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 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也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改革重点和难点。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宏观经济环境及其调控格局的变化,随着我国2006年全面开放银行业的日期日益临近,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环境日趋加剧。国有商业银行如何更快更强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已是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破”与“立”两大难题
长期以来,金融改革在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相对滞后,而金融改革中又以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最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权结构单一,管理体制落后、僵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我国国有银行在商业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基本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其特征表现为:一是产权结构单一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到目前为止,均是国家独资的单一产权结构。尽管目前国家已派出监事会进驻国有商业银行,但仍然难以发挥理想的监督效果。二是治理结构落后。行政化管理是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一大特征,其机构设置均是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其内部也是按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形成了一套牢不可破的“官本位”制度。这种落后的治理结构,使其运作效率大大低于公司型治理结构的效率。导致其服务优质客户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金融产品创新动力减弱,从而使国有商业银行运作效率低下。
(二)资本充足率不高,依然存在高风险。近年来,国家采取了若干重大的改革和政策措施,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1997年调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率,从55%的所得税外加7%的调节税下调至一般工商企业的33%的税率,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自我积累一部分资本金的能力。1998年国家财政向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补充了2700亿元资本金,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显著的提高。2003年底,中央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外汇储备资金,拉开了内部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序幕。上述举措,无疑对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极大的帮助。然而,与国际准则要求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总体上还依然偏低,远未达到8%的法定最低要求,高风险依然存在。
(三)不良资产包袱重,业务经营乏力。据专家测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应保持在5%以下。这一比例的高低与国家宏观经济周期及宏观经济条件密切相关。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远远高于5%,1995年为21.4%,以后逐年有所增加,2000年末为29.2%。2001年底,虽通过努力,不良贷款比例净下降3.81个百分点,但仍高达25.4%,大大高于国际警戒线的水平。由于不良资产包袱过重,其大部分精力花在不良贷款的化解上,而业务经营日益乏力,盈利水平较低。如200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账面利润共计230亿元,以资产总额计算,资产利润率只有0.21%,与国际水平相差5-6倍多。这些利润都是为提足呆账准备之前的利润,如果按国际接轨的方法,即把呆账准备提足,那么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将是负值。
(四)服务功能趋同,缺乏金融创新优势。多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扩宽自己的业务服务范围,改善服务功能,无疑相比于过去的专业银行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与跨国银行集团,国际银行业相比,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服务的主要内容,表外业务服务空间狭窄,占业务收入较小。据测算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仍然不到10%,与国外银行40%~50%比例相差甚远。国际银行也不全单纯是经营传统理念上的银行业务,而实质上是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公司,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几乎是合三为一,其业务服务功能齐全。这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当然是望尘莫及,且受到自身的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限制,金融创新能力不强。
(五)机构庞大,经营战线过长,管理乏力。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银行演变而来,机构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划分设置,工行、中行、建行机构延伸至县城,少数延伸至乡镇,农行几乎将机构都设立到了乡镇。尽管近几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采取了一些缩减机构、裁撤冗员的积极步骤,但仍未改变经营战线过长、管理乏力的境况。这暴露在因宏观经济的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越来越大,贫困落后的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而沿海经济发达的地方,经济快速增长,这势必要求对金融资源的调整分配。
(六)科技服务手段落后,资源配置低下。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对现代信息管理手段的革命,是世界市场经济各国共同重视的发展战略。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网络化水平还处于一个低水平发展阶段,这主要表现为分散化、小型化、重复化、短期化和单一化等特点。各国有银行的网络优势、规模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等还未真正发挥占领市场的作用。至今,国内还没有完善的企业征信评价系统、个人征信系统等,许多宝贵的客户信息资源流失到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配置资源方面也显得落后,如重复购建计算机硬件,在机型、网络技术等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能形成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等“四统一”。
(七)负债过于依赖公众存款,经营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负债)于公众存款占比重仍在80%左右,且居民储蓄存款呈迅猛增长势头,据统计,2003年底,全国居民储蓄存款达到1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7.38%。这一方面反映居民投资渠道不多,对股票证券市场投资信心不足,选择商业银行确保安全;另一方面反映我国商业银行依然把吸收公众存款作为融资的主渠道。国有商业银行对资金的运用主要是贷款,业务收入主要是存贷利差,深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虽然近年来混业经营的呼声很高,但短期内实行混业经营的可能性较小。
(八)内控水平落后,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从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的内审情况分析,其内控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暴露出案件和风险的发生。这说明我国银行业的内控水平落后,与国际银行业相比有很大差距。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对内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主要处于手工操作或是手工操作的电子化模拟阶段,如电子报表系统。风险管理的内容大多还只是简单的比例管理;所采用的数据大多是静态数据(财务数据);采用的分析方法也主要是账面价值分析法,而较少采用市场价值分析法;分析的重点主要针对信用风险,特别是对信贷风险的分析。而国外商业银行对内部风险的管理,充分考虑风险的组合多样化效果。在管理方法的选择上,强调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将各类风险的管理纳入统一的管理框架与标准之下。在技术方面,国外商业银行已能充分适应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并且正在开发能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风险管理系统。
(九)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激励约束机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发展,不断地吸收了一批较高层次的专家级经营管理队伍,一般员工文化素质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日显对金融业高级管理人才大量需求的迫切性,如金融工程管理人才。金融工程是与金融创新紧密相连的,正如国外经济学家所言“金融工程是金融创新的生命线”。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从人事任免到业绩考核,仍在较大程度上停留在行政管理方法上。人才使用重视不够,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此外,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轨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造成了近几年出现一些优秀的人才流失现象。
上述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之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约束,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法人治理结构、股份制改造上市等改革措施,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因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面临着两难的境地——“破”与“立”,既要加快步伐与国际惯例接轨,又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因此,我们必须持慎重的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的探索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之路。
二、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策思路
加快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需要。目前,以中央对两家国有银行的注资为起点,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启动,预计一系列围绕国有银行改革的举措必然会相继推出,并将使国有银行改革成为2004年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笔者认为,要搞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必须通过五大途径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步伐,从“行政指挥型”转变为“机构服务型”。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其重点是建立保障资本价值最大化和明确所有者、经营者的权、责、利关系的机制。同时从组织结构上进行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竞争和发展的机构服务体系。国家与国有商业银行是单纯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一切按公司法则行事,国有商业银行要对国家所有者负责,维护国家的利益。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者,应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经营根本目标,必须在权、责、利三个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国家应尊重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即使是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宏观调控,也应按照市场经济法则行事,确保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依法行政。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从形式上分为董事会、执行层和监事会等,形成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有利于提高所有者对银行的监督效率,降低监督的成本。
(二)要大力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结构,发挥股权融资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为配合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调整国有商业银行融资结构是一项积极的举措。国有商业银行应仿效国外商业银行融资的做法,重视发挥股权融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应重视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国有商业银行在完成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工作后,上市是必然的趋势。上市有利于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如何上市,目前存在两种看法,一是先部分上市,然后创造条件整体上市;另一种是一步到位,实行整体上市。
(三)要尽快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化解问题,建立和健全银行经营运作安全控制体系。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已严重阻碍着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解决这一顽症。一是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应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风险实行全面监测和考核,督促其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管理。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应运用好国家现有的优惠政策,改善审慎经营,增强自我消化风险的能力。应注重对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的准确分类,实施分类分户管理,并据此按照审慎会计原则提足损失准备金,做实利润账,讲求资本充足。三是国有商业银行应切实落实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新增贷款质量。四是要加强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进一步推进不良资产的处置。五是要加大资产保全力度,依法处置不良资产。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普遍重视信贷资产的保全工作,但与要求实现的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因此,要更进一步发挥信贷资产保全部门的作用,加大不良资产回收与处置力度。
(四)要加快研究制定混业经营策略,及时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随着金融的防火墙逐渐被推倒,混业经营已是大的趋势。我国加入wto以后,为了适应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研究的课题。受我国金融企业法律和其它客观环境的制约,虽然还不能马上从分业经营转变为混业经营,但从知识积累和人才储备来看,应是我国金融业内人士的着眼点,把各项准备工作做在先。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参与证券、保险业的合作,熟悉证券、保险业的运作机制,大胆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一)国有商业银行“准银行家”的特质
伴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机构重建、机构扩张和模仿性产品创新等三个阶段的创新。加入WTO后银行业将面对新的创新性竞争,即以投资回报和经营绩效为砝码的竞争性环境和竞争性挑战。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模仿性创新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创新竞争的现实要求,必须尽快过渡到以投资收益为最终目标的创新竞争阶段以提高竞争实力。银行家是拥有企业家创新精神的银行管理者,是与银行创新性发展息息相关的人物,正是银行家带有突变特点的一次次创新的累积,推进和实施银行的发展和进步,可以说银行家作为经营管理银行的企业家是银行创新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主体,是银行创新的必要条件。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即使在金融制度变革之后,实际上只能算作“准银行家”。这种“准银行家”是有别于真正银行家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准银行家”资格的取得和创新作用的发挥,要受到银行职业经理人创新才能和行政部门领导的创新精神两方面的限制。要使国有商业银行的各级行长或业务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发挥创新精神,成为“准银行家”需要同时满足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管理者要具备银行家的基本能力;二是行政部门的领导也具有创新精神,行政部门领导的创新精神包括选拔用人机制和任用具备银行家才能的职业经理人,以及给职业经理人以足够的自主决策空间。仅具备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难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既作为国家的代表治理银行,又作为管理者负责银行的经营管理,是一个兼有银行治理和管理职能的“准银行家”。形成这种状况除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方面的原因之外,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的外派监事制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缺乏对银行家的全面监督和激励,从而使银行家应该具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兼顾治理和管理的双重职能中被抹杀了,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准银行家”。
(二)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准银行家”的制度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治理主体——董事会
目前除了中国银行设有董事会之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还都没有设立董事会。但是即使是中国银行的董事会也还只是一个管理式的机构,不具有治理的特性,这一点可以从中国银行董事会设立的委员会得到验证。另外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也存在监事会和外派监事,但缺乏公司治理的基本结构而使其没能充分发挥作用。没有治理主体,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也就缺乏相应的对管理者的选择、评估、激励和监督的机制,对银行高级管理者的评选直接来自于行政部门并依据行政官员的标准。这样,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关心的不是银行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而是与政府或主管部门的关系。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对银行的管理经营更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影响,即使他们具有创新精神也会由于政府主管的行政干预而难以发挥,从而成为一个“准银行家”。
2.国有商业银行激励机制设计不全面
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所设定的激励机制,只有一种控制权激励,没有考虑管理者面对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没有设立与经营绩效挂钩的长期报酬激励机制。国有商业银行管理者的报酬依然是沿用计划金融时期的固定工资制度,不随工作业绩、银行经营利润的改变而改变,因而银行管理者不具有参与银行有效管理的积极性和激励,也不会将涉及所有者利益的银行发展、经营改善作为他们的行为选择目标。特别是在转轨经济中,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停滞,计划权利的下放,管理人员获得了不可逆转的权威,管理人员利用计划经济解体后对权力监督约束的真空,进一步强化其控制权。于是事实上或依法掌握的控制权就成为管理者私人利益在银行决策中得以发挥的基本依托。国有商业银行管理者利用其掌握的控制权,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管理者经营积极性的激励作用,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到管理者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而设立相应的长期报酬激励,从而出现了“内部人控制”问题。内部人控制的结果是银行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上升。
3.管理者行政性选择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者选择依然是行政性的官方指派形式,没有建立起保障高素质人才占据管理岗位的市场性选择机制。行政性管理者选择机制对管理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能完全保证真正具有银行家才能的人才占据管理者岗位。行政性管理者选择机制中,官方选派管理者的标准是考核官员的行政标准,不具有市场化选择中的能力筛选机制。而且官方不承担由管理者选派所导致的银行经营风险,因此,官方不可能像真正承担风险的资本所有者那样选择管理者。二是行政性管理者选择机制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行政职位升迁的激励而不是经营业绩的市场化激励。行政职务的升降对管理者而言是第一位的,银行的创新性发展,管理业绩和经营状况的改善是第二位的。由此形成管理者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对银行的创新和经营业绩为核心的竞争力的提升不具有积极性,不具有一个称职的银行家所具有的“赚取利润的动力”。
通过以上对国有商业银行中“准银行家”特点以及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准银行家”存在的根本制度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制度不健全,因此,再造国有商业银行创新主体——银行家,必然需要进行国有银行的治理制度变革。
二、国有商业银行治理制度变革与再造银行家
结合对“准银行家”形成的制度原因分析,从再造银行家的角度审视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制度,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治理制度存在三方面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适宜的激励机制;管理者行政性选择机制。再造国有商业银行的银行家进行治理制度变革也就主要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建立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变革,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设立实际上就是在监事会的基础上设立国有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包括明确董事会的职责、确立董事会的人选、对管理者和董事业绩的评估等。
1.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的职责。
董事会的职责是一个董事会的基本行动准则,只有形成所有董事一致同意的共同职责,才能使整个董事会的作用真正得以发挥。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的主要职责可以划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基本职责、财务监督职责、对管理者的监督职责和监督内部控制的职责。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的基本职责是充当银行股东的受托人、监控银行的业绩和负责银行高级管理者的换届等。其财务监督职责包括批准国有银行上市的融资方案、批准股利的分配方案、制定有关规定以控制公司的股票发行、转让和登记等。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对管理者的监督职责包括选拔银行的管理者并赋予他们权利;维持管理者队伍的持续性并评估他们的业绩;制定高层管理者的报酬方案;批准管理者的报酬方案;授予高层管理者签署各种文件的权利等。董事会监督内部控制的职责主要包括明确董事会的职责和管理者的职责范围;追查银行业绩上的主要缺陷;根据获取的信息提出适合整体发展趋势的银行发展计划;讨论银行发展中的竞争环境和重大发展机会等。
2.建立对管理者和董事的选拔、评估和报酬机制。
董事会的有效性不仅仅依赖于独立董事的设立,也依赖于董事的选拔、评估和报酬机制。严格的董事选拔机制可以确保选拔有专长、有判断力、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有敬业精神的人员充当董事。恰当的评估程序可以传递董事和管理者工作信息借以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激励,达到提高业绩的作用。明确而公开的报酬机制可以起到对董事和管理者的激励作用。成熟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都相应地设立提名委员会、评估委员会和报酬委员会负责董事和高层管理者的选拔、评估和报酬。鉴于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的建立属于过渡期,不适宜设立过多的机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对董事会的选拔、评估和报酬可以由董事会集体讨论相应的规则、程序和标准,也可以由政府代表国家以法规的形式制定国有商业银行统一的董事选拔、评估和报酬标准,由董事会指派的专门董事负责进行,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董事会的有效性和独立性。
(二)国有银行管理者激励机制的设计
1.管理者长期的报酬激励机制。
长期报酬激励机制的目标是将经营管理者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连接,鼓励长期行为,吸引、保留和动员经营管理者,根据公司的财务业绩奖励经营管理者。长期报酬激励机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市场为基础;一种是以指标为基础。以市场为基础的报酬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赠与等。以市场为基础的报酬激励机制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将报酬与公司股票价格挂钩,这就要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化能够反应公司业绩的变化,因而,只有上市公司才能有效运用这种报酬激励机制。鉴于国有商业银行目前所处的股份制改造阶段、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家法规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者持股的限制,全面的国有商业银行管理者以市场为基础的报酬激励机制是不具有现实性的。对于股份制改造上市之前的国有商业银行,以非市场的指标为基础的长期报酬激励机制更具有现实性。以指标为基础的报酬激励机制包括:成绩股份计划、红利赠与计划、长期奖金计划等。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以指标为基础的报酬激励机制时,一个关键问题是要设计好长期报酬激励的指标。
2.银行家市场和声誉激励机制
要取得良好的声誉,需要当事人目前工作业绩的提升以及经理人市场的声誉评价,因此在经理人市场存在的前提下,声誉起到了对经理人的激励作用。国有商业银行对各级管理人员的激励中,也使用了声誉激励,如荣誉称号、先进工作者等,但是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偏好,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推行的声誉激励作用明显递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一直不存在一个银行家市场,银行各级管理人员获取的荣誉称号,只代表过去工作成绩的评价和肯定,缺乏银行家市场将这种既有价值转换成一种未来收入的预期,从而使荣誉称号等声誉不具有市场价值和未来收益性,不能对各级银行管理人员产生未来收益的预期效应。因此要更好地发挥声誉的激励效应,充分竞争的银行家市场的培育是必需的条件之一。对于银行家市场的发育和“培育”,所能做的是提供市场产生的制度激励,比如改变银行家的选择机制、奖惩制度以及倡导银行家职业道德等,以诱导银行家市场的产生。
3.国有商业银行管理者选择机制变革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扁平化管理;组织结构;市场竞争
个别国有银行虽然在部分分支机构试点进行了扁平化管理的改革,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由于中国经济本身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体制与法律不完善、固有企业文化根深蒂固的特点,就十分有必要对全面推行扁平化管理改革进行深人细致和审慎的预先研究。
1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管理组织结构的形成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管理组织结构形式的形成是与计划经济密不可分的。当初的设置是伴随着国家行政机构的设置而并行设置的,完全没有经济角度的考虑,是标准的总分制商业银行结构,从理论上讲也是标准的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虽然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根本转轨,也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提供了法律保障并由此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体制等根本问题上的改革几乎没有什么进展,几年时间过去了,这种管理组织结构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2现行结构的特点及利弊
2.1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管理组织结构主要特点
机构庞大,覆盖面广;管理层次多,权力相对集中,等级明显,管理幅度较窄;职能部门林立,相对独立;党政不分,存在不少与经营无关的内设部门。
2.2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管理组织结构的优点
由于网点覆盖广,易于采用现代化设备,形成服务网络,具有为客户提供全面、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实现规模效益的潜能;由于分支机构众多,易于吸收存款以及在全系统内调剂和使用资金,使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合理地使用;有利于业务经营活动的统一指挥和内部实行高度分工,利于发挥职能部门的专业化指导和参谋作用;在经济和市场条件比较稳定的时期运行比较顺畅。
2.3现行管理组织结构的问题
管理上条块分割,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联系不理想,容易产生脱节和矛盾,协调与协作不理想。
由于管理层次过多,企业上下信息沟通路线较长,容易导致上传下达的信息传递不畅,影响决策反应速度和执行效果,导致有令难行、有禁难止等等间题;在当今经济和市场条件变幻莫测的情况下,这种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已经明显表现出笨重、迟缓、缺少灵活性的弊端;现行管理组织结构要求总行对分支机构具备较强的控制能力,要求总行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和严密的成本控制手段,否则会导致严重的效益下降,尤其是在我国地域辽阔、行政区划众多、地区经济和人文状况差别很大的情况下,就更增加了控制上的难度;人员管理上也存在问题,如果调动频繁,则会导致新人对市场、环境和客户了解不够;如果一些人员长期呆在一个地方不动,上级行的控制能力将会下降;最基本营业机构数量众多,但功能单一,投人产出比不合理,人均劳动生产效率和效益偏低,尤其以经济欠发达地区最为突出;在业务职能管理上层次过多、分工过细,重复劳动及冗员问题突出。
3国有商业银行推行扁平化管理条件分析
3.1必须清醒地认识这项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推行扁平化管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加人WTO以后,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将有135家外资银行立即可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还有430家设立了代表处等待升为支行,而后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五年后外资银行将享受国民待遇,就会不断大量涌人,到那时国有商业银行既使足不出户,也将直接面临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机构、人员庞大的总分制商业银行,存在着上面所述的诸多问题,也只有通过逐步的改革才能解决问题,建立起更加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管理组织形式。
3.2具备推行扁平化管理的基本条件
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形式本身对企业现实的经营水平和人员素质要求是相对较高的,尤其是企业本身的行业经营特点应对扁平化管理更具有适应性和发挥管理效能。一些知名管理学者更加推荐扁平化管理在一些个性化服务要求较高的行业如银行业先行,已经从理论上解决了银行业采取扁平化管理的适应性问题。在其他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努力,已经形成几大资源优势:一是服务网络覆盖优势;二是现有客户资源优势;三是人才储备优势;四是已形成的企业形象优势;尽管这些资源优势还未能充分转化为生产力而形成竞争优势,但使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条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条件才有可能采用扁平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法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地利用,达到兴利除弊的改革目标。
4国有商业银行扁平化管理改革的建议
如果说国有商业银行推行扁平化管理是可行的,那么还存在如何实践扁平化管理并达到预期目标的改革策划、组织与实施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也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这一改革必须遵照现代企业组织机构设计的程序,科学、谨慎地开展。
4.1必须明确推行扁平化管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1)扁平化管理必须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投人产出比的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和效益的提高,增强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和适应能力,提高对客户需求的满足水平。
(2)扁平化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过多、过高,重点应放在解决因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而导致的问题和矛盾上面,而不能把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统统归结于管理组织问题而企望通过扁平化管理统一加以解决。
4.2必须因地制宜地推行扁平化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的众多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其个性差别可想而知。就拿省内来说,其经营环境也千差万别,同级机构的经营规模和效益更是相差甚远,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所以在推行扁平化管理过程中不可能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必须结合本地区、本行的实际推进这项改革。
4.3与国际上扁平化管理的区别
国有商业银行推行的扁平化管理在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建立全功能、小规模的经营单位等方面与国际标准的扁平化是相一致的,但是更应该注意因所处环境和行业特点及自身条件的差距所产生的差别,国际上扁平化管理强调分权、要求员工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员工的综合素质还普遍无法达到那样高的标准,绝对不可以照搬照套,关键是要能够借鉴扁平化管理思想的精髓推行特色的扁平化管理。
4.4扁平化管理必须全面、系统地实施
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扁平化管理的实施必须讲求系统化地配合。同其它面的根本性改革配套进行,诸如产权形式、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等;同扁平化管理相配套的业务流程的改革;同扁平化管理相适应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的改革。
4.5确定扁平化管理的层次及运行模式
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规模比较大,而中国的经济地理情况又比较复杂,所以现行的总分制组织形式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至于说是采取管辖行模式还是区域型模式效果更好,可以通过改革实践来探索和检验,但是总行直隶型应该说更近于国外一些大公司的扁平化,但对象国有商业银行这样的刚刚起步、问题还很复杂的商业银行是不宜采用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扁平化改革必须确定一个初步的范围,是在二级分行先推开,其他管理层次保持不变;还是在一级分行以下全面推行,这是一个必须预先确定的扁平化幅度的问题。
4.6解决扁平化管理与中央银行监管之间的矛盾
国有商业银行推行扁平化管理还必须解决在机构设置上受中央银行监管限制的问题。我国属于中央银行监管比较严格的国家,商业银行的机构撤并、升级、迁址、更名等所有活动都要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而能否得到批准又是一个未知数,由二级分行自己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总行应向中央银行提交一个整体方案和计划,才能有利地促进扁平化管理的深人。
4.7扁平化管理需要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扁平化管理的实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才能正常地运转,一个是信息技术支持,使管理信息、业务信息、市场信息等能够准确、及时、完整地上传下达,以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积极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又能进行有效控制以防范风险。另一个是业务网络技术支持,使每一个营业机构能够提供全功能、高效、优质的服务,尤其是以网络技术支持,把网点覆盖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竞争优势。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国有银行;影响分析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和金融都受国家的管制,但是这种固化的状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始日益的暴露出其弊端,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逐渐放松对银行利率的管制,开始采用市场化定位的模式,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对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冷静思考对策。
二、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指政府性质的中央银行,俗称央行,放松了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力度,开始转由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来自主决定资金价格,即利率。换句话讲,就是资金的价格将由市场资金供求情况来决定。从我国经济金融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实际决定权交给了各家金融机构,由他们以自身的资金情况和市场动向来自主调节利率价格,从而为央行的的基准利率提供基础。目前全球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这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的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而推进的,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从长远利益看,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国有银行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从短期现象看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因此我们对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的发展要秉持两面性,既要看到其给国有银行带来的冲击又要看到其带来的机遇。
1.利率市场化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1)利率市龌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一直以来利率在我国都是受到央行的严格管控的,这一直被认为是阻碍金融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过去的金融创新产品质量确实一般,许多金融产品都是生拉硬拽的欧美国家的产品,没有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特点与实际需求进行开发。而利率市场化后,国有商业银行将具有一定的自,不再完全受央行利率的管控,这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的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自身发展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了营销渠道。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各家小银行具有利率浮动的优越性,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利率市场化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2)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优化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利率市场化后,国有商业银行具备了定价自,各大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更加科学理性的分配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风险,对信贷的客户进行客观评估评价,然后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再决定信贷资金发放与否以及发放额度的多少,这样既可以稳定银行收益,又能够达到优化客户结构的目的。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利率市场化后,资金的价格将由市场资金供求情况来决定,避免了盲目定价,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真实性,各大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评估的背景下定价利率能够使银行更好的把握社会发展的需求,将资金真正的运用到需求的地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银行建立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
2.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冲击
(1)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是信贷业务,2011年至2013年公布的四大国有银行的营业收入比重表显示,国有商业银行中银行利润的主要增长点是利息收入,信贷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是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但是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的利率具有了一定的自,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银行经营更加灵活,地盘不断扩大,这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冲击,银行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国有银行的信贷业务利润下滑。
(2)国有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面临挑战。实行利率市场化后,我国的存款利率并没有全面的放开,但银行对于贷款利率已经有了相对的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把握定价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若是定价过高,那会使国有商业银行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位置,若是定价过低又无法实现成本补偿的要求。而且自从贷款利率市场化后,我国所有商业银行在开发高价值的客户、抢夺优质资源的方面产生了激烈的竞争,这都给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何面对存贷款利率的定价问题成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3)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遭遇考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管理水平、盈利能力上与发达金融业的国家相比都还差距甚远,利率风险的凸显带来的不良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但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风险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而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的管控尚处探索阶段,对于控制管理利率风险还没有充足的经验,而且也没有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完善的利率风险管控体系。
四、国有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政策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为了能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准确的把握自我的定位,正确做出合理的选择,我们必须要未雨绸缪,及早的部署应对方案,从而使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
1.要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的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的价格争夺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在这种阶段下如何实现国有银行存贷利差增大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而存贷利差的产生主要是由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组成的,从一般意义上讲,为了能够加大利差我们需要降低存款利率、提高贷款利率,但是从实际发展情况看,这种方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而为了能够实现增大存贷利差目标,我们就必须要积极的拓展其他业务,调整银行产品结构,将银行资源不再仅局限于信贷业务中,而是积极的将其配置到附加值更高的新型产品业务之中。
2.建立健全金融产品体系,提升金融产品定价能力
在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情况下,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准确了解当前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然后结合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情况,对金融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价,这样才能够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迷失方向,以更优的产品更好的服务为社会提供有效的资金,提高人们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认可。
3.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化解利率风险性
建立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是解决当下国有银行面临的困境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要在深入了解利率变动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预测利率的变动走向,及时作出风险防范,使损失降到最低,这样才能够促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朝着更好更深的方向发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五、结语
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对国有银行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有的地方会出现短暂的银行危机,但这些影响都是暂时的。从长远利益看,利率市场化对于促进银行资产负债业务重组,创新健全科学实用的金融产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我国银行业的龙头国有金融企业,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找准自身定位,努力克服面临的挑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突破发展瓶颈,促进国有银行的转型,为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彦琳.商业银行转型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基于银行贷款渠道的理论及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03):71-76.
[2]文心,刘逸伦,谢建华,易晓雪.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以江西银行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16,(12):64-67.
[3]刘毅,孙剑,尹美玲.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比研究[J].浙江金融,2016,(10):35-42.
[4]李扬.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国际化战略 金融改革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现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国银行业起步时间不长,正处于粗放式经营时期,基本未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体系,更多的是一种非企业经营行为。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开始逐步增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之路开始加快进行。
2004年至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加快,海外扩张之路进入全新阶段。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国际化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相比起这些老牌的国际化大银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过去长期与外界隔绝,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有银行才开始陆续走出国门,实行国际化之路。海外并购发展积极稳妥谨慎为重,内外联动以发挥整体优势支持海外业务发展。
国际化发展得到政府大力支持,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由政府绝对控股,政府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最大所有者,政府对银行企业的战略发展、业务开拓和人事安排等往往具有绝对的控制力,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发起者和主导力量。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面临的问题和原因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面临的问题
整体国际竞争力依然较弱,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综合竞争力有所上升,但与国际大型银行相比竞争力依然较弱,资本实力不强、资产质量差、盈利能力不高、人力资本水平较低。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强,在金融创新方面与国外大型银行的差距更是十分明显,金融市场的完善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海外分支机构发展不尽如人意,地区分布不合理、组织形式单一、海外机构收入贡献率低、机构国际化发展与我国企业国际化扩张相脱节。内部管理水平制约国际化发展,面对较为陌生的外部环境,在管理的国际化水平方面同世界上领先的大型跨国银行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银行组织结构不合理,在现在的银行制度体制下,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合理与否对于银行的经营管理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银行管理体制的束缚性,突出表现在银行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层面。是造成其国际竞争力弱、人力资本水平不高等问题的重要原因。
缓慢的本土化进程的制约,难以融入到当地环境中,是我国在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外部经营环境不容乐观,在美国和欧洲的发达地区,银行业是其经济体系中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市场竞争极其激烈,寡头垄断趋势日益明显,我国商业银行要想进入该市场接受锻炼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内部管理提升策略
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增强激励和风险机制,首先要加快产权制度变革,建立银行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其次建立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再次实现从功能型到以客户为主主导型的部门转变,加强面对客户的结构设置,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完善银行相关体制,强化海外机构管理,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运作原则,来构建商业银行内部的组织体系。积极探索有效的银行集团制运营体制,不断整合各战略业务单元的基础上,形成强大的集团竞争力。改变自己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强化对海外机构的管理。
(二)人才国际化策略
推行多样化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创造精神,首先改革的应当是薪酬制,其次在员工当中,要建立激进的薪酬文化,倡导员工之间突出的收入差距、很好的薪酬波动性。
建立专业化队伍,加强金融创新力,专业化本土化员工队伍建设是实现人才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本地金融人才的录用已成为各国银行快捷有效且收益率相对较高的途径。
(三)业务国际化策略
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开拓市场 ,最近几年,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积极借鉴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大力开拓新业务,在中间业务、资金业务领域和负债业务领域都做了诸多尝试,特别随着科技的发展,依靠现代化电子银行信息技术或通讯手段开发新的业务。
业务综合化经营,建立有效业务协调机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选择并购那些客户资源丰富、业务品种繁多的大型金融机构的方式来开展综合化经营,扩大自己的经营空间,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国际化进程的发展。
(四)机构国际化策略
强化跨国经营理念,制定区位发展战略,首先,第一战略进攻点应放在亚洲地区。其次,进入欧美市场的战略重点应放在追求技术进步上。第三,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应有助于形成局部垄断优势。建立一些综合性全面发展的世界一流跨国银行,确立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经营主体地位。
探索灵活经营模式,积极开拓海外业务,不断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通过多元化经营提高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实现更大的收益。利用自身某项业务的优势,发展深度业务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做好促进国家化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