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银行前景

商业银行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银行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银行前景

商业银行前景范文第1篇

进入2017年,商业印刷行业将会有所好转,但势头并不明显。行业有活力但并不持久,略有增长的定价权利、持续的利润压力以及高度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招聘、投资以及高效规划的复杂性。

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给商业印刷行业的核心服务带来了不利影响。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0~2014年,商业平版印刷行业的销售额从594亿美元递减至358亿美元,减少了整整235亿美元,是商业数字印刷行业销售增长额77亿美元的3倍。没有哪个行业可以从这种沉重的打击中复苏过来。

与此同时,经济也在迅速增长。随着经济大萧条的结束,GDP平均每年增长2.2%,但远低于经济低迷前3.4%的年增长率。没有人知道原因。但我们必须知道的是:在过去6年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2.2%,而不是3.4%,这使得近1万亿美元的商品没有被生产,服务没有得到提升。

多元化、整合时代

众所周知,商业印刷行业正在通过多元化和整合的方式来改善当前这类现状。经Idealliance(美国国际数码企业联盟)调查可知:在多元化方面,相比2007年占据26%的份额,印刷企业都期望到2017年底有除平版印刷之外新的印刷方式带来的效益可以超过总销售额的52%;在整合方面,自2007年以来,商业印刷的企业数量已经减少了6600家,占总数的21.5%。

由此看来,印刷行业的前景可总结为一点: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加速改善行业现状或者使经济增长率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稳步增长超过3%?

Idealliance的答案是: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预言2017年印刷行业的经济形势会和2016年类似。如上表所示,我们预计在美国,该行业的总销售额在2017年的增长范围是1.5%~3%,在2016年增长率约1%。这意味着提高超过830亿美元的销售额,要高于2011总销售额近10%,但仍低于大衰退前那段时期销售额近14%。

正如我们所预言的行业发展状况,《行业报告》中业内人员告诉我们,他们最担忧的行业问题是创造和维持收益增长、不确定经济状况以及不断上升的成本(特别是医疗保健方面),这些问题威胁着价格上涨和盈利维持状况,同时这也是2017年他们最关注的问题。

接下来探讨一下所谓的“信息革命”、“数字革命”、“通信革命”或者任何你想命名的名称。但不论是什么名称,都在重新定义着商业印刷行业中(或者其他行业)的客户、竞争对手、关键技术和价值定位,同时冲击着传统行业,创造新的产业。

最近发表的Idealliance《行业报告》提出了几种方法,如何变改革为机会而不是威胁。这几种方法分别是:

1.学与做

在经济革命期间,正确决定的回报与错误决策的代价都会随之迅速上升。当了解了公司内部与外部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以及采取什么行动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就能够作出好的决策。我们必须了解这些问题,并且快速有效地将其转换为行动。

2.紧迫性与纪律性

公司仅仅制定优先事项是不够的,还必须围绕这些优先事项在全公司范围加强和制造紧迫感,而不是我们有时间才去选择计划中要完成的东西。这些事项是我们必须要立即解决的。同时,我们在全公司范围内要有纪律性,而不是在执行过程中松懈、分心或者草率。

3.精心选择机会

在商业印刷领域存在许多机会,Idealliance的《行业报告》列出了一些有发展前景的领域:

■ 20多个与产品相关:直邮、显示广告、促销、包装和频繁使用的套帖插页、横幅和标志。

■ 10多个与过程相关:可变数据彩色数字、喷墨、静态数据数字彩色和宽幅数字印刷。

■ 20多项与服务相关:1∶1的跨媒体营销到战略的完成、移动广告/应用程序到网络视频的规划。

然而,因为误差会导致利润太薄以致于不允许出现不合格的产品,所以这就引出了一个挑战,即在特定公司独特资源、能力和目标中什么是真正的机会。诸如“机会评估矩阵”和“真实与理想分析”之类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决定:

■ 我们的客户究竟是谁?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多少收益?也就是说机会的真实大小是多少?

■ 前期成本是多少?我们要投入多少钱才能进入这个游戏中?

■ 需要什么技能?我们有技术、销售、营销和领导等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吗?如果没有,我们将如何获得呢?

■ 谁是竞争对手?像我们一样的公司?还是没有经验的新一代竞争对手?

4.经常自省

当我们的环境改变而假设没有改变时,我们就会面临大的麻烦。因此,我们应该经常自省:对于客户、市场、竞争和资源,我们有什么假设?哪些假设仍然有效,哪些假O不再有效?

5.了解“弱信号”

我们要了解那些弱信号即我们尚未经历的发展趋势和问题,为这些“弱信号”制定个列表并保留。而且从不采取致命的错误假设,因为不影响我们今天的东西也不会影响我们的明天。

商业银行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全能银行;零售银行;经营转型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内外部环境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宏观经济从快速增长转入平稳增长,WTO过渡期保护已经结束,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从内部来看,国有商业银行普遍进入了加快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关键时期,开始对法人治理机制进行完善。在此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对自身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进行重新定位,通过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以更好地适应外部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本文将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转型的内涵和主要内容,以及确保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目标实现的主要策略和措施。

一、国际银行业转型的方向和特点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和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面对巨大的生存挑战,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纷纷进行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调整,业务逐步扩展到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投资及资产管理等领域,对许多以前免费的业务征收较高的费用,通过管理较松的分支机构提供更多的服务,与独资公司组建合资公司以绕过法规限制等。商业银行不仅具有传统的支付、融资功能,还具有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信托投资、保险、经纪和投资银行等功能,从而以新的面貌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花旗银行,它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艰难的改革与转型之路,主要是进行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并通过并购来实现经营范围的延伸、经营模式的转变,主要特点是大力推动零售银行业务,积极开展综合经营,逐步开发网上银行业务。经营转型使花旗银行发生了巨大变化,花旗银行的总资产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234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12640亿美元,扩大了54倍,净利润则由1.4亿美元增长到178亿美元,扩大了127倍”,资本收益率从未低过18%,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赚钱机器”(郑先炳,2005)。

归纳这一时期国际银行业转型的方向和特点,主要表现为:

1.全能型经营的银行成为主流模式。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和变化的环境,国际银行业力图通过并购打破不同金融行业之间的界限,将业务扩展到保险和投资银行等业务领域,使自身的功能多元化。

2.自助服务平台形成了银行业新的相对竞争优势。技术进步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使大多数银行都迅速组建起了包括网络银行和ATM等在内的自助服务平台。自助服务平台既克服了传统网点办理业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大大提高了客户服务的便利性,而且成为银行业削减内部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和效率的战略手段(李仁杰,2005)。

3.重新重视零售金融业务和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战略意义。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国际银行业都重新把零售金融业务和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来发展。

4.国际化程度与海外资产数额不断提高。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企业市场的国界日益模糊,近年来,各大银行纷纷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寻求在全球范围内分散经营风险和获取更大收益,并与国际企业的跨国经营、国际资本流动相辅相成。

5.以机构重组和流程再造保障业务转型。花旗银行在转型中重构了其三大业务板块的集团组织结构,即全球散户业务、全球资产管理业务与全球公司业务,其中全球散户业务板块营业收入约占整个花旗集团经营额的56%。

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必要性

{一)国有商业银行转型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2004年以来,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首的国内银行业关于经营转型的讨论日益热烈,此期间国内经济金融市场发生了深刻变革,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这与上世纪70年代国际银行业推进经营转型时期相似。

1;宏观调控政策一方面对传统的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取工业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强烈冲击,使潜在信贷风险开始显现,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优化了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同时,在经历了宏观调控的考验之后,中小民营企业抗经济波动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其综合实力和信用度提升,为银行法人客户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契机。国有商业银行必须积极适应宏观调控后的新变化,通过调整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在国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潮流中赢得新一轮发展机会。

2.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个人财富明显增长,零售业务的重要性日益凸现。2005年,中国人均GDP接近17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0美元。个人余融资源丰富,抓住零售业务市场,就意味着抓住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和巨大的盈利机会。对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金融服务需求做出准确反应,不断研发和推出满足富裕客户要求的理财业务和满足大众客户要求的零售业务,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衡量一家银行金融服务能力的主要标准,并将扩大银行的盈利途径,提高利润水平。

3.金融脱媒化对银行业传统经营模式形成了冲击,积极延伸业务领域,有效衔接证券市场势在必行。我国目前直接融资比重还不高,到2004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仅为17.1:82.9,与国际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3:7的水平相比,直接融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一趋势目前已逐渐显现,金融市场投融资服务开始转向资本市场,特别是大型优质客户融资渠道逐渐增加,使得银行传统批发性业务扩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准确把握大势,积极研发和推出与资本市场衔接的产品,从而实现对新市场、新业务的有效“接盘”。

4.世界经济逐渐复苏,我国对外开放进—步扩大,为国有商业银行推进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全球化经营能力提出新挑战。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4万亿美元,我国在世界货物贸易额中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6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3位。我国引进外资也位居前列,国外直接投资连年增长使“两头在外”的外资企业逐步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核心客户群之一。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对国内银行的全球金融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也为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提供了巨大发展机会。

5.防范和规避市场风险的压力日益加大,凭借原有的经营结构和盈利模式,不仅无法保持原有的盈利能力,而且可能累积风险。一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有不断加速的迹象,利率及其变动日益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因素。从国外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其在转型期都经历了一个利率下降、利差明显缩小的过程。另一方面,汇率风险也在加大。2005年7月21日,人民银行改革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富有弹性,使商业银行的结售汇敞口头寸面临更大压力,结售汇收益将受到影响,商业银行控制汇率风险的压力加大。此外,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风险日益凸现,2005年金融系统的存贷差达到9.2万亿元,国有商业银行持有交易资产比重的提高和交易资产收益率不断走低,对其资金交易收益造成冲击。

6.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出招,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国有商业银行提高综合经营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根据人世承诺,到2006年末,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同时国内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也通过推进综合经营,尝试向银行业务渗透,抢占银行业务市场。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虽然面临分业经营监管逐渐放松的良好时机,但由于长期分业经营,国有商业银行在产品储备、人才储备以及风险控制准备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只有全面推进经营转型,启动开展综合经营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地应对来自国内外金融机构的竞争。

(二)经营转型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深层次问题的必然选择

1.资本约束的不断硬化使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迫切需要寻找到一条低资本消耗、低风险、高收益的发展道路。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发展模式正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如果任由信贷资产和其他风险资产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则资本金消耗严重,虽然通过股改上市补充了资本金,但是规模快速扩张将继续占用较大的资本,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急剧下降,而继续通过资本市场补充资本又受到市场波动周期、投资者意愿、市场发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单纯以信贷资产作为主要盈利来源并不能有效提升银行的资本回报水平和投资价值。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仍有差距,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回报率为13.34%,资产利润率为0.55%,均低于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银行19.86%和0.9%的平均水平。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以速度和规模为特征的业务发展模式在严格的资本约束下已经难以为继,突破资本困境最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经营战略及经营结构,走一条低资本消耗、低风险、高收益的发展道路(陈小宪,2004)。

2.盈利结构单一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潜力受限,职能定位需要从融资中介向全面金融服务商转变。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除了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外,其他业务品种相对较少,尤其欠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在中间业务方面,主要从事汇兑、等较低层次的业务,而一些技术含量高、投资回报高的投资业务、资金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投资银行业务及理财业务仍处于成长初期。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的狭窄最终反映到收入结构上(见表1)。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贷款利息,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84%左右,而中间业务收入仅占9%左右,中间业务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差距较大。

在倚重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下,无论是贷款增长放缓还是利差收窄,都将直接危及经营安全和盈利获取,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亟待确立新的盈利模式,开拓新的盈利空间,建立一种多元化协调发展的收益增长格局。

3.经营效率普遍较低,推进业务架构和人力资源重新整合已成为当务之急。

经营效率是衡量一家银行好坏的重要指标。在经营效率上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市场主体差距较显著,尽管其经营规模、营业净收入等总量指标大多数领先,但是人均资产、人均营业净收入、人均拨备前利润等指标均低于四大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国内股份制银行,与国际大银行相比差距更大。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05年上半年工商银行人均总资产是汇丰控股的35.7%、花旗集团的40.1%、德意志银行的11.4%;人均营业净收入是汇丰控股的20%、花旗集团的16%、德意志银行的20%。

国有商业银行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在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继承了专业银行体制下的沉重历史包袱,以及受金字塔型组织架构的制约导致系统资源整合能力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组织架构方面,采取“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金字塔型结构,管理层次过多,报告链和决策链过长,营运和管理效率低下;在机构管理方面,行际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低效亏损机构严重销蚀了全行的经营发展成果;在人员管理方面,一方面存在大量冗员和单一技能员工,另一方面激励约束机制比较僵化,人才外流的冲击非常突出;在营销模式方面,尚未形成适应市场、富有活力的营销服务机制,高端客户识别、价值评估、客户关系管理及差异化服务的水平较低,降低了客户满意度。

综上所述,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低下是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的必然结果,如果不在经营转型上下工夫,提高效率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内在含义、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

(一)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内在含义与主要内容

当前在金融界讨论的经营转型与经济转型在概念是根本不同的。所谓经济转型,是指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金融界讨论的经营转型,是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组织产出和价值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指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产出和价值的增长。从内涵上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营转型的方向就是要彻底摒弃单纯追求规模与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向多元化价值增值型的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彻底摒弃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以结构调整、机制优化为基础的集约型经营模式转变。经营转型所要达到的效果,不仅仅是总量的增长,而是在此基础上达到经营绩效和效率的全面提高,经营管理结构的动态优化,资产组合和业务组合的精巧协调,人才的合理匹配。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涉及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法人治理、业务结构、财务结构,甚至包括组织结构、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的根本性变革,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优化结构是转型的核心;包括客户结构、业务结构、产品结构、收入结构、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等。完善机制是转型的关键,要充分运用机制的力量去推动转型,不仅要研究单个机制的完善,还要研究机制之间的相互推动,即机制链的问题。控制风险是转型的根本,转型的进度和深度必须建立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之上。金融,银行-[飞诺网]

所以,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应包括:

1.结构优化,由单一的传统银行业务结构转向综合的现代金融业务结构。业务结构由公司业务主导转向公司业务与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并重,其中零售业务逐步由存款为主的被动型负债业务转向负债业务、增值型个人理财、效益型个人信贷业务并重,培育核心业务,打造核心优势业务,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在客户结构上,逐步改变片面偏向大户的策略,应该以效益为中心,重视中小企业,个人客户,重视发展个人中高端客户。在资产结构上,应该以经济资本为导向配置风险资产。在收入结构上,应该由利差收入为主转向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均衡协调(中国工商银行,2005)。

2.资源优化,实现内部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经营效用的最大化。在服务渠道方面,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低成本业务分销方式,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在业务领域上,明确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客户和业务资源。在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管理上,一方面再造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加强网点布局和功能管理,优化人力资源和网点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围绕组织架构调整和核心业务的培育,精简机构和冗员,推动银行“瘦身”,降低经营费用。

3.内控优化,实现银行在各种市场条件下的安全运营。适应业务品种、经营范围和盈利来源的多元化,将风险管理范围扩大到信贷资产、交易资产、投资资产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领域,以最小的风险成本换取最大的经营效益。

(二)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实施策略

为确保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目标的实现,当前应该重点采取以下策略:

1.理念转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国有商业银行原来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专业银行,现在正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在转型过程中,首要和根本的是观念转变,就是要进一步树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规律的经营管理理念,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银行经营发展的需要。

(1)要树立资本约束观。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要改变单一的以存款和贷款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彻底杜绝“速度情结”与“规模冲动”,强化资本约束,摆脱片面、盲目规模扩张的惯性思维和经营取向,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将效益的同步甚至更快增长作为规模扩张的前提。

(2)要树立长期绩效观。经营转型的根本目的是市值的长期稳定增值。只有有效控制全部风险,在收益计量中考虑到所有风险成本、资本成本等成本因素,短期回报和长期盈利才可能统一,银行的价值才可能在持续发展中稳步提高。因此,商业银行每做一项业务都要考虑承担了多少风险,付出了多少成本,得到了多少收益,必须切实强化对市场、资本、风险、成本、价值的认识,围绕以RAROC和EVA为核心指标的评价考核体系,确立业绩价值最大化的战略发展目标,通过风险的系统化控制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通过成本的全面管理和准确计量,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化。

(3)要树立协调发展观。经营结构调整优化是经营转型的重要内容。不同的经营结构产生不同的风险敞口,不同的风险概率对应不同的资本支持。包括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区域发展结构等在内的业务结构将直接影响风险的计量和经济资本的占用,而人力资源结构、财务资源结构和网点结构又通过影响业务结构而影响经济资本的占用和回报水平。因此,结构调整将成为今后贯穿国有商业银行全部经营管理活动的一条主线。

(4)要树立现代服务观;在服务理念上,要突出为客户创造价值,并将这一理念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在产品设计、服务流程、组织架构上处处以增加客户利益、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出发点。在服务意识上,要突出主动服务和整体服务,建立统一价值取向和利益机制基础上的联动体系,提高联动服务客户的自觉性和整体竞争力。在服务体系上,要突出差别化服务,通过深入挖掘客户内在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超值”、“增值”服务,增强对市场和客户的反应能力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在服务手段上,要突出综合服务渠道,加大分销渠道的规划和整合,突出综合性精品营业机构、电子银行和客户经理三类重点渠道的建设,将最适合的产品通过最适合的渠道提供给最适合的客户。在服务目的上要突出提高效益,对原有相对单一的服务进行整合归并,由单一产品的分散营销服务向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链服务转变,由单个账户的分散管理和价值估算向以客户为中心整合账户价值转变。

2.业务转型:实现业务增长方式的转变。业务转型的实质是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推进银行业务和盈利渠道的多元化,最终实现从传统的融资中介向全能型的服务中介转变,从社会资金提供型银行向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转变。当前业务转型的重点是要由单纯的存贷款业务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突出业务发展重点,提高结构优化和配置效率,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1)建设全能银行。为了应对资本市场发展、资金脱媒化、传统存贷款业务收益增长放缓以及外资全能银行的竞争等一系列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选择全能银行的发展道路。建设全能银行,可采取与国外专业的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咨询公司合资成立专门机构的模式,也可以采取并购的模式,逐渐突破国内银行混业经营的政策障碍、技术障碍,不断延伸服务领域,全方位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2)建设网上银行。当前的重点一是要完善网上银行功能,使其基本能够替代网点服务甚至优于网点服务,实现客户网上账户与消费支付相结合;二是要转变网上银行营销方式,变客户自我选择服务为银行主动赠送服务;三是要体现出网上银行无地域服务的优势,取消地域收费;四是完善网上银行绩效评价模式。

(3)建设零售银行。零售银行业务是国际大银行重点发展的核心业务和利润稳定器,国有商业银行应更加明确地把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作为经营转型的战略重点,形成批发和零售业务并重的经营格局。

(4)建设信贷银行。一是要不断完善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信贷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区域分类信贷政策,提高重点区域的信贷市场竞争能力。二是要顺应经济转型以推进信贷经营转型,大力推进中小企业银行建设。三是改进信贷管理机制,改造流动资金贷款体系,以富有竞争力的新型融资产品替代原有的流动资金贷款。

(5)建设跨国银行。建设跨国银行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全球一体化经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向国际化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型。

3.流程转型:建立扁平化、业务线的组织架构。合理把握流程再造的幅度、广度和深度,稳步推进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主线的业务和管理流程改造,实现由“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的彻底转变,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1)推进组织机构重组。一是实施机构网点区域重组。二是推进机构扁平化改革,目标是建立“条块结合”的组织架构,既保留支行一级的经营单元,又对银行部分业务实行业务线管理。

(2)转变业务营销模式,提高营销服务效率。一是明确分层营销职责,提升营销层次。按照“哪一级审批,哪一级管理,哪一级营销”的原则改造营销流程,缩短审批环节,提高业务效率,在此基础上,实行营销业务线管理。二是整合营销队伍,将支行层面的公司营销客户经理和个人营销客户经理整合,重点培养客户经理维护高中端客户的能力,实行一个口子对外。三是实行信贷内外部业务的前后台分离。

(3)改进网点管理,提高网点资源的配置和服务效率。一是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撤并低效网点,集中有限资源发展优势区域网点,做到减量增效。二是加大网点综合化改造力度,推进网点经营转型。突破传统网点管理模式,把网点整合为多渠道销售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三是发挥物理网点与虚拟网点的协同效应。

(4)推进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再造。按照“前后台分离,前台延伸、后台集中”的思路,对原来层层递延、分散处理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逐步形成二级分行集中管理的模式。以“集中、高效、控制”为原则,凡是可以集中在后台处理的业务不放到前台处理,凡是能够集中的业务不分散处理,改变原有传统的业务处理方法,改造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

4.管理转型: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管理机制。商业银行应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和监管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商业银行各项管理机制建设,形成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资本、风险、内控、考核体系,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1)建立资本管理体制。国有商业银行应推行以经济资本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综合经营计划管理模式,建立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和效益约束机制。一是强化经济资本的约束,根据业务线或地区资产组合的风险大小科学配置经济资本,强化分支机构资本占用成本和资本回报的经营理念,使资本管理贯彻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二是实行风险限额管理,确定在经济资本约束下银行风险回报最大化的各类信贷组合风险总量和总体信贷风险总量,建立适应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需要的信贷组合和信贷结构框架,同时以经济资本管理引导资产结构调整。三是以经济资本管理突出区域战略导向,对资产质量好、资产回报率高、金融资源丰富、信贷风险相对小的地区配置更多包括经济资本在内的经营资源,促使其更快发展,提高整体资本回报水平。四是加强对各类组合资产RAROC的动态监测,对RAROC指标恶化的组合资产及时采取措施,实现整体信贷结构优化的动态调整,力求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2)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制。当前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一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在总行决策层面,将现有风险管理决策部门的职能重新整合,设置统一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二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商业银行应根据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和风险管理政策,梳理各类业务的关键风险点和关键风险指标,将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规章制度手册化、流程化,并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引入差别化的风险识别技术和风险识别工具,提高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置能力。三是加快形成覆盖全行机构、全部业务和贯穿业务全过程的内控管理机制。加快研究制定合规管理政策,包括声誉风险、法律风险、诉讼风险、制裁风险及操作风险在内的主要风险控制内容以及内控管理的组织机构、合规职责、职责定位、资源配置、内控文化等方面内容,作为银行内控合规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特点的内控管理组织,确保内控合规职能的有效履行。

商业银行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开放经济 商业银行 经营策略

商业银行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西方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 地位,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全方位的服务及完备的管理体系是其他任何类型的金融机构都无 法替代和比拟的。特别是最近十多年间,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掀起一浪高于一浪的兼并浪潮 ,其规模成倍扩大,对各经济部门提供的金融服务种类以几何级数增加,已成为现代经济运 行中必不可少的剂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入WTO后的中国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实现全面开放,国外商业银行的进入和竞争已成为 中国银行家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面对虎视眈眈的外资银行,中国银行业如何改善自身的经营 管理以适应新的挑战已成为决定未来中国金融业格局的关键。

一、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特点与趋势

近二三十年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 经济、社会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也因此而变化。为适应这一系列的 变化,保持自身的市场地位,商业银行主动进行了经营策略的调整,目前,西方商业银行在 经营管理方式上表现出三个突出的特点和趋势:

1. 金融服务电子化、网络化趋势明显。1995年10月18日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 网络银行在美国诞生以来,全球网络银行业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在其发源地美国,19 97年有400家银行及存款互助机构开通网上银行业务,1998年增加到1200家,1999年又猛增 至7200家。到2000年,网上银行已覆盖了除现金以外的所有零售银行业务和部分投资银行业 务。美国现有排名前20位的网上银行拥有了70万个银行往来账户。另据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 调查,目前有超过40%的美国家庭采用网上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网上银行利润占银行利 润总额的比例达50%以上。在西方其他国家,网上银行也同样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北美,加 拿大丰业银行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业务。在欧洲,英国和瑞士率先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瑞典的 SEB银行和荷兰银行则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跨国兼并收购。在亚太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 多家银行提供网上金融电子交易。网络银行之所以能够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 起来,主要是因为它作为一种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而兴起的新型银行服务,与传统商业银 行服务的方式相比在成本控制、资源共享和服务个性化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利用这些优 势,西方商业银行得以大范围的拓宽和开辟新的服务领域,积极开拓包括证券、保险、信息 咨询、家庭理财等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便捷的网上双向交流使银行可以利用网络进行 主动行销,顾客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客户经理做一对一的交流,获得投资理财分析甚至还有专 门为自己设计的新式金融产品。同时,网络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加剧了银行业的兼 并重组,许多西方大商业银行为获得规模效益纷纷走上相互合并和全面合作的道路,它们已 把眼光瞄准全球,希望通过网络将触角伸向全世界。

商业银行前景范文第4篇

一、商业银行的利润构成

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利润的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一)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投资净收益

(二)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三)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提取(或转回)的资产损失

(四)净利润=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所得税

当金融企业资产质量产生风险时,是通过提取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来补偿相应的资产质量风险。上述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中所指的提取或转回的资产损失就是指金融企业经营当期所应提取或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

可以看出,连接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的纽带是资产减值准备。通过提取减值准备,一方面保障了资产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经营成果。《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四十五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准备的项目主要包括:贷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各项应收款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抵债资产。

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现状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主要是呆账准备,执行的是财政部《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即“金融企业应当根据提取呆账准备金的资产的风险大小确定呆账的计提比例。呆账准备金期末余额最高为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的100%,最低为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的1%”。从实际执行情况看,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基本上是按照年末呆账准备金资产余额的1%差额提取,尚未依据谨慎性原则,以资产质量五级分类为基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两种计提方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举例如下:

可以看出,按照五级分类标准计提呆账准备金余额应为133.5亿元,而按贷款余额的1%计提呆账准备金余额为10亿元,二者相差123.5亿元。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准备金计提不足的情形大抵如此。

三、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利润考核体系

鉴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沉重,且在短期内难以足额计提准备金的实际情况,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利润考核体系,才能够全面地反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和历史包袱消化情况。在不可能一次性解决历史包袱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模拟计提准备的方式建立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利润考核体系的设想如下:

(一)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投资净收益

(二)经营利润=营业利润-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不含消化不良资产)

由于尚未实施全面的资产减值准备制度,除了通过呆账准备金核销不良贷款外,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主要通过“营业外支出”消化不良贷款以外的其他不良资产。

(三)账面利润=经营利润-准备金提取-营业外支出(消化不良资产)当期消化数=准备金提取+营业外支出(消化不良资产)

(四)净利润=账面利润-所得税

(五)考核利润=本期账面利润+X(上期数)+Y(上期数)-X(本期数)-Y(本期数)

X是指按照贷款五级分类计提准备与现有呆账准备金余额相比不足部分;

Y是指除不良贷款以外未建立资产减值准备的其他不良资产的预计损失金额。下面举例说明利润考核体系:

上述示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A:账面利润相同,经营利润不同。

2000年与2001年账面利润相同,但当期准备金提取及营业外消化不良资产数2001年要大于2000年,说明2001年不良资产消化力度要大于2000年,反映在经营利润上,表现为2001年经营利润大于2000年。

B:经营利润、账面利润相同,考核利润不同。

2002年度与2001年度相比,经营利润、账面利润相同,说明这两年核销不良资产力度相同。但2002年考核利润要好于2001年,可以看出2002年资产质量改善幅度大于2001年,说明除了通过核销途径外,2002年资产质量保全工作要优于2001年。

C:经营利润、考核利润相同,账面利润不同。

2003年与2002经营利润、考核利润相同,说明这两年经营情况、资产质量风险控制情况基本相同。只不过2003年度多核销了不良资产,在经营利润相同的情况下,表现为2003年账面利润小于2002年。从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之间的关系看,我们最终需要的是能够体现资产质量的效益,是夯实资产质量后的效益。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由于尚未建立全面的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制度,账面利润并不能真正体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同时,在大量不良资产不能按照谨慎性原则足额计提准备的客观背景下,也需要客观衡量国有商业银行消化历史包袱的进度。只有建立多层次的利润考核体系,才能全面地反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和历史包袱消化情况。

下面举例说明利润考核体系最终的构成情形:

当按照贷款五级分类计提准备与现有呆账准备金余额相比不足部分和其他不良资产损失全部消化完毕后,考核利润与账面利润完全一致,“考核利润”的概念将退出历史舞台。建立全面的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后,对应《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利润构成,当期消化数就表示金融企业按规定提取(或转回)的贷款损失和其他各项资产损失,经营利润即指利润总额,账面利润即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

四、建立利润考核体系的保障措施

利润考核体系并非只是一个数字概念,从更深刻的意义看,多层次利润考核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树立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全面的资产质量分类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将资产的安全性与经营的盈利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树立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的观念和全口径不良资产的观念。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必须要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注重企业未来的、潜在的盈利能力,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商业银行要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就要做到既保持账面利润的适度增长,又要把账面利润最优与压缩不良资产和消化历史包袱结合起来,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必须从商业银行整体价值最大化的观念出发,树立起全口径不良资产的观念。不能只看到不良贷款中存在的风险,还应该看到不良贷款以外的风险资产中存在的隐患和损失。

(二)建立全面的资产质量分类体系。建立利润考核体系的前提条件是掌握银行现有的资产质量情况。以往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监控主要体现在不良信贷资产上,通过信贷资产五级分类实现对信贷资产质量的监控。对不良信贷资产以外的风险资产缺少监控考核,也无从掌握其他资产损失情况。为此,建立涵盖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的全面的资产质量分类体系就成为管理的必然选择,重点是建立非信贷资产质量分类体系,全面掌握非信贷资产中的风险损失情况。

(三)非信贷资产的分类及风险。非信贷资产是相对于信贷资产而言的,在整个资金运用中除信贷资产以外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构成了非信贷资产。按照非信贷资产是否生息,可以将其划分为非信贷生息资产和无息资产。非信贷生息资产包括存放款项、拆放同业、买入返售债券、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情况看,非信贷生息资产业务已经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除了信贷业务以外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无息资产是指由于经营需要或因主客观原因形成的不直接产生收益的资金占用,包括现金、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其他资产等。

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同时来源于非信贷生息资产和无息资产。非信贷生息资产的风险来源于债务人偿债能力的变化,当债务人由于经营不善等各种原因造成偿债能力不足时,生息性非信贷资产就产生了风险。无息资产的风险来源于这种不直接产生收益的资金占用能否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从“资产”的内涵看,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当无息资产这种不直接产生收益的资金占用已经不可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时,风险随之而生。非信贷风险资产就是指非信贷资产中具有上述风险和损失的、因主客观原因形成的资产占用或垫款。

商业银行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外部环境

目前,消费信贷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主要的贷款业务,它在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利润最高,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但是,消费信贷面对的是极其分散的消费者,单个贷款额较小,贷款期限长,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如违约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及操作风险等,发展消费信贷所带来的风险将大大影响该业务的效益。因此,建立完善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制度,降低该业务的风险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首要任务,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建设与完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外部环境,这主要包括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社会担保体系的健全、外部监管的强化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建设个人信用制度

所谓个人信用制度,就是指在对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利用、提供与维护管理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准则,主要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违约风险预警机制及风险管理和风险转嫁制度等。消费信贷的发展必须以良好的信用环境与规范的信用秩序为依托。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面临的社会信用环境与国外银行不同,主要表现在我国目前尚无全社会性的个人信用制度,社会信用意识缺乏,银行缺乏消费者的个人资料,难以对消费者的个人信用做出恰当的评级,不能很好地测量评估违约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

从国外来看,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基本上有三种形式:一是以中央银行建立的消费信贷登记制度为主体的国家信用体系,如德国、法国等;二是以商业征信公司为主体形成的国家信用体系,如美国的个人征信公司、追账公司等;三是以银行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的国家信用体系,如日本等。目前,在我国按照第一种模式建立一套个人信用调查和报告系统,相应的投资和维护费用很大,国家财政负担较重,而且市场化程度较低,难免会缺乏效率;如果按照第二种模式,由于我国有关个人数据开放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纯粹的商业化运作可能带来信用数据收集的困难,从而制约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综合考虑我国的现实情况,我国宜采取以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主导,以股份制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模式来建设我国的信用制度。在这种模式下,初期利用政府的权威性推动征信机构的建设,强制掌握数据信息的机构开放信息,政府为征信机构的运作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注意保持征信机构的独立性,逐步成立全国性个人信用信息数据交换中心,建立全国性的征信公司。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主要是征信公司的建设,需要建立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个人信用评级的机构,同时还需要有适合征信公司运作的市场环境。

1.征信公司内部建设。征信公司的良好运转首先需要有开放的齐全的个人信用数据资料,其次需要建立标准的评价体系以及规范化的组织结构与有效的运作。图1显示了我国征信公司的建设流程。

图1征信公司的建设步骤

(1)采集信用信息,建立标准化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前提就是拥有充足、及时的个人信用信息,因此,需要建立全社会性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世界各国的征信市场上,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由征信公司自己建立并经营是主流方式,而对于我国来讲,个人信用信息分散在金融、财政、工商、政法以及其他部门,且互相封闭,互不沟通,因而个人信用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借助政府的强制力,由政府强制有关部门开放个人信用信息,实现个人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我国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具体可以由小到大,先建立区域性的信用数据库,实现区域内的信息共享,逐渐推进到全国,组建全国个人信用信息交换系统。

首先,在银行内部以个人储蓄实名制及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实行个人信贷登记制度,推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将银行内其他各专业部门保存的个人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使每个客户都有唯一的一个信用码及相对应的完整信用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基本账户,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业务均通过基本账户进行。为此,首先要推广信用卡的使用范围,使信用卡成为每个具有行为能力公民的完整的个人信用信息记录,成为个人信用档案的基础;第二步,以银行的个人信用信息为基础,由政府出面,联合公安、财政、工商、政法等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建立区域性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第三步,利用现有的“金卡工程”,将各区域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联网,形成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在建设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时要注意信息储存的时期,个人信用的正面信息可以长期储存,而负面信息储存最长时期为七年,超过储存期限的负面信息应及时删除和销毁。

(2)组建征信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工作。征信公司的建设与完善应该与信用数据库的建设同步进行。首先,在区域性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在政府的推动下成立区域性的征信公司,进行区域内个人信用等级评估,为银行和其他机构提供服务。各区域征信公司在竞争的基础上借助电子网络不断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并允许征信公司进行跨区域竞争;其次,各征信公司在互相渗透的基础上,互相联合兼并,在政府推动下形成几家全国性的征信公司,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信用信息联网,实现消费者信用评级的全国性。目前我国已经在上海进行了征信公司的试点。2000年,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的成立使得过去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个人信用信息汇集到一起,经过加工和储存,可以全面客观的反映个人的真实信用状况。

(3)完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个人信用评估体系是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银行可以根据个人信用状况设定不同层次的服务与优惠。个人信用评估体系需要有统一的评估标准和专业的评估人才。在我国可以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5C”原则制定统一的评价指标,建立信用分模型,各地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合理浮动;各征信公司要积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用评估人才,增强信用评级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信用评级的准确性。

个人信用评估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基本情况评分:包括个人的一系列情况,如出生年月、学历、职业、收入水平、个人财产、工作地点、工作经历、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等等;和银行业务联系评分:在信用记录号下,每发生一笔业务,无论是存款、贷款、购买国债及其它金融债券、信用卡消费、透支等等,都有一个积分;道德评分:评估个人偿债意愿。如个人信用记录号下屡次发生信用卡透支,而在规定期内弥补透支就可获得额外奖分;个人贷款按期还本付息情况良好可以获奖分;若发生恶意透支,并且不按时归还所欠本息,就应额外罚分,直至列入黑名单;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

(4)征信公司的规范有效运作。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需要规范的征信公司。征信公司要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发挥主动性,积极采集信息,进行合理合法的信用评估,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及时、公正。在公司的商业化运作过程中,政府只起监督作用而不是参与征信公司的经营。

2.征信公司外部建设。征信公司的外部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普及信用文化。个人信用制度的快速建设需要全社会的重视,需要全社会的信用文化支持。我国要积极宣传诚实守信准则,培养社会的信用意识,普及信用文化。第二,要建立监管组织,成立政府机关性质的信用管理局,全面负责全国的个人征信管理。目前我国的信用管理职能集中在中国人民银行,随着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发展,信用管理的日益复杂,需要一个专门的信用管理局进行征信活动管理。第三,设立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社会信用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与地区都有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行业组织或民间机构,如美国的信用管理协会、信用报告协会、美国收账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个人信用管理与应用研究,提出立法建议或接受委托研究立法,提出有关个人信用管理法律草案;制定个人征信行业评价标准;协调行业与政府以及各方面的关系;促进行业自律;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等。我国也需要建立行业协会,促进个人信用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第四,技术的支持。信用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处理,信用报告的输出都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美国的个人信用制度也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迅速发展的。因此建立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就需要积极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第五,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中央银行、个人信用报告机构的密切合作,协调配合,因此必须依靠政府法律的强制推行,用法律的形式对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各个环节做出规范,保证个人信用征信的顺利进行。

二、健全社会担保体系

发达的消费信贷需要完善的社会担保体系支持,社会担保体系主要由政府担保机构以及商业性保险公司组成。

1.建立政府主导的担保机构。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并非每一笔贷款都需要有信用保险或担保,但对于风险比较大的贷款,信用保险则是发放贷款的必要条件之一。当私人保险公司不愿意承担此类风险时,政府有必要直接介入,为中、低收入消费者申请贷款提供信用保险或担保。美国的信用保险机构由政府设立和私人保险公司两大类,在住房贷款的保险上政府和私营保险平分秋色,而我国目前的保险公司在开展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信用保险或综合保险时,条件比较苛刻,收费也较高,中、低收入的消费者难以承受。因此,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成立类似于“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或“退伍军人管理局”的住房担保机构,以较低的收费为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者提供信用担保,以降低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

我国建立社会担保机构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逐步推进:首先,在一个社区内,由社区组织区域内的居民成立合作性质的担保机构,由居民出资入股,为居民的消费信贷提供保证。该组织和组织成员一起对申请贷款的居民进行调查,并互相监督。其次,由政府出面组建政策性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消费者提供贷款担保。例如,可以利用各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提供住房贷款的保险与保证。目前上海、北京等地已经建立住房担保公司,公司吸收部分廉租房作为那些违约拖欠无力还贷消费者的周转房。另外,北京已经设立了对消费者消费信贷风险进行担保的专项资金,具体的运行方式由市政府出资设立北京市消费信贷信用担保风险保证资金,专项用于个人消费信贷信用担保,具体由消费信贷信用担保资金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会)和消费信贷信用担保资金管理机构(管委会)管理,由前者委托专门机构从事日常资金管理和具体运作事宜;经监管会批准,由管委会聘请第三方作为风险控制中心,从事具体的信用评估和债务追索工作。

为了防止少数居民滥用政府担保以及银行不负责任的发放贷款,政府担保机构不能对贷款进行全额担保,例如,在住房贷款中,政策性担保的保险金额可以设定为购房款的30%,即购房者自己首付30%、政府担保30%、另外贷款银行自己也承担40%的风险,这样既有利于银行降低风险,也迫使银行建立起自己的风险防范机制,从而使贷款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2.完善商业性保险制度。在建设政府担保机构的同时,要完善商业性保险制度,为消费信贷业务进行保险。国外为了保证消费信贷的良性运转,都建立有相应的保险制度。美国在汽车贷款中,要求借款人有足额的人身保险、驾驶责任保险和对新购汽车的汽车保险。虽然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规定以房产为抵押的借款人在贷款合同签订以前要办理房屋保险或委托贷款人办理有关保险手续,但由于种种原因,保险公司这方面的业务发展的不理想,而实际上单纯的财产保险难以满足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要降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就需要积极引导国内的保险公司涉足消费信贷市场,为消费信贷提供保险,设计出合适的新险种,例如设立合同履约保证保险、住宅抵押贷款联合人寿保险等。

将人寿保险引入到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机制中,当借款人购买人寿保险后,万一因意外事故或其他原因而身亡时,可以用保险金支付尚未还清的贷款余额。这样解决了银行因借款人死亡而使贷款无法收回却又无法拍卖其房产的尴尬处境。在具体操作时,银行可以要求借款人按保险金额为购房款的40%、保险期限等于银行贷款期限的条件投保人寿保险,并在贷款合同中明确规定当借款人因故死亡或其他原因丧失劳动力后,其家人必须用保险金首先偿还银行的贷款本息。另外,对抵押物设置保险,防止抵押物毁损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保险应按抵押物的全部价值投保,而不仅仅对等于其担保的贷款金额的财产进行担保,保险单上应注明第一受益人为银行,以确保银行的权益。

三、强化外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