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资产配置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银行;抵债资产;核算
本文所称抵债资产,指银行债权到期后,由于债务人不能偿还债务,银行将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用于清偿债务。从某种角度讲,银行妥善营运、保管及处置抵债资产,做好抵债资产的核算以及列报工作,可以有效保证银行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促进银行资产业务的稳定发展,提高银行贷款投向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对新会计准则下银行抵债资产的核算实务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抵债资产简述
(一)抵债资产的概念
本文所称抵债资产,是指银行根据自己的战略导向、业务特点及市场竞争情况准入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的担保物。抵债资产有多种分类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从物的角度,分为不动产和动产两类。按照担保法规定不动产是指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地上定着物。动产是指不动产以外的物。二是从担保物权的角度,分为抵押和质押两类。抵押权主要分为一般抵押权和最高额抵押权。银行普遍接受的不动产抵押范围有:房产所有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银行普遍接受的动产抵押范围有:船舶、车辆、机械设备等。质权主要分为动产质权和权利质权。银行普遍接受的动产质权多为具有较强的保值能力、变现能力、易存储能力、物理及化学性质稳定的存货类资产。银行普遍接受的权利质权多为具有较强公信力的第三方提供的仓单或提单、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知识产权、具有较强保值及变现能力的股权。三是从权利确定的角度,分为办理抵质押登记和不办理抵质押登记两类。银行对于作为主要担保方式的担保物权,一般要求办理抵质押登记。银行对于作为辅助担保方式的担保物权,视担保情况确定是否办理抵质押登记。
(二)抵债资产的取得方式
抵债资产的取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协议抵债。银行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协商一致,把其具有所有权、用益物权的资产,通过双方认可的评估方式确定价值后,偿还银行债权。二是司法判决或仲裁抵债。多数情况下,出于各方利益考虑,银行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无法达成一致协议,选择通过司法诉讼或仲裁的方式解决债务纠纷。在判决或裁定生效后,担保物拍卖流拍的情况下,银行被迫接受抵债资产,用于补偿自身债权。
二、加强银行抵债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银行首先考虑以货币形式受偿,从严控制以物抵债的方式补偿债权。一般情况下,通过贷款的转期、减额续贷、展期、重组等多种形式,降低债务人偿债压力。对于债务人及担保人明确表示不能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偿债且不愿自行处置担保物的,银行通过拍卖、变卖担保物及其他非货币资产的方式实现债权。只有拍卖、变卖工作不能在拍卖规定期限或双方约定期限内完成,银行才会接受以物抵债,这是一种被迫的资产保全。但是,随着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以及银行对实体经济扶持力度的增加,近年来,银行抵债资产大幅增加,以物抵债逐渐成为清收、压降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信贷资产的剥离速度远低于抵债资产的增加速度,抵债资产接收成本比较大,管理风险比较高,变现时间比较长,处理难度比较大,处置损失比较大。管理和盘活抵债资产,不仅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经济效益、竞争能力和发展,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和金融风险的防控工作;处理不当,会增加银行信贷业务的逆向选择风险,降低银行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力度,降低银行资产流动性,甚至面临监管处罚。因此,加强规范银行抵债资产管理,提高抵债资产变现能力,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降低经营风险,特别是对盘活抵债资产、合理配置信贷资产规模、提升银行盈利水平,均起到关键作用。
三、银行抵债资产处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处置成本高,损失大
银行在处置抵债资产过程中,主要面临“三高”成本。一是费用高。抵债资产接收或处置的过程中,需要缴纳两次过户交易税费、中介机构评估费用、拍卖费用等。如需保管的,或者有特殊要求及安全隐患的,还需要支出保管费、保险费、维修费等各类费用。二是协调成本高。在进行抵债资产处置的过程中,银行需要担负的职责较多,需要协调债务人、担保人、法院、拍卖机构、中介机构、律师等相关机构和人员,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三是差额损失高。抵债资产在接收过程中,由于债权人众多、法院指定评估机构等因素,评估价格往往高于市场价格,产生一次价值损失。抵债资产在处置过程中,存在剩余价值低、用途局限、折旧损耗大等问题,买方利用银行急于处置的各项内外部规定,压低处置价格,产生二次价值损失。
(二)产权转让困难,限制条件多
银行取得抵债资产的相关权益时,往往受到多种条件限制。一是受到原持有人的阻碍。原持有人以各种理由拒绝交付抵债资产,甚至非法营运,谋取利益。二是判决或裁定难以有效执行。曾经出现地方政府以维稳、保证经济发展为由,支持原持有人的行为,甚至阻碍银行正常开展资产保全工作。三是难以预测的产权纠纷及自然灾害,导致银行不能取得抵债资产的权益。
(三)处置途径局限,时效性差
银行在进行抵债资产处置的过程中,局限性较大。一是缺乏有效的流转平台。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制,银行不能直接经营抵债资产,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银行难以找到合适的托管机构或中介机构,除房产外,其他类型抵债资产二手交易不活跃,导致抵债资产变成废品、空置、闲置,加速其折旧和贬值。二是高价值不可分割的抵债资产,处置时间长,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合适的买方。三是管理难度大。大多数抵债财产都是实物财产,种类繁多、地域分布广泛,短期内难以变现,银行资产保全人员缺乏专业技术水平,使得管理难成为继保全难之后的抵债资产第二大难题。
四、新会计准则下银行抵债资产核算的几点建议
(一)抵债资产取得的处理方式
银行取得抵债资产时,在取得时点和公允价值判定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照新会计准则要求,与该抵债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银行且其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就可以确定取得。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抵债资产的所有权交付存在实质与形式不符的情况,例如:法院判决某一房产属于银行,但是原持有人以唯一住房为要挟,拒不搬出,房产证已经变更为银行所有,但是房产实物无法交付银行,银行不能获得房产的相关权利。在此类情况下,抵债资产的确认应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核心原则,当抵债资产所有权上95%以上的风险和报酬已经实现转移,即可确认。上述案例中,银行已经拿到房产证,房产证作为房产持有和交易的唯一凭证,银行锁定持有房屋的风险和报酬,可以直接将其确认为抵债资产。与原持有人后续进行的协调活动产生的费用,作为保管费用处理。
(二)抵债资产保管的处理方式
银行应妥善保管抵债资产,保证其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对于有特殊保管要求的,应按照相关的保管规定操作,防止抵债资产出现重大价值损失,避免造成其他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害。经评估,未来损失或危害发生可能性较高且支付金额巨大的,应购买财产保险。对于受到客观条件制约不能按期处置的,不可闲置抵债资产,应在不影响处置的情况下进行出租营运,租金计入“其他业务收入”。银行保管抵债资产不等同与自用抵债资产,如需自用的,应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固定资产购置手续,不能擅自按照抵债资产保管进行会计核算。保管期间,应做好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印花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相关税费的账务处理工作。
(三)抵债资产减值的处理方式
银行不应回避抵债资产的减值问题,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和维护,每个季度应至少开展一次账实核对工作,及时掌握抵债资产实物形态及价值形态的变化情况,做到账簿一致和账实相符,对影响抵债资产价值的风险隐患应做到“有预案、有预警、有措施”。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抵债资产减值准备应遵循“应提即提”的原则,如果在处置时一并计入损失,对资产列报的影响较大。应重点关注三类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一是对于新入账的抵债资产,首次计提减值准备,应将入账价值与市场价值进行对比,将评估价值虚高市场价值入账的部分及时计提减值准备。二是对技术更新换代较快的抵债资产,不仅计提其自然损耗和折旧产生的减值,更应关注技术进步、产能淘汰导致的减值。三是对价格波动明显的抵债资产,分析其价格波动,准确预测减值计提比例。
(四)抵债资产处置的处理方式
银行取得抵债资产后,应该及时开展处置工作,尽早执行公开拍卖。对于特殊情况不能拍卖的,视实际情况通过协议、招标、打包、委托等形式尽快处置变现。抵债资产处置后,银行确认不再拥有或控制抵债资产且相关的风险和收益已经转移,应及时终止确认。实际工作中,存在买方由于购买能力有限而实施分期付款或延期付款的情况。此时,抵债资产的终止确认应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核心原则,当抵债资产所有权上95%以上的风险和报酬已经实现转移,才可以确认终止。对于能够确定已经转移风险和报酬的,在签署协议收到首付款时,终止确认抵债资产并确认处置损益,分期付款或延期付款部分作为应收款项处理;对于不能确定已经转移风险和报酬的,分期付款或延期付款部分作为应收款项处理,仍需持有抵债资产,不能确认终止。
五、结束语
银行开展抵债资产的收取、管理、营运和处置工作,目前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们希望在新会计准则下通过优化、明确抵债资产的取得、保管、减值、处置的会计核算处理方式,降低不实利润对银行业绩的影响,提升银行抵债资产的核算与列报表现,提升银行经营管理决策水平,提升监管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推动银行资产业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相林,姚文婷.银行抵债资产的会计核算与所得税处理[J].现代商业,2014(14):240-241.
[2]董秀娟.对商业银行抵债资产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3(14):30.
[3]王宝田.银行抵债资产的会计核算与所得税处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2(16):123-12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必要性;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进步,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领域。以往我国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割除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病和阻碍因素,使得国民经济能够朝着稳定、持续、健康的道路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国有资产改革侧重于国有资产中经营性领域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而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则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导致当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从而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社会形象。因此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如何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将会是下文的重点内容。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改革是由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由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占有的并且符合法律规定的、经过我国相关资产法律认可的国有形式资产,它既可以是自然资产,也可以是通过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实体。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一直以来存在着轻管理而重分配的体制缺陷,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无法从整体上提高其质量。2006年我国财政部门分别出台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文本以约束和规范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然而效果甚微,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国有资产的配置不合理、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因此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2、当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2.1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还没有一套完整健全的管理制度,严重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缺乏法律依据会给国家带来损失,在发生资产管理问题时没有必要的制度保障,会造成管理混乱。
2.2会计账目不清
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会计账目核算不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对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没有落实审计核算,出现了不计折旧、不核算、账实不符等情况。
2.3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是属于非生产领域的,不投入到经营性活动中去,这种“免费使用”的情况导致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的情况。许多单位不计成本,不考虑费用,任意使用国有资产,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同时,这些单位存在重视资金,轻视实物,重视采购,轻视管理的情况。在资产的分配使用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分配情况不透明,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或浪费。
2.4资产流失情况较严重
对于国有资产的处置,不少行政事业单位不经过监管部门的审批,就任意变卖、转让、重置国有资产,或者在国有资产尚有使用价值的时候就随意处理后重新购置新的,造成了资产的流失,同时也容易形成行政事业单位的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这些国有资产的分配本应具有服务性质,意在加强政府财政支出的调控能力,但是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反而增加了财政负担。
3、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3.1提升对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识
不从管理意识上提高对国有资产的重视,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只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具体的了解和认识,对资产管理工作重视,才能够把工作做好。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对于国有资产管理的宣传工作,定期开展教育会议,使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根本上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3.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和现状要求必须尽快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已经于2008年10月28日通过,于2009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但这只能作为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第一步,不可能仅仅通过一部或某几部法律法规就能改善。要不断健全法制建设,详细划定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范围和程序等,对于违背相关程序的行为要依法予以查处,使得改革有法可依。
3.3完善相关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1)成立高规格的资产清查领导小组,全面开展单位资产清查,彻底摸清家底,统一核实处理单位历年遗留问题,以核实数据为依据,修正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2)优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简化操作程序,完善单位基础数据转换、分析、决策等功能。3)加速与部门预算、非税收入、政府采购等信息系统网络对接、交换反馈,真正实现资产的实物管理、财务等理、资金管理的有机融合。同时,健全的国有资产财务管理制度要求定期核算总账和明细账,对于资产的流入和流出要做详细的记录。资产的采购、使用和处置转移等步骤都要先经过审批,将管理与财务联系在一起,使账实相符。
3.4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在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产权进行严格的界定和划分,做好产权集中管理。哪些国有资产可以使用,哪些不能使用,要做好规定。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应当对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管,禁止单位中的个人私自占用或转卖国有资产。做好资产配置工作。对于国有资产的配置,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需求和规模进行,制定的分配标准要公平合理,对于特殊地区特殊用途的资产要具有灵活性。在分配阶段,就应做好财务预算,与之后的财务管理构成一个整体。
3.5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管理体制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和全面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国有资产的特征、属性、具体的使用过程等综合因素来进行设立,体现在综合把握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状况和管理手段。全面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使用行为和绩效评价过程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要真实、客观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就必须以全面反映各个相关因素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作用的评价体系为准,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制。
3.6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审计与监督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与监督部门要切实履行其责任,加强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占有的监督力度,将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与增值作为其审查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应该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政府采购制度,将政府采购纳入公开化、透明化的公共监督之下,实行公开招标、统一公平竞争的采购原则。对于固定资产的报废、变卖、调拨使用等则应该严格的坚持相关的固定资产申报、审批制度,实现固定资产的销账透明化与规范化。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事业单位 集成管理
现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端的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无论我们走到那都可以看到计算机的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从互联网通信到网络购物,计算机技术及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也成为企业成功的必不可少,其高效率,易操作性加强了事业单位的管理。传统的管理方法已逐渐显出劣势,新技术的应用才是成功的王道,由此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可加强事业单位的管理。
一、事业单位的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一)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的落后造成的效率低下
很多企业的管理流于形式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而传统的管理手段又存在相当多的弊端。首先传统的管理方法重视制度,控制和约束,高层领导决策下层执行,造成任务执行效率低且质量不高。制度的约束也一定成度上打击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性。虽然有些企业采用了一些较为新式的管理方法,重视人才及自主,但效率并没有较为显见的提高。而管理工具的落后则是管理中的硬伤,如同电脑的配置,即使是电脑大神遇到低配置的电脑想必也是束手无策。管理中采用手工计算及人工编制的手段不仅耗时,而且支出也较为大,且效率低。且人工管理的影响因素也较为多,受环境的影响较大,这也是拉低事业单位的管理的效用的一个方面。
(二)管理形式的落后造成的资源浪费
事业单位的办公室用品的领用通常没有限定的额度在人工管理的方式下,一些公共设备的购买也没有详细的规划和资金计算,甚至于很多配置根本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积存最后导致设施报废。而企业的高层领导相较于更重视企业的经济发展趋势,部分成度上忽视资源浪费问题,导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二、集成管理的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优势
(一)集成管理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所谓的集成管理指的是集效率和效果并重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不同于传统管理模式集成管理的核心是以集成的管理和理念结合科学知识,人才,信息等智力资源达成一体化的管理理念和思想。而由于集成管理的特殊性,使得其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中产生的效果通常能达到1+1>2的管理效果。
集成化的管理由上文可知是运用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智能一体化管理,而智能化是企业经济运行所追求的。一个成功的事业单位不能缺少集成化的管理,无论是对人才还是对资源的整合。
(二)集成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优势
关于集成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的优势,我们以物流企业的集成管理为例分析。物流企业的管理相对于其他事业单位的管理具有更强的目标性,且物流企业的管理较其他事业单位更复杂一些。物流企业是以货物的采购,运输,和配送为主链,而从主链又有许多支链的延伸。然而在这样一个庞大的需要管理的系统,物流企业必须采用集成的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最大成度的经济运行。物流的各个供应须看成一个整体,将各个系统看成一个集成系统来进行管理,使其总成本达到最小,库存量达到最少从而实现物流的经济运行,且收获良好服务口碑。物流企业的运行通常是从内部到外部一致性的集成管理,从而在物流的未端有效的保证货物的质量,完成圆满的物流配送链。
三、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的集成管理中的应用
(一)加强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由上文可知,事业单位集成管理主要是以智能资源为主。而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无疑是集成管理高效运行的重要部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对事业单位的资源达到合理的分配及利用,避免出现资源的闲弃和报废而造成的资源的浪费。由于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和数据存储功能,可以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分配。而对于传统的纸质资料,其保存和整理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及时间,且纸质资料的保存也相应换需要更多资金的投入。且计算机整理功能相较人工准确性和效益性都更高,从而能够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且由计算机保存的数据调用及分析也更为直观,方便。同时计算机技术也能事业单位的人事进行有效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对员工的管理及招聘进行整体规划,形成视觉上的直观效用。
(二)加强综合服务的应用,提高效率
应用计算机技术同时能够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网络交流平台,方便与客户的交流。通过互联网人们能更快更方便的得到想要的信息,从而使事业单位的顾客满意度得到提升。同时这种交流平台能够提供较多的服务,而且较为简洁方便。而其功能的多异性又加强了集成管理,管理员可以根据需求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也可以根据需求提供一些便捷服务,这样使得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完美结合,提高了其管理效益。
四、结束语
所以对于现今事业单位来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智能化的集成管理是保证内部及外部高效率运行的必要。21世纪以及以后都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智能化已成为时代的标志。计算机网络将世界经济连接成一个大的整体,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珊珊.计算机技术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0).
[2]顾志明.云计算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3).
[3]范东.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
关键词:管理会计;高校;财务管理;应用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办学规模逐渐扩大,财务风险也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稳定发展。高校只有尽快解决财务管理中的问题,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管理会计作为财务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以后,能够提升高校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还能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有效缓解资金压力,合理配置高校资源,让高校获得良性的发展。
一、高校财务管理风险的成因
(一)政策不完善
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过程中,招生规模的扩大,不仅为就业带来巨大压力,还使高校自身的软硬件设施面临着严峻考验。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要求高校尽快将教学设备配置齐全,做好各类校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如此一来,极大增加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难度,也容易产生很多不安全因素。即使国家逐年加大了在高等教育上的投资力度,也出台了很多扶持性政策,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与高校发展所需资金相比,国家在高等教育上的投资还远远不够。如果采用提升学生学费的方法,除了会对学生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以外,在政策上来看,也是不可取的。很多高校虽然也会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投资帮助,但是这部分资金很少,对此只能采取举债办学的方法,通过银行贷款,确保学校建设的顺利进行。这样高校将承担高额的债务,并在恶性循环下,为财务管理造成了巨大的风险。目前,我国缺乏明确的制度来规范高校的这些行为。因此,政府需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规范高校合理使用资金,并运用好管理会计,加强对经费的管理,推动高校教育平稳发展。
(二)制度不健全
综观现阶段我国高校实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发现很多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财务安全问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部门通常重视核算,轻视管理,没能积极作出财务风险评估。如此一来,财务管理风险容易被放大,从而引发了高校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如出现流动资金短缺问题,包括日常运转困难,拖欠职工奖金、津贴等。在高校改革步伐加快的今天,高校已经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国家财政拨款的相对减少,加大了资金需求与财政拨款间的矛盾,也为高校带来了巨大的资金筹措压力。高校在资金筹集、调度以及运动等方面,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然而,我国很多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这些财务管理行为。因此,高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建立起与财务管理工作相适应的制度,如预算激励机制等,并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保证资金安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三)外部监管力度薄弱
在高校财务安全方面,教育部门也很少在整体上作出规划,管理、监督力度不足,从而在无形中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通过对高校财务危机分析可知,很多高校在银行有巨额贷款,且以商业贷款为主,这让高校承担着极大的还款压力。而上级主管部门也未提起重视,对于高校的这些行为,没有加强管理,特别是未能限制高校贷款规模。另外,高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使用投资资金时,约束力也不强。正是外部监管力度薄弱,导致高校财务风险不断加剧。因此,加强外部监管力度,是减少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途径。
二、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管理会计在高校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在应用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全面预算加强对财务的规划与控制,可见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当前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还有很多问题,包括对财务预算管理认识不到位,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预算执行与评估体系不健全等,从而影响了高校资金使用效率,导致资产大量流失。高校财务预算主要包括收入与支出预算两方面,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各高校资金收支更加复杂,需要应用管理会计,加强对高校财务的全面预算管理。结合高校各项活动开展情况,对资金作出合理的预测、评估、分配以及使用,同时从高校教学、科研等实际情况出发,将基本收支测算出来,把高校整体发展规划、预算编制与年度工作重点结合在一起,让高校预算管理更加精细化与科学化。此外,还要在预算中纳入收入与支出项目,结合高校具体状况,对各院系与部门的资金、资源的分配,成本费用的支出标准等,均需要通过科学方法进行论证,确保其公平性和透明性,让资金、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减少浪费情况。
(二)管理会计在高校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投资作为一种现代企业活动,近年来在高校发展中逐渐兴起。通常而言,投资项目都存在一定风险,且环节较多、周期较长,一旦决策失误,将会对高校财务状况与现金流量带来不利影响,所以,高校在项目投资过程中,首先应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管理会计中的投资决策程序,科学合理进行分析,保证决策的有效性。此外,现阶段国内很多高校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对外投资职能通常由高校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高校后勤产业公司等机构履行。随着国内高校的飞速发展,高校逐年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这种机构模式在减少投资风险、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提升投资效益上发挥出重要作用,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高校在投资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入管理会计的投资风险、货币时间价值等理念,让投资活动的可行性论证得到了加强,严格控制了专家评审、审批等程序,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投资风险,保证了投资能够获得成功。
(三)责任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建立
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主要以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为财务管理主体,把责、权、利结合在一起,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在高校快速发展形势下,以往统一性财务管理制度很难满足当前高校的发展要求,其财务管理工作通常由财务部门单独负责,由于管理方法落后,效率不高,很难在高校各部门中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制度,无法实现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这样会导致教育资源出现浪费情况,也不能提升其使用效率。高校通过将责任会计制度落到实处,确保形成多层次的财务责任主体,并各自履行好相应的财务责任目标,在进行预算编制和执行期间,让各级责任中心充分发挥其控制作用。如此一来,可以实现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与效率的提升,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更好的发挥责任会计在高校中的作用,需要高校进一步深化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完善办学制度,从而形成健全的责任会计制度,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管理会计在高校战略决策中的应用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管理方法中的一种,主要利用各种方法把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管理会计应用范围得到扩大,提升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为单位的战略发展服务。而在高校经营发展中应用战略管理会计以后,能够加快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步伐,让以往单一的会计管理模式得到改变。同时也使高校加强对外部发展环境的调查,掌握竞争对象的情况。在开展战略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需要对高校外部环境作出全面、细致的分析,及时掌握高校财会工作相关信息,这极大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目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量非财务信息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通过实行战略管理会计,高校可以及时获得很多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包括高校内外相关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等。此外,高校在开展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时,也要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将管理会计的核心潜能价值充分激发出来,确保从整体上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结语
近年来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果,帮助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规范会计核算程序等,有效提升了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高校要想充分发挥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时对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加强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只有高校尽快建立起与财务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方法,才能让管理会计得到有效应用,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郑海鹰.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J].商业会计,2016(14).
[2]刘颜华.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8).
[3]张濛,王迪.推进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6(08).
1.1 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及权限应明确。施工企业会计审批工作人员、办理人员、财务资料保管人员等应该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相互之间要相互制约、相互分属各自的岗位。
1.2 重要经济事务决策程序应进一步明确。施工企业在进行重要的对外投资、资金调节、企业资产清理等与经济事务相关的决策中,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条例或规定,加强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让决策者和程序执行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监督。
1.3 各项财产在清点盘查期间要明确相关制度。施工企业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财产清查,对各种物资财产全面或者部分进行盘点,对现金、票据、债权债务、银行资金情况等进行核对,确保财产、资金、物资的安全和完整。
1.4 会计资料的内部审核与审计的准确性应明确。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需要专门的稽核人员对内部的会计凭证、会计报表、会计账目等相关信息资料进行严格的复核,以便确保会计资料的准确性。
二、当前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现状
2.1 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会计人员的良好专业素质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执行的基础。建筑施工企业业务范围广,故需要较多的会计人员才能够完成日常的会计核算,因此难免会有部分素质较差的人员混迹其中,特别是会计主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不足,更直接影响到了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2 会计信息失真。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企业制定各方面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但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因财务人员素质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存在较多的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严重地损害了企业利益,使管理者在制定决策、遵循国家的宏观经济指导与判断等方面受到了影响。
2.3 时常发生违法违规现象。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因其管理过于分散,经济活动的主办、授权、执行、核准、记录与复核等步骤不按规定程序走,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不能很好地相互协调与制约,导致控制程序不能正常发挥功效,违法违规现象多有发生。比如,在一些建筑施工企业里,主管会计、业务经办人员、领导等钻企业内部控制不严的漏洞,私自设置账外账,严重的甚至私存公款。
2.4 领导层对会计控制缺乏足够认识。企业领导层的重视及支持,是会计内部控制能够顺利实施的保证。而建筑施工企业多以项目部的形式运营,项目部是临时机构,这导致了项目领导层难免会存在“短视”,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企业的管理提升及长远目标,对会计内部控制更是缺乏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法制观念淡薄;权力过于集中;思想不重视。
2.5 缺乏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在建筑施工企业,由于企业自身管理方面的缺陷和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使得在执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监督人员监管范围留有漏洞、监督控制力度不足、监督管理环节重复等。施工企业缺乏相应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监督制度和措施,致使其监督起不到原有的作用,达不到监督调控的目的和要求。
三、施工企业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
3.1 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首要任务在于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人员所在位置分散,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给施工企业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带来麻烦。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势在必行,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可以现场或通过网上远程培训的方式进行,使会计人员用强大的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为会计内控制度的有力执行打好基础。其次,通过各种方式,对财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应多关注财务人员的思想动态,把不良行为扼杀在摇篮里。最后,企业应为财务人员的成长搭建平台,使得他们有自我发展的机会,同时会自觉对自己进行思想及行为约束,为自己及企业的前途而奋斗。
3.2 检查内部会计控制的设置是否符合内控原则。企业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及成本效益原则。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应先适应自身规模,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员及资源的配置。其次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即为会计控制所投入的人力及资源与产出效益相匹配。有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可能会避免重大损失,此时仍应实施相应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及网络手段进行设置,可以极大地提高实现会计控制的效率。
3.3 对内部会计控制流程进行梳理。企业应对内部会计系统控制进行详细的梳理,堵塞制度及流程上的漏洞,即:是否对会计人员进行合理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是否按照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凭证是否连续编号;是否规定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是否对凭证的装订和保管手续明确责任;是否合理设置账簿;是否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要求编制、报送、保管财务会计报表等。
3.4 内部会计控制需要有适当的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内部会计控制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通过将其纳入管理体系和相应的活动,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实现良好的效果,因此,施工企业应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制度,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隐藏的问题,对薄弱环节进行及时修正或改进,在确保规则得到遵守的情况下,做到违章必究和违规必罚,以更好的完成内部控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