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动性资产的特点

流动性资产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流动性资产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流动性资产的特点

流动性资产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覆盖率 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 期限错配 利率债

巴塞尔委员会及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

流动性管理的主要规定

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美许多国家的银行虽然达到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但仍未能抵御危机。随着市场迅速逆转,一些银行流动性急剧消失进而陷入经营困境。为此,巴塞尔委员会于2008年9月《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准则》,建立了流动性风险监管制度框架,并于2010年9月《巴塞尔协议Ⅲ》,首次将流动性风险监管提升到与资本监管同等重要的位置。《巴塞尔协议Ⅲ》中的《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检测的国际框架》建立了统一的国际监管标准,设定了流动性监管的两个量化指标,即短期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LCR)和长期监管指标――净稳定融资比例(Net Stable Funding Ratio ,NSFR)。

流动性覆盖比率(LCR)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够在银行监管机构规定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满足未来至少30天的流动性需求。作为LCR 的补充,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主要引导银行减少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从而满足各类表内外业务对稳定资金的需求。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各成员国在 2015年至2019年实施逐年递增的过渡期政策,由于NSFR的适用性及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考察,该指标待经过进一步讨论修订后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

2014年2月,我国银监会正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并于3月1日正式实施,引入流动性覆盖率(LCR)作为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适用于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对于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外国银行分行以及资产规模小于2000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不适用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政策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在2018年底前达到100%。在过渡期内,应当在2014年底、2015年底、2016年底及2017年底前分别达到60%、70%、80%、90%。2015年12月,银监会《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信息披露办法》,指出在2017年前,高级法银行1要披露季内三个月末数值的简单算术平均值,自2017年起,披露季内每日数值的简单算术平均值,并同时披露计算该平均值所依据的每日数值的个数。此外,实施高级法银行还应当披露与流动性覆盖率有关的定性信息,包括流动性覆盖率的季内及跨季变化情况、流动性覆盖率计算中的各构成要素对流动性覆盖率的影响、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构成情况等。对于其他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按照财务报告的频率和并表口径,在财务报告中或官方网站上披露流动性覆盖率及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的期末数值。未按照要求进行信息披露的商业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其限期整改,并视情形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采取监管措施或者实施行政处罚。

LCR的计算方式及主要交易对LCR的影响

流动性覆盖率(LCR) 是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 天内的现金净流出(net cash outflow)之比,具体计算公式为:

(一) LCR分子: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

根据银监会2015年9月的修订后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以HQLA表示)是指在流动性覆盖率所设定的压力情景下,能够通过出售或抵(质)押方式,在无损失或极小损失的情况下在金融市场快速变现的各类资产。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由一级资产和二级资产构成,其中一级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压力条件下可动用的央行准备金和风险权重为零的证券。二级资产由2A资产和2B资产构成。2A级资产主要包括评级AA-及以上的非金融公司债、评级AA-及以上的不是由银行自身或其附属机构发行的担保债券和风险权重为20%的证券;2B级资产主要包括评级为BBB-至A+的非金融公司债。一级资产计入合格流动性资产时的折算率为100%;2A级资产的折算率为85%;2B级资产的折算率为50%。在比重上,二级资产的总额占比不能超过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的40%,2B级资产占比不能超过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的15%。

《巴塞尔协议Ⅲ》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和普通股也纳入了2B级资产,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所公布的2B级资产并未计入住房抵押证券和普通股。笔者结合监管政策和市场业务,对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进行了梳理(见图1)。

图1 LCR分子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构成

资料来源:银监会、Wind资讯、中金公司研究

(二)LCR分母:未来30日的净现金流出

现金净流出量是指在流动性覆盖率所设定的压力情景下,未来30天的预期现金流出总量与预期现金流入总量的差额(以NCOF表示)。

1.未来30日的预期现金流出总量

预期现金流出总量是在流动性覆盖率所设定的压力情景下,相关负债和表外项目余额与其预计流失率或提取率2的乘积之和。根据稳定性的不同,不同负债在计入时给予的折算率也相应有所区分。总体来看,从存款角度,流出折算率由低至高排序为:零售存款、中小企业存款、有业务关系的运营存款(清算、托管等)、无业务关系的金融机构存款。笔者对未来30天的现金流出分项进行了梳理(见图2)。

图2 未来30日现金流出分项

注:定期存款或同业存放虽然规定的到期日在30天以后,但由于可以提前支取,因此也要计算相应的折算率。

资料来源:银监会、Wind资讯、中金公司研究

2.未来30日的预期现金流入总量

现金流入反映未来30天内所产生的契约性现金流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逆回购和证券借入、正常履约的协议性流入(主要是贷款及同业资产业务)和其他现金流入。

逆回购与证券借入反映机构在买断式和质押式逆回购与证券借入业务中融出的资金和融入的证券价值,逆回购交易中需要区分是买断式还是质押式,买断式回购交易需要区分抵押品的资产划分,不同的资产适用于不同的折算率。质押式回购统一折算率为100%。押品用于再抵押统一折算率为0%。

完全正常履约主要包括贷款、拆借的归还、存放同业到期、投资性工具、可提取的其他银行的承诺等。金融机构相关的现金流入需要额外区分业务关系,零售、企业存款、国家、多边银行和公共部门实体的折算率均为50%。央行的现金流入折算率是100%。到期证券投资是指持仓债券恰好在一个月内到期的金额。

(三)不同交易类型LCR指标的影响

目前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主要包括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同业拆借和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总结来看,机构间资金往来交易对LCR的影响需要区分交易的期限、是否含抵押券以及交易对手是否为央行。总体而言,30天以内的资金融出对LCR的影响小于30天以上的资金融出;担保性资金流出对LCR的影响小于无担保性资金融出;交易对手为央行对LCR的影响小于交易对手为同业金融机构,具体总结如下(见图3)。

图3 不同交易对LCR指标的影响

资料来源:银监会、中金公司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LCR考核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LCR考核总体情况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披露的2015年末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数据,有58家商业银行因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而纳入LCR考核,包含五大行、邮储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1家城商行、9家农商行。2016年底纳入LCR考核的商业银行新增5~10家。以偏保守的增速估计,预计2017年或新增5~10家城商行或农商行纳入LCR考核。加上因地方监管需要而纳入考核的商业银行,估计目前实际纳入LCR考核的银行数量在100家左右。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未来将有更多银行加入LCR考核行列。

从我国现阶段上市商业银行披露的LCR来看,五大行整体接近120%或超过120%,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的LCR仅略高于80%,特别是城商行平均水平明显低于100%的标准值。按照监管要求,中小型银行需在2017年底、2018年底将其LCR逐步提升至90%、100%。

(二)我国部分商业银行LCR偏低的原因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LCR偏低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同业负债,期限错配较为突出。比如股份制银行的资金利用率高而流动性相对较弱,且同业负债一般都支撑着同业资产,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较为严重;同时,负债端对同业业务的依赖也较大,又由于同业负债本身不稳定,在LCR的计算中折算率较高,从而导致其本身的流动性覆盖能力较弱。二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特点导致LCR偏低,即贷款占比较高而债券占比偏低,收益权等占比较高而利率债占比偏低,贷款不能计入高流动性资产中。尤其是国有大行持有贷款在其总资产占比超过50%,股份制银行传统证券投资中应收款项类资产占比较高,其中以各类受益权、信用、非标等资产为主,而其持有到期、可供出售、交易的债券总量较少。非标类资产类似于贷款,不能计入LCR计算的高流动性资产中,使得LCR分子偏低,进而LCR偏低。

LCR考核的影响分析

(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巴塞尔委员会推出的流动性监管框架和一系列标准,旨在实现银行自给自足,纠正对批发市场同业拆借资金和集团资金的过度依赖等问题。流动性监管标准的加强,将压缩部分商业银行在短期负债和长期资产之间的套利空间,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回归传统的业务模式。虽然强化流动性监管标准可能对银行体系盈利产生影响,但将有利于提高存款人利益保障程度。基于上文对我国商业银行LCR偏低的原因分析,在LCR及其他流动性考核下,商业银行可能会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增大LCR计算公式的分子:对高流动性资产需求增加

按照规定,我国国债、央票、政策性金融债等债券可按市值的100%计入优质流动性储备资产,AA-级以上工商企业债券(即非金融机构债)可按市值的85%计入优质流动性储备资产。因此,流动性覆盖率较低的国内中小银行可能会增加对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地方债的配置。同时,为了限制银行相互持债,《巴塞尔协议Ⅲ》规定商业银行债(包括CD)不属于优质流动性储备资产,这可能会抑制其市场需求,对商业银行债的发行和流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2.减少LCR计算公式的分母:提高资金的稳定性,以长期融资替代短期融资来降低未来30天资金净流出,一般存款的争夺更为激烈

《巴塞尔协议Ⅲ》对个人和小企业存款设置的到期流失率较低(5%~10%),大中型企业存款略高(20%~40%),而同业负债(存款和拆入)所设定的流失率最高(25%~100%);通过限制同业负债的规模、占比、用途,进而相应降低商业银行吸收同业负债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个人存款稳定性优于中小企业存款及金融机构存款,可能促使大中型银行加大对个人存款业务的争夺,也意味着商业银行传统的吸储压力与竞争加剧。由于定期存款可能提前支取而不能计入长期稳定负债,相比之下,活期存款由于成本更低可能更受银行追捧。此外,不可提前支取的大额存单由于稳定性好,也是很好的负债工具,因此越来越多的银行更加积极地发行大额存单。

3.降低期限错配: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及流动性管理成本上升,流动性定价需更加精细化

由于流动性指标受限,商业银行可以借助同业存单等同业产品来调节(发行1个月以上的同业存单可以提高发行银行的LCR),将同业存单在LCR较低的银行与LCR较高的银行之间交易,并通过同业存单产品发行成本的变化来对流动性进行定价。这也就意味着 LCR考核所引发的流动性溢价可以纳入内部定价中,有助于完善不同流动性产品的区别定价,提高商业银行发展流动性、节约型业务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说,LCR考核对于银行产品设计和偏好及其分行内部定价竞争会有一定影响。

(二)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1.不利于当下流动性次中心的网状结构,容易导致考核时点的流动性冲击或缺口

现阶段我国回购市场中最主要的回购方式是质押式回购,融出方收到质押券不能算作分子HQLA,在30天以内的质押式回购融出情况下:一是对于本身有头寸融出的机构而言,如果LCR的分子分母同时减少,那么 LCR大于100%银行的LCR会小幅提高,而LCR小于100%银行的LCR会小幅下降。二是对于先融入后融出的机构而言,LCR的分子分母会同时下降,这一过程会导致LCR低于100%银行的LCR下降。考虑到现阶段我国银行间资金拆借有二级中间商的网状模式特点,即大行融出资金给中型银行,中型银行作为中间商再融出资金给中小银行或非银机构,在此过程中中间商银行的LCR会下降,从而不利于流动性的传导,因此中间商银行在季末融入融出的意愿较弱,容易导致流动性冲击。

2.LCR可以通过同业存单或回购交易来调节,但因考核从严而定价更高

LCR考核目的在于提高流动性覆盖率。从负债端的角度看,零售客户、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其他非金融机构的存款折算率是逐步增加的,有助于中小银行减少对批发性融资的依赖。实际业务中,银行可以通过发行1个月以上的同业存单或债券提高自身的LCR,即可以通过存单或回购在资金富余银行与资金紧张银行之间买卖/转移,从而达到阶段性提高LCR的目的,但需要滚动发行。

从同业存单发行的角度看,现阶段同业存单有较多优势:一是计入应付债券,无需缴准;二是相比于同业存款,不存在提前支取问题;三是相比于零售存款,批发性融资效率较高;四是目前尚未纳入同业负债口径,不受127号文同业负债不能超过总负债1/3规定的约束。因此,同业存单深受融资银行(发行人)的喜爱,是中小银行及部分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利器(相当于从大行借入准备金)。从LCR计算的角度看,商业银行可以用同业存单替换同业存放(同业存放计入分母流出可降低LCR),有助于提高LCR指标,因而未来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发行意愿较强,且银行有动力把同业存放转化为同业存单。

从同业存单持有的角度看,虽然同业存单流动性好、收益性较高、不太用担心违约,深受投资者喜爱,但受制于流动性考核从严,如不考虑价格因素,持有意愿本身或许会下降:一是由于同业存单不计入HQLA,对于商业银行持有人而言,持有同业存单不如一般的债券更不如利率债;二是货币市场基金因同业存单不可提前支取且市值计价,对其持有偏好转向保守。

从整体来看,未来同业存单的发行意愿较强,但持有意愿或将下降,将影响同业存单的供需进而体现在其发行利率上;而同业存放发行意愿下降,但持有意愿或小幅上升。此外,如果未来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并且按照《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要求纳入监管之后,负债端的同业存放向同业存单的转化或将更为显著。

3. 同业业务期限错配受挤压,影响同业链条的扩张,中小

银行减少对批发性融资的依赖

实施LCR考核之后,由货币基金、同业存单所衍生出的一些同业套利模式也将受到影响。比如套作同业理财、委外和债券,从同业存单到同业理财、再到债券,一般情况下,每个环节都存在正利差,因而银行有动机发行同业存单去购买同业理财,在同业理财规模增加之后也会增加对债券的配置需求,这也是过去同业理财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而对于一些同业业务较多的银行而言,传统的同业业务采用期限错配,即借短买长,比如借入短期资金去支撑一个月以上的资产,从而会降低LCR。因此,LCR的考核也会使其同业业务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空间受限(见图4)。

图4 同业业务链条

4. HQLA存在缺口,对高流动性的利率债形成一定利好

伴随着我国LCR考核指标的不断提升(未来将从80%逐步提升至100%)、更多中小银行因规模超过2000亿元而被纳入考核,以及监管方面更加重视流动性考核,上市银行(主要是股份制银行)的HQLA缺口较大,若以100%要求,HQLA缺口近万亿元;城商行、农商行因其经营结构原因,LCR考核压力差异加大,有的相对轻松、有的压力较大,合计的HQLA缺口在千亿元的量级。

基于对国内上市银行中全国性银行的静态测算,若要满足LCR考核,则我国上市银行的HQLA缺口约在5000亿~10000亿元,如果不降低分母,相应需要增加分子中高流动性资产的规模。2017年LCR标准从80%提升至90%,那么股份制银行2017年将有2000亿~3000亿元的HQLA缺口。由于高级法银行2017年起由季末考核变为季度内日均考核,大型银行或将因此收紧回购尤其是信用拆借资金的融出,股份制银行高流动性资产的缺口或将小幅扩大。由于2018年LCR考核指标将从2016年季度末时点的80%提升至季度内日均简均的100%,若用现在的口径静态测算,对应的HQLA缺口将扩大至6000亿~10000亿元。五大行尽管现阶段LCR均值在120%~130%的区间,但由于LCR的考核更为严格,叠加2018年即将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因此也会强化持有HQLA。

城商行、农商行中HQLA缺口的差异较大,主要由于不同机构对同业业务的依赖度和资产稳定性不同。对于那些依赖同业业务扩张的机构来说,LCR考核压力将会较大,也要求其分子端增加对高流动性资产的配置。但对于那些资产规模相对较小,且业务较为均衡的机构来说,LCR考核压力并不大。因此,总体上城商行、农商行的HQLA缺口相对较小,大约在几千亿元。

面对HQLA缺口,商业银行一方面增加HQLA配置,即增加类资产、类资产,如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地方债等。而同业资产因为不计入LCR分子,对LCR考核没有帮助,甚至占用资产配置额度,并且也是近期监管的重点,预计同业资产后续的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从整体来看,LCR旨在保障商业银行在严重压力环境下,有足够的无担保的高流动性资产以覆盖未来30天的现金净流出需求,避免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流动性风险积聚情况发生。由于现阶段部分银行流动性在未来标准提高后达标存在一定困难,因而考核从严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资产配置、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以及流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可能对债券市场资产配置产生影响。

注:

1.高级法银行是指经银监会批准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银行。目前我国实施高级法的银行主要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

流动性资产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管理;监管;指标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制度框架概述

中国银监会结合《巴塞尔协议Ⅲ》和国情,对现行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进行了充实和完善,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办法》提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定性要求,促进我国银行业建立全方位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体系,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此外,《办法》构建了多维度、多情景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监测体系及工具。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满足资产增长或其他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既可能来自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他类别风险向流动性风险的转化,也可能来自市场流动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负面影响,即由于外部融资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及时以合理价格变现或抵押资产以获得流动性支持。

《办法》中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这部分的内容构成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确保资产负债错配程度保持在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内、具有多元化和稳定的负债、具有与自身流动性风险水平相适应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并具备充分的外部市场融资能力。制定有效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商业银行应当具有与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相适应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确保其满足压力情景下的支付结算和资金流出需要。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1.健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2.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3.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应当包括完整的现金流测算和分析框架,能有效计量、监测和控制现金流缺口4.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办法》中的“流动性风险监管”这部分的内容构成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和监测体系的整体框架。“流动性风险监管”规定了四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贷存比和流动性比例。提出了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框架及工具,明确了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方法和手段。《办法》最后是四个附则。

二、借鉴巴塞尔协议提出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定量标准

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从而构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全面框架.在强化资本监管标准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的两个定量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

引入的流动性监管框架将着重解决金融危机中凸显的资本流动性问题。主要涉及有两个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NSFR)。两个比率的计算都涉及对不同类型的资金来源进行分类、分层,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的换算,以更为准确地反映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情况。流动性覆盖率衡量银行是否拥有足够的优质流动性资源来提高银行应对短期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净稳定资金比率衡量银行是否运用更加稳定、持久和结构化的融资渠道来提高其在较长时期内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四大指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四大指标

1.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覆盖率是确保商业银行在设定的严重流动性压力情景下,能够保持充足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并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来满足未来30日的流动性需求。其计算公式为:

优质流动性资产是指满足本《办法》规定的基本特征,在无损失或极小损失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快速变现的资产。流动性覆盖率的标准不低于100%,其意义:确保单个银行能够将变现无障碍且优质的资产保持在可以通过变现来满足30天期限的流动性需求。

2.净稳定资金比例。净稳定资金比例目的是引导商业银行减少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满足各类表内外业务对稳定资金的需求。其计算公式为:

可用的稳定资金是指在持续压力情景下,能确保在1年内都可作为稳定资金来源的权益类和负债类资金。所需的稳定资金等于商业银行各类资产或表外风险暴露项目与相应的稳定资金需求系数乘积之和,稳定资金需求系数是指各类资产或表外风险暴露项目需要由稳定资金支持的价值占比。商业银行的净稳定资金比例应当不低于100%,其意义:用于度量银行较长期限内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对其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

3.存贷比。存贷比计算公式为:

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应当不高于75%。

4.流动性比例。流动性比例计算公式为: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应当不低于25%。

(二) 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框架及工具

《办法》提出了涵盖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情况、负债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及市场流动性等多个维度的流动性风险分析和监测框架及工具。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构建多情景、多方法、多币种和多时间跨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控和监测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即监测工具主要有:流动性缺口;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比例;最大十家存款客户存款比例;最大十家同业融入比例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率。

流动性缺口是指以合同到期日为基础,按特定方法测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外有关项目未来一定期限的现金流量,并将现金流入与流出相减获得的差额。流动性缺口率是指未来一定期限内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与同期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的比例。核心负债比例是指商业银行中长期、较为稳定的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最大十家存款客户存款比例是指商业银行前十大存款客户存款合计余额占各项存款的比例。最大十家同业融入比例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同业拆借、同业存放和卖出回购款项等业务从最大十家同业机构交易对手处获得的资金来源占总负债的比例。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率是指对某种重要币种表内外项目单独计算的流动性覆盖率,主要用以监测商业银行重要币种的短期流动性风险水平。重要币种是指以该币种计价的负债占商业银行负债总额5%以上的货币。

(三)新监管标准的特点

1.监管指标结合国内外,监管对象标准一致

监管指标结合国内外,既引入国际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又保留了符合国情的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主要监控的是银行短期的流动性风险,而净稳定融资比例则关注长期流动性风险。”银监会国际部主任范文仲曾表示,“银监会参照国际上新的流动性要求,引入这两个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同时,保留了以前跟中国国情吻合的监管指标,比如说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多维度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中外资银行监管要求相结合,标准一致。此次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加强了对外资银行流动性自足能力的监管。《办法》统一了对中外资银行具有共性的流动性风险监管要求,以建立覆盖中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完整制度框架,同时针对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特殊性做出了一些规定。此外,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境经营和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办法》还进一步强调了银行集团的并表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并规定对重要币种应单独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

2.扩大流动性监管的风险覆盖面,加强全面的风险管控能力

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两项指标区别于传统的流动性比例、净流动性资产和资本金等传统概念,新指标计算几乎涉及资产负债表内外业务的各个方面对资金流变动的潜在影响。

净稳定融资比例主要用于保障各种衍生品、表外风险暴露和业务的融资至少具有与它们流动性风险状况相匹配的能够满足最低限额的稳定资金来源。目的是防止银行在市场繁荣、流动性充裕时期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鼓励其对表内外资产流动性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3.前瞻性分析;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

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是达到独立又互补的两个监管指标,前者要求在压力情境下,银行的流动性能够至少坚持30天,后者要求银行一年以内可用的稳定资金大于需要的稳定资金,反映了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匹配程度。前者可以加强银行短期流动性管理,避免出现流动性危机,后者则可鼓励银行未雨绸缪,减少短期融资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提高监管措施的有效性。

关于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及工具全面已经阐述。

为了缓冲上述两个指标对银行的冲击,监管当局设定了宽限期,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13年底前达到流动性覆盖率的监管标准,2016年底前达到净稳定融资比例的监管标准。日前,新上任的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需健全科学的流动性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存贷款指标日均考核要求,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加强对国际流动性新监管指标的理解和应用,切实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检测的国际框架.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3]finance.省略(新浪财经).

流动性资产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产流动性 资本结构 权重矩阵

资本结构是影响公司资本成本、收益分配的重要问题,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是复杂的,资产流动性则是众多学者研究讨论得出的影响资本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资产流动性与企业的资本结构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特征。同时,资本结构的状况会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而资产流动性会影响企业的收益,并最终影响企业的财务行为。因此,研究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资产流动性进行较为准确的测量,建立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的关系模型,不仅有助于建立和完善资产流动性理论,而且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财务行为的合理性。

一、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国内外现有的关于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之间相关性关系的研究结论中,存在着很大分歧。最早开始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关系研究的是Keynes(1930),他认为当企业融资成本过高或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发行的债券容易被低估时,管理层往往选择持有更多的现金或保持更多的流动性资产,即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存在负相关关系。

Myers和Majluf(1984),Opler(1999),Dittmar(2003)依次运用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和财务科层模型(Financial Hierarchy Model)对公司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当企业持有较多的现金和流动资产时意味着其资产负债率较低的结论。De Angelo和Wruck(2001)则认为,高的流动性资产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去偿付未来的债务利息。在发生财务危机时,管理层能够变卖流动资产偿还债务,从而为其控制权不受债权人干预赢得更多的时间。按照这种解释,企业的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应该正相关。Williamson(1988)从融资成本的角度阐释了资产流动性对资本结构的正向影响。Kim(1998)、Benmelech(2004)也都以特定的行业或资产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的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正相关。

徐冬和冼国明在扩展Brander-Lewis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寡占、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时指出,无形资产较多的公司会进行更多的债务融资。李青原、彭飞、彭小微(2008)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1-2005年的公开财务报表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流动性与公司资本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资产流动性显著负相关。

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对不成熟性,以及制造业上市公司自身盈利能力较差、拥有大量非流动性资产等特点,提出研究假设: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选取2007-201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的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样本期间被冠以ST、*ST、PT称号和数据缺失异常的公司后,最后选定638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所有数据均来自新浪财经、巨潮资讯网站和国泰安数据库,所用分析工具为SPSS 13.0以及Excel电子表格。

(三)资产流动性指标的建立

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的财务指标有多种,包括流动比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较为流行的几种方法包括基于资产交易额变化所建立的流动性指标、主因子分析法等,综合目前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本文尝试建立构建测算资产流动性的新指标。

以制造业上市公司2003-2005年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的历史数据为基础,计算二级行业的各项资产周转率,并建立二级细分行业与各项资产周转率的权重矩阵,最后将权重赋予到相应的上市公司2007-2010年的各项周转率上,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制造业下二级行业的资产流动性。

新测算方法构建的资产流动性指标克服了我国证券市场资产交易额数据不易收集的缺点,充分重视了行业内部的企业差异,将制造业又根据一定的行业分类准则分为九个不同的行业。并且考虑资产结构因素,使用2003-2005年上市公司对应的历史数据计算并建立了行业与各项资产比率的权重矩阵,充分参考了目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传统的周转率指标上进行了一定的优化。

以上矩阵表示的是2003年至2005年间制造业下各行业的流动比率与各项周转率的相对权重矩阵。

行分别表示制造业下细分的9个二级行业,包括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木材家具、造纸印刷、石化塑胶、电子、金属非金属、机械制造、医药生物和其他,列分别为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

最终,构建的流动性指标如下:

(四)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具体的指标定义见表1:

综上,回归方程为

上式中α代表等式中的常数项,βi 为回归系数,(i = 1,2,3,4,5),代表等式中的系数项,ε代表残差项,INDn代表虚拟变量,在本文中是行业虚拟变量,其余符号如上所述。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是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了解到2007-2010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资产流动性、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和股权集中度的整体情况。

从表2的描述性统计中看到,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0年资产负债率的均值约为48.82%,而2007年至2009年的均值是49.95%,说明2010年略有下降,负债水平略为好转。但从最小的1.1%到最大的88.66%,可以看出不同公司间的资本结构差异比较大,从侧面反映了各行业对资产负债结构采取的政策不同,这表示有必要对公司所属年度及行业进行控制。而第三行各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均值0.0910和标准差0.0001,相比于别的方法例如用动态现金产生速度或者传统的流动性测量的结果(均值和方差分别为0.0001和0.0002),表明流动性指标的新测量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衡量各公司间的差异。另外,从表中还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当低,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到10%,这与经济发展趋势大体相符,2010年以前可能是受金融危机波及的经济不景气所影响。同时表2还显示出我国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占了整个上市公司股权的60%左右,股权集中度有逐年降低趋势。从股权结构的比例可以看出,中国的资本市场股权较为集中,表明尽管我国股市正在进行着较大的改革,但是股权结构的完善仍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进一步加大股市的流通性很有必要。

(二)相关性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之间的关系,需要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3给出的是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结果。

由表中相关系数一列可知,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显著负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179,显著性水平为0.049,表明基于新测算方法的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的相关性关系符合假设。在引入的几个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为0.362。股权集中度与资本结构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是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03。公司的盈利能力似乎并未对资本结构造成显著影响,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不足0.1。以上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初步证实了资本结构与资产流动性负相关的假设。但这仅是一个相关性分析,不能排除变量间可能存在内生性关系,只能说明资本结构的变动方向与资产流动性的变动方向相反,模型假设初步被验证。对于资产流动性能否真正影响资本结构以及影响程度大小,整个模型在统计上是否显著等问题,相关性分析并不能解决。为此,需要利用建立的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三)回归分析

从表3表示的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资产流动性、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的回归系数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这个结果与相关系数检验的结果吻合。其中,资产流动性的显著性水平是0.049,这说明新测量方法下的资产流动性对资本结构变化的影响是显著的,所选取的样本基本可以代表95%以上的全体。资产流动性的回归系数为-0.103,表示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资产流动性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则资本结构即资产负债率将增加10个百分点,而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变化的影响并不显著。

表4给出的是关于模型的拟合优度和F检验结果。模型的判定系数(或解释力)调整后的R2=0.219,与给出的对比值调整后的R2=0.208相比,回归拟合程度相对较高,说明新测量方法表示的资产流动性有一定的准确性。F检验在0.0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说明该回归方程总体上还是令人满意的。

三、结论与局限性

(一)研究结论

根据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来看,回归方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用新方法测量的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的关系显著负相关,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与资本结构显著相关,其中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正相关,股权集中度与资本结构负相关,而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二)研究局限

对资产流动性提出的新测算方法虽然综合衡量了大部分研究的观点,结果也显示新方法能更准确地代表资产流动性,更加符合理论假设,但是新测算方法并没有权威性,并且只在制造业行业进行了验证,所选取的样本有一定的行业限制,样本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受宏观因素的影响等都可能会与研究目的出现一定的偏离,影响到研究的准确性。有限的变量也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应用性,本文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以后的研究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1]郭忠英.制造业上市公司资产流动性与资本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绿色财会,2011(5):31-33.

[2]Kose John and Lubomir Litov,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Managerial Risk Taking: Theory and Evidence, Forthcoming.Journal of Finance ,2007.

[3]Ben R. Marshall, Liquidity and stock returns: evidence from a pure order-driven market using a new liquidity proxy. International 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06(15):21-38.

[4]Edward I. Altman. Corporate Financial Distress and Bankruptcy. John Wiley &sons, Inc, 2000.

流动性资产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 管理对策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1}该定义指出了流动性风险的基本表现形式,一是在需要融资时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二是不能够迅速找到交易对手,实现融资交易;三是不仅未能履行负债业务偿付对资金的需求属于流动性风险,未能满足资产业务增长对资金的需求也属于流动性风险范畴;四是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各类风险的派生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国家风险等最终均对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形成压力,即演变成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一、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一)依靠规模驱动增长,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单薄

依靠规模驱动盈利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仍在影响着众多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政策。受客观经营环境限制,中小商业银行普遍资产负债规模小、业务结构简单、复杂程度较低,且倾向于靠规模驱动效益增长,忽视了长期发展的稳健性。特别是对流动性风险驱动效益增长的积极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对通过管控期限转换能力获得净息差收益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认识不足,使其逐渐淡化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

(二)经营模式粗放,降低了获得流动性风险溢价能力

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的负相关性,决定了流动性越强,收益率越低。商业银行无论是在履行现实的支付义务,还是协调短期收益与长期稳健之间的矛盾,均需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协调好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关系,进而获得流动性风险溢价。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发展模式粗放,精确识别、计量、控制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较弱,影响了流动性风险偏好的量化质量,导致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短期效益目标间的协调成本上升,降低了其获得流动性风险溢价的主观能动性。

(三)追逐于金融创新,影响了对流动性风险的防御能力

近年来,以影子银行为特点金融创新发展迅速,影子银行业务多是借用短期货币市场资金,投资于长期受益项目,期限错配明显,而且业务链条延伸到信托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特殊目的载体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使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程度大大增强,很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显著增加,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最终会传染到的传统银行体系。{2}中小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影子银行业务,在业务创新过程中获得了短期效益,但资产负债结构同业化趋势明显,金融杠杆上升,流动性风险的自我防御能力开始下降。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滞后,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识别、监测流动性风险过程中面临大量的数据计量与分析,如流动性缺口动态分析、期限结构分析、活期存款沉淀率分析等,均需要借助先进的计量分析工具探索其特征和规律,服务于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而中小商业银行由于IT系统建设滞后,先进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受到限制,以备付金管理为中心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仍是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的常规策略,这将成为利率市场化经营环境中制约业务创新与发展的瓶颈。

(五)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忽视了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的统一关系

有足够的支付清偿能力,满足客户的日常兑付需要,是流动性充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另一目标是保持持续的期限转换能力、获得稳定的流动性溢价。即实现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有机统一,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质内容。处于传统经营模式的中小商业银行,忽视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质,偏离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影响了其在利率市场化竞争中的发展潜力。

(六)中长期流动性风险管理处于自由发展状态

中小商业银行因风险管理技术、能力、人员不足,将中长期流动性风险基本置于自由发展状态。运用有效的管理工具及方法,分析资产负债错配程度及未来各期的现金流状况,主动导向资产负债业务发展,将其自身可承受的期限结构转换能力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实现对中长期流动性风险的前瞻性管理,防止其自由发展。

二、中小商业银行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对策

伴随着人民银行流动性再贷款、常备借贷便利(SLF)等流动性救援工具的创新和本轮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市场流动性渐显充裕,为中小商业银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一)完善流动性风险治理机制

首先,要从董事会层面制定符合本公司特征、金融稳定需要并得到监管部门认可的流动性风险偏好与战略,并将该偏好与战略贯彻到整个公司治理、内控制度和具体的业务条线之中,并有专门的部门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报告。{3}明确董事会、经营管理层、监事会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应履行的职责,准确定位流动性风险偏好,是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在经营发展中保障银行安全的屏障,中小商业银行应从公司治理高度搭建好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

其次,中小商业银行应组建专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团队,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集中起来,由专门的团队实施专业化的监测和管控。这将有利于完善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效率,实现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全覆盖,将懂事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战略落实到日常经营过程中,准确监测与控制流动性风险。

(二)选择合适的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是动态展示流动性状况与业务发展适应程度的重要窗口,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是中小商业银行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保障。

实践中,可以按照缺口管理与比例管理两种模式设计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缺口管理指标体系包括表内外现金流缺口、流动性资产负债缺口、同业业务资产负债缺口等,其目的是实现对现金流的前瞻性管理,确保任何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不下降。比例管理指标体系包括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例(NSFR)等,其目的是实现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全面监测,确保资产负债的期限转换能力不超负荷。

(三)加快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现金流的实时监测,准确计量各个时间段的大额资金变动及现金流缺口;适时计算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并在必要时加大监测频率;结合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政策,实现对优质流动性资产的监测分析,为保持足够的应急融资所需要的合格质押品提供指导,进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效率。

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功能。通过假设流动性风险压力情景,设定风险因子,分析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提出针对性的应急计划,使压力测试真正成为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的工具。

中小银行应加快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考虑信息系统的投入产出效应,选择与自身业务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非常重要。

(四)坚持去杠杆化,积极发展资金来源稳定的业务

经历了2012年6月份的“钱荒”,人民银行及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提出了回归本质、资产负债表去杠杆化的经营要求,目的在于减少融资环节、降低融资成本,防止过度追求流动性风险溢价,并防范流动性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应吸取“钱荒”教训,大力发展资金来源稳定的业务,如零售业务、关系型客户业务等,在降低资产负债表杠杆和流动性风险的同时,提高期限转换能力,促进长期发展的稳健性。

(五)适度参与金融市场,疏通流动性救援通道

流动性风险管理就是要满足压力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就是要为压力条件下实现合理成本筹资做好准备。人民银行鼓励商业银行以优质流动性资产为质押,通过流动性再贷款、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实现压力条件下融资。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通过适度参与金融市场而持有包括国债、央票、政策性金融债和高信用级别企业债等优质合格流动性资产,疏通流动性救援通道,实现压力条件下合理成本融资,提高流动性风险防范能力。

三、中小商业银行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有利于强化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安全性

中小商业银行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流动性风险可能成为危机金融体系安全的多米诺骨牌。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指出,2007~2008年的危机本质上不仅仅是资本减值的危机,更是流动性危机,并已经采取措施阻止流动性风险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资本并不能解决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问题,资本充足的银行可能因流动性风险被迫清算。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积极落实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经营政策,增强单体经营的稳健性,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运行的安全性。

(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中小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创新

流动性风险管理离不开现进的IT管理信息系统,IT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并嵌入了先进的计量模型,这不仅能够精确监测与识别流动性风险,满足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时效性要求,还能够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如通过动态控制流动性缺口导向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科学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等,这将促使中小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的计量与分析过程中,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经营实践,创新经营管理模式,进而获得发展机遇和竞争优势。

(三)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声誉价值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声誉价值。首先,从监管的角度看,流动性监管指标是监管评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流动性风险管控能力有利于银行主体的监管评级上升。其次,从中小商业银行自身角度看,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够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促进自身信用体系良性循环,增强社会公众信心,进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声誉。第三,从市场角度看,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可以获得交易对手的充分信赖,进而提高自身的市场地位,拓展融资渠道,获得更多的流动性支持。

注释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4年1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中的定义。

{2}王兆星.影子银行阳光化[J].中国金融,2013(17):18.

{3}王兆星.首次建立国际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标准[J].中国金融,2013(14):19-21.

参考文献

[1]王兆星.首次建立国际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标准[J].中国金融,2013(14).

[2]王兆星.影子银行阳光化[J].中国金融,2013(14).

[3]巴曙松,朱元倩等.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4][英]休亨瑞・乔德里著.银行流动性风险与资产负债管理导论[M].于东智,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流动性资产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负债成本 影响因素 相关性

一、文献回顾

1976年Jensen and Meckling发表的经典论文《企业理论:管理者行为、成本与所有权结构》认为,通常有两类利益冲突会导致成本的产生,一类是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另一类是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伴随着这两种冲突的是相应的股权成本与负债成本。股权成本主要表现为经理人“过度投资”行为。为了缓和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企业引入债务融资,但负债本身也会产生成本,负债成本主要表现为“资产替代”与“投资不足”两个方面。债权人如果合理预期到这两种行为,会对负债企业可能出现的次优投资决策要求价值补偿,从而形成负债成本。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负债成本作为对负债不利因素的一种内因解释被提出,众多学者试图运用各种方法直接计算负债成本的大小,并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负债成本的大小。Myers(1977)通过模型证明,增长机会较多的公司容易产生次优投资决策问题,从而导致较高的负债成本。Smith and Warner(1979)研究认为,规模较大的公司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与问题相对较低,其所拥有的有形资产也较多,对于小公司而言,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的概率较高;而且其管理者通常持有较高比例的股份,因此小公司中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问题更严重。Barnea,Haugen and Senbet(1980)认为,债务产生的成本导致了最优债务期限结构的存在,因为短期债务或带有回购条款的长期债务可以减弱债务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Parrion & Weisbach(1999)运用模拟方法,直接验证了股东与债权人冲突引起的投资歪曲行为,发现股东与债权人冲突确实存在,而且这种冲突随企业负债水平的增加而增加。Anderson Mansi & Reeb(2003)发现股权结构会影响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此外,项目现金流与企业现金流的相关性、项目大小、企业所得税、行业等因素对股东与债权人冲突的大小都有影响。

国内对于公司债务成本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文献并不多。冯根福等(2000)首先将股权结构的流动性特征纳入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得到股权流动性与账面短期负债比率及市值资产负债率负相关的结论。吕长江、张艳秋(2002)就企业财务状况对负债成本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当企业财务状况较好时,通常无负债成本发生;当财务状况稍差时,企业对风险的偏好发生异常,发生负债成本;当财务状况恶化时,企业在偏好风险经营的同时,过量发放现金股利,导致负债成本剧增。陈耿、周军(2004)认为,企业债务成本与债务结构存在紧密的联系,债务的期限结构、类型结构都将对成本的高低产生影响。袁卫秋(2005)选取了沪、深股市720家公司,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针对负债成本与债务期限结构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的单位负债成本与其债务期限结构(长期负债/总负债)成正向关系,且这种关系在财务实力强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

本文无论是在实证研究方法还是数据收集等方面都作了尝试性的改进。在研究方法方面,改变了国内多数的实证分析只侧重某一方面的模型建立和指标计算而忽视对问题的整体性把握的做法,归纳各相关因素对公司债务成本的综合影响;在基础数据收集方面,选择较长时窗的均衡数据进行研究,尽量贴近我国当前资本市场现状,从而更加客观、有效的反应上市公司情况。

二、研究设计

(一)负债成本的计量

对于理性的债权人,会在事前预计到股东的“过度投资”与“资产替代”行为,他们会直接要求提高利率,降低债权的发行价格,或者要求在债务合同中加入各种限制性条款,这些都构成了债务的成本。由于债权人一般以提高贷款利率方式将成本转移给负债公司(张维迎,2005);而且考虑到我国广大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现状。本文以企业财务费用占总债务的比例近似地对公司负债成本(DC)进行计量。

(二)研究假设与解释变量的选取

假设1:债务期限结构(DIVI)与负债成本负相关

缩短债务有效期限能减缓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负债成本,迫使管理者定期为投资者披露信息以评价主要经营决策的风险和收益。投资者根据这些新信息将基于期限对债务重新定价,这种方法能减缓资产替代和投资不足问题。而且,短期债务通过要求定期支付本金触发有效监督。本文选用企业年末资产负债表中短期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作为解释变量反应债务期限结构。

假设2:未来成长机会(M/B)与负债成本正相关

成长选择权越多的企业,在股东与债权人、以及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冲突也就越大。在现有的实证文献中,一般使用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比率作为企业成长选择权的替代指标。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存在大量非流通股,而反映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评价的主要是流通股的市场价值,因而选取M/B=(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市场价值+流通股的市场价值+非流通股的账面价值)/总资产账面价值。其中,债务的市场价值就以其账面价值衡量,流通股的市场价值以当年末收盘价与该时刻的流通股股数相乘计算,非流通股的账面价值以当年年末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与当年末的非流通股股数相乘计算得到。

假设3:公司规模(SIZE)与负债成本负相关

相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规模小一些的企业一般都具有相对较多的将来投资机会。较小的企业更有可能面临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其它潜在的利益冲突,包括风险转移和要求权的稀释。为检验企业规模对负债成本的影响,本文用企业Log(总资产)作为替代变量。

假设4:资产期限(AM)与负债成本正相关

公司投资项目要考虑对债权人要求权的偿还期限问题,如果债务期限与这些资产的寿命相匹配,债权人就不必要求公司签订成本高昂的限制性条款或短期债务来减少彼此冲突,从而减少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成本。本文选用以固定资产表示的资产到期日(期限)作为变量:AM=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总资产。

假设5:债务水平(LEV)与负债成本正相关

随着举债融资比例的提高,企业股东可以从债权人那里得到的财富转移总额逐渐增加;另外,在经理对企业的绝对投资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举债融资比例的提高,企业内部股东的股份占总股份的份额逐渐上升,企业内部股东从债权人那里获得的财富转移的份额也随之升高,其侵蚀外部债权人的积极性也会增强。这两方面的原因促使债权融资的成本增大。本文采用资产负债率作为替代指标。

假设6:财务灵活性(FR)与负债成本负相关

财务灵活性是指企业流动性资产的拥有情况。由于流动性资产的变现能力较强,因此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来出售或转让流动性资产。当企业无法对到期的短期债务进行展期时,企业可以通过出售流动性资产来偿还短期债务。因此流动性资产越多,财务灵活性越强。本文用流动比率作为变量。

假设7:获利能力(ROA)与负债成本负相关

按照融资优序理论,内源融资在企业融资决策中具有优先性。企业盈利能力强时,企业可将盈余资金作为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以此来降低资本结构中负债资本和企业外部权益资本的比例,因此盈利高的公司债务成本水平应该低。本文用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账面价值)作为替代变量。

假设8:实际所得税(ETR)与债务成本负相关

由于债务利息的抵税作用,所得税率越高,公司越趋向于发行债务,以便更充分地享受“税盾效应”,得到税收减免的好处。因此,实际所得税税率高的公司应使用更多的负债以获得更多的负债利息税收抵减,实现负债成本的节约。本文选用公司实际所得税与利润总额的比例作为变量。

假设9:股权流通性(CSP)与负债成本负相关

对于流通股比例较高的公司而言,其通过股票市场获得的资金会较多,负债率则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由于流通股集中度非常低,流通股股东很少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所以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一般为经理人所掌握,较低水平的债务融资可以缓解其对管理层过度投资行为的控制。对本文用可流通股股本占总股本的比重作为变量。

(三)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上市公司作为研究主体进行抽样,是考虑到上市公司是中国企业中规模较大、治理结构相对完善、也是最有能力自主决策资本结构的经济实体,另外,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相对较高,易于获取较为准确的财务数据,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数据库(CFD)中的会计和市场数据。考虑到分析数据的完整性、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性,样本的选取遵循以下标准:不考虑金融类上市公司,这是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资产与负债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因而被剔除在样本之外;股票上市初期,公司的表现和股票价格通常不稳定;为了确保公司行为相对成熟以及样本公司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只保留发行A股股票的上市公司,同时发行A股、B股(或H股)的公司数据会在一定程度上受B股(或H股)市场的影响;2001年至2005连续5年中均可获得相关数据的公司;剔除这5年中ST类上市公司,这些公司或是处于财务状况异常,或是已经连续亏损两年以上,若将这些公司纳入研究样本中将影响研究结论;剔除负债率大于100%、所得税小于0含有奇异值的上市公司。基于上述原则,本文选取2001年1月1日前上市的546家公司为研究样本。以2001-2005年的均衡数据为基础,具体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负债成本的影响因素。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中显示样本公司负债成本均值为1.91%。从数据分布情况来看,75%的数据集中在3.09%以下,观测值的中位数与均值大体相当,标准差为0.0301,将它与平均值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些样本普遍集中在均值左右的一个较小范围内。债务期限结构均值为85.49%,短期债务受到广大上市公司青睐,仅有14.51%的债务来自长期债务。短期贷款的条件比较宽松,所以银行对公司的贷款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固定资产比重偏低,资产期限均值为32.14%,意味着上市公司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的迹象。资产负债率普遍较低,平均值为45.95%。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宏观制度环境造成的,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迟缓,银行是公司外部融资最主要的渠道。实际所得税率22.92%,由于众多公司享有税收优惠,使所得税率普遍较低。流通股比例为39.78%,虽然部分公司进行了股改,但当前以国有股为代表非流通股占绝对地位依然是广大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点。

(二)相关性分析

从公司负债成本与不同解释变量的偏相关性(表2)与简单相关性(表3)来看,除所得税税率(E/R)以外,其他解释变量均与成本高度相关;从解释变量相关系数的方向来看,只有股权结构(CSP)与研究假设相反,其余与预期方向一致,从而保证了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负债成本影响因素的可行性。不同解释变量间相关性较低,简单相关系数均小于0.5。见(表3),避免了后面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时,由多重共线现象所引起的偏差。

(三)多元线性回归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