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业的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当前形势下,短时期内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很难在存、贷款等传统的表内业务上取得竞争优势,但由于表外业务对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将会成为外资银行首选的切入点,必将对今后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本文从课题研究的相关背景入手,然后详细的阐述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内容及其确认,接着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空间,最后重点的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原则与措施。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发展
一、引言
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表外业务是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以表外业务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尤为突出。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出现了新的,而表外业务方面的创新尤其突出,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品种,表外业务创新研究成为我国银行界的热点课题。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内容及其确认
(一)表外业务的内容
表外业务是指确定的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对某项金融商品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合同,在交易成立时,它即形成某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负债。按照 200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解释,表外业务被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二)表外业务的计量
表外业务给传统报表提出挑战。表外业务的历史成本,如果按签约时间考虑,采用其初始净投资难以反映其价值和风险情况,如果按交易时间来考虑,由于其交易在未来发生、而且可能是一个过程,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对象来代表历史成本。另外,表外业务的价格波动很大,历史成本难以追踪其市场价值变动情况。在表外业务这个具体项目上,历史成本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都受到严重的影响,用历史成本来计量表外业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公允价值作为历史成本的替代者,用来计量表外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是采用市场价格来追踪表外业务的价值波动,能更好地反映表外业务的价值和整个企业的价值,相关的信息对投资者等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更有价值。
但公允价值如何确定?从定义上讲,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结算的金额。然而,实证研究表明:有关表外业务的公允价值能否增加财务报表的相关性,目前并没有定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表外业务可能存在着:公允价值也许无法可靠地予以计量;所谓的公允价值可能不公允,采用市场价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无法反映某些表外业务在风险组合中的价值,另外一些表外业务与企业的信用情况等相关,其价值要根据持有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报表中公允价值再计量的信息,由于报表公布时间和报告期之间的时间差,可能对报表外部使用者的有用性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相关性。报表编制者由于披露成本、经理报酬计划和其他信息等对企业有潜在影响的原因,可能对报表进行某种程度的操纵(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纵性在市场发育程度和监管程度有限的情况下要大于历史成本计量,报表编制者可以通过合约签定时间、计量方法的选取来进行公允价值信息操纵),从而对信息的可靠性造成影响。由于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金融工具、表外业务在报表中的比例有限,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信息共存可能破坏报表总体的相关性等信息质量特征(原因是历史成本体系下报表整体的相关性是通过历史成本的一致和全面采用来实现的,在这个体系下将部分项目以公允价值来计量,可能会影响报表整体的相关性)。由此说明,以公允价值计量表外业务虽然可能局部地增加某些表外业务的相关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缺陷。针对这些问题和缺陷,可以考虑将表外业务的计量采用如下方法:对于金融工具和表外业务占相当比例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对金融工具和表外业务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对于一般企业,对其金融工具和表外业务先考虑公允价值信息采用附表附注披露的解决方案;研究考虑其他资产、负债等报表项目采用公允价值披露的可能性,在某些行业、某些范围内逐步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待相关市场进一步发展完善和可行的公允价值项目在报表中的比例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将报表体系转换为公允价值体系。
关键词:新媒介 流行音乐产业 共生共荣 发展创新
引言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流行音乐产业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互联共生的,因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流行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出现,令传统的流行音乐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由于盗版光碟和网络免费下载这些渠道的出现,新媒体的出现既对流行音乐产业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但同时,也正是新媒体又给日渐衰落的流行音乐唱片公司指出了一条发展的光明之路。
麦克卢汉和波兹曼都指出每一种重要的新媒介的产生都创造出来新的话语符号,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话语结构,大众传播媒介技术的更替,带来了文化上的变化,特别是新媒介的出现更加使流行文化产生了巨变。作为流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与新媒介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改变了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
什么叫新媒体,比较全面的解释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现代数字通信为手段,以网络交换为传播形态,以此构成对信息内容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应答传输和显示全过程,并应用于大众传播业,而从事这一行业的社会组织叫新媒体。新媒体传播工具主要有:覆盖手段有互联网、城域网、局域网以及含卫星通信的数字载波的无线网等;收发终端工具主要有电脑、手机、读报屏、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传播特点主要有:无时差、无国界快速传播文字图片;信息量大;互动直播;多媒体直播及短信、彩信、动漫、博客、播客等灵活多变的传播手段。
数字化技术是新媒介的基础,而数字化技术正好也开启了流行音乐的数字化时代。真正的流行音乐产业的开端就是应该从数字化音乐的诞生开始。根据传播技术转折性发展,现代流行音乐产业与新媒介的相互关系,应该从激光唱片(CD)媒介的产生,成为流行音乐产业的数字化的开端,随后是至今繁荣发展的网络媒介并且出现了在线音乐,再接着的就是第五媒体手机的出现,并且产生了无线音乐――流行音乐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激光唱片(CD)是数字技术在音乐产业中的最早体现,CD带来的不仅仅是高品质的音效、数字化的清晰效果,更加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收听习惯,人们可以随时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播放,还可以任意编辑组合,这在以往都是很难办到的。”所以说数字化技术才真正开启了流行音乐产业的大门。但是近几年来,CD唱片的需求不断下降,销量也不断下降,随着网络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采用MP3的格式来保存音乐,从网上直接下载或在线收听也成为很多人的首选。
网络媒介作为新媒介中发展最为兴盛的一员,已经在慢慢向主流媒介靠拢,而依托计算机技术产生的网络媒介恰恰也正是新媒介的最佳代表。流行音乐产业与网络结合的产物就是在线音乐,网络音乐又称在线音乐,在线音乐销售是在CD盗版猖獗、网络免费下载盛行这一大环境下不得不走的一条发展之路。在中国大陆,唱片公司拥有流行音乐版权,可以作为内容提供商(CP)向专门音乐销售网站或者是电信运营商(SP)提供流行音乐商品,而服务商主要是对内容提供商所提供的音乐产品进行继承,并通过网络平台卖给用户。网络媒介的出现也极大地改变了音乐产业的格局,和以往传统流行音乐产业的格局相比,网络除了令以往唱片公司赖以为生的正版销售这一利润链断裂,还使得网络运营商成为从中分得一杯羹的竞争者之一。
作为最新的新媒体,手机媒体一出现就被冠以了第五媒体的美名,可见受重视的程度。手机媒介作为新传播媒介与流行音乐产业的交融,主要体现在手机下载铃声与播放歌曲方面的功能。这也是与无线网络发展分不开的,随着制造和操作技术日渐趋于成熟,手机功能也不断完善。无线音乐下载和彩铃成为手机媒介与流行音乐产业合作的最成功的两项业务。
无线音乐出现前,传统唱片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唱片销售、商业演出和艺人经纪生存。但是由于盗版光碟和网络的挤压,唱片业处于不断萎缩中,直到《两只蝴蝶》彩铃的火爆情况才有所改观。2003年,中移动首次提出彩铃的增值概念,推出不久即受到手机用户的追捧,此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相继开通此项业务。
中国唱片产业2004年的正版唱片收入仅为2亿元,而在彩铃业务按照内容提供商(唱片公司)与SP(无线增值服务商)五五分成后的收益,唱片公司分到了16.7亿元的版权收入。正因为移动通信服务对版权有着严格的保护,这对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手机媒介平台在推广流行音乐的传播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在开幕式演唱后1小时内就通过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平台首发,26小时内下载次数就达到573万,突破了汉城奥运会主题歌《手拉手》用了9年在全世界发行唱片500万张。可见新媒介对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
当前国内无线音乐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这对流行音乐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价值链主要分为几个层面:内容提供商(唱片公司为主)、服务提供商(SP)和电信运营商(中移动和联通)。中移动占据了中国无线音乐80%左右的市场份额,霸主地位不容撼动。其实,与唱片公司合作,更大程度是一种无奈,中移动建立中央音乐平台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渠道,建立庞大的数字音乐曲库,做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数字音乐分销商,一旦模式成熟,强势的运营商将使唱片公司失去讨价还价的能力。而目前,很多唱片公司已经有一半以上收入来自无线音乐,那么唱片公司越对运营商依赖,一旦运营商调整收入分成模式,那么唱片公司的日子就越不好过了。
扩大了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
新媒介本身具有的一些媒介特性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大大增强,在传统媒介时代,流行音乐的传播必须依赖电台或电视等媒介,但这些媒介都是有一定的地域性的,这使得流行音乐也只能局限于小范围内。但随着新媒介例如网络的发展,资讯做到了真正的全球共享,那么流行音乐就没有了先前鲜明的地域特征,而是变得国际化,影响力更大了。流行音乐以数字化音乐的格式在新媒介的帮助下传播变得异常迅速。
新媒介带来的另一个优势是,随时随地的人际传播。网络中的人际传播是非常有效的,由于新媒介的互动性特征,无论是流行音乐生产商与消费者间的互动,还是消费者间的互动都是频繁进行的,这一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拥有及时的反馈与沟通,流行音乐产业必将更贴近大众,发展得更好。
影响了流行音乐受众的消费行为
网络音乐的出现,体现了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特点,通过自主选择的下载行为,人们不需要听电台、电视台主持人的唠叨,不受播放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就能上网,可以尽情享受新技术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但是伴随着下载的方便而来的就是免费下载这一盗版侵权行为对流行音乐产业的打击。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免费下载行为除了使正版音乐销售下降之外,还使得正当的运营商在音乐产品的售价上不断作出下调,甚至在新式的传播模式上提供免费下载以保证听众数量。这种免费听歌的趋势,使人们对流行音乐产生了一种新的价值观:承认音乐具有价值,并用各种渠道收听,但是缺乏一个价格标尺加以量度,甚至慢慢会默认它的价格为零。从全球范围看,在2006年中,合法音乐下载总量达到7.75亿首,比2005年同期上涨了89%。网络上提供正式下载服务的音乐数量已经接近了400万大关。当歌迷从网络上免费下载数字音乐时,已经默认对该音乐制品的付费是零。这是数字化网络所倡导的共享精神吗?当然不是,当人们对音乐商品的价值认为是零的时候,流行音乐产业也走到了尽头。所以说新媒介的出现对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改变了流行音乐产业的销售模式
数字音乐出现前,人们主要通过购买各类特定存储媒介通过播放设备欣赏音乐产品,而音乐商品数字化后,计算机成为音乐播放、获得和存储的综合性设备,网络存储使海量音乐内容提供成为可能。在数字时代,音乐载体媒介物质已经从唱片实物变成计算机数字音频文件。流行音乐商品形态已经从过去的有形而转向无形了,音乐商品也从物质财富转化为信息财富。现在的流行音乐商品已经无形化,根本不需要特定的物质载体,而且更方便分享和交流。作为音乐格式存储的音乐商品一般存储在数据库里,没有占用实物空间,使商品的成本下降,有利于降低音乐商品的售价。
以前,购买音乐商品需要到销售渠道亲自购买,而新媒介出现后,特别是网络和手机媒介提供了各种手段来消费数字音乐商品,使信息获取、销售都更加快捷。在线音乐销售和无线音乐销售慢慢成为流行音乐产业两条主要价值链。
传统音乐产业的产业链,从创作到最后听众消费经历了创作、生产、宣传推广和销售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盈利,但是数字音乐造成的最大颠覆就是每个环节都存在无法盈利的状况。
在新媒介繁荣发展的今天,流行音乐产业传统的运营渠道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以往唱片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产品的销售,唱片公司将音乐复制到CD上,交给音像公司销售,消费者在音像市场购买实物CD。在新媒介时代,流行音乐产业链中工业制造环节消失了,音乐商品直接进入网上销售,传统商品的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都被淘汰,同时以往音响设备的制造商也与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等新媒介设备制造商相融合。
不断创新是新媒介与流行音乐产业共生共荣的基础
要想成功发展数字音乐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有成熟的网络平台:这需要强大的用户资源和用户黏性。当今中国的各大门户网站都已经在这方面初露端倪,例如新浪乐库的免费视听加广告盈利的商业模式。新浪乐库2007年年初上线时打出的“一站式服务”、“海量、正版、免费”等口号相当有吸引力。这一模式其实与百度和百代的广告换版权的合作模式类似,新浪创立了广告换版权的模式。用户可以免费试听授权歌曲,然后与唱片公司进行广告分成。这些新模式都需要规范网络版权保护条例,打击网络非法免费下载,加强唱片公司与音乐网站的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二是要有成熟的无线营销平台:除了各大门户网站的手机网页外,中国移动和联通是无线音乐销售上最大的平台。中国移动2007年10月推出了全曲下载业务,为3G时代提前布局。中移动的中央音乐平台经过不到两年的运营,已经彻底改变中国数字音乐的原有格局。联通也在2007年推出自己的整曲下载业务,并大力推广“10155音乐门户”。中国电信“爱音乐”音乐平台也在2007年11月8日推出。从此,中国几大运营商全部参战音乐平台业务,备战3G时代。
三是要有成熟的消费渠道:这个在目前国内发展得相对缓慢,除彩铃业务外,暂时还没有比较先进的渠道产生,同时也说明国内的前景巨大。在国外,流行音乐产品网上销售占据了主要地位,美国苹果公司2003年开始的ITUNES音乐商店,在第一周就卖出了100万首音乐作品。而在中国,这一领域的发展还是障碍重重。
四是要有强大的内容资源:在各大唱片公司与传播媒介对接后,传播平台内容的丰富会逐渐得到保证,但是唱片公司也需要逐渐适应市场,生产出更多迎合消费者口味的内容,需要流行音乐制作出多元化的产品。新媒介给了大众更多元的表达方式,给了普通人成名的机会,也促成了草根文化的普及,这就给新媒介时代下的流行音乐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开拓多元化市场。
参考文献:
1.互联网实验室Chinalabs:2004年中国音乐产业收入结构。
2.杨加猛、蔡志坚:《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思路探析》,《当代经济》,2008(1)。
3.艾瑞咨询集团:《2007年中国在线音乐简版报告》,http//down.省略/Graphs/Content/9570.thml
摘 要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但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农村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一些中间业务,但发展品种少、速度慢、效益低,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分析了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的因素,我粗浅的提出了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创新思路对策。
关键词 中间业务 农村商业银行
一、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地位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以中间人或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并收取服务费的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列为银行的3大业务。由于具有独特的对资本无需求、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点,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中间业务在银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由最初的代收、代付业务展到涵盖结算、信托、租赁、融通、咨询、银行卡等全方位业务领域,品种多达260多个,产品级次也不断提升。同时,中间业务产品的成功营销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已2007年报的银行中,招行和中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已达15.7%和15.4%,工行、交行和民生也分别达13.53%、11.53%和11.53%。同时,2007年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极其惊人,超过50%的银行实现了翻番的增长。无资金风险、收益稳定的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竞相追逐的“奶酪”。
二、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尽管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是在农村商业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吸存放贷的经营方式根深蒂固,中间业务只是“派生业务”、“辅助业务”,对其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没有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可作为实现资产多元化、扭亏增盈、防化风险的有效手段。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步伐非常缓慢,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范围窄。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传统业务的延伸,基本限于结算业务、保险及一些代收代付业务,品种单一,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咨询理财等知识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几乎为空白。二是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小、收益低,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不高。
三、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我认为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农村商业银行在管理体制上滞后,从最早的,到农业银行,再到人民银行,直到现在试点省市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等,几经变动,数次反复,使农村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缺乏长期性的行业指导和统一规划。
二是电子化水平落后。发展中间业务需要电子网络系统支撑,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网络普及率极低,即使有的信用社已实现了区域的计算机联网,但由于设备和软件层次低、更新慢、功能不全,不适应中间业务的开发需要,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是设施投入不足。高投入、高效益,开展中间业务需更新现有设施,而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着家底薄,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对中间业务开展的预期效益估计不足,导致中间业务裹足不前。
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素质较商业银行偏低,部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淡薄、开拓能力不强,业务全面、理财知识强的中间业务复合型人才缺少。
四、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路对策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在品种、规模、水平、层次等方面都与其他商业银行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还在加大。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在近几年时间内加大力度、舍得投入,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抢占市场份额、稳定优质客户群,摆脱农村商业银行此项业务边缘化的可能。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新思想、新观念决定新业务的开发,农村商业银行员工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加快中间业务拓展是经济社会对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是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经营效益、增强盈利能力的有效举措,一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概念模糊的问题;二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效益低下、不值得开办的狭隘认识问题;三是贫困地区不存在中间业务的谬误认识问题;四是解决搞中间业务是不务正业,会影响主营业务的片面认识问题。要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与存款、贷款业务并列的支柱业务,实施拓展中间业务战略,在经营管理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机制,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深入调查、研发产品。中间业务属中介性业务,其前提是接受客户委托。因此发展中间业务不能一厢情愿,必须适应客户的需要,取得客户的信任。而要适应客户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办什么业务,更主要的是客户需要哪方面的金融服务。只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结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特点,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地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才能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拓展中间业务不仅要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还要贴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要本着“循序渐近、安全效益”的原则,不能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农村商业银行要对现有银行产品进行整合,实现既有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又有业务和服务的产品化。可以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
(三)改进设施、培养人才。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信用社正处于中间业务发展初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业务发展。信用社要有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要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有计划、针对性地加大设备投入,搭建好中间业务发展的平台。
鉴于农村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实情,省市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建立起定期的培训机制,采取专业化培训和交流培训相结合,理论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加大对一线员工中间业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继续面向社会高起点、严格要求公开引进一批既具有计算机系统知识,又具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中间业务的研发提供智力支持,从而保证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
1.关于私人银行的定义以及内涵相关方面的研究
较早对私人银行业务具体定义的是国外学者Lyn Bicker,他在《Private Banking in Europe》(1996)一文中指出私人银行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维护服务,并提供投资服务与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的银行业务。
在私人银行的服务内容上,Lassar(2000)认为私人银行业务不仅是银行服务,还是包括保险、资产管理、财产计划与商业计划等各项金融服务的全方位集合。
在私人银行的服务对象上,维基百科将私人银行定义为一种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银行服务,为其提供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并结合了信托、投资、银行、税务咨询等多种金融服务。
David Maude(2006)在其经典著作《Global Private Bank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 The New Realities》一书中指出现代私人银行竞争在加剧,带来了私人银行业务的新的特征,产品上,产品的覆盖面越来越大,银行业者在不断修正产品组合,以满足客户需求;定价上,为了减少给予客户折扣带来的收入流失,私人银行采取了多元化的定价策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5 年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也提到了私人银行业务是为客户投资和进行资金管理的综合服务业务。这是我国官方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义,通过对比,官方定义与学术界所作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
2.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前景研究
在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可行性的研究上,蔡粤屏(2000)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一直维持很高的储蓄率,使得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私人银行市场,高额净值人群的增加推动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康承东(2007)认为我国庞大的市场有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巨大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富的不断积累,我国的富裕阶层的人口基数不断变大,而且富裕阶层比较密集,这都具备了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外部市场条件。梁兴远(2005)同样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不良资产比率高、受外资银行冲击等不利因素,指出了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可行性和紧迫性。
虽然我国有着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充分理由和条件,但是不少学者对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前景应当保持理性认识。李怡(2004)在《新加坡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启示》一文中认为,由于中国的富裕阶层大多利用转轨过程中体制不完善致富的,决定了私人银行业务以离岸方式为主。因此,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虽然有广阔的前景,但离成熟尚早。
3.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研究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只有几年时间,和国外私人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分析存在的问题时,学者们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外部因素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时,学者王君丽、徐颖丽(2006)指出我国金融产品单一、人力资源匾乏制约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提出可以通过准确的目标客户定位、加快人才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采取多样化的营销策略等途径积极开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
在分析外部因素存在的问题时,代涛,肖红建(2007)认为束缚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开展的因素如下:对私人财产的保护力度不足,私密性差;金融分业经营,投资品种单一;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兑换尚未放开,外汇管制严格。陆磊(2008)认为我国现有监管体系存在问题是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没有针对私人银行监管规定,监管主体多元化,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并存,缺乏风险监管,监管能力和效率处于较低水平。
4.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选择以及对策研究
对于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应当采取的发展模式,连建辉,孙焕民(2007)在《走进私人银行》一书中提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要采取总分结合的方式,即在集团内部设立单独的私人银行分部,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的整体方针,同时在银行的各个分行建立相应的私人银行服务中心,负责具体的业务。卜银伟(2011)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成熟经验,建立符合国情和地域特征的私人银行发展模式:构建以目标客户群为核心的私人银行服务体系,明确目标客户定位,拓展目标客户渠道;选择适宜的私人银行营销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这些措施迅速做大市场规模、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私人银行金融服务机构。龙安芳、温波能(2010)将金融危机后中资私人银行进行了比较,并从管理学角度提出私人银行发展思路:立足本土人才建设,借鉴中信、平安、光大等集团管理模式,探索与外资银行进行合作或合资。
参考文献:
[1]Lyn Bicker,Private Banking in Europe: Serious Wealth [M].Routledge, 2002
[2]史其禄;喻军, 汇丰如何开展私人银行业务[J].中国城市金融,2003,8: 022.
[3]朱军林,卢森堡金融业发展的若干经验及启示[J].南方金融, 2005, 9: 021.
[4]康承东,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潜力及其发展策略[J].济南金融,2007, 10:45-47.
[5]李怡, 新加坡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启示[J]. 亚太经济, 2004, 6: 25-27.
近日,关于“银行业暴利”的讨论沸沸扬扬,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企业发展前景普遍面临困难的背景下,众多商业银行“一枝独秀”的经营业绩,更是引起广泛质疑。
从数据看,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规模和前景,确实已经居于国内各行业前茅,这也意味着自本世纪初以来的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就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言已经成功,但同时也带来了“过犹不及”的新问题。
众所周知,2001年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境外媒体经常说中国国有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但近几年,银行业不仅在国内业绩突出,而且在规模上也逐渐居于全球前列,并且由于国际化步伐有限,也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过多影响。表面看,推动银行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不良资产重组、促进业务创新等措施,是促使银行业转变形象的原因;从深层次看,则与真正把追求利润目标融入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之中,并且与银行高管业绩密切结合有关。
银行业有现在的“好日子”,从根本上看有几方面原因。一是赶上了2003年到2007年左右的全球经济高增长周期,中国经济即使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也没被从根本上动摇基础。二是银行经营机制发生了一些切实转变,市场化运营框架基本建立。三是遇到全方位的行业保护,包括利率市场化缓慢、市场进入与退出受到严格控制等。四是在新的地方竞争格局下,银行业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推动金融产业化运营的核心主体,其自身也成为GDP竞争中的主力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