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险业务风险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务分析;保险企业;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一、财务分析简析
财务分析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定义。例如WalterBmeigs认为,财务分析就是广泛地采集和决策有关的所有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也有学者认为财务分析就是对企业目前所创造的业绩进行评估,并且对未来发展展开预测。笔者认为财务分析本身牵扯到了经济分析、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学科,其属于综合学科。大部分财务分析都涉及了项目投资、融资、消耗、回收、利益分配。而分析对象则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包括财务活动和生产活动两部分。[1]
二、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通过财务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识别投融资当中的风险因素例如盲目投资、负债比失衡等,可以提升保险企业项目管理水平,更好地控制投融资,保证最大的收益。第二,能够对收支进行科学管理。可以通过对应收账款、坏账、呆账等进行具体管理,确保应收账款及时到账,降低坏账呆账比率,保证企业收益最大化。能够结合保险企业本身业务情况来进行支出管理,避免支出过于庞大而导致利润被侵蚀。第三,能够找到影响利润分配的风险,主要是能够正确保留留存资金,保证自身运营所需,另外就是就利润形成科学的分配政策,保证公司上下得到激励。[2]
三、保险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现状
2019年我国保险业累计原保费收入达到了4.26万亿元,赔付支出1.26万亿元,寿险、人身险的赔付额度都在下降,唯独财险赔付上涨,这代表我国理财领域的未知风险程度加大,导致了保险行业的财险项目的利润开始下降。从保费收入来看,保险企业的健康险的收入增多,同比增加29.7%,这是源于我国居民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这也意味着保险企业财务风险和我国大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然而,目前保险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方面对大环境分析不足,基本上都集中在了具体结构化数据方面,导致对风险的辨识以及挖掘能力不足,做不到风险的充分预估以及预防。具体来说,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分析呈现以下特点:第一,非结构化数据采集水平低。WalterBmeigs说财务分析是采集和决策有关的所有信息。那么让我们站在财务分析之下来看目前的保险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涉及到了利润率、成本率、费用率、赔付率、给付率、退保率等方面计算和分析。这些指标分别体现了保险企业在一个会计周期之内的利润水平、成本高低、赔付多寡以及业务中断的水平等等。最终依赖的还是数据,即通过各类数据的加减乘除来最终或者这些指标的具体结果,对于非结构性数据的利用水平较低。[3]第二,大数据技术应用不佳。这一点是导致非结构化数据采集较低的原因之一,另外也是因为保险公司精通大数据分析的人才较为稀少,不能将云计算技术充分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当中,导致了部门间数据不对称,给企业发展决策带来负面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没有建立公司自己的ERP业务系统和客服系统,导致了对业务有关的利润率、成本率、费用率分析不是非常到位,不知道保险业务退保率、赔付率以及给付率水平,从而不能衡量保险项目的实际状态。第三,财务报表数据并不能反映企业运营真实情况。造成这一点的主要是财务报表是通过《会计准则》来编制的,其虽然符合准则但是却并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经营情况。比如:报表当中的数据没有考虑目前通货膨胀以及当前物价水平;非流动资产余额是通过摊销得到的数据,和资产实际价值并不一定等同;在一些广告费和一些支出原本是需要计入资本支出,但最终却记录到了当期支出当中;还存在主观估计的一些无形资产的价值等。若是利用这样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来对财务风险管理展开具体分析,显然会导致财务风险管理方向的偏误。[4]第四,会计程序不同会导致最终风险管理分析结果不同。目前开发出来可用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软件有多种,而且一些风险计算的公式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不同的管理者分析结果不同。这显然使得保险公司在面对不同的计算结果以及不同的规避建议时手足无措。这些现状折射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制度不全,因为制度缺乏导致财务风险管理在信息采集阶段就存在了不严谨现象;其次是技术缺乏创新,仍然采用以往的工作方式,采用传统的技术,导致分析不精确;再次,人才不足,这是源自目前高校系统在保险企业数据分析领域的人才培养缺乏,另外保险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和利用存在问题;然后是软硬件不足,这一点使得财务风险分析缺乏得心应手的工具,导致分析工作不能对接行业状态和企业自身实况,主观分析过多容易给企业鞠策带来误导。
四、站在财务分析视角提升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财务分析追求的是信息采集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对信息分析、归纳的科学性和利用上的及时性,力争通过财务分析的方式来使得企业运营当中的风险能够尽可能被挖掘出来,并建立系统的风险预防措施。提升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做到这个目的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全面信息采集制度,提高财务分析水平。首先,需要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充分了解财务分析的目的,并能够认识到信息对于保险公司风险规避的重要意义,从而能够积极地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可以将公司有关的各类信息都采集到位,而且还能利用财务分析的方法来这些信息进行衡量。其次,企业能够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并规定所要采集信息的标准来来源,保证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在严格规范下开展工作,避免了缺乏规范导致的数据不全。再次,在信息采集的工作过程里不断总结分析,能够发现财务风险的规律性,从而做到信息的精准采集,降低采集成本。换而言之,信息采集工作需要不断的评价总结,保证信息采集工作的持续健康开展。[5]第二,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培养大数据人才,匹配大数据工具。要看到云计算技术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的优势,能够在企业经营当中植入信息观念,积极地创新技术,实现“互联网+风险分析”工作模式: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来汲取行业信息以及国家政策等结构型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在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将和本企业有关的信息提炼出来,能够将本企业运营情况和行业整体水平比较,来发现其中的优劣势。第三,综合利用财务分析指标,降低财务报表影响,确保分析的精准性。首先要知道不同的财务比率必须结合起来使用,不能孤立地进行分析。每一项财务指标体现的都是某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在限定条件之下才有具体的衡量作用。这就决定了在财务指标的利用上必须要多个指标结合使用,这样才能保证指标间的彼此佐证,确保分析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比如在负债经营率和资产负债率二者经济意义相近,它们结合利用,便可以起到了彼此考证,使得企业偿债能力得到具体体现,从而降低计算失误率的[6]。又比如费用率、成本率、赔付率等综合使用便可以衡量某个保险产品的利润多寡。其次需要改变过去对财务报表的盲目性,能够同时积极地搜集其他资料以及数据,要多手准备,避免自身受到财务报表的误导,务求财务风险分析的全面性、系统性,能够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第四,尽可能统一会计程序,统一分析软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指的是在同一个系统内采用统一的会计程序以及统一的分析软件,这样可以保证指标的一致性,避免传统因为程序标准不一而导致的信息失真和扭曲。为了达成统一目的,需要企业上下接受培训,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软件、熟悉操作方法,使得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积极地开展起来。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专业的服务机构或者经济组织来完成的一种经营策略,以达到降低成本、强化核心竞争力、分担风险的目的。业务外包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风险点,本文旨在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电网行业业务外包模式存在的风险,并探讨相应的管控措施,为成功实施业务外包规避风险。
[关键词]
电网行业;业务外包风险;风险管理
1深刻解读,从研究背景找寻关键驱动
一是战略优先,内因外力驱使提高核心竞争力。随着中国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依法治企、深化改革等社会趋势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等战略发展,电网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及新挑战。业务外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策略,实施业务外包,将非核心业务转移出去,借助外部资源的优势来弥补和改善自己的弱势,从而形成并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向着业务更精、更专方向发展。二是前瞻预防,系统设计风险的先期预防管理。安全可靠运行是电网行业的首要要求。电网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在业务外包的策划及准备阶段、实施阶段、退出阶段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业务外包风险。在充分调研国内外、行业内外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的经验基础上,运用既科学先进又成熟成功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机制,将业务外包风险控制在“未病”状态,对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的成功推进具有领航效应。三是问题解决,配套完善切实可行的体系机制。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整合外部优质资源,规避所有风险,仍然存在许多风险需要辨识、评估及控制。业务外包是促进企业发生重大变化的催化剂,因此需要企业在开展业务外包的同时,不能以包代管,必须结合业务特性,梳理、分析电网行业业务外包风险,并建立配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机制,为电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及业务外包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2切中肯綮,为业务外包风险管理提供方法理论
为了全面管理业务外包的风险,本文从风险管理的经典理论、法律及行业文献、标杆企业成功案例和企业实际等方面,结合精益管理工具FMEA等,经过大量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萃取风险管理成熟成功的方法论及最佳实践,引导并规范公司相关风险管理模式在业务外包过程中向外包单位延伸。第一,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双双纳入其中,它是一个多向的重复性过程,任何组件的失效都能够且确实对其他组件造成实质性的影响。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由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共同组成,并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成为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第二,《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等电网行业内外的政策相继出台,对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进一步指明方向。第三,针对业务外包开展成功的标杆企业,包括通信、电力、石油、化工及电子和汽车制造等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以掌握风险管理方法理论及政策制度在企业的实践运用情况,为实际运用奠定基础。第四,通过综合调研、专题调研等多种方式,在不同组织层面、不同职能及不同试点单位,充分了解电网行业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现状,总结归纳好的方面予以推广,明确界定需要改进的方面予以防范。整合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相关法规及行业文件、标杆企业最佳实践及全方位调研等理论依据构建业务外包风险管理机制模型。
3操作落地,整合理论实践形成操作流程
为使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得以操作落地,整合COSO风险管理框架、《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等相关体系及政策等,制定了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操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管理目标。开展业务外包风险管理要努力实现战略目标、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减灾目标的落实。第一,应确保将业务外包风险控制在与总体战略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不能仅为解决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企业长远规划。第二,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框架范围内规范加强风险管控是业务外包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第三,确保企业与承包单位之间就风险管控的措施得到真实、可靠及有效的落实,及时了解承包单位的意见和需求,并把企业的各个政策对承包单位进行公开、透明地宣传,消除沟通不畅带来的不良因素。第四,确保企业业务外包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措施的有效执行,确保外包风险管理机制进入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累积、改进和提升的良性循环,确保经营管理的有效性。第五,确保企业建立针对业务外包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等遭受重大损失。二是开展风险评估。明确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目标后,企业应对收集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外包业务管理措施及其重要流程等进行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第一,开展风险识别工作,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是否有风险,有哪些风险,企业应当重点关注并识别与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紧密相关的风险。第二,开展风险分析工作,是根据外包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危害程度,确定风险的大小和主次,以有的放矢地制定外包风险管理措施。基于电网企业精益化管理的成功实践,采用失效模式分析(FMEA)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它是基于数据分析的风险防控方法,目的在于识别及评估一个业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如何消除或减少潜在失效的发生,并找出改善措施。计算方法为:风险度(RPN)=严重程度(SEV)×发生频数(OCC)×探测度(DET)。第三,开展风险评价工作,是根据风险分析得出的风险度值(RPN),评价该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等,SEV大于等于8或RPN大于等于280的风险项目是高风险,RPN大于等于120且小于280的风险项目是中风险,RPN小于120的风险项目是低风险。三是采取风险控制。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业务外包工作目标,确定合适的业务外包风险的总体策略及具体措施,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等的配置。第一,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根据业务外包的工作特性,分别采取规避(终止)、减少(控制)、分担(转移)、接受(保持)四个策略(如表1所示)。第二,实施风险管控方案。企业应根据业务外包风险采取应对策略,并对每一项高风险及中风险制定具体解决方案,包括风险管控的具体目标、组织领导、管理方式及业务流程、所需条件和手段、风险事件应对策略及具体措施、人财物的资源配置等。风险控制应满足合规的要求,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平衡的原则,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个管理及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方案,并配以相应的程序和政策。四是实施监督改进。企业应以业务外包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定期对各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验,要根据风险管理手册中的风险应对策略进行评估,对跨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控方案进行评价,提出整改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及时报送企业高层或分管风险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内审部门应至少每年一次,对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开展业务外包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及工作成效,进行监督评价。
4结语
随着电网企业内部依法治企和电力体制改革等趋势发展,外部业务外包市场的逐步成熟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深化,业务外包将逐步成为电网企业的常用经营策略,同时业务外包也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必须采取预防措施管控各业务单元、各阶段及各环节的各类风险,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明确相关部门和监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强化业务外包的全过程监控,防范外包风险,充分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支持电网行业实现业务发展的集约化、体系化、法制化及精益化。
作者:袁翔 吴悠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S].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S].2010.
[3][英]保罗•霍普金(PaulHopkin).风险管理:理解、评估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M].第2版.蔡荣右,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4]白世贞,国彦平,陈化飞.服务外包业务管理流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5]马林,何桢.六西格玛管理[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99-02: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金融业竞争愈演愈烈,迫使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以提升自身竞争力,而金融服务外包在此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金融服务外包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商业银行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风险。金融服务外包风险不仅会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会对市场的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为此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控制显得尤为的重要。
二、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
对金融服务外包的定义可以概括出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将非核心业务或核心产品外包给服务商,主要的外包业务有:业务培训人员培训、后勤服务等日常业务的外包,也包括软件开发,信息处理等与IT相关的业务外包,还有ATM处理程序、票据支付相关的服务等的与金融产品相关的外包。本文以下提及的金融服务外包暂定为商业银行的IT服务外包及与金融产品相关的业务外包,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与这两项相关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风险管理。
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识别
(一)来自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
1、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管理者的错误决策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外包业务合同签订、执行不当产生的风险以及外包失败后的退出决策。合同风险指合同有关条款不规范规定以及双方责任划分不明确而引发的风险。退出决策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决策者对市场分析错误以及对自身核心能力把握不够准确做出退出决策。
2、人力风险
由于与外包商企业文化差异或是与外包人员沟通不畅而导致的人员流动性高或是由于员工素质低对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
3、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自身内部财务出现危机而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形式有合同以及合作战略联盟等,由于商业银行与外包商之间有经济往来,一旦一方的财务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连带风险,使另一方出现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
4、管理风险
(二)来自商业银行外部的风险
1、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外部不可控的市场环境影响,主要指的是商业银行将金融服务外包给国外的外包商,一旦外包商所在国的经济、政治、法律等环境发生变化,势必会导致商业银行在决策、交易过程中产生风险,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利益受到损害。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外包商在外包市场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市场结构的改变或是整个市场的利润空间的改变而引发的风险。例如外包服务商由于技术的创新,也就具备了和商业银行讨价还价的资本,商业银行的成本上升。
3、技术风险
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外包商必须致力于技术创新,但一旦技术得到创新,外包商将会用其代替以往的技术,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但信息技术已经潜入金融机构的各个领域,两者必不可分。
4、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外包商由于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而不愿或者不能按照合同履行义务,由此而引发了违约风险,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外包业务的停滞。
四、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度量
(一)风险矩阵法
在识别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中的风险之后,需要对风险的大小进行评估。这就需要首先对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的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对出现的风险评估其等级以及发生的概率,当确定风险等级R和风险概率P之后,RP得出风险等级量化值。首先我们对风险等级进行解释说明,如图4.1:
外包风险影响等级及解释说明
确定了五个风险等级,随之需要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我们将外包风险发生的概率P分为五个区间,(0 ,10%),(11%,40%),(41% ,60%),(61% ,90%)和(91% ,100%),概率区间及其解释说明如图4.2:
外包发生风险概率的解释说明
当确定风险等级R和风险概率P之后,RP便是风险等级量化值,风险评价对照表如下4.3:
风险等级量化值对照表
当商业银行在外包过程中出现风险事件时,由相关专家先估算出风险等级以及风险发生的概率,然后对照上述列表确定风险的大小,及时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为最低。但风险矩阵法有其自身局限性,它可以评估单个风险事件的风险却不能评估出银行外包的整体风险。
五、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策略
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风险意识,加强内外部的监管和建立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政府也应对金融服务外包充分的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消除风险或者是风险降到最低,使银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识别最合适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在寻找最适合的金融服务外包之前,商业银行需要对自身核心竞争力及核心产品有全面的了解。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现状、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尤其是自身的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做出金融服务外包决策。
(二)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以及建立外包商评估制度
慎重选择外包商是商业银行实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第一步,关乎外包活动的成败,因此外包商的选择至关重要。商业银行管理层应结合自身外包需求,充分考察市场对外包商的声誉、业务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等方便进行评级,做出最优的外包商。
(三)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商业银行在外包过程中需要将部分信息提供给外包商使用,这时银行的商业机密和重要信息可能就被外包商泄露给竞争对手,这样商业银行将面临知识产权纠纷,我国相关法律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信息保密事项做出严格的规定。
六、结论
随着金融业竞争愈演愈烈,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以提升自身竞争力,金融服务外包作为一种增强竞争力和增加效益的有效工具,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也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金融服务外包,虽然银行自身也对外包的风险做了或多或少的防范,但总体来说银行的风险管理还远远不够。在运用这样一种有效工具时应注意防范风险,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实现风险管理,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和国家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降低外包风险,使银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刘超.基于作业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实践者的视角[J].金融论坛,2005(4):20-25.
【关键词】服务外包 人力资源 人力资产 人力资本 财务风险
一、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外包产业人力资源现状
在我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的经济背景下,服务外包产业迅速发展,同时伴随着国家鼓励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从业人员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据统计,2007~2010年期间,我国外包从业人数如图1所示:
(二)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1.人才需求
服务外包的业务类型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而其覆盖的行业包括:金融、制造、零售、教育、能源与公用事业、电信、公共和医疗卫生等。2008年,中国服务外包收入总额中,ITO占68%,BPO占29%,KPO占3%。可见,目前我国的服务外包业务还是以ITO为主。从事ITO服务外包业务应该具备软件开发、系统维护等计算机技术。随着外包企业的发展,以及外包产业的结构调整,其业务也正逐步扩大到BPO与KPO。从事BPO与KPO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背景,熟悉发包方信息技术保密的相关规定,具备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和娴熟的外语沟通能力等。
2010年,我们对天津市范围内的27家服务外包企业进行了一项《关于“服务外包企业人才需求”》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24家企业所承接的外包业务为BPO或ITO;这些企业中对技术有需求的为20家;对外语要求达到中高级水平并认为会“经常使用”外语的为26家;另外,调查的信息显示,企业对员工的团队意识、有效沟通、时间管理以及自我激励等职业素养也提出了要求。
2.人才供给
长期以来,中国以其拥有数量丰富、成本低廉的人力资源成为众多发包国所青睐的服务外包目的地。中国在外包人才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供给储备丰富、人才综合素质较高、人才培训开展迅速以及人力成本优势明显4个方面。我国2010年的外包产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数为165万人,占当年外包产业总人数的70.9%。但是,也有研究表明,人力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埃森哲2009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研究报告》,49%的受访者认为,在2008年,“缺乏合适的人才”是制约服务提供商发展的首要障碍,超过排在第2位的“金融危机的影响”2个百分点。
二、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引发的风险
(一)人力成本支出过高引发的风险
1.人力培训的高成本引发的风险
人才培训被认为是缩短人才与外包岗位之间距离的有效途径。因此,很多服务外包企业通过第三方培训机构或者企业自办的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根据《2008年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白皮书》中提供的年人均培训投入数据(如图2所示):
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必定增加其成本支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服务外包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成本因素,因此,过高的培训成本必定为企业带来较高的运营风险。另外,人员流失也会导致培训成本得不到补偿。
2.留住人才的高成本引发的风险
人员流失率高是外包产业人员管理的主要问题。根据《埃森哲2009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研究报告》,针对服务提供商面临的人才管理挑战中,23%的受访者选择“高流失率”,排名第3,位于“留住人才的高成本”、“缺乏工作经验”之后。另据资料显示,中国本地供应商每年的人员更替率是15%左右。《2010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72.5%的经营者选择“人工成本上升”,位居第1位。人力资源的流失带来的系列风险包括:培训成本得不到补偿;离职人员泄露商业机密;增加新员工入职培训成本;为降低人员流失率而增长的留住人才的成本等。另外,随着外包人员工作经验的增长,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工资薪酬才能降低人员的流失,而外包项目的周期较长,企业需要垫付工资,这又无疑将会增加企业资金流动的风险。
(二)人力资本核算制度缺失引发的风险
服务外包产业被认为是“人脑加电脑”的行业,在这一产业中,企业的全部资产是人力资源或是“人力资本”。人才作为企业的资源,作为构成其成本支出的第一要素,并未将其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用以对其进行专门核算,致使外包产业的资产中并未包含其人力资源的价值,这就带来目前制约外包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难题,即由于缺乏足够的资产用作抵押所带来的融资难问题,同时,也会导致人力成本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控制措施
鉴于以上分析,服务外包企业应从人力成本控制与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两方面着手,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员因素所导致的财务风险。
(一)建立外包人才引进与培训的良性机制
1.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外包人才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外包岗位的实际工作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缩短这种差距而开展的人员培训会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面对这样的两难局势,目前逐步兴起的校企联合培养外包人才的模式越来越受到外包企业的青睐,被认为是具有经济性且效果好的人才培养途径。2009年3月18日,教育部、商务部印发《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5号)为外包企业与高校之间合作培养外包人才提供了政策引导。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软件与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等已经成为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典范。教育部和商务部从2010年6月开始在浙江和江苏两省开展地方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工作,为期4年。
2.有效利用企业并购的方式获取人才
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使得国内一些从事低端业务的中小服务外包企业没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予以应对,退出外包市场,使得外包企业面临重新洗牌,必定带来外包人才资源的重新整合;另外,国内一些外包企业的发展壮大,人民币升值也使得外包企业海外并购的成本得以下降,也加速了这些企业海外并购的进程。并购是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获得优秀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如2011年1月,东软集团收购医疗行业ERP领导厂商望海康信73.14%的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东软的此次收购,除了实现规模扩张等之外,也收获了望海康信国内最优质的ERP医疗团队。
3.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引进培养人才
国家为了鼓励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同时,各地方政府,尤其是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也出台了配套的政策,这其中,不乏关于外包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的优惠政策。2009年4月7日,财政部、商务部印发《关于做好2009年度支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就提到“服务外包企业每新录用1名大学以上学历员工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企业每人不超过4500元的定额培训支持”,“服务外包培训机构培训的业务人才,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培训机构每人不超过500元的定额培训支持”等;再如,2009年3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印发《关于服务外包企业实行特殊工作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到“对软件设计人员、技术研发人员、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机动作业的职工,经批准可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的职工和其他适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经批准可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
(二)建立服务外包企业人力资源会计体系
中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何借助该优势为服务外包企业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成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点。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源会计便起源于美国,此后,国内外理论界对其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程序和方法等问题,但终因价值计量难点、成本效益原则等原因未纳入财务会计系统中。但是,也有学者提到“重视人力资源会计环境的研究”,如今,服务外包因其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特征已经对人力资源会计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该体系应包含对于人力资本的价值核算与资产管理。
1.人力资产价值
(1)人力资产的初始计量
会计中,资产被界定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企业拥有的机器设备、货币资金据此被划分为企业的资产。人力资本具备资产的特征,应该归类为企业的资产,而核心问题是人力资产的价值评估问题。从理论角度分析,资产的价值应该为其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现值。理论界,计量人力资产价值的方法包括:①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的折现法;②工资报酬法;③随机报酬法等。其中,由巴鲁克・列夫和阿巴・施瓦茨在1971年提出的工资报酬法认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应是其未来收入的贴现值,更为符合资产的定义,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服务外包企业而言,在进行人力资产估价时,还应考虑从事ITO、BPO、KPO等不同类型外包业务的外包企业人员结构。
(2)人力资产的后续计量
与其他资产一样,人力资产也存在着后续的核算,如因培训、教育支出、薪酬支出的核算以及因各种原因下人员离职的人力资产减少的核算等。其中,培训、教育等支出会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提升其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应当予以资本化,即计入人力资产价值;而薪酬只是为了保证职工正常为企业服务所发生支出,应当予以费用化。
2.人力资本管理
资本的特征在于能够带来增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本较之物力资本增值能力的优势愈发明显。因此外包企业应当建立有效的机制,一方面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值;另一方面,对于人力资本的增值能力进行评价与考核。
(1)人力资本增值
“人”较之“物”的区别在于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在服务外包产业中,人作为第一要素的作用越发显现,因此,在该产业中,“人”被认为是最值钱的。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才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如何实现“人尽其才”,关键在于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①留人:增加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即保持信息的有效沟通,使得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外包产业及企业的发展前景,从而确立个人的发展方向与企业保持一致;②育人:通过多种途径对员工开展培训,包括劳动技能、技术培训,外语能力培训,以及服务外包行业培训等,通过培训提高职工的岗位适应能力,与产业发展俱进;③用人:企业应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发挥团队协作的增值能力。
(2)人力资本评价
服务外包企业的财务部门与人力部门应协同制定人力资本评价体系,对于人力资本的增值能力进行评价,进而使得人力资源会计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该体系的评价目标是关注人力资本的增值能力,因此,评价指标是关键。服务外包企业可以按照承接的外包项目,评价以下指标:
人力资产报酬率=项目净利润/人力资产价值
人力成本利润率=项目利润总额/工资薪酬总额
通过以上指标,评价人力资产的获利能力和人力成本的负担水平。为企业开展人员的招聘、录用、培训等活动提供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一、财务报表指标体系及其分析的方法
财务报表一是数字多,二是概念多。我们要想从中了解到什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纷繁复杂。企业管理者或者一般管理人员,尤其是非财务专业的工作人员有时候看起来,毫无头绪。报表不是空的,报表与企业的活动密切相关。
1.财务指标体系
每个指标都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所有的财务指标,构成了一个归集,也成为财务指标体系,这个体系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财务指标体系不是一直不变的,其一般分为几类,共计20多个指标。当然,企业可以自己设计自己需要的体系,自己能看懂能适应管理的指标体系。
2.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主要由资本与资产结构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等组成。
(1)资本与资产结构分析
资本结构反映企业的资本情况,有多少资本,每个有多少比例。这个最主要的就是管理问题,重大问题的决策权问题。企业的资本情况和资产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全面,有没有漏洞都能看出来,企业资本大,合理了,抗风险能力就强。企业资本不健全,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就弱,有时候会难以承担不一样的风险。
(2)营运能力分析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其实质是资产运用并实现资本增值的过程。我们知道,企业取得的资本,是以不同的形态体现在各类资产上的。营运能力主要是增值,资产结构有比例关系,同类的结构,也必须有个恰当的资金比例、资金分配,这样企业才能合理合情完善地使用资金,产生恰当的收益。
(3)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债务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问题,有时候是必需的。因为资金有机会成本,在资金的不同时期,机会成本也不一样。企业资金不足,必须贷款、融资等,产生企业的债务。有时候,这种分析偿还本金和利息的能力,就会发现风险,发现是否合理的决策。有的导致风险和生存,有的是做出合理判断,是否决策贷款。债务人可以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的大小,进而为下步资金安排或资金筹措做出决策。
(4)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企业要生存,必须盈利,这种能力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必须产物,是企业的目标。我们对企业分析、对企业判断,看企业是否成功,最直接的就是盈利能力。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多大多小分析,有时候还是在一个区间,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内的分析,看看这个时期盈利能力是否持续。
(5)企业发展的能力分析
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发展,发展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企业未来获得利润的基础保障。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的发展能力,是企业的命脉,企业是否长久地存在,是昙花一现还是百年老店,靠的都是发展的能力,不仅是现实投资者关心的重点,也是潜在投资者和企业员工关注的问题。通过对企业销售增长能力、资产增长能力和资本扩张能力的计算分析,可以衡量和评价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
(6)现金流量分析
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就有现金的流入和现金的流出。现金流量分析可以从3个方面来看:能流入的现金有多少,能流出的现金有多少,还有它们的差值即现金净流量。了解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的主要来源、现金流出的主要去向、现金净增减的变化和现金紧缺状况,评价企业的经营质量,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动趋势,衡量企业未来时期的偿债能力,防范和化解由负债所产生的财务风险。
3.财务报表指标体系分析方法
指标体系分析,方法很多,如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分析、因素分析等。比率分析是利用财务经济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计算财务比率来分析、剖析、评价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一种方法。①财务比率分析的几个方面:盈利能力、资产使用效率、增长能力、资产流动性、负债能力、价值创造。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反映偿债能力的比率,如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等;反映营运能力的比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②比较分析的几个方面:历史比较、行业比较、先进比较。③结构分析的几个方面:收入结构、成本结构。④因素分析的几个方面:盈利能力的分解、风险的分解、自我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分解、成长性的分析。
二、怎么从财务报表分析看风险
企业总是在不同的风险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经营企业就离不开风险。风险是影响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风险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是通过风险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和风险对折现率的影响两个方面起作用的。企业的总风险怎么计算,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即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总风险就是它们的乘积。
1.经营风险,用经营杠杆量化分析
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企业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这种风险是企业固有的,任何企业都必须承受这种风险。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产品的市场关系到很多方面,销售市场的供求关系也会引起企业的收益。市场供求关系的其他因素还有政治政策、经济政策、国家的宏观政策、新的对手、新的产品等等。有时候,劳动力、原材料的变化,也会引起企业的供求变化。从企业内部的条件来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科技开发能力、决策正确与否、生产设备是否先进均会影响到企业的收入和费用,进而引起企业息税前收益的变化。经营风险是企业客观存在的风险,分析者有必要揭示这种风险并将它定量化,以利于判断企业价值。在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诸因素中,固定成本比重的影响很重要。固定成本比重越大,息税前收益受销售变化影响的幅度就越大,即经营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的大小通常用经营杠杆来加以表示。对经营杠杆的计量最常用的指标是经营杠杆系数或经营杠杆度。经营杠杆系数,是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产销量变动率的倍数(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量变动率=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在固定成本总额不变的前提下,产销量越大,经营杠杆系数就越小,经营风险也就相应越低;反之,产销量越小,经营杠杆系数越大,经营风险也就越大。
2.财务风险,用财务杠杆量化分析
财务风险又称为筹资风险或举债风险,是指由于筹集负债资金引起股东权益的可变性和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从负债筹资引起的股东权益的可变性来看,负债资金成本是固定的,当资产息税前收益率高于负债资金成本率时,负债资金所创造的一部分收益归股权资金所有,因此,负债资金占总资金的来源比重越大,净资产收益率就越高;反之,当资产息税前收益率低于负债资金成本率时,必须利用一部分股权资金创造的利润去支付负债利息。因此,负债资金占总资金的来源比重越大,净资产的收益率就越低。从负债筹资引起的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来看,这种不确定性主要由借入资金必须偿付本金和利息所引起,企业借入的资金越多,固定的利息支出就越多,企业丧失现金支付能力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企业资产息税前收益率低于负债资金利息率的情况下,企业必须用股权资金创造的部分利润去支付负债利息,如果出现亏损,还要偿付全部负债的本息。所以,只要企业存在负债,就存在财务风险。息税前利润率的增长会带来资本利润率的成倍增长。息税前利润率增长引起资本利润率增长的幅度越大,财务杠杆效用就越强。为取得财务杠杆利益,如果企业加大举债比重,其财务杠杆系数也会相应提高,同时也会增加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引起财务风险相应增大。所以说,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可能产生好的效果,也可能产生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