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旅游前景

生态旅游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旅游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旅游前景

生态旅游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元阳县;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元阳县地处我国云南南部,近年来,其由于所具有的大量原生态森林资源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带动当地经济获得较大幅度的增长。以元阳为核心的哈尼梯田是非常典型的一类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价值极高。但是,其森林生态旅游却发展迟缓。对此,就需要我们在对元阳地理特征、存在问题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以良好措施的应用获得更好的旅游业发展。

1.元阳县自然地理概况与森林资源

1.1地理概况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东南与金平县接壤,西南与绿春县交界,西与红河县相邻。县内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山地起伏,无平川,地貌类型主要有低山、峡谷区以及中山等。气候方面,元阳县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山区县,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会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而使气温具有多样性,具有6种气候类型,有着干湿季分明、终年多雾的气候特点。同时,因为该地区地形形势较为复杂、海拔高度存在较大差距,该地区的气候情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无论是地貌还是气候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1.2森林资源

元阳县是一个森林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根据2006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全县林业用地111203.8hm2,其中公益林45444.2hm2,占林业用地38.8%;商品林71759.6 hm2,占61.2%。在商品林面积中有林地82701.8hm2,占70.6%;疏林地316.5 hm2,占0.3%;灌木林地18015.0hm2,占15.4%;未成林地2141.3hm2,占1.8%;无林地13983.9hm2,占11.9%;苗圃地45.3hm2。在公益林中,有林地23507.1 hm2,占51.7%;灌木林地12471.0hm2,占27.4%;疏林地1433hm2,占3.2%;未成林造林地46.3hm2,占0.1%;宜林地7986.8hm2,占17.6%;全县活立木蓄积8441610m3,公益林为2984849m3,占全县总活立木蓄积的35.4%;商品林蓄积54567611m3,占64.6%;全县森林覆盖率41%,林业总产值4934万元。同时,境内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多种类型的生物资源,具有多种具有保护价值与观赏价值的濒危动、植物,在山体构造方面,具有奇、险的特征,旅游价值极高。

2.元阳县森林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2.1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元阳县的梯田文化、梯田景观小有名气,但是水生植物景观与森林景观资源却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凸显。元阳县旅游产品单一,对于新型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一定的缺乏与缓慢性,没有达到人们旅游的更高需求,在娱乐活动、产品开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2.2缺乏整合与提升

景点在建设方面比较粗放,且景区在设计方面缺乏主题与特色,基础设施也不能够满足往来游客的需求,应适当整合现有基础设施与功能资源。

2.3保护意识淡薄

在梯田与保护区附近,存在挖沙、采石以及无序建房的情况,严重破坏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外,当地对外来文化涌入的现象缺少一定的防范意识,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

3.元阳县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3.1创新开发理念

根据市场化、产业化、服务化的发展理念,需要将完善、创新与开发作为元阳县森林资源的发展核心方针,并充分挖掘现有森林景观以及梯田资源,对景观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做好相关的升级与转型工作。其次,需要将全面发展作为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主线,在巩固开发现有梯田资源景观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发县内原始森林生态景观产品,通过原始森林资源的发展,逐步开发出新的旅游景点、景区,并大力营造当地的旅游品牌以及旅游环境,以此在资源旅游的基础上能够为往来游客的休闲、体验与观光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3.2转变旅游结构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单一化、固定化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旅游的需要。对此,需要元阳县能够积极地开发完善现有旅游产品结构,并从以往单纯对森林资源“观光性”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观光同休闲兼具”的发展方式,以此在创新旅游方式、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也能够使元阳县的旅游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3.3完善管理机制

通过科学、合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合理管理机构的建立,才能够帮助元阳县旅游业在有序的道路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对此,需要当地政府牵头,在本地区建立起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旅游管理委员会,对整个管理区内的旅游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开发,同时做好环境保护、文卫、治安、项目建设、防灾以及旅游等系列工作。在不断完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还需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来做好森林资源的防灾救援以及生态保育等工作,以进一步保障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3.4加强队伍建设

人员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也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需要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充分重视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应用,以积极吸引高素质外来人才、培养本地人才建立起旅游管理队伍,并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进一步保障该队伍建设的高素质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元阳县森林旅游事业在高水平、高素质队伍的管理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生态旅游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太白山;生态;多样性

秦岭从青海省的西倾山起,经陇南、陕西,到鄂豫皖的大别山,总长1,500 km,南北宽20~180 km,曾经历多次造山运动,海拔多在1,000 m以上,并有不少2,500 m以上甚至3,000m以上的山峰,主峰太白山(拔仙台)海拔3,767 m,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高的山峰。太白山位于陕西宝鸡,秦岭北麓,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三县境内。位于陕西眉县城南20公里,东距西安100多千米,西距宝鸡90多千米,横贯陕西省南部,自然条件复杂独特,气候瞬息万变,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太白山以其高、寒、险、奇、秀富饶和神秘的特点闻名于世,称雄于华夏。太白山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雄、奇、高、险、秀、幽、古”于一体,丰富多样的天象气候、森林群落、冰川遗迹、山岳地貌、源泉秀水、生态环境景观,构成了完美的旅游景观体系,是最佳的生态旅游景区。

太白山像一道高大宽厚的巨壁,阻挡着南来北往的气流,使南北气候有了产生明显的差异。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原始森林广布,景色绚丽;典型清晰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谱景观绝无仅有,古迹文物众多,历史文化悠久。奇观胜景:拔仙绝顶、千年冰洞、天池明珠、冰川奇石、太白积雪、垂直景观、平安云海、斗母奇峰、七彩幽静、铁甲古树等构成了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精品景观。

太白山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苍山奇峰为骨架,清溪碧潭为脉络,人文景观为内涵,构成了一幅静态景观与动态景观相协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风格独特的生动画卷,这里山峦重叠翠,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恬静瑰丽,曲流溪涧晶莹碧透,烟雾浩渺,吐珠溅玉,奇峰怪石,如塑似画。

太白山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主要有以下七个类型:

一、生态环境清幽

太白山生态旅游区,林茂草丰,山青水秀,没有污染,空气清新,人为干扰少,森林生态系统稳定,自然环境优美,保持着良好的原始生态环境。有关资料表明: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质量符合国家一类水标准,声学环境质量良好。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蓄水、保土、吸尘、制氧、分泌杀菌素、净化等功能。

二、森林景色绚丽

太白山植被区系复杂,起源古老,残存有许多孑遗植物,森林植物群落多样,可分为4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17个群系和54个群丛。中高山区集中分布有:太白红杉、巴山冷杉、牛皮桦、红桦、栎类原始森林,面积3.7万公顷,尤以海拔3000米以上的太白红杉林为秦岭特有,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国内外独一无二,其树干尖削,树冠“旗形”,虬曲多姿,宛如天然盆景,极具观赏价值。由于山地气候、土壤和海拔高度等自然要素的差异,自下而上有序地分布着:栓皮栎、锐齿栎、辽东栎、红桦、牛皮桦、巴山冷杉、太白红杉和高山灌丛草甸8个垂直景观带,色调分明,绚丽多彩,四季景色各异。

三、生物多样珍奇

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主峰太白山雄伟高大,是野生动植物的交汇地,物种多样而珍奇。森林植物以华北区系为主,兼有华中、华西、青藏高原区系成份,具有明显的过度性。有种子植物122科,671属,1899种,有世界性单种属37个,少种属60个,中国特有属23个,还有蕨类植物120种,藓类植物253种。被列为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植物2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独叶草、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有:太白红杉、大果青e、连香树、秦岭冷杉、水青树、水曲柳、野大豆;省级保护植物20种。

野生动物以古北界和东洋界为主,兼有广布种,野生脊椎动物有285种,其中兽类64种,鸟类192种,两栖类9种,爬行类14种,鱼类6种,还有森林昆虫1435种, 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33种,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四、冰川地貌奇特

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区,保存着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形成了多种冰川地貌,景观奇特,引人入胜。大太白海、二太白海、三太白海、玉皇池、三清池、佛爷池等冰斗湖、冰蚀湖及冰碛湖,清澈碧绿,水色如黛,波光粼粼,湖光山色,被誉为“太白明珠”。

五、山水风光峻秀

太白山是我国最大的山字形构造体系――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构造体系的弧顶,受南北强烈挤压,褶皱、断裂极为发育,形成北坡陡峻河流短,南坡较缓河流长的特点。以太白山主脊为轴,分别向南北延伸,形成一系列梳状山脊,北坡中山地区山势峻峭,奇峰林立,梁脊狭长,怪石嶙峋,峡谷深邃,水流湍急,飞瀑碧潭较多,具有很好的游赏价值。斗母奇峰、麦摞石、双狮峰、老君仙掌、观音崖、五台列峙、莲花岩、千年冰洞、古龙洞、古龙瀑布、梯崖飞瀑等,都是对游人有很强吸引力的奇观胜景。

六、天象景观奇妙

太白山高差悬殊,自下而上分布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5个气候带,素有“一日经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中低山区四季分明,高山区冬长夏短,寒冷期9个月,天气变化无常。夏季最高气温20℃左右,日平均气温5―10℃,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有诗云:“早辞盛夏酷暑天,夜宿严冬伴雪眠。百里春花秋月路,四季风光一日间。”高山地带时常云雾缭绕,尤以平安云海最为壮观,身临其境,飘然若仙。每当朝阳升起或夕阳西下,云蒸霞G,光芒四射,绚丽多彩。高山区偶见七彩光圈,瞬息万变,光环随人动,人在光圈中,宛如海市蜃楼,奇妙无比,令人赞叹。

七、古迹文物众多

自古名山僧道多,太白山是佛道共存的圣地。隋、唐时期,寺庙增多,历代均有兴建修葺,主要分布于黑虎关――菩萨大殿――拔仙台――铁甲树一线,大殿以下以佛教为主,以上以道教为主,现存庙宇及遗址30余处,中低山寺庙多系土木结构,泥塑神像,高山区寺庙多为石墙铁瓦或石洞,铁铸、木刻或石雕神像,还留存许多石碑、铁碑、铁钟、铁磬等文物。药王孙思邈曾三上太白山隐居,从事中草药、养生学研究和为民治病 ,留下了药王殿、药王坪、药王庙等多处遗迹。相传,拔仙台是姜子牙斩将封神之地、东汉刘秀曾在跑马梁Z马练兵、汉大将军韩信曾在点兵场演练兵马、杨广上山求医等传说美丽动听。

太白山不仅有独特的自然文化,还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山上寺庙建筑风格迥异,既有明清古建,又有当代修复的仿古建筑和民居形式,规模较小,有的年久失修,残破败落。一些庙宇还保存有许多楹联、匾牌、画像等,是研究太白山宗教文化的重要实物。漫步山中,踩着如茵的绿地,林海茫茫,浓阴匝地,灿烂的阳光透过如伞的树冠,金黄的光斑洒满蜿蜒的小径;呼啸的山风掠过头顶的树梢,遥远的呼吁声在林中回荡。脚下,古道蜿蜒、曲径通幽。鸟儿在耳边鸣唱,秋虫在溪边弹琴。而或乘坐缆车在林间穿行,远望山岭青翠,层峦叠嶂,飞瀑流泉,风光宜人。近看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莺飞燕舞,风光诱人。此时此刻,脱凡超俗之感油然而生,思古怀幽之情悄然而至。宁静深沉的森林,清新湿润的空气,怎不令人陶醉与神往。

参考文献:

[1]《陕西旅游指南》 黑枫 中国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7年

[2]《中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王兴中地理科学 1997年.

生态旅游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开发;环境保护;持续发展

        当今,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旅游资源与环境日渐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与环境已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 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因素更复杂,因此,要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依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2. 政府要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 要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就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根据旅游环境承载力状况和旅游者数量及分布状况进行科学调度,建立预防、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在旅游旺季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实现预警与调节双保护。即一方面,通过系统的信息接收、处理网络,及时监测各主要旅游线路及主要景点旅游活动状况、接待能力变化情况、环境生态变化、旅游者及当地居民心理感知度情况,准确及时地反映出环境承载力的现状,为管理机构及时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为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3.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通过旅游企业、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及景区固定标示牌等加大景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加大旅游环境保护的投入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补偿费,即从门票收入中取出部分资金用于旅游环境保护的投入;此外,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5. 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6. 对旅游区的经营管理者和导游要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提高环境素质景区内要配备齐全的环保设施,尤其是垃圾收集桶,方便游客投放。垃圾要及时清运,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于破坏环境的游客行为,景区要采取措施予以限制,情节严重的给予适当的处罚。导游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环境素质,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游客进行环境保护。

        7.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的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8. 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要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9. 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生态旅游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秦岭; 生态旅游;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20-01

秦岭是亘横于我国中部的著名山脉,它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国华北、华中、西南和青藏高原等多种植物区系和古北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成份的交汇地。这里蕴藏着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羚牛、林麝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具有世界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1 秦岭林区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1.1 景观资源

秦岭以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森林植被典型性而闻名,其高山草甸、瀑布、野生动植物景观独具特色,各类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秦岭山体高大,雄伟壮观,尤其是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我国内陆最高峰,也是闻名世界的生态旅游胜地。

1.1.1山地景观。秦岭逶迤绵亘,素以雄、奇、险、幽、峻而闻名于世。这里可谓“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别有一番天然情趣。可以说秦岭的山岳景观集泰山之雄、黄山之秀、华山之险于一身,游人至此,大有“两山夹明镜,人在画中游”之感觉。诸如:太白山、红河谷、金丝大峡谷、柞水溶洞等著名景区。

1.1.2水域景观。山因水活,因水成景。秦岭山势高大,植被茂盛,故而形成了多彩多姿、水量充沛的河、瀑、潭、溪、泉等自然景观,构成清澈秀美的水体旅游资源。主要有丹江、汉江、渭河等大江大河的支流60余条,河流大都发源于秦岭主脊,水流湍急,水量充沛,河中怪石层叠,水击浪起,波澜回旋。

1.1.3生物景观。秦岭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具有多种观赏价值,其中许多珍贵植物、孑遗植物,又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据调查,秦岭分布有种子植物157科、894属、3370 种,苔藓植物180种,蕨类植物111种。森林景观绚丽多姿,五彩缤纷、季相分明,一年四季,各有特色。

1.2 区位优势

1.2.1 地理区位。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是我国东西向最长的山脉,地理环境复杂而独特,也是我国10大生态功能区之一、还是全球最优先保护地区之一。

1.2.2 生物区位。在动物地理区划上,秦岭是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分界线,秦岭山地北坡属于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最南部,南坡为华中西部山地亚区最北部,该区域动物区系成分复杂,是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1.2.3 生态区位。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国华北、华中、西南和青藏高原等多种植物区系和古北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成分的交汇地。

1.2.4 社会经济条件。秦岭地处我国中部,由于地势险要、山高坡陡、河谷深切,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人烟稀少是秦岭的典型特点。

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

自1998年以来,秦岭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天然林采伐,实行封山育林,大力开展公益林建设。保护天然林、管好自然资源是秦岭林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天职。对生态旅游缺乏认识,只看到旅游可能对资源保护管理不利的一面,而对生态旅游带给人类的益处还不甚了解。

2.2 基础设施较差,接待能力不足

目前,在秦岭林区已开展生态旅游的景区,大多基础设施较差,接待能力有限,服务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更没有诱惑力。

2.3 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不到位

由于秦岭地域广阔,涉及面广,仅在陕西涉及渭南、西安、宝鸡、汉中、安康、商州等6个地市、30余个区县,管理难度较大,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生态旅游规划。

2.4 投资力度小,有些森林公园存在批而不建现象

陕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由于财力不足,对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道路等缺乏必要的投资,有些森林公园虽建立多年,但因缺乏前期资金投入,启动缓慢,存在批而不建现象;秦岭林区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少,然而真正开展生态旅游的保护区并不多。致使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闲置,未能充分发挥社会、经济效益。

3 开展生态旅游的有效途径

3.1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生态旅游对人们的益处很多。首先是休闲:置身于浓荫蔽天,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使神经得到放松,身心感到愉悦。其次是健体:到山岳林区可降温避暑,同时林区可吸尘杀菌。许多植物散发的芳香物质,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从而改善游人的身体状况。三是疗疾:林区的树叶含有较多的负离子,故国内外纷纷出现“森林浴场”、“森林医院”, 是最好的天然“氧吧”。四是益智:面积辽阔,地形复杂的大自然,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吸引人们去探索许多神秘奇特的自然奥秘。秦岭太白山高差达2891米,地跨5个垂直气候带,具有重要的科学考察与研究价值。

3.2坚持原则 适度开发

3.2.1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必须服从于保护、立足于保护,即“保护第一,旅游第二”。

3.2.2综合发展的原则。旅游业是综合性的事业。发展旅游业既要开发旅游资源,又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服务设施。

3.2.3 因地制宜的原则。各保护区所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不同,旅游区建设也要根据各自条件建设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3.2.4注重经济效益的原则。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点,就是要增加经济收入。只有在周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才能确定旅游区的开发建设。

3.3 加强游客管理,强化宣传教育

3.3.1科学管理。根据保护区内环境承载能力状况,利用门票等经济手段,以及线路设计、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合理布局,以达到不破坏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

3.3.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是通过利用保护区的展览馆(厅)、宣传牌以及导游讲解对游客进行直接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是通过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工具进行范围更广泛的宣传教育。

3.3.3强化法律意识。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4树立长远观念,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4.1保护生态资源,科学编制总体规划,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4.2森林公园的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在生态效益之上,以市场为向导,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3.4.3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生态旅游,规范旅游行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法》等法律,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坚持“以开发促旅游,以旅游养保护”的方针,实行“权属不变、联合开发、风险共担、利益分享”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保护”的政策以及“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

生态旅游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生态;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逐年来,城乡引入旅游产业的现象日益普遍。因旅游景观的构建具备长线的经济基础优势、地区区位优势和政府优势,旅游产业成为新城初建的先导力量。而在城市内的引入景观已趋于饱和、城市区域界限逐步消失,乡镇间旅游景观的开发与利用就显得由外重要。

1 乡村旅游景观构建的优势

生态因素是城郊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基础,反过来,城郊乡村旅游也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于这一关系,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价值取向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国家、社会对乡村生态旅游景观构建的迫切需要

从1998年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至今,可以看出我国对乡村的建设从未放松。而现在及未来都是国家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着力推进各项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乡村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突破口。乡村旅游的成为当下当仁不让的切入点。在如此环境下发展乡村旅游景观可以算得上是顺应国家的发展政策。

以乡村旅游资源为吸引,这符合当前社会自然保护大前提的基本要求,能促进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生态旅游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原则。因此,乡村旅游景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现代人群对乡村生态旅游景观构建的迫切需要

现代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压力下,人们迫切需要回归自然以放松工作学习压力。而名川大山等传统旅游景点的局限性太强,城乡间的短途乡村游将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

面对民众日益增强的生态、环保意识,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景观的唯美、唯艺术的模式化及城市人工景观的“去自然化”,民众在精神层面上渴望回归自然。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强调民众的自然感受和参与。因此,构建乡村旅游景观是生态影响及民众的共同需要。

2 构建具有地域性、节能性乡村生态旅游景观

2.1 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特质

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构建生态价值取向观是“尊重自然”的表现,是建设特色型、节约型景观的要求。当前,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人造景观”泛滥已成为一个典型的现象。规模上贪大求全和内容上过于贫乏简单,“人造乡村景观”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忽略原有宝贵的乡村自然资源及特色,失去“乡土气息”的特色。“人造景观”脱离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的生态原则。

旅游的本质是追求文化差异,人们旅游的目的就是追求异质文化。特色是旅游者追寻的目标,也是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城郊乡村旅游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风景,有其自身的特质,农村风光、固有的风景名胜及乡村民俗文化均是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可挖掘可表达的内容,建设特色型城郊乡村旅游景观必须抓住“土、野、乐、趣”的特色。“尊重自然”是一个共性基础,针对不同地区,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还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尊重自然”既是源于对生态的考虑,亦是建设特色型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重要手段。

2.2 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要点

建设特色型与建设节约型城郊乡村旅游景观是相辅相成的,自然生态属性既是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特色,也是其创建节约型景观的先天条件。依据城郊乡村旅游景观的特色,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要点,即建设内容包括:①建成的景观能维护和美化乡村自然景观风貌,吸引招徕游客;②建成的景观有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③景观设计要考虑在合适的地点,设计相适宜的项目,让游客具体参与一些乡村活动。

2.3 城郊乡村旅游的景观类型

2.3.1 乡村风光观赏型景观

以自然山水景观、野生动植物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宗教文化景观、乡村民俗景观为基础,以自然生态为主题,以特色风光、农事活动或村落名胜等观光旅游景观开发为主,包括现代农村观光、科技农业观光、古村落民居观光、名胜观光等。

2.3.2 农副产品开发利用型景观

以观光为主、采摘为辅的果蔬采摘园是典型的具体形式之一。游人融入自然野趣的采摘环境中,体验休闲的快乐,享受采摘成果。这种保持自然野趣的景观形式,目前普遍受到游客的欢迎。农副产品开发利用型景观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在保持原生态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游客兴趣,有选择地种植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农产品,通过农副产品销售与特色餐饮美食、采摘垂钓活动等结合,可以形成“采摘园”“垂钓世界”“美食村”等特色景观。

2.3.3 乡村文化体验型景观

乡村文化体验型景观就是通过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尽享劳动、丰收后的一种喜悦的精神状态。“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物质表象是乡村文化体验型景观营造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文化体验型景观的设计要依托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将务农体验活动的场所、设施、活动环节视为一种景观,通过对自然的再现与解读,表达出特有的景观状态。

2.3.4 复合型城郊乡村旅游景观

不过分偏重某一类型,而是几种类型的融合。复合型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要充分利用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乡土文化,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和适宜的康体气候特点,多规划反映自然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景观活动。景观设计内容应注重康体、休闲、娱乐相结合,强调获得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享受淳朴的乡野之趣。

结 语

鉴于城郊乡村特殊而独特的景观条件和生态环境,在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建立生态价值取向观,目的在于运用生态价值取向观构建合理的景观设计意识,以确保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能突出乡村旅游和农事特色,突出生态效益,保持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促进当地经济效益的提高。城郊乡村旅游是一块潜在的大市场,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去研究城郊乡村旅游,能更有利于城郊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今天,城郊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的语言、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风格也越来越多样,无论设计语言、形式如何变化,那些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一定是尊重自然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反映生态价值取向的。

参考文献

[1] 黄鹂. 旅游体验与景区开发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04-108.

[2] 朱建宁.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J].中国园林,2009(2):78-82.

[3] 王紫雯.景观文化与景观生态学初探[J].建筑学报,1995(8).

[4] 戴春芳,王志凡. 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城郊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8(22).

[5] 戴美琪,游碧竹. 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2006(4).

[6] 王云才.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