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校沟通的策略和方法

家校沟通的策略和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校沟通的策略和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校沟通的策略和方法

家校沟通的策略和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观念;沟通;育人

现代教育是一种开放性全方位教育,它要求改变以单一的学校教育影响为主的框架,突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总和交互性教育影响。“家校联系”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处理好家与校的关系,会使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教师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应当认识到与家长之间沟通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却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因此,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

然而,我们也看到当前家长与教师之间在教育观念方面还存在分歧。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还流于表面,缺少实质性的沟通和交往,家校合作内容单一,偏重的是低层次的、临时性的、单向性的合作。为了切实提高家校合作的实效性,结合相关家校合作的实践经验,特提出一些家校合作的实践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营造和谐氛围

1.家长应该正确定位

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家庭与学校合作的观念落后,尤其是家长方面,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家长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或者认为自己教育不得利,心有余而立不足,干脆就不管了。有这种思想的家庭一般不会热心参与对其孩子的教育,相反他们会把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家长应该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家长要同学校一起承担起育人重任,共同肩负起学校发展的重任,要与学校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对孩子的教育优势,主动与学校、老师有效地交流沟通,主动学习,提高家教能力。在合作中应该尊重教师,给于学校力所能及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只有这样,才能家校一体,形成合力。

2.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校是唯一提供正规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只是辅助学校教育。因此,不少的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与教师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成了合作教育中的组织管理者、指导者,而家长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一种陪衬,很难发挥出主动性。

现代家校合作是共同服务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体现“以孩子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倡的是全面性、经常性、双向的和伙伴性的家校合作。既然学校和家庭是伙伴关系,学校和教师就应该尊重家长,创建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全体教师要树立家校合作中的双主体意识,并自觉把这种意识落实于日常的家校合作工作中去,以积极热情的态度主动地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真心诚意地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班级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二、提高沟通实效,达成目标共识

1.改进沟通方法

传统的家校沟通,主要是教师在发现学生的问题后,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形式以教师一对一地向家长“告状”为主。交流的内容通常用“你要怎样”,“你应该怎样”的句式。学校、教师很难或者根本没有想过要站在家庭、家长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些家长从来不愿意到学校来,说是怕丢脸,这恐怕跟我们教师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家长来了之后,教师当着家长的面训斥学生,弄得家长脸上挂不住,下不了台,于是就变成教师训家长,家长训学生。有的教师不仅训斥学生,还会训斥家长。这样一来家长再也不愿意到学校来,因为来了每次都被弄得灰头土脸的,憋着一肚子气回去。长此以网,家长会觉得无脸见老师,进而对老师畏惧、远离。

2.丰富、优化沟通渠道

在现代家校合作中,学校和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家校合作,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让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能全方位、多层次的充分交流沟通,为家校合作良性发展打下基础。然而,当前家校之间沟通渠道比较单一,缺少互动。我们要切实改变传统沟通模式,变单向为双向,变被动为互动,变对象为伙伴。

三、搭建学习平台,提升家教能力

1.组织家教培训

有个教育家曾问总统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做驾驶难呢?还是做父母难?”总统很奇怪:“这还用问?当然是做父母难!”教育家也很奇怪,为什么做驾驶就必须先通过培训,还要考个驾驶执照才行;而做父母的却可以不接受培训,更不用通过考试呢?

现在社会上一个普通的现象就是,很多父母深深感到,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可孩子越来越难管了;孩子的孝心越来越少,冷漠越来越多;孩子的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孩子讲吃讲穿的越来越多,学习动力越来越少……以至于造成现在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非常之紧张。

2.开展家教研讨

传统的家校沟通,以家长会为主,而家长会绝大部分涉及学生的成绩状况,家长会信息的流动大多是单向的,缺乏有针对性的信息互动交流。学校要提高家长素质服务,就必须创新模式。

(1)经验交流共享

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懂得不少,说起道理也头头是道。但缺乏的是理论转变为实践的方法,不知道具体到孩子的某个行为、某一情境、某一问题时应该怎么做?他们非常渴望的是有机会多听听同龄家长的心声,对比了解同一阶段的孩子有什么共性、困惑和问题?其他家长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处理?有过什么经验或是教训?因此我们将家长中的经验丰富者请上讲台,开展“家长上讲台”活动,让优秀家长长作经验交流,推广成功经验,榜样带动,这样的经验交流很接地气。

(2)热点互动研讨

开设家庭教育研讨前,教师和家长委员会成员要充分利用各种家校渠道调查了解家长的困惑和关心的热点问题,形成一套主题目录,根据家长的需求,确定家庭教育研讨的主题、时间、形式等。教师和家长结合实际,准备相关主题所需的讨论材料,包括专家建议、教育类书籍的摘录等。

这种模式气氛轻松、活跃,家长是活动的主体,人人参与、全程参与,每位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家长间实现优势互补、平等对话,提升了家长素质,推进了家校共同教育过程。

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建立有赖于学校和教师对家长进行大量的深入细微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稳妥、长足、和谐、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璞.“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天津外科院,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

家校沟通的策略和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校互动; 策略; 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65-001

所谓“家校互动”,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社会单元――家庭和学校,在育人实践中,相互沟通、相互配合,以达到育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这里讲的“互动”,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使学校与家庭在育人这一共同目标上达到“无缝衔接”,并最终创造出使育人对象个性发展的学校与家庭和谐育人环境。

一、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变“客体”为“主体”

1.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学生家长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工作的群众性组织。一般来说,学校设立两级家长委员会,按班级设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在“年级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校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成员由家长自愿申报,竞选产生。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之后,制订家长委员会章程,使家校双方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通过会议,一方面使家长委员全面了解学校或班级的办学情况、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共同探讨学校、家庭教育方面的有关问题,并请家委会的委员们为学校或班级的发展出谋划策。

2.建立家校互通的长效机制,解答家长的疑问,接受家长的监督

学校应通过设立意见箱、公开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联系电话、校长接待日、网上交流平台等方式方法,及时解答家长对学校或班级办学方面的疑惑;此外,定期开展调查问卷和家长评教活动。每学年,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任教情况、学校办学情况等向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咨询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3.建立家校互联的合育方式,积极引领家长,结成家校同盟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共存者,其存在是显性的,其蕴涵教育力量是隐性的。如果能让家长参与到活动开展、学生管理中来,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寻找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家长聘为校外辅导老师,定期邀请家长来校授课,开辟各种有益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新课程资源;招募一批热心教育、关心学生的家长为家长志愿者,开展“爱心家长护学岗”、“爱心家长环保岗”等活动,让更多的家长走进校园,全面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并以公益的形式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邀请家长参与学生品行评价,在学生素质评价体系中,增加了“家长评”这一环节,让家长成为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主体。这样一来,不仅使评价全面、客观,更主要的是让家长与学校一起来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二、活化家校互动形式,变“单一”为“多元”

1.尝试多种沟通方式,加强信息互通

首先,用好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家访是最传统的家校沟通形式,电访、短信、邮件对传统家访是有利的补充,由于及时联系,使家校沟通更方便、更快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推广与应用,班级QQ群、微信群、朋友圈、班级博客等现代信息平台,进一步畅通了交流渠道,使家校互动性更强。如通过班级博客,教师可以将本班班级动态、学生表现情况、家教观点以及教育教学方面的要求,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及时传递给家长,还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心得、展现自我风采的空间,实现了家校“零距离”。

2.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促进家校共育

家长非常渴望了解学校、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现,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和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亲身体会孩子在校园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亲身感受学校对孩子辛勤的培育,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沟通方式。一是活动开放。尽可能组织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如艺术节、体育节、社团活动及重大庆典等,使家长更直接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有利于及时沟通交流。二是课堂开放。学校每学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学生家长来校听课,让家长了解学校素质教育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情况。

三、加强引领和培训,变“要求”为“指导”

1.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家教水平

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教师,家长是否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对营造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家教水平,是家校互动共育质量的保障。在培训的方式方法上,一是开办家长学校,聘请学校校长、优秀教师、心理咨询师、NLP导师,或者在育儿方面有心得的家长作为家长学校的指导教师,按年级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及年龄特征,为学生家长作专题讲座,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讲解,让家长们从中受到启发,掌握一定的科学教养知识。二是编辑或查找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材料,供家长阅读参考。三是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家教园地”,家长可以将自己在家教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投放到网上,由学校家教指导小组成员及时地进行解答。

2.召开专题家长会,解决问题

家校沟通的策略和方法范文第3篇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概念的界定。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的群体,其成因主要是出于对认同感的追求,也就是说,非正式群体是人们从中获得认同感的一个载体。

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学校、班集体中除了小组、班委会、团支部等各类正式群体之外,由一部分具有相似爱好、兴趣、利益的学生自发形成的团体,成员间形影不离,行动一致,保持着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关系,带有浓厚的感彩。各群体间则相对独立、松散。

2.研究的背景。

天津市第七十七中学作为一所国办普通初中校,地处市郊接合部,外地学生比例将近50%,种种现象导致我校学生中非正式群体已悄然形成。

经调查研究发现,我校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存在很多形式,但以消极型为主,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上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堂上、活动中缺乏纪律观念,自我约束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学之间只是靠“哥们儿义气”维系所谓的朋友关系,与教师和家长之间矛盾尖锐,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

3.研究的意义。

多年来,由于教师们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缺少方式方法,甚至会一味地遏制其发展,教师为此付出很多,但经常没有任何回报,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教师教学热情及职业幸福感也在逐步减退。为此,我校课题组想通过探索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正确引导的管理策略,为学校充分发挥正式群体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和辐射作用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陶冶学生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本课题主要研究教师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采取各种积极的管理策略,在研究过程中,把课题研究的思想、方法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当中。

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都是基于群体成员的个体需要和客观条件的促成,其存在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法回避,必须正确面对。因此,我们要采取什么管理策略才能发挥出非正式群体的优势,让其群体中的核心人物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就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1.普通初中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现状、特点和需求。

(1)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组合是按学生主观意识形成的,随意性、自由度强,没有男女性别之分,没有成绩优劣之分,完全是学生之间以情感为基础、以相近或相同的需求为引力、以相互交往为媒介、以满足一定的要求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结合体,是以个人情感、友谊、爱好或共同利害关系为基础结成的小群体。非正式群体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但不是任意的几个人凑成的,它是由日常交往频繁、密切接触、彼此充分选择的成员组成的,成员心理模式的相似性是它产生的基础。在一个非正式群体中,往往有些不成文的规范约束着群体成员,这种规范是默契形成的,对每个成员有很大的约束力。如果哪个成员违反了这种规范,就会受到强大的群体压力甚至受到孤立或被群体所抛弃。所以,每个成员都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与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团体内部一般较为团结和互助,有时关心自己的“小集团”更胜于关心班集体。

(2)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和需求。

非正式群体中的许多学生,往往具有某些方面的特长。包括具有“破坏性”的非正式群体成员,他们或许是未露峥嵘的璞玉,或许是有希望有前途的未来的歌手、诗人、画家……引导得好,这些学生就有望成为某方面的积极分子、骨干力量。

结合多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之所以会有非正式群体的出现,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学生们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缺少关爱,除了自己的父母外几乎很少受到重视。这就需要教育者以一双慧眼去发现、做伯乐去扶植,而不能视其为非正式群体成员而另眼相看。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多少、大小,一般说是无法界定的,而教师管理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原则却只有一个,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只有这样,方能达到建设良好班集体的目的。

2.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书信、QQ等不同方式深入了解学生中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思想状况。最终,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一定要落在“如何疏导、如何引导、如何维护”上。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们研究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即:“知—疏—导—护”四步管理法。

(1)知。知即知道,知道并了解所研究的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中的核心人物。每年秋季,新生入学一个月后,学校都统一组织一次问卷调查,旨在通过此问卷和日常的观察初步了解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和他们的核心人物。

在教师缩短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能够自然地接近并了解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基础上,与消极型学生非正式群体建立起以下三种沟通策略。

轮式沟通策略:教师与每个成员进行双向沟通,通过组织内的核心人物分别与各个方面的人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此种沟通策略主要适用于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以及其他可以掌握其核心人物、成员数量较少的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环型沟通策略:教师与两个成员进行双向沟通,这两个学生同时分别与另外一个学生进行双向沟通,以此类推形成环状。适合此种沟通策略的是临近成员之间依次相互联系、核心人物不突出的非正式群体。

网状沟通策略:没有固定通道的约束,大家可同时与任何人进行沟通。网状沟通是群体组织中各成员相互间自由地沟通,那些成员之间地位平等、还没有形成核心人物的非正式群体更适用于这种沟通策略。

(2)疏。疏即疏通,疏通非正式群体之间以及他们与各正式群体间微妙的关系。为了疏通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教师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行为干预策略:通过调查分析,对班集体内部那些无组织无纪律、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在学习、活动等行为上加以干预,保持他们独特的个性,使其保持创新精神,形成团队的凝聚力,控制他们反班集体、消极的情绪,使他们融入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形成团队意识,促进班集体建设。比如:我们可以根据非正式群体成员的业余爱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并定期举行比赛,学校投入部分资金为比赛优胜者颁发奖品,以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并激发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

多元化评价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评价也由单纯的学习成绩评价改为综合素质评价,而对于非正式群体学生的评价则更需要多元化、多角度地去观察。特别是其中的“学困生”,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家长及教师们的认可;如果单纯从学习成绩的角度着眼,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受到关注,但他们在劳动、体育、助人等方面表现出的优势,一旦获得认可就会促进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成功。因此,多元化评价策略对于这些学生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导。导即引导,引导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发挥各种优势,促进教与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在尊重其人格的基础上,发挥其特长,利用其较高的“威望”和号召力去影响群体成员,这样大可趋利避害,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正效应,以保证班集体、学校工作和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以下策略。

赏识策略: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

协商策略:先让学生们意识到教师是愿意成为他们朋友的人,而不是处处针对他们的“敌人”。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处处体现出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但不强求他们作出明确回应。

开锁策略:针对学生在思想水平、知识基础、个性特征和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各不相同的状况,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法上,应尊重这些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4)护。护即维护,尽力维护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让其成员充分感受到教师的爱。尤其是面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时,为了让这些群体中的学生们时时刻刻体会到教师、同学对他们的关爱,我们采用了如下策略。

聆听策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总以师者自居,尽量避免以训人的口气说:“你给我听着……”而是在必要的时候换一种思路或者换一种口气对学生说:“我正在听,你慢慢说。”积极的聆听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学生的心扉,而理解、宽容、接纳又能够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教师的教诲也就在无形中潜入学生的心底,使其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优点轰炸策略:抓住学生的优点不放,把目光盯在学生的优点上,引导学生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家校沟通的策略和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36-03

家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教育力量和优势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忽略对中职校学生家庭教育的引导,使一些学生家长以为教育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漠不关心。有鉴于此,我们通过调研,诊断和发现中职学生家庭教育中的存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家长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指导,不仅有利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丰富和完善家庭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诊断

目前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纪律观念不强,行动过于自由;目标意识不强,缺乏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持恒精神;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抱怨家庭不幸福,和父母之间有代沟,缺少交流。同时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了解,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或者关心不够。这些状况的形成,除了受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影响之外,主要还是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家庭环境不和谐

当前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社会中下层群体的家庭,单亲再婚家庭或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占18.27%,学生及其家庭的生存状况处于相对弱势,具有明显的不和谐特征。

1.由于家庭中父母不和、关系失调,使孩子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之中,形成孤僻冷漠、自私偏执、玩世不恭等不良性格特征。

2.由于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要,孩子也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对家庭充满怨恨和敌意,有的产生逆反心理,有的感到自卑,把对家庭的不满转向社会,形成倾向。

3.由于中职学生的父母多数仅有中等以下文化水平,工作岗位主要集中于工人、个体户和办事员,有些父母有喝酒、赌博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的素质,对孩子产生一定影响。

(二)教育方式不恰当

1.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有的家长以自己工作繁忙为由忽略孩子的沟通诉求,有的在和孩子交流时不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往往不能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从而导致亲子关系不协调。

2.期望值出现两极分化。有的家长把中职教育视为是一种低层次教育,不认可中职生的发展前途,读职业学校只是混时间,拿个文凭。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责任就是交钱,忽视对孩子的感情投入和精神关怀。更有些家长完全把孩子的教育交给学校,对孩子采取放任自由、撒手不管的态度。

(三)家校联系不密切

我们通过个案访谈,了解到目前中职校家校关系中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家校合作肤浅表面、流于形式。由于一些中职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低(问卷统计48.72%的学生家长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出现学生有家无教的现象。学校和家长之间也缺乏相互理解与信任。

2.家校合作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许多学校成立的家长学校,很少形成系统的培训课程。一个学期开一、二次家长会,都成了学校的工作报告会、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的通报会,缺乏家校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3.家校之间存在挑剔多、合作少的现象。学校埋怨家长不懂教育,不会教育孩子。家长指责学校没有尽到责任,教育不到位。

建设策略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它既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又决定着社会教育的基点和发展。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于提高家庭教育效果至关重要。

(一)家庭教育的家长策略

1.代沟≠鸿沟

由于时代和生存背景的不同,父母与孩子之间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于是往往形成一道沟。要使“代沟”变浅、变窄、直至填平,就要建设民主型家庭。父母要以平等、民主的姿态与孩子相处和交流,要留出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听孩子讲话要专心、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父母要带头学习,解答孩子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和人生的引路人。

2.成才≠成人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指出: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习惯。家长培养孩子的理念应是先成人后成才。应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训练,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反复抓、抓反复,使孩子努力实现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做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3.身教>言教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正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言传身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准则,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潜移默化。孩子可塑性大、模仿力强,这是孩子获取认知的一个途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为人处事、是非标准、道德观念等时时刻刻对孩子产生影响,不是积极的、就是消极的,不是正面的、就是负面的,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4.鼓励>惩罚

家长应学会鼓励和赏识孩子。孩子在智力、能力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在成长过程中也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正常现象,需要家长多理解、多关心、多引导。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适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中职学生这一年龄阶段容易急躁,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与孩子沟通时,家长的态度要温和真诚,千万不要用责备或质问的语气跟孩子说话,更不能采取打骂的粗暴方式,那样只能使矛盾激化,既解决不了问题,又加深彼此的隔阂。

(二)家校教育的整合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是必不可少的。

1.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学校要制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计划,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开展活动,如研讨经典案例、现场观摩等。可以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在教研组或年级组内总结和积累家庭教育的做法与经验,相互学习借鉴,提高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2.探索家访新思路,提高家校整合效应

要发挥家访在加强家校教育中的作用。在家访中班主任要主动预约,由家长确定拜访时间,让家长从内心感到教师的热情真诚、认真负责,这是班主任得到家长配合的情感基础。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查找原因,寻求对策,考虑如何与家长相互协作。同时,要留心观察,捕捉家访的最佳时机,而不能在学生出了问题才家访,以致降低教育效果。要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形成双向互动。

3.创新家长会形式,提高会议实效性

创新家长会的形式,要从一人唱“独角戏”到老师、家长、学生同唱一台戏。开会时不再是班主任站台上家长坐台下,而是围成一圈,相邻而坐。学生也不能一概被排斥在家长会之外。会议可以就教育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理论探讨,或做个案分析,或开经验交流会,或就一、两个突出问题对话交流,或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请专家做报告并现场答疑,努力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4.创建沟通立交桥,拓宽家校联系渠道

学期开始,班主任可给每个家长印发一个信息单,让家长知晓学校的基本信息,便于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家校联系。要建立“家校教育互联网”实现全息交流,家长可以从学校网站上了解学校的政策、规划、活动等等,家长也可以在学校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要鼓励教师建立博客或班集体的QQ群等,实现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学生与老师,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还可以通过创办家教沙龙、家校小报等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使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进行多方位的时空对话与交流。这样,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促进家校形成合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感的有用人才。

Intermediate Vocational Student's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 and Strategy

ZHANG Ling-xiu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Business, Shanghai 200231, China)

家校沟通的策略和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校互动;作业习惯;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5-0024-04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可见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极大的影响。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和学生学习管理,尤其是让家长参与学生家庭作业的监控和管理,将会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一、家校互动的意义

所谓“家校互动”,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社会单元――家庭和学校,在育人实践中,相互沟通、相互配合,以达到育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需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更多地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使学校与家庭在育人这一共同目标上达到“无缝衔接”。互动,即意味着学校(或教师)与家长相互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而不能只是学校向家长的单向输出,家长消极被动地接受。在学校向家长提出要求的同时,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并对学校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实现家校互动,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学校(主要是教师)如何主导,二是家长如何积极支持、紧密配合。因此,家校互动能否实现,首先需要教师唱好主角,主动与家长建立起联系网络。其次要引导家长积极回应与配合,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避免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

家校合作,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协调家校双方的力量并形成合力,避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效果的相互削弱和脱节。双方的协调一致,又可防止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的侵害,使学校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当学生感知教师和家长在为自己的成长而协同努力时,他们会受到极大的鼓舞,产生向上的动力,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成就感,并最终转化为争取进步的实际行动。

二、家庭教育现状及家校互动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

(一)现状

我校位于嘉峪关市中心,生源的主力军是附近酒钢职工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随着近几年嘉峪关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需要,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使我校随迁子女的比例逐年增加。酒钢职工普遍存在倒班情况,孩子只能依靠老人照看。打工者忙于生计,早出晚归,孩子要么交给老人看管,要么依靠孩子自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祖、父两代人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行为不统一,导致孩子性格倔强,行为习惯不佳。当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爱护有加,包办有余,对孩子的关心更多地表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方面,而忽视孩子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重知识、轻能力,只关注孩子能识多少字,会做多少数学题,至于题目的对与错、质量的高与低,以及对孩子真正的发展需求等从不过问。以上这些问题和现象,促使学校、家庭必须紧密携手,才能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二)障碍和问题

现阶段家校协调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有些家长缺少家庭教育观念,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教育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一旦上学,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家长只要配合老师,管好孩子的吃、穿、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而没有认识到家庭、学校应该是互相支持、互相联系、协调配合的合作关系。这些家长一般不会热心参与对其子女的教育,甚至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看作是学校在推卸责任,是学校教育无能的表现。

2. 相互沟通方式单一。现代社会追求高速度,快节奏,一忙起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变得越来越少,家长和老师也是如此。除了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通常是孩子犯错了老师才会通知家长;而家长一般只在家长会上才有时间和机会跟老师聊上几句孩子的事情。老师、家长都没有更多的相互沟通、深入了解孩子的机会。

3.家庭教育缺失。单亲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留守儿童等现象,导致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教育完全变成了学校、教师单方面的责任。

三、家校互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面对以上问题,老师应主动应对,通过以下策略让家长主动参与配合。

(一)家校互动联系卡――建立起家校互动沟通的平台

学生与家长都要认真填写“家校互动联系卡”,针对不同学生的培养目标,将学生在校与在家的学习习惯进行追踪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观察,总结学生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使用家校联系卡,引导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构建家校和谐互动的平台,学校定期和家长互通信息,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有关情况,并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这种形式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支持,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家校互动联系卡”分为“学习习惯”互动卡和“作业习惯”互动卡两种。

(二)家访――让家校互动沟通更坦诚

虽然家访比较费时费力,有时也不容易成行,但家访对家庭的个别指导却是家庭教育指导的一种有效形式。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的两个主要活动和成长的场所,应该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加强沟通。面见式的家访好处很多,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而且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教师可以更深入、直观地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习惯,这是一种坦诚、温馨的交流方式,可以更好地达成一致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家访结束后还应及时进行小结,并写出家访心得,以便随时跟踪该生的点滴进步。

(三)家长开放日――让家校互动沟通再无距离

“家长开放日”是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窗口。邀请家长走进学校,更为直观和全面地了解学校的环境和教育。让家长走进课堂,同孩子一起上课,真切感受老师的教学情况和孩子的课堂表现,多维度地体验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这些无言的影响和教育,增加了家长对学校、老师工作的理解、关注和信任。

(四)小纸条――让文字架起家校之间信任的桥梁

传统的沟通方式,总有其独特的魅力。一封信、一个小纸条,看似微不足道,却总在不经意间触动人的心灵,犹如窖藏多年的美酒,许多年后,再次翻阅,仍能激起丝丝的幸福和快乐。对于教师来说,小纸条这种沟通方式是比较直接、方便的。在批改作业的同时,顺便回复,与家长进行了交流,似乎是自然而然的,而非额外的工作。另外,家长的小纸条,也是对老师工作的一种支持和鼓励。对于家长来说,不仅可以通过写小纸条直接和老师沟通,让老师及时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而且这对孩子本身,也是一种激励。小纸条架起了家长和老师之间文字交流沟通的桥梁。另外,这种沟通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也保护了孩子的隐私。

(五)家长会――让家校互动沟通更有效

家长会是一种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相互交流学生在校及在家的情况,以便老师及时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使家长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开好家长会,可以让家校沟通更加有效。在家长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状况、班级活动情况外,还可以把学生试卷、作业(包括特色作业)、作品、奖状以及学生自己收集的学习资料等提供给家长,让家长全方位地了解孩子的变化,感受孩子的成长。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家长中的有益资源,邀请优秀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家教经验和方法,增强家长之间的相互学习。

(六)校讯通――让家校互动沟通更便捷

校讯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学校的通知、活动以及学生在校情况和表现等都可以通过校讯通发送,校讯通就像一个公开的班级信息台,它可以让家长每天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向老师提出建议或反映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则单独发送,及时沟通。

(七)家长QQ群――让家校互动沟通成为一种快乐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快捷,面谈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少,网络上各种联系平台比比皆是,于是各个班级的QQ群如“幸福树班级QQ群”便应运而生。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都会随时上传到群内,让家长及时了解;家长的问题、想法和(下转第35页)(上接第26页)困惑,教师也可以及时解答和回复。就这样,通过与家长的频繁沟通,教师适时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思想动态,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从而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QQ群不仅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平台,也逐步成为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作业情况如何?你是怎么调动孩子学习兴趣的?平时怎么和孩子沟通?最近数学成绩似乎不理想……在这里,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更多地是朋友关系,家庭和学校的界限消除了,彼此沟通的障碍没有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在轻松愉快的聊天之中得到了沟通和解决。

四、结束语

实行家校互动活动以来,它所带来的变化和作用是巨大的:既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使我们更专注于教学,也提升了家长的满意度,对孩子的学校生活一目了然;既树立了家长良好的教育理念,又加强了学校和家庭的联系纽带,使家校教育更加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张坤霞.家校合作教育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2]郁琴芳.家校合作的实践策略与创新――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J].中国德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