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咨询公司年度工作计划

咨询公司年度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咨询公司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咨询公司年度工作计划

咨询公司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今年,开始正式接手公司的企业文化工作,加上薪酬管理、办公室杂务,共同构成日常工作的三大块内容。

一、企业文化

这是自己最喜欢的工作,可能是因为和新闻传播专业好歹有点关系,也可能是因为带有研究性质,需要研读大量书籍。

半年工作总结

1、上半年,企业文化工作真正启动是从月份开始的,当月主要撰写本年度工作计划。

2、5月,举办企业文化内训师培训班,邀请咨询公司老师,主要从培训技巧层面提高内训师的能力。

3、5月,在企业内部进行服务品牌logo征集及评选活动,目前已经联系了专业设计机构,在这方面,大家都没有明确的想法,希望能够通过专业设计机构的大量作品刺激大家,形成比较清晰的思路。

4、5月,撰写加快服务品牌建设的分析报告。

5、6月,举办企业文化小型研讨会,探讨不同文化的对接工作。

工作思路总结:

上半年工作不多,但是已经可以看出其中的工作思路——以服务品牌为主要抓手,辅以内训师素质提升。

个人总结:

工作方法:写计划,全年工作计划、每周工作计划,尽量每天有工作回顾。

在这些工作中,作为组织者,沟通协调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在如何寻找中间人搭线、如何与对方沟通、怎样在价格上讨价还价、如何招待对方等方面,找到了一些方法。作为参与者,培训技巧、培训风格较上一次培训有质的飞跃,写作文风、写作思路慢慢将自己所长和企业所需结合起来。

下半年工作计划:

1、企业文化内训师比赛或者巡讲活动;

2、规范行业视觉识别系统的使用;

3、服务品牌体系建设及评估、注册工作;

4、企业文化对接论坛;

5、企业文化案例集定稿;

6、企业楷模报告会;

7、企业文化颁奖典礼;

咨询公司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预算管理;项目型企业;预算编制

一、引言

关于预算的编制,现有的各种预算研究文献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但是,在这些论述中,普遍存在比较明显的工业企业假设,即预算的编制是以工业企业为假设,以产品销售、产品生产、材料采购、人员招聘、设备投资等为主线,讨论预算的编制过程。但是,在企业预算管理实践中,必须注意到一个事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工业企业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性在逐渐降低。

部分提供劳务服务的企业,其所提供的劳务服务,具有明显的项目特点。企业业务的承接、管理、核算等都是以项目为单位。企业的业务,由很多个项目组成,项目管理是企业业务管理的核心。在本文的研究中,称这类企业为项目型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施工企业、系统集成企业、设计院、研究院、监理公司、定制型软件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等。本文将以项目型企业为例,研究预算编制。

二、项目型企业预算编制的特点和难点

(一)管理者与业务层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项目的管理重心在项目组或基层业务单位,容易造成企业的管理部门,特别是财务部门对企业的业务不了解,处于信息劣势,在预算编制中处于被动地位。这种信息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容量的信息不对称;二是项目成本率的信息不对称:三是项目进度的信息不对称;四是项目现金流的信息不对称。

(二)客户的不稳定性导致预测的困难

项目型企业的客户所对应的项目采购,对于客户来说,往往具有一次性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企业的客户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这种客户的不稳定性导致了预测的困难。有的企业甚至在年初编制预算时,还没有特定的客户基础。更谈不上项目,导致预算的编制比较困难。

(三)会计核算不规范,历史数据难以作为预算编制的依据和参考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项目型企业要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八。但是,在这类企业的操作实际中,一方面是受原有的行业会计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限制。真正能够按照准则要求进行核算的企业很少,大部分企业的会计核算,很不规范。既不能满足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企业预算管理的需要。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本没有按照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归集。缺乏同类项目的历史成本数据;二是收入的确认没有坚持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跨期严重,预算的编制基础不规范;三是收入和成本不配比,难以进行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三、项目型企业预算编制的程序

针对上述内容,项目型企业的预算编制,要以项目为基础,按照市场销售预算、项目预算、人工成本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费用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的流程。编制企业的年度预算。

(一)市场销售预算

一般来说,销售预算包括销售量预算、销售价格预算和销售费用预算三个方面,其中销售量预算和销售价格预算是企业销售行为为企业带来资源的预算,而销售费用预算是企业销售行为耗费资源的预算。对于一般工业企业来说,销售量预算和销售价格预算一般是根据产品、目标市场、客户等因素编制的,而销售费用则是按照不同的费用项目编制的。但是,对于以项目为单位的企业来说,销售预算的编制方法和内容有较大的不同。项目型企业的销售量预算和销售价格预算,合并为企业的项目合同额预算。

项目型企业编制销售预算,一般应该经过如下步骤:首先,要对目标市场进行预测,这种预测主要包括项目的多少、项目的总体金额等;其次,要设定企业的投标成功概率或市场占有率;最后,要根据前两个步骤对市场和企业内部资源的预测和设定,编制企业的年度销售费用预算。

(二)项目预算

项目预算是以责任中心为对象,以项且为基本单位,编制的项目收入、成本、现金流预算,项目预算是项目型企业预算的基础。

编制项目预算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把项目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上一年度已经开始但没有完工的项目。这类项目的合同金额、预计成本总额、已经完工百分比等参数是已知的,编制收入、成本预算时,只需要确定在预算年度,项目的累计完工进度,并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用预计完工进度所对应的应确认收入减去已经确认的收入,就是预算年度的收入预算;用预计完工进度所对应的预计成本,减去已经发生的成本,就是预算年度的成本预算。关于项目现金流入预算,应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相关的合同条款和项目的预计进度等因素,逐笔预计能够收回的现金流。关于项目的现金支出预算,则要根据项目成本预算和综合付现率等因素来编制。

2 编制预算时,已经中标、签订合同,或在预算年度肯定能够取得的项目。这类项目预算编制的重点是确定项目的预计总成本、预计总收入和预算年度预计完工百分比。在确定这些预算参数的基础上,根据预计总收入和预计完工进度,计算确定收入预算;根据预计总成本和预计完工进度,计算确定成本预算。

3 在编制预算时,还不能具体到项目,但根据企业的年度预算目标值、市场情况和企业内部资源情况,企业应该取得和能够取得的项目。对于这类项目,应该在测算的基础上,核定项目的利润率并根据企业的预算目标值等因素编制预算。

(三)人工成本预算

在项目型企业中,人工成本预算是成本预算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工成本应该分为基本人工成本预算和挂钩人工成本预算两部分。其中基本人工成本预算是指和责任中心的预算业绩表现没有关系的人工成本预算,按照责任中心的人数、基本工资等因素核定;挂钩人工成本是按照公式核定的Y/∑Y1×B0部分的人工成本,其大小是责任中心预算指标表现的函数。

(四)资本性支出预算

资本性支出预算是指企业在计划年度内长期资产的购置及处置预算。在编制项目预算时,会有相应的资源需求预算。一般来说。资源需求包括人力资源、设备和软件资源、现金流资源三个方面。其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通过人工成本预算满足;现金流资源的需求,通过项目现金流预算和财务预算满足;而设备和软件资源的需求,则需要通过资本支出预算加以满足。

(五)管理费用预算

管理费用预算是对企业管理部门耗用管理资源的预算。一般来说,在编制管理费用预算时,可以将管理费用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折旧及摊销费用

编制预算时,考虑现有资产、资产增减、折旧政策等因素,重点需要考虑的是预算年度新增资产、减少资产和可能的折旧政策的变化。在费用定义上,折旧和摊销费用一般应该作为非责任费用。在有的企业,

如果产生折旧和摊销的资产(如办公室等)是约束性预算资源,在各责任中心之间的分配存在冲突,那么,把折旧和摊销费用作为责任费用进行考核,能够有效缓解资源紧张的问题。

2 工资及工资性费用

编制预算时,应该根据部门人员基本情况、工资水平、各种附加费的计提比例和基数等因素考虑编制预算。值得指出的是,职能部门的预算考核,一般不应该和工资直接挂钩。所以,管理费用中人工成本预算的编制就相对简单,人工成本预算属于非责任费用。

3 房租、物业等合同费用

编制预算时,应该根据已经签订的合同、已经制定的年度工作计划或房屋面积等驱动因素确定。关于费用的定义,应该坚持和折旧、摊销费用相同的处理原则。

4 审计、咨询、律师、宣传等劳务费用

对于这类费用,在编制预算时,应该严格贯彻如下原则:①已经有合同的,按照合同编制预算,但对于费用的较大变化,应该说明原因;②没有合同的,预算的编制应该严格坚持业务导向和成本驱动的原则,即先确定工作计划,后编制费用预算。在费用的定义中,这类费用不能作为简单的责任费用进行考核,而应该和费用支出所取得的效果进行统一评价与考核。特别是对于成本支出金额较大的,要做成本支出结果的效益评价。

5 业务招待、会议、差旅、电话、办公、水电、车辆等费用

此类费用是管理费用中控制弹性最大的费用。在编制预算时,应该坚持先确定费用总额,再明确费用分配原则,最后确定部门费用预算的原则。需要指出的是,管理费用预算应该按照费用项目和费用所属部门编制。在一般的预算管理理论中,常常强调费用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和控制费用预算的重要性。但是,根据笔者长期从事预算管理咨询所作的统计显示,在中国企业的管理费用中,真正的部门可控费用介于10%~20%之间,80%以上的管理费用,属于约束性固定成本预算的编制。只需要根据有关的成本动因和计算参数,计算确定费用预算即可。

(六)财务预算

咨询公司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营销与策划 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能力在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营销与策划专业类工作不仅强调营销与策划专业知识的把握,而且强调“一专多能”,即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营销与策划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实际的营销与策划能力。在校期间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营销与策划实践能力,怎样才能让他们在实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是营销与策划专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营销与策划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1、大多数学校建立“协作型”校外营销与策划实训基地

我国的高职课程教学大多以填鸭式讲授为主,其中的很多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和空洞。由于营销与策划专业知识本身就相对抽象,比如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包含有诸如渠道管理、广告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推销等专业课程。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到这些课程时,由于缺乏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相关的理念与技术方法。为了适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常用的办法就是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这种实训基地,最初一般由任课教师或相关的专业教师与企业进行联系。如果在长期的合作中双方产生了信任,有意进一步加强协作,学校或院系就可以以组织的名义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并以此为基础拟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最后通过一定的形式挂牌后,校外实训基地就正式成立了。

“协作型”实训基地的构建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具有实训内容多样、真实感强的优点。但这种基地的构建,一方面需要专业教师长期不懈地与企业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因为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绝大多数企业仍然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

2、部分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

为了提高毕业实习的实际效果,学校必须建立一定数量的生产(毕业)实习型及产学型实训基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建立这类实训基地的最常用方式,是通过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来构建“合作制”的校外实训基地。

“合作制”模式的合作范围较广泛,不仅包括实训安排、科技转化和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专业设置的调整、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内容。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途径有:第一,成立专业委员会,积极吸收企业家进入专业委员会。以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学校可以适时了解与本专业发展有关的政策动向、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加强本专业师生与社会的联系,最终促成“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第二,与企业合资办学,成立股份制学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教育系统的投资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同时,有远见的企业家也开始注意到操作型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开始注意培养既熟悉本企业的组织文化、又愿意长期为企业效力的管理类实际操作人才。此时,如果企业能够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参与学校事务,就能够以“量体裁衣”的方式大量获得所需人才。当然,在此过程中,企业也就自然成为了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

3、少数学校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营销与策划专业的特点,高职院校可以鼓励相关专业师生大胆组建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因为营销与策划专业工作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高,但并不一定要求有很多的设备和投资,因而风险较小。学校老师开办营销咨询公司和广告策划公司,为社会提供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或者其他的技术服务工作,不仅能够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训需要,而且还能扩大教师的研究视野,提高本专业师生的整体水平。校办经济实体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研究等联系在一起,为高质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时间保证。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思维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提供了“自有”场所。

二、营销与策划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深入不够

一些企业不愿接纳学生去相关部门实习,一怕泄漏企业机密,二怕影响企业的日常工作,不愿意让没有经验的学生接触营销与策划的主要业务。一般学生都不能直接参与到营销与策划主要工作,多半的实习都流于形式。

2、管理较弱

实习学生人数太多,学校的控制力度低,不可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大多数学校有专门的实训部门管理实训,但学生太多,实习学生一旦分布较广后,管理不精细。即使学生分布较集中,由于实习单位与学校有一定距离,管理上也不能及时、准确。

3、安排不符

营销与策划专业在安排学生实习前都制定了相应的实践训练计划、实践训练大纲、实践训练指导、实践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办法,但学生一旦进入校外实习单位后,校外实习单位按照自己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安排学生实习,经常出现与实训计划不相符的情况。

4、结合不够

学生希望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能在校外实习单位得到运用,相关专业技能能在校外实习单位得到锻炼和提高,校外实习单位希望学生能在相应的岗位上从事工作,这样就出现学生希望学的与单位希望学生具备的知识结合不够。

5、水平不高

营销与策划专业工作的难点主要在思路、创意、策划等上,这些无形的知识需要有经验、懂教学的实习单位相关职工的指导,但这些职工的水平参差不齐,难以达到实训目的。

三、营销与策划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建议

1、加强基地师资培养,提高实训指导水平

高水平的“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是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的必备条件,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实训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实训指导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教授者,其自身实践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搞好实训基地建设首先必须要有实践技能过硬的师资,否则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效果将无法保证。

学校要遵循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措施,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基地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与策划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将老师送到优秀的相关企业学习,使其了解国内外营销与策划行业的新理论、新情况;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学习新营销与策划技术,积累营销与策划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训指导水平。学校要给教师创造实践的条件和机会,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到营销与策划第一线进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二是应该鼓励专业教师担任社会技术职务,积极申报结合营销与策划专业的科研及技术推广项目等,既服务地方,又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三是通过校企合作,从企业和社会,特别是相应的校外实训基地所在单位选聘有实践经验的营销策划人才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

2、注重课程教材建设,强化基地实训效果

实训教师要与企业的营销与策划人员一起,按照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职业岗位要求,针对实训内容的特点和目标,编写具有很强针对性、实用性且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营销与策划实训教材、指导书;建立与营销与策划专业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开发校外实训课程,使学生在专业技术实训方面有所依据,提高基地实训效果。

3、强化实训基地管理,增强实训的系统性

营销与策划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应建立分级管理、绩效考核、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制定指导性建设标准,进一步促进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教学方式的运行。校外实训基地接纳教师挂职锻炼与顶岗工作、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营销与策划技术人员受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训,真正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应列入学校、院系的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定期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定目标、落实责任、动态考核。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与实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实践训练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严格操作规程,保证校外实训基地运行规范有序和建设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

4、优选实训基地,注重基地的专业性

考虑经费承受能力及学生实训实习质量,尽可能就地就近选定专业对口、工艺和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生产任务比较充足的企事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必须具备的条件:一要是正式的法人单位或职能齐全的二级单位;二要组织机构健全,领导和工作人员素质高,管理规范,发展前景好;三要所经营的业务和承担的职能与相应专业对口;四要在本地区的本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社会形象较好;五要能够为学生创造实训条件,提供相应的业务指导。

5、加强基地建设,优化基地的实训条件

在建设基地过程中,注重优化基地的实训条件,实训条件包括硬条件与软条件。首先通过优选企业,创造良好的实训基础条件。然后通过校企共建的原则,以校企自筹、学校与科研单位或行业联合等多渠道筹集经费,更好地建设实训基地的硬环境。在软环境的建设上,共同设立管理条例,建立实训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管理规定、安全操作管理规程和文明生产措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初期,成立校外基地建设委员会,从不同的切入点将校企两个不同利益主体组织成共生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双方要签署平等互利的合作协议,制定合作建设规划;创建既利于生产又利于学习的实训条件。武汉商业服务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过程中,优选专业对口、条件较好的武汉锐巢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武汉武商量贩连锁有限公司,校企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协商、建设实训基地,创造了既利于生产又利于学习的实训条件,实训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 曾青春: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管理,2009(5).

咨询公司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摘 要:出口信用保险是WTO规则允许成员国政府使用的为数不多的鼓励出口的工具之一,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逐渐全面开放的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私有化及商业化进程加快,商业性信用保险逐步成为整个出口信用保险体系中的主体,与此同时,出现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国际化扩张趋势,实现了广泛的出口信用保险的产品与机制创新。因此,应当客观分析出口信用保险的国际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保险;商业性保险;创新

一、出口信用保险的国际发展趋势

(一)出口信用保险由国有化、政策性向私有化、商业性转变

按传统的概念,出口信用保险是一种“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保险机构对本国出口商和银行在出口收汇、出口信贷等业务中所面临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提供的政策性保险”。之所以有这样的定义,是因为早期的出口信用保险皆为政策性保险,并大多由政府直接承办。比如世界上第一家出口信用保险机构――1919年在英国成立的出口信用担保局(Export Credit Insurance Guarantee Department,ECGD),以及后来成立的加拿大出口发展公司(Export Development Canada,EDC)、挪威出口信用担保局(The Norwegian Guarantee Institute for Export Credits,GIEK)等都是典型的国有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

早期各国都把出口信用保险界定为政策性业务的两个理论依据是:其一,出口信用风险大,不可预见的因素多,私营保险人的风险分散能力有限①,因而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质,需要政府直接经营或特许经营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Frisch,1999);其二,出口信用保险具有鼓励厂家出口、推动本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正的外部性,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利润率低,因此在其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政策推动。

近百年的实践证明,出口信用保险消除了企业在出口货物、技术、服务以及海外投资等活动中被海上保险列为除外责任的信用风险,从而使出口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国际贸易中因客户失信或倒闭而无法安全收汇的处境,推动了出口贸易额大幅增长,各国从出口贸易中获得了更多的经济福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经验的积累、承保范围的扩大和出口信用保险市场的逐渐成熟,发达国家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私有化及商业化进程加快,商业性信用保险逐步成为整个出口信用保险体系中的主体,政策性保险则主要承担商业性保险不愿或无力承担的政策性风险或中长期项目。英国2005年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出口额为商业性保险的1/3,法国接近1/5,而德国商业性保险共支持了26.3%以上的出口额(不包括外国保险公司在德国承保部分),而政策性保险仅支持了4.7%的出口额(见表1)。

1994年,法国的COFACE进行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私有化改革,由政府控股转型为民营上市公司。2001年4月,50年来一直由日本通产省贸易管理局进出口保险课经营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被转移给了独立于政府的NEXI公司(Nippon Export and Investment Insurance),一次性地完成了转型过程。这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出口信用保险由国有化、政策性向私有化、商业性转变的案例。而其它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即使仍归国有,短期险的商业化倾向也非常明显,比如,在1991年,在英国政府对ECGD的亏损进行了弥补之后,ECGD几乎将其全部的短期险业务出售给了荷兰出口信用保险局(Credit Insurance Ltd,NCM),把业务战线逐渐收缩到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和投资保险上。而捷克的EGAP则以分立账户的形式把短期险分离出来进行商业化经营。在再保险层面,1980年COFACE和NCM的短险业务约有80%以上分保给政府(Michael,2000),到了2003年,该比例则仅为19%和17%。

(二)出口信用保险的国际化扩张

与出口信用保险的商业化经营相伴的是出口信用保险的国际化扩张。其根本原因在于商业化经营的出口信用保险能够给保险人带来利润,而国际化扩张因为扩大了保险人风险分散的范围,这反过来又可以增加保险人的利润。20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的COFACE除了在国内代表国家承办政策性保险业务并承办商业性的短期保险业务外,还把商业性保险业务拓展到OECD的其它国家,而到了90年代,COFACE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就已经扩大到了整个欧洲,并逐步扩展到了全世界。比如分别从1992年和1995年开始,COFACE在全球建立了包括37个国家在内的信用联盟和包括69个国家在内的信息联盟,COFACE凭此可以获得充足的信息和业务联系,并在事故发生后,采取及时有效的保全和追索措施。COFACE目前在为76个国家的6.9万个客户提供服务(Van′t Veer,2002)。

与单个保险人国际化步伐相对应的是国际出口信用保险人的联合。国际信用与投资保险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edit and Investment Insurer,Berne Union,伯尔尼协会)1934年成立时仅有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四个创始成员,而现在已经扩展到43个国家的52个成员。会员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息共享、业务互助的联盟机制,承保与理赔效率因此而大大提高。

(三)出口信用保险的产品与机制创新

保险创新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而出口信用保险的创新,尤其是产品和经营机制的创新近年来颇为引人注目。比如,法国的COFACE的业务当中有为帮助本国中小企业到国外开展商务的“商业开拓保险”,其中的博览会险、简化商业开拓险灵活方便,颇受中小企业欢迎。

保险人开展出口信用保险的一个最重要依据是对买方客户信用状况的了解,针对这种需要,COFACE于2000年3月推出了网上信用评级业务“@rating”,COFACE可以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库对包括中国8000多家企业在内的全世界152个国家的4000万家企业进行网上自动评级,同时开展委托评级业务,产品的创新为COFACE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COFACE的债务追偿机制也非常有效。COFACE和世界上257个追债公司和法律咨询公司达成协议,建立了一个全球性的追债关系网,通过因特网了解债务企业的财务信息并进行快速的格式化处理,使追债成功率提高到60%以上。

在管理机制的创新上,比较成功的是法国和德国的部际协调委员会。目前,法国和德国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除有专门的经营机构外,还建立了由主管外贸的经济部牵头,财政部、国防部、外交部和中央银行参与的出口信用保险部际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具有一定决策权的职能机构,职责是制定国别限额等保险政策、审核重大项目以及提出年度工作计划。部际协调委员会制度不但确保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公正、科学和透明,还大大提高了出口信用保险的效率,加强了对本国重点出口行业的扶持力度。

二、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出口信用保险是WTO规则允许成员国政府使用的为数不多的鼓励出口的工具之一,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逐渐全面开放的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出口退税、政府贴息、出口信贷和出口融资担保等工具相比,出口信用保险有着独特的优势。

迄今为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已经经历了17年的发展历程。1989年,中央政府责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负责办理以短期业务为主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1992年,人保公司(PICC)为支持大型成套机电设备、船舶、飞机和汽车等资本性货物的出口而开办了中长期业务。1994年,政策性的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并开始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并和PICC进行了简单的分工:PICC主要经营短期出口险,中国进出口银行主要经营机电产品和大型成套设备中长期出口的信用险。1998年,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出口额为24亿美元,信用保险的承保额占年出口总额的1%左右(杨学进,2004)。

2001年12月18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正式揭牌运营,成为我国唯一的专业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几年来,中国信保发展迅速,组织框架和经营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成为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至2005年末,累计实现承保金额429.8亿美元,已决赔款3.8亿美元,保费6.2亿美元,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达到2500多家,为国家外交、外贸、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的实施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2004年6月,经财政部、保监会批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将天津、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州、宁波、厦门、广东、深圳、云南营业管理部分别调整为12个分公司,将总公司营业部、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重庆、西安业务处调整为总公司直属的8个营业管理部,标志着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从组建布局阶段转向全面发展阶段。2005年,中国信保实现承保金额212.1亿美元,同比增长59.5%,承保金额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达到6.7%,保险费2.8亿美元,同比增长44.5%。

然而,毋庸讳言,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仍面临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1.规模偏小,承保能力仍偏低。

中国信保的注册资本金仅40亿元人民币。2005年,中国信保承保的保险金额为当年出口总额的6.7%,该比例为13%的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与OECD国家平均20%以上的承保水平相差悬殊。

2.缺乏法律保障。

政策性保险因其“政策性”而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开办政策性保险(比如农业保险、早期的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存款保险和出口信用保险)基本上都是按照先立法,后建机构,再办业务的顺序来进行的。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还没有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方面的法律规范,《保险法》中根本没有关于出口信用保险的任何条款,其它法律法规对此也不明确。

3.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中国信保20家分公司和营业管理部的布局来看,中国信保的重点是东部发达地区,这实际是中国信保在现有资本金和承保额度下的权宜之计和无奈之举。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尽管是信保资源有限和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大背景下的产物,但这种局面对推动中、西部对外贸易的发展显然是相当不利的。

4.盈利水平低,费率偏高。尽管从2004年6月开始,中国信保将保险费率下调了10%,但平均

0.7%~0.9%的费率仍然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按保险的逆选择理论,偏高的费率将引致高风险的投保人参加保险,低风险的投保人不参加或退出保险,为保持收支平衡,保险人只能向剩下的投保人收取更高的费率,这将进一步导致其中风险相对偏低的投保人退出保险,如此恶性循环将最终导致保险制度的崩溃。实际上,费率高已经影响了中国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积极性,风险单位的不足自然而然地导致了中国信保当前较低的盈利水平。

5.供给创新不足,需求意识淡薄。

中国信保成立以来非常重视保险创新,比如在产品创新方面,公司推出了短期出口信用统保保险、短期出口信用证保险、特定合同保险、买方违约保险等多项短险新产品和海外投资保险及来华投资保险系列产品(熊小奇,2002);针对一些国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设置的贸易壁垒,还推出了专门针对农产品出口的信用保险。在机制创新方面,2002年适时推出了“优先支持重点和优质客户”战略;将接受企业应收账款拖欠可能损失报告的时间从四个月缩减到应收账款一过期就接受可损报告;降低中小企业投保“门槛”、《国家风险报告》等等。然而与国际上大型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相比,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产品仍然十分有限,和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相当大的距离;与出口和海外投资相关的国家部委间的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出口信用保险的外部监督与协作机制仍严重缺失;与国际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和团体的关系还远没有理顺,仍然处于边缘化的阶段;出口信用保险的电子商务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同时,在需求层面,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理解比较肤浅,保险意识淡薄。

综上可见,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尚需发挥后发优势,以取得跨越性发展。

三、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对策

根据出口信用保险的国际发展趋势,针对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战略至少应涵盖以下内容:

1.立法与宣传。

借鉴国外相关的立法经验,尽快制定出规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法规,以正其名、立其事。笔者认为,所谓希望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发展若干年之后,发现问题再去立法的思路不足取,因为,那样成本既高,也不利于发挥国际竞争中的后发优势,非明智之举。德国安联的裕利安宜等信用保险公司对中国商业性的出口信用保险市场早已虎视眈眈,不会坐等中国的信用保险公司在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逐渐成熟,国际竞争已经迫在眉睫。同时,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而立法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顺应国际潮流,开展国际合作。

国际经验证明,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国际合作对单个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信保的联络和推动下,国际信用和投资保险人协会2002年年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国际化的一个良好开端。中国信保和渣打银行签署的“全面业务合作协议”、“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贸易融资合作协议”则是中国信保拓展国际业务的成功一步。

当然,顺应国际潮流还意味着产品与机制的进一步创新,意味着在适当的时机,推行短期险业务的商业化经营。比如目前可以考虑允许普通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办短期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以便迅速扩大全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额,然后通过再保险的形式把风险分散开来。初步设想的经营结构如图1所示。

3.建立部际协调委员会制度。

尝试引入部际协调委员会制度,由财政部、保监会、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外交部、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等部委组成出口信用保险部际协调委员会,制定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决定重大保险项目以及规划发展方向,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协作机制。

4.增加资本,提高效率,进一步降低费率。

笔者建议,应尽快优化中国保险业的资源配置,通过保险公司上市、分拆、股权转债权、与外资和民营资本置换股权等等方式,撤出一部分当前配置在商业保险领域的国有资本,注入政策性的中国信保,增加其资本金数量,改变信保规模偏小、承保能力偏低的局面,以支持中国特别是中西部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可以考虑在适当时机建立昆明、兰州、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分公司或营业部。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吸引优秀人才,建立健全国别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同时,依托中国信保和商业银行建立全国性的企业信用评级网络,拓宽业务渠道和盈利渠道。在出口信用保险的业务管理上,则应将放松限额管理与加强审计同时进行。进一步降低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险费率,使降低费率、提高企业投保积极性和增加赢利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5.探索商业化改革。

尽管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大规模商业化改革的时机远未成熟,但作为一种适应国际潮流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探索却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可以借鉴捷克EGAP的做法,以分立账户的形式把短期险分离出来进行商业化经营,待时机成熟之后,再将这些适合商业化运营的业务拆分出来,成立由中国信保控股的股份公司,然后在中国大陆或香港、甚至在美国上市,通过资本运作整合国内国际资源以谋求更大的发展。

6.产品与服务创新。

产品与服务创新是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一个主要推动力。中国信保可以有选择地借鉴COFACE的携助中小企业到国外开展商务的“商业开拓保险”的业务经验,设计并推出博览会险、技术投资险等新产品。

此外,债务追偿、企业信用评级和国家风险分析和评级业务也是可以带来利润的一块业务,而且对企业和其他国家各种信息的收集过程也有助于出口信用保险本身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中国企业进行网上自动评级,同时开展委托评级业务,应是中国信保大力拓展的业务之一。

参考文献:

熊小奇. 2002. 当代海外投资制度及其借鉴[J]. 国际贸易问题(10).

杨学进. 2004. 出口信用保险国家风险评价――理论・方法・实证[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