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美与艺术素养

审美与艺术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美与艺术素养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素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艺术教育,即利用艺术基本知识和艺术作品,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探讨实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触动和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独特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

审美教育,即教育者通过开展各类审美活动,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审美修养,进而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

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艺术教育是最普遍的一种审美教育,其本质属性就是审视艺术之美,塑造艺术之美、心灵之美、万物之美。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根本内容和主要途径,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组织的各类艺术教育中进行的,艺术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艺术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审美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掌握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素质。

二、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1.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艺术教育最直接、最本质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艺术审美素养的合格大学生。高校艺术教育实际上是艺术审美修养的教育活动,用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促进大学生德育、智力、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2.艺术教育要普及到每一个大学生。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必须涵盖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只面向那些积极性高、艺术天赋高的学生,一定要着眼于全体在校学生,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艺术技能与技巧。

3.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涵盖了艺术表现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教育,可以概括为一种审美情感的教育。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大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参与到艺术欣赏活动、艺术创造活动和艺术表现活动,才能真正激发其艺术情趣,形成其艺术素养。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需要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掌握全面的艺术知识,并自如地应用于艺术欣赏、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中来,指导艺术教育活动的深入进行。

三、合理设置艺术教育的课程和实践

1.积极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在明确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软硬件条件,科学地设置艺术教育课程,确保艺术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将人性教育融入艺术教育之中,只有在人性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才能使大学生在健康的心灵环境中感悟真、善、美,从而培养其健康的审美素养。

2.积极创造各类艺术实践机会。任何技能的掌握、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历练,艺术教育不仅要通过课堂实践掌握相关知识,更应该积极创造各类课外、校外艺术实践活动。 (1)举办各类艺术文化活动,比如文艺晚会、文艺比赛、知识竞赛等,在轻松的氛围中给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巩固和提高,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丰富理论,进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2)鼓励和支持高校各种文艺社团,充分肯定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推动作用,利用文艺社团组织的实践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艺术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3)探索建设与艺术修养相关的特殊专业,以校、院、系为单位组织各类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确保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此类普及性活动锻炼学生的艺术素养。

四、大力营造艺术教育的外部环境

1.加速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艺术教师负责在艺术教学实践中向学生们传授艺术知识,通过言传身教和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素养,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艺术教育的最终效果,为了实现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就必须加速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且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和升级师资队伍。一方面,教师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将对大学生的艺术教育纳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中来,实现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人文素养,艺术教育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拥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艺术教师要具备丰富的艺术修养,能够驾驭艺术类专业知识,而人文素养又是一名艺术教师的核心素养,充分体现了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2.营造艺术教育文化环境。环境是塑造一个人的基体,所以高校在推行普及艺术教育时,除了重视课堂教育外,也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艺术教育文化环境,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成为大的艺术课堂,在浓浓的艺术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师生共同努力营造和维护校园艺术文化环境,在大环境的熏陶下形成自身的审美素养,同时将自身独特的审美素养反作用于文化环境的建设与维护中。

参考文献:

[1] 唐珊.论艺术教育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意义[J].青年文学家.2009,24.

[2] 乔元正.审美品格:艺术教育的应然追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6).

[3] 潘小星.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初探[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4).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 审美素养培养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其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实现和谐的发展。艺术教育既是感性学科,又是人文学科,因而它是真善美联结的纽带,也是真善美统一的桥梁。艺术教育还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健全学生的自我意识等,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艺术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为最高要求,促使其全面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综合素质发展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学生审美素养的现状

目前,在社会就业难的大背景下,由于就业单位一味追求高学历和工作经验,高职院校在无法达到高学历的客观条件下选择了增加学生工作经验即短时间内将专业课内容教授给学生。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方面都是围绕市场而变动,俨然已经成了“职业培训”场所,以至于审美素养教育被高职院校抛之脑后。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只认市场需求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学科片面化,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实践知识、动手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人文素质方面相差很多:高职教育重市场、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重共性、轻个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探索

(1)加快改革。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在艺术教育中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艺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将学生的人格思想融入其中,这样就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视野,自然就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等个人综合素养。另外,教师还应改进之前的教学方法,不再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要多从情感、意志、情绪、伦理等各方面对学生的人格做全面的规划和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使之在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进而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人,让高职教育从培养单纯的“技术劳动者”转变为培养“技术人文者”。这种教育理念的实施,审美教育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2)课程融入。为了达到艺术教育改革的目的必须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首先就是将艺术课程穿插在专业课程之间,使二者不是处于分割状态。通过学习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文学欣赏等艺术学科,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提高自身审美素养。融入了艺术的因素,高职院校的教学就再不是单纯的教学了。借助艺术教育的因素、氛围,学生们会在另一个空间中探索、实现自己的想法,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它似乎有种超越形式的力量,直达人的精神领域。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都十分重视“交叉学科”和“交叉式学习或研究”。这一思路的依据是,多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研究和学习时更容易激发学生们从多角度探究,在多学科碰撞中产生创意和见解。另外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老师们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的多媒体的设备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内外结合。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课下探讨为辅,基础课程为主,综合型、开拓型、兴趣型等为辅的艺术教育体系。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不能靠仅仅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首先要离开课堂感悟生活感悟自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出一双善于发现真正美的价值观,正确审美。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真实的感悟之后才能沉浸在艺术作品的美妙海洋,接受那些情感的熏陶,使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自如引入到创作情感中。学生不仅仅要学会带有情感去审视艺术,还要摆脱已有的从艺术中获得情感的束缚,发表自己的审美情感,让自己审美情趣的心灵活跃起来,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创造。人之所以需要审美,是因为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取舍,找到适合我们需要的那部分,即美的事物。有句话说得好“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上帝为我们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寻找美”,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是灵魂教育,是审美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就是我们开启美的钥匙,通过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情感,像是润物细无声一般,让学生接受到道德情操、精神品质和意识观念的熏陶和渗透,让他们对生活、对人生有了全新的、正确的认识,对未来充满希望。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把艺术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艺术对一个人的感染与熏陶,对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现培养高规格人才目标和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的重要保证,目前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探索和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总而言之,时展的同时,艺术教育理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艺术教育是由内而外全方位塑造人才的不可或缺的过程,只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内在修养才能使学生内外兼修和谐全面的发展。我们应该保持长久以来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高职院校现有的艺术教育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使教育体制能够有助于培养艺术素养高、具有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华.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D].兰州

大学,2011.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第3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在不断提升的同时,精神文化需要也表现出与日俱增的趋势。群众文化活动是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群众文化素养,陶冶群众性情,提升群众艺术文化形象的有效手段。主要从音乐审美概念及其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如何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实施音乐审美,抛砖引玉,旨在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尽上绵薄之力。

关键词:

群众文化活动;音乐;审美

音乐审美是指借助于音乐艺术载体,对音乐表演活动内在的情感思想、价值态度的评价行为。音乐审美是以我们所观察和所感受到的事物为出发点,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活动,对改变人们的内心活动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音乐审美以音乐艺术为依托,通过艺术表演活动的形式,能够引导人们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在净化心灵,提高思想境界的同时,还能够推动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的追求,帮助人们满足情感生活需要,提高审美标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音乐审美以其他审美活动相比,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民族性即是说受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对音乐审美的标准、方向是不一样的;时代性是指不同时代下的人们审美情趣不一样,对审美的判别、追求也有所不同。

1培养群众音乐审美的重要性

音乐是传达和交流人们情感思想的有效途径之一,而音乐审美是人们获取审美享受的重要手段。音乐做为一种情感艺术,往往包含了创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思想精神,是自身内心真实情感感受的展示。因此,音乐审美活动能够满足审美者情感生活的需要,丰富情感体验。如果创作者、演唱者与听众有相似的经历,往往能够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带给观众一种欣喜和满足感。审美对于广大群众尤为重要,对于大部分群众而言,在经过白天一天的工作劳动后,急需某种途径缓解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获取情感生活的需要。如果群众掌握了一定的审美技巧和方法,就有利于在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及时获取精神生活所欠缺的元素,享受群众文化活动的音乐审美带来的乐趣。

2在群众文化中实施音乐审美的途径

2.1音乐审美与群众文化的有机整合

演唱歌曲作品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之一,两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做好音乐审美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整合工作,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方向,对培养群众审美能力,提高群众审美标准,满足群众情感生活需要,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有着重大意义。那么,如何做到群众文化活动与音乐审美活动的统一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第一,群众文化活动多种多样,如:表演、舞蹈、体育项目比赛、小品等,为了培养和提高群众音乐审美的能力,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尽可能的采取与音乐相关联的形式,做到音乐审美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相结合。第二,提高群众文化组织工作者的审美素养。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除了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还要强化组织者的艺术修养,使其具备较高的音乐审美能力,能够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引导和感染广大群众进行音乐审美。

2.2选用合适的音乐、歌曲

音乐表演、歌曲演唱等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常见方式,引入优秀、经典的音乐歌曲,发挥音乐内在的审美价值,有利于提高群众审美水平。因此,在群众文化开展中,要尽可能的选用情感丰富、艺术饱满音乐。比如说,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凄美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示了自由爱情的伟大,该艺术影片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紧紧地扣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弦。因此,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就可以选用影片的主题音乐,让广大群众在耳熟能详的音乐旋律中感受美好动人的爱情画面,及其黑暗势力对美好人性的摧残。通过已掌握的故事情节、影视画面,有利于引发群众内心的情感共鸣,加深对音乐艺术内在美的理解,提高群众音乐审美的能力。在选用音乐、歌曲时,在确保歌曲、音乐具有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最好结合群众的现实生活,从贴近群众生活的歌曲出发,进而吸引广大群众音乐审美的兴趣。

2.3提高群众音乐素养

音乐审美活动是指在音乐、动作、舞蹈等要素的整合下,能够引感共鸣,在心理上产生美的享受的一种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审美做为一种综合性的内心活动,但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音乐审美以音乐表演活动为载体,要想提高群众音乐审美的能力,对群众音乐素养、音乐文化是有一定要求和标准的。具体来说,群众要对音乐活动具有一定感知能力,对音乐旋律、节奏等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能够针对于某一音乐作品,基于自身的音乐素养、感知能力等准确把握作品艺术的表现形式、情感倾向。因此,提高群众音乐素养,加强群众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表达技巧等音乐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开展有关音乐欣赏、音乐表演等活动,加深群众对音乐活动的理解,帮助群众更好的实现音乐审美。

2.4优化音乐审美的提升方式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马克思曾说过,要想深刻地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所在,那么你自己本身必须是一个拥有较好艺术修养的人,在拥有一定的先天的前提和基础上加上后天的刻苦学习和实践,才能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音乐审美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需要在漫长的艺术活动中不断积累和学习。音乐审美是以一定艺术活动为载体,以欣赏活动所引发的内心共鸣为基础,而获得艺术活动中的音乐美、情感美和艺术美的满足。因此,音乐审美并不是简单的观赏表演的简单行为,要想获得音乐审美的享受,引发内心情感深处的共鸣,必须对音乐艺术有所了解和把握,如音乐活动的基本规律、音乐语言的表现形式等,与此同时,还需要大量接触各种类型的音乐,拓展音乐审美的视野,丰富音乐审美的经验。

3结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做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通过音乐审美与群众文化的有机整合,选用合适的音乐、歌曲,提高群众音乐素养,优化音乐审美的提升方式等手段培养群众审美意识,提高群众审美能力的同时,还应当正确看到群众审美的培养不是短期就能培养和提高的行为,需要在平时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加以引导学习,借助于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培养具有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的群众。

作者:林珠萍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文化馆

参考文献

[1]姜会敏.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2):118.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视觉;审美;素养

一、信息时代下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意义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传播、推广,各类图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眼中,让我们目不暇接。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美术鉴赏力、发展视觉思维,形成良好的视觉审美习惯与学习方法。视觉素养的培养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美术鉴赏课的课程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运用鉴赏的方法对图像进赏析、鉴别,从图像中获取有利身心健康的信息,并对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进行视觉感受,发现生活中的艺术美。因此当下在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作用

(一)领会美术作品中的美,培养学生视觉感受力

视觉感受要求感受者运用视觉器官去辨别光的明暗强弱、色的色素组成,以及物体的大小远近、状貌变化,从而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美术学科素养的始发源核心是视觉形象,视觉感受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美术是视觉艺术,与美术作品产生交流就需要借助眼睛去看,并通过眼睛的观察把对具体物象产生的感受传递到脑海中。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学习,不仅能开拓学生艺术视野,更能让学生在艺术家的启发下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进而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如在欣赏宋代画家吴炳的《出水芙蓉图》时,画家细腻轻柔的用笔把娇嫩高洁的荷花表现得形象生动,仿佛还带有露珠的荷花就要从画中呼之欲出。通过对该画的鉴赏,学生不仅能得到视觉美的享受,更能学会在生活中捕获事物细节的美好形象。

(二)掌握美术作品鉴赏方法,提高学生视觉审美判断

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学习、鉴赏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不仅可以积累学生的视觉审美经验,更能拓展学生知识面、陶冶情操。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中的创作背景、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的赏析,学生可以由表及里的品味作品的内涵与艺术美,取其精华,增强自身的审美判断力。

如学生在观察、鉴赏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时,运用鉴赏画作的方法进行赏析:画家采用的横构图突出了画中拾穗的妇人,而画中昏黄庄重的色彩,三位妇人谦卑躬下身子拾穗的动态造型,不仅反映出了农民忍耐、谦卑的特质,也表现出了人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精神品质。运用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学生不仅感受到《拾穗》作品中真挚感人的质朴情感,更能运用视觉审美经验判断出画中农民形象的勤劳、朴实与善良。

(三)运用美术鉴赏方法创作,启发学生视觉创造力

视觉在人的行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视觉感官经验把对事物的感觉、感情与理性经验传递到大脑中,从中激发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发展学生视觉思维的过程中,除了在掌握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更要运用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进行创作,从中启发学生的视觉创造力。视觉创造力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如学生在罗丹雕塑作品《欧米艾尔》的鉴赏学习中能得到不同创造力的启示。《欧米艾尔》并不是以常态美展现在人们的视觉中,雕塑家呈现的是一位背部弯曲、干瘪、浑身皱纹的年老色衰的模特,虽然它并不“漂亮”,但是通过岁月的沉淀它却给我们在审美与心灵上产生了震撼,这就是艺术家给人们创造出的精神食粮。通过对作品视觉形象的观察、再到达心灵深处的冲击,学生运用视觉情感对生活中选择的事物进行概括或夸张的再创作,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实践

在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法国画家达维特的《拿破仑一世加冕》体现的不同历史背景与在视觉上产生的不同美感进行鉴赏学习。

当笔者在多媒体上同时展示这两幅作品时,学生在视觉上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受。国画《韩熙载夜宴图》给学生产生了温婉细腻的画面感,画中韩熙载为了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常开设夜宴与宾客纵情嬉游。画中顾闳中奉命窥探韩熙载在家中的活动后凭记忆挥笔作画,该画表现了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对画作几个局部的细致观察与赏析,从画中流畅的线条,饱满的色彩,灵动的人物表现,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了中国画的雅致情趣与温润的艺术表现力。而法国画家达维特的《拿破仑一世加冕》给学生产生了恢宏大气的视觉感受。画中表现了1804年12月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在鉴赏画前让学生了解了拿破仑在加冕时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的情节。画家达维特为避免教皇难堪从另外一个视角描绘了拿破仑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以此仍保留了拿破仑在画中的中心位置。通过对画中宏大的构图、神似的人物、壮观的场面以及富丽堂皇的色彩的细致观察与鉴赏,学生感受了气势庄严的古典主义绘画的艺术美。

通过对《韩熙载夜宴图》与《拿破仑一世加冕》两幅优秀作品的对比鉴赏,学生在视觉感受、观察并产生联想的审美体验下,运用鉴赏画作的方法对作品进行赏析,在增加视觉审美经验并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

鉴赏艺术家的优秀美术作品,可以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提高眼界,从中学习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促进对生活中艺术美的感知力,通过双眼的观察、感受、判断形成良好的视觉审美习惯,在视觉素养形成的同时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荪生.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3.

[2]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美术是一门将视觉形象通过有技巧的绘画技术将之以二维或三维形象呈现出来的一门艺术学科。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学生会更容易形成空间意识和形象意识,这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具有很大帮助。学生通过观察,然后想象并构思整个过程和图像,创作出蕴含自己个性、情感、意图的视觉形象,这就是美术的创作过程。学生能够将美术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自觉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运用自己特有的美术表达传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美术学科中蕴含的文化理解素养,创造过程蕴含了审美情趣,体现了学生个人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和印象。

一、高中美术教学对文化理解的促进作用

1.引导学生建立文化理解认知

高中美术教学的开展可以实现学生不同兴趣的转移,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学习兴趣,在美术学习中建立对文化理解的认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阻碍了他们观察现实世界。高中美术教学是唤起学生重新认识世界兴趣的重要途径,开展美术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不同兴趣的转移,从而使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兴趣,发挥想象,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美术表达中慢慢建立对文化理解的认知,实现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2.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每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审美感受都是不同的,受审美能力的影响,学生对同一对象的审美往往会出现差异。此外,仅仅停留在审美欣赏阶段是不够的,学校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基础审美和欣赏中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尝试做文化艺术的传播者。

3.促进学生全面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教学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学段的美术教学,其更像是对零散知识的系统归纳。高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形成对美术的认知,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部分高中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忽视了开展美术教学的意义。实际上,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理解能够让学生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因此,学校必须重视美术教学工作,将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体,也是掌握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主体。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通过了解,能够形成对美术形象完整、系统的理解,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美。同时,美术是一种利用各种介质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载体。通过一定的美术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建立对艺术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学会尊重美术作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化理解与其他素养的关系

1.文化理解与艺术感知

文化理解是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章探讨的重点内容之一。文化理解就是从文化角度赏析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学会尊重、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内涵。文化理解建立在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基础之上,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美术为人们提供了鉴赏美和的基础与途径。艺术感知是让学生从艺术角度分析美术作品的关键,文化理解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需求之上,是让学生学会尊重并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出现差异是必然的,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才能增强对世界艺术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尊重、理解、珍视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通过美术学习,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在文化差异中学会尊重、理解自己国家及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

2.文化理解与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艺术涵养的体现,是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审美情趣离不开美术学习,高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但往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一些特殊的文化仍然不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文化理解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位,使其在审美中修身养性,体会艺术的美。审美中的“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学识,因为每件美术作品都蕴含了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也反映了创作者所属国家的文化。因此,审美建立在“审”识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学生能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把握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通过作品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学校通过对学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独立地认识、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

3.文化理解与创意表达

创意表达是学生表达自身构思和联想的途径,也是展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文化理解是学生创意表达的基础,学会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创意实践,发挥创作想象。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联想、想象以及实践,明确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创意实践的产生基于人类认知世界的需要,通过创意实践,学生能够完成对想象和联想的现实化转变,化虚为实。这也是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

三、培养高中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情境,以美术体验为基础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是培养其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以美术体验为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在体验中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先,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美术作品鉴赏的情境,多开展实践教学,组织户外教学活动,春暖花开之季、落叶纷飞之时都是开展户外绘画学习活动的良好时机。如,在《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前一天走访适合户外学习的地方,提前通知学生和学校,第二天带领学生在指定地点进行户外写生。高中生的纪律性比较强,便于管理。不同学生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学生会对自然有自己的理解,并将之呈现在画纸上。同时,这种体验式教学也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然之美,增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美术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要目的。教师要想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就应该在美术教学中尊重和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美术课堂。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运用多媒体等教辅材料,在课堂上分析、鉴赏不同国家美术作品。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然后大胆创作,以最大限度地探索美术作品的文化意义,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意蕴,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此外,学生要在鉴赏其他国家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会尊重并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打开眼界,积极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如,在《从传统到现代》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制定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了解东西方文化碰撞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第二,了解中国美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第三,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代表作品和概念。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从传统到现代,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碰撞带来的成果。在第2课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与塞尚的《静物》,比较两幅作品,从色彩和图形切割中找到二者的共性。此外,学生需要分组再一次观察蒙克《呐喊》、马蒂斯《舞蹈》等作品,从作品流派、内容、特点等方面赏析,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在该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交融,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会尊重差异并珍视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在此基础之上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

3.教师引领,以课堂为重心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美术课堂是让学生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欣赏美的重要阵地,美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开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收集、整理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美术作品的美,在赏析作品的同时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并形成能够体现自身创意的创作方法。这种欣赏、激发、创造的过程被称为培养学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发挥课堂重心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不同时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发现不同时代文化的闪光点,如原始社会的制陶文化、奴隶社会的青铜文化、秦汉以后到清朝的文化以及现当代百花齐放的艺术成果,进而让学生真正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自然风貌与美术作品的关系、地域风貌与艺术流派的关系,领略民间美术中各异的风土人情,对民族艺术文化形成具体的认知和感悟[2]。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赏析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多元的艺术美、感受多元的文化美,让学生通过比较客观地认识美、评价美。这些都是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平等的目光、包容的心态尊重和理解美术作品的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美,认识到美术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结语

高中是学生发挥想象、实现创意的最佳表现阶段,建立在文化理解基础上的高中美术课程是富有文化传承意义的课程,是将传统文化与学生创意、想象结合的绝佳途径。艺术创造需要新鲜的活力,文化理解与传承需要新鲜的血液,教师要将二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传承文化,让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美术教师应把握教学中的关键节点,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探讨美术无限可能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祺.新课改下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