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业现状

银行业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业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业现状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 产品创新 现状 效应 策略

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中广义的金融产品创新指的是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以及金融制度的创造。但是狭义的金融创新则指的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这也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金融创新的核心和重点。对于我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我国银行业在这一点的基础上,针对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和市场积极效应进行分析,最后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的基本策略,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一、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的创新现状

(一)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现状加快产品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市场的利率也逐渐呈现出稳步前进的状态。在2004年期间,我国为了能够保证金融行业利率的浮动,并且在三个月之后,实施的贷款利息的变革。同时在2005年期间,中央银行业逐渐开始大幅度降低标准的利率金额。特别是上海银行,对于同行业的拆放利率工作正式开始实施,这一点也在根本上加快了市场化的进程,同时为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最新的方式,这也是必须具有的市场化发展条件。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商业银行依然存在着利率风险和汇率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然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很容易出现汇率和利率风险,也很容易导致金融行业中的产品创新受到严重阻碍。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带来产品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进步,以及持续的增长现象,城镇居民的收入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甚至达到了10年期间,已经增长了将近两倍。在居民收入水平快速增加的阶段,人们对于理财的意识和思维也在逐渐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理财的需求量也不断呈现出改变。对于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其主要范围人民币的理财产品,还有外币的理财产品两种类型。其中前者主要的头像是面向货币市场、股票以及基金和债券的,而后者则主要就是投向外汇市场,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还有外币的债券等等。这些产品的推出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市场竞争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领域。

(三)金融脱媒促进商业银行业产品创新

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媒体对于商业银行的传统发展模式形成了非常巨大的压力,随着会场中故事融资能力的不断强化,企业的债券市场,还有股票市场在快速的发展,这也保证了我国融资结构得到快的进步和发展,在这样的角度上呢能够看出,我国金融媒体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这也会在不同程度上给传统的商业银行带来资产的扩张。同时也出现了金融脱媒的现象,对于金融行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一方面主要就是导致了银行资金的专项和效率的增加,这样在资本市场不断变换的程度上也减少了资金的来源,导致银行负债的短期化倾向。而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根本上减少了银行企业的债务融资现象,这两种情况在根本上均不利于银行资产的长久发展。

(四)资本约束导致商业银行产品创新

现阶段,随着银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方式的调理,资本充足的现象也严重影响行业银行经营的发展。在银行债务前期,我国的商业银行筹资资本基本上比较少,因此商业银行除了缺乏补充的融资工具之外,这一点也严重制约着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次级债务资本的发行逐渐被允许,其中还包括国有的商业银行债务,以及其他相关的银行发展。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对债务拓展进步的资金筹集,也在根本上缓解了商业银行的资金不足现象,能够在根本上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发展几率。同时根据先关内容的规定,商业银行的债务发型如果没有超过核心的一般以上,则被定位为限制资金,这也是银行补充资本的有效渠道,能够突破资产自身不足的现象。

二、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的效应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中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不断进步和提高,产品的创新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产生了非常积极地影响。这一点不仅仅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情况,同时也在根本上改善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规模,规模得到扩大之后,金融产品的种类和层次也被不断丰富,这也在根本上促进履历汇率和市场化进程的发展。

(一)加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能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在长久的情况下不断的吸收存款,并且被动的成为负债的债主,其中还包括长期的贷款和投资,这些都属于长期的资金使用,这些资金也占总资产比例中比较高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很多银行都存在着存款时间段,贷款时间长的现象,这也是资金限制错配的主要因素[7]。这些因素都在个本上阻碍了银行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把银行蕴藏了潜在的流动性风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经营的主动性,同时也严重阻碍了银行风险承担的能力。

(二)加强商业银行企业的市场制约

我国的银行监管会议在2004年期间了银行资本充足管理的方式,同时给予实施方案,在这一方案不断实施的过程中,我国的商业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务,同时也混合了资本债务等多种渠道的资金补充,同时资本充足的水平也在快速的提高。在这样的阶段下,次级债务在银行二级市场中不断流通,并且把债务制约在市场的管理体制之下。这样能够方便银行风险的自我管理。这些都能够在根本上加强商业银行市场的制约情况。同时也能够在根本上提高监管的效率、到了2008年阶段,资本充足的银行已经达到了8%左右,同时银行资金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中占有99.9%的比重。

(三)加强银行业中间业务的收入

对于银行的发展来说,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方式和速度也是我国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点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在个人的理财,咨询、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业务中不断的提出最新的产品,其中间业务在银行发展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多。同时金融脱媒的现象中,中间业务对于银行营业的收入贡献也越来越大,因此这也是银行中间业务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手续费和佣金费用。这也是中间业务对于银行发展和进步的最大贡献。

(四)保证银行利率的市场化现象

在2005年开始,银行中间债券市场逐渐退出最新的产品,同时使远期利率等产品,也对于银行的发展衍生出越来越多的资金和产业。同时衍生产品的焦虑也在市场主义的根本上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这些对于宏观的经济调控以及政策变化有着更加敏感的决策,也在根本上解释了市场利率的根本走势,这些对于推动银行的市场化进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金融债券的发行情况也能够在根本上促进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步。同时金融债券的发行也为商业银行打造了一个良好的资金渠道,能够保证金融债券的发型规模满足市场需求,也能够在根本上降低债务的资本,随着我国金融债券的发行量不断增加,市场贷款的利率影响也在增加。

(五)推动银行汇率的市场化现象

对于远期的外汇交易和人民币的交易,银行中不仅仅推出了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共同发展,也在根本上增加了汇率的风险管理和保值的工具,这一点也在根本上满足了规避风险的要求,同时为市场提供了未来走向的重要指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的预期目标,最终在根本上促进了市场的价格水平发展。特别是银行企业的政策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交易的实施,稳定了人民币汇率的预期目标,保证人民币的汇率波动能够在基本上被控制在能够被接受的范围之内,这些情况都能够充分的发挥出人民币在衍生产品之中的价格功能,也能够形成进一步的改革。

三、提升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的策略

(一)注重风险的防范

针对金融行业存在的危机,我国银行也在其中得到良好的启示,其中金融创新还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同时也需要把握好比较复杂的程序和发展的情况,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同时我国的银行行业也对金融创新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原则,这也是商业银行建立全面风险的管理部门。其中金融水平相匹配的风险识别以及控制能够,都能够独立的发展和进步。通知吧创新业务应用到金融分先中,对于其他的业务影响氛围也是风险管理的主要范畴,同时也能够给予最为有效的控制。

(二)实施混业经营,促进金融创新

创新理论的先驱研究者在经济发展的理论过程中认为:想要保证金融行业产品的创新,主要就是建立起最新的生产函数,这也是内部的自身创造环境下一种最新的变动。因此对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其最新的产品开发主要就是新技术的使用和实行,这也是金融创新过程中产品在思想上的延续。同时这也是金融产品创新一项最主要的发展趋势。现阶段,虽然我国的银行业金融产品的创新得到了良好的进步和成绩,但是和很多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较,依然比较落后,也就是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例如:在银行中,中间业务所占的营业收入比较低于西方的发达银行,同时吸收性的创造站的比重比较大,原创的创新所占比重比较小。因此我国的银行还需要积极地对金融读物行业进行创新。以此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的快速发展。

(三)由内向外推动内部驱动转变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到金融产品的发展情况,主要就是由于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想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而金融产品不仅仅代表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代表着人们经济水平的良好增长。而在理论和根本上来看,商业银行的发展主要是区域根本的动机的,这也是金融产品创新上最根本的原则和保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不论是欧洲的美元还是债券,以及外汇期货都是最新的银行业金融产品的创新结果,这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市场创新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和探讨的内容能够看出,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中的金融产品的创新主要就是依靠着改革和各种各样的外来因素的动力,很少有银行是由于利益的驱使以及风险转移的因素进行产品的创新和改革的。和西方的国家不相同,我国的很多商业银行在推出最新的产品阶段,都是需要通过国家的允许的,但是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额金融产品的发展空间。所以,还需要在根本上关注银行产品创新的现状和效应,以此提出创新策略,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实施外力推动向内部转变的结果和程度,同时这样也能够保证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适应外部环境,所以我国的各个部门都需要为产品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此把银行作为金融产品创新的主体依据,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福生,李婉丽.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基于商行2004-2010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投资研究,2012.

[2]本刊编辑部.金融改革发展建言录――两会经济金融界部分代表委员谈金融[J].中国金融,2015.

[3]朱盈盈,李平,曾勇,何佳.境外战略投资者与中资银行创新能力――基于中国73家商业银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投资研究,2011.

[4]徐世长,徐薇薇,廖文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市场特征与竞争策略研究[J].南方金融,2010.

[5]孙天一,左悦,陆筠庭.上海自贸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研究――基于区内银行的实地调研[J].亚太经济,2016.

[6]郑戈.在鼓励创新与保护人权之间――法律如何回应大数据技术革新的挑战[J].探索与争鸣,2016.

[7]刘高峰,薛江伟.基于资金运作模式视角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内部控制管理策略[J].区域金融研究,2016.

[8]唐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创新[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规模效率有效竞争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改革银行体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国银行业仍面临着许多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压力与挑战。内部压力不仅体现在所有制结构所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表现在市场结构与机制及规模效应等方面;外部挑战主要表现在缺少国际经营经验。所有这些不利因素都告诉我们提升竞争力已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银行效率是指商业银行在保持其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最大化对外服务的能力,是银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对银行效率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对自身竞争力的判断,而且有利于新形势下增强我国银行业竞争力。

一、关于银行业效率的文献回顾

有关银行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模经济

早期的研究倾向于强调规模经济的影响。规模经济主要考察单位成本能否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研究表明,规模经济所要求的银行资产在大规模的上升,如在20世纪80年代,资产为1~50亿美元的银行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而近年来规模经济所要求的银行资产已升至300~350亿美元。规模经济形成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社会对银行的资金需求近乎无止境,因此决定银行规模经济时可以不考虑需求因素。

2.银行经营的对象――货币具有同质性,这需要大量的交易费用。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寻求更多的消费群体,而通过交易规模和地理分散方式可以扩大业务范围,降低交易费用。

3.通常情况下,银行规模越大,所有债权人同时提取存款的可能性越小,这样银行的准备金率就会低一些。与之相对应的,有的学者认为我国部分银行目前效率不高的原因恰恰是规模不经济所带来的。银行扩张到一定的规模后,会出现盈利能力低、效率低下、资产质量差等问题(安俊,2001)。

(二)生产效率

近年来,有关银行效率的研究更多的倾向于生产效率方面。一般认为生产效率由两部分组成: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技术效率是指对现时所拥有的资源最优利用的能力,即在一定的投入水平下产出最大化。配置效率是指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实现投入与产出最优组合的能力。有学者选择4大商业银行和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计算各银行的生产效率,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损失主要是由技术效率所引起的。

(三)产权制度

这方面最为常见的就是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一般来说,国家总是在银行陷入困境的时候帮其解困,而银行也知道最终有国家做后盾而对放贷对象放松了监管,结果导致大量的不良贷款无法收回,以及由委托―理论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及激励不足导致银行效率低下。另外一个就是基于预算约束理论的分析。由于国家用其信用作为担保,国有银行把一部分储蓄存款视为国有资本来使用,降低了银行的效率。

(四)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进入壁垒

中国银行业存在高规模的集中度,四大商业银行在国内看来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而有些银行相对而言竞争力较弱,这种局面必然导致:强大的一方安于现状,缺乏创新,难免出现经营低效;弱小的一方经营成本高,难以达到正常的发展速度。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银行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为中国银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应对入世后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政府先后对工行、建行、中行进行股权改革。着力解决国有银行不明晰的产权结构问题,建立激励约束相容的治理结构,并扶持其上市,尽力实现商业化。

从研究人员对我国上市银行2008年效率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从2008年各家上市银行的规模效率看,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北京银行为规模有效,其他银行均为规模无效。在规模无效银行中,深发展规模效率最高,达到0.997;中国银行规模效率最低,为0.626。此外,国有控股的大型上市银行的规模效率明显比其他股份制银行低,其规模效率均值相差22个百分点。而且民生、南京、深发展、宁波、华夏等5家银行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区域,中信、招商、兴业、工商、建设、交通、中国等7家银行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域。如图1所示。

从上市银行2006~2008 年技术效率均值来看,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北京银行处于效率前沿,招商、中信、宁波、南京、民生、深发展、兴业、华夏分别排名第3、4、5、6、7、8、9、10 名,交通、建设、工商、中行等银行排名最后4 名。从2006~2008 年全部上市银行的技术效率均值看,3年来我国上市银行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国有控股上市银行技术效率均值从0.83 下降到0.74,其他股份制上市银行从0.96下降到0.86。如图2。

在经营方式上,我国的银行还不允许混业经营,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产生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对国内银行而言,批发业务通常占到整个业务收入的80 %以上。而零售业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发展零售业务可以更好地分散风险,实现质量、效益和规模的协调发展。这将成为我国银行业务非常具有发展潜力和活力的领域。此外,无论是在金融创新能力、丰富实用的理财产品、风险掌控水平等方面我国银行与外资银行都有一定的差距,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

三、进一步增强中国银行业有效竞争能力的措施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增强其竞争能力。

首先,真正实现商业化。在市场能够合理配置资源的范围内,尽可能摆脱政府的控制和干预,重组资本实行更有效的公司治理和激励机制。真正解决国有银行产权不明晰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其次,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规模寻求规模效益。国有银行规模效应普遍递减,发展出现瓶颈。因此,应该精简没有前景的分支机构,收缩规模向扁平型组织结构转变,降低经营费用。一些尚未达到最优规模的股份制银行此时增加规模可事半功倍,对那些规模报酬不变的银行应抑制规模扩张的冲动,维持当前规模。

再次,建立市场退出机制。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也应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当某银行确实已经接近破产边缘,通过合理的救助也无法改善其经营状况时,应适时让其退出,应尽量避免出现“该倒不倒,太大不能倒”的情况。同时应鼓励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行为,让市场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形成有效的竞争市场结构。

最后,增强创新能力。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是金融业为适应经济发展在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方面的创造性变革。我国银行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这是增强我国银行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一步。因此,围绕银行的产品与服务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创新是当前和未来的着力点,也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银行家的努力方向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姚树洁,冯根福,姜春夏.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8).

[2]安俊,陈志祥.中国银行业的有效竞争研究[J].财贸经济,2001(8).

[3]郑鸣,张燕.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实证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04(6).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机构国际化;股东国际化;战略投资者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7.015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7-0038-04

2006年12月11日,入世5年保护期结束,中国对外资银行放开人民币零售业务,金融业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无可避免地加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国际结算和国际信贷业务的剧增,并极大地拉动了银行国际业务的增长。加入WTO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开展商品交易和国际资金流动提供了一个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这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党的“十六大”提出“走出去”战略,鼓励形成跨国企业和优秀品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提供了机遇。另外,在瞬息变化的国际环境中,能否稳定、有效的掌握和控制一定规模的国际金融资源,将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对经济全局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安全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商业银行之所以要实现国际化经营,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为了金融服务和投资的需要,即满足普通商品和资本因跨国流动而产生的对结算、融资等方面的需要。银行通过开展国际化经营可以为从事国际贸易或者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全面快捷的金融服务,以达到稳定既有客户资源,维持市场份额或者提升海外利润的目的。

第二,国际化经营是提高银行整体效率和分散风险的重要途径。银行通过国际化经营这一内部化行为往往会降低其综合经营成本,比单纯依靠国内业务的银行具有更多活力。此外,银行在不断实现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还可以从投资多元化中取得优势,既可以分散风险,又可以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大而不倒”,超大型银行所拥有的巨额资本和资产将带给社会公众更充分的信心,其抗风险能力、市场影响力和经营成本与小银行相比更有优势。

第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促进了银行的国际化经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有两个明显特点:与日俱增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动。金融服务于经济、服务于贸易的发展和资本的流动,以金融为先导的跨国经济输出和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和主流趋势,金融的全球化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银行跨国经营成为必然。

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单个银行的国际化,即一家银行由国内银行发展成为国际银行的过程,主要包括机构国际化、股东国际化、业务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和人才国际化等5个方面;另一层面是指整个银行体系的国际化,即外资银行进入和本国银行走出去的全过程。

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股我国商业银行,抑或是以直接设立子行的形式进入到我国银行体系中;相对应,我国商业银行业也通过开立新设机构或者并购的方式在海外市场积极拓展。本文以几家上市的大中型银行为例,通过对其机构国际化和股东国际化两方面发展变化的分析,一窥金融业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时间起点设为2006年。

一、 机构国际化

从国际大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银行跨国经营主要通过两种路径完成:一种是设立形式各异、规模不一的海外分支机构,如代表处、分行或者在当地享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银行;另一种就是进行海外并购。对于进入外资银行准入限制严格的国家,跨国并购是较好的选择。通过这一方式,不仅可以迅速进入、占领东道国市场,并可从事并购银行的所有业务。但并购一般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面临整合失败等风险。相对而言,海外新建机构对资金要求灵活,规模可控,母行的控制力较高,但是进入东道国速度较慢,业务范围受限较多。两种方式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新设机构可以是独资子银行、合资银行、分行或代表处;并购通常限于子银行或者合资银行形式,分行和代表处不能通过跨国并购完成。对于这两种方式的采用,需考虑本行自身发展状况及目标市场的情况。

1.设立海外机构

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6年底以来在海外分支机构的扩展上仅有中国银行及工商银行两家有所建树。中国银行的海外机构3年间增加了184家,工商银行增加6家,其他银行扩张速度明显落后。

2.跨国并购

国际银行业的经验表明:跨国并购是实现跨国经营的最佳途径。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银行业的并购风生水起,但中资银行对海外并购显得十分谨慎。究其原因,一方面,平安保险、中司等中国企业近年来在海外收购连连失败,使监管机构对于金融业的并购态度谨慎;另一方面,各家银行从自身发展战略出发,并未被全球抄底这样的思想所左右。

中国银行2009年4月2日宣布,取消收购法国洛希尔银行20%股权的交易。董事长肖钢在接受采访中说,中国银行无意通过收购来实现增长。他说,公司未打算在国外或国内进行收购,中行的海外扩张计划将依赖公司自己的实力。

工商银行在国际化战略上有着清晰的思路和举措。按照“壮大亚洲、巩固欧洲、突破美洲”的国际化战略发展布局,2007年工行对南非标准银行的战略持股20%,成为后者的单一最大股东。此外,双方还计划成立一个价值10亿美元的全球资源基金,主要投资中非地区的矿产和能源领域。2008年1月,工行完成对澳门诚兴银行的收购;2009年在成为印尼HALIM银行的新东家之后,工商银行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完成了收购后的整合工作;同年9月,工行对泰国ACL银行进行要约收购。工行的国际化拓展最为主动。

2009年11月,建行亚洲成功收购美国国际信贷(香港)有限公司(AIGF),并易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财务有限公司(CCBAF)。CCBAF作为一家有限制持牌银行,主要业务为信用卡、个人无担保贷款和汽车贷款等。成功完成收购后,建行在香港的业务平台将日趋丰富。

2009年 5月8日,中信银行公告,该行与中信集团及Gloryshare Investments签订股份收购协议。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说,将来香港有可能成为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通过收购国金进入香港市场,将使得中信在人民币跨境结算占据非常有利的地位。中信国金旗下同时拥有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中信资本3个经营牌照,收购将使中信银行国际化平台更加完善。

2008年民生银行参股约 9.9%的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通过其 100%持股的联合银行(简称UCB )从事主营业务。UCB 于2009年 11月 6 日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该项投资损失折合人民币约 8.87 亿元。民生银行成为首家入股美国本土商业银行的中资银行的美梦以投资失败告终。

2008年6月,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购永隆银行。通过此次收购,招行正式进军香港市场。

2007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参股巴克莱银行,并在2008年参与增资,持股数量占巴克莱银行总股本的2.07%,成为巴克莱银行的最大股东之一。

分析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实践,各家银行的国际化战略清晰、谨慎。无论是工行的“壮大亚洲、巩固欧洲、突破美洲”,还是民生银行入股美国联合银行的失败探索,都反映出了立足自身情况进行国际化的战略部署。综合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探索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亚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业海外扩展的主要地点。欧美市场作为最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拥有丰富的金融资源,一流的金融创新能力、先进的交易手段、高度发达的市场信息网络,在这些地点开设分支机构,能更好的与国际金融机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然而,与中国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相比,这些地区的金融保护十分严重,尤以美国为甚。美国一向以金融壁垒森严著称,他们设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把外资银行排斥在银行业的主流业务之外。在被拒绝十多年后,招行、工行、建行纽约分行才相继成立。尽管有我国商业银行本身内控制度、会计准则等方面的原因,但从侧面也反映出,美国市场对于外资银行的封闭程度。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扩张,将更多眼光投向了新兴市场和近缘的亚洲地区。首先,银行业海外拓展最重要的目的是实现盈利,新兴市场的金融市场正日益开放,国内高速发展,相对于成熟市场,新兴市场潜力大、成本低、,竞争不充分,布局这些地方是具有战略意义。其次,银行业的国际化浪潮中,整合并购收购对象,开立新的分行,仅有20%的投资成功,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文化的认同。亚洲地区与我国在文化风俗等方面相似,认同感相对其他地区更强。考虑到以上原因,中行于2009年设立巴西分行;工行通过收购南非标准银行曲折进入俄罗斯市场,并相继在澳门、南非、印尼和泰国展开并购,新设立了新加坡、河内、多哈分行,成立了工银马来西亚、工银印尼、工银中东等控股公司;建行、交行、招行均在香港展开并购,构建国际化平台。

(2)通过参股欧美银行是进入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一个有效选择。尽管欧美市场的金融保护较高,但是进入这一市场对于国际化的中国银行业意义重大。不同于工行、建行、招行、交行等纽约分行的设立,民生银行选择参股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国开行选择参股巴克莱银行,即通过少量的股权投资,参与到世界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去,并在参股的银行中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熟悉国外的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培养参与国际经营管理的人才。尽管两家银行的投资因为次贷危机的影响有所损失,但也学习到了宝贵的经验,提高了自身知名度。其中,作为巴克莱银行的战略合作者的国开行,随着巴克莱银行恢复元气,双方合作进一步加深,不仅能顺利实现向商业银行的转型,并能通过支持巴克莱银行的全球发展战略,分享其全球化收益,实现海外发展。

(3)香港作为中国商业银行业国际化跳板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香港实行自由港、低关税制度,是全球瞩目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是连接美国和欧洲外汇交易市场的中转站,产品多、金融发展迅速、网络发达、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市场竞争意识强,而且与内地的文化背景相近,内地商业银行选择香港作为国际化战略的第一站是十分现实的选择。相同的文化背景有利于展开并购、开立分行后进行本地化及整合;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法律环境有利于内地银行熟悉规则,建立强力的内控制度,为今后的全球化战略推进提供保证;发达的金融产品和金融网络,是内地银行业培养国际化精英人才的有力依托;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内地银行业提高内功,增强竞争力,日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战略受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跟随效应的影响。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投资引导论和贸易引导论为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实践提供了最好的注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跨国转移进程加快,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进一步扩大。据统计,亚洲、非洲和南美洲都是我国企业对外扩张的主要目的地。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就是“追随客户”原则的体现,两行的业务重点在于为南非在中国的企业提供融资、项目方面的支持。

(5)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战略应吸取民生银行参股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失败的教训。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民生银行投出8.87亿人民币以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被接管损失殆尽。尽管此次投资失败,但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根据民生银行高管洪琦在光华论坛上的发言,导致此次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是:第一,对投资对象的认识不清;第二,对美国监管部门能力的盲目信任;第三,对于美国金融法律的不熟悉。鉴于此,在各家银行制定国际化战略时,要充分了解自己,了解对手,了解规则,不仅要对投资国的政治、法律等方面深刻理解,更要对目标银行进行详细考察。另外,是否满足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如何达到协同效应,在哪些业务领域展开合作等问题都应进行详细考虑。符合自身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这才是商业银行业进行海外拓展的一大战略要义。

二、 股东国际化

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及海外上市均被认为是实现股东国际化的有效途径,是银行业国际化的必要一环。从2002年开始,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引入战略投资者,三大国有银行成功完成A+H股上市(见表2),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资本收益率等都有明显改善,市场竞争力增强,建立了国际大银行的形象,为“走出去”打下了良好基础。这其中的功劳不能不提到各家银行引进的战略投资者,正是由于这些为外国投资者熟悉、信任的大型机构的参与,特别是作为股东持有中国银行业的股份,参与银行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使外国投资者了解和认识了中国银行业,增强了对中国银行业的信心。

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部分战略投资者(如RBS、瑞士银行)由于自身财务状况较差,流动性风险较高等原因在限售股解禁后大规模的减持,但美国银行、西班牙对外银行等银行都提升了自身持股比例,他们与各自战略投资行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根据2009年年报显示,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的战略合作取得一系列实质性成果,双方在公司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以及电子银行和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实施了11个战略协助项目,双方完成了60 多个美国银行经验分享项目,组织了3期赴美培训;西班牙对外银行进一步推进了与中信银行在薪金管理、国际业务、小企业金融、投资银行、资金资本市场、私人银行、汽车金融、培训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工行与高盛集团保持密切合作,在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员工培训、社会责任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与美国运通在合作发卡、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合作深化,与安联集团子公司――中德安联人寿保险公司(简称“中德安联”)在银保、资产托管等方面积极展开合作。

另外,对于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的划分也应有清醒的认识。战略投资者并非是永远持有股份的投资者,他们也有自己的目标和战略需求,在一定时期就有可能抛售股份,成为财务投资者。作为被投资的对象,应当认识到,在与投资者的合作中可以取得什么样的利益,应该展开什么样的合作。通过向这些国际大型银行或者投资机构学习来提高自身实力,最终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这才是成熟的企业行为。

再次,我国银行业改革的目标就是“引进来、走出去”。通过战略投资者的参与,三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一系列中资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工行、建行等纽约分行的成立,工行等一系列的国际并购、收购行为,都说明监管层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应对战略投资者的作用给予肯定。

境内银行业经受住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考验,在2009年《银行家》全球银行排名上,盈利能力和排名都广受关注。其中工商银行以212亿美元的净利润荣获全球最赚钱的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进入全球最赚钱银行前25名。但是,中国银行业在产品、服务和管理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还存在很大差距,国际化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王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D].辽宁大学, 2008.

[2] 谢建敢.银行业国际化的理论依据及其动因分析[DB/EL].省略2008-9-22.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网络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1-0076-03

一、前言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各商业银行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需要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完善,网上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新型方式和重要的渠道,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竞争手段,也是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它是以现代通信技术、Internet网络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采用电子数据的形式,通过互联网络开办银行业务,提供具有充分个性化金融服务的一种新型银行。[1]在网上为客户提供“3A式服务”就是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提供网上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网上购物、外汇买卖、国债、股票等多方位的金融服务。[2]

与传统银行对比,网上银行具有以下特征:(1)销售渠道不同。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广泛的营业网点,而网上银行的销售渠道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商制度。[3](2)服务不同。传统银行服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实力上,如资金和服务质量等。而网上银行服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营销观念和营销方法,以及为客户提供的各种理财咨询技能上。网上银行的整体实力,将主要体现在前台业务受理和后台数据处理的集成化能力上。(3)业务范围不同。传统银行业务的范围较为清晰,网上银行业务范围正处于高速扩张之中,因而具有模糊不清的特点。网上银行的业务范围不仅将会得到拓展,而且将会有大量的非金融机构介入网上银行业务。因此,进一步加强网上银行业务建设,促进网上银行发展,有利于突破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业银行业务效率,为商业银行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更大的发展空间。[4]

二、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1.网上银行在电子银行中的市场份额。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比例将不断加大。如图1所示,企业网上银行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57.6%,其次是手机银行、自助银行、ATM、POS等其他电子银行,所占比例为37.4%,而电话银行和个人网上银行的交易额仅占电子银行总交易额的3.2%和1.8%。

2.网上支付用途多样化。网上支付具有交易成本低,方便快捷的优势,成为人们所推崇的支付方式。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在2006年,在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主要用途中,最主要的用途是网上购买实物产品,所占比例达到83.5%;其次是缴纳电话费、水电费、煤气费等各种费用,以及网上阅读/下载/购买数字出版物以及购买游戏点卡;然后是教育类的费用支出和网上航空客票预订,大约各占1/4(如图2)。

3.初步形成合理的管理。各个商业银行有效地进一步明确产品定位,加大营销力度,完善营销服务体系,加强风险控制,使得网上银行贡献度不断提升。网上银行的营销方式正逐步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化。为争夺市场份额,各行在管理模式上都有所创新。有的商业银行单设独立的电子银行部;有的银行转换科技部门职能,将科技部更名为电子银行部,具体负责网上银行产品的营销和管理工作;有的商业银行则由银行卡部门负责电子银行产品的营销、市场调研、客户维护、信息反馈和售后管理工作,由科技部门负责网上银行服务渠道的技术支持。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网上银行产品的营销工作。

4.网上银行用户增长潜力巨大。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为网上银行发展提供更多的潜在用户。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0.5%;与上年同期相比,网民人数增加了2600万人,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增长率为23.4%。网上用户的增长对网上银行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个人网上银行的发展。

随着个人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个人网上银行用户规模迅速增加。2006年个人网上银行用户规模为7000万户,年增长率达到102%。据预测,2007年我国个人网上银行用户规模将达到1.17亿户,2010年将超过2亿户,达到2.15亿户。同时,根据CNNIC的历次调查数据显示,国内网络购物以银行卡网上支付的比例逐年增高,从2001年底的15.6%增至2005年1月的41.5%。另据市场调查机构艾瑞咨询的统计,2005年全国网上支付总金额达15.7亿元,预计2007年将达到88.8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速度在一倍以上。

三、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使用范围少,赢利低。目前,网上银行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只是一些相对发达的城市,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的一些科学力量雄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深圳等,边远或落后的山区很少或没有网络银行。[5]而且网上银行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及清算金额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业务量规模不大,与银行传统客户群体和覆盖面相比还显得很低。作为交易渠道的网上银行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服务,其赢利能力还是比较弱的。

2.客户缺乏对网上银行的认识。银行对网上银行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多数人对网上银行的业务不够了解,市场认知度较低,客户使用热情不高。同时,许多客户对网上银行概念模糊、认识不清,加之网上黑客猖獗,假冒网站防不胜防,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难以预料,大部分客户仍习惯于接受面对面的临柜服务,而不愿意选择网上银行做业务。我国互联网的用户已经超过了1.37亿,但与7000多万网上银行客户相比,网上银行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3.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网络银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安全和管理问题。银行业务网络与互联网的连接,使得网络银行很可能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很多客户对网络安全心存顾虑,不敢在网上传送自己的信用卡账号、密码等关键信息,这就严重制约了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据调查,消费者之所以不愿意使用Internet进行金融交易,有六成以上原因是出于安全考虑。2007年的调查显示,有68%的银行用户怀疑网上银行的安全。我国银行业虽然已经开通了安全认证服务,但我国有关网上银行的法律法规等还未完全建立。[6]

4.金融监管体制的制约。一是准入关的制约。网络银行的发展导致金融业务综合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金融产品的延伸、金融服务的信息化和多元化以及各种新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的建立,使得金融业从强调专业化向综合化转变,而当前我国实行的又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制度,这一体制在网络时代也将受到挑战。二是网上银行监管标准缺乏统一规划的挑战。目前各家银行各行其是,对于身份认证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数据加密强度、商用密码产品、通讯安全控制措施等网上银行业务的核心技术、传输数据等技术参数,都没有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银行间互不兼容,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涵盖网上银行业务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三是网络交易立法不建全的挑战。网上银行业务是新兴的银行业务,在法律法规上并不完善。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电子货币的发行及控制、网络银行的资格认证、网络银行虚拟金融服务的监管、网络银行服务质量的评价以及对利用网络银行进行金融犯罪的行为如何进行惩罚和制裁等。网络银行的发展和规范有赖于新的商业法律法规的建立。因此,网络银行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商业法律和商业习惯的适应过程。

四、发展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1.提高网上银行的服务水平。网上银行的网络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客户的兴趣选择。网上银行所提品的质量、性能式样、服务及信息提供等方面应足以引起消费者偏好的特殊性,使消费者能将它与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一方面,应该让网银更人性化,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需要改进的地方,使用户运作更简单更快捷。另一方面,要做到有效的跟踪和售后服务,把客户意见及时反馈,改进银行产品的部分功能,如企业网上银行与现金管理平台的整合、大客户个性化服务、本地特色业务问题等。

2.加大网上银行的营销力度。营销对银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于网上银行业务这种“无形服务产品”的营销需要下很大的力度,特别要注意广告的作用。[7]针对新兴的网上银行业务,首先要将自己的产品介绍给客户,提高银行自身的社会形象、服务水准、知名度和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围绕客户需求,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找准目标,树立市场品牌,不断丰富完善电子银行产品功能。

3.加强网上银行的网络安全。网上银行业务要通过与互联网连接,使得网上银行容易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银行和客户都应该加强防范。一是从银行防范。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将承担比传统银行更多的风险。因此,开通网上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都应建立严密的安全体系,以保证网上银行的安全运行。为防止交易服务器受攻击,银行应采取隔离相关网络、高安全级的Web应用服务及实施全天候的安全监控等技术措施。二是从客户防范。客户的安全意识是影响网上银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客户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网上安全意识,防止自己网上银行账号及密码流失,上网时应设置好电脑安全措施,对于网站要有一定的区分能力,不随便点击恶意网站。

4.加强对网上银行的监督管理。处理好网上银行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针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风险,加快立法工作,制定对应各种风险和业务流程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网络银行知识的考核,应强制要求了解网络知识,熟悉网上银行业务,使网络银行的各项程序都有章可循,按规定办事。

参考文献:

[1] 李兴智,丁凌波.网上银行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Robert L Simons.Online Banking Rank[J].Harvard Business School,2003,(11).

[3] 纪香清.网络金融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 王华庆.网上银行风险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 陈进,付强.网络银行服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银行业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银行业风险,风险管控

一、引言

2012年7月13日, 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报告称,世界经济形势仍将十分严峻复杂,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复苏进程依然缓慢, 新兴经济体宏观调控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将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物价走势仍需关注,金融领域潜在风险仍然存在,维护金融稳定面临新的挑战。4月6日,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在开幕式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进入2013年,世界经济前景依然不容乐观,这一严峻形势背后,是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了。银行业的利润仍然很高,但随着银行业的产品日趋多元化、业务流程日趋复杂化、经济环境不断变化,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不容小觑。

二、我国银行风险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负债经营,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其风险造成的社会危害巨大。近年来,我国银行日益暴露的风险状况主要包括:

(一)不良贷款风险

目前银行业务收入中,绝大部分收益还是靠存贷款利差而获得的,资金的主要运用方式为各种贷款,如果风险管理体系不是很有效的话,必然存在着造成不良贷款的巨大隐患。根据中国银监会的2012年度监管统计指标,截至2012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29亿元,同比上升6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5%。联想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我国在次级贷款风险管理中应引以为鉴。

(二)房地产贷款风险

近二十年来,国际上金融危机的爆发,无不与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的信贷风险有关。我国房地产企业开发和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的贷款,我国当前个人购买住房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银行信贷,房产还是信贷过程中最重要的抵押品,可以看出房地产与银行信贷业务是血肉相连的。当前,我过房地产业发展过快,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这就使银行信贷的风险大大增加。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房价泡沫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不能满足客户对提取现金的需要的可能性,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会使银行资不抵债。2009年希腊债务问题凸显并不断蔓延,随着欧债危机的日益严峻,欧元区核心及国家遭受了一定创伤,反映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对商业银行而言,随着宏观流动性的收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显著上升,如何有效把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成为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控机制

考虑到我国转型经济和社会背景,加之目前所面临的不利的经济和金融环境等广泛挑战,为有效防范银行风险爆发,应根据我国经济环境和商业银行的特点,全面地进行现代化银行风险管理建设,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一)充实银行资本金,降低风险资产

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在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质量的同时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建立完善、灵活的资本金增补机制。同时,高额的风险资产是当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率不足的重要因素。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国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实施,为了符合新协议资本监管标准,我国银行业还要经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有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拓展筹措核心资本的渠道;以及大力提高资产质量,调整信贷结构,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

(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银行必须有明确的市场风险政策,必须清晰地知道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承担这些风险的依据,要建立各种风险识别、风险计量和风险控制的模型和工具,开发相应的风险管理数据库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数量分析必须与管理经验、主观判断相互补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同时,完善风险内控机制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经济、高效的分支机构网络;完善董事会结构,提高其人员的资格要求,并尊重其独立性,更好的监督;健全风险识别体系,逐步建立覆盖所有风险的监控、评估和预警系统;完善稽核审计体系和专业监督检查制度,提高稽核审计的独立性、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金融监管功能,强化信息披露

“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银行信息披露既要考虑强化市场约束、规范经营管理的因素,又要考虑信息披露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为规范信息披露工作,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做的工作是: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的关键信息准确核算,按照由内到外、逐步公开的原则,稳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在完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采用风险评估的标准法、初级内部法、高级内部法的同时,相应提高信息披露标准,严格披露程序,提高信息质量,防止市场误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