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申报书

劳动教育申报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申报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教育申报书

劳动教育申报书范文第1篇

一、让德育活动走向生活,培养孩子生活技能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长辈对孩子的宠爱超越了极限。孩子自理能力很差。不少学生劳动观点淡薄,回家后能主动帮做家务的学生微乎其微。基于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把德育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首先让每个学生学会生活技能,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1.主动积极参加劳动锻炼,参加社会公益服务工作。如经常组织孩子打扫公共场所,做环保小使者。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踊跃做。系鞋带、叠被子、整理房间、炒蛋炒饭、给自己的父母或老师同学做贺卡、包装礼品盒、举办“今日我当家”等活动。

3.学会保护自己,组织德育活动,让孩子有机会学习正确使用煤气灶、正确使用灭火器、认识食品保质期等生活技能。

培养孩子生活的技能,加强劳动教育,既是培养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弥补目前某些家庭教育有缺陷的需要。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生价值的实现全靠劳动和创造”的道理,让孩子从此不再是“娇娇娃”。

二、创设有效的德育活动,促进孩子合作技能的提高

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合作精神是指在教师的带动下使队员具备与他人协同完成工作或任务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如果只是对他们进行空洞说教,收效甚微。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做好这些孩子的思想工作,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呢?我认为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合作技能的提高。

我们在学校德育活动中,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想主题,搞活动。由大、中队干部策划好,谁来主持,谁来导演,谁来演出,谁来做幕后工作,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如:每个月的生活技能考核,放手让学生他们自己搞,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参加,而且从中选择较早掌握此项生活技能的同学做“小先生”,让他们在活动中对同学进行指导,这样,比我们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效果要来的好,而且学生积极性更高,更使他们懂得了团结同学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本学期以来,我校各年级学生举行“自理能力考核”,每个年级有不同的项目,每月月初申报两项,月末进行考核。如我们三年级组,10月份的申报项目是认识保质期、踩高跷,11月份是做贺卡和认识蔬菜,每8人为一组,需完成系列规定项目,这就要求每组中的8位成员必须紧密合作,才能做到既快又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样既增强了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又营造了一种和谐、共振的氛围。使每个孩子学会了与人合作,并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培养了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完善自身良好的个性。这样的德育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技能和彼此的交往技能,让学生深深地感到“人多力量大”的真理。

三、开展德育竞争活动,培养竞争意识

竞争无处不在,学校里的三项竞赛,每个月的体育活动小竞赛,及各种来自各科,各部门,各班级,各小队的种种比赛,甚至是来自家长之间暗暗的较劲。当今世界就是竞争的世界。

正确的竞争意识主要是指具有不甘落后,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正确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我和蔬菜交朋友”活动中,要求学生收集各种蔬菜,查找蔬菜营养价值,同时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评比活动,看谁找的蔬菜全面,营养价值的介绍清晰明了。此类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孩子们竞争的意识。

四、在德育活动中培养毅力,享受成功

劳动教育申报书范文第2篇

象山县实验小学

关于申报省示范小学的自查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象山县实验小学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已有百余年历史。曾数易其名,1986年命名为实验小学。学校于2004年9月迁入新校址。新校址占地87.6亩,建筑面积22000余平方米,总投资4089余万元。学校拥有48只普通教室,30只辅助教室,实验楼、行政楼、体艺馆、图书馆、报告厅、运动场、餐厅等一应俱全;学校还配有校园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音响系统、通讯系统和多功能教室、语言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普教仪器等均按I类标准配备,简易多媒体进教室。目前学校的环境、校舍、设施堪称省内一流。

学校设计规模48班,现有学生1664人,31个教学班。教职工84人(其中3人内退),平均年龄37岁,学历全部合格,高学历占86%,中级以上职称49人,其中市名师名校长2人,县名师2人,市骨干教师1名,县骨干教师5名,省教坛新秀1名,市坛新秀3名,县教坛新秀17名。

几年来,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奉行“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坚持严格规范的科学管理,长期致力于加强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认真落实“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各项措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学校”、“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象山县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亦曾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省体育传统学校”、“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平安校园”、“市校本培训先进集体”等。

二、学校工作回顾

(一)科学管理,营造拼搏氛围

管理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学校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坚持“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本着“教学为核心,学生参与为中心,教师提高为重心,学校发展为准星”的工作思路,实行“常规工作制度化,特项工作课题化”的管理模式,施行“分工协作、层级负责、任务到人”的垂直管理责任制,力求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方法民主,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在德育上,建立了以“合格、良好、优秀”三级班集体达标为载体的德育一体化研究,开展“五自争章”和“一日常规监督制”活动,构建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班级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目标明确、内容有序、教育为先、养成为主、讲究实效”的德育体系。在学科教学上,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策略,构建了“小学实践型教学”的研究,确立了研究与实践操作框架和运行方式,课内在“提前、渗透、拓宽、自学、分层、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思路的指导下,建立了“自学、问疑、探究、交流、运用”的课堂教学基本程式;课外大力开展学科课外延伸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在师资培训上,围绕“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这一主题,坚持走校本培训之路,坚持观念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思路,创建了以校总课题为载体,融学习、上课、科研为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采用“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小结”的循环方法,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平时严格按“三级、一评、一考核”制度来保障师训工作的展开,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在人事管理上,坚持“民主竞争、德才兼备、人尽其才”原则,采用工会主席直选、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教学岗位聘任,教师职务评聘分离等多种措施,把学校的民主管理推向前进。

(二)德育为先,培育一代新人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我们根据德育自身的特点及新时期学生心理特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德育创新”,使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劳动、文明礼貌、社会公德、艰苦奋斗等教育时时闪烁着时代的脉搏,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是拓宽行为规范教育的新路子,把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行为养成、行为规范”教育上。学校制订了《象山县实验小学学生常规手册》一部,作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时,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作为落实规范的有力措施,使“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认知方面,要求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学会全面认识自己;在情感方面,启发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达到自我反省,自我调整的目的;在行动方面,要求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自我调节的习惯。为此,学校在班集体建设上开展了小学生自主发展班集体三级达标活动——即“合格班集体”、“良好班集体”、“优秀班集体”三级评定活动。其基本操作程序为“定标——达标——验标——认定”。这样,大大促进行为规范的养成,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我校的行为规范达标班为100%,优良班集体为80%。

其次是以活动为载体,实践公民道德教育。我校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力求把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内容,进一步深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容。使公民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做到五结合:即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开展争做“社区小主人”活动;与科技活动教育相结合,评比“科技新星”;与学校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跟父母学一手”活动;与开展学习型家庭评比相结合,让每个同学成为文明小使者;与少先队争章活动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每逢寒暑假,政教处、少先队均安排以“实践公民道德”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此项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2002年6月,我校顾晓岚同学获省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同年12月顾晓岚事迹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生实践公民道德10个最感人故事奖。同年,王谱绚、邵贤俊、顾晓岚同学获市青少年英才奖。

第三是构建网络,形成教育合力。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单靠学校一个点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德育教育主线。并建立了校、班家长委员会,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网络。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为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为了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还与派出所、当地驻军等单位签订协议书,建立了警民共建文明校园关系。同时还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各类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它们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教育场所。并聘请部分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为校外辅导员,让他们带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天天向上。使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由于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少先队组织自1981年开始连续被评为省“红花少年”先进集体,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先进集体、省少先队活动先进集体、省“创造杯”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省雏鹰红旗大队。

(三)育人为本,造就学高之师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实施教育改革的关键。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作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来抓。

师德是“灵魂”。我们以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为依据,制订“师德公约”,在教师中开展自尊、自爱、自强竞赛活动,把对学生的爱作为教育的基础和从教的动力。1997年,学校还编制了《学校行政规章举要》,详载各级岗位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并选载现行国家的政策和教育法规,倡导“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训,“严谨、勤奋、团结、文明”的校风,“敬业、精深、求是、创新”的教风,把“师德”的含义从爱生扩展到树立主人翁态度,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学校始终把教师的发展同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看得同等重要。十分强调教师的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鼓励教师学习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学习现代的信息教育技术等,逐步实施《实验小学教师学科训练方案》。在校本培训中,坚持从学校和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行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坚持以教师的自学、探究、合作研讨辅之以他人指导帮助为主要形式;坚持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结合教育实践进行。通过“教学基础达标活动”和“教师特长专项训练”,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说课——写教案——上课——交流——写论文”等一系列教研活动,组织中青年教师开展公开课评比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写字、简笔画、普通话、英语、计算机等专项培训,促使教师深入钻研业务,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实施“名师兴校”工程和“名师带徒”策略。学校出台了《实小星级教师评选方案》和《教师量化考核方案》,以培植名师为契机,抓点促面,加强了骨干教师的梯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实现了师资整体素质的再优化。“名师兴校”工程的另一重点,是实施“名师带徒”策略。学校积极实行“骨干带徒”制度,把师徒的业绩和荣辱紧捆在一起,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几年来,教师的论文在县级以上发表、交流或编入文集的共计120余篇(其中全国一等奖3篇)。本学年县、市级课题共结题6项,其中林彩球、励赛斐、舒静、欧绪成四人合作的《小学阅读开放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课题获宁波市首届基础教研系统成果三等奖;吴伶俐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小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获县一等奖,市三等奖;舒静的《开放性习作评价初探》、许照春的《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水平》两篇论文分别获市一等奖和三等奖;励赛斐的《下水文——新课标理念下教师的特殊作业》一文获宁波市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并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第9期上。鉴于学校师训工作成绩显著,于2000年和2002年学校两次被市教育局评为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四)科研兴校,追求优质教育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是学校工作的主题。为此,在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努力增加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做到教研内容课题化、教研手段科研化、教学管理科学化,把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纳入教育科研体系。学校制订了《科研工作条例》、《课题研究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题规划领导小组,建立了校教科室,具体管理各级立项课题及指导全校教师教育科研实验和理论研究。

在“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的具体要求下,我们按教师的能力与特长,合理地把教师按课题组合。目前全校共有立项课题31项,参与教师66人,占专任教师的84%。其中校级23项,县级5项,市级2项,省级1项,形成了省、市、县、校四级课题网络。并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一个“学习——实践——交流——小结”的研究程式,使教科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对各级课题的申报、立项严格控制,每年召开选题会议,确保科研的正确方向;定期检查《教育科研实施记录》,举行各级课题阶段性汇报会,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坚持“科研围绕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科研为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充分发展服务”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理念。为了推进科技工作,我们开展了《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的研究(省立项课题);为了激励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我们开展了《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市立项课题;为了潜心改革课堂教学,我们开展了《小学“实践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市立项课题);为了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我们开展了《小学实施成功评价的研究》的研究(市立项课题)。让科研成为深化教研工作的指路明灯,使教研成为科研工作的广阔天地。至今我们已初步形成“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独立尝试探究——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知识——检测——评议——延伸”的“实践型”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于1986年定为省级电教重点学校,1996年市电教馆定国“宁波市电教实验学校”,1997年后,学校先后被定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各类学校科技活动及其师资培训实验学校”、“九五”教育科学《东南沿海地区小学道德启蒙教育及小学生品德心理研究》课题成员学校。几年来,学校《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研究成果荣获省普教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激发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探索》、《城镇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探索》等11项科研成果均获市级以上奖励。学校因此多次被评为市、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1993—1994年和1995—1996年连续两次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五)发展个性,形成学校特色

学校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在于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充分地学习和发展,促进个性社会化,从而全面提高素质。我们深深懂得,要使学校跻身于先进行列,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

科技教育结硕果。科技教育是学校的一大特色,源远流长。1978年,为了响应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的从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号召,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坚持一年一次“爱科学活动月”,在爱科学活动月内,要求每个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读一本科技书籍,讲一个科学道理,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坚持一年一度的学生科技创造发明成果及科技小制作作品展览,至今已举办“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作品展览27届,获得各级各类小发明奖的作品计有209件,其中县级83件,市级96件,省级25件,国家级5件。1987年学校被评为省、全国科技活动先进单位,2002年6月,学校成为首批“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为了继承和推广这一优秀的办学成果,学校适时地提出了科技教育的新目标:夯实“三小”基础,拓展科技教育内容,创造科技教育新特色。学校以《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为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成立了创造发明、环境科学、科幻画、三模等多个兴趣小组,既抓普及又抓精品,广泛开展科技活动,使本年度的科技教育在小发明、创新方案、科学论文等方面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年来,举行了“人类未来科学技术活动周”,科技之夏、科技之冬评比。在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俞秉彦、学的《赤潮对象山港海域影响及预防》获三等奖,同时又获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希望奖”,学校也因此获海尔洗衣机一台;在省1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有两件作品分别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有3件作品被作为精品选送市参赛,占全县中小学作品总数的六分之一;在县首届中小学“三模”竞赛中,我校获团体第五名,有7名同学获单项一、二、三等奖;全校共有3篇科普论文、生活妙点子、小发明设想发表,3篇环保论文在县里获奖;科技论文《关于南大河污染及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获宁波市小学生“珍惜、爱护水资源”二等奖,并推荐参加全国比赛。

艺术教育展个性。学校始终把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开拓学生思维、提高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从1986年起,学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推进和强化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开设了文艺班,成立了“红领巾艺术团”和器乐、书画、手工等十多个艺术兴趣小组。于1992年,学校还结合音乐教学改革,要求每个学生学会一种乐器,全校一千余名学生迅速掀起了学习乐器的热潮。为了诱发学生的兴趣,学校还邀请了号称“世界笛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陆春龄教授为学生作了精彩的表演,举行了笛子大奖赛,组织“革命歌曲学唱月”活动。1993年在省“班班有歌声”录音比赛中获二等奖。我们还根据教师的特长,开设琴、棋、书、画、舞训练班,形成班级艺术教育特色,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校内外都能受到美的熏陶。为了创设一个能使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校还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艺术节活动。艺术节期间,举行书法、美术、摄影、集邮、编织、剪纸等作品展览,举行“小学课本剧”会演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童年的幸福,在活动中拓宽知识视野。学校书法小组每年均有多幅作品参加县、市、省、全国展出,共有67人次获奖,其中全国级28人次。1993年茅毅博、屠威均获全国小百花杯少年儿童书法一等奖,王东升于2001年获全国小学书法大赛金奖。学校美术小组创作的作品有40幅曾分别在县、市、省、全国得到展出。《石浦无核桔大丰收》、《反腐蚀》等五幅作品被编入《宁波地区少儿画册》,有的还在《浙江日报》上刊出,《黄鱼大丰收》荣获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还被选留在全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长期陈列。学校的艺术教育不仅陶冶了本校学生的情操,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培育了一批艺术新苗,也推动了我县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体育活动显特长。我校是省、市田径传统学校。在2000年宁波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中,我校学生分别在田径、举重、射击等项目上共获得6.5枚金牌,为象山代表队出了一份力。2003年在嘉兴市实验小学举行的省传统学校田径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六名,并被大会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2003、2004年参加市传统学校田径比赛,分别获得第六名、第八名。体育运动的成绩,是教练员用汗水换来的,他们业余训练时做到“三心”即恒心、爱心和奉献的心,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发现苗子,及时做好学生与家长的工作向上一级体校输送,并做到送一个成功一个。目前我校计有14名队员在八一少年乒乓球队、上海体院少年乒乓球队、省体育运动学校、市少体校受训,既为上级输送人才,又为学校获取各项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积极做好正常性体育工作的同时,还利用重大的体育活动期间,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家长、社会有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学校的体育工作。比如在2001年7月13日,距奥运会选定2008年主办城市还有100天时,全校1800余名师生在80米的长卷上举行绘画、签名活动,由县邮政局免费寄往北京奥申会,期盼北京申奥成功。又如在200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在步行街最热闹的地方举行“巨鹰杯”乒乓球擂台赛,让社会上乒乓球爱好者跟学校乒乓球小选手进行球艺上的切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们选手的球艺,同时还能激发起乒乓球选手锻炼的积极性,让社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学生的乒乓球运动水平。

由于体育工作成绩显著,学校曾多次被评为市、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度获宁波市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学校田径队被评为先进团队。2003—2004年度被评为宁波市传统项目先进学校。最近还被推荐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三、指标达标情况

(一)学校管理

    1、学校始终以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同步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教师、育人民满意的孩子”为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模范执行教育法规和政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此项达标。

2、学校实行“常规工作制度化、特项工作课题化”的管理模式,试行“分工协作、层级负责、任务到人”的垂直管理责任制,班子成员大都为县内顶尖骨干教师,他们各怀所长,都有独立组织指导工作的能力,平时工作开展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条理清楚、管理规范。此项达标。

3、校长是宁波市首批名校长、教学管理专业大专毕业、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学高级教师,分别参加过省、市中小学高级研修班学习,长期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平时能任教一门课,联系一个教研组,承担一项课题,且有多项课题成果在省、市、县获一、二、三等奖。此项达标。

4、校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以科技教育和传统教育为载体的师生人文素养尤为突出。此项达标。

5、“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是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也是学校师德教育的核心课题。全校教师树立了教育就是服务的意识,明确爱生是师德的灵魂。近年来没有发生侮辱、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此项达标。

6、学校建立了符合教师素质发展的评价机制,每年对教师进行“德、勤、能、绩”的量化考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校内星级教师的评选。学科教学质量只是考核和评选的一个方面。此项达标。

7、学校建立对学生全面素质考评制度和特长生考核办法,注重过程的测评,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相结合和不同形式的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绝不采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此项达标。

8、学校把安全教育作为行为习惯的训练的重要内容来抓,建立安全领导小组,健全安全防范、检查制度。近三年来无重大安全事故,学校也无安全隐患。此项达标。

9、学校收费规范,严格按宁波市“一费制”规定收费,无乱收费现象。

(二)教师队伍

10、全校教师学历符合国家规定,81位教师中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9人,占教师总数的85.2%,小学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有41人,占教师总数的50.6%。教师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较合理(男女结构欠合理)。此项达标。

11、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学校配有音乐教师4人、体育教师4人、美术教师4人、外语教师4人、计算机教师1人,满足平时教学的需要。此项达标。

12、学校教师奉行“敬业、精深、求是、创新”的教风,坚持“先教人成人,后教人成才”的教育观和“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学生观。绝大部分教师一般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此项达标。

13、全体教师能胜任本职工作,大多数教师能上县级以上公开课,各年级各学科都有在本地影响较大的骨干教师,其中市名校长1人、市名师1人、县名师2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教坛新秀21人。此项达标。

14、学校教师科研意识强烈,大部分教师掌握教育科研基础知识。目前学校有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县级课题8项,校级课题20项,有66人参与课题研究,占专任教师的84%。此项达标。

15、学校把建设一支集学习、实践、探究为一体的教师团队作为校本培训的目标,建立了以校总课题为载体,融“学习、课堂教学、教科研”为一体的校本培训机制,制订了近斯和中长期师训计划,开展了“二级一体”的校本培训。此项达标。

16、县财政按时足额发放教师的基本工资及县级以上的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性补贴、津贴和奖金等。此项达标。

(三)办学条件

17、学校设计规模48个教学班,在校生2160人(现有31班,在校生1643人)。学校占地面积50954平方米,生均23.59平方米;建筑面积21380平方米,生均9.89平方米;绿化约24000平方米,生均11.11平方米。学校的办学规模、用地面积、校舍面积、建设标准、环境配套及体育活动设施等已通过省标准化学校一级标准验收。此项达标。

18、教学仪器设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音、体、美教学器材设施、卫生器械设备达到省规定一类标准;劳动和劳技课教学器材没有到位,劳动基地和劳动实习场所尚未建立,图书生均还不到15册;学校食堂、饮用水源及厕所等符合卫生部、教育部有关卫生标准或要求。此项基本达标。

19、学校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达到县规定标准,日常公用经费的来源除收取杂费外,其余由财政预算安排。此项达标。

(四)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及教育质量

20、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相继开展了“三级班集体达标”的研究和“以班集体三级达标为载体、德育一体化”的研究,力求以学生个体行为达标为基础,全员参与为保证,把德育落实于各科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之中。此项达标。

21、学校是县新课改的试点学校,其间学校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在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校致力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内容上提出:“提前、渗透、拓展”的改革思路,方法上提出“分层、自学、创新”的改革举措,建立了“自学、问疑、探究、交流、运用”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基本程式和“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延伸的一系列方法,且效果显著。学校按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规定课程。此项达标。

22、学校教研活动按“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小结”的方法循环往复、正常有序地进行;校教科室定期汇编《教海探航》校刊,刊出教师的教学、科研文章。此项达标。

23、学校有中、长期的教学科研实施方案,也有每学期的实施计划,且有较完善的科研档案;学校订有报刊61种,工具参考书135种之多,并配有教师电子阅览室,教育教学和科研信息资料较齐备。此项达标。

24、学校本着“整体综合优化与单项专题研究并进”的精神,坚持校本研究,多项课题在省、市、县获奖。科技教育是我校的传统特色项目,曾被宁波市誉为市基础教育的“五朵金花”之一,从78年至今学校共举办了27届科技作品展,展出作品25000余件,其中70余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等竞赛中获奖,《小学实施科技教育途径的探索》课题成果荣获省普教科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推动了我县科技教育的蓬勃开展。此项达标。

25、根据省、市、县有关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文件精神,学校制订了《实验小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意见》,保证了学生每天6小时的在校时间和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学生课业负担合理、适当,教育质量高,学生品行好,真正收到了减负增效的效果。此项达标。

26、学校随机编班,没有重点班、快慢班和实验班之分。此项达标。

27、十几年来,学校无流生。此项达标。

28、学校重视推行使用普通话,并将普通话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语言,专任教师普通话该达标的全部达标。学校是宁波市“写字教学实验学校”,有良好的写字规范教学基础和氛围。此项达标。

29、学校积极利用校外德育基地,建立了家委会,创办了家长学校、法制学校和警民共建组织,并以“县烈士馆”为德育基地,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显著,多项社会调查报告在省市获奖。此项达标。

30、学校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聘任校外辅导员、邀请专家讲座、施行师生结对帮扶等办法对少数心理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进行转化工作。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率高,无违法犯罪现象。此项达标。

31、学校高度重视家庭困难学生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的教育,采用党员结对、学杂费减免、慈善捐助、个别辅导等办法和措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此项达标。

32、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是学校的传统特色,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建立特长生评选制度,平时充分利用学校的设施和场地,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假日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信誉得到社会、家长和领导的认可和肯定。此项达标。

(五)示范作用的发挥

33、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尤其被命名为实验小学以来,她是象山小学教育的缩影。在学校管理、德育工作、教育教学改革以及音、体、美、劳技教育等方面无不走在全县的先列,特别是科技教育、艺术教育、教科研和师资培训等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示范作用,也为兄弟学校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教学骨干。此项达标。

34、结对帮扶、加强校际间的合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几年来,通过送教下乡、派员指教,挂职培养、跨校带徒等措施,与兄弟学校展开合作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

 

                                                  象山县实验小学

                                                    2005年6月

 

 

 

 

 

 

 

 

 

 

 

象山县实验小学

创建浙江省示范小学

 

 

 

 

 

二OO五年六月

 

 

 

目    录

 

 

1、浙江省示范小学申报表

劳动教育申报书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实践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基本框架以及在构建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仍有很多。近年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结合北京科技、资源、区位的独特性以及农业的多功能性定位,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领创新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强化普职融通、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重、京津冀协同培养人才、搭建职教发展平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使职业教育内涵更加丰富,职业教育链条不断延长。

把握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培养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技能人才

北京具有“大城市、小郊区,小农业、大功能”的显著特征。2015年,北京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68.2亿元,直接价值在北京GDP中仅占0.67%,但是北京的农业是深度融合的产业,不仅体现在生产功能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生活和生态功能方面。据测算,北京农业的生态价值可以达到1万亿元,与北京的总GDP大致相同。北京的特殊区位优势,对北京的农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这一农业背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进行了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

1.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调整专业设置

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学校紧紧围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实际,聚焦专业建设方向,明确专业建设思路,主动调整了专业设置。一是根据北京农业重点产业发展的籽种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设置专业;二是瞄准北京市重点建设的休闲体验农业、籽种业、绿色安全食品、物流配送、农村生态、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等农业生产项目建设专业。新增了食品营养与检测、物联网技术、都市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宠物养护和环境艺术设计、农业会展、葡萄与葡萄酒等都市型农业特征明显的专业,撤消了8个与都市农业发展和学校办学方向联系不够紧密的专业,现有的39个高职专业中有22个专业与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紧密对接。

2.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调整专业课程结构

学校先后围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方面功能,重构涉农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北京市重点发展的生态粮经种植、高效设施蔬菜、有机特色果品、健康畜禽养殖、特色名品花卉、生态垂钓、观赏渔业和旅游农业、籽种农业、加工农业九大优势主导产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丰富专业内涵。课程的调整,不仅使涉农专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更加鲜明,而且也有效带动了食品工程专业向食品安全、机械工程类专业向都市农业机械装备、信息技术专业向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等方面的转型,实现了人才培养与都市农业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2014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评审上,学校申报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和“食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实践”两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延伸职业教育链条,探索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

学校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特点,尝试开展系列教学改革,将受教育对象从17岁~18岁的高中起c的高职专科教育向两头延伸。下至13岁~15岁的初中生,上至50多岁的农村两委干部,有效延长了职业教育链条

1.普职融通,开展中学生学农教育,将职业教育对象前移至13岁~15岁中学生

为让学生通过适当的劳动体验“出出力、流流汗”,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借助农业专业办学资源及优势,积极开展北京市中学生学农教育活动。按照北京市教委要求,学校对准13岁~15岁这一中学生群体,推进职业教育向前延伸,并成立了“北京市中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此基地面向北京市城八区的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开展农事教育和体验活动,自2016年开始,每年有1.3万名初中生到学校接受为期一周的学农教育。在课程开发上,按照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活、农业与创意、农业与生态、农业与文化五大板块,共计开设90余门课程。不仅使中学生的课表升级,而且还在普职知识点对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2.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面向15岁~22岁教育对象开展七年贯通培养

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于2015年开始启动,是支持部分职业院校与优质高中、本科高校、国内外企业协作,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的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是北京市教委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探索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

2016年,学校作为第二批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单位,面向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在培养方式上,前两年接受基础文化课教育,与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合作;中间三年接受专业基础课程及职业技术教育;本科教育阶段两年,联合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农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进行本科阶段培养,使学生接受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的教育。学生从15岁初中毕业后入学到22岁本科毕业将享受七年贯通培养模式,从而使学校的专科职业教育向本科职业教育延伸。

此项目尝试在教育领域探索供给侧改革,不仅在设计上更加人性化,为中考分数居中流水平的学生提供很好的选择,而且也实现了北京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方面进行了较好尝试。

3.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面向45岁以下农民敞开学历教育大门

为响应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提出的“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2016年,学校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面向北京农广校45岁以下优秀毕业生自主招生113人。结合这一群体的从业需求,学校开设了休闲农庄经营管理、家庭农场经营与管理、农民合作社运营与管理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

在教学内容选定上,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主要是根据北京农村、农业的实际和特点选定教学内容,课程名称和普通高职学历教育相同,既有普通高等职业教育规定的基本内容,又有农业、农村的特色。在教学安排上做到“四个结合,建立一个银行”:一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占总学时的30%左右,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70%。二是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农闲季节到学校集中,一个学年分成6个教学段,每次集中学习2周~3周。农忙季节学员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并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下一次集中教学中,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安排教师到各区县教学点定期指导答疑。三是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满足学员学习的需要,学员可利用线上网络课程、多媒体教材、教学包等在线自主学习。四是共性考核和个性考核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和实践成果考核。五是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教育全面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员学分银行,通过学分转换的形式承认既往学习经历、生产实践的成果。“半读半农,农学结合”的学习方式真正向农民敞开大专学历的大门。随着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将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雁”,科技兴农的“接力棒”,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助推器”。

4.开展农村基层人才培养工程,将职业教育链条延伸至50多岁村干部

当前,北京迫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于2016年拟实施“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为农村培养和储备一批扎根乡土的农村公共管理服务人才,设计了村务管理方向学历教育方案。一是从农村基层人才后备干部中选送一批优秀青年接受高职学历教育,通过区县组织部门推荐,学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使得农村40岁以下的具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青年接受高职学历教育。二是通过在校生选拔、跨校遴选、农村青年自主招生等方式,实行统一编班,进行专项培养。三是结合组织部门对农村基层干部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以及北京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不同岗位的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分层分类培训。

5.开展京津冀职业人才协同培养工程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批合作院校之一,学校积极推进区域合作。主动瞄准北京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部分农业企业外迁到河北省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地区以及北京市“菜篮子”工程等对农业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率先在中国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中选择人才培养合作院校,开展人才协同培养工作。2016年,开始面向河北北方学校和河北旅游职业学校两所院校,承担每年120人的人才培养任务。有效地利用了学校的国家级示范校的办学资源优势,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

走集团化办学之路,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1. 组建两个职教集团,创新校企联盟机制

学校先后于2014年、2015年牵头成立了北京都市农业职教集团、中国都市农业职教集团。集团以突出都市农业内涵研究和都市农业发展人才培养为主线,确立了以首农集团、北京农业职业学校为主导的管理体制,在理事会下面设立了都市农业研究中心和休闲农业专业工作委员会、宠物专业工作委员会、都市农产品供应专业工作委员会、“互联网+农业”专业工作委员会、食品安全专业工作委员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工作委员会等七个专业工作委员会,成立了奶牛健康养殖大师工作室、奶牛疫病防治大师工作室、园林景观大师工作室和经营管理大师工作室四个大师工作室开展工作,进一步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对接。

2.搭建平台,丰富校企融合的形式和内容

首先,学校发挥理事长单位职能,集合集团力量,以课题形式加强集团的顶层设计。不仅围绕都市农业内涵,确立了“中国都市农业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探索”课题,与中国现代渔业职教集团合作开展“岭南休闲农业生态园建设项目建议书”课题研究,还围绕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理论和实际问题立项一批研究课题。同时,学校发挥集团优势,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订单培养”工作,与首农集团举办的“奶牛养殖人才定向培养班”和与北京海联力通经贸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海联力通大众定向班”先后开班,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任职要求的有效对接。

近几年,学校充分利用北京区位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试图既在纵向建构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又在横向架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的桥梁,逐步形成了以高职学历教育为主,并向上下逐步延伸的人才培养链条,将13岁~15岁中学生和45岁以下新型职业农民以及58岁以下农村两委干部、农村后继人才逐步纳入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的视野逐步放远,布局更广,更加关注在终身教育框架下尝试构建新型F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徐涵.关于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建议[J].职教论坛,2003(1).

[2]黄达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急需厘清三组关系[N].中国青年报,2016-04-25(11).

[3]雷丽平.韩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8(2).

劳动教育申报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作世界;硬技能;软技能;教师;培养

作者简介:王琴,女,信阳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职业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1-0056-05

21世纪,伴随着大量引人瞩目的高科技的涌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尤其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技术的升级,人们未来的工作世界发生了很大改观,从劳动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从专人任务到团队的沟通与合作,从本地就业到全球人力资源竞争,从大型企业分工明确到小型公司多类任务,从工作稳定到频繁更换岗位,从“一张文凭用一生”到“终身学习”,等等。这些变化对未来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硬技能,而且要具有不断学习、与人友好相处、负责、独立、勤劳等良好的软技能,成为能够应对社会变革需求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为此,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变得更加灵活,职业教育教师必须了解迅速变化的工作世界的需求,包括技能需求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方向,并有能力与工作世界进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能。职教教师必须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上,而不只是为了某一职业类别而进行培训。必须教导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条件,而不是把他们限定在具体的工作和技能岗位上。正如世界银行报告所指出的,“21世纪的劳动市场是个更加多变的市场,职业转换频率加快,我们不仅要为受教育者第一任职岗位提供充分的职业准备,还要为受教育者未来的晋升、转岗、再就业、再培训做出一定准备,创造比较便利的条件。” [1]

一、快速变化的工作世界对未来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出新要求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使得企业的需求与时俱进,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前瞻性发展眼光,业务人员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即使是传统观念中较为保守的会计职业,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他们具有资本运作的商业意识,能够不断进行业务的创新。总之,企业不仅要求员工具备必要的硬技能,而且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软技能。

(一)硬技能和软技能的涵义

所谓硬技能,指人们在某专业或某领域从事工作或进行研究而应当具备的必要能力,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通常具有可见的,可计量的,可客观比较三大特征。在专业知识方面,通常学历、专业资格认证是个人专业知识的一个表征和反映,诸如有些客户在选择财务总监时,要求对方具有中级或者以上会计师职称、研究生学位。除了专业知识以外,企业还看重专业技能,即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比如,财务专业通常要求熟练操作相关财务软件;数理统计专业一般要求熟练操作 SAS或者SPSS数据分析软件;电子工程、计算机、软件、土木建筑等理工类专业要求具备实践动手能力,等等。硬技能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

软技能是相对于专业操作技能而言的非技术技能,是个人内在的和人际间的,促进技术技能和知识应用的工作技能,具有无形的、感性的、不确定性等特征。软技能注重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也可称为个人的综合素质。诸如一个人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团队合作能力,还有一些可开发的潜质和能力。

(二)硬技能加速发展并不断更新

21世纪,大量引人注目的科技正在涌现,社会变革速度进一步加快,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世界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特别是社会生产对从业人员的硬技能将提出新的要求,不少职业岗位技能的内涵和外延经常处于分化与复合、提升与发展等等变化之中。

与传统技术条件下的生产相比,在先进制造业生产条件下,单纯的操作技能被机械化、自动化所替代,员工从体力上的操作劳动向脑力上的信息处理转化,从具体的机床操作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监控。以模具生产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前,模具制造采取的是传统的、钳工师傅为主导的技艺型手工生产方式,许多工序是手工操作,钳工的活儿比重高。现在,随着合资和独资企业的介入,国内铸造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水平逐步提高,高新技术在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掌握CAD/CAM一体化技术,快速制造优质模具。

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从强化单一技能到多项技能的兼顾。随着企业生产力层次的不断提升,生产中技术含量不断增大,某一单项技能很难满足企业要求。如上海宝钢,技术工人工作岗位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培养区域工和多能工成为宝钢优化岗位配置的重要措施,从原来单一岗位向“大工种”乃至向“区域工”,一岗多能、综合技能交叉化方向发展[2]。

在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技能的要求也在提高,如目前国内各大医院对护士的学历要求至少大专以上,一些三甲医院则要求本科学历,除了要求他们有毕业证书和执业证书外,对实习经历、英语水平也很看重。

伴随生产的现代化,企业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社会,用户给货物的交付期限越来越短,价格越来越低。为保证按期交货,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成本已成为生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因而,采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集成化管理,对于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已是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如一汽铸造模具厂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从生产计划、工艺制定,到质检、库存、统计、核算等,普遍使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厂内各部门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信息。

可见,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未来企业的一切都将通过智能软件运行,日常工作越来越自动化。企业生产对普通一线操作工人的需求减少,部分机器操作员将转型为机器维护员。他们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善于思考以便操作机器。正如一位经理所说,“以前我们从没期望员工懂得工厂如何运行,只要操作就可以了。现在如果他们不懂工厂运行的理论背景知识,又如何能期望他们理解新计算机系统里各种变量的含义,还有这些变量如何关联?”

(三)软技能成为决定职场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

硬技能是进入职场的入场券,但硬技能必须与人们在特定地方特定时间有效性使用这些技能的能力一起考虑。也就是说拥有软硬技能的雇员才最有价值。

在现代社会,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加快,客户需求更加多样化,企业须有对新问题的解决处理能力,从而抓住发展机遇和规避各种经营风险。员工如果缺乏良好的软技能,仅依靠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等硬技能来因循守旧的工作,势必无法创造一流业绩。Stanford研究所和Carnegie Melon基金会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 长期工作的成功, 75%依赖于人际间的技能或软技能, 只有25%依赖于技术技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海克曼认为,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有若干相互影响和制约的重要因素构成,技能本身催生新的技能,软技能是赢得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团队化工作方式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各种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需求的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经很难完成各种错综复杂的工作任务。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不同部门人才的高度合作,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和差别,彼此取长补短,才能使企业获得新的组织优势。

在未来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人们惜时如金,容不得半点误解,交流沟通成为最重要的工作方式。畅通而有效的组织沟通,不仅有利于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充分流动和共享,有利于提高组织工作效率,有利于增强民主管理,而且对促进企业绩效目标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企业招聘员工,非常注重良好沟通能力的具备,包括技术职位的招聘也是如此。

社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的快速变化,从而造成社会就业的不稳定,为了适应不断变更的职业岗位的要求,人们必须善于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和方法,既学会“学习的方法”,又具备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和拓展知识视野的强大能力。可以说,未来社会一个人能否自立,事业能否有成就,主要决定于他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动力。

总而言之,沟通、合作、不断学习、自主创新以及自我管理技能、组织领导等软技能的高低,决定了人们在职场的成败。软技能高的人,当工作岗位发生变化或环境变动时,不会因为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老化而束手无策,而能在变化的职业和环境中寻求新的起点,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二、职教师资队伍的素质尚不能适应变化着的工作世界的要求

尽管工作世界的技能要求正发生着重大的改变,然而,大量事实表明,职校教师对目前行业企业的技术和生产组织情况不甚明了,对行业企业需要什么素质的从业人员缺乏了解,对未来工作世界的变化趋势更是知之甚少,职校教师的素质还不能满足未来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专业教师技能不强,不能有效培养学生未来工作需要的硬技能

由于招生规模持续扩大,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实习指导课教师严重缺乏,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硬技能的培养。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中职教育生师比为25.8:1,相比前几年有所下降,但对照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设置标准》规定的20:1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专任教师数量的增长仍跟不上发展需要。[3]

从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来看,很难有效培养学生未来工作世界需要的技能。在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专门培养中职教师的机构,每年培养的师资大约l万人,占到教师增量的20%,其他主要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占到了80%。[4]这两类毕业生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往往缺乏专业实践经验。

为改变这一状况,职业学校纷纷采取措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统计资料显示,尽管中职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全国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为23.7%,远低于30%的标准要求。实际上,即使一些教师拿到了相应的资格证书,属于所谓的“双师型”,但跟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从职业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来看,其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不少学校的生产实习教师只能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而实践操作完全交给实习单位。

近年来,我国推出了职教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举措,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以增强教师对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情况的了解。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由于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时间难以安排,以及下企业期间教师的收入待遇等等问题让这一政策在实施中遭遇一定困境。

对在职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是帮助职教教师了解工作世界的一个重要举措。然而,由于职教教师数量不足,其职业活动的重点始终是校内日常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难以脱身参加考察和专题学习。一些教师即使参加了相关培训,但有关企业生产技能方面的培训相对较少。统计显示,2011年中职学校专任教师的培训主要以校级培训为主,占比为60.8%;培训时间较短,一个月以内的短期培训占比最高,达80%。[5]职校教师普遍反映“专业教师课时重,很难再安排下企业锻炼或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充电不及时,受训面不广”;“专业课教师培训机会少,培训时间太短,培训内容较偏重理论的培训,无法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等。可见,职教教师参加高层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并不多。

再者,从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内容来看,主要是有关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的内容,企业组织和技术发展变化情况并不占主导地位,职教师资的培训未能有效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二)兼职教师来源多样,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聘请兼职教师不失为优化教师结构,弥补在职专业教师不熟悉工作世界的一项良策。近年来,国务院有关文件指出,“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为此,各地、各职业学校纷纷聘请兼职教师开展教学并进行资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兼职教师的聘任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就上海地区调研情况来看,2011年兼职教师中来自企业的仅占31.9%,很大比例的兼职教师是中职学校退休教师、高校教师和毕业生。50岁以上的兼职教师占兼职教师的一半以上。[6]事实表明,企业骨干人员能够长期在学校兼职的并不多。

出现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想聘用的兼职教师在企业也属业务骨干,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未必能有固定的空余时间到职业学校任教;同时,其上级主管领导也会顾忌其商业或技术秘密等原因限制或不允许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另外,兼职教师的薪酬不高也可能成为制约他们到学校去兼职的积极性。

一些学校即使从企业聘请到了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能否有效培养学生企业需要的素质还是个未知数,教师要“知其然”,还要知其“知其所以然”,更要“教其所以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虽然具备了本专业较高的技术水准,但由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学技能培训,缺少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对教学规范不太熟悉,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了解不够,在能力上、时间上、精力上难以满足教育教学要求,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学校往往由于考虑成本和有些专业教师比较难聘等原因,对其缺乏严格的考核。

事实上,聘请兼职教师,开展实践性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巩固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世界自我更新知识奠定基础。很显然,目前兼职教师的聘任还未能达到这一目的。

(三)忽视学生软技能的提升,普通文化课教师逐渐边缘化

由于对未来工作世界的要求缺乏了解,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片面强调与企业岗位对接的职业特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沟通、合作、责任、学习进取等软技能的培养。各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其目标偏向于培养某专业的员工或技术人员。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工具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受到重视,基础课给专业课“让路”,一些通识课程被专业课程给挤掉,专业课需要的就教,不需要的就不教,大多能够提高学生“软技能“的课程被设置为选修课。调研显示,企业普遍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敬业诚信、认真负责、团结合作和学习进取等方面尚未达到企业用人要求。相对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硬性指标”,企业更加关注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个人素质等“软性指标”。然而,对职业院校的调研却显示,学校领导和教师普遍认为,学校当前最主要和最紧迫的问题,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然后才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教育、思想品德和诚信教育。这样,造成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在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中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缺乏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与基础课不受重视相对应的是,文化课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其专业发展受到某种程度的忽视。特别是在职称评审中,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与普通高中教师放在一起,相对处于不利地位,这样,职业学校难以吸引高水平的文化课教师,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堪忧。有必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素质,强化学生软技能的教育和培养。

三、改进职教教师招聘培养机制的对策建议

职教教师不熟悉工作世界的要求和发展变化态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职业教育的大环境来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作为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缺乏与行业企业人员进行广泛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渠道。从职业教育内部来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新入职教师主要以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为主,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对专业相对应的行业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缺乏了解。因而,有必要改进职教教师的招聘培养机制,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合作,让每一位职教教师都能有机会了解变化着的工作世界的需求。

(一)改革职教教师的任职资格制度,增加专业实践经历的要求

研究表明,良好的职前培养能为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鉴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国外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都有严格的要求。德国职业学校理论教师获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在与所学专业相同行业的企业至少实习一年,以了解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生产经营方式和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实训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还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日本规定持有教师资格证书者先去企业工作,然后再转到教师岗位。美国有的州明文规定,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并有相关领域1~2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才给予颁发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丹麦要求职业教育教师最少要有两年的相关工作经验,教授职业科目的教师要接受过相关的学徒培训,并且接受过职业相关的继续教育,有至少五年的工作经验。这样,教师具有大量的工作经验,可以确保学校教育与企业内部在岗培训的最优化互动。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有必要提升我国职教教师的入职要求,取得职教教师资格者除了具备相应的学历要求,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外,还必须有一年相关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并具有一定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二)完善职业学校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机制,健全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我国的行业协会成员多由已退休或正在岗的行政领导、专家学者、技术骨干、蓝领精英等组成,他们或管理经验丰富、或理论颇有建树、或技术纯熟精湛、或研发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有很独特、很广博深邃的造诣,而且他们对本行业的技术和入力资源状况非常熟悉。[7]职业学校应积极加强与这些行业协会的联系,在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支持下,拟定兼职教师选聘标准,选聘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专业结构与学校设置的专业相适应;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教学能力相对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健全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校需要与聘任的兼职教师签订明确完善的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力、义务和工作职责,对知识产权、技术保密要求等敏感问题做出严格的界定和要求。建立兼职教师电子档案和教学考核制度,保障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聘任管理的有效性。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有关评教评学、经验交流、教案展示等教研活动,提高其教学能力,把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传授与学生软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

(三)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制定有别于普通教育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标准和办法,体现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岗位的特点和要求

职称评定事关每个教师的切身利益,符合职教特色的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可以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更加热爱职业教育,从而提升教学实效。首先,应把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的职称评审工作单列,与普通高中文化课教师的职称评审相区别。现行的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内容和模式与普通教育的文化课教材已有很大区别。职业教育文化课既要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素养,又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搭建知识平台,服务于专业课的教学需要。

其次,研究制定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文化课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和标准。在评审中,更加注重教师教育教学实绩,而非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重点关注文化课教师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情况;关注教师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沟通、合作、不断学习及组织领导等软技能的意识和能力。

(四)密切校企沟通合作,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调研、研发、实践锻炼的保障措施,并加强过程监控

首先,构建校企沟通合作平台,每年举办一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对话周”,在市级、区级、校级等层面开展企业代表与学校专业教师的对话和互动。主要就现代行业企业的发展态势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企业视野中的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其次,为教师提供真实的工作现场来更新其职业技能,并制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相关配套措施。(1)把教师下企业锻炼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专业教师申报副高或中级(包括中级初定)职称的,必须有累计半年下企业锻炼的经历,并把下企业锻炼经历作为“双师”素质认定的重要条件之一 。(2)待遇保障。教师下企业锻炼期间,学校给予郊区、交通、午餐等补贴并视考核结果发放一定的津贴。(3)严格管理。为确保教师下企业锻炼效果,对教师下企业前、下企业锻炼期间、下企业后等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过程监控。

第三,在学生到企业实习期间,安排专职教师与企业带教人员一起研究制定学生实习计划、指导学生实习、评估学生实习结果,参与实习指导和管理,从而保持与“工作世界”的良好互动,跟上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步伐。

(五)开展覆盖主要专业大类和主要文化课程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重点培养教师了解变革着的工作世界需要的技能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终身学习的过程。发达国家普遍重视职教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重视培训内容的安排。在德国,各州的法律或条例中都明确规定教师必须接受在职培训,同时州教育文化部有责任确保提供适当的培训项目。培训的目的是保持和拓展教师的专业技能,帮助教师满足教学的现实需求,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大部分职校教师的在职培训都是与专业有关的,为了实施技术知识和熟悉技术发展,而教育学方面的问题往往是最不受重视的。德国开展的职教教师教育的研究表明,对职业教育教师的教育需要采取新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组织要以一种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承认技术、教育、培训和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8]。这种职业的专门化课程,其目标是在工作过程领域和不同职业领域的背景下,在社会技术发展中培养教师的技能与专门知识。

针对我国职教教师培训的弊端,有必要进一步创新职教师资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使培训专业基本覆盖职业教育的大类专业,力争让所有的专业教师都有参加培训的机会。除了进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现代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与流程、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用人要求以及未来的变化发展趋势等。

参考文献:

[1]卡尔·达尔曼.发展终身学习,提高中国竞争力[R].世界银行2007.

[2]杨黎明. 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J].职教论坛,2012(12):1.

[3]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1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Z].内部资料:70.

[4]闫志刚等.透视中职师资“困境”[J].教育与职业,2011(34):37.

[5]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1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Z].内部资料:72.

[6]胡秀锦等,上海市中职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机制研究[R].上海中等职业教育2012[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