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银行电子化建设在走过十几年的艰苦历程之后,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信息化时代。与过去相比明显的变化是:IT应用已经从技术导向型变成业务导向型。也就是说,银行信息化所关注的话题已经从过去通过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变成提高经济效益。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银行最缺的已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如何应用技术推动业务创新的经验和能力。所以,金融IT咨询服务市场开始逐步升温,正成为银行信息化发展的新热点。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第三梯队”, 一方面,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影响,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差别较大,信息化建设状况参差不齐,借助专业金融IT咨询公司为自己梳理和规划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其规模小、区域性强、一级法人管理等特征,决定了其业务发展的可控性更强,操作更灵活。所以,借助专业金融IT咨询公司为自己的信息化建设“量身定做”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二、数据集中与应用整合依然是热点
实施数据大集中,能够带来领先的科技平台,并由此带动管理提升,带动业务发展。银行可以节约IT投资的总成本,集中力量开发、推广适应新格局的应用软件,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开发的现象发生。同时,数据大集中能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资金营运的效率,有效地改善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
三、支持中间业务创新将成为亮点
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普及、发达,特别是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大大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实体经营发展模式向与虚拟的网络经营发展模式并存转变。
四、网上银行及其内容建设成为发展重点
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中国银行业在网上银行的发展上明显处于劣势。网上银行发展起步较晚,业务品种单一,缺乏综合竞争能力。不过,正是由于存在以上的不足与问题,才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为城市商业银行重新定位创造了条件,所以网上银行建设,尤其是内容建设将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经营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城市商业银行起源及发展历程
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当时设立的目的是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铺路搭桥。从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全国各地的城市信用社达到了5000多家,但信用社形式的发展逐渐显现出了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金融主管部门对城市信用社进行整顿,化解地方金融风险。1995年9月国务院决定,为了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将中心城市及发达地区城市信用社、城市内农村信用社及金融服务社在清产合资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地方财政、所在城市的企事业单位、居民投资入股等方式组建城市合作社[1]。同年,深圳城市合作银行的成立,成为了我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但直到1998年,城市合作银行才全面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2005年的到来,可以说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宣布,对于满足各方面监管要求的,并且达到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水平及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银监会将逐步允许跨区域经营。
2011年3月起,监管层开始持审慎的态度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银行近年来纷纷跨区域扩张所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阻碍
(一)政府支持力度小
城市商业银行不同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它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地方政府是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党政主管机关和做大股东而存在的。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城市商业银行这一金融资源促进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地方经济服务;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置换、剥离不良资产、注资等各种方式,使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得到了有效地补充,弥补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不良贷款率下降,盈利水平得以大幅提升。
(二)盲目扩张带来的人才、管理、能力、技术手段跟不上
城市商业银行的扩张有一部分是源于地方政府的驱动。地方政府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掌控者,将这一金融机构作为自身政绩的一部分,因此希望其做大做强,希望它能通过更名、跨区域、上市等方法赢得更多利益。这种趋势使得许多城市商业银行走上了盲目扩张之路。
(三)经营同质化严重,失去特色竞争力
目前我国城商行经营管理、盈利能力、风险控制等均呈现趋同化的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式粗犷、风险控制能力不强、金融产品匮乏、盈利模式单一、服务渠道狭窄、文化影响有限。
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对策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已成功实现跨区发展的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阻碍,但通过一些对策调整,不仅能解决这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还能进一步提升经营绩效。
(一)明确市场定位
在市场定位时,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小银行,实力无法与其他银行相提并论,因此可以在定位时注重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走感情战;也可以突出其数量优势,将自身定位为更贴近居民生活的社区银行,为老百姓在办理普通业务时提供更简洁、高效的服务,避免到大银行办理业务的复杂程序。市场定位成功,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源,成为一种有力的营销手段[2]。
(二)改变管理模式
跨区域银行是一种在母城设有总部的银行,其在异地的管理机构属于一级法人二级管理,不同于同城分支机构的直属管理模式。异地分支机构的设立,使得总行的管理半径和管理链条被拉长、总行分行间的职能不能划分清晰,难以管理。这就需要对城商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明确总行分行之间的架构问题。
在管理改革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明晰总分行的主要职责,将经营权下移。其次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先试点改革,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进到全面发展中。最后是稳健的原则,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稳定的团队、人员和客户资源对长期发展来说也十分重要。
(三)保持自身特色,走差异化路线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在单一城市里发展,因此带有浓重的地域特色。跨区域发展后,城市商业银行仍应该保持自身的特色,将自己的文化特色、制度特色、品牌特色等,充分复制到异地分支机构中,在众多其他银行中形成自己的鲜明个性,赢得异地政府的信赖。
(四)淡化行政色彩,完善管理结构
我国的商业银行都处于政府的管控和监督之下,城市商业银行更是被作为地方政府增加政绩的一个工具,因此其跨区域扩张的背后很多是受到地方政府的驱使,这种行政化经营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实力不断增强,原有的地方政府管理体系在未来可能会难以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必须进行金融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因此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民营化进程十分必要[3]。
(五)注重风险防范
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是城市银行跨区域发展中成本和风险都较大的一种方式。除了要面对高准入条件及一些其他进入壁垒外,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展业务,要面对不同的城市文化和客户群体,除了自身实力外,适应能力也格外重要。因此无论是银行本身还是行业监管者,都必须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谢绍荣.我国城市银行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河海大学,2007-1.
[2]张望.我国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问题.上海金融,2010(05):89-92.
Abstract:At present, our country's city Commercial bank's cross region management development, becomes one kind of trend of the times.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has analyzed the inferiority which and the risk city firm's present situation, business model, behind the cross region are near, finally has given the present stage city firm cross-region development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the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跨区域经营 发展战略
Key word:City Commercial bank cross region management developmental strategy
引言
上海银行宁波分行2006年4月26日成立,这是我国首家实现跨省(市)设立异地分行的城商行。银监会在2007年提出,城商行只要达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标准,资产规模较大,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等一定的基础条件,就能够跨区域经营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现状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数目截至2009年7月共有142家,其中23家在华北地区,18家在东北地区,36家在华东地区,32家在中南地区,21家在西南地区,12家在西北地区。根据目前发展历程的常规路径,城商行跨区域经营一般采取先跨县、再跨市、再跨经济区域,最后跨全国发展,循序渐进的实现跨区域经营。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可采取的方式有:合并重组、收购兼并和自我。
(1)合并重组。重组是指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时将原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划分和结构调整,经过合并、分立等方式,将企业资产和组织重新组合和设置。狭义的资产重组仅仅指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划分和重组,广义的资产重组还包括企业机构和人员的设置与重组、业务机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
(2)收购兼并。兼并(Merge)通常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它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并取得对这些企业决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
(3)自我提升。这种方式不借助政府等外力,一般是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并且这种提升达到了或超过了一个标准。这种标准由监管部门《风险评级体系》或《内部指引》制定。报经银监会,通过审查批准后,即可实现城商行的跨区域经营。
三、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劣势与风险
(1)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困难
由于多数中小企业为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很少具备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所以不规范的财务报表、不具合法性的财务报告等现象比较普遍。
(2)风险增大
初到新的城市,跨区域发展的城商行将面临全新的市场和全新的金融环境,由于地理基础和历史基础的丧失,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缺乏了原有的信息优势。所以,比原先更大的信用风险将会被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所面临。
(3)人才制约
城商行跨区域经营初期时,人才缺乏问题严峻。从人才积累的数量,以及吸引人才的自身品牌能力,还有能够把握全局的管理人员、了解当地企业、当地市场和需求的信贷人员,这些方面城商行都存在很大的短缺与障碍,而这个障碍也阻止了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
(4)科技水平不高
尽管城商行科技水平相对自身而言,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科技水平不高,尤显不足的是在科技信息系统建设的配套方面。跨区域经营后,物理地点的多元化,使得其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强。
(5)外资银行的冲击
外资银行没法与垄断了将近70%的存贷款和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工农中建相比。所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中小银行,城商银行。
(6)发展模式跟风现象严重
自从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等银行跨区域经营取得成功后,许多城商行都纷纷效仿跨区域发展经营。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肯定有一些城商行在追逐潮流,而忽视了自身的发展特点。其次,跨区域发展战略基本一致。
四、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战略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总体来说应该加强业务合作,创建统一品牌,使得可以用同一标准衡量城市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1)首先从基础做起,内控制度建设要统一、科技电子化建设要统一、业务标准、业务凭证、信息披露都要统一,这样做会使社会信誉度不高的劣势得到改善,行与行之间相互,共同拓展业务空间也得到提高。
(2)现在属地管理制在各城市商业银行得到实行。这导致交流与合作在同属一个省的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和跨省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比较少。可以采取横向并购,组建集团的思路策略,拓宽客户的来源。
(3)当城商行靠自身实现规模扩充难度很大,在异地设分行加剧竞争,恶化本土的生存环境时,应更注重单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
(4)在跨区域经营的初期,城商行应将经营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上,并且与会计事务所合作,对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进行全面调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根据市场新动向,积极创新金融新产品,为社会提供专业、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
(5)扩大市场份额,这是针对与外资银行进行竞争时的关键。这同时可以增强城商行自身的资产实力。
(6)合理规划符合自身发展的经营区域。经济、政策和文化环境、客户群体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服务需求,所以不同的城商行应该结合自身的现状,创新和整合,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戴芸 “圈地”的风险和盲区―论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J].中国商界,2009.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银行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法
一、前言
城市商业银行的历史溯源决定了其本身存在着内在缺陷,为适应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目前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而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很好地反映了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是最具综合性的银行绩效评价指标。因此,对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其效率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次,从微观层面来看,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可以正确评价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从而可以作为政府监管部门评价各城市商业银行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本文将引用国外当前广泛应用的商业银行效率评价方法,即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二、方法介绍
DEA三阶段模型运用在对城市商业银行效率的评价中,该模型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结合起来,既保留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优点,又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弥补了数据包络方法的缺陷,即能同时调整环境变量与随机干扰项等因素的影响,将银行置于相同的平台下来衡量其效率,以期望得到更为科学、准确的城市商业银行效率评价结果。
三、模型的结果与分析
为了最大限度的反映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状况,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24家城市商业银行2006-2010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具体见下表5-1:
表5-1 全样本城市商业银行
本文采用原始的城市商业银行投入与产出变量数据,应用DEA三阶段方法,利用DEAFrontier.xla软件求得2006-2010年全样本城市商业银行的三种效率值――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具体结果见下表5-2:
表5-2 2006-2010年全样本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分析结果
图5-1 2006-2012全样本城市商业银行效率趋势图
从表5-2我们可以看出,全部样本城市商业银行在样本期内具有相对较高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说明这些城市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而且,从表5-2和图5-1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全样本城市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2006-2010年呈现先下降而后逐年上升的趋势。通过分析各年效率值,可知,纯技术效率从2008年到2010年提高了5.3%,规模效率从2008年到2010年提高了11.5%,所以在这期间城市商业银行技术效率的提高更主要的是由于规模效率的改善。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不管是技术效率,还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相比较于2006年都下降了。
四、结论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一定的无效率,出现该现象主要是由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低效所导致,相对而言,后者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而,城市商业银行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优化业务结构和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健华.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DEA方法及1997-2001年效率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J]2003(3)
[2]赵旭.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J],2006
关键词:银行业 监管现状 发展趋势
一、我国对银行业监管的现状
1.利率政策
我国利率改革的方式是明确的,即渐进、有序,原则上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明确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利率市场的起步较晚,从1996年开放同业拆借利率开始,此后又开放了银行间债券利率。2000年开放了外币利率(小额外币存款除外),2004年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至今也尚未形成基准利率体系,自然也没有简单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期权和期货。这使得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差距。
2.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即城市商业银行不能跨区域经营。《城市商业银行暂行管理办法》第6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在地级以城市设定,一个城市只能设立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第二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主要为本市中小企业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务。
分析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是清理整顿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与此同时还承担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重担。城市商业银行人员素质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风险高度集中。这是监管政策明文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不允许跨区经营的背景。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商行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城商行提出了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跨区域发展的要求。对此,银监会与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并达成共识,城市商业银行完全可以走出城市。2009年4月,银监会调整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准入政策。规定中小商业银行的机构发展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不再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分行和支行设定统一的营运资金要求,从而实现了基本上统一监管标准,实施同质同类监管。
3.混业经营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最初期,我国金融业并不是分业经营的。当时,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比如,交通银行和太平洋保险就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来金融业出现了一些混乱情况,当时一种主流的看法认为这些混乱来自于混业经营,因此就逐渐把金融业务切分开来;同时在立法上加以保证,形成了一种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1995年通过并于2003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的相关思路
我们正处于一个金融市场迅速创新、竞争不断加剧的年代。这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银行业法规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监管部门应当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明确相关政策法律改革调整思路,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调整金融市场主体关系的主导性法律制度。首当其冲的即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法律制度的调整。这些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银行业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剥离不良资产,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风险控制、财务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由于进行市场主体制度设计过程中主要按照政府意志展开改革,而未按照私法原理明确主体权利与义务,导致体制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改革在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未来几年,法律需要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出资人制度、股东权利与义务、股东行为约束、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在深刻理清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作出科学明晰的规定,在私法层面明确银行在市场中的商事主体地位,保护其自治权利,维护市场对于市场主体的选择和对于金融资源的配置。
建设开放性市场准入制度,培育多层次金融市场主体。银行业是有限持牌的行业,我国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这是完全必要和合理的。但过高的准入门槛也容易导致市场垄断,我国现有金融机构之间在服务方式上、组织构架上、经营模式上、服务对象上、产品设计上、业务流程上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同质化情况严重,供给动力不足。因此,如何实现经济的平等性是今后中国银行业法律制度完善的重要方面。作为国际政府管理的长期趋势,放松管制对于银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丰富可以使优质资本进入银行业,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实力;另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可以提供不同的产品,实现服务多样化,从而解决金融市场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