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生态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研究的数据采集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包括在校大学生、高校教师、城市社区居民,问卷从社区生态建设“知”、“意”、“行”三方面设计问卷,涉及公众对社区生态状况的评价、生态建设内容及基本知识的认知、参与生态建设的情况和意愿等内容。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5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为了便于分析统计,调查问卷的提问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也就是在每个问题后面给出若干个选择答案,被调查者只能在这些备选答案中选择自己的答案。本文随机抽取了昆明市3个高校和主要城区的30个社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的方法为观察、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三种方法相结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数据的采集及处理运用了Excel、SPSS等软件。
2结果与分析
2.1大部分公众认同社区生态环境亟需改善
在被调查者中,认为社区生态环境质量“很满意”的只有4.5%,“较满意”的9.4%,“一般”的25.6%,51.3%的公众对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满意,9.2%很不满意。公众认为当前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不理想,认同社区需进行生态建设和改造。
2.2大气环境质量是公众最关注的社区生态环境问题
在对社区环境质量调查中认为影响最大的社区环境因素涉及大气环境(54.4%)和水环境(27.8%),大多数公众对水质质量满意度高于空气质量;公众开始关注城市声环境(12%)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影响,但对电磁(4.7%)及光污染(1.1%)等带来的影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2.3公众认为社区生态环境质量不良的主要原因
是城市建设管理和公众缺乏保护意识被调查者认为社区生态环境质量不良的原因排序分别是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无序(41.2%)、公众缺乏保护意识(34.6%)、人口和消费增长过快(10.7%)、缺乏生态建设投资和技术(7.9%)、社区规划不合理(5.6%),公众依然认为社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不够,而人口和消费快速增长、生态建设投资和技术、社区规划等客观因素被认为是次要原因。
2.4公众获得生态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媒体,社区生态建设的知识普及和宣传需进一步加强
社区生态建设需要每个社区成员的参与,并不断对社区成员的生态知识进行普及和宣传,提高其生态文明素养,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者获得生态知识的主要途径分别是电视(58.1%)、报纸(19.7%)、网络(17.1%)、教育和培训(4.1%)、社区宣传栏(0.6%)和其他(0.4%)等,说明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媒体的宣传力度加大有密切的关系。而教育、培训和社区的宣传所占比重均较低,说明社区对宣传生态建设相关知识的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在对社区的走访调查中也反映出了这一现象,在作为调查对象社区中,张贴或设置宣传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标识的社区仅占10%,曾经组织过关于社区生态保护宣传活动的社区约占13.3%。在所有被调查的社区中,没有一个社区曾经组织过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的培训活动。从以上调查结果可知,社区生态建设的知识普及和宣传需进一步加强。
2.5公众对社区生态建设的内容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社区生态建设体系的综合认识
调查从生态承载力(水电使用、人均居住、人均绿地)、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绿化和景观)、生态建筑(污水处理、节能节水、绿色能源、生活空间)、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及规划、公共设施、公共空间、社区服务与管理、信息共享与管理)和生态文化(居民生态意识、邻里和谐程度、生态安全宣传)等几个生态建设的方向选取几项指标,调查居民对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了解程度,调查显示:80%以上的公众认为社区生态建设领域包括社区水环境、大气环境、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及噪音污染等,60%以上的公众认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严重缺乏及对社区内外部交通不满意,40%以上的公众关注节能节水及景观绿化,20%以上的公众关注生态意识和社区管理。公众对于生态建筑、基础设施和生态文化了解不多,缺乏对建筑、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认识。
2.6公众对于社区的生态建设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但在某些行为方面缺乏主动性
调查显示:有高达91.2%的公众认为公众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社区生态建设,愿意参与的社区生态建设行为分别为节水节电(89.7%),绿色消费(57.9%),参与生态环境监督执法(11.8%),参与生态环境行政决策(9.6%),参加社区生态建设专题讲座、培训班及研讨会(6.8%),参与生态建设立法(4.9%),环保社会组织(2.6%)和社区自治组织(1.9%)。参与过的社区生态建设行为分别为使用节水马桶(57.7%)、使用绿色能源(39.5%)、使用环保购物袋(37.6%)、污水再利用(31.6%)、绿色出行(27.8%)、垃圾分类回收(25%)、参与监督和制止社区生态环境破坏行为(9.2%)、参与社区绿化(7.7%)、参加社区生态建设相关宣传(3.4%)。说明目前公众对于社区生态建设有着比较高的参与热情,但仍处于从属的地位,对于参与生态环境监督执法、生态环境行政决策、生态建设立法和宣传等方面主动性不强,有强烈的对政府“依赖”心理和他人“依赖”心理,这个现象说明对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而言,人们一方面呼唤文明和改善生活环境,他们作为良好生活环境的享受者和环境公害直接、无辜的承受者,对居住环境状况最关心、最了解,参与社区生态建设的热忱也相对最高。而另一方面在某些行为方式上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冷漠,这也表明对公众参与社区生态建设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所付出的努力及消耗的时间与成本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回报,无恰当的表达生态意愿的途径,致使城市居民在参与社区生态建设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动力。
3讨论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城市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要求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系统变革。社区是区域性社会,作为城市的子系统,对提升我国城市片区生态保障和更新水平,加快推进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社区生态建设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居民既是社区生态环境改善的受益者,能成为推动和监督社区生态建设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基于个人的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也是促进城市社区生态改善的重要社会资源和力量。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战略目标,按照“保护优先、永续利用,项目带动、重点突破,城乡统筹、整体推进”的原则,以良好的生态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强化生态资源保护,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努力把**市建成生态环境优越、生态产业发达、生态文化浓厚、人民和谐幸福的生态文明展示区。
二、总体目标
到**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均达到和优于国家生态市创建标准。地表水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100%,城镇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城市气化率达90%以上。
到2015年,初步建成“六大体系”,即: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资源体系、和谐优美的生态人居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科学完备的管理决策体系和保障有力的生态支撑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展示世界一流的精品景区
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方针,实施环境(资源)整体保护战略,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不断强化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文物资源保护。
1、加强生态资源和文物资源保护。重点抓好景区森林防火、古树名木及珍稀动植物物种保护、松材线虫等有害生物防治以及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自然资源安全;开展景区文物古迹普查建档工作,及时抢救修复濒危文物,进一步挖掘恢复文化遗迹,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旅游产品。
2、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所有污水进入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建立大气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切实加强对酸雨的监测预报。综合整治餐饮油烟,确保宾馆饭店和职工食堂的油烟净化设施正常运行。景区内实行“禁鸣”,严格控制交通和旅游噪声。加快固废处置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进程。对可再利用的固废进行分类回收,禁止在景区内焚烧、填埋垃圾。
3、抓好饮用水源管理。加强景区水源地保护和水库水质安全管理,根据饮用水源保护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竖立水源地保护标牌。制定和完善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监测水源水质并备案,依法查处影响景区水环境的违法行为。
4、提升管理科技水平。进一步加强景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维护,不断提高体系运行水平。加快构建以遥感技术、GPS全覆盖系统为核心的景区数字化体系,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古树名木保护等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森林资源保护的科技水平。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实施景区污水处理提升工程,加快温泉、天海和玉屏楼污水处理设施新、扩、改建工程建设,提高景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和达标率。
二是实施景区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转运网络工程,完善垃圾分拣房、游步道两侧垃圾池等基础设施,实现建筑垃圾及固体生活垃圾下山,取缔核心景区内生活垃圾焚烧点。积极推广生物降解处理技术,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水平。
三是实施景区资源保护提升工程,加强景区古树名木保护,加快松材线虫病防控设施、森林防火设施、核心景区防火水网、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建设,不断提升景区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平。
(二)加强**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展示母亲河秀美风采
坚持开发式保护原则,在重点抓好**江中心城区段、**江山水画廊、月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流域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方面工作,保护好母亲河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水质。
1、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提高污水纳管率。加快在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及收集转运系统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
2、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快园区内排污管网、集中治污、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污水集中治理。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格执行“环评”及环保“三同时”制度,把好新建项目环保准入关。
3、加强水资源保护及水土流失治理。加快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升生态用水调蓄功能,确保流域生态用水安全。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实施有效的河道监管,严禁非法采砂,加快河道生态恢复。加强各类水库、水塘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加快实施三江口至花山16公里、总投资120亿的**江延伸综合开发工程,建设湖边水利枢纽和花山坝工程,建设码头,营造景观水面,实现河道通航,带动两岸综合开发;拓宽疏浚河道,兴建防洪堤岸,使防洪标准近期达到25年一遇;同步建设发电、污水处理、供水等设施。
二是2009年底前,完善中心城区和休宁县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处理负荷大于70%。建成歙县─徽州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并投入运行。完成黟县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建设。**年底前,各区县全部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及垃圾转运系统,并投入正常运行。
三是加快实施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到**年底,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67平方公里。
四是加快歙县南源口至深渡镇10公里的**江山水画廊开发工程建设。全力加强山水画廊沿线环境综合治理、旅游资源整合、特色景点开发。
(三)加强森林、水资源保护,展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
坚持把保护好自然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在有序开发利用的同时,全力抓好生态功能修复和提升,维护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稳定。
1、发挥林业生态主体功能。以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实施退耕还林、重点公益林、珍稀树种栽培、速生丰产林等生态林业项目建设为抓手,稳步提高森林质量,改善林种、林分结构,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到**年,各类经济林面积达140万亩,用材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达4.6立方米/亩,林业产值超过50亿元,林业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2、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快**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工程建设,坚决阻止松材线虫病侵入我市。加快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区域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等防火工程建设,将全市森林火灾灾害率始终控制在0.4‰以下。加强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和林地、湿地的保护管理,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3、严格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合理划定城乡饮用水源地,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完善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措施。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原则,加强农村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4、保护和利用好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开发强度,控制基本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土地复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科学制定矿产开采规划,划定矿产资源可采区和限采区、禁采区。从严审批矿产权,禁止在地质灾害重发区、易发区和环境敏感区开采矿产资源,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对已造成生态破坏和发生严重地区灾害的矿山实行限期整治。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加快实施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工程,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监测预警、检疫御灾、控灾减灾、科技支撑“四大体系”建设。
二是进一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全面巩固和提升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全市540万亩重点公益林的保护、监测工作。
三是**年底前,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60处,解决18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四)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展示绚丽的城市魅力
坚持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全力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文明素质。
1、提高城市建设品位。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着力抓好城市建筑、市政道路、园林绿化、景观亮化等设施建设,确保城市整体风貌与**的自然山水、厚重文化和优美环境相协调、相融合,彰显精巧、雅致、徽韵、生态的城市特色。
2、强化城市大气环境监管。继续开展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整治,合理规划餐饮布局,规范建设油烟排放通道。加强城市建筑及道路运输土石抛洒管理,降低扬尘造成的大气污染。对交通沿线等环境敏感区的工业烟尘及二氧化硫排放实施专项治理,督促重点企业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机动车污染排放监管,继续开展并完善机动车尾气检测。确保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
3、加强城市水体景观保护。对流经城镇的河道及水体实施专项环境整治,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取缔沿河排污口,定期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清理打捞,合理控制城市景观水体水位,严厉查处影响城市水体景观的违法行为。
4、严格城市噪声污染管理。严格执行建筑施工申报、审批、公示制度,组织开展噪声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活动。加大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以及生活噪声的查处整治力度,进一步巩固城市区域噪声和交通噪声达标成果,确保城市良好的声环境质量。
5、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以文明城市创建促生态文明宣传,培育社区居民的生态文明观,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创建,弘扬绿色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培养符合生态文明的生活习惯,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质,使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和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生态文明、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巩固城市园林绿化成果,完善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亮化美化水平。在城市景观照明、道路照明及户外显示屏中推广应用新型高效节能照明设备。在餐饮、工业等行业积极推广使用液化气,不断提高城市气化率。
二是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整治城市脏、乱、差现象,严厉查处损害城市文明形象的违法行为。
三是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及时查处城市居民反映的烟尘和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切实保障居民的环境权益。
(五)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展示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
坚持以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为抓手,全面提高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逐步建立农村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乡)中转、市(区)处理”的四级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与运转处理体系。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强农村秸秆焚烧的监管,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效率。切实加强农村地区工业污染监管,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2、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推进养殖业废弃物利用,重点推广农村沼气,建立农牧循环模式,加快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利用。有效控制大型畜禽养殖场(区)环境污染。新、扩、改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
3、切实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肥料面源污染,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加快实施病虫绿色无害化防控和专业化防治工程,大力提倡使用生物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及其技术。
4、加强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创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充分发挥生态示范点的典型示范作用,逐步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转和处置网络建设。到**年,50个乡镇因地制宜建设完成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及镇域范围内的垃圾收集转运系统,150个行政村建立垃圾收集转运系统。
二是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到**年,力争创建国家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0个、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村50个。
三是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加工基地建设。到**年,建成3.8万口农村户用沼气设施、5个大中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30处农村养殖大户中小型沼气工程。新建、扩建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加工厂,探索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新途径。
(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展示科学发展新态势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加快建立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
1、加快建立以低碳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市经济园区和主导工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及工艺,减少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坚持以天然气、太阳能、沼气、水电、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不断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清洁化。积极发展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大力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信息、金融、文化、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促进经济模式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方向转变。
2、大力提升优势支柱产业。加快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各区县经济园区为支撑的经济园区建设。以推进**市循环经济园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依托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构建集中度大、关联性强、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体系;引导资源、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大力发展现代旅游、特色文化、新型印刷包装、新型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精深加工、茧丝绸服装、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茶叶、竹木业、油茶、蚕桑、果蔬、中药材和养殖业等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和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推动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提升。加快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改项目的实施,培育和壮大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4、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推动乡村旅游为重点,借鉴和引进先进的生态旅游理念和管理模式,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区。进一步突出乡村旅游在生态旅游中的地位,巩固和发展业已形成的环**乡村旅游圈、沿**江乡村旅游带、古徽州乡村旅游片三大板块和景区依托型、农事参与型、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四大类型,把乡村旅游打造成**市旅游经济的新亮点、新卖点和新增长点。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结合环境资源容量和经济发展需求,研究制定我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
二是加快**市循环经济园建设,配套完善园区排污管网、集中治污等环保基础设施。
三是积极推进茶叶经济“双十工程”项目建设,依托十大龙头企业,建设十万亩高效生态茶园。
四是积极开展以优秀旅游乡镇、旅游专业村、星级农家乐创建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不断壮大乡村旅游规模和提升乡村旅游档次。
(七)加强交通干线生态屏障建设,展示**交通生命线的勃勃生机
着力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国省道等交通干线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使其成为展示我市良好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窗口。
1、加强交通干线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已建成的交通干线以及乡村公路的绿色生态建设,在沿线可视范围内,实施严格的自然生态管护。严禁在25度以上坡地开垦种植,开荒毁林。建设沿线生态护坡及复绿工程,积极美化、绿化沿线两侧的荒山、丘陵及山体,沿线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
2、加强在建交通项目环境监管。对在建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建设项目严格执行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配套建设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绿化工程未达标的工程,不得验收。
3、规范沿线城镇及乡村建设。加强沿线城镇、村建设规划,规范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突出地方特色,以徽派建筑为主逐步统一建筑风格,严格道路两侧的建筑规划管理和控制,建设一批具有典型示范的农民新村。落实沿线城镇及农村居民垃圾处置措施,减少沿线城镇及乡村垃圾污染,杜绝产生“白色污染带”现象。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加强已建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的生态恢复和治理工作,严格执行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措施,消灭沿线荒山和山体。
二是切实加强在建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的生态保护,将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是加强对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工业烟尘排放和秸秆焚烧的监督管理,确保交通干线环境优美。
(八)加强西递、宏村等景区景点环境综合整治,展示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新水平
持续开展全市各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景区景点环境管理秩序,确保合理开发利用。
1、科学编制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本着突出地方特色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着力抓好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规划。
2、加快景点景区生活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进一步抓好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严禁废水直接排入景区河道;禁止乱堆乱倒生活垃圾,确保垃圾定期收集、统一运出景区,进行无害化处理。
3、严格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环境监管。加强景区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管理,对新建、改建、扩建的旅游开发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从源头防止和控制项目开发对景区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旅游景区的开发,应保持原有自然风貌,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或擅自开发旅游资源。
近期建设重点:
一是加强太平湖景区开发与保护,在推进中心湖区、乌石湿地景区、黄金群岛景区、平湖三峡景区、太平史韵景区等5大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强景区范围内森林植被资源、水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强以牯牛降、齐云山等为代表的自然风光型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二是加强以西递、宏村、屯溪老街等为代表的古村落(街)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加强古村落(街)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实施古村落生态水系整修和水口园林恢复工程,使之形成完整的生态水系和水口园林景观。
三是到**年,各旅游景点景区内淘汰、禁用以原煤为燃料的锅炉、茶炉及大灶,全面使用太阳能、电能、液化气、沼气等清洁燃料。
四、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大目标执行力度。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和指导思想,使生态文明成为一种信念、立场和自觉的行为方式,进一步增强建设生态文明展示区的信心和决心。在生态文明展示区建设中,不断提高完成指标任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城市新区 绿地 生态建设
景观绿地是建设绿色城市的重要支撑、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生态城市新区的重要保障。
一、景观生态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景观生态建设可以提高对有关城市蔓延和景观分化问题的认识;制定统一生境保护计划,保护多种物种,鼓励将保护区联系起来;扩宽空地、公园和绿色通道附近住宅的销路,提高转售价值。
景观生态建设可为立足促进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样性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个框架,在此框架下,帮助保护和恢复具有自然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丰富生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天然地貌过程,净化空气和水,增加休闲机会,改善健康状况等。除此之外,绿地还可使财产升值,降低防洪、水处理系统和雨水调控等公共设施和服务费用 。
二、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定位于经济、人居、生态功能复合的高级城市发展形态的城市新区对整体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城市新区的景观生态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不完善、园林绿化建设城乡脱节,忽视城郊防护林建设,管理难度大,绿化维护成本高,河流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日益减少等方面。
(一) 园林绿化建设城乡脱节,忽视城郊防护林建设。
城郊防护林建设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往往忽视城郊防护林的建设,并且设计质量和建设投资难以保证[2]。以往的城郊防护林往往目标单一,只关注于防护,无论在总体布局、设计、林相结构,树种选择等方面都忽略了与城市风格、文化艺术、市民休闲、医疗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关系。同时由于行政部门的条块管理障碍,导致了这些已成熟的防护林体系,往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被忽视和破坏[3]。一些沿河林带和沿路林带,往往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在河岸整治或道路拓宽过程中被轻易采伐。其它林网也在由农用地转为城市开发用地过程中被切割或占用,原有防护林网的完整性受到严重损坏。
(二)绿地建设空间分布不均,绿地系统建设有待完善。
城市新区绿地的空间分布不均。主城区生态绿地主要集中在大的河流与湖泊周边,市区内绿地以公园绿地为主。线状绿化以道路绿化为主,主要集中在市区的主干道上,没有形成线状连续。
(三)管理难度大,绿化维护成本高。
城市绿地建设管理难度越来越大。首先是人们的法制观念不强,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是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园林绿化建设中,管理维护费用占很大比例。受城市用地制约、土地市场冲击,城市绿地建设中受这样那样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绿化维护成本的不断攀升。
(四)对河流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日益减少。
几年来,随这城市的加快发展,对河流(湖泊)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过量捕捞、狩猎、砍伐、采挖湿地生物资源,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湿地水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导致湿地水质碱化,湖泊萎缩;长期承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湿地水污染,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湿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使城市湿地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其生态功能也严重受损。
(五)园林绿化人才缺乏,尚未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从事园林绿化工作的人员素质差别较大,管理人才不足、技术人员欠缺、复合型人才出现断层等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处于园林绿化一线工作的工人很多为外地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文化、技术水平也较低。在实际工作中,还缺乏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中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系统教育,缺少在有关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系统培训。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化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引入机制尚不健全。
三、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中以区域整体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的生态绿地、环城绿地以及大型交通绿地上,增强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网络。
(一)构建生态水系新格局。
以水量、水质、水生态并重为原则,防洪、排涝、供水、治污、河道治理、环境改善等功能统筹兼顾,加强水生态修复与滨水生态环境建设。保证防洪排涝能力全面达到标准,各项功能基本实现,水体水质基本达到水功能区划的要求,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现状水系格局,将城市新区范围内的河、库、湖、渠相连,构建生态水系格局。使多处湖泊和湿地分布在整个城市新区内。
(二)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组团间生态复合廊道是规划区组团式发展的重要控制要素,其功能不仅限于生态保护与大型基础设施廊道的预留。组团与组团之间生态复合廊道不低于1.0千米。未来城市新区应建立现代城市滨水林荫生态带。新建设的城市景观廊道空间,从人本主义角度考虑,遵循“主客共享”的滨水区设计思想,既考虑滨水区居民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商务、旅游客体——“客人”(外来短暂停留人口)的需求。在此理念下,将滨水区视作一个家庭空间,滨水公共空间开放体系兼有“起居室”和“会客厅”的舒适和温馨。采用国际上成熟的“WAVE”的模式,将主城区河段整体构建成一个主客共享的开敞式公共空间,形成连续的城区内部生态廊道。
(三)打造复合型景观绿地系统。
城市新区的绿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绿化水平仍有待提高,这给城区的绿化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就市区绿地的分布情况看,大片绿地缺少。然而,作为城市的边缘区,这里是城市的对外扩张区域,因此对城市边缘区进行科学的生态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空间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经济发展带来好处。新区绿化追求城市生态建设的连通性,以及物种选择的区域性,应体现城市的自然资源特色,注重景观的整体协调。以建设城市绿网为中心,形成主城区内道路绿网,边缘区圈层绿网的空间格局。绿化重点做好环线绿化,外环线之间的绿化以基本农田为基底,形成环城的农田防护体系。打造专类公园形成各组团内部生态绿化节点。
(四)保护性开发河流湿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河流(湖泊)湿地周边开发强度不断扩,湿地周边开发按照经济开发与生态湿地保护相结合的思路,严格执行蓝线和绿线管理制度,建成及防汛调蓄、灌溉、生态景观、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综合性河流(湖泊)湿地。河流湖泊除以上功能外,还要担负着城市水安全储备的功能。故而湖泊周边应被完整而紧密的生态廊道包围——即湖岸生态环,生态廊道宽度应达到生态性岸线总长度的10%以上,以满足生态斑块之间生物物种的交换和迁移各自孤立的景点连接到一起,形成市区完整的旅游休闲游憩带,将湿地公园“溶解”于城市之中面向服务整个区域,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区;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态文明居住区。
(五)建设快速道路景观节点以及连续景观段。
道路节点的景观控制是新区快速道路连续景观段的小,使新区快速道路景观具有完整的空间序列感。节点应根据不同地区现状条件、结合重要节点的布置、考虑新区快速道路节点体系的整体性而设置。应进行景观视线分析,因地制宜地在道路沿线设置成一定规模的集中绿地或开放空间。在新区快速道路景观带与周围的经济开发区、商业区、办公金融区、居住区中心或标志性建筑的联系处,设置一般景观节点,提供城市开放空间;道路与河流交汇处、人流活动多的道路交汇处可设置公众性的广场、街区绿地或公共建筑等一般景观节点;快速路下匝道处可设置一般景观节点,以绿地开放空间、街景小品或特色建筑作为对景点。
(六)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公园管理制度。
城市新区一般家森林公园、滨水公园等生态公园和CBD中央公园等综合公园体育公园等专类公园形成各组团内部生态绿化节点。随着不同城市公园的差异化经营,公园经济效益进入了两极阶段,即城市公园在不失去公益性的同时,又要在规范条件下进行适当的经营开发,实现公园的造血功能。在公园内部及周边开发此类供出租的房地产,既可收取商业租金来维持自身运营,又提供了景区内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来方便游客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针对资源各自特征,合理开发出不同的旅游产品。城市公园除了可由政府投资建设,其他经济实体也可根据其看重的营利性进行投机建设。
四、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建设对策
(一)强化政府职能,完善运行体制、机制。
完善生态立法,健全监管机制。将城市建设法制化、规范化,使生态建设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坚持行业监管和分级监管相结合,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强化政府职能,落实责任部门。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领城市总体的生态建设,各级行政部门分工明确。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将生态建设的各项各类指标落实到各部门、科室、个人,增强基层组织的执行能力。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建设目标。
在制定城市的生态建设目标时要从统筹发展的角度,考虑长期利益和区域整体的生态效果,不能进行急功近利的建设。要根据城市生态建设的现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从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城市的产业、文化、土地利用、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从而制定符合实际的生态建设目标,以期形成健康、高效、独具特色的城市。
(三)加强公众参与。
建立生态信息共享体系,保障公众参与权。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数字技术、建立相应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市政公用、环境保护、园林环卫、市容市貌等城市建设管理活动,以及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等行为的实时监测与动态控制。转换政府职能,鼓励公众参与。通过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及资金、技术支持,鼓励民间组织、社团和普通民众投入到城市的生态建设中。发挥基层组织的引导作用,通过组织简单、实际的活动,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将生态建设深入居民生活。
(四)重视科技建设,做好人才储备。
注重专业性技能人才的培养,政府部门加大投入生态技术的研发资金,注重引进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建立城市生态专家、人才储备库。城市生态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积极选择“适宜技术”,推广生态产业,保证发展过程低(无)污、低(无)废、低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将生态适用技术应用到生态建设中,实现由传统能源节约向建筑节能的转化。
(五)合理整合土地资源,规范流转制度。
整合土地资源,尤其是城市边缘区的土地,要集中整治、重点开发。根据各区、块的实际情况,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以形成绿地建设的储备资源。主城区的土地利用以集约化模式为主,将中心区进行合理规划,整改旧式建筑,形成中心区高密度建筑区,以改善中心区的环境,提供相应的空间用于建设配套的基础性设施。规范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市场进入法制化轨道。规范土地审批程序,严禁以科技、教育、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为借口进行商业活动。
(六)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生态理念。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公民整体的文化水平,做好高等教育的普及工作,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将生态知识运用到居民的日常生活。政府部门应该进行多元化的生态教育普及,发挥社区的文化广场、知识窗等优势,通过文化宣传、艺术表演等形式,培养城市居民的社会公德。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题研究[R],2010,8.
[2]唐玉德,浅析城市园林绿化问题[J],科技信息,2010,(16).
试点工作在区人大、区政府的指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依照市人大《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文件精神和区委、区政府“建设宜居”的工作要求,按照“生态打造宜居,低碳引领生活”的总体思路,分别在新建成居住小区、城区成熟生活小区、改造后老街巷小区等三种类型的小区试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探索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途径,营造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着力提升小区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相融。
二、试点工作原则
1.基础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客观事实,在古城保护、绿色创建、老新村改造良好环境基础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要充分发扬我区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中的优良传统,在试点工作中注重运用新型科技和新型理念,大胆创新,结合实际打造生态出本小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亮点。
3.管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试点工作中既要注重加强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态势。又要注重生态宣传教育和低碳知识普及,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4.注重引导与广泛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政府的组织引导下,整合各类资源,广泛动员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类组织及广大群众共享共建生态文明。
5.注重导向与分步达标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较高的技术导向框架下,脚踏实地逐步实现高标准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但近期的试点任务目标必须完成。
三、试点工作任务
承担试点的单位要按照《区生态小区试点建设导向》的要求,结合所在小区的实际,挖掘生态文明建设的元素,形成小区的主题特色。
(一)小区主要承担运用老新村改造成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途径。通过老新村改造过程,加载生态及低碳的元素,充分体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管理的示范小区。(由街道办事处承担)
(二)养一小区主要承担建设生态与低碳生活体验小区的试点。通过环保基地的建设,引领小区生活,增强小区的生态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低碳生活的体验小区。(由街道办事处承担)
(三)苑小区主要承担在新城建设中形成生态文明的展示小区。通过新城生态理念的规划建设,在试点小区增强生态文明人文环境元素,展示区新城建设中的生态概念和绿色生活的新家园。(由街道办事处承担)
相关部门试点工作任务详见分解表。
四、试点工作步骤
城区生态文明小区试点工作,是在当前推进转型升级和“三区三城”建设大环境中的试点探索,也是市人大赋予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根据时间紧、要求高的实际,试点工作分为调研准备、组织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
(一)调研准备阶段:
由区环境保护局根据创建要求,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市人大“决定”精神和相关文献,领会精神,积极组织开展小区调研,听取专家、承担试点单位及人大代表的意见,形成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和试点工作导向及评估方法,明确选择试点的单位和试点的内容,确定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必要的实施经费。
(二)组织实施阶段:
试点工作方案经区人大、区政府同意后,在区政府的领导下,由区环境保护局负责牵头,指导各承担试点工作街道制定各试点小区点的具体实施计划,组织协调相关部门配合试点承担街道按时落实工作任务;在区人大的督促指导下,由区环境保护局认真组织实施进度的检查,适时召集阶段性工作会议,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试点内容和调整工作任务。
(三)总结评估阶段:
工作任务完成后,在区人大、区政府的领导下,区环境保护局邀请专家和人大代表参照试点导向,采取综合评估的方法,对三个试点小区进行初步评价。对存在的不足部分,指导各承担试点任务的街道进行进一步完善。相关街道办事处认真做好所在试点小区的经验总结和台帐资料,积极做好迎接市人大领导的指导视察准备工作。
五、试点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生态小区试点建设是我区落实市委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的实践,是城区向生态文明升级的一次新的机遇,也是一次全新概念的探索,没有可借鉴的捷径。相关部门、相关街道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把试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全力推进。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总结试点工作的先进经验,积极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为加强组织协调,本次试点工作在区政府分管区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区人大相关工作部门负责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督促,区环境保护局承担试点工作牵头协调的责任,具体指导试点小区的实施,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于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崇明是上海最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上海崇明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晓中激动地表示。
作为崇明生态岛建设的重要载体,城桥新城在启动建设以来的9年中,依据崇明县“三岛联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经济社会民生三管齐下”的发展战略,按照生态优化、产城融合、民生改善、社会文明的目标稳健推进,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责任。
生态立足
生态文明建设之于崇明新城,关键是要把生态意识的理念贯穿于新城开发建设的全过程。朱晓中说,生态与崇明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但真正上升到政府战略层面是在2005年,这一年,上海市政府提出了把崇明建设成世界级生态岛的总体目标,至此生态崇明的定位开始明确下来。在这个背景之下,“生态”也成了城桥新城建设的硬性指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对于如何打好“生态”这张牌,朱晓中认为,城桥新城具备“两大”优势。第一,和其他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区域建设的新城相比,城桥新城具有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得天独厚的生态岛优势。第二,在环境保护方面,崇明虽失去了一些工业化的机遇可无形中保护了环境,使城桥新城获得了可以跨过工业文明直接进入生态文明的后发优势。
对城桥新城“田园水城、海岛花园城市”的定位,朱晓中有着自己的理解:崇明是国际级的生态岛、上海的后花园,在经济最发达地区的一个生态岛屿上建设新城就必须要有特色,从宏观到微观处处都要体现生态和田园的要求,营造“水清、土洁、气净”的环境。城桥新城在规划与建设中着重突出“水”和“绿”,把田园化、亲水化、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并注重对景观类型、景观层次、景观空间、景观生态的研究以及城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朱晓中有一个观点,就是在一个城市的开发建设中地下功夫占一大半,通讯、电力、燃气和上下水等管道都是支撑城市运行的血脉。城桥新城在开发的9年间高度重视对基础性工作的把控,在总体规划的研究、控制性规划的落地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及资金,以至于前几年因建设重心侧重于地下而引起了一些不解甚至误解。“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正确的,初步实践证明城桥新城的抗风险能力是可以的。”
朱晓中认为,新城的建筑是时代的标记,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把握好建设速度和建筑质量之间的平衡。他说,生态岛的建设是急不来的,脚踏实地推进、聚精会神打造精品工程,开发建设一定会取得生态红利。这些年,城桥新城采取“政府引领、社会投资”模式的运作效果非常明显,公司代表政府推进的功能性项目给整个新城建设树立了一个标杆,有效地带动了社会投资的看齐跟进,确保了新城建设整体的档次和品位。
产城融合
朱晓中表示,崇明生态岛的定位,确立了其应该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现代信息便捷、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生态岛,而不是消极地维持原生态。这就需要有符合其生态定位的产业来促进发展,因为产业才是城市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新城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也必须基于生态这个基本点。他说,2011年年底长江隧桥通车,一些崇明人畅想:大批企业将纷纷落户,GDP翻番等指日可待。但崇明并没有重复这条发展路径。事实上,隧桥的开通的确让投资者嗅到了投资的商机,一批批的投资人带着资金、项目到崇明咨询,但当他们了解到崇明立足生态目标,对企业准入的标准高、要求严等情况后,许多人知难而退。
朱晓中说,崇明是四面环水的岛屿,交通的制约造成了人流、资金流和物流成本等的先天不足,也增加了一般产业比如传统制造业生存发展的难度。生态岛的定位,使传统产业的发展更多了一重制约,提高了产业入驻的门槛。认准建设生态岛的标准后,崇明县委、县政府下了决心,彻底关停、迁转了原有的污染企业,对新投资建设的项目严格审核和把关,坚持宁缺毋滥。
但对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而言,生态岛的环境、自然秉赋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城桥新城在产业发展思路上明确了“四个导向”,即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导向,引导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导向,引导企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突出服务功能提升导向,规划期内新城重点培育生产业的发展;突出绿色发展导向,引导鼓励清洁型先进制造业。2010年新修编的崇明城桥新城总体规划把10平方公里的崇明工业园纳入新城范畴,这不仅是简单的面积扩大,更是一种内涵的延伸。
近些年,崇明县政府加大了对岛内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现代农业方面,崇明县政府搭建起大农业的平台,计划在2013年在上海市区新增200个超市以加快岛内农副产品供应的步伐。在信息产业方面,与相关部门合作投资约108亿元、建成后年产值将达400亿元的“智慧岛”数据产业园也已启动。旅游产业方面,政府也在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这些无疑将会拉升新城第三产业的增幅,提高其在整体产业中的占比。”朱晓中如是说。
发展民生
在朱晓中看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关注力度的提升和内涵的深化。他说,崇明把“注重改善民生、发展惠及民生”列为生态岛建设的关键要素,城桥新城建设更是将改善民生作为开发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努力使老百姓成为新城建设的受益者。
朱晓中认为,新城建设的目的之一是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提高城市化水平,如果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和认可,建设是毫无意义的。基于这一认识,在动迁安置工作中新城开发做到了“三到位一尊重”。一是保障体制到位,根据市县有关文件,对拆迁区域内符合规定的人员,在动拆迁之前即全部办理相关保障手续,解决后顾之忧。二是补偿标准执行到位,切实按照市县相关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政策规定,核定经济补偿,并及时兑现相关款费。三是拆迁安置到位,安置房大多选址在新城中心区域,被拆迁户基本能实现就近安置。四是充分尊重动迁户意愿,评估单位由被拆迁户从县相关部门推荐的多家机构中推选确定。城桥新城开发建设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群访性事件。
朱晓中说,“农民”变成“市民”不是简单地把农民的房子拆掉盖成楼房,更需要解决好就业这个根本的问题。针对动迁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就业能力相对较弱等实际问题,城桥新城多措并举:一是尽可能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比如城市维护管理等;二是提供适当的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就业能力;三是居委会多组织参加社区活动,使农民尽快地融入社区、加快角色转变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