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推拿学是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阐述和研究运用手法和练功防治疾病的方法、规律和原理的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属于手法治疗学的范畴。其基本特征是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在推拿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更好的适应临床需要,历来是研究的重点。随着现代教学的深入开展,面临学时少、内容多的实际问题,笔者开展了教、学、训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1 强化基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推拿学的学习要求学生以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及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前提。因此教学中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一重要环节。结合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基础知识内容的教学方面,教师重点传授推拿学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教师重点讲授的内容去查阅资料,丰富知识;教师在学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列举临床实例,带领学生进行分析训练。从而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基础。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1 教师指导掌握推拿学学习方法
针对推拿学基础知识专业化比较强的特点,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指导性讲授。具体分析与学科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对学生学习进行方法指导。
学生学习以后,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学习推拿学的方法及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如在介绍推拿学的作用原理中的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内容时,教师不仅要介绍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意义,而且应该指导学生理解推拿学是靠怎样的方法达到作用的,并鼓励学生结合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导致经络不通,瘀血阻滞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其病理表现形式等。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到推拿学中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作用是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后,对体表的直接刺激,促进了气血的运行;同时通过手法对机体体表做功,产生热效应,从而加速了气血的运行。
1.2 学生查阅资料丰富所学知识点
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复习过去所学知识,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点用心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进行系统的消化吸收,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如对骨伤科病症治疗方法,教师系统讲授骨伤科病症的发病规律、病理变化特点及所确立中医治疗原则的方法。学生在理解教师讲授内容的前提下,结合以前所学习的知识,用心体会并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针对骨伤科病症的特点总结其发病规律、病理变化特点及所确立中医治疗原则的方法的普遍规律,从而得出导致骨伤科病症的基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相似的结论;并结合具体病症进行分析,归纳其特殊性。由此获得了较为完整的骨伤科疾病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实际训练
通过教师讲授及学生的系统归纳,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结合具体临床病例对学生反复进行基础知识的实际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减少学生的空乏感。学生感觉学有所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骨伤科病症学习方面,在教师讲授和学生得出导致骨伤科病症的基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相似的结论前提下,教师启发学生具体分析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去分析不同病症的特殊性方面内容,是学生对骨伤科疾病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增加了学生的临床意识。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疾病的特点,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推拿手法治疗相应疾病的手法治疗目的,从而也为手法治疗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注重实践,适应临床实际需要
系统而完整的掌握推拿学知识,刻苦地学习手法和进行功法锻炼,掌握手法的基本技能和临床应用是关键。推拿手法是一种技巧,是力的运用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严格地说缺乏技巧的简单动作是不能称之为推拿手法的。教学中在学生充分理解推拿手法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理解手法操作的要领,合理掌握手法的变换技巧,突出实践环节,才能真正适应临床需要。
2.1 以临床应用为基础,指导学生理解推拿手法的意义
学生对推拿手法意义的理解往往具有片面性,特别是缺乏手法临床实际应用理解。推拿手法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对临床作用相近,操作要领接近的手法进行归类,学生在理解推拿手法的基本意义前提下,在教师指导下,开拓思路,挖掘推拿手法临床治疗作用的深刻含义,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学生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推拿手法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可以对某类别手法进行创新和发展。如拔伸法的教学,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拔伸法的意义即固定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应用对抗的力量使关节得到伸展,称为拔伸法。然后提出问题:在推拿临床操作中,拔伸法可以应用的部位有哪些?拔伸法操作后,被拔伸的部位有哪些变化?拔伸法操作的注意事项是什么?你认为拔伸法临床的具体作用有哪些?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先行拔伸法操作的练习,通过教师的实际指导和学生实践操作心得,教师启发学生对拔伸法的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结论:在推拿治疗病症过程中,拔伸法主要适用于关节部位,操作以后关节部位得到伸展,关节间隙加大,关节内的压力降低等;拔伸操作时用力应该由轻逐渐加重,根据关节部位的稳定程度,选择用力的大小和维持时间的长短;拔伸法可起到纠正解剖位置异常、缓解关节周围筋肉的紧张痉挛、分解和预防关节粘连等作用,并讲出自己的道理。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修正或补充,使学生对推拿手法意义的理解更加全面。
2.2 强调手法操作的目的性,合理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实际的操作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课程设计;教学评价;探索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本质的科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主要阐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代谢途径、调控机制以及人体各种生理和病理状态的分子机制,是推动新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于中西医结合医学生而言,学习医学分子生物学,不仅是为未来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为将来的工作和继续深造学习提供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时靠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思考,不能将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和临床学科的内容进行横向联系,导致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应用严重脱节。这无疑更不利于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因此,针对目前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的要求,必然需要我们针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点,优化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其他课程学习及今后临床工作中的能力,真正发挥分子生物学在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
一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
分子生物学作为医学临床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发展速度快、应用广泛。根据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以“理论适度,突出应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精简和重组。同时对教学学时加以调整,做到重点主要讲,拓展自学为主,并且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教学内容整合和优化
分子生物学内容改革主要是以基础知识为主体,积极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进展,力求做到“少而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意层次分明,又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及实用性。拟对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更新和优化。目前我校采用的《分子生物学》教材是第八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之前采用过新世界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分子生物学》第一版。中西医结合专业分子生物学大纲要求授课内容包括绪论、基因与基因组、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工程与癌基因。在培养设计中,《分子生物学》一般在《生物化学》之后学习。为了增强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将原来基因与基因组这章的内容与基因表达调控内容进行整合,重点介绍基因的结构,病毒、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原癌基因和癌基因这章的内容,适度减少,原因是为了适应当前知识的更新,在此处只做基本概念的介绍,同时,提醒学生要紧跟科学发展,追踪相关知识的更新。其他章节适度增加科学研究的新进展,而教学内容基本不变。除此之外,需要对一些章节的知识进行更新。例如基因表达牵涉到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内容,尤其是表观遗传学是近几年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其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涉及生殖发育、环境适应和疾病的产生。而目前《分子生物学》的“基因表达调控”一章只介绍了“原核生物的表达调控”和“真核生物表达的调控”两节内容,没有表观遗传学的内容,应予以适当添加,考虑到学时的限制,我们拟在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调控方式和研究策略上做简单的概括性的介绍。另外,在目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常牵涉到基因组学的研究,其内容涉及海量的生物学信息的推导和计算。例如引物设计、测序比对、同源分析、表观遗传位点分析和组学研究分析等等。这就牵涉到一个重要的工具学科—生物信息学的学习。但是目前许多中医类院校忽视对此内容的学习。考虑到此学科的难度,我们拟简单介绍生物信息学的基本内容和常用的生物软件的用途及使用方法,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研究中打下基础。再而,细胞通讯和信号转导是目前中医药科学研究重点强调的内容,但目前本章的学习内容主要在强调基础知识,忽视了与科研和临床实际问题相结合。因此在本章中,我们拟整合和提炼基础知识,重点讲授与常见生理病理(例如糖尿病、细胞凋亡等)密切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
(二)课时的合理分配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探索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的一门学科。因此,学习的内容牵涉到蛋白质、核酸等分子。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最新进展,并特别注重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开展医学研究工作奠定医学分子生物学基础。因而,在课时分配上注重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侧重。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分子生物学的总学时是36学时,其中理论27学时,实验时。理论学时中,绪论1学时,基因与基因组2学时,DNA的生物合成•4学时,RNA的生物合成4学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4学时,基因表达与调控4学时,基因工程6学时和癌基因2学时将原来的DNA生物合成的4学时变为5学时,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由2学时变为1学时。原来的基因表达调控由4学时变为6学时(将基因与基因组的内容整合到基因表达调控章节之前)。实验学时的分配没有变化,PCR技术应用3学时,核酸的制备和测定6学时。
二教学方法的革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性,而教学方法本身不存在绝对的优劣。《分子生物学》各章内容都有其关键知识点,而每一知识点都有其特点,任何单一的教学方法对每一关键知识点而言并不总是最适合的。学生有了实际的参考的物质加以想象后就很容易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要点,再进行理解记忆就变得相对简单了。且有了这样的类比经验可以启发学生产生更多的想象,让这个分子生物学的某些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归纳和总结一直是医学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方法。分子生物学的许多概念、分子结构特点和反应过程比较相近,学生易于混淆。例如,重叠基因与重复序列、启动子与增强子等。诸如这类概念或化学过程相近的知识点,关键是使学生掌握两者的相同和不同点,因此对比归纳式教学方法就有其优越性。教师通过对有联系的知识点的对照归纳分析,有助于突出重点、易化难点,有助于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把握住知识点内在的联系和区别,达到认识其本质的目的。基于上述原因,对优化后的各章关键知识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类比联想、归纳比较、引导启发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进行讲授,比较各教学方法在此知识点的适用性和优劣性,最终优化出一套适合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多元教学方法体系。
三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应用
分子生物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临床服务的,因此在教学上需要多联系实际的医学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DNA是遗传信息载体的时候,可以将DNA指纹联系到实际医学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将遗传学(单基因与多基因遗传病)和表观遗传学调控,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的表观遗传调控与心血管等疾病联系在一起;在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内容时,可以将临床实际遇到的癌症的遗传特点和检测方式中加以引入。通过这种和实际的医学诊断和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内容可以直接解决实际的健康问题,将极大地调动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了提高学生的质量,使其更能适应社会需求,安徽中医药大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要求转变教育思想,改变以前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为此,在中西医结合专业分子生物学的评价体系中,初步建立形成性评价。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考勤(10%)、课堂问题(20%)、每章科学问题讨论(20%)和试卷成绩(50%)课堂提问主要是每次课教师准备三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情况,进行评分。每章科学问题讨论采用PBL形式,分组完成,最后给于评价。这种方式实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本上改变之前仅依靠期末试卷带来的学生惰性式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课下投入的时间大大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都得到大大增强。和一些形成性评价相似,课时、场地的限制和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调限制了这种评价体系的实施。五结语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分支,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生必须熟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临床的实际应用,及时联系科学研究动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不仅能现在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还能在未来工作中继续跟踪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适应社会对新型中西医结合专门医疗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秦崇涛,张捷平,王一铮等.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5(4):102-104.
[2] 马•克龙,汪远金,黄金铃等.中西医结合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医教育,2013,30(1):50-52.
[3] 程•玉鹏,李慧玲,高宁等.《药学分子生物学》在中医院校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J].林区教学,2011(5):7-8.
[4] •聂晶,韩为东.•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个体化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5):351-353.
关键词 中医;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2-0043-03
中医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医文化和培养中医临床技师的双重任务。如何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医师,成为目前中医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身就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词的综合体,涵盖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人才培养定位。因此,中医高等职业教育既不是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也不是过去高等中医药专科教育,而是一种全新的中医药教育方式[1]。依据国际教育标准(ISCED)的分类方式,中医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属于“职业准备”的教育范畴,其人才培养定位不是专科医师,也不是科研能手,而是能够从事中医药服务事业的专业人员。中医护理、中医保健、中医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社会需求量逐年剧增,这为中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从业岗位,也明确了中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行业要求,就是培养具有一定中医药理论基础和熟练医疗保健技能的合格毕业生,从而为中医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训设置等提供依据。
二、中医高职实训模块的设置
中医实训是以中医理论课程为指导,以中医实训基地为平台,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医技能力为教学目的的教学环节。与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实训课程不同的是,高职实训课程以实用、熟练、模拟为标准,力求学生通过实训在理解中医理论教学知识点的同时,能娴熟的进行医疗保健各类技能的正确操作,达到毕业就能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学要求。根据课程设置,将实训分成中医文化及基础知识模块、中药识药鉴别与煎煮模块、中医护理及急救模块、中医针灸推拿实训模块、中医社区实习模块等五大模块,并实施实训单独考核评定的机制,确保实训课程的培养质量,避免以往学生重理论考试轻实训考核的弊端。
(一)中医文化及基础知识模块
中医的学习首先是中医文化的传承,中医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中医文化底蕴的培养。中医文化及基础知识模块以中医传统文化概论、五运六气选读、古诗词赏析等文化积淀课程和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等中医理论课程为主线,以学校运气教学基地为平台,通过节气气候特点图片展、诗词创作大赛、运气推演罗盘制作等实践环节,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了解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在实际医疗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实践课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运气作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在生活中凝练的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影响的规律性的总结,以及其对现实生活中人类健康维护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中药识药鉴别与煎煮模块
随着国家对中药及中药保健食品的大力开发,很多药食同源的食材与中药,以其特有的四性五味对不同体质的人群的重要保健作用,已逐渐被大众所认识。让学生认药识药是运用药食调节人体的基础,同时针对目前医药市场中药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中药鉴别也尤为重要,而药物的正确煎煮方法也是影响药效发挥的关键环节。因此,在中药识药鉴别与煎煮模块,以中药学、中药鉴别学、方剂与中成药等课程为主线,以学校七星百草园教学基地、模拟药房、方剂实训室等为平台,从药物的生长环境、药物种属分类、采摘季节、入药部位到药物炮制处理、真假药物鉴别、不同药物煎煮方法等多个环节进行综合训练。经过一年的实训环节,学生在完成学业从事医疗服务工作后,能快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满足了医疗服务机构及药企对中医高职学生工作能力的需求。
(三)中医护理及急救模块
对于中医高职学生而言,护理与急救是其专业技能中重要的一环,中医特色护理是中医服务岗位的技能要求,而中医急救则是医疗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在本模块,以中医模拟实训室为平台,将中医护理学、中医急救学等课程的知识点融入到实训的每个环节,从不同级别病人饮食、饮水、卫生及保健、心肺复苏等多方面进行训练,并针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中风病、哮喘病等临床常见病病人护理进行实战考核,以加强学生对护理与急救知识要点的掌握。
(四)中医针灸推拿实训模块
中医针灸与推拿是最具中医特色的治疗和保健方法,尤其是对于高职类中医学生而言,特色的外治法是学生从 事医疗服务的主要手段。因此,该模块将中医按摩手法、艾灸方法、刮痧操作、微波理疗等医疗技能作为重要的实训点。以经络腧穴、推拿手法等课程为主线,以模拟病房为平台,采用模拟病人和互换体验式教学方法为主,学生间可以通过互换体验式方法练习手法,感受治疗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病人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达到实训教学的训练目的。
(五)中医社区实习模块
经过模拟医院的系统训练,学生全面掌握了规范的医疗服务技能,实战是检验和加深记忆的最佳方式。因此,学校与多个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疗实习可以通过实战,了解患者的需求,同时也进一步了解自身医疗技能有待提高的方面。实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实习的典型录像在班级内展示,以微课的形式开展讨论和学习,并进一步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完善实训效果。
三、模块管理及考评机制
(一)实训课程独立开设
目前大部分中医高职教学中,理论课时由原来的70%下调至50%,实训课由30%上调至50%,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2]。以往的实训课程都是与理论课融合在一起的,每门课程均分为理论课与实训课,这样的教学优势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实训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而中医高等职业教育,不是要培养中医的理论研究人员和临床专科医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就要加大中医高职课程的改革,将中医实训课单独开设,形成一个由浅到深成系统的训练机制,在整体教学课时数不变的前提下加大实训课程的整合。目前长春中医药大学将中医高职教育中的实训课程独立,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教学,其优势是将实训形成体系的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实践教学不能与理论教学相脱节,一定要保证实践教学有理论知识点的支撑,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
(二)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
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是适用于实训课程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对实训每个操作点的针对性评价。在实训课程独立开设伊始,课程组将每学时教学任务中的重要操作点进行赋分和标准制定,同时在实训过程中,每名指导教师负责对10~15名学生的操作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每学期将每单元成绩综合后占本课程成绩的80%,加入期末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占20%,总分作为学生一学期实训课程的最终分数。这种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更注重日常实训环节的实训效果,提高了实训课的教学质量。
四、社会及用人单位综合评价
通过整合中医实训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的考核体系,加强了对学生实训课程的管理,学生的医疗技能有了快速的提高。2015年6月,采用实训课程模块化培养的第一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学校跟踪式开展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和意见反馈的调研工作,并与传统实训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进行了对比。用人单位中有区级的社区服务中心、健康保健及管理机构、私营及个体中医门诊等,基本满意度达92.3%,较2012年调研的基本满意度74.6%高出近20个百分点。首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投入工作的状态方面给予了很高评价,一致反映毕业生掌握了很多常用的诊疗技能,能用按摩、刮痧等简单方法获得患者的信任与认同,能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及保健。其次,用人单位反馈,本届毕业生工作中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大大提高,能运用医学知识为患者解答常见医疗问题。第三,学生在参加工作后有较强的自信心,较以往学生能更快的适应医疗服务工作。综上,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训练,有了熟练的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就拥有了从业的信心,也能够从容的对待服务对象,同时全面的医疗技能也赢得了被服务人群的认同。
参 考 文 献
[1]余甘霖.中医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医教育,2005(2):68-71.
[2]王录军,姬水英,牛菲,等.中医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4):128-130.
On the Practice of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Practice Teaching Modul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Qin, Su Xin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substantial distinction in talent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from ordinary higher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of the file spirit of“Decision on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issued by the State Council in 2014, and the education idea of“six melting, eight together”, TCM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carried out the practice curriculum reform from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content integr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establishing, providing the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the new method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与方剂学及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课,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亦是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关键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加之学生缺乏相应的临床体验,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能做到贯通基础与诊断,联络临床诊疗模式,体会药物个体与配伍差异具有一定的困难,较难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整体性。因此,基于中药学基础知识特点探寻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把握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对于构建学生完整的中医思维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学推理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将中药性能与其功效、主治、应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性能是主要依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和针对临床病证的实际疗效总结出来的,是对功效的一种高度概括。功效又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对药物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可见,中药的性能与功效、应用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1]。即性能是对中药功效特点的高度概括,功效是中药性能存在的基础,是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主治和应用是与功效相对应的适应病症及在适应病症运用中的代表性配伍关系,这四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基于这种关联性构建中药学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必然有利于学生建立自身的中医思维。因此,应基于中医基本理论,使学生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中药性能、功效、主治、应用间的联系纽带,使中药学知识结构趋于整体化。另外,基于这种中药性能、功效、主治、应用间关联性的推理式教学,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某些模糊问题。如吴茱萸“助阳止泻”,究其性能无“甘”而助阳之意,学生觉得无所适从。进一步分析则发现其味“苦”而燥湿,故其“助阳止泻”实质应为“燥湿止泻”。而“助阳止泻”实则源于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泻之四神丸,方中补骨脂乃助阳之用,这是错误地将经典方剂的功效置于单味药吴茱萸上的缘故。通过这种“性能-功效-主治-应用关联性”的推理式教学,加强了学生对中药学知识整体认知的意识。
2基于中药性能及主治、应用特点阐析相似功效间的差异,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中药的功效是性能的具体体现,又是明确主治、指导临床应用的依据,是临床中药学教学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诸多历史及学术流派及思想认知的原因,中药功效的表述现存有较为混乱的现象,缺乏规范性,这给学生对中药学基础知识的理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对单味药间相似功效的内涵加以阐述说明,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存在偏差。同时,通过这种辨析使学生深入体会中药功效的基本内涵,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如中药学解表发散风寒药,关于其“解表”的功效有诸多表述,中药学的六版教材中有“发汗解表”、“发汗解肌”、“发散风寒”、“发表散风”“、散寒祛风”、“祛风散寒”、“散风除湿”等种种不同的表述方式[2],使得学生学习时产生诸多困惑与不解,产生中医学知识含糊、缺乏系统性的认知误区,严重影响学生中医思维的建立。因此,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比较鉴别式方法,有效结合单味药的药性特点及主治、应用差异,阐明其功效的具体内涵。如麻黄其性温,开腠理之力大而发汗,用以治疗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外感风寒表实无汗之证,故言其“发汗解表”;防风其性微温,重在祛风而非散寒,用以治疗风邪为患之表证或风湿痹证,故言其“发表散风”;羌活性温明显,重在散寒邪,又“寒主痛”,用以治疗寒邪偏重之风寒表证而头身疼痛者,故言其“散寒祛风”。以此,学生学会了运用中药性能及主治、应用的特点来理解相似功效的具体内涵,有利于形成中医思维。
3阐析中药“多功效性”对其临床主治的影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关键词】 PBL教学法;《温病学》;中医教育
“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并于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1]。PBL教学模式是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倡导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在医学教学实践中采用PBL教学模式,同时也满足了循证医学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2]。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学家对PBL进行了深入研究,已有实践表明,这是一种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目前已应用于许多高等院校的各学科领域,受到广泛的重视[3-4]。笔者在本校2003级中医学本科生的《温病学》各论部分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以初步探讨PBL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2003级中医学本科专业共89名学生。这些学生已接受过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已系统学习了相关的中医学基础以及其他临床基础课程。选取2003级一班作为研究对象(PBL教学组),共计44名学生;另一班为对照组(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共计45名学生。
1.2 教学方法
1.2.1 PBL教学实施过程
①编写病例,以临床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学习起点。在编写病例中隐含大量鉴别诊断的信息,利于学生据此提出问题。②根据病例中提供的病史、主诉及四诊检查结果,让学生提出需要进一步询问的临床表现、具体病史,给出相应的结果,鼓励同学提出假设。③自我学习。某一症状出现常涉及多种疾病,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查询相关资料,明确各相关疾病的特点,允许小组成员之间交换资料,收集各种信息。这部分自我学习过程是PBL教学的中心环节。④在教师带领下的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综合各种信息和资料,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作为论证假设的第一步,其后则根据具体的病情变化,提出治疗原则及具体的治疗方案。⑤总结。完成上述4个步骤后进行小组总结,使知识和信息系统化。
1.2.2 传统教学的实施
运用启发式、病例式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教授学生相应部分的知识。
1.3 教学效果评估
采取期末考试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期末考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命题,包括40道选择题(其中病例分析题占15%)、5道填空题、3道名词解释、2道简答题、1道论述题,共80分,主要考查对《温病学》相关章节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此外,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另设附加问答题(20分),内容为病例分析题,主要考查临床思维过程及步骤,其分数用于评估教学效果,不计入期末总成绩。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x±s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ANOVA检验,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PBL教学组期末考试成绩与传统教学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附加题PBL教学实验组得分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P0.05),见表1。这表明,PBL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在临床思维方面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表1 PBL教学效果评估结果(略)注:与传统教学组比较,*P
3 讨论
3.1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温病学》各论部分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讲,虽然近几年来采用了“以问题及病例为先导的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但仍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病例分析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培养学生形成临床思维,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及潜力将是十分重要的。PBL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目标明确,让学生自己利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5]。传统教学重在传授知识,而PBL教学的目标是建构运用与临床相结合的知识,建立有效的临床推理过程、发展自学能力,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临床前的学习中运用临床推论方法,对于帮助学生以对临床工作有用的方式组织和建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3.2 PBL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将PBL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温病学》教学,其常规操作方法为:①学生以一个实际的临床问题为起点,由此带出一系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技巧方面的问题;②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寻找答案;③共享查到的结果,互相补充,取得各个问题的满意答案。国内外研究表明,PBL教学方法对学生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影响有意义[6-7],本研究结果也显示,PBL教学模式并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知识要点和难点的掌握,而且,PBL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在临床思维方面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3.3 应注意的问题
①PBL实施的关键在于问题设置的合理性,随意设置会产生内容分散、联系不足、达不到实际效果等问题,因此,前期准备工作非常重要。需要在加强教研室间的联系、加强教师间交流合作方面不断改进。②PBL教学在实施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但使用PBL的授课内容与传统授课内容的比例尚待进一步探讨。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估体系,切实研究每部分教学内容是否均适合PBL教学模式、PBL授课后学生是否能将知识点全面掌握。③应该不断完善配套的学习教材,使PBL教学有相应的教学指导或教学大纲,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注意基础理论的掌握。
4 结语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PBL教学不仅促进学习兴趣和动机,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随着医学知识的迅速增长和更新,要求培养学生发现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使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跟上信息时展的步伐,真正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是目前教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积极开展PBL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Tavakol K, Reicherter EA. The role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allied health education[J].J Allied Health,
2003,32(2):110-115.
[2] 吴库生,李 克.PBL教学法中的循证思维及医学生素质教育[J].医学与社会,2006,19(6):51-52.
[3] Louw G, Vivian L, Friedling J. Expanded learning opportunities:Som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for dissection in the“supported”problem-based learning medical curriculum at the University of Cape Town[J].Clin Anat,2004,17(7):587-588.
[4] 于海涛,邱丽玲,朴贤玉,等.PBL教学法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J].医学研究杂志,2006,35(2):78-79.
[5] Kwan CY. Learning of medical pharmacology via innovation: a personal experience at McMaster and in Asia[J]. Acta Pharmacol Sin,2004,25(9):1186-1194.
[6] Norman GR, Schmidt HC. The effect of the PBL courses[J].Mediccal Education,2000,34: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