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学理论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案例设置法学习藏象内容时,宜以案例为主进行教学。①根据内容,构思和设计真实性、针对性的案例,或引用名医医案;②实现目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并从案例中总结出脏腑的特性和功能,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和归纳;③检测成效。以新的案例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教师最后进行评判和总结。通过本方法使学生对中医独特的辨证体系有初步的认识,对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有一定促进作用。1.2实验教学法学习气血津液内容时,宜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构思、设计实验方法,如“气能摄血”理论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验证中医基础理论的正确性,体验中医抽象理论的科学性,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实验后通过学生的实验总结,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3评价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价:①考试成绩评价。引入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形式,采用理论笔试+现场答辩的形式,其中笔试成绩占60%,答辩成绩占40%;②课后问卷调查评价。自行设计调查表,主要从学习能力、知识理解与掌握、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方面进行调查。采用“是”与“否”二级评价方式,共发放问卷127份,均有效收回。1.4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考试成绩实验班的理论笔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P<0.01),在反映学生中医基础知识应用的答辩环节,实验班的成绩亦明显优于对照班(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2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知识掌握,且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实验班对CDIO模式的认同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见表2。
3讨论
1.1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中医基础理论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知识,语言晦涩,理论深奥,思维抽象。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滔滔不绝讲授为主,学生多坐在台下默默聆听。教学方式枯燥、单调、生硬,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整个教学就像一首催眠曲,使人昏昏欲睡。这种以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无法发挥出学生自身蕴藏的巨大潜能。久而久之,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中医。不仅影响以后中医课程的学习,也不利于中医药事业人才的培养。1.2“学导式”教学模式的特色“学导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处于引导地位,不同于传统教学“一支粉笔一堂课”的灌输方式。教学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学生,老师是引导者,带领学生步入中医殿堂,循循善诱开启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师生之间是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学导式”教学模式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和灌输,忽视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似乎得到了知识,但却没有自我学习知识的能力,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导式”教学模式中,老师不仅给予知识,还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当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后,学习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2“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是多种多样的,如PBL法、案例法、讨论法、演讲法、多媒体法、实验法、临床见习法等等。教学中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举例以问题教学法为主,综合案例法、讨论法、演讲法等实施“学导式”教学模式的步骤。2.1教师设计问题教师围绕教学大纲精心设计问题,所设问题要紧密联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中医理论跟临床实践紧密相连,为了让学生体会理论如何指导临床,问题设置可以来自临床病案。当学习完藏象章节后,可向学生布置如下病案讨论分析:李某,男,40岁,2013年5月20日初诊。主症:咳嗽,痰白,痰粘难咯,疲倦,头晕,食少,腹胀,四肢无力,便溏,恶心欲呕,情绪低落,喜叹气,舌苔白腻,脉缓。自诉1周前感冒后咳嗽输抗生素4天,具体用药不详。问题:①运用藏象理论分析病案所涉及脏腑。②阐释每个症状发生的机制。③试述病变脏腑之间的关系。2.2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藏象知识分析讨论病案提问。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前每组选出主持人和记录员,主持人主持讨论,要求每位学生发言,记录员记录讨论情况。讨论过程中,务必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扮演“临床医生”的角色,体会临床诊治过程。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团体意识,发挥团体能量。2.3组织学生发言讨论结束后,每组主持人代表该组发言,本组同学补充,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发表意见。老师要仔细聆听学生发言情况,从中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2.4讨论老师总结讨论结果,正确的鼓励表扬,不足之处指出,同时给出问题答案。①病变所涉脏腑为肺、脾、胃、肝。②肺失宣降则咳嗽、咯痰;脾虚健运失职则食少,腹胀,气血生化乏源可见疲倦,四肢无力,清阳不升则头晕,下趋大肠则便溏;胃气上逆可见恶心欲呕;肝气郁结则情绪低落,喜叹气。③肺脾共同参与宗气生成和水液代谢,肺虚导致脾虚,脾虚引起肺虚,可造成机体气虚和水湿潴留,出现咳嗽,痰多,食少,便溏,疲倦,四肢无力;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脾升胃降,共同运化水谷完成消化,脾不升则头晕,便溏,胃不降则恶心欲呕;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水谷,肝气郁结,疏泄失职,累及脾胃,则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表现为情绪低落,食欲下降,消化不及等。脏腑在生理上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运用整体观念,分析病变脏腑之间的关系,体会中医整体思维对临床诊治的指导作用。采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病案,综合了所学知识,提高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潜移默化中也锻炼了学生的中医思维。
3“学导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整个中医学体系的基础性学科至关重要,根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概念抽象、模糊难懂,枯燥难记,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今后学习与临床实践中,做到融会贯通。
1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不同于现代医学,其特点以下:
1.1具抽象性中医基础理论不象现代医学建立在解剖和实验等科学的基础之上,具体阐述人体脏腑的解剖结构,所讲病因易被理解和认识。而是建立在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总结实践规律,来解释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所讲主要内容阴阳五行、人体脏腑、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比如说: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都带有哲学思辨,偏向于抽象性,理解十分困难。
1.2具有整体性和联系性中医基础理论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认为人体与生存环境、心身的和谐是统一整体。在探诊病因时,常常与宇宙自然结合整体性处理。而且所讲述的是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必须依赖于临床。不同现代医学有具体的组织结构和实验等作为基础,即使脱离临床也能理解。因此,在基础理论学习中,必须联系临床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发病原因和致病机理,系统性的对患者出现症状做出分析。
2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适应度慢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叙述性,都是些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对刚进入中医大学的学生来讲,单靠认真死记书上讲的内容,脑海中没能及时跟进哲学思辨,去接受抽象的基础理论肯定消化不了,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产生畏难情绪。即使靠机械记住的,也不能在临床实践中做到举一反三,甚至好多的学生是差不多学完了整个中医学科的知识之后,才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有所了解。
2.2教学理论与实践分割独立,前后不一致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临床实习只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检验前期教学的效果,被割裂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因此,在内容、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导致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用于临床实际问题运用效果不佳,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2.3 教学模式枯燥,成效不明显中医基础理论文字古奥,内容博大精深,学生真正透彻领会抽象的术语、概念、学说并不容易。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过程中容易出现枯燥、单调和生硬,学生主动学习性差,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易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对中医学知识的理解。
3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创新方式
仅靠“老师教,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任务中,针对现象找到良好的教学办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结合临床病例,基础理论知识倒置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不能够理解的概念术语如何连贯运用,可结合临床病例倒置教学。如讲授“肺主行水”名词术语,可先拿出临床病例:某女,咳嗽咽痛发热4天,热退后出现一身悉肿。并提出问题,咳嗽为什么会产生水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后,得出结论:咳嗽乃肺气失宣所致,而肺气的宣发肃降与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密切相关。继之紧扣名词术语的定义,强调正是由于肺气宣发失常影响到水液代谢,水液停留于肌肤,发为水肿。如此这般的,学生便能深刻理解到抽象知识的理解,易于掌握。
3.2循循善诱学生开动脑筋,活学活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课堂中,留下少许时间,给出接合本次课堂内容的一些病案,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行现场模拟诊断治疗,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内容,给出药方,然后再进行课堂讨论,总结复习巩固。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临床辩证分析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培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充分利用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与中医有关的哲学、人文等书籍,充分利用知识迁移,将所学的多种学科知识运用到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思考理解中,来掌握中医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性,认识并接受抽象思维的中医学习方式,确保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4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积极灵活运用启发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效结合多媒体,通过课件、光盘、动画等多重视听效果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如脏腑经络,可通过动画片播放各经络循经走向,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加深印象。
3.5借助现代医学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利用中、西医学的统一性,通过比来学习,来研究对于相同的生理及病理现象,中、西医学则会发现共同点及不同点, 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认识中医理论的特殊性。
4结束语
总之,“学无定法,教无定规”,中医基础理论是构筑中医药学的基石,认真研究每种教学创新方法特点及内容,并融于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能较好的传授给学生,为后期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l] 王蕾,李春英,张炎,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调查情况分析[J].中医教育,2000,19(6):23.
[2]赵智辉.互动式教学探讨[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2(24):l
[3] 刘道清,周一谋.中医名言大辞典[M].北京:中原农民出版社,1991:630-637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难点问题。如何突破这些教学难题,则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体会针对其产生的原因,合理采取相应的方法。
1 哲学思辨中医基础理论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许多问题需借助哲学思维方能获得合理的解释。相反,学生普遍缺乏中国古代哲学知识,更谈不上进行哲学思辨,从而造成理解上的诸多困难。有鉴于此,《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当强化中国古代哲学知识,培养学生哲学思辨,以化解难题。如脾主运问题的认识就在于五行的逻辑推导:脾在五行属土,土能生养万物。《管子》云:“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春夏秋冬四时皆禀土气,靠土以养,这一观点被引入中医学后,则有“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之说。至于“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则是执“天地合气,化生万物”这一哲学原理类比推理而产生。肺为华盖,为人身后天之天;脾归属土,为人身后天之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吴医汇讲·辨脾胃升降》云:“盖脾……其属土,地气主上腾,然后能载物,……是脾之宜升也明矣”。藉此思辨,故有脾能升运之论。
2 拓展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除中国古代哲学对其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外,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冶炼、酿造等知识和技术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气象学知识促成了六学说的产生,军事学知识促进了治疗原则的建立。然而,学生对上述中国古代诸学科知识大多不甚了解,导致无法深入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渊源和内涵。因此,《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需引导学生广涉博学,拓展知识,以突破难点。即《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谓“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如十二经脉就与古代地理取象类比有关。《灵枢·邪客》云:“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其中十二经水即中国汉代以前所说的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漳十二条河流。因为十二经水“受水而行之”,则十二经脉“受血而营之”,两者其象相应。
3 举例论证
中医基础理论并非纯思辨而形成,它既凭借经验事实的引导,又力求经验事实的验证,蕴含着丰富的实证事例。因此,《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某些从理论上难以讲清、以致学生不易理解的难题,可通过选用学生比较熟悉、易于体察的事例来说明之;即使理论上讲得清楚的问题,通过举例论证则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肺合皮毛理论,可举体表受寒时,人体会出现鼻塞、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以阐明之;通过人在悲哭时抽泣,大喜时心胸舒畅,发怒时面红目赤,过思时食欲减退等事例,可推理出五志分属五脏理论;联系大汗后人体会出现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等现象,可加深对“津能载气”理论的认识;而对经穴刺激引起的局部酸、麻、胀等感觉及沿经脉走向传导,则说明经络有感应传导作用。
4 化整为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有些大型问题较为复杂,教师不易讲清,或学生难以理解,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即将一个大型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型问题,逐个加以突破,以化难为易。如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功能。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脾主运化的具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可将其分解为两个过程—化和运:化是指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水谷得以消化;运则指精微经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由胃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运作用输送至全身各脏腑。而根据运化的对象(固态饮食物和液态饮食物)不同,又可将其分为两个方面: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运化水液是指脾气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而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实际上是同时进行的。
5 融会贯通
《中医基础理论》各部分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相对独立,故教学时就分别论述;密切相关,则教学时要融会贯通。否则,就会带来理解上的困惑。众所周知,脏腑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各自具有特定的内涵,却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理解脏腑生理特性需要结合生理功能。如心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而心脉以通畅为本;心有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而心神以清明为要。故心的生理特性自然是主通明,通即通畅,明即清明。反之,联系脏腑生理特性对理解生理功能也大有裨益,如肺主行水生理功能其实是肺主宣发肃降生理特性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肺气宣发,将脾转输至肺的水液向上向外布散;肺气肃降,将脾转输到肺的水液向内向下输送,如此,肺气就能推动水液运行至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