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县域金融;县域经济;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引言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不仅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区域化运行来实现,而且直接反映了经济区域性的特点。县域经济的繁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县域金融的改革取向,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区域经济单元,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县域金融的大力支持。一般来说,金融发展有两个维度:即金融数量扩张和金融数量的改善,然而在我国这么特殊的转型体制的环境下,十分明显地暴露出了融发展轻质量重数量。具体表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占县区金融机构比重很低,业务的种类也比较少,并且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逐步缩小。因为市场的局限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县域中撤出,从而收缩了贷款额度。农信社作为县域金融的主力军存在着严重的经营问题,包袱沉重,权责不明确,并且自有资金的不足也没有给县域所需资金注入应有的血液。此外,县域中的非正规的金融依然存在,而且有些地区非常活跃,对正规化的金融在县域发展中带来不少的压力和阻碍,包括民间的借贷和非法集资。其次,本身缺乏相关的法律约束以及拥有的金融风险性。另一方面来说,县域金融的滞后性有非常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同时,在加强县域金融制度与渠道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担保体系与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县域金融的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支持作用

金融机构的前期贷款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较大,贡献系数接近18%。同时分析显示,GDP的增长对贷款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表明县域金融的发展不仅能够支持县域经济的增长,反过来,县域经济的增长还有带动县域金融机构增加对县域地区增加资金投放的作用,二者互为促进,良性发展。

2.农信社与城市商业银行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在鞍山县域地区,农信社、城市商业银行(鞍山银行)共同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农信社、鞍山银行与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80%以上,其中,农信社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就高达50%以上,是促进鞍山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3.大型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职能明显弱化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甚至出现负贡献的现象,表明大型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职能明显而且持续弱化。

三、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县域的金融服务功能逐步弱化

县域网点和金融机构大量收缩,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后,并没有相关的金融机构马上跟进,而且留存的商业银行由于对贷款上的限制,信贷功能渐渐弱化,从而导致局部真空现象,削弱了县域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的能力。

2.经营权上,信贷资金投入不足

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资金投入不足,主要原因是县域机构的战略调整。商业银行新增多贷款及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县域金融供给依靠农信社的贷款增长,充当着配角位,从而对县域金融的发展造成资金缺口,导致经济发展的需求与金融信贷严重失调。

3.由于县域资金的大量外流,加剧了资金的供求矛盾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及趋利性,信贷资金逐步向大中城市和企业及发达地区相对集中,导致其分支机构存款的放贷少上划多并且邮政只存不贷,其存款全部上划到总行。除此之外,居民的教育投资,民间的对外投资及债券股市的投资也是其主要渠道,从而加剧了资金供求的矛盾。

4.县域金融服务及功能体系不完善

针对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督促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逐步完善信贷体制的管理。从各个方面考虑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增加授信额度,使信贷制度更加灵活,逐步下放流动资金的贷款审批权限。积极探索合作金融的改革模式,对于合作金融的改革模式要进行深入的探索,逐步改成符合现代化银行业的发展要求,增强资金实力,强化农信社在合作金融的主体地位,并且继续发展联保贷款及小额贷款等等,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以弥补县域金融对经济支持的不足及市场失灵现象,并且更加明确功能定位,是信贷方向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县域金融制度创新,促进金融服务渠道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通过县域金融制度创新、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渠道结构,破解融资瓶颈,完善服务功能,鼓励县域金融机构中的银行、保险、担保机构等与县域民间金融进行有效的战略合作,创新服务渠道形式,探索构建综合性、统一和谐的多渠道体系兼容县域金融服务渠道体系,实现渠道体系资源与结构的优化,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实现金融支持产业升级和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效发挥县域金融在县域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2.加快县域金融产品创新

县域金融机构要适应县域金融需求的发展,强化金融产品创新,优化业务流程,满足差异化、多元化的县域金融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个人金融产品,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推行各种创新性的信贷模式,设计适合与满足县域需要的金融产品。同时加快鞍山县域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设立金融产品创新实验区,支持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模式。

3.构筑完善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能力,必须进一步完善县域金融机构的服务体系,构建由国有商业银行、城市银行、农信社与合作性金融、民间金融组织和谐共存且互为补充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并要积极鼓励与促进县域保险、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服务县域经济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打造鞍山县域地区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和信用环境,推动征信体系建设,拓宽征信系统在非信贷领域的应用,增强征信系统影响力,提升社会诚信意识,坚决打击破坏金融生态环境行为,形成相对完善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

4.拓展融资渠道与创新担保方式,建立有效的金融担保体系

为畅通县域金融服务渠道,必须构筑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信用担保体系。县域金融机构要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不断创新担保方式与担保模式,探索发展银行和民间资本有效结合,整合服务,进一步探索由银行、合作社、信用村(户)、企业、担保公司以不同方式组合的信贷担保模式,有效化解市场风险。同时基于订单与保单等金融工具,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创新担保方式,建立并完善有效的县域金融担保体系。

5.继续加大政策支持与扶持力度

大力支持县域中小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服务县域经济并且充分发挥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建立起政府+龙头企业+产业链中小企业的架构体系,打造政府基金+产业链普惠金融机构+融资主体的新型普惠金融模式,满足县域中小企业来自各类金融机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勇,张.构建县域中小企业金融支撑体系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3,(6):85-87.

[2]宋明.县域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困境与化解途径-基于甘肃省甘谷县的调查[J].甘肃科技纵横,2014,(7):7-9.

[3]付志勇,陈明.浅析金融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以江西南康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3,(12):59-60.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县域金融服务;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城乡统筹发展计划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城乡统筹发展的提出不仅是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和谐社会不仅是精神文明和谐,同样是经济发展的和谐。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正是反映了这一精神理念。此外,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也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运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优劣。如果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那么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金融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大动力。城市的经济发展比乡村的县域经济发展成熟些,这也一部分取决于城市金融的发展比县域金融的发展快。要想发展乡村经济就要加强对县域金融的发展。所以,做好县域金融服务发展才能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重大举措。

一、县域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县域金融的发展并不是顺利的,其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不足和缺陷严重的影响到县域金融的发展,间接地也使城乡统筹的发展增加了一些困难。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是从政策还是体系的制定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无论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经济领域的改革,都呈现一种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有发展就有不足和问题。但是任何发展都存在缺陷和漏洞,随着社会的发展,县域金融体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县域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协调,造成县域信贷资金的大量外流,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背离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1.县域金融组织不合理。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靠相关金融组织的发展,金融组织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成效。然而这些金融组织的发展存在许多的不足。

第一,商业银行的作用逐渐淡出。我国的商业银行以追求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逐渐将发展目标有县域领域逐渐转向大中城市,一些基层的机构组织也逐渐脱离。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

其次,金融发展不完善,因为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金融运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定的缺位,例如最常见的农业银行的借贷,有些国有粮棉油的信贷服务常常是垄断的,金融的业务范围过于狭窄,触及的领域也有限,为此金融的服务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最后,是有关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是一个新兴的组织机构,它是为了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而设立的,伴随着政策性的调整,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是很健全,它所吸收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县域金融服务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2.资金问题。金融的发展需要资金,资金是发展必须的要素。但是对于县域金融的发展来说,资金的严重外流严重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除了商业银行之外,邮政储蓄的作用也对县域金融有吸收资金的作用。邮政储蓄只存不贷使得县域资金大量外流。其次,商业银行上存资金也是造成资金外流的一大原因。

除此之外,其他的导致资金外流的原因都使得县域金融的信贷资金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除了资金外流,还有就是县域信贷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3.县域金融发展环境欠缺。一个好的信用环境可以促进金融的蓬勃发展,但是在县域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信用问题,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借贷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我国的信用环境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的经济利益常常出现不诚信的现象,这些问题对于金融的信用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县域金融的发展,更加不利于城乡统筹的建设。

二、提高县域金融服务的质量,促使城乡统筹发展

我国一直注重城乡的统一发展,目的在于坚强壮大县城的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壮大县域的经济发展,加强金融的服务,不仅加强银行行业在县城的发展,也是金融行业入县城的绝好的时机。为了达到金融服务的加强管理,应该从农民入手,从农民的需求出发,对加强农民的收入,产业的发展提出高的要求,这样才能很快地将完善的金融机构建立起来,加快县城的经济脚步。

1.转变观念,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意识。相关的金融机构应该加快学习,加快思想的进步,提高观念意识,为了做到这一点,先关的机构就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作为服务行业的责任,始终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保持以客户第一的原则。

2.积建立县域经济体制。作为管理该体制的政府,就要充分了解所需资源的优点和劳动力的资质,培养出特色十足的品牌,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抓住改革开放环境下新经济的时机,还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建立起具有现代化的企业,鼓励在多方面引导经营,使用科学的方法建立起政府主导的体制。国有企业银行要坚定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改变自己的管理方法,在追求利润的前提下加大款项的营销力,加强对农业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企业的信贷扶持。

3.加强县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为了创建一个良好的企业运行环境,首先,就要保护金融中出现的债权,合理运用经济和政治手段,运用法律的手段,对恶进行制裁。第二,利用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新媒体,主导舆论的导向,大力宣传,帮助政府和所有的群众树立正确的观念。第三,一步一步的建立公司和个人的信誉体制,这样有助于银行和金融机构更准确的了解和评价自己客户的信用情况,加强针对性,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的出现。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的统一城镇发展计划的实行,作为县域经济的集合点的县城和农村,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假设的主要战场。金融虽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却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如何开展县域金融服务是目前政府和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本文提出的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很好的阐述。

参考文献:

[1]孙一峰.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

[2]杨林兴.深化城乡统筹 加快丘区发展――对四川省金堂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9(12).

[3]郑晓燕,许晓东,谢元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商业研究,2005 (16).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县域;金融服务;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2

一、县域金融服务完备状况

(一)制度及措施方面

以陇西县为例,现有银行类金融机构6家。为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各相关机构纷纷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制定措施,建立了一整套提高金融服务的激励措施。一是不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如农村合作银行开展了“承诺建诺”系列活动等。二是强化人员配置,增加营业窗口,充实前台柜员,提高前台服务能力。三是改革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实行首问负责,取时办结制度。四是采取便民措施,树立良好形象。五是银行机构全部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在全国实行了通存通兑,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便利。

(二)硬件设施升级改造方面

一是加强营业场所改造。县内建行、邮储银行分别对营业室和营业网点进行了全面装修改造,农村合作银行对5个支行进行形象改造,实现了现金区和非现金区分离,服务更趋于人性化、亲民化;二是提升现代化设备。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2011年4季度至今年5月底,新布放ATM机19台,POS机60台,新发展网上银行1025户,转账电话户257部,有效方便了群众业务办理,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营业网点柜台业务量,减少了客户等候的时间。

(三)金融政策知识宣传方面

为提高公众对金融的认识度,多年来各金融机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了金融政策知识宣传。一是人民银行组织辖内金融机构先后开展了金融知识“三下乡”、征信知识、反假人民币、抵制非法金融等系列宣传活动;二是坚持上街、上门宣传与营业网点、开展业务时宣传相结合。各金融业机构设置了大堂经理、负责金融知识宣传和登记、解答、处理客户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三是人行搭建银企对接、银企洽谈平台,组织银企座谈会,前后共达成17560万元信贷投资意向。

(四)资金支持方面

由政府牵头,人民银行组织,各金融机构具体实施,积极筹措了大量资金,加强了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一是贷款快速增长稳步增长。2011年全县贷款增加86985万元,纯投放额是上年的110%,增量存贷比达到81%,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较“十一五”末的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金融资金外流的趋势得到彻底扭转。二是加大金融扶持。人民银行积极向上级行申请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信贷投放,2012年1-5月为农村合作银行累计办理支农再贷款5.25亿元,支农再贷款余额为4亿元。

二、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负面因素导致金融机构业务开展谨慎

前些年,由于陇西县部分企业和个人缺乏诚信,大量逃废银行债务,使信贷资金大量沉淀,部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达到85%以上,虽经国家剥离、置换不良资产,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有所提高但仍然心有余悸,对陇西县信贷投放做出种种限制。

(二)上级金融机构的管制直接约束信贷投放

一是部分金融机构上级行信贷程序繁杂。如农发行投放一笔贷款须到省行多个部门审批,一笔贷款审批下来少则数月,多则半年,贻误客户商机;二是部分金融机构上级行管控过紧,空增额外成本。如农村合作银行规定单笔贷款超过10万元,必须经担保公司担保,增加贷款费用和环节,迫使部分优质客户转投民间贷款。

(三)客户自身存在问题是导致贷款难的重要因素

一是贷款客户道德因素。如贷款客户弄虚作假,造假账、拼凑手续现象比较普遍;二是县域企业规模小、抵质押物短缺,尤其是集体土地上厂房设备做抵押存在很大的法律支撑;三是“三农”客户大多具有效益低、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等不确定因素较大,难获得有效贷款支持。

(四)金融机构之间配合和竞争影响贷款投放

一是各家金融机构贷款竞争均倾向于大客户,农民或小微型企业贷款越来越困难。据测算,去年500万元以上大额贷款占到全部贷款投放额的85%以上,农户小额贷款投放越来越少。二是农业保险缺失,影响“三农”贷款投放。目前专业性农业保险缺失,商业保险公司因农业保险效益差,补贴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性贷款往往望而却步。

(五)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是征信系统需进一步扩充完善。企业造多套财务报表在不同部门各有所用,就是因为各部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互通;二是部分有权部门配合不力。如房产设备抵押评估率为1.5%,评估费率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工业区多家企业土地证不能尽快办结,影响企业获得贷款;三是政府部门缺乏有效信贷鼓励政策,维护金融债权尚缺乏有效措施,对县域金融机构支持配合力度还不够。

(六)软硬件设施急需得到更大提升

由于近年来金融机构改革及各行减员增效措施的实施,使县级支行的网点一撤再撤,陆续出现了诸多问题:一是经营网点少。全县17个乡镇,215个自然村仅有营业网点58个。二是营业场地小,设施落后。如邮储银行办公场所尚属租赁,且营业场所狭小,开设不了太多营业窗口。三是规模小,效益低。办公设备的更新、改造缓慢,自动办公设备配备不足,影响营业效率,造成金融新业务开展缓慢。

三、对加强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完备性的建议

(一)完善网络体系和政策配套,促进经济和谐发展

一是政府要创造适宜金融发展的条件,重视金融机构网点的引进,欢迎和鼓励各类商业银行来我县设立网点,促进金融机构的合理有序竞争;二是要根据我县未来经济发展规划优化金融网点布局。中药材交易中心是我县经济发展重心,应鼓励金融机构在交易中心布点;三是加快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政策优惠的力度,合理引导民间资金进入融资领域,鼓励村镇银行、典当行、证券公司的设立。

(二)创建文明形象管理,优化信贷服务质量

要把创建文明服务作为经营主线,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努力提高员工对服务内涵的理解。定期组织业务人员进行礼仪规范学习,加强业务人员礼仪行为和形象规范管理。通过抽调录像,现场检查,规范服务标准等方式对业务人员的服务进行综合评分,树立“优质服务标兵”。并在全县树立爱岗敬业、真诚服务的先进典型,营造“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良好精神文化氛围,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高,为客户营造优雅、舒适、高效的办理业务场所。

(三)完善激励奖惩制度,确保制度落到实处

在做好服务的过程中,应避免出现“办法订了一箩筐,实际执行难下手”的现象,对员工要采取重奖轻罚的原则。对做出成绩的员工,要大张旗鼓地树立典型,加大奖励力度;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员工应给与升级、晋职等奖励机会,使他们真正得到实惠,弘扬正气,充分发挥模范典型的感召力;对出现一般性违章、违纪行为的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说服教育为主,经济处罚为辅,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不断增强他们从事金融工作的事业心和从事服务工作的荣誉感。

(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良好征信氛围

一要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支持。政府应向招商引资一样重视金融发展,一方面,当地政府应尽快落实“效能风暴”行动的各项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或取缔政府审批部门的收费门槛,为金融发展提供便利,保护金融机构权益;另一方面,政府可建立完善鼓励金融业发展办法,落实对金融业发展的激励措施,提高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二要促进金融业平衡健康发展,金融管理部门应积极支持农村金融网络体系建设,拓展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鼓励县域金融创新,拓展抵质押范围,加强风险监测,制止非法金融活动。三要积极开展资本动作,稳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诚信意识,建立和完善真实、完整的账务报表体系,规避不良信用记录,为获取金融支持创造有利条件。

(五)强化金融创新,满足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创新除平时所说的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创新以外,更重要的是金融思路创新。一是大力开拓票据融资市场。票据贴现后,可以到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风险低,成本低,规避信贷规模限制;二是向金融市场要资金。目前我县信贷资金均是通过银行贷款间接融资,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通过上市、或者发行短期融资债券、或者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方式在金融市场上解决资金需求,此方式获得资金利率低、数额大,且合乎国家政策鼓励。

参考文献:

[1]张正刚.增强县域金融服务功能 支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J].甘肃金融,2003(06).

[2]张君生.创新建立县域金融多元投入“三农”机制的思考[J].湖湘三农论坛,2010.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涉农贷款 奖励政策 政策效应 调查思考

为了加强和规范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基金管理,建立和完善财政促进金融支农长效机制,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财政部制定和下发了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办法规定,财政部门对县域金融机构上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对上年末不良贷款率同比上升的县域金融机构,不予奖励。这一奖励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县域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三农”发展的积极性,对县域金融机构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以及贯彻落实国家信贷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实施以来,保山市各县域金融机构高度重视涉农贷款投放和统计工作,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奖励政策规定,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积极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对涉农贷款统计工作的管理力度,不断规范和提高涉农贷款统计工作水平,切实提高涉农贷款统计数据的质量。从近几年实施的情况看,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在引导县域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县域“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统计工作的管理和规范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简介

涉农贷款奖励政策是指财政部门对上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其奖励范围目前仅限于县域金融机构。而县域金融机构具体是指县(含县级市,不含县级区)辖区域内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不含农业发展银行)在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涉农贷款则是指县域金融机构发放的,支持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贷款。具体统计口径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建立〈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规定为准。

从认定的范围看,目前,财政部对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的认定仅包括:人民银行涉农贷款统计表中的“农户农林牧渔业贷款”、“农户消费和其他生产经营贷款”、“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农林牧渔业贷款”和“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支农贷款”等四类贷款。

从申请的程序看,县域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涉农贷款统计口径和财政部规定的奖励比例,计算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量和相应的奖励资金,按年向县级财政部门申请奖励资金。

二、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实施效果显著

(一)政策惠及面扩大,提高了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积极性

近几年来,保山市通过财政部门以及人民银行对该奖励政策的宣传和引导,使各级金融机构全面了解和掌握了该奖励政策,明确了奖励政策实施的目的和范围,对奖励政策所规定的奖励条件、奖励资金的申请以及法律责任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了涉农贷款投放的快速增长。在此政策的激励下,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以支持“三农”信贷资金需求为重点,加大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据统计:2012末,保山市涉农贷款余额达184.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3.03亿元,增长21.84%。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59.02%,占比较大。同时,农村信用社、农发行等涉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长较快,有力支持了“三农”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12年末,农村信用社、农发行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83.62亿元和38.17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分别为26.78%和12.22%。

(二)突出支农特色,增强了“三农”的信贷资金实力

自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办法实施以来,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增加“三农”信贷投入,全力服务“三农”。贷款主要投向农林牧渔业、农产品加工和农村企业等涉农领域。同时,各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贷款投向,积极支持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探索新的信贷支持模式,积极创新涉农贷款方式,重点解决县域经济实体融资难等问题,有效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需求,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辖区三农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据统计:2012年末,保山市农林牧渔业贷款达40.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5亿元,增长4.01%;农产品加工贷款达11.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31亿元,增长59.32%;农村企业贷款达71.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49亿元,增长35.16%。

(三)发挥示范效应,促进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在奖励政策的激励引导下,保山市各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加大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积极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一是拓展了三农金融服务领域。目前,保山市各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发放范围已从农民基本生产需求拓展到农户多种经营、农机具购买和家电生活消费等领域;从单个农户拓展到涉农企业及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基本覆盖了三农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据统计:2012年末,保山市农户贷款达73.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38亿元,增长16.36%。其中:农户生产经营贷款达30.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65亿元,增长28.38%;农户消费贷款达18.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73亿元,增长45.98%;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达73.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77亿元,增长34.02%。二是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近几年来,保山市各金融机构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建设步伐,积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据统计:2012年末,保山市72个乡镇,金融机构网点数达78个,覆盖面达到了100%。

(四)加强了管理,有效提高了金融机构统计工作水平

自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实施以来,保山市各金融机构以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申报为契机,切实加大了对统计工作的管理和重视力度,在日常统计工作中,严格按照各项统计法律法规的要求,按时上报统计数据,切实加强统计数据的审核,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和水平,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有效。同时,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涉农贷款统计工作的管理力度,不断规范和提高涉农贷款统计工作水平,严格按照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相关规定,认真填报各类涉农贷款统计数据,积极申报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切实提高涉农贷款统计数据的质量。据统计:2012年,保山市共有20家县域金融机构申报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其中:符合条件的机构数量达13家,达标率为65%。

三、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认识不够深入,影响政策执行效果

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专业性比较强,所涉及的部门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金融机构对此项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有的金融机构认为此项政策只是针对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有的金融机构则对此项政策认识不够深入,对申报范围仅限于县域金融机构这一政策规定理解不透彻,从而造成虽不是县域金融机构,但也要求申报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有的金融机构则认为申报过程较为烦锁,对奖励的标准和条件认识较为模糊,了解不全面,放弃了申报机会,影响了该奖励政策的实施。

(二)部分涉农贷款指标分类标准不明晰,认定存在一定困难

一是作为统计工作基础性文件的《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对“农户”、“农村企业和各类组织”采取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农村企业和各类组织”的唯一限定条件是注册地位于农村区域,而“农村区域”指除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行政区及其市辖建制镇之外的区域,因此县域属于农村区域;界定“农户”时却附加众多条件,其中规定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除外)的住户不属于农户,按此理解居住在县城里的住户应属于农村区域的非农户。上述分类标准使得金融机构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对农户贷款的判定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对农户居住地址的判定有一定难度,使得金融机构在判定是否为农户时仍以户口簿标注“农业户口”为主。二是在涉农贷款统计方面,目前,财政部对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的认定仅包括:人民银行涉农贷款统计表中的“农户农林牧渔业贷款”、“农户消费和其他生产经营贷款”、“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农林牧渔业贷款”和“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支农贷款”等四类贷款,不再包含农村企业和各类组织其他生产贷款。但由于《涉农贷款统计制度》对农村企业和各类组织的“支农”和“其他生产”两类贷款未做明确细致的区分,致使金融机构在涉农贷款统计及奖励申报过程中易发生混淆,审核时需要逐一甄别,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大了行政责任风险。

(三)政策安排存在短期效应

一是根据政策规定财政部可以根据奖励政策实施效果和中央地方财力情况,适时调整实施奖励政策的地区范围、奖励标准、奖励比例和中央与地方分担奖励资金的比例,而奖励标准、奖励比例、奖励实施的范围何时变以及如何变等这些不确定的因素都给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发放带来一定影响,使得部分金融机构认为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是短期的、临时性的制度安排,对政策的连续性有质疑。二是根据政策规定财政部门对县域金融机构上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对年末不良贷款率高于3%且同比上升的县域金融机构,不予奖励。这一规定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县域金融机构来说,受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期长、资金回报率低以及在开展信贷业务时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该政策规定中15%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开率和不良贷款比率标准门槛太高。

四、完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相关建议

(一)强化对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引导和培训

由于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专业性比较强,涉及的金融概念比较多,执行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盲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加强政策的引导和培训。一是加大涉农贷款奖励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积极性。通过对该奖励政策的宣传和督促,使金融机构全面了解奖励政策实施的目的、范围以及奖励条件和标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发放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等措施,灵活运用相关涉农贷款优惠政策以及支农再贷款政策,充分发挥该奖励政策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政策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确保自身理解政策规定的基础上,会同当地人民银行组织对辖内金融机构相关业务部门人员进行政策学习和业务培训指导。特是要让各金融机构明确政策奖励的机构和范围、奖励的条件和比例、数据资料报送的时间要求等相关政策规定,以便为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更好地贯彻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二)加强对涉农贷款增量数据真实性的审核

一是规范统计方式和分类标准。建议由相关部门统一开发涉农贷款统计系统,详细规定各指标的填报范围,设置金融机构信贷人员登录、主管人员复核程序,实现对每笔贷款的动态监控。同时,鉴于“农户”的准确界定涉及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纳税等问题,应予以认真对待,建议以户口登记信息为辅助界定条件。二是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财政部门与会同人民银行制订详实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各级财政、人民银行、银监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等部门的各自分工,以利于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三是加强对涉农贷款业务的统筹管理。各级财政部门在做好涉农贷款增量事后奖励的同时,应会同相关部门,加强事前和事后的引导和监督,严把涉农贷款项目申报的审核关,积极开展对涉农贷款的追踪问效,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不断完善涉农贷款奖励政策体系

一是根据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制订不同的贷款增量奖励比例限制和不良贷款比例标准,使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县域金融机构享受更多的政策激励,充分发挥出奖励政策的激励性。二是扩大金融机构奖励范围。适时把政策性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准金融机构也纳入奖励范围,扩大奖励政策的覆盖面,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积极性,增强政策执行效果。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对部分地区的涉农贷款奖励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支付或者适当提高中央财政负担的比例,切实缓解地方财政困难,确保涉农贷款奖励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四是进一步完善涉农贷款的奖励机制。积极探索建议国家在该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政策,加快建立涉农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农业项目等涉农贷款损失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并最终建立起涉农贷款奖励长效机制。

(四)切实加强政策的协作配合

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作用,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财税+金融”政策衔接方式,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和贷款贴息、担保、税收减免、费用补贴等多项财税杠杆政策以及支农再贷款、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等多项货币政策工具的统筹协调和密切配合,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富.关于完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的思考,北京,金融时报,2011.12.

[2]马文科.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及建议,甘肃金融,2012.7.

县域银行发展存在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房地产市场;投机需求

近年来,县域房地产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刚性需求旺盛,但同时房价出现了过快上涨、投机资本涌入等现象,房地产市场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本文结合湖北省谷城县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县域房地产的发展对策。2010年湖北省谷城县总人口57.8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07.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9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78元,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县域房地产市场有较好的代表性。

一、谷城县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一)房地产起步晚,发展快

谷城县大规模的房地产开潮始于2005年前后,起步较晚。经过5年的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市场还不成熟。2010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02亿元,施工面积28万平方米,挂牌成交土地14块。从2009年起房地产市场进入快车道,土地成交价格不断攀升。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房地产行业持续火热,新推房源在短短几个月内便一售而空,其中投机需求占到30%左右。二手房市场持续升温,成交量迅速上升。2009年二手房成交601套,成交面积94729.66,2010年成交865套,面积为134450,同比分别上涨43.9%和41.9%。[1]

(二)需求旺盛,以改善性购房为主

受访群体中年龄在25-35岁的人数占44%,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人数占65%,有36%的人计划在1-5年内购房。在计划购房群体中,返乡农民工和乡镇企业个体经营者占了57%,其次为外地投资者。在购房因素调查中,占最大比例的是改善居住条件和为子女购房,分别占37%和33%。城镇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县域住房的需求逐渐加大。现在部分城镇居民购房观念逐渐从“居住型”向“改善型”转变,已不满足仅仅解决居住问题,尤其是中高收入者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的现象普遍存在。[2]县域新开发住宅类房地产项目出现开发户型面积越来越大的趋势。在走访的在售楼盘中,120-140户型最受购房者青睐。

(三)房价总体不高,但持续上涨

2008年谷城县商品房均价为1300元/,2010年为2300元/,涨幅达77%,像盛世中华城等个别楼盘均价已达到2800元/。据房产局介绍,预计在3年内谷城县房价将达到4500元/。虽然总体房价相对于大中城市不高,但房价上涨迅猛,自2009年以来平均每月上涨30-100元/不等。房价推高有土地成本上涨的原因也有建筑材料、劳务工资等要素价格上涨的原因。就土地成本来说,2009年商业和居住用地均价为500元/,2010年为619元/。根据实际施工地点有关负责人介绍,劳工费诸如瓦工的实际平均工资在120元/天左右,且持续上涨。这与当前专业技工的市场短缺有着直接联系。

(四)廉租房和保障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2010年廉租房和保障房建设施工面积占总施工面积的10%-15%,同比增长18%。其中廉租房新建房源140套,保障房为200套。廉租房租金为0.7元/,廉租房补助资金为每15每人补助4元。所供廉租保障房采取摇号制度,由社区和政府监督。谷城县通过土地划拨,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承担小区外基础设施建设,控制开发贷款利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切实降低经济适用房建设成本。同时加大廉租房建设资金投入力度,采取政府新建、收购、改建以及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增加廉租房供应,力争3-5年内解决最低收入家庭中的无房户住房困难,改善破产改制国有企业职工和棚户区居民住房条件,妥善安置拆迁户。

(五)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2009年以来谷城县房管局根据上级有关政策,结合谷城县实际,进一步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对商品房预售实行合同备案管理。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谷城县预售款监管制度和预售款监管文本。同时,重点对有无开发资质,是否按规定预售,售楼部是否“五证”上墙等经常性进行检查,进一步规范了开发企业的经营行为。

二、谷城县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户型和住房开发结构不合理

开发商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降低建设成本,盲目追求利润,商品房的开发档次越来越高,在建房源中,100以上的户型占到70%,小户型商品房供应不足。不少居民的购房能力相对于较高的商品房价格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商品住宅的结构性供求失衡。少数规划的商品住房优质地块土地出让存在着地价非理性上涨的可能。由于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地方建设资金不到位,致使供应量较少,部分低收入家庭只能“望房兴叹”。

(二)外地资本和房企涌入,加大形成泡沫的风险

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导致全国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低迷,国房景气指数下滑。而处于内地的县市级房地产市场由于刚刚起步,受之影响很小,于是,很多开发企业把眼光瞄准了谷城县这样的县级市场。中天地产、谷泰公司、天润公司、冠兴公司、汇东公司等外地房地产开发公司都是在样的背景下进入谷城县房地产开发市场的。此外,来自江西、温州等地区的投资者纷纷来谷城置业,加大了房地产市场资金流动性。2010年调控力度加大,各银行已停止向房企贷款,同时取消二套房贷,提高首付比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房价上涨压力,但大中城市的投资性资本被迫转向县城,进而形成房价上涨的新动力,加大了形成房价泡沫的风险。

(三)部分本地房企运作不规范

截止到2010年,谷城县房地产开发企业共20家。部分本地房产企业运作不规范,多为家族企业,缺乏房地产开发能力,资金实力差。2010年国家加大调控,银行贷款紧缩,房地产开发商出现融资难的问题。其次,县域房地产企业还存在未取得许可证进行开发的擅自外建、预售、合同不兑现、面积缩水、虚假广告、延期交付、提高容积率等违法违规行为。部分开发企业还存在违规收取定金、广告不实、承诺不兑现、买卖合同填写不规范等问题。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30%的人认为开发商存在广告虚假,21%人称房屋面积缩水,18%的人反映配套设施不到位。

(四)城镇规划和项目水平有待提高

县城私人建房依然存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商品化程度不高,弱化了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开发、小区建设等,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一定影响。单位的开发仍然存在,多数住宅布局及风格大同小异,没有形成地域特色,不利于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居住环境。县域房地产项目开发整体水平不高,房地产项目开发规模还不大,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不完善,还存在硬件设施差、物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五)购房消费的挤出效应抑制了居民的其他消费

因房价上涨导致抑制居民其他消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低收入家庭迫于房价上涨的压力,减少日常支出而增加储蓄。在购房付款方式的调查中,有37%的人选择家庭储蓄付款,而银行按揭贷才占30%。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人占到了35%,在42%暂不购买房子的人中有52%的人无力购买,可接受2500元/以下的房价人数占85%。以面积为130,售价在2300元/的商品房计算,除去通货膨胀因素,一个月收入在2500元的家庭,房价收入比为10,处在高位运行。

三、促进县域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健全住房保障制度

切实落实好《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性文件,公布保障房建设计划、开工和竣工相关信息,把工程质量管理纳入住房保障工作考核、约谈和问责范围,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中的保障房建设目标。政府要通过各种措施,如土地行政划拨,税收减免、利润限制等,从各种渠道、调动各种财政资源来增加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屋建设的投资;同时鼓励引导开发商应根据当地居民的居住状况和收入水平,确定合适的开发项目,要多建“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特别是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购房需求。

(二)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严格监管投机资金流入

在本次调查对象中,有60%的人认为房地产调控效果不明显,房价将保持现状或上涨,只有10%的人认为房价将下跌,还有30%的人无法确定房价走势。可见,居民对房价调控持怀疑态度。政府应加大商品房建设调控力度,严格土地审批和监管制度,防止开发商囤积土地和捂盘惜售。在税收、资金支持、过户登记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炒买炒卖商品房行为的政策干预力度。同时防止外地投机资本过热流动,严格控制二套房贷,提高首付比例,抑制部分投机需求。对普通购房户在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等方面保持政策相对稳定,支持普通居民的合理购房需求。[3]充分发挥县人大的立法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地方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在各级法律、行政法规的框架下,严格执法,以法律手段规范县域房地产的开发和管理。

(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做好县域房地产需求预测

发展县域房地产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计划。开发过程要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使住宅、商业用房开发和公共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协调发展。[4]要确保房地产开发的向导性,根据城市功能布局安排各类开发项目,优先考虑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房屋拆迁房等项目用地。县政府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县城城镇人口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城镇人口住房现状及发展目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城镇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等为主要依据,对县域房地产需求做出合理预测,确定合理的县域房地产开发的规模和速度,实现县域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谷城县房产局.谷城县2010年房地产统计[R].2011,1.

[2]中国人民银行郴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对郴州市县域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的调查[J].金融经济,2010(14):131-132.

[3]包新俊,黄志雄.当前县域房地产市场运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甘肃金融,2010(3):72.

[4]孔凡文,于淼,才旭.如何促进辽宁省县域房地产健康发展[J].辽宁经济,2010(2):1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