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经验交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范文第1篇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常抓不懈,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土地、税收和转变政府服务职能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企业来投资建设。等企业相继落户。截止目前,全县共引进农业开发、石材、工业加工、旅游开发等企业85家,这些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村劳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760余人。

(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民劳务空间。我们把坚持特色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对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已成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与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全县以葡萄、番茄、辣椒、红皮甘草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3.8万亩,占总播面积的21.7%。带动农户986户,吸纳农村劳动力235人。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比重。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做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加强引导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今年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总量将达到20.2万头(只),同比增长6.82%,年内出栏牲畜10万头(只)。肉类总产3390吨,增长17.43%,奶类产量600吨,增长40.85%,禽类产量898吨,增长10%,各种禽类出栏30万羽。农区牲畜达11.66万头(只),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4%,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30%以上。通过畜牧业发展,为全县1546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13.7%。

(四)依托发展旅游、石材等新兴产业,畅通农民外出务工渠道。随着我县旅游业、石材业的迅速兴起,围绕旅游业、石材业参与二三产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多,对吸纳转化农村劳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加工销售、储藏保鲜、运输、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渠道,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达到2511户,从业人员3127人,其中54%来自农村;私营企业31户,其中26%来自农村。总收入达到40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1.1%。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村青年经纪人,把先进的技术、实用的技能以及新观念、新意识送到农民家中。通过科技之冬、科技下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使全县农村青年受教育面达80%以上,为农民掌握新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我们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就业观念尚未转变。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就业出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市场发展迟缓。大部分农民外出都是自发的,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四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签用工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五是劳动者素质较低,缺少外出就业的手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六是是培训服务工作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农民增收渠道,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后劲。2003年,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是:实现200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400元,其中外出劳务增收85元,富余劳动力转移40%以上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新兴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成立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办法、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有序引导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工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的乌什塔拉乡、特吾里克镇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三)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及时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建立密切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各乡(镇)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四)鼓励兴办农村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在完善现有劳务服务机构基础上,支持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群众团体和社区组织兴办农村劳动力输出和输入中介服务机构,结合机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农村劳务中介机构,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范文第2篇

1、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继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首先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开展优秀班主任的带头、辐射、指导作用,通过班主任例会学习、经验交流、班队会的参观等,促进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三心(爱心、耐心、恒心)一访,与家长常沟通,形成施教合力,严禁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二、指导思想:

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以活动系列化、形式多样化、过程重体验、内容针对性为目标加强活动建设。德育活动要讲实效,重过程,力求每次活动都能让学生乐于参加、积极参加、获得体验、受到教育。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个体,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工作目标:

(一)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二)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期内无责任事故发生。

(三)深化少先队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四)坚持“三个加强”,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科研,调动校内各条线的育人积极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五)进一步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加强检查力度。

1、加强值周工作管理。学校将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仪表仪容、红领巾的佩戴、迟到早退、乱买零食等情况的检查工作,加大对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的处罚力度,每天都有“文明礼仪小卫士”小组成员和学校值日领导站在学校门口监督,以保证学校良好的秩序和风气。

2、严格规范升旗仪式,进行富有成效的国旗下教育活动,有学生和教师代表讲话,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教育,具有真实可信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继续进行班级量化评比,每周公布一次,具体项目有:早操、班纪班风、各班清洁区卫生评比。

4、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教水平。本学期,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六)抓好德育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主要是规范语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正确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规范学生日常活动,不在走廊跑跳、不打架,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队列、早操、各种集会做到快、静、齐。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选活动,学校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专项检查评价,每周一评,每月一小结)。

2、加强科普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从小讲科学,爱科学的培养,开展好学生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3、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知识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图片展览、观看教育片、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把这些知识灌输到孩子们心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4、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继续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

各月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将以争创文明学校为目标,严格常规管理,注重养成教育,深入开展各项活动,为构建和谐校园而不懈努力!

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2、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主持人:*培训者:*)

三月份

1、开展庆祝“三八妇女”节感恩系列活动。

2、大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四月份

1、召开主题班队会,演讲活动

2、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主持人:*培训者:*)

3、继续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4、迎接五、四青年节。

五月份

1、开展庆祝“母亲节”系列活动。

2、开展教育示范生评比。

3、开展纪念诗人屈原活动。

六月份

1、开展庆祝“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

2、开展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主持人:*培训者:*)

七月份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范文第3篇

什么是道德?不伤害他人为“道”,关爱他人为“德”。道德建设要务实,要少说多做;少指责别人,多反思自己;要少教育他人,多教育自己;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要强调自觉而不要依赖别人约束。每一位具有道德的中国人都应该加入到这场道德化之鼎兴的伟大的实践中,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而奋斗!现结合我校实践谈点体会:

一、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使用文明用语

首先是使用礼貌语言,所为的礼貌语言,指的是说话要尊重对方的人格,使用礼貌的语言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学会使用礼貌语言,这对于协调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感情,提高教育效果有很大的好处,礼貌语言的核心问题在于尊重对方。它贯穿于师生交往的一切方面,使之成为教育的一种自然力量,如当学生向老师打招呼时,教师要热情回礼,答之“你好”;当教师听不清学生说话时就说“请你再说一遍”或“请讲具体一点”;当教师要求学生帮助做什么事时,做完后教师就说“你辛苦了,谢谢你!”: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表现的很有涵养,仍不忘记用礼貌语言,当学生对教师的规劝和批评不理解时,教师就用“请你冷静一点”。教师也不发火,还是坚持用礼貌语言,“请你去想一想,想通了再过来”。

在教师的耳渲目染下,学生都十分讲究文明礼貌,没有粗野无礼的行为,原来那些性格暴躁的学生,也开始自觉根除不良性格缺陷。

二、认真贯彻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河南省中小学礼仪常规》

首先学校领导重视,广泛宣传,学校组织了从正副校长为正副组长,从各班主任和品德课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了联系制度,建立了家长接待日、家庭联系卡、举办家庭座谈会。把道德规范印发给每位家长,主要依靠社会和家庭继续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针对独生子女隔代亲、个体户家庭疏导教育等现象,专门举办了爷奶座谈会和个体户座谈会,分别指导他们重视之女的品德教育,重视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其次,教育训练从严,重视取得实效。我校把规范道德品质教育放在首位,通过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为坚持不懈地抓紧这项教育,我校从客观上致力于抓制度,抓竞赛、抓检查、抓交流。

(1) 抓制度。近两年来,我校狠抓道德常规教育,先后出台了《礼仪常规细则》、《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意见》、《中小学生德育工作考核评估方案》等,在全面实施的基础上重点建立了升国旗制度,学生轮流值日、学生素质考评制度等。依靠学生干部、值日干部。值日教师等加强常规管理,使持行规范情况时时有人管,日日有人记载,周周有人汇总,定期公布,并与优秀教师、优秀班集评选,学生的操行评定,激励学生按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2) 抓竞赛。为了推动德育活动的深入,我校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德育常规知识竞赛活动。在全校各班都组成了主题班会,组织了德育实践等,使全校文明礼貌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扎扎实实,同时还开展了争当正副“十佳德育小标兵”活动。

(3) 抓检查。学校不定期对各班级,每个学生进行检查,让学生知道德育常规,了解文明礼貌教育的意义,要求模范动作,随时处地纠正学生不规范动作。 (4)抓交流。我校几个班级,经常利用黑板报、广播、学校教育简报等交流经验,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开展问题讨论会。在交流经验的过程中,把好的经验和典型事迹编发在学校教育简报上,即查找不足,又宣传了先进典型。

三、抓有利时机,注重实践教育

我校经营利用各种有利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以培养自己能力为起点的劳动教育、民族法制教育、文明道德教育、学雷锋、赖宁的品质教育,如每年“元旦节、”“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每逢节日来临,全校师生统一服装,以班级为单位,排成整齐的队伍,以规范的动作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同时宣讲国家民族的创业史,了解近百年来祖国的沉重灾难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史,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的成就,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讲究仪容仪表美,和“五讲”,和“四美”,树立民族自尊心、为报效祖国而献身的精神。

四、德育教育取得的成效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家长 教养态度 自理能力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幼儿生活和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孩子的体力、智力、良好的个性形成和为今后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障,对他们的社会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教育观念的片面和主观作用,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注重孩子健康成长中更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些孩子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意识,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实践表明,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完全可以形成并逐步提高的,从而促进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幼儿园,老师从小班开始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在老师的指导和有意识的培养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服务能力。

但是,许多孩子经过一个假期之后,再次返回幼儿园,孩子刚刚形成的一些自我服务能力却荡然无存,老师们又要重新进行培养,原因何在呢?这就是,教育是有循序性和阶段性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接轨存在很大的偏差。一些家长由于缺乏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不合理,幼儿在园里能够自己吃饭、穿衣,可到了家里,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人们对孩子宠爱有加。如果孩子们长期接受的是这样的教育和生活,没有自我发展和自我锻炼的机会,就如同生长在温室里一般。“温室里是永远也长不出大树的!”家长们应该明白怎样做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关心和爱护。

家长的教养态度与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这是家长们应该深思的问题,更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想通过这个调查来探索这个问题,从而为促进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好接轨,正确地指导家庭教育,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提供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依据。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幼儿园30名家长及其幼儿。

(二)调查内容

家长方面:家长的教养态度和幼儿的自我服务情况。

幼儿方面:幼儿的自我服务情况。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观察法

从调查的结果看,家长的教养态度和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较强的对应关系。家长教养是重视型的,幼儿的自理能力就强;家长教养态度是放任型的,幼儿的自理能力一般;而家长是保护型的,幼儿的自理能力最差。为什么过度保护的孩子的自理能力最差呢?我们认为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原因。

(1)长辈溺爱。有15%的幼儿与长辈生活在一起,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或贪图方便,把孩子寄托给自己的老人。如徐千千小朋友,什么都由老人给准备好,照顾周到,非常娇气。由于“隔代亲”的影响,长辈们带养孩子往往重养轻教。也有些父母想让孩子自己动手,但是长辈舍不得,百般阻拦,教育方法不一致,使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得不到发展。

(2)孩子依赖。由于孩子年龄小,能力弱,独立性差,常常过分依赖家长,或任性倔强。如有的小朋友,从吃饭、穿衣到睡觉,无一不需要父母的照顾,有些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或已经学会的事情,在父母面前就是不肯做。这些家长越是把一切困难从孩子面前挪开,越会使孩子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一旦遇到困难,孩子就会束手无策,不会独立应付和自己解决。

(3)父母赶时间。有些家长工作忙,时间紧,不愿意让孩子在自己的练习中浪费时间。孩子能够完成的事情,家长宁愿自己在匆忙中代劳。这种做法剥夺了幼儿早日获得自理能力的机会。其实孩子往往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大人应该不放弃机会,让孩子建立信心,是具有成功感、独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

(4)父母不放心。许多家长怕孩子自己动手,吃饭慢了怕饿着,穿衣慢了怕冻着,自己走怕累着,自己洗脸怕洗不干净。经过调查询问有25%的幼儿本来已经学会了吃饭穿衣,有时一切由家长包办代替,这个不准动,那个不让摸。家长过分的限制和包办,无意中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家长怕孩子不懂得吃苦受累,什么都得想到了,做好了,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懂得关心父母和周围的人,不懂得珍惜和付出,性格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分享,不懂得谦让和宽容,不爱劳动。这样对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是非常有害的,必须加以纠正。

三、方法和对象

一些教育家提出:“培养孩子的要诀之一,就是早让他们自立。”要使孩子建立必胜的信心,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引导家长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当务之急。家长首先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时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循序性原则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来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技能,不能把孩子力不能及的任务交给幼儿。因为让孩子经常做他不容易完成的事,不仅不能形成自我服务技能,反而会因多次失败而产生自卑感,对以后的练习失去信心,当孩子做不好或完不成时,要耐心帮助,切不可急躁。开始教孩子学做时要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使孩子逐步树立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加自己动手的积极性。

(二)持久性原则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孩子学会了就可以放松要求的。要持之以恒,停止或放松只会前功尽弃或使坏习惯重现。当孩子生病或依赖时要及时调整孩子的情绪,耐心加以引导或等孩子身体恢复或情绪稳定时,继续要求孩子自己动手。

(三)随机性原则

除了尽可能安排有意识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外,平时在生活中要抓住各种机会,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小事做起,随时让孩子多动手,经常训练和巩固。如做饭时让孩子帮着剥豆子、摘菜,吃饭时让孩子摆碗筷、盛饭,睡觉时帮着铺被。不要为了功课而放弃让孩子动手,动手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动手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创造能力。

其实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育观念,幼儿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和实践:

1.加强家园联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幼儿园工作规章》第47条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庭配合。”因此,我们幼儿园定期组织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共同商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家访,进行家教经验交流,组织幼儿远足活动,特邀家长参加,帮助家长提高重视劳动教育的意识,掌握教幼儿的技巧和方法,配合幼儿园,共同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2.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劳动教育经验交流范文第5篇

一、准确定位、整体规划,着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化

要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化,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对课程资源和课程发展,必须给予准确的定位。我们要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发现本地所蕴含的能够为我所用的教育资源,分析这些教育资源的特点,给予准确的定位,从而构建出有“课标性质、区域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以福田区为例,作为深圳市一个中心区,福田区是全市政治、经济中心。区内课程资源丰富,课程资源的特点具有“深圳特点,福田特色”。例如:作为一个著名移民城市的一部分,它具有开发“国际理解”或“民族团结”课程的自然条件;作为“高交会”的举办地,它具有开发“科技教育”课程的有利条件;它拥有“红树林”保护区,具有开发“环境教育”课程的天然优势;它拥有莲花山,开发“革命传统”或“环保教育”课程得天独厚。遍布全区的住宅小区,更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小社会”。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区内教师素质高,整体素质在全国来说也是不错的,他们是我们区域化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

2. 要科学规划区域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我们的课程目标是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途径、课程实施策略、评价策略以及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制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构建与国家新课改体系相适应的、具有“广东特点、深圳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并全面推广。

3. 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化整体推进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成员包括主管领导、科研员、高校专家、校长、骨干教师等。领导机构和工作小组的职责就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化建设目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计划管理。

4. 制定《区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要顺利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理论上的指引。就目前我区现状来说,我们要对课程开设、教师编制、师资培训、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作出制度化规定。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化整体推进工作更有计划性,更有利于课程取得好的成果。

二、分析区情、发展特色,建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化最重要的表现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区域性。所以,我们要把构建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群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

1. 立足地缘特点来开发主题。深圳属海滨城市,可以开发海洋生物方面的主题,如“海底世界”“台风利与弊”。深圳毗邻香港,关系密切,可以开发“国际理解”“历史研究”等方面的主题,如“香港回家了”“香港一日游”“深圳与香港手拉手”等主题。

2. 立足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特色开发主题。如在莲花山附近的学校,可以开展“莲花山植物调查”、“我爱莲花山”、“邓爷爷与深圳”等主题;在红树林保护区附近的学校,可以开展“保护红树林”、“红树精神”等主题;在污水处理厂附近的学校,可以开展“水处理”、“保护水资源”等主题;在地铁附近的学校,可以开展“我乘地铁游深圳”、“地铁与深圳交通”等主题;在高交会馆附近的学校,更可开展科技方面的教育,如“生活中的高科技”、“高科技与未来”等。

3. 立足人文环境特点开发主题。在深圳烈士陵园附近的学校,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在博物馆附近的学校,可以开展“深圳历史研究”、“走进博物馆”等主题活动;在图书馆、少年宫附近的学校,可以开展“我与书交朋友”、“欢乐童年”等主题活动;在公园附近的学校,更可依托公园开展“我爱公园”等主题活动。

4. 立足社区人力资源特点开发主题。例如深圳是一个人才汇集之地,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可以开展很多主题。比如,可与气象局工作人员合作开展“天气”方面的研究;可与商场管理工作人员合作开展“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可与社区管理处合作开展“为我们服务的人”等主题研究。

5. 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开发主题。例如:具有科技特色的学校,可以开发以科技探究为主线的主题;具有劳动教育特色的学校,可以开发“我是生活主人”、“劳动最光荣”等主题;具有体育特色的学校,可以开发体育方面的主题,例如“我与奥运”、“我爱体育”等。

6. 根据教师特长开发主题。有艺术方面特长的老师,可以开发“中国书法”、“服装设计”等主题;语文老师,可以开发“诗意人生”等主题;数学老师,可以开发“数学与生活”等主题。

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要坚持两条途径开发主题群,一是自上而下;二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就是我们根据外在资源特点开发主题群,以上六类主题群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自下而上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来选择主题,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更是课程重要的参与者,主题的选择不能背离学生的兴趣,否则,课程就没有意义。主题群建立起来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化领导小组要从理论的高度,把主题群归纳为专题。例如“国际理解”专题、“科技教育”专题、“环境教育”专题等等。每一个专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置不同主题,使每一个专题都能在各年级开展活动,并不断深入。

三、结合校情、重点突破,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

主题群的建立,为实现区域化综合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但如果这些主题群不能很好地为学校所接受,落实区域化推进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的校本化非常重要。

首先,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成立以校长挂帅的领导小组,负责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工作。

其次,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每所学校必须选择一至两个专题重点实施。选择专题的标准为:(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哪些真正是学生的问题或课题。学生不是为学科而存在,恰恰相反,学科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课题。帮助每一个学生确定自己的课题,运用体现其个性特征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对世界获得自己的独创性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旨所在。(2)体现学校的特色。对任何一所学校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其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特色。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并使其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环节。(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特色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善于挖掘社区中的课程资源和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社区持续交互作用中、在不断理解社区中,健康发展。(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日常生活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学科知识。尊重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问题进行探究,努力把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整合起来,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使命。

第三,区领导小组组织专家组和学校一起对活动方案进行论证,完善活动方案。并将修改后的方案交学校实施。

第四,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把活动设计、活动进展、活动成果以及背景资源挂出了,提供给家长、学生及同行浏览,同时也起到交流的作用。活动结束,各校总结并撰写活动案例,提交区领导小组评比并结集出版。

四、以点带面、资源共享,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整体提升

在实现综合实践活动区域化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会出现因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的不同导致校本化的效果具有一定差距。所以,我们要抱着全区一盘棋的思想,在全区的层面上加大开发力度,采取必要的措施:

1. 奖励先进、以点带面。重点扶持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推广学校的经验供其他学校学习借鉴。每学期定期评比优秀案例,奖励作出突出成绩的学校和个人。也可以片区为单位,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或者讨论会。每一学年,可以举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览,进行评比,并挂牌。

2. 搭建平台、资源共享。区域内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设置案例交流、活动报道、交流平台、政策制度等栏目。目的是整合区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资源,起到交流借鉴、共同提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