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中职;会计;教改

一、明确培养目标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诚信、敬业、有责任意识、遵纪守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要依靠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活动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会计相关岗位必需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在专业层面上应强调实训课的开设和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及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在课程层面上应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要求以知识讲授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重视教学规范化、科学化。

二、清晰改革内容

(1)课程建设。一是按照不同学习领域统一课程标准。二是按照会计课程标准重构课程体系。中职会计课程体系构建,要考虑两点:其一,理论课程要紧跟新会计准则,注重会计证书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则是以必需和够用为标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方法重构教学评价体系融入会计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其二,实践能力培养要满足会计岗位需要教学课程体系要求,以会计岗位能力为核心,以技能优先为原则,注重岗位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的建设。(2)会计手工模拟试验室。由示教桌、学生试验桌、会计工作流程图、教学试验资料、多媒体教学设施等部分组成。学生可以在会计手工模拟试验室分岗位(会计主管、会计、出纳)手工完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账务处理。通过手工账务处理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扎实地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与方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3)会计电算化模拟试验室。学生可以在会计电算化模拟试验室,按照会计核算岗位工作流程的要求,通过模拟试验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工资核算和固定资产等子系统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完成账套的新建、账簿的启用、初始化设置以及凭证的录入、填制、审核到过账、结账、生成报表,掌握应用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全过程,增强学生会计电算化核算能力。(4)ERP沙盘模拟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主要由ERP沙盘模拟训练课程软件操作系统、多媒体设施、教具等设施组成。在企业ERP模拟试验室,针对生产企业,将该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等几个部分设计为ERP沙盘模拟课程的主要内容,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由学生组合形成六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5)校内外实训基地。方案一,学校提供实训办公场地,联系实际从事会计记账的公司进驻学校设点办公,专业教师与记账公司职员共同指导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顶岗操作。由记账公司提供一定数量的企业,第一个月由教师指导学生了解掌握整个会计操作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观看该企业以往凭证、账簿、报表等,第二个月开始由学生独立完成该企业凭证、账簿、报表和报税的过程,整个过程由指导教师负责把关。方案二,申请创办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真实企业,在银行开户后从银行购置支票等各种真实的结算凭证供会计专业学生训练,并从税务部门购置发票指导学生填制后再定期缴销。方案三,从熟悉的工业企业中定期扫描、拍摄经济业务的附件(隐藏企业的账号等需要保密的信息),建立附件贮存库,指导学生操作,使学生熟悉各项经济业务应具有原始附件的种类、格式、经办的手续等真实内容。(6)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加大专任教师”双师“培养力度。二是建立与会计职业界的联系与交流机制。鼓励教师主动参加会计职业界与教育界的各种论坛与会议,及时了解会计行业发展的动向和会计理论发展的趋势。三是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结合重点专业建设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并设立奖励专项经费,制定和完善考核管理办法,实施“双师型”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度。四是引入兼职教师。一方面应提高现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并从中选拔专门的实践教学教师;另一方面从企业一线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担任会计实践和实习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提升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水平,是促进这些传承者们形成深厚中医情感、积极专业态度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职业表现的关键一环。当前,影响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的积淀不够

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是以《周易》《河图洛书》等形成的哲学观、宇宙观、整体观、变异观为哲学基础,并汲取了当时中华文化的先进理念,有机地结合了对人的整体把握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逐渐形成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因此,中华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入大学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较少,对传统文化也没有很深的感情积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知。

2职业前景的认识不清

    2.1诊疗的科学性问题

借助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西医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被人们广泛接受;中医学由于未能融合近、现代科技,致使发展较为缓慢。近、现代史上出现了中医是伪科学,废除中医的言论和做法,这直接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也影响了尚未接触临床实践,看到临床疗效的大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2.2就业压力的问题

    在全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依然巨大。另外,根据我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中医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中医类别工作,在国内中医医疗机构数量明显低于西医医疗机构的前提下,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医疗机构中的就业数量颇为有限,这就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

3教育内容的部分缺位

    3.1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问题

    现代教育的内容使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方式与学习中医学所需的相去甚远。各种量化指标和现代科学的逻辑,都容易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医理论时出现思维逻辑上的困扰。而在当前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所采用的中、西医学基础及专业课程几乎对半的设置比例,不仅无助于大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更加重了这种困扰的存在。

3.2环境文化的表面化问题

良好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专业认知的影响是专业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当前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大多流于简单化、表面化,以被动接受的宣传为主,能启发主动探求和互动交流的专业文化影响较少见;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个人基本文明行为和才艺发展等的引导为主,能承载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独特文化的引导较少见。

建立中医学专业本科生良好的专业认知不仅可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能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整体认识,从而影响学生将来长远的发展。所以,如何提升学生对中医学的专业认知,是中医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针对上述影响,提出几点对策和思考。

4专业认知教育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除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外,还应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贯穿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同时,鉴于经过临床实习的学生对中医学临床疗效和社会价值认识的明显提高,可以组织优秀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与低年级学生的互动交流,以起到提髙学生专业认知,巩固专业思想,增强专业信心的作用。

5认清当前接受中医高等教育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是:具备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欠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及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文化形态完全不同干现代科学文化,主要是通过以不脱离客观事物形象的思维模式实现对事物本质、规律和联系的把握,所以决不能运用现代科学文化的认知规律去学习中医学。只有我们认清了大学生的这个基本特点,才能把握好中医教育、教学的特点和侧重点。

6营造良好的中医学文化氛围

应当广泛开设中国古代哲学等有利干大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中医思维的讲座及课程。通过邀请名老中医做特色报告,加强课外辅导及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成立各类专业研讨组并由资深教师做好指导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7课程设置应符合专业认知规律

应当首先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建立中医思维后,开设对比中、西文化的相关课程,循序渐进地开设西医基础和专业课程,使中医专业学生在了解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正确运用中西医不同的诊疗思维模式。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

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专业认知,因此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好资深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强化青年教师的中医思维,提升青年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选聘临床的名中医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发挥他们的优势。同时,要做好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学习及提髙,定期研讨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开展好集体备课,保证每次授课的质量。

9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中医院校留学生学习特点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属性,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其特点导致中医学专业的留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阻力远超过其他专业。

(一)年龄差异大,生源构成复杂。

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年龄差距较大,介于18名6岁之间。以我校2012至2014级77名港澳台侨在校博士生为例(见表1)。这些学生入学前身份各异,从学籍表个人简历一栏可以看出,其中有应届硕士毕业生、中医师、西医师、国外中医学院校负责人、养生从业者(如:保健按摩师、健康咨询、保健药品研发、美容师等入音乐家、会计师、机械师等(见表2)他们出于对中医及中国文化的渴望与热爱,选择进入我国中医院校学习中医学。

    (二)中医文化底蕴匮乏。

中医文化融合了古代的天文、地理、军事等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是集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以2012至2014级博士研究生为例(见表3),我们的学生来自英国、马来西亚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十分熟悉,特别对中医文化难以理解。他们即便通过一到两年的汉语言学习,亦很难接受中医药理论知识。

(三)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由于中医文化底蕴的匮乏,留学生在几年的中医理论学习后,仍普遍呈现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而且,中医理论与常识性的西医认识常相互碰撞,令留学生们质疑中医的科学性,影响了他们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以上问题将直接导致留学生临床技能学习与运用的效果。

(四)学习目标各异。

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年龄段与不同行业的留学生构成了中医学习的不同需求。如应届毕业生,出于升学的需要,把中医学作为今后从业的方向;西医师,希望将中医方药糅合进平时的医疗救治工作中;养生从业者,希望深入学习中医养生理念及方法,并根据境外的需求及其工作体验加以完善,而向境外推广;另外,有一些留学生因为自身疾患而有中医求诊经历,在求诊过程中探寻中医的理论根源,希望能更好的为自己与家人提供保健方法,或就此转行。

二、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要广泛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课程,培养出国际化通用人才。但是,由于中医学专业的独特性,在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了诸多困难。

(一)培养目标难明确。

面对文化层次、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各异的培养对象,在有限的办学条件下,国内尚未有关于培养目标的统一认识,来规范培养过程,这直接影响了培养过程的有效实施。

(二)课程设置难合理。

1.中医经典课程。留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其逻辑推理和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加上语言方面的问题,他们普遍认为中医理论深奥难懂。但是,中医学经典是中医学的起源与精髓,对临床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是中医教育必要的传授内容。因此,如何在诸多中医经典著作中,挑选可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切实指导临床实践的文献;如何开展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活动,成为难点。

2.人文素养课程。医学作为科学与人文统一的综合性学科,既要重视专业教育,又要重视人文素养为主的通识教育。境外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与国内不同的见解,同时,中医学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特点,如何设置这些课程,既能满足学生在境外工作生活中的需要,又能有助于中医文化的学习,成为难点。

3.西医类课程。国内的中医教育,有的存在中西医内容比例不当的弊端,缺失传统中医特色由于各国的卫生法规、政策的不同,中医在各国的执业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在大多数的国家、地区,中医执业者不可从事与西医相关的活动,如西药处方,实验室检查等。但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中,现代化的检查手段普遍应用于临床,西药的运用在医疗环境中亦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如何设置西医类课程,既避免通才教育的难以实施,又使学生在执业中不处于被动,成为难点。

(三)中医留学生教学师资队伍难打造。

开展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教师是骨干。留学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求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又要求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外语;既要求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又要求有一定的国际活动能力。中医界目前面临着学科术语国际语言标准化的问题。中医学中有大量富含哲理,寓意深刻的精炼论述,如何将这些知识用外语,通过符合境外文化内涵的表述,使留学生理解领悟中医精髓,成为难点。

三、中医学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的改进目标与措施

留学生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和国际化程度。为了增强中医院校的综合实力,实现“办学国际化、国际化办学”的宏伟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医学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进行改进。

(一)确定“实基础、强临床、重经典、活应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从医生的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等七个领域提出了60项指标。在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从中医具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的自身特点出发,又要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同时还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在此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境外学生学习中医明确的目的,即可独立进行医疗活动,确定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才符合国外中医药市场的需求。

(二)制定“多中医、多引导、多见习、多实习”的教学计划。

中医教育要突出中医特色,要遵循中医教育的规律、原则和方法,要立足于中医本身,增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中医人才的需要。对于一些西医基础课程,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选择性的删除;对于一些西医临床课程,如:西医内科学、医学影像学,选择的削减课时。对于一些中医基础课程,如: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重视其实训课的教学。

(三)打造具备双语能力,教学水平一流,国际活动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按照“从基础到临床,从高级到低级”的学科层次及教学力量梯队来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方式包括“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旨在将境外相关行业的人员借助“海外名师”、“引智计划”等平台,邀请至境内授课。“走出去”旨在为教师搭建更多诸如“公派出国”、“国内外英语授课培训”、“科研合作”等桥梁,将教师送至校外交流与学习。

四、中医学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评价

中医学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将从毕业学生就业情况,学生中国国家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教师外派人数及近年我校所获得的境外学生教育教学成果等方面评价。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技服装专业 主题教学法 服装结构制图

一、中技服装专业结构制图课程的重要性

技工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社会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壮大生产一线工人队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技工教育,学习技能,形成职业能力,得到生存及发展的基本需求,完善自己且实现人生价值。

服装结构制图是技工院校服装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从服装设计到服装制作之间的重要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为设计师的艺术构想提供了技术保障,也是服装制作的根本依据。因此,学好服装结构制图是服装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服装结构制图是一门包含美学和数学的课程,在制图过程中,需要通过计算得到适合人体穿着的服装尺寸,需要用美感绘制出优美的服装曲线,使人穿着后体形更为完美,达到修饰人体缺陷,强调人体美态的作用,因此学习服装结构制图需要一定的美术和数学基础。但是,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弱,对于学习的关注度较低,缺乏学习主动性,难以较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根据这些特点,如果继续采用旧的教育模式,那么学生更会觉得学习枯燥无味,甚至以厌学的态度应付学业。因此,教师要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思路,结合主题教学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二、服装结构制图于主题教学法基础上与其他课程的结合应用

(一)现今普遍使用的服装结构制图教学法

在服装行业中,纸样制作是多年来沿袭师徒继承、经验积累的方式进行服装生产的重要手段。纸样设计师只需凭个人经验及对服装造型的感觉,就能绘制出服装纸样,但这都是经验的传授,对于现代服装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多样化的需求是极其不适应的。

服装结构制图是一门研究纸样制作的专业实践课程,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纸样制作,了解服装的平面结构及生产裁片。院校教学主要学习绘制报考技能证常考的款式,如女西服、女西裤款式,这些款式是锻炼基本功最好的款式,但学生做多了这些款式,会感到枯燥无味,也会缺少对服装设计的创新性。学生正处于积极向上、激情洋溢的年龄段,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枯燥的课程内容会消磨学生的创造力和激情,使本来就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产生对学习更多的反感心理。因此,需要设计系统性、规律性,同时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法。

(二)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

主题教学法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以研究且解决实际问题为课程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原理与方法的教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整理所学基本知识,为自己建立知识框架,设计全新的探索过程,获得自由且完整的自我思考体验。主题教学法是动态的,教师会设计一条主线为教学基本模式,学生将跟着主线不断展开思路,因此这种课程的组织和教学是能动的,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尤其适合服装专业。

本文所述的教学法是以主题教学法为基础,服装结构制图、服装设计基础与服装缝纫基础三门课程结合应用的服装专业教学法。根据主题教学法,设计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基本模式如图2-1所示。

图 2-1

确立主题。教师首先确立一个能反映学习进程中本质问题的主线,本文将主线确立为毕业设计,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经历、喜好确立毕业设计主题。

构想阶段。学生针对主题风格,寻找灵感来源。从艺术文化、人文历史、生活环境、材料工艺等方面不加限制地进行自主探索研究。

设计阶段。学生根据前阶段的构想,使用各种艺术表达形式,技术方法进行创意设计,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工艺制作阶段。学生根据设计方案,使用各种工艺技术与方法把作品呈现。

展示交流。学生需把整个创作过程和最终结果展示出来,并通过自我阐释把作品内涵与公众交流。

三、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的服装结构制图课程

(一)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应用前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学习

采用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前,需要先把服装结构制图的基础学习任务完成,才能进入主题教学法课程。如果没有前期的基础学习,或者基础知识学习不牢固,后期的主题教学课程将无法进行。

服装结构制图一共需要学习三个学期,从入学后第二个学期开始学习,需要进行以下五项教学:(1)“原型板”的教学;(2)省道转移法的教学;(3)固定款式的教学;(4)款式变化的教学;(5)立裁的课后兴趣班学习。这五项教学过程中都需要实行“理论―实操―理论―实操”的循环教学方法。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服装专业时,都会有一种迫不及待制作服装的想法,因此要利用这种对专业的新鲜感和热情,让学生尽快制作出服装。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好结构制图的基础知识,按照老师设定的款式要求制作出服装,最后通过讲授一些款式变化,让学生消化基础款式的知识点,为后期的主题教学课程提供工艺制作的技术支持。

(二)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中的服装结构制图课程

基础学习后,学生就能自行制作一些基本款式,以及一些由基本款式演变而成的款式。但对于款式变化较大的,还需要加强训练。在第四学期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中,对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巩固,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我思考能力。

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按照所提出的服装专业的主题教学法基本模式再进行细化(如图3-1所示)。工艺制作阶段在整个课程的安排中占了最大的比例,其中打板或立裁是设计和制作的中间环节。学生的设计各有不同,结构制图课需改为以指引为主,针对不同的设计,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利用打板或立裁手法,反复尝试,制作出作品。

图3-1

(三)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法中服装结构制图课程的教学要点

1.团队教学,学生以组为形式。

由于服装专业主题教学是由三门课程结合而成的(如图3-2所示),共同确立教学主线,指定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必须是针对前期课程所拟定的,让学生能更好理解并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进展情况,分阶段地逐步进行指引。由于结构制图课程为中间环节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指导时需熟悉了解学生的设计情况,以及工艺水平。学生以组为形式,一人或两人为一组,自行确立主题,教师指导每组的作品,这样作品量不大,能有效保证作品的质量。

图 3-2

2.注重纸样研究过程,对纸样进行反复调整修正。

如图3-3所示,纸样制作和立裁手法需结合使用,并且做出样品后需要反复调整纸样,做出样品后需要与设计图进行对比。若与设计不符,需要再次调整纸样,直到与设计图相符合,并且穿着后形态美观,结构线条优美。

图 3-3

3.注意基本款式变化为其他款式的指引。

基本型是在主题教学法课程之前就需要学习的,在进入主题教学法后,由于所有款式都是学生自行设计的,会出现设计失误,即设计的服装是无法制作出来的,也会出现设计后不知如何打板的情况,因此,需要因款式变化而进行相对应的指引。

4.分阶段性进度检查。

由于主题教学法是一种动态教学法,中技学生的学习习惯为被动学习,因此需要分阶段的进行检查,以便督促学生能按时完成。同时,分阶段性的进度检查能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及时指引。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he constant adjustment of social needs,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medical schools. By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teaching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 in Henan University of TCM, the reform ideas of this course in informatization era are discussed, th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aterial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re studied and analyzed, and then the curriculum reform program with a full range is got. While, this program is verified and improved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it improves students' business skills, and ultimately cultivates and enhances students' awareness and ability for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关键词: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s;basic computer;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251-02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得到推广和普及。因此,计算机知识成为现代人办公与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高校当中,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的目的为各专业学生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其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的知识,不断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1]。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医疗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增加,计算机公共基础的社会背景也在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行业需求的变化、信息技术内涵的变化、信息技术普及度的变化、高校入学新生信息技术背景的变化等。新形势下传统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不能适应这些变化[2]。

本文在对这些变化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结合河南中医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信息化时代下该课程改革思路。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得出全方位的改革方案,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查验证,进而完善教学改革方案,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1 现状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从1996年开始在我校本科各专业开设,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在内容方面国内各高校基本一致。由于缺少符合医学专业特点的教材,对医学院校来说,根本没有体现出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组织等方面的专业特点。在近几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这种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很难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是:

①一成不变的模式和内容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②考核方式和教材与医学专业结合不紧密。③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通常只开设一门课程,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或信息技术基础,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学习,后面3-4年的时间内,没有开始响应的后续课程,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造成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断层,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不能学以致用。④教学内容基本操作和Office办公软件为主,内容过于单一,课程结束之后,许多学生只停留在“打字员”水平线上。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研究

在信息化时代下,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本专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为指导思想,我们以河南中医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研究对象,对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落实与完善。

2.1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值得提倡的思路是: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划定必要的知识点。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将这些知识点分成必修和选修,结合成多门课程,组成课程系列。根据河南中医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实践,可将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分为必修基础课和选修技能课两个层次,首先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实现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其次给出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常用的数据库、网络常识、网页设计等高级应用技术。第二层次这些相关选修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可以根据专业要求进行选择,实现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结合[3]。

对于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特点及专业特点,及时更新,加强应用型内容的建设。通过对河南中医学院医药学专业的调查,发现在医院管理、药物分析、影像处理、电子病历、医药科学研究等领域均需更深层次的计算机技能,有的医学专业已经开设了相关知识的课程。这更需要我们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设提高性质的技能课程,比如编程、动画制作、图像处理等,在教学内容中增加这些知识点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2.2 改革教学过程、体现医学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医学概念、临床实例和医学统计实例,会对学生加速了解医药相关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在讲授Excel软件时,可以使用体检表的用例,通过对体检表中数据的分析来学习Excel中的公式、函数等知识点;还可以使用方剂的用例,通过Excel表格存储方剂,并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分析来学习Excel表格的使用。在学习Powerpoint软件时可以让学生制作药物介绍或者病症诊断等与专业相关的幻灯片,让学生觉得学而有用。后期提高课程中更能通过简单的医院管理系统、电子病历、医院宣传报等用例来讲授编程方面的知识。

2.3 改革考核机制、突出综合应用能力 对于课程的考核来说,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不能仅仅体现在一时背会了多少内容,更应该侧重于应用,看看学生是否学会了利用这些知识进行相关的应用。为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我们把考核的重心放在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上,并不断的建立健全考核的标准,使考核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河南中医学院从2012级学生开始,取消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将考核方式改革为三部分组成,学期中间两次阶段性考核、学期末综合性考核,考核主要以实践和应用为主。实践证明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可以更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也提高了[4]。

2.4 加强教材建设 目前大多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都是面向全方面的公共课教学,没有考虑到医学院校的医学特色,在教学用例上没有很好的医学背景。我们也将结合我校实际编写适用的具有医学背景的教材,适应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需要。

3 总结

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授课内容与医学专业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坚持医学专业发展的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在专业领域内更好的利用好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不断深入的专业研究中,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菲,王行恒.关于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1.

[2]张昌林,苏小英.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