务,而不考虑这种业务的风险有多大,可见银行的内控政策没有很好地覆盖到一些高风险业务中,对这些活动也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措施。

2.2 内控文化缺失

内部控制文化奠定了内部控制建设的基调,健康的内控文化可以保障内控制度的高效设计和有效执行。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缺少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内部控制文化,有些银行工作人员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内部控制的内涵,大都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一种规章制度,而没有认识到银行内部控制其实是一种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包含的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和监督控制机制的动态监测过程。另外,有些员工的思想观念和业务素质存在很大的问题,对内部控制执行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常常会以习惯性的做法或经验来取代制度的执行,又或者会以信任来取代控制的执行,对同事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风险防范的意识不强,从而导致了各种违规操作现象的发生。以“杭州储户存款集体丢失案”为例,祝超菊作为银行工作人员,却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屡屡与外部不法分子勾结,无视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同事对于她窃取储户密码进行非法转账的行为却没有及时发现,足可见员工之间的信任已经取代了对内控的执行。

2.3 内控措施执行不到位

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行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高层检查、行为控制、实物控制、风险暴露限制的审查、审批与授权、验证与核实以及不兼容岗位的适当分离等。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这些措施的执行都是流于形式,贯彻很不到位。如在贷款的审批与授权上,授权不明朗,贷款事前审查不严格,贷款审批手续不齐全,贷后检查不到位,对资金的运用缺乏有效的监控,对担保单位的担保资格没有进行很好的审查;在实物的控制上,对实物的限制和监控不严,双重保管和定期盘存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在行为的控制上,对银行员工的行为没有进行很好的制约,没有很好地做到不兼容岗位的适当分离,对员工的不法行为惩处不严。

3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思路

3.1 提高违规成本,建立合规文化

银行存款丢失案的发生多与违规操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银行应该加强检查力度,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对因违规操作、内外勾结、隐瞒实情等造成的经济损失,除追究直接行为人的责任外,还要严格追究各级管理层的责任。同时,各银行还应将合规与内控管理评价指标纳入各分支银行的年度综合绩效考核内,以防止出现基层银行为了抓业务而轻内控建设的现象。除此之外,银行还应该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观念和业务素质,将合规文化建设与员工日常的工作和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员工对内控管理文化的认同感,持续推进银行内控文化的建设。

3.2 完善内控机制,优化内控措施

银行要预防存款再次丢失的风险,就必须强化、细化内控管理,建立从上至下完备的内控体系,完善内控机制,优化内控措施。首先,银行应该建立和完善内控的“三道防线”机制:基层业务经营机构和基层员工作为内控的第一道防线,在承担业务发展任务时应该加强运营中的风险控制,严格规范各项操作规程;作为内控第二道防线的风险管理总部和业务管理部门,应该统筹内控制度建设,指导、检查、监督和评估第一道防线的工作,并适时调整内控政策制度,促进业务流程优化和系统完善;另外,稽核部门应作为内控的第三道防线,负责优化监督检查方法,加大非现场工作力度,提升风险反应速度,促进整个集团的风险管控能力持续提升。

3.3 加快系统建设,提高监管力度

各家银行应当积极强化事权责划分机制,完善业务授权管理制度,推进差异化授权体制改革,提高监管的力度。同时,银行应该开发更加安全、可靠的信息化技术,加快内控合规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加强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系统自动控制,从制度建设、工作机制以及技术保障等多方面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客户信息保护体系,加强信息系统对客户信息保护的硬控制,为客户构建一张金融交易和信息保护的“安全网”。只有这样,企业和储户的银行存款才会更安全,银行的风险也会得到较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车宣呈.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分析与完善建议——基于系列银行高管卷款出逃案例的分析[J].会计之友,2015(4)

2 王义娜.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效及治理——基于QL银行欺诈案的分析[J].经济师,2015(3)

3 边凌洁.存款“不翼而飞”银行该当何责[N].浙江法制报,2015-01-27

4 张维.银行丢钱多发暴露诸多内部治理问题[N].法制日报,2015-02-12

5 刘文晖.存在银行的钱,真的会丢吗?[N].检察日报,2015-01-21

6 朱邦凌.巨额存款离奇失踪拉响上市公司风控警号[N].上海证券报,2015-01-13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 货币政策 存款准备金 商业银行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6-039-03

近期央行不断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实施窗口指导等, 这些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是否会有影响,成为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本文拟研究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的内在原因,探讨紧缩性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结构失衡造成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2002年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进一步发展,带来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而且每年新增数量不断上升。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企业和居民大部分不愿意持有外汇,藏汇于民的政策变成了结汇于官,使得企业居民的大部分外汇都变成了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2001年外汇储备增加投入的货币中93%变成了外汇占款,到2006年这一比例达到98%。强制结售汇制度下,金融机构的外汇占款最终成为央行的资产,而央行资产方的增加即表明流动性的增加。当前,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数量、有价证券的数量都较少,外汇储备超常规增长由此带来外汇占款快速投放,超出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量,成为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主因。

为了控制日益突出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避免银行信贷过快扩张并可能由此带来经济过热和不良贷款增加的风险,从2002年起,央行开始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回收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利用窗口指导和上调基准利率控制银行贷款过快增长。

由于全球经济失衡是各国内外经济失衡的表现,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变,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要假以时日,没有一定的时间是难以到位,人民币不断增加的升值预期将加快投资、投机资金的进入,这些因素的长期性决定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将长期存在,因此,从较长时期来看央行将实施以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商业银行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扩张的货币基础仍将维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增加利息收入有利

据测算,维持每年GDP增长10%、贷款增长16%、M2增长16%的水平,需要投放基础货币约5000亿元左右。2002年以后,外汇占款的增量已远远超过了经济金融发展所需基础货币量。为了抑制流动性过剩,对冲外汇占款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2002年以来基础货币的增长额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2000年和2001年基础货币比上年增加分别为2871和3360亿元,2002-2006年,则分别比上年增加5286、7703、6015、5487和13415亿元,紧缩性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货币环境仍然偏松。

在主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时候,中央银行会把社会的超额储备的流动性控制在尽可能少的数量上。各国通行的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使得商业银行尽可能保留最低超额准备金率。但是由于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被动性以及特殊的准备金收益率制度,当前银行体系存在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仅是使部分超额准备金变成法定准备金,因此不会对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产生紧缩作用。从实际运作结果来看,2002年以来,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存贷比不断下降,银行体系并不存在资金面紧张的问题。

由于未来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些紧缩性的措施将不会影响商业银行整体宽松的资金环境和信贷业务快速扩张的货币基础。此外,由于目前法定准备金利率为1.89%,高于超额准备金0.99%的水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部分超额准备金转变为法定准备金,对增加银行利息收入有利。

2、央票发行对银行贷款存在挤出效应,对银行盈利造成负面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主要有贷款、有价证券投资和外汇占款等三部分, 2006年末,这三部分资金运用分别占资金运用总量的62%、11%和27%。从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增量来看,2003年以来,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央票占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占比也在不断增加,2003-2006年央票当年增加值占当年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总量分别为4.6%、22.8%和16%,央票对贷款的挤出效应趋于明显。

由于一年期央票到期收益率在2.9%左右,远低于一年期贷款6.39%的收益率,央票对银行贷款挤出将对银行盈利产生负面影响。而定向发行央票属惩罚性手段,发行对象主要是贷款发放较多的银行,在于抑止贷款的过快增长,其收益率要低于一年期央票,对银行盈利负面影响更大。

3、窗口指导将控制贷款过快增长态势,但对盈利的负面影响有限

2006年以来央行多次实施窗口指导,都是要求商业银行控制贷款过快增长。年初以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召开窗口指导会议,提醒各家银行要对过快增长的信贷投放保持警惕,严格控制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银监会则明确表示所有违规违法的信贷资金都要查处。受窗口指导的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过快增长势头将会受到控制,但由于总体上银行信贷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对银行的盈利增长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4、加息有助于扩大银行利差,增加利息收入

加息将有助于提高贷款平均利率水平。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投资需求较为旺盛的情况下,贷款需求不会因加息而受到影响,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会因为加息而缩小。2006年央行于4月和8月两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合计54个百分点, 2006年1季度贷款利率为5.85%,为基准利率的1.05倍,到4季度的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升高到6.58%,为基准利率的1.08倍,4季度较1季度提高了73个基点,要明显大于贷款基准利率54个基点的提高。贷款平均利率上浮水平不仅没有因加息而缩小,反而略有扩大。

加息对于存款平均利率上调影响弱于贷款。央行数次加息没有调整活期存款的利率,仅仅提高了银行定期存款的成本,在目前存款利率存在法定上限的条件下,加息对于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的影响主要由银行定活期存款结构决定。尽管加息使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利率的差距有所扩大,可能使企业和居民选择期限更长的存款,进而提高银行的资金成本。但实际上,由于居民和企业选择定期存款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利息收入,而选择活期存款是为了满足流动性需要,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增加才是驱动活期存款比重上升的主要因素。在目前股票市场火爆,企业投资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加息不会降低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银行存款仍将呈现明显活期化的趋势,加息对银行存款成本影响不大。

由于加息使商业银行平均存款利率有所提高,但要明显低于贷款平均利率的提高,将使银行利差收入得到扩大。加息对宏观经济紧缩作用有限,并不足以降低信贷的增长,因此加息后银行净利息收入增长会有所提高。

5、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加大,但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对商业银行资金业务带来积极影响

随着外汇占款和市场流动性不断提高,银行体系存款规模将不断增加,定向发行央票、窗口指导、加息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将起到抑制银行信贷扩张作用,加上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企业信贷起到分流影响。银行体系存差规模将持续提高,存贷比趋于下降,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会增加。

2006年以来,受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和央行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的影响,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央行仍将执行紧缩为主的货币政策,带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持续走高。金融市场利率走高尽管会影响现有票据和债券的市值,但由于银行债券投资的久期只有2年左右,现有债券市值所受影响较小。但是,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会提高银行未来的债券投资收益。因此债券市场收益率的提高,对银行资金业务收入的影响正面为主。

6、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所受负面影响有限

加息主要目的是遏制过快增长的贷款需求,防止经济过热,因此不会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由于央行加息主要考虑CPI上涨的因素,扣除CPI加息后客户实际利息负担不会增加,对于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的影响很小,加息并不会对银行贷款质量带来负面影响。相反,由于加息会增加资金边际成本,降低收益率较低的企业的贷款需求,有助于银行对借款企业进一步优选,改善商业银行新增资产的质量。

综上所述,当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利弊共存,有利之处在于:一是银行资金面宽松的环境不会改变;二是增加银行利差和资金业务收益率;三是有利于银行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产质量。弊端在于贷款快速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对利息收入总额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央行实施的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为主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会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环境产生严重的冲击,不会改变银行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局面,对银行经营环境的负面影响有限。商业银行不应过分担心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应抓住经济快速发展、金融环境较为宽松的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央行发行央票、窗口指导、上调利率等政策会对银行贷款增长、资金运作、资产质量、净息差和利润产生一些影响,商业银行应正视这些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做好以下应对准备。

1、积极调整优化存款结构,提高存款收益贡献度

在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将推动同业存款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和居民存款活期化倾向。由于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持续上升,银行信贷增幅居高不下,CPI高位运行,未来央行加息的可能性较大,并有可能成为今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主要选择工具之一。在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越高,加息得到的收益将越大。对此,商业银行应认清当前金融发展形势,抓住机遇,加快低成本活期存款业务较快发展。特别是应从强化品牌形象,加快产品开发,提升服务入手,加快企业、个人活期存款业务发展;同时应加强金融机构同业的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吸收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改善自身的存款结构,提高存款对银行收益的贡献度。

2、有针对性得加快内向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会影响银行存款快速增长的整体趋势,但是银行的信贷扩张受窗口指导等政策影响将有所放慢,而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金融脱媒使优质大企业客户,进而优质中型企业客户的贷款迅速分流,因此商业银行将长期面临资金宽裕、存贷差持续扩大的局面。在银行利差保持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获取利息收入将是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商业银行可加强细分市场研究,有针对性的寻找目标客户。由于国际收支顺差主要由对外部门的对外经济交往引起,对外部门的资金充裕,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使内向型企业面临资金面紧张的问题,信贷需求将会较为迫切。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市场资金供求结构的研究,重点加快资金压力较大、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盈利情况良好的内向型中小企业客户信贷业务发展,达到较好的营销效果。

3、大力提高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的能力,促进资金业务快速发展

随着商业银行存差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资金运用压力将增加,但是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的加大以及市场利率的逐步走高,为银行资金业务发展提供机遇。商业银行应积极提升自身的资金产品创新、市场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资金业务获利能力。重点在于培育和引进资金交易人员,大力提高交易能力,提升盈利水平。增强营销意识和营销力度,加快本外币资金产品的创新能力,拓展资金交易产品品种,以更好得把握业务发展机遇,增加业务收入。

4、大力发展新兴中间业务,拓宽收入来源

应对流动性以及市场资金面长期宽松的局面,在贷款增长受限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尽快调整经营思路,着力发展理财、基金、保险等各类中间业务,以及短期融资券承销、境外上市为主的投资银行业务,将之成为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重点来看,一是加强产品创新能力,不失时机的开发与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境外投资相关的理财等金融产品,大力拓展零售业务,特别是中高端零售业务市场。二是密切对公对私、总分行、境内外行的业务联动,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促进承销等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三是加快专业理财师、投资银行队伍建设,通过薪酬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培养和引进相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快理财业务发展。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存在问题;建议措施

一、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概述

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种金融保障制度安排,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1]。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漏洞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来说,没有真正做到分工明确,将具体工作切实落实到具体单位行业中去。例如在投保人向商业银行缴纳保险金后,具体索赔额度如何计算,在怎样的时间范围内予以赔偿并且针对不同程度的经济困难分别给以怎样的援助等等这些问题还没有具体落实在文件规范上,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对于政策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长期以来的经验不足和理论缺陷还是造成大量政策上的漏洞,影响了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

(二)社会信任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净息差实现的,零售业务及其他一些中间业务还不能够未成为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正是因为这种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高风险投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得不稳定性,使得我国银行业利润来源的维持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也给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隐患[2]。

(三)无法消除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是因为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才将存款保险制度逐步的深化完善,可是这种全球性的金融风险无法消除,循环性的发生给全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我国的金融体系更是有着破坏性的作用,这种破坏性也会进一步体现在存款保险制度上[3]。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正在不断的完善中,但是应对全球危机的水平仍然较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低,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就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应对这种无法消除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就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金融法律法规

制定统一的《存款保险法》已是金融界和理论界的共识。2014年1月,央行在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表示,存款保险制度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存款保险制度作为我国已全面展开的金融改革的重要环节,择机推出的可能性很大。这也是政府管理当局的呼声和迫切希望。我们国家对于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实施尚且处于比较初级和不完善的阶段,因此,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条例进行规范和约束就显得特别重要,通过法律的制定,将一些具体的内容要求明确化,既方便这一制度的正常运行,又能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混乱。

(二)加强对银行的风险治理

风险问题是全球商业金融机构都普遍存在的问题,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尤其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都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加强风险方面的治理也是存款保险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整体银行资产质量低下,并且受地方政府的保护,我国银行普遍存在较大的风险问题[4],针对如何加强银行的风险治理,我们应该明确态度,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制[5],因为风险是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全面风险还是操作风险,银行自身都应架构好内在的控制风险的机制,治理机构的完善,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

(三)解决社会“信任危机”

社会的信任是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基础,因此解决社会的“信任危机”也就成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关键问题,要想加强社会信任,首先要在全社会建立明确的存款保险体制,对用户保险费的缴纳,索赔额度的计算以及商业银行具体的职能范围做出准确的规定,让社会公众更加了解这一制度的内在运行模式从而强化对银行的信任程度,解决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不足问题。

四、结论

通过对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概念介绍以及相关分类和特点,以及重点了解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必要性和存在的不足、发展建议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存款存款保险制度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问题,例如政策漏洞、金融风险等等,所以在我国即将建立这一制度之时,更应着重解决这些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我国对于这项制度的发展,当然,在更深层次的探讨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整体性之和未来发展预计的问题上,本文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作者:高群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窦鹏娟.隐形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J].法治与社会.2010.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冲击

随着阿里巴巴和诸多电商企业加入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中,互联网金融业已成为当前的经济热点,2012年亦被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元年。一般我们把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服务称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体现了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和金融的相互交叉和相互影响。互联网金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和个人的筹资和投资方式,它提供了一种有别于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的筹资方式,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冲击。

一、互联网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一)分流商业银行存款

在电子商务中交易中,由于第三方平台的中间担保功能的存在导致,客户的资金在支付给对方时会有一部分资金暂时滞留在第三方支付平台,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收款时间,进而影响到了商业银行的储蓄结构。2013年支付宝滞留的资金已超过200亿元。同时随着第三方平台业务的拓展,尤其是其资金管理业务的开展,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的利率,进一步分流了商业银行的存款。

(二)冲击银行贷款业务

互联网企业在信息处理上往往比商业银行更为快捷,在应对企业的贷款业务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考虑到中小企业资金需要的特点,为其设计合理的金融产品。中小企业在用款方面往往具有周期短、贷款频繁、用款急的特点,网络金融往往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贷款范围主要是现有银行金融服务体系无法覆盖的小微企业。因此,在短期内不会还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造成重大影响。

(三)挤压银行中间业务

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支付的价格更低,而且支付方便的特点,并可以延期支付,有利于购买者享受更好的产品服务。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不断利用其线上优势的同时,通过POS网络与代收账款系统的构建逐步实现了线下的收单和付款业务。此外,互联网金融不断的向金融业务渗透,如汇付天下的基金申购费用仅为银行承销的40%,也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带来冲击。

(四)瓜分银行客户资源

在传统的网络支付中,商业银行网关仅仅提供了款项支付的通道,难以掌握客户的资金流动状况。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自己虚拟网关的建设,可以直接了解客户信息,掌握客户的资金流动情况。互联网金融通过对客户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掌握,使得其可以对客户信息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制定合乎投资者需求的营销计划,使得互联网金融在于商业银行争夺客户资源中处于有利地位。庞大的客户资源也势必为互联网金融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

二、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

(一)加强与互联网网金融企业合作

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地替代商业银行,而是在商业银行难以涉及的区域进行补充。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技术和运营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弥补了商业银行支付效率的不足。通过数据平台的合作可以使得商业银行融合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优势,进而降低经营成本,拓展业务渠道,保持市场的领先地位。

(二)努力提升银行传统业务优势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积极探索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提升银行传统业务优势。首先,通过建立客户体验系统使得之前的零散体验变为系统的体验,进而促进投资者对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了解,增加客户尝试新的投资工具的热情。其次,优化业务流程,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使得金融服务可以贴近生活,从而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为投资者提供具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三)加快银行的网络化水平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地融入到互联网中,进而将银行业务逐步网络化。首先,商业银行应积极地与一些中小企业在线融资合作,寻求新的市场拓展方式,进而减少对传统商业银行对固定营业网点的依赖。如中国工商银行积极构建“融e购”第三方交易平台,使得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紧密结合起来,使得物资配送和资金流动、信息流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四)挖掘和培养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复合型人才既要懂得计算机软件操作、数学建模,有要有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功底。在银行招聘中应当强调应聘人员的学科交叉背景,同时在员工入职培训中积极的开展互联网金融的相关业务培训,普及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知识,宣传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有关互联网金融的专业知识竞赛,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志坚,肖玉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启示[J].市场研究,2014.

[2]钟洁.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冲击与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4.

[3]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

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对策范文第5篇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所谓利率市场化,简单来讲,就是把利率的主要决定权交给市场而非政府,是与利率管制截然相反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主宰着利率的波动。比如当供给大于需求,利率会向下波动;反之,则是相反的状态。

(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从1996年开始的,旨在形成一个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的利率体系。自此,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央行退居次位,起一个辅助的作用。

1.第一阶段,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银行间拆借市场建立的时间坐标是1996年,从该年六月开始,同业拆借利率上限会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限制,并根据市场资本率的需求和供给情况,直接由借贷双方确定拆借利率。

2.第二阶段,债券利率市场化。1997年6月,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用,债券回购利率和债券交易价格也同时放开;到了 1998年,政策性金融券的利率管制也得到了释放;1999年,在招标的方式下,财政部向银行发行了国债。

3.第三阶段,票据市场化。最主要的成果就是2007年SHIBOR开始成为商业银行票??贴现、转贴现的基准,票据贴现利率以SHIBOR加减点方式报价,与贷款基准利率已经基本没有关系。

4.第四阶段,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2008年后,四大行首次实现小额存款利率自主定价,授权可以低于央行规定的下限利率定价,这标志着我国外汇存贷款利率逐步市场化。

5.第五阶段,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逐步放松。2013年7月19日,国务院准许央行自2013年7月20日起不再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进行管控。至此,利率市场化的意图愈发明显。

6.第六阶段,人民币存款利率管制逐步放松。2015年,经过数次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调整,最终于同年10月,央行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给予商业银行的益处

(一)有利于商业银行灵活经营

利率市场化以后,市场信号的变化引领利率的变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商业银行更多自由行使其经营权的空间。比如,商业银行可以在综合考虑市场状况、其经营管理需求等诸多因素后,自主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以及对其经营的金融产品进行合理定价。

(二)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

实现利率市场化以后,为了争取更多的社会存款,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资金价格差异来吸引存款。在贷款利率方面,商业银行会在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提供贷款业务所需要花费的各种成本以及可能面临的违约风险等基础上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为了吸引优质客户,对于不同风险水平的客户,商业银行可以确定不一样的利率水平。

(三)有利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在确定利率水平方面更加自由和灵活了。它们完全可以凭借此优势,在“利率”上多下功夫,研发与利率相关的多种金融产品。不难预料,在利率市场化达成后,随着利率风险越来越突出,市场上对规避此种风险的产品需求量将是相当庞大的,这也将刺激银行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

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面临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将受到冲击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的传统主营业务有两个,分别是吸收存款与发放贷款。一方面,客户在银行存款,银行会给予客户一定的存款利息收入,存款利率相当于银行吸收存款用于贷款所付出的成本。另一方面,除去必要的存款准备金以后,银行会将多余的存款借给需要资金的客户,这便是贷款业务。借贷出去的资金,银行会收取一个贷款利息,贷款利息往往是高于存款利息的,这两者之间的差额便是银行的利润来源。过去,息差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以后,为了吸引客户和吸纳更多的存款,商业银行普遍会在提高存款利率的同时又降低贷款利率,息差收窄,势必对银行业带来冲击。

(二)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加大

利率风险就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变动频率和幅度增大的可能性都会上升,这很容易使得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者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相背离,从而增加其经营过程中的利率风险。

(三)商业银行的竞争加剧

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若还是想如过去那样主要靠存贷利差来存活显然是异想天开。为了继续生存甚至发展壮大,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发展新的业务,比如中间业务。同时,也要积极研发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的金融产品。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也会加剧银行业的竞争。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中间业务的发展

中间业务就是指商业银行以中间人的身份,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金,为客户办理相关业务,并从中收取手续费和佣金的业务。比如结算、信托、租赁、银行卡业务、理财服务等。中间业务将是今后银行重点发展的对象,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并重。因为中间业务受利率影响很小,其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可以使商业银行花费很小的成本而得到一笔稳定的收入。

(二)加快金融创新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为了在银行业继续生存,商业银行就必须扩展新的领域,开拓新的业务。另一方面,利率风险增强使得市场上对规避利率风险的产品需求旺盛,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发出对应的金融产品,势必会抢占先机,成为最大的赢家。基于上述两方面,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势必会成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