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产负债情况

资产负债情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产负债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产负债情况

资产负债情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中图分类号:F810.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31-02

中国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这种方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一、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

1.如果企业发生的某项交易或事项不是企业合并,并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且该项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其原因在于,如果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则需调整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对实际成本进行调整将有违会计核算中的历史成本原则,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该种情况下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1)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内部研发支出形成的无形资产。对于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有关研究开发支出区分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以后发生的支出应当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例如,某企业于2008年度共发生研发支出4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40万元,开发阶段不符合资本化条件支出120万元,符合资本化条件支出240万元形成无形资产,假定该无形资产于2008年7月30日达到预定用途,采用直线法按五年摊销。该企业2008年税前会计利润为1 000万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不考虑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假定无形资产摊销计入管理费用。

无形资产2008年按准则规定计入管理费用金额= 40+120+240÷5÷12×6=184(万元)

按税法规定2008年应计入损益的金额=184+184×50%=

276(万元)

2008年应纳税调减金额=184×50%=92(万元)

2008年应交所得税=(1 000-92)×25%=227(万元)

2008年12月31日无形资产账面价值=240-240÷5÷12×6=216(万元),计税基础=216×150%=324(万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24-216=108(万元),但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2)承租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对于承租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承租人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租入资产价值。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

例如,甲钢铁公司2008年7月从乙公司融资租入一套生产设备,合同约定租赁期限为十年,最低租赁付款额合计为1 500万元,最低付款额现值为1 200万元。该生产设备公允价值为1 400万元。则该生产设备会计入账价值为1 200万元,按税法规定该生产设备的计税基础为1 500万元,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00元,但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

(3)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对于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类似。

2.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于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投资持有期间,长期股权投资随着被投资方实现净损失而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部分,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为各期损失。而税法中并没有权益法的概念,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通常并不发生改变。这样就存在暂时性差异。但如果企业准备长期持有,则该投资成本的调整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计的未来期间不大可能转回,因而也不会产生未来期间的所得税影响,一般不确认递延所得税的影响。

3.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应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处理。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内,企业无法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减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

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

1.除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项中,如果该项交易或事项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所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该类交易或事项在中国企业实务中并不多见,一般情况下有关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均会为税法所认可,不会产生两者之间的差异。

2.商誉的初始确认。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合并成本-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在免税合并的情况下,商誉计税基础为0,商誉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则减少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增加商誉,由此进入不断循环状态,故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例如,A企业以增发市场价值为15 000万元的自身普通股为对价购入B企业100%的净资产,对B企业进行吸收合并,合并前A企业与B企业不存在任何关联方关系。假定该项合并符合税法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购买日B企业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及其计税基础(如下表所示):

分析:B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预期在未来期间不会发生变化,该项交易中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及商誉的金额计算如下:

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12 6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750×25%)187.5

递延所得税负债 (4 125×25%)1 031.25

考虑递延所得税后

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11 756.25

商誉 3 243.75

企业合并成本15 000

因该项合并符合税法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当事各方选择进行免税处理的情况下,购买方在免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有关资产、负债应维持其原计税基础不变。被购买方原账面上未确认商誉,即商誉的计税基础为零。

该项合并中所确认的商誉金额3 243.75万元与其计税基础零之间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按照准则中规定,不再进一步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

不考虑递延所得税的商誉=15 000-12 600=2 400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87.5

贷:商誉 187.5

借:商誉 1 031.2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 031.25

需要说明的是,在非免税合并的情况下,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若将被合并方出售时,商誉的价值可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则初始确认商誉时,商誉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等。

3.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于按照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投资持有期间,长期股权投资随着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而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部分,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为各期收益。同样税法中并没有权益法的概念,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通常并不发生改变。这样就存在暂时性差异。但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除外:一是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二是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满足上述条件时,投资企业可以运用自身的影响力决定暂时性差异的转回,如果不希望其转回,则在可预见的未来该项暂时性差异即不会转回,从而无须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总之,中国现行所得税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之间暂时性差异有许多,以上列举的几种情况,仅是基于平常个人理解,在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时可作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崔刚.暂时性差异对纳税影响的特殊处理[J].财务与会计,2009,(12).

[2]柳一波.新会计准则下递延所得税如何确认[J].西部论丛,2009,(8).

[3]王思敏.长期股权投资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J].资治文摘,2009,(6).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Z],2006.

资产负债情况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首先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进行浅析,然后分别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与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进行探析,最后对这两种事项的区别和注意事项进行浅述,旨在与同行交流,以完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

关键词 资产负债表 日后事项 调整 会计处理 税务处理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就是:对资产负债表日与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出现的,需要调整或者需要说明事项的简称。通过披露这些事项,可以给企业资产出现的问题提供新的证据,也可以给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或企业的效益做重要的参考标准,从而提高投资者投资判断的准确性,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一、浅析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包括:对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处理。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即是对资产负债表日已有的情况提出一些新的或者进一步证据的有关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非非调整事项,则是表明资产负债表日后出现情况的有关事项。

二、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探析

一是当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诉讼案件已经结案,法院的判决证实企业在会计年末和会计中期期末已在现行的条件下承担义务,需要调整原来已经确认并与该诉讼案件有关的企业或有事项可能产生的负债,也可以确定一项新的负债。

二是资产负债表日后得到了确切的证据,能表明一项或多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出现减值或是需要调整一项或多项资产已确定的减值金额。

三是资产负债表日后更加确定资产负债表日以前已购资产的成本或者已售资产的收入。

四是资产负债表日后找出财务报表有舞弊的嫌疑或者出现差错。

三、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探析

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非调整事项,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每项重要的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性质、内容,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无法作出估计的,应当说明原因。

(一)资产负债表日后出现重大诉讼、仲裁和承诺

资产负债表日后出现重大诉讼、仲裁和承诺等事项,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为避免出现投资者和财务报告使用者误用,所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资产负债表日后资产价格、税收政策及外汇汇率出现的重大变化

资产负债表日后资产价格、税收政策及外汇汇率出现的重大变化,固然对资产负债表日的企业财务报表中有关项目的相关数据没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给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日后期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三)资产负债表日后由于自然灾害致使资产出现重大损失

资产负债表日后由于自然灾害致使资产出现的重大损失,严重影响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后的财务状况。应当予以披露,否则就会导致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作出错误的抉择,所以应以非调整事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四)资产负债表日后所发行的股票、债券及其它的巨额举债

资产负债表日后所发行的股票、债券及其它的巨额举债等重大事项,虽然这些事项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日的存在与否没有什么关联,但披露这些重大事项能够让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加了解与这些事项有关的情况和带来的重大影响,所以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五)资产负债表日后资本公积金转增资本

资产负债表日后资本公积金转增资本对企业的资本结构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六)资产负债表日后出现巨额亏损

企业资产负债表日后出现巨额亏损会给企业报告期之后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带来重大影响,所以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该事项,从而为投资者或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投资、判断的能力。

(七)资产负债表日后出现合并或者处置子公司的行为

资产负债表日后出现合并或者处置子公司的行为给企业的股权结构和经营范围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而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四、调整事项与非调整事项之间的区别

判断资产负债表日后所出现的事项是调整事项或是非调整事项,主要就在于该事项存在是时间,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或者资产负债表日以前就存在还是在这之后才出现。假如该事项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或者资产负债表日以前就存在,且出现在资产负债表日后,那么该事项就是资产负债表后的调整事项;假如该事项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或者资产负债日之后才出现,并不是出现在资产负债表日后,那么该事项就是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非调整事项。

五、调整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调整时注重科目使用

即凡是与损益事项有关的全部损益科目都应经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科目核算;凡是与利润分配有关的事项,直接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进行科目核算;凡是不符合以上两种事项的,直接将其调整至各相关科目。

(二)财务报告年度调表不调账

即调整报告年度中的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报表附注、利润表及有关附表的有关项目,而不调整账项的会计账簿记录,只是将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时期所在的年度账户之中。

(三)应做好会计分录工作

对损益类科目的调整和报表中的损益类项目调整经常出现不一致的现象,例如对销售退回进行调整时,与损益类有关的调整有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和所得税等项目,当进行分当编制调整时则应反映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科目之中,但进行利润表调整时,则应一一调整主营也无收入、成本和所得税等项目。

总而言之,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通过对一些事项的披露,能够为企业资产问题提供相关的证据,也是企业财务实际情况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参考,能够使投资者判断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资产负债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工作,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资产负债情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财务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4日

会计准则的制定,需遵循一定的概念基础,以特定的会计理念为指导。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和非环接观三种不同的会计报表概念基础是基于三种不同的企业收益计量理论,其中非环接观(认为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各自独立,数据不需衔接)已被摒弃。目前争论比较激烈的是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其中资产负债观是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而收入费用观则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收益,再计量资产或是负债的变动。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都是财务会计的计量主张,对企业收益的确定有着重大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两者之间存在诸多不同,主要表现在认识、理念不同,主张、出发点不同,确认范围、计量方法、属性、步骤、程序不同,目的、侧重点、服务对象不同,等等。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各有侧重,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理性化认识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可以增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自觉性,更好地提供会计信息。现分别阐述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1、会计目标。它是指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人们希望通过会计活动达到的境地或结果,主要分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收入费用观强调以交易为核心,收益的计量以利润表为核心,且须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通过收入和费用的配比直接计算收益,这决定了其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即向资源所有者如实反映资源的受托者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其理论基础和计量基础是交易观和历史成本。而资产负债观强调交易事项的实质,收益的计量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更加关注企业一定期间内资产、负债价值的变化情况,并引入“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强调信息的相关性、有用性,这决定了其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观,即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其理论基础和计量基础为事项观和公允价值。

2、企业收益的计量。它包括传统收益计量和全面收益计量。传统的收益计量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之上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会计收益计算的混乱,也使得收益计量缺乏逻辑一致性;全面收益计量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变动,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在具体会计处理中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对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和实现原则,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这决定了计算的收益属于传统的计量收益,不考虑外界造成的资产负债的价值增值,确认收益仅包括已实现的收益,导致该收益只能反映账面业绩而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业绩,以及收益的易操作性均给企业留下了盈余管理的空间。收入费用观只注重当期的经营成果,是一种非常狭隘的经营成果观。而资产负债观引入“公允价值”概念,关注的是净资产的计量,收益确认的实质,是对企业期初与期末资产和负债的计量过程,收益只是资产和负债计量的副产品,这一点与全面收益的确定不谋而合。同时,对与全面收益息息相关的资本保全理论,资产负债观也符合“实物资本保全”,即所有资产、负债的价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都计入收益的基本要求,而收入费用观仅仅体现了“财务资本保全”的概念。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虽然还没有规定编制全面收益表,但在收益的确认原则上已体现了全面收益(如政府补助)的要求,对部分未实现的收益也予以确认。比如,在利润表中增加了“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产的持有利得和损失计入利润表,资产负债观比收入费用观更符合经济收益的概念。

3、资产的计量。资产计量是以特定的计量尺度对资产进行的货币性量化过程,资产计量一般采用两种计量模式,一种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一种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收入费用观与本期营业观是一致的,所关注的是当期的利润,强调收益的“本期”和“营业性”,关注的是当期收入是否实现,当期费用是否与其相配比,而资产的计价处于从属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更符合可靠性原则,也更能体现收入费用观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观下,从资产的实质出发,强调资产要素的定义是其他会计要素定义的基础。资产负债观关注的是净资产的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的价值才最接近现实,向投资者提供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才是最相关、最真实、最有用的。因此,我国新会计准则在17个具体准则中不同程度引用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由于我国资产市场并不成熟,导致会计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仍较为谨慎,企业采用何种计量属性是一项由具体准则明确规定的会计政策更能体现资产负债观的要求。另外,存货核算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其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引入了研发费用资本化制度,这有助于加大科技与研发活动的投入。

4、财务报告。收入费用观下,将会计视为一个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过程,确立了利润表在会计报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资产负债表反映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并不代表整个企业以及企业各种资源的真实价值,其精义在于反映当期企业经营者履行职责的信息,为受托责任观服务。收入费用观主要目的是确定一定时期的收益,不重视资产负债表的经济实质,使得资产负债表只是确认与合理计量收益的跨期摊配中介,大量性质不明的递延费用和递延贷项等进入资产负债表中,而其本身并不符合资产或负债的定义。资产负债观强调是经济交易的实质,要求在交易发生时须先弄清因该项交易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该项交易对相关资产和负债所造成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和计量企业收益。由此,资产负债观的核心报表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是对用资产负债变化计算出的全面收益的附属说明。如果资产负债表信息不完整或不可靠,则收益表信息必然不完整且没用,因此认为资产负债表是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和一切会计核算的首要出发点。另外,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利润分配表,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其充分反映了一定时期所有者收益变动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面收益”的概念。

5、所得税会计。所得税准则中引入了新概念,即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暂时性差异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在所得税会计目标、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分类以及会计处理方法选择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第一,资产负债观下所得税会计的首要目标是确认并计量会计与税法差异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带来的影响;而收入费用观则强调过去交易或事项,强调实现原则;第二,资产负债观下产生暂时性差异,而收入费用观下划分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第三,资产负债观要求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而收入费用观则允许采用利润表债务法、递延法或应付税款法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认为,所得税会计的首要目的应是确认并计量由于会计和税法差异给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带来的影响,将所得税核算影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放在首位。与收入费用观相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不仅强调暂时性差异,更强调产生暂时性差异的根源在于资产和负债,因而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和缴纳过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的递延项目揭示的是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在缴纳所得税时产生的资产或负债在未来期间导致企业现金流入或流出的情况,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分析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并做出决策。

综上所述,收入费用观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其核心是利润表,强调反映当期企业经营者履行职责的信息,这种观念可能更为会计实务界所欢迎,但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打开了方便之门,使得资产负债表成为垃圾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的变化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传统收入费用观所提供的信息已不能完全满足决策的需要;资产负债表的会计目标是决策有用观,其核心是资产负债表,强调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由于资产负债观下的收益以价值计量为基础,尽可能排除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更具有决策价值。从传统的收入费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强调了资产负债观的基础地位,真正实现了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然而,收入费用观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过去,产业资本占统治地位,产业资本的盈利模式是: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通过产品或服务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差额来盈利,所以自然持收入费用观;后来,金融资本(包括房地产业)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它的利润来自资产本身的升值,收入费用观对它不适用,它要求净利润的确认采用资产负债观。而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大部分收益仍来自提供商品和服务,因此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编制的利润表,很好地体现了收入费用观对资产负债表的包容,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但大部分科目仍是收入费用科目,仍然是以收入费用观为主体,这表明收入费用观的主体地位不是人为能够改变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勇,左连凯,刘亭立.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5.12.

资产负债情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意义

中小商业银行和其他企业一样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盈利的方式就是存贷利率差,因此就很有必要就银行所拥有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良好的管理,同时加强整理整合银行自身的客户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如今金融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取得发展机遇和空间。

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虽然在资产和负债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还是事后的监督方面相较以前都有十分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资产负债管理规模不断扩大

本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和国内那些大型的商业银行比起来资产负债规模就相对更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不断努力,目前他们的资产负债管理规模逐渐扩大,盈利水平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究其原因有二:首先这些年来,我国绝大部分的中小商业银行为了提高整行的利润,往往都将扩大自身的经营规模作为首要目标,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制定了不少策略,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在产品、业务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规划,接触新产品,拓宽业务范围。其次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服务态度方面做出了极大的改善,在维持原本客户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发掘新客户,间接性的扩大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这些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为了盈利的终极目标在不断的努力,国外先进银行以及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给他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注重对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不论是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还是事后监督都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与此同时,还注重对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来源、使用的方式方法、期限以及利益相关者等等都进行了适当的配置和改善,提高了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三)中间业务盈利收入逐渐增加

其实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盈利的主要方式是靠存贷利率差,存贷利率差越大盈利越大,但这些年来,中小商业银行在吸取了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上,也逐渐拓展自己的中间业务,不断创新,不断引进新产品新理念,拓宽业务范围,利用当下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做到与时俱进,既多元化又独有化,提高中间业务的盈利收入。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负债结构单一

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资产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靠客户的存款,很少主动寻求资金,诸如发行相关的金融债券,一方面是由于资格审查不过关、资质不合格;另一方面金融债券只能作为辅的资金来源,所以很多中小商业银行这方面的资金相对较少。而负债这块中小商业银行大部分的都是被动性的放贷出去,主动借款的比例还很少,一旦客户还贷不及时,后果可想而知。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产结构单一,一旦一方面出现一点问题,蝴蝶效应十分严重,可能危及整行,经营中的风险间接性的增加了,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单一

对于资产负债管理来说,西方的中小商业银行管理方式方法都多种多样,比如利率敏感性管理、声誉风险管理以及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等等,管理的效果也很好;然而对比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看,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应用的是资产与负债的简单比例管理,管理效果也不甚理想,并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管理方式方法的过于单一会增加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三)资产负债管理办法落后

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十分重要,我国目前中小商业银行整体管理办法都比较落后,使用的主要是事前的一些比例确定办法,这种管理的方式方法还比较传统,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未来的应用价值并不大。不单单是资产负债的管理办法落后,资产负债管理的工具也并不先进,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目前来说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对资产负债的数量进行管制,还没对其进行数据的分析比对,很难实现银行利润的最大化。其次,目前A段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还主要使用净利差。静态的缺口管理等方法,而动态的管理方法却基本没有涉及到,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四)风险管理系统不完善

首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还不强,大家对风险管理还没有很清楚的认识,整个行业的风险管理系统也不健全不完善,很多的地方都做的不到位,风险的事前预测、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监督反馈等整个流程都缺乏有效的机制,对风险没有详细的等级划分以及当风险切实发生时如何及时有效的应对等等都还需要向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有梯度的风险意识管理人才,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团队,共同为银行的风险服务,降低整行的总体风险。

三、完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建议与意见

(一)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

中小商业银行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建议一套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对加强资产负债的有效管理十分必要。在原本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中结合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的决策模型作为设计相关统计计量软件的标准,增强软件的性能和实用性;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从资产负债的整个使用流程加以强化,资产负债的来源、使用方式、期限等等,从各个方面进行信息系统的记录,并运用相应的科学合理的模型进行对应的分析,对银行业务实现精细化管理。

(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体系

前面我们谈到了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还比较单一,这对中小商业银行防范风险还十分不利。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在综合考虑和衡量资金的安全性、盈利性以及流动性的情况下,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象、地区以及时间上都进行合理的搭配,实现银行的终极目标即利润最大化。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体系的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对于资产负债结构的单一化可以考虑从产品的多样性和独有性方面作为突破口,扩大产品的种类,经常对金融产品进行更新,给客户更多选择的余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中小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其次,在资产和负债的搭配上可以下功夫,两者之间很多情况下是可以进行有效的对应的,时间较短、成本较低的负债可以搭配收益更低的资产,而对于那些时间更长、成本更高的负债则与收益更高的资产进行匹配,实现资产负债之间的相互转化。最后,建立一套专门针对自身的风险指标体系,诸如借贷比以及资本的充足率等等,控制和约束银行的风险资产的总体规模,降低整体风险。

(三)加强资产负债的主动管理

相对于西方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我国目前阶段的中小商业银行还十分被动,对资产负债的管理也不够积极,很少主动管理整行的资产负债,造成目前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混乱,银行整体有多少资产,有多少负债其实银行的管理者很多情况下都不甚了解和清楚,资产负债的期限以及用途等也都模棱两可,就是中小商业银行疏于对资产负债的管理,使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不足,所以很有必要加强资产负债的主动管理,可以通过建设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团队,培养每一位员工的资产负债管理意识,在日常经营中严格执行,提升银行的核心的竞争力。

四、加强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意义

(一)宏观上对社会经济稳定有促进作用

从宏观角度上来说,中小商业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对整个社会经济来说意义重大。首先中小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经济主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发展是建立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的,这是中小商业银行所必须的社会空间;与此同时,中小商业也应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两者之间是相互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不单单是能降低银行自身的各项风险,实现银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更重要的是能够维持更好的金融市场秩序,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微观上有利于银行自身的长远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要想更好地适应这个新的时代,提高自己的发展动力,更大部分是取决于对整行的有效管理。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帮助自身优化整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也能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提高盈利性水平;还能增强银行产品的多样性,实现服务的优质化,降低银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等等。诸如此类的益处还有很多,对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长远发展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也能帮助中小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

五、结Z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整体的经济状况和金融市场都不稳定,想要在如此经济不景气的情形下取得发展的空间,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压力还很大,资产负债的管理任务还很重,需要做出的努力也还很多,中小商业银行理应在结合我国的国情下,有针对性的改善目前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的解决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问题,提高中小商业银行在行业里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冰.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4

[2]冯鹏熙.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资产负债情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格力 资产负债率 财务

资产负债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占企业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这个指标反映了在企业的全部资产中由债权人提供的资产所占比重的大小,反映了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风险程序,也反映了企业举债经营的能力。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1996年11月18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批准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11年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835.17亿元,同比增长37.35%,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52.36亿元,同比增长22.48%。连续八年上榜美国《财富》杂志“中国上市公司100强”。

近年来格力电器在A股家电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第一,2008年以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就在78%以上,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其资产负债率更是超过80%。

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过高往往会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如果资产负债率达到100%的临界值,公司将资不抵债导致破产,因此格力电器作为一家发展势头良好的上市公司,其资产负债率为何如此之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 格力电器的资产情况

格力电器2009—2011年主要资产数据如下:

在2009—2011年期间,格力电器公司资产结构中部分资产项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固定资产2011年同比增加39.46%,主要是郑州、武汉等生产基地的房屋建筑物及机器设备增加所致。2009年至2011年应收票据增长都在50%以上,主要是原因是公司在国内市场销售事继续执行先收款后出货的销售政策,经销商以银行承兑汇票形式预付货款,预收款项大幅增长所致。而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变化幅度不大。总资产每年增长20%—30%,说明格力电器发展较为稳健,发展势头良好。

二、 格力电器的负债情况

格力电器2009—2011年主要负债数据如下:

在2009—2011年期间,格力电器公司资产结构中部分负债项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大幅增加主要是公司外汇质押借款增加所致。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1年格力电器负债项目中应付票据占15.93%,应付账款占23.40%,预收账款占29.55%,经营负债占负债总额69%。而由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构成的金融负债占负债总额仅7.96%,之前年度的负债情况也非常相似。

所以虽然2011年格力电器资产负债率高达78.43%,债务负担很大,但从负债结构来看,有息负债非常的小,无息负债比例高达95%以上,大量无息负债使得财务费用非常小甚至为负,而且不会出现还款不及时被银行的风险,所以就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财务风险并不高。

三、 同类行业公司比较

2011年度就家电行业而言,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几家上市公司与格力电器进行同期比较:

通过四家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虽然格力电器资产负债率最高,其净利润比美的电器多42.6%,净利润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均排在前列,说明格力电器的财务结构虽然不够稳健,负债虽然过高,但管理者对公司现金流控制能力很强,获取利润能力很强,发展前景良好。

四、 结论

在对格力电器资产负债率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格力电器的优势和长处,同时也意识到格力电器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仅只是格力这一家电器企业的问题,而是代表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分析得出格力电器负债程度中大部分为经营负债,对比金融负债而言压力较小,并且格力电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持续增高,公司盈利能力并没有收到影响,但必须承认的是,过高的负债率仍然会导致过高的财务风险。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建议如下:

1.适当降低资产负债率。债权人在评估企业的举债能力的大小时,通常会考虑企业的债务与权益的比率。在筹资活动中,一定要根据用资计划安排筹资额度,同时要考虑筹资结构,正确处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比例关系,在适度的财务风险下,尽可能降低资金成本;

2.管理层应该注重总资产扩张计划中是否存在无效率投资,不能够只看总资产增长率,更要重视净利润增长率。这样才能够达到企业的目标——股东权益最大化;

3.提高服务水平留住客户才是高现金流的保证,提高售前和售后的服务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格力必须在服务方面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A.罗斯等.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