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和中药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教改中,人们一直在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关于教学反思的研究也不少,有些刻意追求所谓的“反思型教师”。但对于教学质疑却关注研究德很少。事实上,我认为,教学质疑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和教学质疑内涵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精神是指教师把自己放到研究者和反思者的位置,通过对教育教学日常工作中出现的某些疑难问题的观察、分析、反思与解决,提升自己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的智慧与能力。教学反思的内容,不仅包括教师观察和反思儿童的行为,同时也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行为作为反思对象,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理念、教育哲学以及对自己过去、现在专业发展进行全程反思,进而对未来的专业发展进行规划。
(二)教学质疑的内涵
自从新教育改革以来,人们对教学反思这个词并不陌生,教学反思甚至成为一度热潮,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反思型教师”成为高端前卫上档次的称号。但大家在关注教学反思的同时,却很少人提出教师应当有教学质疑精神。质疑精神是指一种哲学观点,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认识的可能性受限于思维的局限和思维客体的不可接近性。既然对思维客体不可接近性,那么我们对思维客体的各种认识都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中提道: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也不能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教学作为知识授受和能力的培养,对知识及知识的运用的科学性,必须要有致高的追求,而质疑精神在这过程中非常重要。将质疑精神放在教学上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质疑对象,在有确切科学理论或者证据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权威、既定的包括教学知识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内的教学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质疑,并力求通过相关研究得出科学的见解,在教学中坚持科学的立场。
二、教学反思和教学质疑两者的关系及重要性
在近些年的新教改中,人们一直在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关于教学反思的研究也不少,有些刻意追求所谓的“反思型教师”。但对于教学质疑却关注研究德很少。事实上,我认为,教学质疑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教学反思。教学质疑精神也非常重要,只有在质疑的基础上,教学反思才更有效。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反思精神和教学质疑精神这两者都应该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在实际教学中,反思和质疑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质疑的反思,反思才能不囿于传统和权威;有反思的质疑,质疑才不会不偏见不片面,有根有据。教师将教学反思和教学质疑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新改革,突破传统或权威,求得进步和创新,真正意义上实现“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三、我国现阶段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和质疑的现状
虽然新教改进行了很多年,改革理念也是深入师心,但在当今中小学教师中,尤其是广大农村一线教师队伍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教学质疑精神现状却令人堪忧。在2012年一份陕西商洛市10所小学和6所中学的教师为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中显示:大部分教师都能认识到教学反思的必要性,但依然还有1.2%的教师认为无所谓或没必要;大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并不很了解,只存11.0%的教师表示非常了解;尽管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反思的必要性,但是能在教学中经常进行反思的并不多。其中还有2.7%的教师很少进行教学反思,0.8%从不进行教学反思。作为城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尚且如此,那么农村教师在这方面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教学反思在教改中被关注了很多年了,国家教育部门也在其教育政策中不断地强调并给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不少相关的培训的机会,但广大一线教师的实际的教学反思行动虽有所进步,但结果要比预想中的差很远距离。教学质疑这样一个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个教师必备素养之一,目前极少人去关注研究,有提到质疑精神的教学大都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即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的研究,却没有有关教师教学质疑精神的培养。教师教学质疑精神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问题被忽视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不可否认的是,有一个这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全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绝大多数人对国家教育体制、教育方法、教育目标、教材内容、教育知识理念、教育专家等教学方面深信不疑,上面说怎样就怎样,说教什么就教什么,从不怀疑,也不思考。教师作为人类文所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作为社会知识分子,应该是时代文明思想的引领者,现在却变成了盲从者,意识形态的传音筒,这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存亡来说,是一个可怕的问题。
四、教学反思和教学质疑精神的重要意义
教师同时具备教学反思和质疑精神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衡量一个真正称职教师品德的标准之一。在当今世界信息化、多元化、国际化急速发展的环境中,作为广大一线教师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或者提高教学反思和质疑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反思和质疑精神是时代社会发展对广大教师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因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急速发展,各种外来观念和思想纷纷涌进,多元思想并存,在权威主旋律受到冲击的同时,人们思想也在解冻觉醒。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同时,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元化进一步加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知识大爆炸的国际大环境中。但这个环境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各种知识或理念的正确性是相对的。面对鱼龙混杂的世界,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擦亮眼睛,提高教学反思和质疑能力,做出准确判断,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
(二)教师的特殊职业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教学反思和质疑精神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不同于生产、经济与政治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而教师作为教育使命的执行者,考虑的远远不仅是学生眼前取得的成绩、学生将来的发展,应该站得高些,看得远些,看到的是整个民族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发展,在人类薪火相传的队伍中,他们是从上一代文明传承者那里而不是从政治家或者经济家那里接过的文明火炬。所以他们担当历史使命是整个民族或者人类的文明发展的传承和促进,是任重而道远的。教师对传授的思想、知识、技能以及传授的方法就必须要有质的保证,而反思和质疑精神无疑是这种能力的重要构成。在外在强大制度结构的约束和不合理现实的面前,教师要在理性实践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准确判处,不拘泥于传统,不唯从于权力,不迷信于权威。“教师具备反思和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就不会简单的因为某一事物是‘旧的’而采取断然拒绝的态度,也不会因为某一事物是‘新的’而趋之若骛,新和旧完全是基于教师理性的自我思考。”。
(三)教学反思和教学质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长期以来教师的自我和教学个性淹没在固有的程序性规则之中,教师自身难以形成一种专业自觉的品质,为了避免承担可能的教学风险,很多教师采取了“防御性教学”,在入职几年后就提早进入了职业怠倦期。这对教师的职业和生活幸福感是巨大的看不见的腐蚀。而教学反思和教学质疑则给教师毫无生气的、死水一般的职业生活注入了一股鲜活气息,甚至起到了激活的作用。教学反思和质疑精神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途径,可以帮助教师在突破传统权威、打破陈规的基础上,还可以否定自己习以为常的、根深蒂固的教学假定,不断创新,不断地超越自己,成功获得发展。这对教育事业发展来说也起到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行: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我们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德育应该更多地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须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实践是道德和德育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首先是通过练习道德的美德才能获得它们;由于实行公正的行为我们才变得公正。由于实行节制和勇敢,我们才变得节制和勇敢。”所以说道德的本质是实践。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现实人的活动。人的行为是衡量道德,也是衡量道德教育的最终指标。因为对于一个人进行道德的评判,最终只有通过行为考察,只有通过他对道德要求实践状况来判定。
道德的本质是实践。德育的本质必然也是实践的。德育的实践性首先体现在德育目标在本质上是实践。品德与社会课目标归根到底要落实在学生的“德行”,只有学生践言践行了,德育目标才最终实现了。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指导学生模仿,而且更要关注在课外践行。其次,德育过程本身就是实践活动。德育活动有多种形式,既有课堂德育活动,也有课外德育活动;既有校内活动,也有校外活动。这些德育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再次,德育实践活动及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实践是学生品德评价的根本标准。学校德育工作,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将道德认知的教学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学习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实践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我国古人要求儿童养成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内外整洁的习惯,青少年时期养成“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品行,长大以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把这种远大的道德教育与儿童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的方法,对于今天的品德教育很有参考价值,必须着眼于“实学”“实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使得课程学习成为知行合一的过程。
三、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课内实践活动,将现代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原则之一,就是以认识社会为线索,由近及远。就范围来讲,从小到大,从知识层次来说,由易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每个教学内容,而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必然离不开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最终能够达到让学生逐步认识、适应、服务社会的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学生课内实践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如上网、搜寻查找、QQ平台交流,学习网页制作等。因此,重视课内实践,将现代技术和学科有机结合,是达到整个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重视社会实践,学会社会调查,讲究调查实效。
新课标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和创新精神。
在学习《安全才能回家》,除了在课内组织学生模拟表演外,同时还要在课外分组组织过马路,让学生安全文明出行,远离交通事故,这样使学生逐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适应社会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
四、对品德教学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建议
(一)坚持育人为本。品德课要由以“知识为本位”转移到“以育人为本位”的轨道上来,注意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品德教学的载体,因为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显现的,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才能张扬、提升;也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生成发展。
(二)坚持知行合一。品德教学要从道德规范只是“挂在口头上,写在书本上,尚未落实在行动上”的误区中走出来,就应当关注活动,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展示机会,去实施道德行为练习,去实现知行合一的要求。
(三)关注感受体验。德育课程的实施,不能没有体验,品德课程要提高教学实效,更不能没有体验。体验是道德内化的必要环节,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
(四)注重开发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能力须从实践来。借助多种多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创造潜能。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 中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质量低,另一方面是企业无可用之才,国内技能型人才普遍紧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矛盾的根本是人才培养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的调整与建设,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中药专业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与实践,继续坚持“依托行业、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在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进行有益尝试。经多方努力我院医学院与利君现代中药有限公司积极合作,成立了利君——渭职院中医药专家工作站,同时成立了中医药研究院。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术研发服务地方经济走出了第一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只有加强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队伍,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社会实用型人才。
一、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根据文件精神,我们在医学院中药专业进行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突出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改过程中,我们邀请了利君现代中药、医院制剂室、药检所等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共同进行教学方法研究,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岗位群及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与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包括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化学和中药制剂分析,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企业要求,设计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课程模块,以便学生根据就业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
2.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将“学中做”贯穿课堂教学。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一种具体形式。其中,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走“工学结合”之路最实在的要素。学生只有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定岗工作,实行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以实现。
在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在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技能技巧的形成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学生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形成主要还是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的。校内实训基地引入的是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块,因此通过这种真实职业环境的营造,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形成,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近3年,学院加强中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组建了中药实训中心,加强中药鉴定实训室、中药炮制实训室、中药制剂实训室、中草药提取分离实训室和中药标本馆的建设,为课堂教学的“学中做”提供了基本保障。为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及时修定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验实训学时,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改过去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脱节,教师从头到尾满堂灌的做法。将大部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融为一体,边讲理论,边做操作。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学生一边理解,一边记忆,一边操作实训,真正做到了“学中做”。这种“学中做”模式拉近了书本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拓展校企合作之路,学校企业互动双赢。
1.“订单”式培养培训。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企业根据所需人才的要求,与学院签订用人协议,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企业的职工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由学院提供培训的师资、场所,达到培训要求。
2.“校企互动式”。学院利用企业的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其生产车间成为实践教学的课堂和顶岗实习的场所。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由企业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院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学院主动为企业服务,依托利君—渭职院专家工作站,为企业员工开办技能培训班,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学院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学院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扩大合作办学规模。
3.举办企业家报告会。学院每年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5.共建学院实训基地,增强学院的实训实力。让学生感受校园的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6.依靠行业企业办学,以服务求支持。(1)加强人力资源培养与使用方面的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实训环境;(2)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也可以将自己的技师派往学校提供教学服务;(3)鼓励企业在我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与改革;(4)发展职业培训与鉴定,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后备职工培养等。
三、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为了使课程设置符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与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一起完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工作。根据专业顶层设计的思想,校企合作设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由主体部分和支撑部分组成。主体部分包括: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学制与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支撑部分包括:专业调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教学制度与条件建设、课程标准。
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原则上讲,学习领域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接,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相应工种(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本专业培养目标(核心职业能力)相对接的职业证书有:中药调剂员、中药购销员、医药商品购销员。要求毕业生95%以上能取得与专业对接的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四、教学方法改革,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做一体”,“学中做、做中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先理论讲解再集中实践”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必须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在企业中建立生产性教学实训基地,将课堂搬到生产一线,强化教学效果。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如开展中药鉴定技能大赛、中药调剂技能大赛、中药炮制技能大赛等丰富多样的专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突破校企合作的时空障碍。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的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五、建立“工学结合”中药专业教学资源库。
按照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以满足中药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教师、学生、在岗从业人员、执业药师、社会人员学习与培训的需求为出发点,依据企业、医院对中药专业及相关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内容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
1.完成中药专业资源需求调研及分析,完成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配置标准。
2.完成3门专业基础课程和4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完成教学课件、图片、视频及部分仿真软件教学的制作与上网;完成现有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案例介绍。
3.完成中药专业各类精品课程的收集与整理,并建立链接工作,加强中药专业在线测试题库的建设,建设中药专业招聘与就业服务平台。
六、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制定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的制度。强化“双师型”师资梯队的培养与建设,选拔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学历层次高且理念新的中青年骨干充实教学岗位,对专业的发展产生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制定并形成能长期良性循环的、多元化培训机制和运作模式,不断夯实人才基础。
建立“双师素质型”教师持续培养机制。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要求青年教师坚持每年不少于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实践并指导学生实习。组织教师到国内著名医药企业参加实践,顶岗锻炼,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在职教师,通过强有力的激励政策支持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职称资格、考评员资格等培训和考试,培养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三年建设期内使“双师素质型”教师比例达90%。
总之,工学结合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与社会需求、职业需求的严重脱节,是新形势下中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是高职中药专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只有科学地构建工学结合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凸显高职教学适岗、应变、创新、发展的中药专业特征,才能更好地解决中药专业教学中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雷江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人民论坛,2011.2:45.
[2]吴少华.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中国职业教育,2010,16(2):69.
[3]李蓓蓓.浅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国高校科技,2010,10(2):75.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后,吸引海外投资呈现持续迅猛发展势头,这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利用外资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10%以上,占新兴国家和地区吸引外资总额的30%以上,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外资的大量流入,增加了国内总产出、出口、税金和社会就业,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同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提高了国民和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但同时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也日渐显现:
(一)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在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中,工业和房地产公用事业占比高达80%以上,而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及科研、技术服务业合计仅占不到10%。在重点投资的第二产业中,外资大多集中于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目的在于利用廉价的当地劳动力资源优势;而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如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部门却竭力回避。结果造成只有我国的劳动力参与了国际资本循环,而没有或很少有先进技术在国内沉淀,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同化严重。同时,外商在投资区域上重点也倾斜东都沿海地区。投向东部地区的投资占85%以上,这样使得本身经济发展缓慢的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愈加迟缓,形成的发展水平地区差降低了中国工业结构的整体效益。
(二)外资对中国形成市场控制
1992年中国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后,独资企业的数量迅速超过了合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外商力图通过大规模投资取得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这种依靠巨额资金、技术投入形成的竞争优势必然导致市场垄断,如在商业零售领域的沃尔玛、家乐福等巨头,垄断营销渠道,给我国本土企业与之竞争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对中国民族工业构成难以克服的进入障碍。与此同时,相当一些外商独资企业通过价格转移等关联交易将大部分利润转移到国外,逃避在我国的税收。上述现象不但导致中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落空,而且还使外资对中国形成市场控制。
(三)技术引进出现的负效应
多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企业在吸引海外直接投资的时候,都把引进并获取对方先进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目的。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目的在很多领域并未实现。不少企业并未能通过合资,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而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反而造成了在技术上的依赖心理。原因有二:一是跨国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技术保护措施。技术开发基本在其母公司或其部分重要的区域中心进行;严格控制核心技术,能与中方共享的大多是一般操作技术,合资中的中方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最后装配工作。二是引资工作多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政府和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在引资中集中表现为“重表面轻实绩”,对技术引进有余而消化、吸收不足。
(四)其他问题
通常认为,吸引外资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但事实并不尽然。不少外资企业利用中方的销售渠道推销外国商标的产品,逐步减少直至停止使用中方商标,它们首先专门找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合作,争取控股,然后展开对中国合资方企业的品牌收购,导致原有的数十年辛苦经营创下的国内品牌流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达到培养我们自己人才的目的。但现状是,我国很多优秀人才不是进入国有企业为民族工业崛起而奋斗,而是进入了高工资、人性化管理的外企成为其中的一名白领。不少国企和高校已经成了外企免费的人员培训基地。
上述种种问题,成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总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国内企业不仅面临着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的危险,还面临着丧失本土生存空间的可能。因此,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取得应有的份额,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作为新兴开放市场的非洲,蕴涵着大量的商业机会,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二、中国实施对非洲直接投资战略的意义
针对目前我国在接受海外直接投资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内企业无疑更应“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而实施对非洲直接投资战略,能够利用非洲市场的区位优势,为中国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因此,推动有比较优势的国内产业开拓非洲市场,扩大利用国外资源,成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一)实施对非洲直接投资战略,能够利用非洲市场的区位优势,为中国经济发展培育心的增长点
非洲面积达3020万平方千米,有53个国家近8亿人口,非洲大陆农牧渔业、能源、矿产和森林等资源丰富;其中,黄金、钻石、铜、铀等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均居世界首位,有着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近年来非洲国家纷纷进行经济改革,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非洲的经济振兴将推动农业、工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取得新的发展,为境外资金到非洲投资提供广阔的机会。无疑,非洲市场相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具有很大吸引力,国际社会对非洲的关注和重视日趋增加,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在非洲开展业务。近年来中非的经贸合作,显示出了蓬勃的发展潜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非洲市场的区位优势,建立中国经济的双向循环机制,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大力开拓非洲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南京市溧水区中医院(检验科),江苏南京 211200
[摘要] 目的 分析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重要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200例需行免疫检验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患者入院顺序将其编号,单号为对照组(n=100),双号为观察组(n=100)。对照组行常规免疫检验,观察组行全程质控免疫检验;对比两组免疫指标变异指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FP、CEA、Ca199及Ca125指标平均变异指数更低(P<0.01)。结论 全程质控免疫检测可提高免疫检测结果准确性及可靠性,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可靠依据。
[
关键词 ] 免疫检验;质量控制;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4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170-02
免疫检验系临床常见检查方法。免疫检验是疾病的预警信号,也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然而,临床上,免疫检验实施过程十分复杂,极易产生误差,影响临床检验结果。这就要求临床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过硬的操作技术,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免疫检验结果的影响。免疫检验属临床常规检查,是临床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疾病诊疗具有重要意义。现今,随社会不断发展,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对临床检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提高免疫检验质量,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是需要临床检验人员不断探索的重要命题。国内外许多研究指出,细致、严格的质量控制可提高临床免疫检验准确性[1-2]。本文,选取我院200例需行免疫检验的患者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实行全程质控免疫检测,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200例需行免疫检验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患者入院顺序将其编号,单号为对照组(n=100),双号为观察组(n=100)。对照组中,男80例,女20例;年龄34~66岁,平均年龄为(44.35±7.68)岁;其中,AFP(甲胎蛋白)32份,Ca125 14份,Ca199 25份,CEA(癌胚抗原)29份。观察组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为(44.47±7.53)岁;其中,AFP 33份,Ca125 15份,Ca19926份,CEA 26份。两组年龄、性别、免疫检验种类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备可比性。
1.2 检验方法
200份血清标本均采用ECLLA(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检验仪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全自动)及其配套试剂。两组均严格按照分析仪说明书规程进行检验。
对照组行常规免疫检验;观察组行全程质控免疫检验,具体如下。
1.2.1 分析前质控 分析前阶段主要包括:检验的具体要求,患者准备,标本采集及运送等。相关调查表明,约75%的实验误差为分析前误差[3]。由此可见,分析前质控是全程质控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分析前质控制度,对提高免疫检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①标本采集及送检。分析前标本采集涉及医院各个科室,影响因素繁多,涉及人员较广,极易出现误差。相关研究表明,护理工作不细致,是60%分析前误差的主要原因[4]。由此可见,检验科人员应加强与临床医师及护士的沟通,采用发放宣传资料、讲座等方式,增进医护人员对检验工作的了解,增强医护人员规范化检验的意识。此外,医院管理层应制定标本采集及送检制度,从制度上规范报告申请,标本采集、运送及保管等一系列临床活动,优化临床检验过程。②建立标本拒收制度。对于条形码不完整、出现溶血等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检验科人员应拒收,并详细记录标本不合格原因、科室、送检人员及检查项目等信息。特殊情况下,若必须对不合格样本进行检验,则应在检验报告单上详细标注相关信息,以此提醒临床医师注意。
1.2.2 分析中质控 ①选择合理的评估及检测方法。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并注意其实用性。合理选择分析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5]。②熟练规范操作。定期组织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实验室人员技术过硬,减少人为因素对免疫检验结果的影响。③严格室内质控。室内质控是控制及监测实验室日常工作准确度,提高临床检验质量的重要保证。定期维修、养护实验室的仪器及设备,以确保仪器功能正常,减少误差发生;此外,还应定期检查实验室物品、药品及试剂。④失控情况的处理。操作过程中,一旦出现失控情况,应立即停止样本检测工作,仔细查找失控原因。重新测定样本,确认失控是偶然误差还是人为因素;若重新检测结果不在正常范围内,需再次进行测定;若检测结果仍不在正常范围内,则说明需要检测仪器;仪器校对后,若结果还是不在正常范围内,则应联系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处理;与此同时,操作员应认真分析失控原因,详细填写报告单。
1.2.3 分析后质控 ①认真确认检测结果。注意室内项目检测,认真对比同一申请者的同一项目,认真观察同一天的检测项目。检验人员应注意实验室当天室内检验结果,确认室内质控合格后,方可填写检验报告。此外,检验人员还应注意保存原始测控数据。②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检验人员应虚心听取临床医师的建议,积极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对于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的情况,应认真分析原因。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AFP、CEA及Ca199等免疫指标的平均变异指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FP、CEA、Ca199及Ca125指标平均变异指数更低(P<0.01),详见表1。
3讨论
近些年来,随检验医学和免疫学的不断发展,免疫检验已经成为临床诊疗的重要依据。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临床疾病的诊疗及患者预后情况。免疫检验具有检验内容繁杂,检验程序繁琐的特点,检验结果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为确保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实施全面免疫检验质控制度势在必行。
综合相关报道及临床经验,可将影响免疫检验的因素分为外源性干扰因素及内源性干扰因素两大类[6]。内源性干扰因素主要为:补体,类风湿因子,交叉反应物质及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高浓度)等。若标本中含有内源性干扰因素,可通过稀释标本的方法来减低干扰因素对免疫检验结果的影响。外源性干扰因素主要包括:标本凝固不全,标本储存时间过久,标本污染及标本溶血等。细致、严格的质量控制可减少外源性干扰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提高临床免疫检验准确性。相关研究指出,样本检验前质量,检验仪器,检验技术及检验结果的分析均可影响临床检验结果。因此,若想确保检验结果真实、可靠,应进行全程化、全方位的免疫检验质控,以规范免疫检验流程。
本文,对照组行常规免疫检验;观察组行全程质控免疫检验,即分析前质控(健全标本采集及送检制度、建立标本拒收制度等),分析中质控(选择合理的评估及检测方法、熟练规范操作、严格室内质控、失控情况的处理等),分析后质控(认真确认检测结果,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AFP、CEA、Ca199及Ca125指标平均变异指数更低(P<0.01),并且检测分数据更加的精准,由此可见,全程质控可有效提高免疫检测准确性,检测数据可靠。
综上所述,全程质控免疫检测可提高免疫检测结果准确性及可靠性,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准确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郑赫.74例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评价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192-193.
[2] 陶小美.临床免疫检验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大家健康,2014,8(4):64.
[3] 王军.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0):4735-4736.
[4] 鲁石,贺宇.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30):70-71.
[5] 帅奉飞.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786-787.
[6] 马洪滨,王晗,刘立明,等.质量控制在临床免疫检验中的作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4):114-115.
(收稿日期:2014-06-21)
·编读往来·
论文写作技巧——题名
1.题名应以准确、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一般不设副题名。一般不超过20字。
2.题名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等,也不应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