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固定资产要素

固定资产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固定资产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固定资产要素

固定资产要素范文第1篇

从理论上讲,加速折旧有两种含义:一是固定资产折旧在较短的预计使用年限内摊销;二是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摊销较多的折旧,而在后期摊销较少的折旧。通常所说的加速折旧更多地是指后者而不是前者,所以有人又把加速折旧称为递减折旧。这种折旧方法有两种显著特点:其一,在开始几年中提取的折旧率高于后几年,其后每年递减。这并不影响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内提取的折旧总额,只是在不同年度提取的折旧额有明显差别;其二,开始几年的利润和税金可能减少,但以后逐渐增多,并不影响折旧年限中利润和税金的累计总额,只是利润和税金在不同时间上的配置有所差别而已。

实行加速折旧的理由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行加速折旧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一种充满竞争的经济,公司迫于市场而不得不把许多设备和机器提前报废,这就会形成大量的无形损耗。减少以致避免这种无形损耗给公司带来损失的惟一方法,就是加速折旧。采取加速折旧,不仅使公司避免损失,还可以尽快收回资金,使公司有充足的资金购置或开发新型设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司发展的后劲。加速折旧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且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加速折旧一方面使折旧费用尽快进入成本,分散了风险;另一方面又使费用尽快转化为资产,增强了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因而促进了市场经济风险机制的形成。

二、实行加速折旧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走向世界市场的需要

目前,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大都采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详细情况列示如下:

美国: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英国:主要采用余额递减法,机器设备最高折旧率25%;

澳大利亚:采取高折旧率,大多数固定资产年标准折旧率为20%~33%;

日本:允许选择直线法,机器设备年标准折旧率10%;允许选择余额递减法,机器设备折旧率20.6%,经政府批准可加提折旧34%~55%.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西方主要国家大多采用加速折旧法,即使不使用这种方法的国家,其固定资产折旧率尤其是机器设备的折旧率也大大高于我国目前的水平。由于我国的折旧方法和折旧率目前尚未与国际接轨,必然影响我国商品的竞争能力,不利于走向世界市场。实行加速折旧,是我国经济体制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必要步骤。

三、加速折旧较好地体现了会计准则中的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有利于完善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

固定资产在其投入使用的初期,生产效率较高,能给公司带来较多的收入,因而在这个时期应多提些折旧。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延长,其效率逐渐降低,产生的收入相应减少,与其相对应提取的折旧就应减少。这样做,完全符合收入与其相应成本、费用的配比原则。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它要求公司的会计核算在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的条件下,应充分估计可能承担的损失和风险,并力争将其减少到最低程度。因而加速折旧的实施,可以使投入的资金更快地收回,这样能减少甚至杜绝公司的损失。

四、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能减轻公司所得税负,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

采用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使用早期多提折旧,增加了当期的成本费用,相应也减少了收益,从而减轻了公司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这也就是说用加速折旧法延迟了所得税的交纳时间,从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角度考虑,为公司争得了一定时期的无利息贷款,对于一些税负过高的公司来说,部分也缓解了资金供应紧张的矛盾,有利于公司设备的更新改造,同时降低了筹资成本,这对公司是十分有利的。

加速折旧要求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公司要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加速折旧对公司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公司能够提前收回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投资,加快设备更新改造步伐,提高经济效益,也可减少和较快地弥补公司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发生的价值损失;另一方面,在最初几年提取折旧较多,必然使产品成本较高,利润相对减少,使公司的短期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因此,加速折旧对公司有利又有弊。当前,我国的公司具备了实行加速折旧所要求的条件。因此,力争尽快在更多的公司中试行加速折旧。加速折旧还要求国家财政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加速折旧对国家财政也有两方面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可能减少收入,这是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存在的矛盾。通过加速折旧,提高劳动生产率,正是使财政走出困境的一条重要出路。

综上所述,在我国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有其可行性,也有其必要性。通过折旧方法的改变,可以使众多的不赢利公司、亏损公司甚至走向破产的资不抵债的公司重逢生路,走出低谷,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王兴旺。谈固定资产折旧时间[J].财会月刊,2004,(10)。

固定资产要素范文第2篇

1协同创新概念分析

协同创新是一种分享机制,多数在企业内部形成,这个机制主要包含的知识内容主要是思想、专业技能以及一些技术,这种技术最大特点是单个独立的创新主体具有同样的目标、前进动力,这些主体进行沟通交流等等,依靠信息技术平台的资源进行多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其共同目标。下面我们来深刻具体地探讨下这个词汇的含义,协同创新有效地汇聚资源与要素,各个创新主体间需要突破间隔壁垒,将各自主体的人才、资本与信息技术等要素释放并结合在一起,激发各自的活力,从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式的关键与核心是大学企业研究机构这要素,一些政府金融机构与一些非营利性组织作为辅助要素形成多元主体互动的创新管理模式,各个主体间的深入合作与整合资源,将会产生巨大的优势特点:第一个就是整体性,他将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系统的目标功能等统一并表现出来;第二个特点就是动态性,这个协同创新的系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各个主体如企业、大学、政府以及研究机构等等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开展的创新组织模式,将各自的资源优势结合互补在一起,推动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协作共同开展科技及资产管理活动将此作为新范式。

2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2.1购置资产环节缺少控制机制高校固定资产在购置时缺少有效地控制,高校资产管理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资产档案不完善不健全,高校对资产的真实家底并不清楚,因此很容易出现账单与真实情况不符合的现象;另外高校花费钱财购置一些高校固定资产,预算部门强调的是控制与分配经费,解决存量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对既有的资产存量缺少了解与掌握。因此高校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有关主要部门掌握信息与实际信息之间存在误差,对实际既有的固定资产存量了解比较片面,真实情况不了解,很容易出现重复购置,或者是购置一些实际用途不大的资产。

2.2固定资产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高校管理固定资产方式应该采取归口管理方式,各个部门各司其职,高校仪器设备归设备管理部门管理,高校的桌椅家具等由后勤部门管理,高校的各种期刊杂志等等由图书馆管理等等,不同部门各自担负起各自的职能,但是不同职能部门又是由不同校领导分别管理的,这样就造成了多头管理固定资产的局面,缺少统一协调的管理,形成混乱的多头管理局面,最后甚至形成无人管甚至是无法管的局面,严重阻碍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

2.3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高校购置的固定资产使用一般情况下效率都比较低,资产使用不充分,因此资产闲置起来,资产的购置、使用与处理三方面都会出现这些问题,另外高校所购置的产品或者是服务与实际价值并不是非常相符,给国有固定资产造成了损失;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损坏或者是丢失情况;资产处理环节中,因为采用多种渠道处理,从而流失了资产,或者是资产处理方式不当,例如低价出售,或者是没有到报废期的对其进行提前报废等等。

2.4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技术已经进入了社会应用的各个领域与方面,信息化管理已经进入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新手段管理方式下,更加重视的是计算机系统的统计功能与数据管理,但是忽视了固定资产的正常业务流程,没有对其进行很好控制。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主体单位之间是独立的,缺少公用系统,信息也无法做到共享,因此沟通交流也就缺少了,很容易就出现相互排斥状况。多数高校在管理固定资产时,分不清主次,这样管理人员的精力就很容易被分散,重要资产变化与内容也就不能及时详细地了解,资产管理的效率也就随之降低。

2.5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比较淡薄高校一般对科研工作都比较重视,对资产管理比较轻视,并且长期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高校领导重点关注的是高校教育,忽视了高校资产管理这方面的工作。高校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多数也不是专业出身,在管理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忽视或者是轻视资产心理,没有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执行,对违规违章行为没有及时禁止与处罚,没有尽好自己的责任,高校原来制定的规章制度失去了规范约束作用。

3协同创新概念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具体实践应用

3.1构建专业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高校固定资产多头管理的局面与问题应该及时地解决,应该实施统一的国有资产统一管理机制,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以及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高校应该采取以下管理措施:高校内部组织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校长担任主任,跟随管理委员会相应的还要设置固定资产管理处,另外还要设置非常具体的管理处与管理部门,例如设备处、后勤处以及基建处等等。这些专业管理部门需要派专人进行专职固定地管理,不仅要管理固定资产实物,还要管理其价值,高校的财务处长归口负责处理财务监督,以上的这些管理部门与领导需要集中起来,积极进行合作交流,并选派一个分校长进行统一领导与管理。协同创新有效地汇聚资源与要素,各个创新主体间需要突破间隔壁垒,将各自主体的人才、资本与信息技术等要素释放并结合在一起,激发各自的活力,从而实现深度合作,基于协同创新的这个含义,应该聚集高校有关部门人才与资源,构建一个专业化创新性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3.2重视投资决策,做好预算管理工作高校固定资产决策制度建设工作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固定资产管理处与相应的各个归口管理部门一同形成固定资产决策小组,按照高校规则、资金花费需求与资产的存储情况等因素分析重大固定资产,对投资资产详细地分析,这些事实依据就是高校固定资产决策的重要依据。高校领导应该同学校其他负责人进行沟通商量,将资金应该投入到那些安全效益高的领域,避免资金花费在重复购置与成本过高的资产上,将资产预算与资产处置工作协调配合好,进行合理地匹配,统一资产配置管理与财务预算,形成一种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框架体系,构建完善的增量资产,建立有效配置与增量预算机制。高校开展正式的预算编制工作时,对其资产情况要有一个全面了解,在一定基础上进行过资产预算的编制。投资决策工作的开展必须使多方参与进去,整合资源并进行深度合作,做出多方共赢的投资决策,实现共同的目标。

3.3固定资产实行区别有偿使用制度高校固定资产需要分们别类进行区别化管理,有偿使用制度也要区别实行,非经营性资产应该采取行政管理方式,高校的行政办公楼与教学楼等都是一些固定的资产,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因此对这些资产需要采取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对于那些准经营性固定资产,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应该使用基金管理方式,这些工作使用的是公共产品属性的东西,高校的技术产品研发需要这些资产,高校花费投资之后也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高校对此最好也是采用基金管理方式;采用市场化管理方式管理经营性资产,采用这种方式管理时,应该与一些企业进行商讨,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共赢。高校现在采用的多是多种形式下的校办产业,具有明显的市场经济特点与性质,管理应该采取市场经济导向方式,确保固定资产的升值与保值。

3.4做好账目管理的协同机制高校会计编制工作中很容易出现一些账目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情况,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应该将账目与实物管理结合起来,以往高校的各部门各自单独地管理其资产,单独地管理效率与质量都是非常低下的,现在应该本着协同创新精神,高校各个资产管理部门应该既独立有合作,各部门之间开展有效的信息传递与沟通,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点。高校应将资产实物与价值形态协调统一起来,并定期核对资产价值与资产实物形态,编制出固定资产的余额调节表格,将账项与账物不符合的地方找出来,编制新报表。除此之外,固定资产损耗也应该算入折旧费用中,合理地核算成本,评价资产的使用效率。

4结语

固定资产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

 

1.在单位实施固定资产的具体方式

1.1岗位分工控制

1.1.1分清产权关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产权不明晰导致的责任界定模糊是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弱化的最根本原因,所以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必须分清产权关系,明确责任范围,将责任细化、落实到单位直至个人。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对达到标准起点的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编号、登记入账。

1.1.2要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要求,合理设计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在兼顾运营效率的同时形成一整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预算编审、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各单位应当配备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单位对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定期进行岗位轮换。

1.1.3对于一个固定资产业务的全过程不得由同单位的一部门或个人全负责。

1.2授权批准控制

1.2.1将所有固定资产业务都纳入授权批准的范围;将固定资产业务的相关人员分为审批人和经办人,并明确审批人和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1.2.2应根据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

1.2.3应规定每一类固定资产业务的审批程序,以便按程序办理审批,经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的情况发生。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固定资产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1.2.4规定被授权人在履行权力时应对哪些方面负责,应避免责任不清的情况出现。

1.3预算控制

预算制度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通常,大中型企业应编制旨在预测与控制固定资产增减和合理运用资金的年度预算;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根据事业发展规划和经费预算,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研究编制年度购建计划(拟购建资产的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额度)。小规模企业即使没有正规的预算,对固定资产的购建也要事先加以计划。

1.4购建控制

购建固定资产由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及使用部门共同参与论证、招标等环节的工作。对大、中型购建项目宜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政府采购除外);零星采购实行双人采购制。固定资产购建活动中,要建立必要的合同管理制度、法律咨询制度、严格签定并依法履行合同。基建项目的竣工决算要经过中介机构审核并出具报告。

1.5验收控制

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参加,根据不同的取得方式(包括:外购、自行建造、接受捐赠、外单位调入等),将实物与购货合同、供应商的发货单及捐赠方等提供的有关凭据、资料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方可办理验收手续,出具验收报告(验收单);财会人员根据验收单及时登账。对经营性租入、借用、代管的固定资产,应设立备查登记簿专门登记,验收时相关部门和财务部门必须明确固定资产的产权归属,如检查房屋产权证、车辆行车(运营)证等权属证明文件,对于权属不清的固定资产需及时补办相关手续或专门提供依据,经明确后方可验收入账。

自建工程,当建造的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根据工程预算、造价或工程实际成本等,按估计的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作调整。

1.6保险控制

为防范和控制固定资产的意外风险,单位应建立健全资产投保制度。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下,选择合适种类的保险。单位必须首先明确投保固定资产的范围和标准,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等拟定投保方案,经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批准后办理单位手续。

1.7(七)转移使用控制

各个业务部门获得使用固定资产的授权后,向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提出固定资产转移申请,之后进行有关的固定资产出库业务。管理人员要把握好核对环节,即对准备出库的固定资产数量、规格、使用部门等要素进行核对,防止出现错误。其次是固定资产出库登记制度,即每一项固定资产的出库业务都要登记使用部门名称、固定资产转移时间等要素。固定资产使用完毕后,使用部门和仓库管理部门交接固定资产要有记录,以及固定资产转移入库要有记录和责任人交接要有记录。。

认真做好固定资产折旧、减值等相关会计核算。。折旧费用按规定计算,固定资产记账员在每月对折旧费用的变动作出分析。

2.进行执法检查和监督并建立奖惩制度

单位当建立健全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单位实施固定资产的具体方式进行检查和监督检查,把固有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监督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单位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建立单位固定资产保值考核奖惩制度、领导干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使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落到实处。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作为组织部门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单位法人与部门负责人签订《资产管理责任书》,促使单位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管好固定资产的重要性,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

单位设计良好并运行有效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可合理保证单位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固定资产流失。

固定资产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院财务 会计制度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不足

1.固定资产核算

(1)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后没有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当前《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按账面价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大型修缮。其实质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反映在“专用基金――修购基金”里,但没有设置相应的“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以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和累计提取修购基金(累计折旧)。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

(2)未达到固定规定标准的耐用物资管理混乱。当前《医院财务制度》固定资产的标准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使用期限是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按这个固定资产标准,医院购买的大批家具办公桌等物资,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的标准,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那小批或单独购买的家具办公桌等物资就可不作固定资产管理。这就造成家具办公桌等有些是固定资产,有些又不是固定资产,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

(3)为改善就医环境而进行的门诊楼、住院病房等固定资产装修应允许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逐步提高,医院除了提供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还要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医院一些门诊楼,住院病房大多是十多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旧建筑物,固定资产原值较低,对其装修不属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展项目,按当前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其装修费是不能增加固定资产原值的,这就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4)没有设置“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科目,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有些原来贵重的医疗设备仪器已明显减值。如果这些实际上已经发生减值的固定资产,还按购置时确认的原值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那固定资产价值明显失真,有违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原则。

2.医院会计报表欠缺现金流量表

当前医院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情况表等,而作为经济活动规模巨大的医院,有的每年现金流量多达10亿元以上,医院会计报表体系中缺少了反映医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情况的重要报表现金流量表,使医院会计报表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医院的经济活动。

二、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对策

1.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

针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后没有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建议医院会计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具体核算办法参照企业会计制度。

2.建议医院会计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核算医院门诊楼、住院病房装修维护费用

针对医院门诊楼、住院病房装修不属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项目,按当前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其装修费是不能增加固定资产核算,确保固定资产真实性。

比如现行企业财务制度规定: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资产必须是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在这两条标准中,恰恰缺少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作为资产必须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因此,开办费、待处理财产损失、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价值的存货、技术上已经淘汰的设备、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且不能取得投资收益甚至是造成投资损失的对外投资、已经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的无形资产等,按照现行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均确认为资产,由此导致企业资产不实,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失去应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建议参照《企业会计标准――固定资产》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因此建议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以反映因固定资产装修而增加的价值,保证固定资产价值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3.应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建议医院会计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办法,增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固定资产减值时借记“其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4.建议医院会计报表增设现金流量表以反映医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情况。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要素范文第5篇

一、支出会计要素定义的缺陷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又称财务报表要素,其定义是否准确,关系到事业单位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要素确认就是把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和确认标准的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正式记录会计记录以及财务报表的过程。美国FASB认为确认一个项目及有关的信息,应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的确认标准,而且应该在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两个前提下予以确认。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的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这个定义是基于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的。在事业单位筹资渠道多元化,业务复杂化的现在,原有支出要素定义不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一)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事业单位除了国家财政补助收入外,为自身的发展,必然从其他渠道筹措资金,而这部分筹集的资金作为社会资源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市场竞争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促使事业单位必须按照成本-效益原则来配置和管理有限的资源,由于收付实现制基础下会计信息不够全面、准确、真实和透明,无法适应以产出和结果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必然影响外部资本的进入,也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不利于利益主体进行决策

《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认为通用财务报表目的尤其应该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且从不同方面表现主体对其受托资源的经管责任。由于事业单位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支出纳入核算,不能及时、完整地反映营运业绩,相应的债权与债务也不确认,导致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不真实,使许多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信息无法提供给信息使用者。在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下,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夸大了可支配的经济资源,导致一些利益主体在制定有关资源配置的经济决策和评估决策时,从决策有用的观点来看,会导致决策失误。

(三)无法客观地进行支出与收入在会计期间的配比

由于事业单位支出按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没有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造成年度之间收支规模波动较大,不利于评价收支结余的性质,且其反映的财务成果易于被管理当局操纵,使财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一贯性。

(四)无法反映事业单位债务利息及效益的“代际公平”。

由于事业单位自身筹资能力有限,为满足自身的发展,向银行融资,但是由于事业单位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原则,无法记录和确认“隐性债务”和债务所产生的效益的问题,造成了相同会计期间的权力与责任的不相匹配,即本届领导班子举借的债务或已经发生的支出可能并不由本届领导偿还或支付,而是转嫁给了以后的领导班子,从而不能客观、全面、综合的评价和考核领导班子的绩效,违反了“代际公平”原则,不利于防范财务风险。

(五)不能真实地评价和考核事业单位的财务受托责任。

事业单位侧重于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的核算,对于使用财政性资金形成的庞大的固定资产及使用情况、举借债务的使用及还本付息情况、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披露较少。收付实现制以资金的耗费和损失来确认支出,造成成本核算的不完整,不利与对事业单位的运行绩效进行考评。

(六)不利于行业之间的横向比较。

事业单位采用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采取的却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由于会计要素的定义和记账基础不同,使行业之间的比较失去可比性。

(七)不利于会计学科的发展

会计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会计体系中会计要素定义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折旧会计、人力资源核算、衍生工具的产生都对事业单位的收付实现制基础和支出要素的定义提出了挑战。

(八)与会计实务之间存在矛盾

1、计提专用基金的问题。按照会计准则、FASB、IASC关于费用及损失要素的特征是:一是形式上表现为资产流出或流失,最终导致资源的减少;二是最终导致净资产/权益的减少。而事业单位计提修购基金、勤工助学基金、奖贷基金,既没有资金的流出或流失,净资产/权益也没有减少,只不过是一方面在支出增加的同时,同时增加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只有在事业单位的专用基金发生耗费时,才会导致资金的流出或损失。提取专用基金并没有发生资金的耗费及损失,也不符合收付实现制原则,因此不能构成事业单位的支出。

2、基本建设支出的问题。事业会计准则在支出要素定义将用于基本建设的支出单独列出并明确本建设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列入基本建设计划,用国家建设资金或自筹资金安排的固定资产新建、扩建和改建形成的支出,这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两套账的原因。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支出管理中却没有将基本建设支出纳入支出范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将除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金安排自筹基本建设,其所筹集并转存建设银行的资金纳入结转自筹基建支出中进行核算。定义口径的不一致造成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不统一。从另一种含义上看:结转自筹基建只不过是将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金转存建设银行而已,完全是货币资金在不同的账务体系中循环,并没有发生资金耗费或损失,应该说不符合确认支出要素的定义,并不是真正的支出。

3、与财政体制改革的有关规定不相符。1998年我国实行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以来,以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为目标的财政体制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上述财政体制的改革也使事业会计制度核算的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有的会计要素定义及会计记账基础面临新的挑战。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事业单位预算内的资金支付只是一种额度的减少或者说是虚拟价值的流动,并没有资产流出或流失。此外,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出现了采购环节与付款环节的脱节,导致货物已经到达但是发票账单还没有到达的情况或货款已经支付但货物尚未到达的情况,在付款方式也存在一次付款、分期付款、预留保修金等尾款,如果按传统的支出要素定义和收付实现制来确认支出的话,根本无法处理。

4、接受捐赠资产处理的。按照事业单位准则规定:其他收入反映事业单位接受捐赠未限定用途的财物。事业会计制度规定在接受固定资产捐赠,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这样处理的话是不完整的,因为没有反映事业单位接受的捐赠收入。此外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在收到固定资产捐赠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其他收入-捐赠收入,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这样处理的话,虽然事业单位的接受捐赠的收入完整反映出来,但是支出却是虚增的,因为并没有发生资金耗费及损失,不符合支出要素的可定义性。

5、经营性业务的问题。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按照财政部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解释是: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不存在收付实现制的“支出”问题,故没有设置预算会计中的“支出”要素。但是事业单位由于业务活动的多样化、复杂化,非独立核算单位的经营活动实际上与的生产经营业务没有实质区别,应进行成本核算,为准确反映和考核当期经营活动成果,应参照企业财务制度,按收入与成本匹配的原则,将当期经营活动的收支项目进行配比。但是现行事业单位经营支出核算也是按照事业支出的口径列报,而且事业单位支出会计要素仅对收付实现制的支出要素进行了定义,而权责发生制的经营性业务支出还是套用收付实现制的支出要素。此外由于事业单位需要交纳事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如果用现行支出要素定义,那么事业单位的纳税调整工作量相当大。

6、投资亏损问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转让债券投资以及到期兑付债券本息,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实收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其他收入”科目。实际上投资亏损应该属于事业单位开展其他活动所发生的资金损失,将其作为冲减其他收入处理应该是不适当的。

7、利息支出的问题。事业单位的利息支出只有在实际发生时列为支出,但是在事业账上反映的利息支出费用化处理,而在建设单位反映的借款利息却可以资本化处理,同样用于固定资产建设的利息因为会计处理的不同导致不同的结果。

8、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问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支出费用化处理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不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初始价值,无法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净值,无法反映受托事业单位的资产保全责任,其存在的弊端是:一是价值背离。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远。二是虚增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按原值反映,没有体现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虚增了资产总量。三是成本不完整。事业单位在购置无形资产时,借记“无形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应一次记入“事业支出”,贷级“无形资产”科目,事业单位购入或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投入使用的月份一次性摊销记入事业支出科目,从投入使用的月份起资产负债表无形资产金额为零,但实际情况是无形资产的价值较大,使用期限较长,则会造成严重的账实不符。这种核算应该是与收付实现制基础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无形资产应在收益期内分期摊销,摊销借记“经营支出”,贷记“无形资产”科目。不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同时导致账外资产的形成,不利于无形资产的管理。实行内部成本管理的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无形资产仅仅反映其摊余价值。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同属于长期资产,但是无形资产的核算却相差较大。而且2007年即将实行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购置支出在基本建设支出类下的其他基本建设支出款和其他资本性支出类下的其他资本性支出中核算,摊销应该如何处理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9、年终负结余的问题。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收入减去支出的不足部分由事业单位的事业基金进行弥补,但是事业基金不够弥补的情况下,由于事业基金一般不允许出现负数,因此很多事业单位将部分已经发生资金耗费和损失的支出转为挂帐处理,但是这样不符合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原则和支出要素定义的。

二、支出会计要素定义的修正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要素无论是从外延还是内涵来看,都无法满足现有事业单位日益复杂的业务需求,因此,应该对事业会计支出要素进行修正。

(一)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融合到事业会计要素的定义中去。

1997年新修订的第一号国际会计准则的《财务报表列报》认为:“通用财务报表的目的是提供有助于广大使用者进行决策的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财务报表还应反映企业管理部门对受托资源保管工作的结果。”事业会计支出要素定义应突破原来传统的受托责任观和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适当引进权责发生制基础,这样的话,才能为事业会计的提供进一步的支持,既可以满足事业单位受托责任,也可以提供决策有关的信息。

(二)对支出要素进行修正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96年发表的第六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财务报表的要素》、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1987年年的《会计概念公告》、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1998年的《财务会计概念》确认的费用要素同时适用于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对费用要素的定义: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表现为因资产的流出、资产消耗或是发生负债而引起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与权益参与者的分配有关的权益减少。因此,应将支出会计要素改为费用会计要素,并将其定义为:特定单位在报告期内经济利益或服务潜力的减少,表现为导致净资产的减少的资产流出、耗费或负债的增加,但不包括与分配给所有者有关权益的减少。

1、李玉菊.张秋生.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会计要素.会计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