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提升策略

课堂提升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提升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提升策略

课堂提升策略范文第1篇

一、脱离惯性,注重变化

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存在着循惯性讲话的现象,几句“口头禅” 总会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课文的导入就那么几种模式语;表扬与批评也是翻来覆去几句常用语。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语言也不能刻板,要注意变化。

(一)源头活水汩汩流

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教师要提高语言修养,就得广泛学习积累,获得教学语言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口头禅”在某一方面来说,正是教师黔驴技穷的一种体现。于漪老师素以教学语言优美、考究著称。“脸谱”、“光感”、“线条”、“中镜头”等术语,在于漪分析课文的过程中随处可见。她善于从戏剧、电影、绘画、音乐等各种艺术中学语言,这不仅使教学语言词采丰美,而且形成于漪课堂教学中浓郁的文化氛围。

(二)抑扬顿挫妙趣生

首先,教师的语音语调要善于变化。当遇到学生心理上的“兴奋点”时,或语调升高,音量增大,语速加快,达到,或语调舒缓,适当“降温”。当遇到学生心理上的“松弛点”时,也应变音变调,并适当注重语言的趣味、形象,以调动学生的情绪。特别是在朗读课文时,教师更应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听了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之后,立刻激起了强烈的兴趣,读书的劲头马上就来了,而且,这种积极性比较持久。

(三)随文化出百样语

语文课上,课文是篇篇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尽相同。如同量体裁衣、看菜吃饭一样,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依文本而定,依教学的要求而定的。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而采用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高、或低、或悲、或喜的语调和适当的语速。教师的语言只有与课文风格相一致,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相映成辉的绝佳效果。

二、以生为本,不事雕琢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课堂,是不需要我们教师去刻意表演一个自以为高明的自我,需要的是我们还学生一个真切的课堂。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自始至终以学生为本。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听著名特级教师的课,感觉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究其原因,课堂语言的朴实不能不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若细心揣摩特级教师的课堂语言,简直觅不到半点雕琢的痕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亲切,甚至相当口语化的语言也频频闪亮登场,这丝毫不损特级教师高大形象,反而觉得这就是真实的课堂,美丽的课堂,如饮甘露。课堂上的语言,应是随感而发的,兴之所至的,信手拈来的……一句话,课堂语言美在自然,美在使教师与学生能零距离的对话。

(二)胸中有丘壑,高屋来建瓴

教师在备课时,将资料备全本无可厚非,切忌比分主次轻重,应筛选出紧扣教学重点的内容加以详化。课前有了高屋建瓴的筛选之后,上课时才能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滔滔不绝,才能避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恣意随性。

三、理性对待“流行语”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不少“流行语”,诸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学哪一段?”“你读懂了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似乎这些话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经典。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大而空的,它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面对这个问题,似乎什么样的回答都可以。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以求更深的理解,这用意当然好,但启发不能空泛,不能漫无边际,心灵对话应该有实在的依托,有具体的突破口。课堂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艺术,教学不崇尚流行,教学也没有时尚。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取而代之的是一边倒的“你真棒!”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四、拒绝语言单一性

教学语言言之有辅,才能真正达到有声有色,声情并茂的效果。那么就让教学语言与动作,与情感,与形象相映生辉,赶跑语言的单一枯燥。

(一)与心理语言相融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的教学对象又是富有情感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语言必须做到情真意切,真挚感人。教师如能准确、生动、细腻地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作者的喜笑怒骂,将作者的爱憎化为自己的爱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样教师、学生、作者之间就能达成共识,感情上达到共鸣,这样的语文课何愁不生动,何愁学生不感兴趣,更何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呢?举一最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范读中做到感情饱满、真挚,十分投入,学生也能读到个:“像不像,三分样”。

(二)与肢体语言相结合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的最具魅力的。”它可以大大补充和丰富有声语言,甚至起到意想不到的直观效果,还有助于课堂的调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常用的肢体语言有眼神、表情、手势、等。

(三)与多媒体教学相配合

课堂提升策略范文第2篇

摘 要: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使课堂效益最大化,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将日常教学探索过程进行总结,提出利用“五三”策略来提高课堂质效。“五三”策略指:(1)激励策略:情感动力、目标定位、趣味导航;(2)自学策略:自我分析、问题导向、方法引领;(3)互帮策略:能者为师、小组建构、团队考核;(4)辅导策略:教师辅导、家长辅导、志愿辅导;(5)诊断策略:重点跟踪、个别交流、阶段反思。

关键词:课堂教学;化学教学;“五三”策略;质效

中图分类号:G424;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96-02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落实教育目的、达成教育理想最直接最重要的地方,是师生放飞理想、实现生命价值的地方。课堂效益最大化,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最直接的影响是通过一堂堂课进行渗透的。教师无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还是运用目前广为使用的教学模式,最终都是体现在课堂上。教师要在课堂上帮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建立知识结构,提升学科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效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一一探索和实践。本文研究巧用“五三”策略提升课堂教学质效。

一、激励策略

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说过,在教师的成绩评估中,有一l经济学格言:激励因素是最要紧的。在任何管理中,人都是决定因素。要以人为中心,把满足人的需求、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重点。作为教师,要关心学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激励学困生健康成长。上海市教科所的一项调查表明,学困生大致分为四类:暂时性困难,占18.4%;能力型困难,占5.7%;动力型困难,占57.8%;整体型困难,占12.2%。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动力型困难的学困生。可见,不论智商多高的学生,只要没有学习动力,他的学习成绩就不会很高。

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上课时,他不是没带教材,就是开小差。教师通过对他的几次提问判断出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那么,他为什么不学习呢?一次下班路上,教师碰到了这个学生。教师趁机问他:“你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老师,我妈跟我爸离婚了。后来,嫁给我现在的这个爸爸,又生了一个妹妹。这个爸爸开了一个工厂,他要求我毕业后接手他的工厂,唯一的条件就是让我照顾妹妹。老师,对我来说,学习和不学习,用功和不用功,结果都是一样的,那我为什么还要费劲学习呢?这不是出力不讨好吗?”教师听后,对于他的家长的思想感觉特别无奈,但还是对他说:“那你想不想知道以自己的智商可以学到什么程度啊?难道你不想挑战一下自己吗?”在这之后,教师发现,这个学生虽然不是班级中回答问题最积极的,但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课,甚至还会提出一些很有思考性、很有建树的问题。随之,他的成绩也逐渐提高。分析这个学生的情况,他的父母看似给了他一个减负的希望,实质上却起到打消他学习积极性的副作用。他没有了自己的目标定位,没有了学习动力,成绩自然就不会理想。那么,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呢?应该主要从情感动力、目标定位、趣味导航这三个方面来激励学生。目标定位是动力,情感动力是剂,辅以趣味导航,这样,便能激励学生前行。

二、自学策略

自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就是自己使用学案、自己学习等情形。而本文所指的自学,主要是自我分析、问题导向、方法引领。什么是自我分析?我们都知道,认识别人难,认识自己更难。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过,有的人可能倾其一生也很难做到。教师要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生,而对于学生而言,更要学会了解自己。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很多教师都知道这句话,可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又往往在面对考试成绩、年级排名、升学率等现实因素时忘了这句话,忘了教育的本质,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习题的操练。这种急功近利的现状,让教师很难做到慢慢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幸运的是,这个问题如今已被发现,各学校正努力调整教育方向,注重激励教育,帮助所有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至于问题导向、方法引领这两方面,则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有所安排,这里不作陈述。

三、互帮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但是,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首次提出“团队”概念,随后团队合作的理念风靡全球,如今教育工作者也越发重视团队的力量和作用。教学过程中的“互帮策略”,应该从能者为师、小组建构、团队考核三方面来解析。比如,现在很多学校在班级中实行小组制,也就是小组加分制,除了每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有自己个人的得失分数外,还有学生所在小组的得失分数。曾经有个学习较好的学生,他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在其他同学回答不上问题,或是回答错误的时候,他总是随意地告诉别人答案或帮别人纠正。教师多次提示无效之后,很多同学建议扣除他所在学习小组的分数。这时,这个学生居然主动提出:“老师,别扣我小组的分,只扣我个人的吧。”后来,他渐渐改掉了这个毛病。显然,对这个学生来讲,小组制度对他的约束力还是很强的。这便是互帮策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一种表现。

四、辅导策略

辅导策略主要是指教师辅导、家长辅导、志愿辅导这三个方面。根据本文作者所在学校及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看,家长辅导这一项基本缺失,主要是因为不少学生是住宿生,学生跟家长接触的时间短。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通过教师辅导和小组辅导等来弥补。但是,一些走读生在放学回家后,家长因为事务忙或者不具备能力等原因,承担不起辅导责任。发达国家的一些高知家庭认为一切都可以“外包”,唯独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外包”。这与我国某些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国的一些家庭注重的是为孩子选择一所所谓的好学校,然后把教育职责全部推给学校和教师。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家长也逐渐意识到家长辅导的重要性。可是,很多家长并不懂得科学辅导孩子的方法,那么应该如何科学正确地辅导孩子呢?这是一个值得家长、学校及社会都来探讨和重视的教育问题。

五、诊断策略

诊断策略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重点跟踪、个别交流、阶段反思。对于诊断策略的理解,不妨打个形象的比喻:实施诊断策略就如同洗脸需要照镜子一样。脸干净是目的,洗脸是一个过程,可以直接用水冲洗,想要再干净点就辅以香皂,或者针对不同皮肤的肤质选用不同功能的洗面奶。这就如同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洗脸方式,检查洗得干净与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照镜子看,甚至有些人是边照镜子边洗脸。这就如同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检查自己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在W生身上达到了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同一个问题,犯不止一次的错误;某类专题中总有几个方程式记不住;做了许多习题,总是会的就会了,不会的还是不会。针对这样的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纠错本。也就是每名学生准备一个特殊的笔记本,然后把当天考试、练习中的所有错题或者记不住的公式等都记到这个本子上。当学生对这些问题模糊不清的时候,就拿出错题本看一看、做一做,重点关注自己模糊的知识点。这样,就可以避免题海战术,可以对自己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实现知识的积淀和升华。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五三”策略是指:(1)激励策略:情感动力、目标定位、趣味导航;(2)自学策略:自我分析、问题导向、方法引领;(3)互帮策略:能者为师、小组建构、团队考核;(4)辅导策略:教师辅导、家长辅导、志愿辅导;(5)诊断策略:重点跟踪、个别交流、阶段反思。“五三”策略能够将学科专业知识、良好的思想教育、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技术巧妙地应用于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奋进,建立广博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刘梅(1978-),女,吉林抚松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化学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玉东.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效益[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2]赵钦瑞.关于课堂教学效率的理论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4.

课堂提升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提升 高中化学 教学质量 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很多的教育教学理念颠覆了传统的常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开始回归学生。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情出发,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之中,由原来的被动者转变化主动者,这样才能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革新思维,创新教学模式,做到及时反思,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一、与时俱进,巧用信息技术授课

化学课程中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的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和陌生。如果我们仍然完全依靠传统的板书教学,对于一些抽象、生僻的理论,学生掌握起来难免会觉得较为困难,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而多媒体的运用则可以有效的攻克这一难题。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大多数学校也已具备了使用多媒体的条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所需的文字、数据、图像以及声音等有机的融为一体。制作成直观的教学课件,并根据课堂教学过程适时的调整内容,从多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和掌握度。对于这一点,市场上的许多软件也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如CAI课件,Authorware、Flash、 Powerpoint及“课件大师”等软件我们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软件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节约时间,将这些软件进行整合优化,再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给学生,我们所需要的教学效果也就得以实现了。当然,利用多媒体虽然有诸多益处,但是作为一项辅助工具而言,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时也不能完全依赖它,而应该恰当、适时的使用。总的来说在高中化学课堂利用多媒体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无论是在提高教学效率还是提高学生的认知宽度,甚至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方面都是有益的。

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师一定要革新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模式,探究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为学生呈现一个精彩的课堂,让学生萌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向心力,这样自然有益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任何学科的学习,前后之间必然有着一定的联系,在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中,每一单元、每一框题之间都有着前后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可以采取知识迁移的方法,从学生固有的知识出发,慢慢的导入到新授课的内容,这样课堂即连贯又顺畅,让学生在具有熟知感的基础上,产生探究意识。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中,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进行导入就是利用学生固有的知识,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这样做一方面有效的复习了往日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流畅的导入新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做到所谓的“温故而知新”。这种方法又称为复习导入法,在课堂导入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能总结前后知识的联系,通过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来引入新知识,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衔接性就非常的顺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过渡到了新授课。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化学平衡》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知识迁移功能,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进入新授课的学习。首先教师问学生:在化学中,可逆反应的概念是什么?这样的化学反应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并且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情况?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以往学习的有关可逆反应的相关知识点,然后给出对应的答案。教师就可以巧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来导入新课:“在化学可逆反应中不能完全进行,则参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是共存的。试想下,可逆反应在进行一定时间的作用后可以停止吗?那么生成物与反应物又会呈现什么样的关联性呢?如果在可逆反应中,改变一定的环境条件,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那么就认真的来跟老师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化学平衡。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相扣,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答案,这样的导入不但复习了旧知识,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展化学探究实验关键是要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维,革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要循序渐进,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其中。所以在讲授新课的时候,采用问题设疑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对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积极的作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对于化学课来说,很多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巧妙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拨动他们求知的心弦,从而导入新课。比如在学习《从铝土矿中提取铝》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故事导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19世纪中期,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拿破仑三世,珍藏着一套铝制的餐具,平时舍不得用,直到国宴时才拿出来炫耀一翻,而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门捷列夫在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表彰时,得到的却是一只铝杯,为什么拿破仑没有珍藏金制的餐具,而门捷列夫没有给奖励一只金杯呢?其实在当时铝的冶炼相当的困难,从而导致了铝的价格相当的昂贵,甚至都超过了黄金,直到1886年电解法制铝工艺的发明,才使得铝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得以迅速普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在高中阶段,化学课程的设置对于普及化学知识,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的高中生对化学课并不感兴趣,有的学生总感觉到化学课的学习内容较为复杂,变得有些抽象,在学习上非常的吃力,难度系数较高,所以导致课堂学习效果不佳,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学习效果就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要想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就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过程。在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是主体,所以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研究学情和利用学情,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资源的优势,让课堂教学呈现互动教学,教学相长的局面。

【参考文献】

课堂提升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课堂效果 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新教材中涉及范围包罗万象,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因此地理教学一向以来具有双重任务,不但要给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现代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思想,摒弃传统的“一言谈”教学模式,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由此一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已成为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实施触动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认真地去学习、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克服学习当中的困难。没有兴趣,他们在学习中将寸步难行,唉声叹气,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尤为重要的,兴趣的有否注定着学生成绩的好坏,它在学习中发挥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见,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要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境界,必须采取触动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譬如在教学《大气的热力状况》时,一开始就比较了地球和月球的极端气温。当太阳直射月球时,月球的外表温度最高达到127℃,晚上的最低温度为-183℃。可是当太阳直射地球时,被直射的区域最高温度达到50℃,晚上的极地最低气温不会超过-60℃。太阳和月亮、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相差不是很大,为什么白天和黑夜的温差却有着这样大的差别。在课堂上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对学生解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益。此问题给学生造成了很强的悬念感,让他们迫切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极大地触动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时,也可采用富有创造性的触动思维教学法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模拟成为某个农业县的县长,来规划该县的农业发展,具体计划在不同的地方发展乳牛、花卉、小麦种植等。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摆在一个主人翁的地位,让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充满了强烈的责任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进行主动地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任何科目都是和时代紧密相连的,而地理更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尤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地理课堂须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地理知识,还应教会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地理知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要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就能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而教师在课堂上更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这种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把地理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譬如,在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性质、防御方法和关联性时,可选择利用当今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四川汶川大地震――来进行分析。首先,安排学生在课前查找这次大地震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让他们互相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拨、引导、总结并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在全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安排学生查阅汶川地震的有关资料,自己也要查阅和此次地震相关的资料,做到有备而来。并且事先还要设想好学生在课堂上有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再如,“我国中部地区的崛起”战略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在高三地理的复习课上,教师一定注意高考经常选择一些热门问题作为切入点,但是热门问题并不一定是考试的要点。热点知识是高考命题选择的一个突破口,最终的目的还是通过热点问题考察地理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的地理规律,这些基本知识涵盖面积非常广泛,有能源方面的、环境方面的、人口方面的、农业方面的、工业方面的等。因此在和学生探讨热点问题时,一定要和地理教材紧密联系,不能脱离教材天马行空地随便引申。对于“中部经济发展”的热门问题应从地区的位置、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三个方面来分析,地区的位置又可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分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从聚落、人口、交通、工业、农业、文化等方面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要贯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于地区中的优势条件要大力开发,限制性的条件要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改造。

由此可见,把地理课堂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及时联系起来,不但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可让其明白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进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因人而异教学法

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种花木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培养教育人也要依据教育对象的性格特征、思想状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要求学生具备多种学习能力,而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时,要对学生实施因人而异教学法。通常情况下,男生喜欢学习自然地理,女生喜欢学习人文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诸如此类的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种注意学生差异、因人而异的教学法也是新课改的总体教学思路,是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总趋势。

四、结语

高中地理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实施上述策略,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杜宾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初探――以鲁教版地理教材为蓝本谈高中地理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9).

[2]陈义兰.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20).

[3]徐琼康,赵行英.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三种方法[J].科学资讯(教育科研),2010,(1).

课堂提升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修养;审美能力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正是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使其成为英语课堂的主角。主体参与型课堂,是结合英语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课标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要想提升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型课堂的效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转变教师角色,实现以生为主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参与型?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也要求教师一改传统的教学理念,把以往的“一言堂”转变为“群言堂”,把传统的传授变成现代的引导。具体来说,教师的角色转变要注重这样几点:

1.由说局部变成说整体

在讲解某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教师一般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先对学生提问,然后等待学生回答。倘若学生稍有片刻等待,教师往往先替学生说出一部分,以期引导学生的回答。比如,在四B下册第一单元的句型练习中,当教师提出“Who’s that ...?”的问题后,有学生举手发言时,教师总是抢先说出“He’s a ...”,仅仅让学生说出句型的后一部分(doctor/nurse/teacher ...)。从表面上看,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实是需要掌握这两个句型和学生回答的单词。但主体参与的过程应该是全方位的,练习一个句型,必须要确保练习的完整性,才能加强记忆,所以,教师应该着力实现由学生整体反馈所学的知识。

2.由教师说变成学生说

在对话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后,由于学生掌握的英语情况不尽相同,或者由于学生的心理紧张,有时学生不能很快给出答案。对此,教师心绪也易急躁,进而反复重复问题,有时甚至会出现直接给出答案,以期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记忆的方法。以这样的方法教学,学生不仅失去了一次在对话中锻炼能力的机会,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影响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二、转变学生角色,确立以生为主

参与型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也就是要充分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尊重学生参与学习,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参与学习目标的确立

学习目标是整个学习过程的起点和终点。以往的教学过程,我们更多地是由教师给学生确立好一个目标,然后由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结果,学生最终要达成什么,自己心里并不明确。只是一味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学生很难明白自己要做成何样,为什么要这样学。由此,参与型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到目标的制订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找到努力的方向和努力的结果。比如,我在“Unit 2 A telephone call”一课的教学中,我给每名学生发了一张纸,上面写着“我想学会的单词;我会运用的句型;我能唱出的歌谣……”让学生自己先根据书本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让学生对着这张学习单进行学习,学生就很容易有的放矢。

2.参与学习过程的进行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传统的学习是学生参与,但新课标指导下的学生参与更需要力求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研究。在自主的学习中提升能力,获得知识。比如,“Time”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列出时间有几种不同的形式,比如,“整点的方式、非整点的方式;没零的方式,有零的方式”等等。然后再分别进行讲解,学生很快就将各种表示时间的方式掌握了。

3.参与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和难点都是教学过程的着力点,如果学生能够找准重点和难点,就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会先问学生:“你觉得哪些地方最难理解?你觉得看似难的地方应该怎样理解?你还想知道什么?”等课堂互动情节,吸引学生参与到主动发现重点难点、化解重点难点的过程中,以此来提升课堂效率。

三、转变评价方式,实现以生为主

评价的过程是反馈的过程,也是新要求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这就从两个方面对课程评价提出了要求。结合参与型课堂的特点,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评价主体多样化

参与型课堂重在学生的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就变得更加丰富。比如,日常的评价,我们可以采取的方式有教师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应该包括同桌间学生的互评或者是班级间同学的互评。当然,如果能够让家长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2.评价目标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