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险经营管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院于2005—2010年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血液透析用前臂动静脉内瘘术20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110例,女98例;年龄为17-75岁。209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发病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39例、慢性肾盂肾炎6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4例。临床症状为:无尿或者少尿、全身浮肿者145例,全身浮肿、尿量在400~800ml/d者64例。血红蛋白在30~76g/L之间,血尿素氮为26.5~67.5mmol/L,血肌酐为477~1679umol/L。
2 手术方法
采用局部麻醉,于前臂桡动脉与头静脉之间作一斜行或者弧形切口,长约4cm。先于外侧皮下分离显露出头静脉,结扎其小分支,将头静脉主干游离3~4cm,结扎静脉远端后切断,于近端置微型血管夹;以液压适当扩张静脉,并用盐水纱布覆盖保护静脉。在桡侧伸拇肌与肱桡肌之间,切开深筋膜及两腱间的软组织,分离出桡动脉3~4cm,并结扎其小分支。用纤维外科手术器械修剪吻合部位的血管,剥离桡动脉血管外膜1cm左右,用微型血管夹于动脉的远近两端阻断血流,在其间用锐利的小夹刀纵行切开动脉壁,其长度与用于吻合的静脉断端口径一致,将游离的头静脉断端剪齐,减去断端的外膜3~5mm,将头静脉与桡动脉行端侧吻合。在肉眼下以7-0无损伤尼龙线间断缝合8~10针。松开血管夹,见静脉充盈、搏动,并能触到明显的血管震颤自吻合口向静脉近端传导。止血后缝合各层。包扎敷料时注意勿压迫过紧,以免发生术后早期血管栓塞。
3 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
209例中,202例为第一次手术,另7例为采用传统手术后出现并发症行第二次手术。内瘘建立后一般在7~14天开始使用。连续使用最短者为3个月,改作肾移植手术,最长者达6年,血流量维持在200~250ml/min,平均为220ml/min,本组病例术后未出现明显的感染、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或腕管综合症等并发症。我组病例中3年、5年的通畅率分别为85%和78%。
4 讨论
基本情况:姓名:XXX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4年10月22日
联系电话:1359407631X
电子邮件:
通信地址:重庆大学B区12舍705 邮编:400044
毕业院校:重庆大学
专业:金融学
学习经历:2004年——2008年 重庆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2001年——2004年 虢镇中学
证书: 全国英语四级证书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数据库
全国普通话测评二级甲等
主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概论、国际金融、基础会计、应用统计学、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证券投资学、财务管理、金融衍生工具及风险控制、经济法等。
社会实践:04年——06年 院学生会宣传部干事
05年暑假: 高三家教
06年暑假: 协助校档案室工作人员整理档案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课程设置:
行政学:行政案例分析、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等。
管理学: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项目管理、培训管理、公共管理学、财务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法学:经济法、公司法、公务员制度、政治学原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社会学、公共政策分析、管理信息系统、领导学、地方政府与政治。政治学类: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公共政策、西方行政学说史。
文秘:行政秘书与公文写作。
就业方向:事业单位行政工作、机关公务员,该专业是公务员的招聘大户;中外各类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学校、科研部门的教学或科研工作等。
信用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用管理国际惯例及相关的法律、规则,掌握风险管理、资信调查、信用评级、公司信用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国际业务信用管理、基金管理、投资组合设计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同时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管理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作为主要知识框架,掌握文献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课程设置: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市场调查与分析、会计学、财务管理、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资信评估、客户关系管理、信用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等。
就业方向:国家公务员,如工商管理局、海关、征信局、财政部等;金融行业,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用卡公司等;大型企业中的会计审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部门和资金借贷部门;科研单位和高校。
物流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课程设置:物流概论、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物流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采购过程演练、运输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配送中心设计、国际物流实务、成功学、创新学、素质拓展训练等。
就业方向:在企业从事物流工作,如仓库(收发货,保管)、计划、采购、运输管理、进出口关务等;在物流企业从事操作、销售、客服、报关、运输、货代、物流咨询策划;国家机关公务员,如国家物资储备局、警用装备物资储备中心等。
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学习会展业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会展业经营管理的惯例与细则;会展活动设计、策划、管理与服务的全流程;会展经济研究;会展营销、会展招展、会展项目开发与管理、会议组织与管理、展位设计等。
课程设置: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实务、基础会计、经济法、美术基础、三大构成、展示设计制图、展示设计概论、展示环境与空间设计、展示信息传达、计算机网络应用、多媒体辅助设计(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商业展示设计、广告学、商务英语、会展营销、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管理与服务、接待服务业管理、商务会议、沟通交流技巧、旅游消费心理、大型会议沙龙管理、商务谈判、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展概论、传播学、会议运营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管理信息系统、会展政策与法规等。
就业方向:政府会展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从事会展政策法规制订和会展产业管理工作;在会展企业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会展营销和会展项目管理等工作;在酒店、物流公司、商务服务公司从事会展相关服务工作;在贸促会、涉外服务机构从事出国展组织与服务工作;在大型企业从事参展设计、参展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车展、房展经营等。
物业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学习物业的管理专业知识,兼备建筑工程学、管理学、环境科学、公共关系学等理论及实践运行知识,掌握物业管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承担物业管理岗位工作的技能。
课程设置:管理学基础、物业信息管理、物业管理财税基础、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法规、房地产营销管理、物业设备设施管理、房屋构造与维护管理、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社区规划与管理、合同管理、物业估价、商务物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从事各类物业的物业管理、咨询、中介服务;房地产行政管理服务;房地产销售;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协会相关岗位;物业公司客服、行政、人事、办公等岗位;国家、省市各级机关公务员,如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房地产管理司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能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科;区别;联系
一、问题的提出
从国内外大学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BA以来,管理经济学就一直是工商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然而,我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学位MBA始于1990年代初。可以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对建设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工商管理专业具有重要意义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经过20多年的发展,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逐渐进入商学院的课程体系。然而,在工商管理学科的本科教育中,由于缺乏对管理经济学的了解,缺乏对它在工商管理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特别是简单地把管理经济学等同于微观经济学,因而在课程设置上,用微观经济学取代管理经济学。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课程,管理经济学在课程内容上确实与微观经济学存在部分的相似性,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什么关系?”“管理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与微观经济学有何区别?”这些问题一再被提及。由此我们深切地感到,只有厘清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管理经济学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地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管理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管理经济学简介
管理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盛行,成为西方管理学院课程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属于应用经济学科的范畴,因其强调应用的特点而与传统的经济学科相区别。管理经济学有许多定义,这同它有许多名称一样,较为常见的几种名称是:(1)管理经济学;(2)公司经济学;(3)经营管理决策分析;(4)经营管理研究。实际上,许多差别是语义学上的,真正理解这门学科还在于明确其本身的内容、方法,它在管理领域中的地位,以及和其他学科(包括传统的经济学科)的联系与区别。盈利性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实现组织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经理必须对各种各样的经营管理问题,从日常工作的问题到制定未来计划等做出决策。做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需要对决策的技术与环境状况有清楚的了解,把经济理论用来解释与分析有关的技术条件和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将会对合理决策起很大作用。因此,经济理论对于分析经营管理的现实问题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企业环境的日益复杂,经济理论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和它对决策过程所起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承认。管理经济学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一门学科。经济理论对于管理经济学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建立有助于认识管理问题结构的分析模型、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分析方法、以及澄清用于经营管理分析的各种概念,防止经理犯概念的错误等。因此,管理经济学是由作为分析经营管理的合理决策问题的那部分经济知识或理论所组成的。有的学者认为,管理经济学是利用经济概念和经济分析系统提出合理决策的学科。通过考查管理职责的特点与经济理论在帮助管理完成这一职责上的作用,可以获得对管理经济学特点的一个全面认识。如前文所指出,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依据某些预定要实现的目标来做决策和执行这些决策,正确的决策是成功经理的首要诀窍。管理经济学所着重的,是经济理论中与企业管理决策最有直接关系的那些部分。从这一意义上说,管理经济学可以说是传统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决策两者之间的一道桥梁。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作用示意图表示了上述管理经济学与经济理论、经济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典型问题和现实问题中的桥梁作用。
三、管理经济学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地位
每一门学科之所以得以成立,关键在于其所依赖的基础理论,这也就构成学科之间的基本区别。如果说,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基础理论,那么管理学与管理经济学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如表1所示,管理学科的课程一般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与公司管理活动中的内部职能部门有关的课程,管理学院一般都设有这些部门或系。第二类课程涉及管理技能、方法、技术、手段的内容,称之为工具课程。考虑到管理经济学与决策科学和方法的关系,也把它列入此类课程。常常有的课程跨及两个领域。例如,会计──它是企业内部的一项职能,但又是企业任何部门都要使用的一种工具。因此,会计既列作职能课程,又被看作是工具课程。第三类是某些与专门业务领域有关的课程,如银行管理、保险管理等。专门业务领域课程的界限也相当分明,它们在管理课程中的地位比较明确。不同的管理学院,侧重领域和特点不同的专门领域课程。第四类课程可称之为综合课程,包括战略管理、产业组织、企业文化、企业伦理等。这些内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但是企业内部不一定设置专门的有关部门。第五类是综合基础课程,包括管理学与管理经济学。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必须有其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并用以指导其发展。管理经济学和管理学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就占有这样的地位。著名管理学家孔茨在其论文《管理理论的丛林再论》中,曾较系统地论述了管理理论在管理学科中所起的核心作用。[1]
四、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经济学与经济学的联系首先在于企业管理学科所获得经济理论的支持。从国外管理学院、系科的发展来看,绝大多数最初只是经济学系里的一个部门(如部门经济教研室),其课程偏重应用与实务。后来,随着商科课程的不断扩增,终于另行成立管理学院(或称商学院)。管理学院成立之后,与经济理论的距离似乎愈来愈远,人们也已日益认清这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很明显,经济学家要想描述企业经营活动并帮助企业确立规范性的目标,他们就必须对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管理实务有深切的认识,但这显然并非经济学家之所长。与此同时,商学院的教授们也日益认识到经济学家在企业管理的很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因此在西方商学院的课程中,管理经济学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经济理论对管理经济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有助于认识管理问题结构的分析模型,这些模型能帮助决策者去除可能妨碍决策的次要因素,聚焦于主要问题。二是提供管理决策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往往无法直接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但对于提高管理者的分析能力确实是有帮助的。三是厘清管理决策中涉及的各种概念,防止管理者犯因混淆概念而导致的错误。必须强调的是,虽然管理经济学吸收了微观经济学中对于企业和经理最为重要的应用部分,但是,不能将微观经济学等同于并替代管理经济学。
换言之,有关厂商的传统个体经济理论固然是管理经济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但并非等于管理经济学。因为管理经济学在分析起点上,把厂商视作一个经验上的实体(而非一个理论上的抽象构造),必须考虑理论模型在若干限制条件下的可实行性。在分析内容上,涉及风险与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投资、财务等问题,以及需求、生产与成本函数的测定;在分析工具上,则包括统计决策理论、线型规划、博弈理论、计量经济学、模拟模型,以及电脑技术,所有这些,都非传统个体经济理论所能概括。与微观经济学的描述性研究不同,管理经济学主要是规范性研究。规范性研究不满足于描述经济主体实际采取的行为方式,而会进一步指明经济主体为了达到期望目标所应当采取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微观经济学试图描述经济如何运行,而不涉及其应该如何运行,管理经济学则尝试建立一系列规范和方法,以实现特定的目标。例如,对于通用这样的汽车制造商,它如何进行产品定价是微观经济学所关注的,它应该如何定价则是管理经济学考虑的,这构成了两门学科的重要区别。在管理决策方面,管理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找出企业决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提供答案,使管理方面做出较佳决策。但是,经济学家并不实际就企业做出决策,而是经理在作决策。应当指出,管理经济学必须从实证分析出发进行研究。因为我们首先并且必须对所处的现实世界,诸如企业环境、制度环境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经济学和管理经济学两者之间的不同,还特别体现于所研究问题上的差别。在经济学理论中,研究的重点是市场而不是企业。经济学在讨论经济问题时,主要着重于生产资源如何经由市场上众多个别选择的交互作用,分配在整个社会的各种广泛用途上面(市场机能或自动性的分配过程)。在市场机制下,市场力量支配着企业及其经营活动。市场对企业的产出进行检验,企业则必须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由此实现资源配置。
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前提是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种市场中,企业是同质的,因而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只能被动地对市场做出反应。管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正好相反,其更为关注的是企业而非市场。管理经济学理论将市场视为企业的外部环境,并质疑完全竞争市场的现实存在性。作为完全竞争市场重要特征的企业同质假定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与企业的真实实践相悖的。现实中的企业在资源禀赋、能力、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企业有强烈的动机避开同质化陷阱。因此,企业的决策既受到市场的影响,也受其内部要素制约。企业与市场相互作用,企业家和企业引导市场、创造市场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是在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中经常被忽略的一面,而其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另外,管理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有一定联系,而微观经济学没有。在产业经济学中普遍采用S-C-P分析范式,即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效果(performance)范式。S-C-P分析范式的主要方面在管理经济学中都有涉及,在该分析范式中,产业结构是后两者的原因。相当广泛的研究证实,行业中公司的集中程度越高,市场力量就越大,相应的利润就越高。在管理经济学对公司行为进行分析时,非常注意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特别是行业结构与竞争行为。另外,管理经济学中所引用的波特的五力模型就是基于对行业的分析。
五、微观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
在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上的区别在经营决策分析中,管理经济学把经济学理论和决策科学联系在一起。经济学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中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中有一部分与企业决策有关。管理经济学吸收了这一部分的微观经济学内容(如需求理论、生产理论、成本分析),同时也吸收了经济理论中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博弈论、委托理论)。之外,管理经济学还吸收了大量决策科学的内容,运用最优化技术,包括微分学、数学规划等来为决策者确定最优方案。作为对最优化技术的补充,管理经济学还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估计相关变量间的关系,并对数值做出预测。我们参考了西方众多经济学家的相关著作,包括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PaulA.Sam-uelson&WilliamD.Nordhaus)[2]、罗伯特•平狄克和丹尼尔•鲁宾费尔德(RobertS.Pindyck&DanielL.Rubinfeld)[3]所著的具有代表性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以及布鲁斯•阿伦(W.BruceAllen)等[4]、詹姆斯•麦圭根(JamesR.McGuigan)等[5]的被广泛使用的管理经济学教材,对两门学科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
1.管理经济学强调对统计学方法和最优化技术的运用,提高了理论的可操作性。虽然管理经济学部分理论来源于微观经济学,如需求理论、生产与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但仔细分析即可发现,这不是简单的借用。以同为两门课程的教学重点的需求理论为例,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市场均衡分析,关注市场力量能否推动相互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市场同时达到均衡,需求理论仅仅是市场均衡分析的一个构成部分。作为企业管理者,是难以将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理论直接用于确定对企业特定产品的需求的。例如,绝大多数经理人都知道,价格上涨会导致对企业产品的需求量下降(这是微观经济学所揭示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对于特定幅度的价格上涨,企业产品的需求量到底会下降多少(这正是管理经济学试图解决的问题)。相比之下,虽然管理经济学也以“经济人”为基本假定,同样采用边际分析方法,但它侧重于需求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从理论上明确了影响单个商品需求的相关因素后,更进一步给出了估计需求函数的具体方法:消费者调查、市场调研,和回归分析法。这就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具,得以利用相关的数据,拟合出需求方程,进而利用需求弹性,制定企业的相关策略,如价格调整的方向与幅度、是否需要对竞争者价格变动做出的反应,等等。可以看到,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纯理论分析,而管理经济学则力求为企业管理者的日常决策提供分析工具。
2.微观经济学对企业目标进行简单假定,而管理经济学则提出了一套有层次的企业目标体系。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所研究问题上的差别决定了二者在课程内容上的差别。微观经济学把企业作为一个抽象的个体,没有兴趣去打开这个黑匣子,自然也就否认企业的异质性。这集中表现在对企业目标的认识上。微观经济学将企业目标简单化,假定所有的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无一例外,并将之作为构建众多模型的理论前提。然而在现实中,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企业追求的目标也不尽一致。承认这一点,就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企业是谁的?在传统的资本主义早期,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决策机构单一,企业的运作由出资者负责管理。这种企业很少雇用管理人员,可称为雇主的企业。雇主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逐步转变为企业家的企业和家族式的企业。在企业家的企业中,股东往往是创业企业家的家族成员、朋友和关系较深的商业伙伴,因而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密切的监控。在这种类型的企业中,虽然会由职业经理人担任一些中下层管理和上层管理职位,但创业者和出资者基本上还是保持着对企业的控制。随着企业家的企业规模扩展,企业所有权不断分散,股东不再具备从事高层管理的技能和知识,于是职业经理人开始掌管公司的大小事务,企业家式的企业由此转化为职业经理人的企业。雇主的企业和企业家的企业是由所有者控制的,所有者目标明确,就是追求利润,因此,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这类企业的目标并无不妥。但经理人的企业由于存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得经理人具有相当大的管理自,他们追求的目标就不再是单一的利润最大化,而可能是包括销售收入最大化、企业增长最大化、公司经理的个人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在内的多元化的目标。正是基于对这一重要问题的认识,管理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把对企业目标的分析涵盖在内,提出了一个由多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并进而对现代企业中广泛存在的委托问题进行讨论。
3.在企业竞争这一重要问题上,微观经济学仅仅聚焦于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竞争,而管理经济学则围绕企业职能对竞争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深入的探析。企业竞争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谈及这一问题时,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的企业价格与产量决策,以及短期与长期均衡。对于实践中企业之间丰富多彩且不断演变的竞争手段,微观经济学完全不予置评,而管理经济学则高度关注企业竞争的各个层面,采用区域、行业、职能等不同维度对竞争进行分类,以期实现对企业竞争全貌的了解。同时,管理经济学对企业竞争实践的最新动态非常敏感,针对新经济条件下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的现象,提出了基于时间的竞争;针对越演越烈的不兼容的技术之间争夺市场支配权的状况,提出了标准竞争,并进而区分了标准之间的竞争和标准之内的竞争,明确了信息竞争、技术与创新竞争、筹供竞争、成本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产品竞争、促销竞争、服务竞争等标准内竞争的具体形式。由此可见,从课程内容上来看,与微观经济学相比,管理经济学更贴近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它所揭示的理论和方法也因此具有更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六、结论
作为一门在传统经济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管理经济学吸收了许多经济分析的概念,把经济理论家的纯理论分析和管理者面对的日常决策联系起来,为经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问题、课程内容上都存在明显区别,不可混为一谈,而这种差异也是不同学院在课程设置时应该认真考虑的。以培养经济学者为目标的经济学院将强调市场均衡分析的微观经济学设置为核心课程,这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是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目标的商学院若也重微观经济学而轻管理经济学就值得商榷了。对于未来的职业经理人来说,更重要的不是纯理论分析,而是能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而后者正是以单个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承认企业异质性,并不断吸收经济理论、决策理论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已用的管理经济学所能提供的。
参考文献: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19版)[M].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著.微观经济学(第7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布鲁斯•阿伦,尼尔•多赫提,基思•韦格尔特,埃德温•曼斯菲尔德,著.管理经济学(原书第6版)[M].毛蕴诗,刘阳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会计,财务管理,金融
一、会计与金融在理论与实务上在深度融合
在英国,“会计与金融学年会”是代表英国会计和金融领域最高学术水准的学术会议,该学术年会吸引了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中国等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从会议名称可看出会计与金融在很多内容上是交叉的或者说他们之间相互依托,总之会计与金融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否则就不会有“会计与金融学年会”。在中国,除了有“中国金融学会”、“中国会计学会”外还有“中国金融会计学会”, “中国金融会计学会”是由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其他金融企业以及从事金融会计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士自愿组成的全国性金融会计专业学术社会团体。并且办有《金融会计》月刊。每次年会都邀请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财政部、审计署以及银行、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代表参加。从中国金融会计学会的愿景可看出会计与金融在理论方面都在深度融合。
在实务领域,金融和会计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紧密。例如,金融工具的创新,相应的会计专业人员就需要理解该金融工具并且提出该金融工具的计量和核算;企业上市、投融资都需要会计专业人员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报表和证明,会计专业人员就必须清楚投融资业务流程,才能很好的进行账务处理。
搜索CNKI数据库,查找篇名“金融”同时存在有“会计”的文章总数为4385篇。从研究内容看,有研究金融工具/金融资产的计价/会计处理问题;研究会计监管从而防范金融风险问题;国际金融相关条例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关的问题等。从研究数量和研究内容看,会计与金融在很多问题上都值得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财务管理与金融更应交叉和互补
财务与金融都由一个单词“Finance”翻译而来。国内,财务管理专业通常设在会计院(系),并且由会计专业脱离出来;而在国外,财务管理专业通常设在金融院(系),因为该专业的产生是与金融的发展密切相联系的。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与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因此,财务管理学科研究范畴与微观金融学相一致,主要包括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也有人认为微观金融学中的公司财务就是财务管理)。金融市场主要是分析金融市场形式以及微观结构,考察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它们的特征,及其在实现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投资学是以投资者决策为出发点,研究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定价模式及其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公司财务则以公司决策为出发点,研究公司资源的取得和使用,即公司实物投资与财务运作的决策过程。
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加强专业之间的交叉和互补。我国目前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差异主要是前者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和零散, 后者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则相对比较集中于金融方面。亦即相对来说, 前者更要求知识能力的广度,而后者更要求知识和能力的深度。而目前西方优秀商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发展,是以公司财务和资本市场(在课程上称为投资学) 为基本组成部分,以货币理论与金融经济学(专门探讨金融市场特殊的均衡定价机制和公司财务的经济学机理) 为理论基础,以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手段和金融机构管理作为管理技能训练, 以金融市场作为金融的入门基础, 金融学与财务学合二为一( 而不像国内有的地方将财务学与会计学混为一谈),已经形成完整独立的学科体系,这样的学科体系,是与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相适应的, 在实践中也是被证明成功的。
三、独立学院财会专业、金融专业需要开设的互补课程
从高校培养的角度讲,目前,许多高校虽开办了会计、金融等财经类专业,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都比较单一,因此高校也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改善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局面。
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专业培养方案来体现,并最终通过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现, 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基于上述分析及目前我国独立学院财会专业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认为:
1、独立学院财会专业需要开设的金融类课程有:金融学、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三门必修课, 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可以在国际金融、金融法规、金融市场学、信用风险管理、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基金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等课程中选修1-3门课程。之所以设定这三门课程作为金融类主干课程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 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现代金融制度的功能、货币、信用、利率理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供求、货币政策等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 并了解金融学的学科体系, 因此《金融学》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系统学习以上知识, 并从宏观上了解我国的金融运行规律, 为后续更专业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其次, 财务管理专业必须强调金融的实践性。由于《投资学》主要研究投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运用现资理论选择投资工具进行投资活动以实现投资收益;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则将银行的业务经营与管理有机结合, 揭示了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与方法。因此《投资学》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突出了金融的“ 微观性” 与“ 实践性” 。学习这些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财技能与实际动手能力。最后, 财会专业的学生除学习会计类自身课程外还要要学习宏观金融理论与知识, 从宏观上把握金融运行规律, 更应该关注金融领域中的微观问题, 特别是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工具的价格形成机制、各类金融活动、各参与主体的经营活动与行为动机等。
2、独立学院金融专业需要开设的财会类课程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学、财务报表分析三门必修课,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可以在审计、财经法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经济法、会计准则讲解等课程中选修1-3门课程。会计学课程可以让金融学专业学生了解财务数据的来源及如何生成,由于金融产品在不断创新和衍变,相对应的会计核算也要跟着不断变化;财务管理学(或公司理财)是“ 公司” 与“ 金融” 的结合, 它研究作为经济法人的公司在从事与公司经营管理相关的金融活动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财务报表分析是金融人士经常阅读的企业财务基本信息,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和判断对自身决策非常重要。
无论理论和实务方面,财会专业都和金融专业都存在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对独立学院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培养,独立学院财会专业和金融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或开设专业课程课程时没有把财会与金融进行很好的融合,需要更应合理开设和完善符合社会需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促进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素养,提高独立学院财务专业、金融专业后发优势形成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J] .会计研究, 2005 ,(12)
[2]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
[3]曾爱军.金融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