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银行发展前景

网络银行发展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银行发展前景

网络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 我国网络商品服务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探索 试论我国煤炭经济矛盾应对措施及发展前景展望 论我国网络广告的现状、前景及发展对策 论我国证券网上交易的发展前景 试论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前景 试论我国管理咨询业的发展前景 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试论我国动画配音专业化的发展前景 论我国旅游房地产旅游发展前景的思考 浅论我国“节奏体语”的发展前景 论我国公租房的发展前景 论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与监管 浅析我国网络保险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论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选择 我国EAP外部模式发展前景研究 论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监管 我国电商企业的物流模式创新及“云物流”发展前景探讨 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前景分析 浅析网络购物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试论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前景与预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7-21

{3}吴雨,刘铮,李延霞.网络银行“踢馆”未来银行啥样.决策探索(下半月),2015,(02):80

{4}苏雪燕.蚂蚁金服联合博时基金等推出全球首个电商大数据指数.http:///fortune/2015-04/09/c_127672642.htm,2015-

04-09

{5}朱彤.初探网络银行在我国的可行性.现代商业,2014-08:77-78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 山西晋中 030600)

网络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电子银行 发展前景

引言

随着手机、电话等电子设备的普遍应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及人们对金融服务更加便捷的需求,电子银行逐渐兴起并普及。电子银行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自助服务方式改变了传统的银行运行模式,在现代化城镇中受到顾客的欢迎并已经在金融业务中占据了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对于对一些网络普及不普遍,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农村金融机构却造成了一些冲击。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中心,在电子银行日益普遍的今天仍然面临许多“瓶颈”,本文旨在分析农村电子银行发展的“瓶颈”,并根据其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对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一、电子银行发展概述

电子银行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迅速,电子银行的发展是银行金融业务改革的催化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银行发展的前景。20世纪70年代末在北欧国家首先出现了电话银行,到80年代中后期电话银行在西方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各金融机构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也就演变成了后来的网上银行。我国银行业电子化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发展。中国银行在1996年首先开创国内网上银行的先河,标志着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开始。而后随着网路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各大银行纷纷效仿中国银行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上银行,而后形成了如今的以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络银行以及自助银行客户端或终端等为主的较为全面的电子银行业务体系。[1]

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起步较晚,且客户以企业为主,电子银行的利用率较低,加之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的特殊性及对电子银行安全性的考虑,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总体较为缓慢。

二、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大国有银行电子银行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客户群已基本稳定,但是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由于客户群体特殊性、电子银行安全隐患、农村信用社内部职员的业务水平等原因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缓慢。

首先,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的特殊性。农村信用社是以服务“三农”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其客户群体主要为对先进信息技术、电子设备、客户终端等不熟悉的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因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等对于这些先进信息技术、电子设备、客户终端等接受能力有限,导致了大部分客户在电子银行系统较为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只能选择传统的金融服务柜台办理业务,在一方面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

其次,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仍然存在安全隐患,许多客户对便捷的电子银行“望而却步”。众所周知,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的电子银行服务由于系统故障、黑客攻击、电子病毒、数字证书等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电子银行系统安全存在一些隐患,保守的客户仍然会放弃使用电子银行而倾向于传统的银行柜台服务。再者,客户的从众心理也对电子银行的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再次,农村信用社内部职员的业务水平有限,在操作时可能造成业务损失及安全隐患。农村信用社的职员由于部分人员技术业务水平较低或不熟练,很可能在电子银行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业务错误,可能会造成一些泄露客户资料及密码等事件,给一些不法分子盗取客户资料同乐便利,也对电子银行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作用。

最后,电子银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完善。电子银行是新兴事物,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完善,导致了在出现有关电子银行案件的时候,客户及银行间的权责不清晰,客户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2]

三、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策略分析

为了促进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针对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

首先,针对农村信用社客户群体的特殊性和区域特殊性,农村信用社可在各个区域集中客户群体普及和演示如何使用电子银行及电子银行的优势及注意事项,使农民客户在家或附近就可以实现银行的金融自助服务,在方便客户的同时也减少了银行柜台的业务工作量。

其次,关于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存在的隐患问题,需要农村信用社通过各种渠道如宣讲、大海报宣传、对客户进行引导和教育,加强客户的防范网络诈骗、黑客攻击的安全意识,必要的时候可以指导客户如何下载和安装银行电子银行配备的证书、防钓鱼软件及杀毒软件等,同时定期维护电子银行安全系统,把各种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让客户拥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使用环境。[3]

再次,定期加强对农村信用社职员的技能和业务培训,培养电子银行专业人才,提高农村信用社整体的业务水平、综合信誉度,让更多的客户选择和使用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业务。此外可以通过权责明确,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督促农村信用社职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避免因自身的业务失误而给农村信用社及客户造成极大的损失。

最后,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完善电子银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权责,加大对电子银行犯罪的法律制裁和惩罚程度,在保障客户及农村信用社的权利的同时,杜绝电子银行犯罪。

四、农村信用社发展前景分析

在各大银行不断创新和改革电子银行的当代,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迫在眉睫。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在发展过程可定会遇到很多阻碍因素,但是随着智能手机、互联网,银行自助终端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以及农村客户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接受和学习能力日益提高,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的发展前景依然看好,农村信用社在针对客户群体创新电子银行发展的同时,也应加强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专业发展团队的培养,使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行在业务种类,服务种类方面根据服务客户的特殊性进行规划、设计、宣传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创造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孙维薇.《我国电子银行发展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2.4.

网络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RFID技术;手机支付;限制因素

中图分类号:TN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RFI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Mobile Payment

Li Wei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Ltd.,Inner Mongolia,Hohhot010011,China)

Abstract:RFID is wireless rf technology,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ontact identification way more convenient fast.Mobile payment based on RFID,means as third-party means of payment to expand further mobile payment application.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and RIF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the mobile payment introduction and RFID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mobile payment application,an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its domestic market existing limiting factors in the analysis to look forward to the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RFID mobile payment.

Keywords:RFID technology;Mobile payment;Limiting factor

一、RFID技术在手机支付领域中的应用

(一)手机支付与RFID技术的结合

伴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新型的RFID手机支付应运而生,手机安装RFID存储设备用于收取产品的信息,此种方式方便快捷深受消费者、运营商的喜好,因而各国手机厂商和通讯运营商纷纷进行此项技术的研发,乃至于金融服务行业也争先参与其中,为其日后的信用卡电子商务开展开辟新的道路。

(二)RFID手机支付应用特点

RFID手机支付,具有方便、快捷等特点,与传统短信等手段支付相比其安全性和时效性更受用户的青睐。RFID手机支付功能全面考虑了消费者需求,基于日常交通、商场结算、其他服务于一体。因为RFID手机采用先进的射频技术,用户的手机只需和终端设备短距离相距即可接收到产品交易信息,这种简单、方便快捷而且更具安全性的交易方式是传统信息和WAP交易无法比拟的。另外基于RFID技术在供应链管理和其他安全系统的应用,为RFID技术与手机支付的结合奠定了良好的用用基础。

(三)RFID手机支付前景

由于RFID与手机支付的结合使其得到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各运营商已经开始陆续在部分城市开展小额支付业务,主要是RFID和智能SIM卡的结合,同样金融服务机构也推出了手机支付业务,所以,传统电子支付业务即将受到挑战并且新型RFID技术会更加挤占其市场空间,借助于RFID在传统制造业、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应用优势,RFID手机支付技术将有可观的前景。

二、RFID手机支付的发展限制因素

(一)行业标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尚待完善

由于国际上的行业支付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国内运营商和银行服务机构都希望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运行模式,如在此无序的状态下发展,既不利于行业的规模化发展也不利于最终用户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由此看来,行业标准、政策和行规的出台对此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只有统一行业技术和支付标准才能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彻底让终端客户享受到方便的服务。

(二)产业模式分歧的问题

在提供技术和金融服务之间通信运营商和银行各自选择的自己偏好,运营商希望利用的手机网络,而银行则期望将其信用卡的功能整合进RFID技术,因此就形成了不合作的状态。如何让通信和金融服务两个产业进行充分的融合是RFID手机支付应用急需解决的发展问题,只有通过双方的合作才能让市场稳健的发展。

(三)相关硬件和软件的欠缺

无论是单一运营商还是运营商的整体结合体皆需要对其现存手机支付网络进行改造升级,这就需要手机支付网络的基站和基站与城市交接的硬件配套设施的改造,甚至包括相应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其配套的城市商业推广和银行服务标准的界定统一的软件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城市商业推广既需要技术人员的技术解说也需要服务人员的行规讲解,然而参与其发展的银行服务标准则难以统一,各个金融服务机构都希望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标准,借以推广此新型商务交易模式。

(四)用户端使用成本问题

由于现代RFID移动手机支付需要用户采用相应配套的RFID技术软件,这就对客户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手机的智能化程度提出了一定要求,面对这种情况,如果要扩大市场份额就需要提供一整套的优惠服务,用户才会偏好此项业务进而购买智能手机等设备,如果向用户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将会使移动支付手段的市场获取量增长趋缓。

三、总结

虽然现存限制因素颇多,但是RFID技术与手机支付的结合正日趋完善,相信RFID手机支付将会在电子商务中大有发展前景。当然在运营商费用和消费者的成本二者考虑中,如何整合运行商自身标准问题和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将是消费者最终获得便利交易的重要因素,否则好的发展前景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参考文献:

网络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金融机构 手机银行业务 技术风险 信用风险 法律风险

一、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概述

手机银行又被称作为移动银行,是当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借助网络通信平台连接客户手机和银行,向客户提供信息和金融交易服务的银行业务方式。手机银行的发展给我国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手机银行业务最早在捷克出现,此后席卷欧美和亚洲,手机银行已在欧洲以发展为较为完善的手机银行体系。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发展较晚,但是手机用户群体增长非常快,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中小金融机构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奠定发展基础,实现规模化发展,提升自身竞争能力。

二、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一)技术风险。

中小金融机构的手机银行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窄带无线链路提供信息传输通道,这使得手机银行的稳定性和速度难以得到保障。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需要以通讯网络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造成用户损失,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同时,中小金融机构的技术方案由不同的技术提供商提供,存在不同的技术规则和技术标准,这使得手机银行业务存在技术选择风险,以及信息泄露、丢失和被篡改等等风险。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中小金融机构负面舆论影响而引发客户或资金流失的风险,这将严重损害银行利益和发展,一旦客户对金融机构丧失信心,再建立信用将变得非常难,因此必须重视防范信用风险,保证服务质量。

(三)法律风险。

中小金融机构法律风险是指由于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法律制度不健全造成的风险。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较晚,消费者权利义务没有具体规范,给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造成了较大的法律障碍。手机银行业务在保护客户隐私和信息披露上也存在法律风险,需要重点防范。

三、中小金融机构防范手机银行业务风险的建议

(一)选择特定的技术支撑方案。

手机银行的发展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网络具有风险较高的特点,致使依靠信息网络技术的手机银行业务运行环境较为特殊,这要求中小金融机构必须选择特定的技术支撑方案,保障银行业务系统安全。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技术方案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或漏洞,对于这些技术方案的不足,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手机银行业务中必须采取安全防范技术方案来确保其正常运行。一般来说,中小金融机构可用于手机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技术风险防范方案具备数据完整性、保密性、操作的确定性等等,同时要配备防火墙侵入窃密检测系统、监视控制系统和快速恢复机制等安全措施,来禁止未经授权的软件和硬件被篡改,对登陆系统的身份进行重复鉴定,实行灾难恢复和系统灾难恢复,为手机银行业务安全保驾护航。

(二)防范操作风险与金融欺诈。

对于中小金融的手机银行业务来说,其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与金融欺诈)的造成的危害是难以估计的,严重的时候可能引发整个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必须重视防范手机银行业务中的信用风险。一般来说,手机银行业务信用风险造成的负面效应主要在于造作风险和金融欺诈,因此在防范手机银行业务的信用风险的重点也在于防范操作风险和利用手机银行进行金融欺诈的行为。手机银行业务操作风险一般来自于金融机构内部,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尽快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操作规范和内部制约制度建设,做到权责分明。对金融欺诈风险,则要求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强对银行手机重点客户的监控,防范其进行可疑资金操作,全面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的监控作用。

(三)完善手机银行业务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手机银行业务起步较晚,而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基础相比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要薄弱很多,经验存在欠缺,我国规范手机银行的法律制度建设也比较欠缺,较为落后。所以,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势必会遭遇一定的法律风险。这是我国当前手机银行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的原因导致的。从手机银行业务的实际来看,导致手机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该业务的开放式服务和非实体的虚拟经营的特殊性。因此,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合理利用我国当前已有的法律规范,做好防范法律风险的工作。可以说,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金融法律制度的重要工作内容。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来看,规范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合同法、会计法、票据法、银行法、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法律规范,此外因手机银行业务还涉及银行业务的技术管理条例,如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法律规定还不足以保护我国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手机银行业务,需要不断加强手机银行法律制度建设,防范手机银行的法律风险。

四、结语

手机银行业务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利润增长点,虽然在发展中起步较晚,与国有商业银行比较起来,发展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这恰恰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我国手机将银行潜在的客户群体非常庞大,市场前景广阔,中小机构机构要牢牢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做好防范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措施,积极预防和应对手机银行业务处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让手机银行业务成为中小金融机构的新兴金融服务工具和平台,为客户提供便捷灵活和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扩大中小金融机构的银行业务,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季爱东.银行新中间业务与法律问题[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网络银行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包装再创新类产品的典型就是第三方支付,最初的目的是解决网上交易双方信誉问题,在银行支付结算服务基础上增加第三方中介的角色,买方将资金划入第三方账户,交易双方确认无误后,第三方再将资金打给卖方。另一类是依托互联网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如P2P贷款、众筹等。这些产品的典型特征是绕开传统金融机构,依靠互联网平台将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联系在一起,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此类业务都是金融“脱媒化”的一种。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第一种业务做得风生水起,规模日益壮大,对银行的冲击也比较厉害。以互联网支付为例,截至2013年,我国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53729亿元,单是支付宝用户的客户数量就有8亿人,日均最高交易额达200亿元。据统计,凭借春节期间的应景产品微信红包,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腾讯微信绑定银行卡的数量就超过1亿。具体数据可能有水分,但是移动支付的发展势头可见一斑。第二种业务目前来看仍然处于市场培育期,未来的发展前景还很难做定论。根据艾瑞的统计,2013年我国P2P贷款规模约在600亿左右,体量不大,而且遭遇了很多“成长的烦恼”,不少P2P网络借贷平台出现跑路和倒闭现象,给行业的发展前景增添了变数。但是,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它应该是现有银行金融服务的补充,而不太可能带来颠覆性影响。当务之急,我们需要思考传统银行如何面对以互联网为渠道和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创新应用的冲击。

二、银行的比较优势

所谓谋定而后动,为了应对挑战就需要知己知彼。在当下中国,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还有近来发展迅猛的理财业务。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发展,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在产品服务、客户忠诚度及物理网点的布局上,有着互联网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丰富的线下资源是互联网企业梦寐以求而短期内又难以达到的,包括银行自身的资源,如网点、ATM、自助银行等,也包括与银行有合作关系的客户,如商场、酒店、航空公司等。线上资源方面,客观地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能力的建设,成绩很显著。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在银行的经营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数据显示,2013年银行业平均离柜业务率已达63.23%,同比提高了8.86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年末,中国银行业网上银行个人客户达到7.53亿户,新增1.65亿户,同比增28.09%;网上银行交易总额1066.97万亿元,同比增加190.87万亿元,增长21.79%。但是,比起互联网企业一鸣惊人的表现,银行的信息化发展一直出于一种稳步推进的状态。信息化的成果,更多是银行现有功能的互联网化,似乎称银行互联网更为贴切。换句话说,银行只是把互联网作为销售渠道的一种,在如何抢占互联网入口、挖掘渠道潜能上乏善可陈。若任其发展,不久的将来,尤其在零售业务上,银行很有可能成为互联网企业的“代工厂”,最重要的客户资源却掌握在别人手里。金融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天然具有严谨性。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各国都强调对金融创新的有效监管。当下的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短时间内迅速崛起,部分原因可能是监管部门还没确定该如何监管或由谁来监管,造成了一种准监管真空下的繁荣。以第三方支付为例,如果监管机构提出更高的风险准备金要求,必将增大互联网企业的资金成本。因此,目前的繁荣可以看作监管套利的一种形式。最近,面对异常火热的互联网金融形势,央行发文暂停了网络信用卡和二维码支付业务。暂且不去争论谁是谁非、创新与保守等问题,风险这一课,互联网企业还是必须要补上的。

三、银行应对挑战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