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受到国际审计信息化的影响带动,尤其是国家审计的示范和引领,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普遍实现了平台网络化、数据电子化、管理流程化,建立了以非现场审计分析、审计监测预警为主的数据监管模式,实现了审计作业流程管理、审计档案管理信息化,审计工作方式产生重大变革,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效果显著提高。
相比较而言,中小型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信息化方面还处于起步和初始发展阶段,对于信息化缺少系统性认识,普遍存在对审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够,非现场审计经验不足等问题,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滞后,既不能达到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内部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的需求。本文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有效发展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概述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概念。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在信息化环境基础之上,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及方法开展审计工作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够实现联网审计的内部网络支撑,审计人员可以实现从总行至各分支行的远程访问;二是持续完整的数据提取支撑,审计部门可以不断获取包括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应用数据;三是功能适用的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可以开展数据式审计分析、审计管理作业等;四是审计信息化专家团队,能够肩负商业银行内部信息化审计重任。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一是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审计监测的有效结合,最终实现远程审计监督的目的。二是通过内部审计信息化,规范审计业务流程,实现审计活动的规范化控制,强化审计分工与合作,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三是以合规管理为目标,围绕审计与合规检查发现问题,挖掘问题风险点,提升合规管理质量,促进违规问题整改、违规积分管理等,提升合规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主体共同参与合规工作。尤其是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提高审计效率,满足外部监管及自身风险控制的要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组成。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审计信息化产品,为审计管理、风险揭示提供很大帮助,得到了高管层的充分肯定。结合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以及公司治理构成等,中小型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应包括四个部分:审计数据迁移平台、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审计项目管理平台和内控合规管理平台。这四个平台的连接和运转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审计管理与合规建设的有效结合。
二、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
(一)目前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现状与成效。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机器设备、网络应用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升级,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提升,部分商业银行大胆尝试审计信息化探索,研发功能实用的审计模块,部分风险意识较强的商业银行已初步实现了内部审计信息化。从整体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审计信息化观念较强的部分银行逐步尝试借助制表工具、小型数据库等提取数据进行审计数据分析,为现场审计提供审前疑点线索的数据准备;二是部分商业银行对审计信息化高度重视,为审计部门配备一定的机器设备,开通办公网络访问所辖分支机构网络,并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有关信息系统的查询账户,供审计人员开展非现场分析或取证;三是借助成熟的商业化的审计信息化产品,在审计数据分析、审计项目管理、内控管理等方面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为审计管理提供直接支持;四是建立审计信息化队伍,由内部审计人员结合审计工作经验,开展信息化审计探索,构建信息化审计方法体系。
(二)目前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缺陷。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型商业银行在观念转变、信息技术资源投入、审计人员素质方面有一定滞后,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客观,缺乏必要的了解。一种观点认为审计信息化没有太大必要,建立了数据仓库就可以实现信息化审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审计信息化建设可以解决所有审计发现的问题,看不到信息化审计的复杂性;二是审计信息化产品的功能与应用有待完善。如审计中间表处理机制不科学导致的数据分析功能效率不高,审计监测智能化不足,没有审计模型的自动预警功能等;三是审计信息化的覆盖范围局限性较强。如审计与被审计之间围绕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互动没有充分体现,审计发现问题缺乏在管理条线、业务条线、机构条线之间的传导,审计成果的应用不足,决策支持功能不到位,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果体现空间;四是审计信息化队伍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如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到位,缺少应用审计信息化产品的成熟经验,数据分析不知如何有效切入,风险点的查找不知如何实现等等。
三、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一)审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范围应不断扩大。一是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审计监管的风险种类将更加丰富。操作性风险一直是中小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随着监管的深入,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都会逐步成为监管的主要内容;二是数据大集中以后,各种业务系统不断升级、整合,审计信息化监控的重点更加系统化。对核心业务系统的监控分析是实现信息系统监管的主要对象,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等系统也会成为信息监管的对象,系统之间的业务逻辑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三是用户角色更加丰富,审计与非审计业务条线用户均可使用系统。中小型商业银行机构规模相对较小,部门之间监管职责存在的交叉的现象较为普遍,围绕风险实现统一监管的要求日益突出,审计信息化成果的应用将会得到充分体现,审计与非审计业务条线用户共享系统将成为必然。
(二)审计信息系统功能应更加完善、效率应更加提高。一是高端存储的出现,数据的存储空间更大、存放效率更高,满足商业银行历史数据积累的要求;二是数据仓库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挖掘产品的不断应用,数据分析的功能更加专业,效果更加突出。目前只有个别中小型商业银行尝试使用数据仓库,随着数据仓库技术的成熟应用,基于数据仓库的审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将进一步提升,能够实现现有审计系统无法完成的多维分析,实现数据深度挖掘;三是适用于审计分析的专用中间件产品的出现,审计信息系统的效率会更高。
关键词:中小银行 社区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5-036-04
纵观世界,社区银行作为中小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非主流,但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加大。尽管世界各国的中小银行在其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作用大同小异,但具体的机构设置形式、业务范围和监管特点却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美国的中小银行多以社区银行为主;英国的中小银行从业务上看只是零售银行业;德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则对中小银行采取放松管制的策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小银行就是美国的社区银行。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界定与作用
同全球其他国家的银行业类似,美国银行业在经历大规模并购后,大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规模相对较小而数量相对较多的社区银行也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些社区银行在同大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寻找生存空间。社区银行作为美国中小银行的代表,在美国银行体系中地位明确。虽然,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银行间的并购,社区银行的数量明显减少,但由于小银行基本不承担整个国家金融体系中的系统风险,所以其发展也相对稳定。
从机构设置看,美国银行业独特之处是它不仅有数家跨国大银行,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社区小银行。这种二维银行机构体系的形成主要依据法律对美国银行经营业务的区域性限制。同时,这种二维结构也反映了美国少数几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大银行与其所服务的客户之间空间距离很大。随着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化和金融创新的出现,大银行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更多地依赖金融信息系统、电脑模型以及集中决策体系。相反,小银行则多是“关系银行”,依据个人对客户诚信度以及对所服务社区金融业务的理解做出决策。因此,这种二维银行体系可共同为美国的经济实体和个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社区银行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一般而言,所谓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业务关系。从经济环境角度分析,美国不同地区经济的活跃和繁荣是推动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社区银行在美国市场的分布看,经济繁荣地区的社区银行相对多一些。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符合监管当局统一的监管要求。社区银行有两个主要特征:
其一,规模较小。从网点分布看,2004年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 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的统计,美国有8300多家中小金融机构(如储蓄和贷款机构等)被划分为社区银行,这些社区银行在全美有36803个网点,这些网点有54%分布在农村,29%分布在城市的郊区,有17%分布在城市;从社区银行在美国的区域分布看,26%分布在美国的中北部,21%分布在东南部,16%分布在西南部,18%分布在中西部,11%分布在西部,8%分布在东北部;从资产规模看,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10亿美元之间不等。截至2002年,美国共有社区银行6900家,其中一半社区银行的资产在1亿美元以下,这些银行的总资产只占整个社区银行总资产的五分之一,中等规模的社区银行总资产在1亿美元―5亿美元之间,数量占整个社区银行的五分之二,总资产占二分之一以上。虽然社区银行的定义主要考察其规模大小,但有时也会引起混乱。例如,一些专业银行由于规模较小可能被定义为社区银行,但却跨区域服务,相反,一些银行虽然为社区服务,但因为规模较大则也超出了社区银行的界定。
其二,主要服务于社区。社区银行与社区服务紧密相连。由于放松管制和并购行为,社区银行在数量上以及资产份额上都相对减少,但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仍十分重要。在美国,社区银行服务于社区的重要性和存在理由不可小觑。例如,纽约市一家商人银行,有100多年的历史,总资产10亿美元,只有大通曼哈顿银行总资产的0.3%。在这家商人银行的贷款中,有2/3的贷款发放给与这家银行有10年以上业务关系的老客户。与同一借款人反复做同样的业务,非常省钱。因为信贷员收集信息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减少。另外,对于许多小企业或者个人来说,不需要用10亿美元启动资金,不必要让一家有上百亿资产的银行满足需求,只要有一家能够恰好提供所需服务的银行,就可以运营很好。
截至2004年,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作用不可小觑。由于美国银行业的大规模并购,使得跨区域银行和超级银行发展迅速,而社区银行发展趋缓,全美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社区银行降至6900多家。尽管如此,美国社区银行对小社区和中部地区的融资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和农业服务。从市场定位看,社区银行主要面向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大银行则主要面向大公司。从资金运用看,大银行通常将其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转移到另外一个地区使用,而社区银行则主要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目前,美国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
首先,由于银行间的并购,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作用有所下降。虽然,从数量上看,社区银行数量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居多,但银行业务、经营范围所占甚少,到2002年底,社区银行数量占整个银行体系的89%,但其银行办公占地只有34%,银行贷款占16%,存款占19%,银行资产占15%。究其原因主要是社区银行获得非存款性资金如联邦资金、回购协议和次级债券的能力远远小于大银行。社区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作用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来自大银行组织的兼并,而不是由于低于平均发展水平的竞争。另外,虽然从整体上看,社区银行只占整个银行体系很小一部分,但在美国某些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州,却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郊区,所有银行机构占58%,存款占49%,但在市区则所占比重较小。在小地铁区域,其办公室占31%,总存款额占23%。
其次,社区银行为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作用不断提高。美国社区银行对客户深入了解并相应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其贷款主要面向附近社区的存款者及相关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事实上,社区银行已经成为美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许多社区银行在面对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方面提供了相当全面的业务选择,包括:中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较低收费的支票和一些投资产品、不同种类的楼宇按揭、消费贷款、较低收费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服务以及自动提款和电子银行等服务。除了在小城市、郊区和中部地区提供服务外,社区银行主要服务于小企业、家族企业和中低等收入的存款人,社区银行作为小企业的贷款人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小企业在国民总产值和就业增长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虽然,美国对小企业没有固定概念,但一般认为,雇员人数少于500人的企业就是小企业。社区银行为小企业贷款比大银行更有优势:第一,贷款银行会充分考虑小企业的能力和贷款市场的现状,而大银行则必须根据评级体系来评估,不能正确对待小企业的优势;第二,社区银行很容易同小企业建立起长期关系。社区银行提供给小企业以其非居民房地产为担保的银行贷款,2002年6月,社区银行提供的100万美元贷款中42%为非居民房地产贷款,这表明,社区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比大银行有优势;第三,社区银行提供的服务收费通常较之大型银行要低。据美国有关机构2001年的统计,美国的社区银行在支票账户等服务的收费方面较之大型银行要低15%左右;第四,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的客户,同时这些员工本身也是融入社区生活的成员,而大型银行的业务管理者则通常是衣冠楚楚地坐在远离日常客户的办公室里;第五,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的贷款时,客户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的代表,实际上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的历史和家庭的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的因素,大银行在审批这些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时,通常只是根据一些财务指标做出结论,基本上很少考虑借款人的个人因素,客户在这个时候只是一些财务数据而已;第六,由于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因而社区银行做出信贷决定相当迅速,而大银行则需要经过必要的内部审批程序。同时,因为这些社区银行本身就是中小企业,因而其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例如,中小银行通常需要在开业3-5年之后才能盈利,需要经历艰苦的拓展市场、控制成本、完善制度等阶段,这些困难都是中小企业会面临的问题。因此,目前美国的社区银行已经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金融服务的咨询支持机构。
此外,社区银行对农业贷款和零售存款服务作用增强。同小企业相比,农业贷款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大,因而不易获得贷款,而社区银行刚好可提供这种服务,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02年底,社区银行提供的农业贷款为39%,其中三分之一为房地产贷款,一半为农业经营贷款。以关系为基础的贷款对于小企业来讲没有对个体存款人重要,美国分析家们认为,社区银行比大银行更能提供给中低等收入存款者更好的服务。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社区银行更多依靠零售存款人;其二,由于技术原因,大银行更倾向于非个人的交易性存款。2002年底,社区银行24%的存款来自于零售存款,他们收取的费用也比大银行少,这对单个存款者很有吸引力。
总之,社区银行作为大银行的有益补充,正利用其相对发展优势,扩大其生存空间,并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美国社区银行的绩效与发展趋势
由于新技术的使用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根据过去的信息和数据对未来收益做的决策已经不够准确,近年来,小银行的收益有所下降,至少在某些郊区的集中度降低。
首先,从存款、资产增长和新银行进入壁垒方面看,据美国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社区银行的存款和资产总额比大银行发展势头强劲。大银行存款和资产的增加多半是源于并购,在最近美国银行业理事会的一项调查中表明,90年代,小银行的绩效排名在1000名开外,大银行在1-100名,中等规模的银行则在100-1000名;在2004年,小银行的资产在3.3亿美元以下,大银行的资产在69亿美元以上,但除去并购的因素,小银行的增长比率比大银行大,小银行支付利息存款的平均比率高于大银行。
其次,从收益性方面看,社区银行收益水平同大银行的收益水平相对持平,但在过去的三年内有所下降,1990年底,小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高于大银行,因为大银行仍处于对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和业务贷款严重亏损的恢复期,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收益差不存在,大银行收益变好,但如果经济环境变化并且贷款违约增多,则情况会有所改变,例如,2002年底,大银行非流动性贷款比为1.5%,而小银行则只有1%。
再次,从信息收集技术的发展看,美国的一些银行分析家们认为,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社区银行经营良好,但未来的发展却有很大不确定性。因为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关系借贷的相对优势,评级机构和信贷局采取集中统一的方式收集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信息并迅速传递给贷款人,另外,对信贷评级模型事后绩效的数据累计不断地改善和提高,这种对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可获取性和信用评级系统的不断完善逐渐超过了靠人为调查获取贷款的效率。尽管如此,一些经营业绩良好的小企业仍有不能通过大银行信用评级系统检验的可能,这样,社区银行还是有利可图。
最后,从社区银行的收益看,网上银行的逐渐兴盛已成为社区银行继续发展的威胁。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银行都开展了网上银行业务,客户可以直接在网上转移资金,支付账单,申请贷款,不仅银行开展网上银行的业务,而且一些网上经纪公司允许客户在网上买卖股票,进行转账如股票资金、债券资金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基金等可互相划转。所以据美国银行业协会分析,网上银行对社区银行更有杀伤力,那些大银行通过网络就可以吸收小客户的存款,而且由于网上银行的成本低,大银行可以提供更优惠的利率,从而会使社区银行失去客户。但社区银行也可借鉴大银行的做法,提供网上服务,并相应地减少分支机构。
从发展趋势看,因为美国银行业市场已经相当开放、发展也较为成熟、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因此不排除未来社区银行通过并购出现数量下降的可能性,但是,从总体市场格局看,社区银行依然因为其独特的经营定位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在美国,由于技术原因和市场竞争激烈,社区银行还会有所下降,但会保持在几千家左右,不过,可以肯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上银行业务并不会也不可能消除以关系为基础开展业务的社区银行的作用。在美国,一些分析家运用复杂的统计技术试图通过对以前银行业机构模式分析来预测社区银行未来的结构模式,其结果表明,社区银行仍然存在,但会有所减少,始终维持在几千家左右。90年代中期的分析表明,由于1994年《瑞格尼尔法案》(Reigle Neal Act)对银行规模放松管制,并且允许跨州建立分行,使得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由1994年的7700家减少到2019年的3900家。再者,最近对1994-2000年间,银行业进入和退出障碍分析表明,资产在9亿美元以下的银行将从2000年的6100家下降到2007年的4300家。
三、英国和德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特色
同美国银行业明显的二级机构体系相比,虽然英国银行从资产规模上讲也有显著的界限,但英国银行更注重银行业务的发展,而不是银行区域和规模的划分。在英国,探讨最多的是银行零售业务,而无论银行的规模如何。因为许多英国银行,如国民西敏寺银行(NatWest)、劳埃德银行(Lloyd TSB)和巴克雷银行(Barclay)同英国大型的超市支付系统相联系,办理零售业务。甚至是许多银行的股东本身就是从事超市业务的集团公司。例如,莫里森超市(Morrison)、舒服味超市(Safeway)和阿斯达超市(Asda)等。英国银行十分重视零售业务的扩展,不断研发和推出业务新品种。因而,英国银行比较重视银行业务的市场营销和为个体客户的服务。从这一层面讲,英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可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提供借鉴。英国开展银行零售业务,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同大型超级市场支付结算业务相联系。许多银行的借记卡在超市中除了支付功能之外,还可以提取一定额度现金,为客户提供便利条件。另外,英国银行开展零售业务,除了扩展市场,加强营销管理等业务外,还比较侧重于银行职员的培训与管理。英国银行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如何,除了宏观指标外,最重要的就是银行职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提高银行职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英国银行通常都会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为员工提供许多培训机会。
德国的中小银行则是另类情况。一向以金融监管严厉著称的德国,对中小银行的监管则较为宽松。德国金融监管当局根据最新巴塞尔协议修改草案,相应地制定并调整本国银行监管规定并在现阶段形成草案。按照新的“信贷业务管理最低要求”,对中小银行管制较严。但“最低要求”第二草案显示,联邦金融监管局在关键点上对中小银行网开一面,给予照顾。“最低要求”由监管局发文宣布生效,该准则对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及风险控制硬性规定,于2004年起开始施行。根据该法,所有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部(在此主要指销售部)和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在行长层面严格分工。风险管理部在信贷决策方面有独立且不受业务部左右的否决权。信贷风险控制应归属该部,必须严格与营销利益脱钩,具有比业务部利益更高的地位。新草案不再要求至少在行长层面以下单独成立风险管理部。这对小银行来说无疑是一种照顾。德国监管局还发文指出,大银行必须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贷款需同时获得业务部和风险控制部的批准方可发放。新的信贷业务最低要求准则规定,在贷款风险评级和贷款条件之间应该存在合乎情理的关联。从德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发文中可以看出,诸多内容都在强调对大银行进行严格的监管,而并没有将监管的着眼点放在中小银行上面,由此可见,德国中小银行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德国金融监管当局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四、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启示
在中国,中小银行主要指的是城市商业银行。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中,通过对全国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绩效逐年改善,但现状仍不容乐观,因为在经营地域上仍受到严格限制;地方政府控股占大比重,内部治理结构待改善的空间很大,各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平均直接持股比例是24.2%;东西部银行外部治理环境差异很大,东部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明显好于中部和西部;“市民银行”定位不明晰,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仍偏重于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对上述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入世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大趋势,很有必要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应从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欧美中小银行,特别是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逐步繁荣和国际化,未来不同能力和规模的企业及银行将面临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一些规模较小、资本充足率较低、业务和经营能力相对差的企业和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可能会逐渐退出市场,这在美国、欧洲等地区性银行已有很大体现。而一些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率较高、经营能力也较强的中小银行是最优的资产,可能成为金融并购的目标,特别是随着市场开放后国外银行逐步进入中国市场,而如果企业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但经营能力很强,就需要寻求新的资本补充,扩大资本实力和运作能力。当然,会有很多银行资本充足率足、而业务和经营管理能力也很强,由此,就可以进一步扩大经营的区域范围和业务规模,提升收益水平,做更长远的计划和发展。面对以上多种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应当抓住市场机遇,参考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模式,迎接未来挑战。
作者简介:
本文主要从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出发,根据其优势分析现状后的原因,以大、中小两类银行为例,分别阐述其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即在于分大、中小银行两类分别阐述应对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措施
一、文献综述
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资金融通模式。
宫晓林(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短期内不会动摇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方式与经营模式,但长期看来,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以获取新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的现实状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次变革。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互联网金融经历了第一轮发展。2010年后,互联网技术产生了以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因而我国互联网金融经历了第二次变革。本文将以第二次变革中的互联网金融为分析主体。
(一)互联网金融的分类
1.网络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收付款人之间的中间人,担任了资金托管中介的职能。
2网络借贷。网络借贷指民间的出资人利用网络平台,在收取利息的基础上,向他人提供小额贷款的模式。
3.金融搜索。金融搜索是指将互联网大数据、搜索引擎技术与金融领域的专业技术相结合的新模式。
4.网络金融超市。金融机构与电子商务平台间不断加强合作,从而出现了网络金融超市。
(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现实状况
信息处理方式是互联网金融与直接、间接融资的最大不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其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基础,通过移动通信设备与技术转移货币价值从而清偿债权债务关系。在过去五年中,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稳步上升,2015 年达11.8万亿元人民币。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对现状的分析可知,互联网金融在诸多方面对传统金融机构起到了冲击乃至替代效应。以下我们根据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分析原因:
(一)弱化银行中介角色
互联网金融中的第三方支付正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小型银行在传统支付结算行为中所承担的职能。
(二)交易信息对称
银行信息主要依赖贷款申请人提供和调查人员的搜集,而互联网金融P2P公同则通过社交网络获取客户信息,通过搜集与分析数据、建立并分析模型,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及能力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能更好解决小微金融客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金融监管少
商业银行的存款负债业务接受严格的监管,存款需向央行上缴约20%的存款准备金,贷款余额需接受75%的存贷比限制。而互联网金融P2P公司不受这些限制,贷款业务扩张不受资本的约束。
(四)交易成本低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方式以移动支付为基础,而传统金融机构采用物理网点,管理费用等成本更大。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考
互联网金融对不同主体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因此不同主体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一)大银行应采取的措施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交易量较小,目前在短期之内还不会动摇大银行运营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的变革中出现了网络银行,而我国大多商业银行都已有自己的网络银行。因此,大银行的应对措施有:
1.继续完善银行已有网络银行,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2.在互联网金融的新型模式下,商业银行可结合原有的规划,在寻找新目标客户的同时,大力加强与原有客户之间的信任与紧密度,提供低成本快捷服务。
3.关注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趋势,优化发展理念。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可通过了解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内涵,将互联网科技与银行业务相结合,不断拓宽与优化服务渠道,适应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冲击。
(二)中小银行应采取的措施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对于小银行带来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也为中小银行提供了与大银行竞争的契机。如能利用好这一模式,其将在一些新兴业务上赶超大银行。中小银行的应对措施有:
1.自建电子渠道,向网络金融转型。中小银行应主动发展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网络途径,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加具体的乃至个性化的自助式银行服务。
2.建设大数据运用平台,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相比大银行,中小银行所积累的客户信息较少。因而在大数据时代,中小银行应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客户信息数据的同时,不断挖掘新客户,从而积累与增加数据。同时,中小银行也可积极与诸多政企部门共享数据。
3.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中小银行的劣势也很明显,如规模较小、资金不足。其大多是服务所在地经济的区域性银行,客户量不大,市场范围较小。因此存在风险过于集中以及难以获取资源的缺陷,不利于发展。中小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以建立互联网金融的平台。
(三)通用应对措施
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要强化本身难以替代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本身能带来帮助,要充分利用。
1.完善设施,提供优质服务。互联网金融采取线上操作虽然有它的优势,但传统金融机构资金实力雄厚,客户忠诚度高,实体网点分布广泛。所以传统金融可以提升物理网点职工的服务态度,为用户提供更为贴心的设施与服务,以加强这方面的优势
2.加速互联网金融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少不了专业领域人才的帮助。即使商业银行拥有诸多优秀的金融经济与管理人才,但在互联网金融,即金融信息技术领域,人才仍旧是缺乏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非常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
五、结论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暂时还不会改变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但是传统金融机构要正面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既要弥补劣势强化优势,又要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或者可与其合作从而带给客户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类型的传统金融机构应当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应对挑战。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
一、外资银行在国内开展的个人理财服务的情况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全面履行对外开放的承诺,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一样,在中国可以经营全面的银行业务,享受同等待遇。中国的银行业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外资银行在我国和中资银行展开全面竞争。目前在我国的外资银行开展的理财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业务品种较全面,注重服务质量和品牌营销。各家外资银行现在在人民币理财、外汇理财、银行QDII等多方面都推出了多款理财产品,在我国个人理财市场上和中资银行展开了全面竞争。另外,外资银行以服务和品牌著称,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后,各外资银行纷纷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来建设和经营自己的品牌,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第二、理财产品中结构性、挂钩性产品较多,理财产品比较成熟。外资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基本上是和国内外金融衍生产品或商品挂钩。这些产品外资银行在国外已经有多年的实践,产品设计科学、风险低。外资银行推出的这些产品背后,有雄厚的研发能力及先进的IT平台作为支撑,因此,银行对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强,产品比较成熟。
二、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理财服务的情况
个人理财业务在中国已经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经过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研究和探索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内几乎所有的大型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理财业务,作为竞争“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和核心的经济效益增长点。开拓个人理财业务领域现已成为各家银行抢占市场份额、谋求在未来市场环境中生存与发展、赢得相对竞争优势的重要发展战略。目前我国银行开展的理财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各个银行理财产品比较全面,推出产品的数量多,速度快。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和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使银行意识到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对发挥银行整体优势、培养巩固重点优质客户群体和优化客户整体结构具有积极作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还能使银行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力拓展存款总量、努力提高市场份额为主题的同业竞争中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因此,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个人金融需求的多样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范围逐步拓宽,品种逐步丰富,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多,速度也不断增快。
第二、产品大同小异,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财业务与传统投资业务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个性突出,各机构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利用自己在某一投资领域的相对优势,设计最适宜的投资期限,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要。但现阶段绝大多数的理财产品在这方面上做得还不够,各个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同小异,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虽然不同机构的销售侧重不同,但无论是在期限安排上、销售目标群体上,还是在产品的结构上都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从人民币理财产品来看,每个银行都有类似的打新股和信托类产品;从外汇理财产品来看,大多是股票、外汇、股指、利率、汇率等投资产品的组合。
第三、每个银行都注重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随着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和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银行发现,同样是资源的投入和服务特色、同样是业务宣传和营销,一旦从品牌的角度出发,就能大大提高金融品牌的附加值和银行的商誉,这对银行整体形象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由于金融产品易模仿,一家银行要拥有自己的特色,必须实现品牌化,只要品牌为消费者认可,就会大大提高金融产品的附加价值,也能提高银行整体形象。因此,个人理财业务品牌化是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竞争的必然结果,各银行纷纷进行产品创新,陆续推出各自的品牌。
从以上中外资大型商业银行在国内开展个人理财服务的情况看,两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很多差异。相同的方面,中外资银行都意识到品牌竞争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各家银行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在拓宽个人理财业务范围、增加理财产品数量等方面都加快了脚步。不同的方面,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在国外运作多年,比较成熟,银行对产品的风险控制力较好。中资银行在这方面研发能力较弱,类似的产品基本上是复制国外的产品,产品运作和风险控制能力不如外资银行。另外,外资银行产品设计专业,服务较好,但产品门槛较高。
三、中外资大型商业银行在国内开展的个人理财服务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启示
广大的中小商业银行无论在银行的规模、网点布置,还是在技术、人才等方面都无法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但中小商业银行却可以从其个人理财业务开展的情况中得到一些启示,以能够更好的开展自己的个人理财业务。
(一)理财市场定位。“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当地居民”是大部分中小银行的基本市场定位,中小企业和当地居民是其基本服务对象。在这些服务对象中,低端客户投资资金少、抗风险能力较弱,不适合作为理财业务的营销对象。而中端客户投资金额适中、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倾向于收益风险均衡型理财产品,中小银行的理财产品能完全满足其需求。因此,中小银行的理财业务应定位于当地居民、中小企业等中端客户群。
(二)注重产品的研发,依据市场细分原则,开发个性的理财产品。美国著名的个人理财专家苏茜?欧曼指出:在个人理财领域,人是第一位的,其次金钱,然后才是事情本身;要关注人的精神和情感,这是理财观念的核心。因此,个人理财方案的设计必须以人为本,针对每一个人的人生阶段的特点,规划不同的财务目标,设计与此相适应的合理的理财方案。个人理财要以客户为核心,突出人性化服务。根据市场层次和不同的服务对象,开发个性的理财产品,避免理财产品同质化。中小银行立足地方,对本地区居民的情况比较了解,更应该依据市场细分原则,开发个性的理财产品,以满足本地区居民的理财需求。
(三)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一方面,中小银行要重视品牌的创建和维护过程。针对自身和客户的具体情况推出合适的产品、服务和承诺。在服务的过程中,要重视承诺和服务必须一致,在客户心目中树立持久的良好印象。另一方面,中小银行要大力推进金融产品结构的整合创新,通过研究客户需求和预测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发创造新的个人金融产品。确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关键词] 市场定位 服务创新 融资
一、引言
尽管中小商业银行在银行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小商业银行资金不足,缺乏竞争优势和平等待遇,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加入WTO后,这些问题更加突出。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金融开放进程和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再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立足前者,人们更多地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担心和忧虑,立足后者,政府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有可能加大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扶持力度。“喜忧参半”正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所必须面对的处境。
国外优秀同业的经验表明,对于提前转型成功的银行来说,总能独享丰硕的成果,即抢在竞争对手前进入利润丰厚的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实现公司银行业务盈利的持续增长(李浩,2006)。
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服务上的竞争。在资产、规模、人才、技术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中小商业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服务创新,全面提高现代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专业化水准,在竞争中实现新的跨越(李辛培,2005)。
因此,应推动中小商业银行上市和引进外资,通过修订相关规章制度激励中小银行参与公平竞争,鼓励股份制银行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促使中小银行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化解不良资产,以促进中小商业银行健康发展。
二、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从1995年出现到今天已经第13个年头了,可以说当前城商行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也就是发展的关键期。城商行面临很多的问题需要明确,其中一个被大家讨论最多的问题是城商行未来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大而强”和“小而强”两种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我们有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不可能将来都成为工农中建这么大型的银行。
为此,银监会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评级,对于好的银行,可以跨区域发展。但是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不管城商行确定怎样的发展战略,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城商行要考虑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目前有以省级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模式:如徽商银行,采取这种模式要强调自主原则和市场原则;还有一些地区探讨在独立法人机构的前提下,联合起来成立一些IT中心、培训中心、产品开发中心,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形成统一的品牌,山东的城商行目前已经开始探索这种模式了。
此外城市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要注重推进流程银行。在流程改造方面,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制定的目标和方式、方法都不太一样,因此中小银行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长远发展战略很好地考虑这个事,使得我们的业务流程能够适应城商行未来的发展。现在大部分城商行都着眼于未来的跨区域发展,但跨区域发展对我们的城商行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公司治理;内控;IT系统。这都需要我们的城商行在流程上加以改进和变革。
三、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市场差异是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形成的基础,也是中小商业银行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银行业的产品一方面具有同质性,另一方面,它虽然不像企业生产的商品那样具有明显的品牌,但是金融产品的期限、风险、流动性、最低投入、收益方式的差别却是相当显著的。
1.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中小型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左右,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和约60%的出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多数中小商业银行都将自身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时间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性。在金融市场上,中小企业对银行的选择往往地理条件作为重要参考,一般情况下都从临近的银行筹措资金。受银行选择面的限制,中小企业对银行有较高的忠诚度,这一点若能为中小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不仅可以保证稳定的客户源,而且能够取得较高的利润率。从中小商业银行角度看,由于委托管理层次少,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熟悉客户与经营状况等特点,决策迅速,容易监督,能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比较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匹配性决定了实力雄厚的大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服务等方面并不占优势,数量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才是其中的主力军。
2.开发社区金融服务
立足社区,根据社区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围绕金融产品功能的扩展、延伸和交叉补充,重点开发金融产品的附加价值,创新银行服务产品,同样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所在。
中小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社区内有限的经营网点为社区内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金融和信息服务。可以通过授信、承兑、贴现、信用证、保函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和金融配套服务;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为中小企业提供宏观、企业改制、金融信贷、财政税收、市场营销、投融资运作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利用自身信息量大的优势,在资金融通、资产重组、财务管理、项目评估、技术转让及政策、、法规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经济、金融、科技、项目、市场等信息服务。
围绕个人金融产品需求,应着力发展代人理财等银行业务。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的深化,消费者越来越高、越来越新的服务需求,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一定会逐步拓宽。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早做准备,抓住更多的市场机会。目前可以介入的个人金融服务包括信息咨询、创业扶持、支付、消费信贷、资金汇兑、银证转账、商业调查等等。
3.开通网络金融服务
传统银行的竞争力主要在于资产规模、机构网点、地理位置等,但网络银行的低成本与个性化的服务能力,使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发生转移,从而改变传统银行依靠营业网点的扩张方式。因此,网络银行将为中小商业银行赢得竞争优势。中小商业银行要通过发展网络银行,充分利用IT优势,实现无网点业务扩张,通过利用设计的软件系统,使客户在办公室进行查询、转账、资金交易等业务,在网上也可以享受这些服务,从而进一步突破业务的地域限制。这是中小商业银行扬长避短,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2006年,我国网上银行发展迅速,网上银行的交易额和交易笔数大幅增长,企业网上银行仍然占据市场主体,但个人网上银行市场潜力巨大。2005年企业网上银行的交易额占了总交易额的96.7%,达70.2万亿元,较2004年增长21.3万亿元。2005年中国个人网上银行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个人用户增长率都超过50%。个人网上银行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很快,增长率已达到300%。个人网上银行用户增长速度更快,截至到2005年底个人网上银行用户已达3460万户,较2004年增长103.5%,占互联网用户的38.7%,交易额也从2004年6000亿元增长到2.4万亿,增长率在300%。未来四年内,企业网上银行市场将呈平稳增长态势,而个人网上银行市场将继续快速增长,在2007年~2008年之间,市场交易额将接近成倍地增长,之后有所平缓,到2010年个人网上银行交易额预计有望超30万亿。
此外,各家网上银行还积极与电子商务企业结成合作伙伴,以“结盟”的形式开拓网上银行市场,如工行牵手搜狐、阿里巴巴,农业银行联姻盛大网络等。网上银行业务正在实实在在地转变为一项能够带来实际利益的业务运作,甚至成为了商业银行的形象品牌和市场竞争的利器。
4.采取联合金融服务
中小商业银行的联合并不一定是并购,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探索多种形式的同业合作,拓展业务范围和经营空间,增强竞争实力。
(1)应该加强中小银行间的合作。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提高了中小银行竞争力。中小银行间通过建立虚拟组织、统一科技电子化建设、统一业务标准、统一业务凭证、统一信息披露,提高社会信誉度。此外,中小银行间通过区域性的互相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同拓展业务空间,解决汇路不通的问题,开展原来因为势单力薄而无法承担的业务,如共同贷款、联合承兑等。
(2)积极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合作,探索国有商业银行或外资银行入股中小银行的合理方式,使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在保持法人资格的同时,以实力雄厚的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为后盾,树立良好信誉,同时也有利于解决科技开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难题。
(3)通过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战略联盟,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品,如代为销售保单、基金的销售和赎回等。这样可以增加中小银行的业务品种,为客户提供便利。
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数量还不够多,所营业务也尚不丰富。如何发挥自身小而灵活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提供人性化的产品,是当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四、结束语
当前,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任何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想法都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但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依法合规、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前提。从目前实际看,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是发展的动力不足,而是发展中的冲动,往往因渴求发展而忽视稳健的问题。所以我们中小商业银行一定要处理好发展、效益与稳健三者关系。一是决不以一时的发展、效益为代价而破坏稳健的基础。发展是建立在稳健发展上的发展,效益是建立在稳健基础上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的增长速度,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办银行一年好不算好,二年三年好也不算好,只有年年好才算好。二是决不以牺牲合规合法经营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和效益,发展要行之有道,效益要取之有道。依法合规经营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干部的需要。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量力而行,做力所能及之事,不片面追求速度,不搞高指标,不盲目追风,脚踏实地干工作。这样才算是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浩: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客户战略思考.金融时报,2006-06-19
[2]李辛培:浅议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必要性.经济师,2005年第1期
[3]央行课题组:进一步发挥现有中小商业银行的作用.中华网,2002-09-05
[4]当代金融家月刊,2005年第10期,第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