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银行发展

中小银行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银行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银行发展

中小银行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银行;金融监管;市场定位;股权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103-02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尤其是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我国中小银行生存空间日益狭小,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这将进一步阻碍中小银行的发展,并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切实有效解决中小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中小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外部政策环境的问题

中小银行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外界经济政策的大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环境日趋宽松,给中小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由于政策环境的限制,掣肘着我国中小银行的快速发展。

2.1.1市场准入壁垒的存在

在金融市场化逐步发展的当下,中小银行的地位逐步得到认可,积极作用日渐显现,但是目前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如“准入门槛”较高,持股比例受到限制,金融业务开展的准入限制,非银行类金融产品的准入限制等等。这些都严重限制了中小银行参与的积极性。

2.1.2政策上的不扶持阻碍中小银行的发展

中小银行自身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抵抗风险能力弱,国际上通常对这类型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但是在从我国现状来看,中小银行却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政策依靠,表现在:中小银行网点设置和产品品种设定范围狭窄;中小银行无法参与国债买卖、证券投资等业务,绝大多数中小银行无缘开办房地产信贷、租赁等业务;中小银行调剂资金余缺没有如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利率浮动权限等的市场和手段;中小银行也难以通过资产剥离或者重组的方式化解不良债权。这些都使原本规模小、成本高、缺乏竞争的中小银行的无力维持,严重影响中小银行的稳定和长足发展。

2.1.3无差别的金融监管体制

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是针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等大规模的金融机构而设置的,而在资本的规模、资本的补充渠道、业务的服务对象、应对风险的能力及员工的基本素质等诸多方面,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之间都存在着很大差距,用要求大银行的标准来要求中小银行,不仅不能够适应蓬勃发展、灵活自由的中小银行的需要,反而还会阻碍其创新和发展,影响金融体制的推进和完善。

2.2中小银行自身的问题

2.2.1市场定位不清晰

我国的中小银行普遍没有对自身的实力和当前的金融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特色服务,没有找准市场定位,而是采取盲目跟随大型国有银行的策略,完全照搬国有银行的经营模式,导致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但同时又与大银行在资金规模、技术实力、覆盖范围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距,使得其无力抗衡,导致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2.2.2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当前的中小银行的建立是依据股份公司制度来创建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国有资产依然是中小银行的绝对大股东,因此,中小银行势必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影响。同时在实际运作中常出现治理结构不合理,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形同虚设,权利和义务不能明确划分,股东和所属职工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管理工作中,法人治理机构并不健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不能实施有效监控。或者出现理事长超越权限,对业务进行不恰当的干预,导致大量贷款集中于相关企业,金融机构就变成某企业对外融资的主要渠道,被迫与该企业共同存亡。注重业务扩张,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实行,导致违规和坏账的出现。

3促进中小银行发展的改革之路

3.1基于外部政策环境的改革

3.1.1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一方面,政府要明晰中小银行有关发起人的规定和相关标准,适当降低中小银行市场准入的门槛,可考虑适当提高民营企业法人以及自然人在村镇一级银行的持股比例,扩大村镇一级银行发起人的具体范围。建议尽快进行建立社区的银行试点,政策上应允许资金实力较强、能够持续合规经营的民营企业作为社区的银行发起人。放宽中小银行法人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等,并有效规范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还应规范中小银行若经营失败的合理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要允许设立新的地区性中小银行,用以填补大银行在金融领域中留下的空白,使更多中小银行能够得到发展。

3.1.2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为推动中小银行生存能力的提高和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政府应当针对业务范围、利率、调控层面等方面给予适度的政策扶持。优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当放宽中小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可浮动幅度,让中小银行实行较为灵活的利率政策,缴存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也可适当下调,增加中小银行的资本实力;放开中小银行在机构设置上的区域限制,扩大其生存空间;放开住房公积金、保险公司资本保证金等存款的准入资格限制;逐步放宽基金和非银行类金融产品等中间业务的准入限制;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参股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条件符合且资质优良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快进行区域化布局,并尽可能建立起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经营圈;鼓励中小银行兼并重组,促进中小银行积极健康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可以进一步增强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

3.1.3金融监管的差别化

政府可以实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可以按照不同银行的资本规模、服务对象、资本渠道、应对风险的能力来分别制定监管政策和具体措施,而不搞一刀切,使得中小银行有别于大型国有银行,可以灵活开展行之有效的金融活动,既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又推动了中小银行的发展壮大。

3.2基于中小银行自身的改革

3.2.1明确市场定位

中小银行由于自身的差异性和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在经营上的多样性,因此要找准自身金融服务的方向。在有效分析所处金融环境和自身基本实力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科学有效的细分并发展优势项目。可以增加新的业务品种,拓展中间业务;有效利用自身经营灵活的特点,赋予传统业务新的服务;利用自身所有的零售业务的优势,可以发展个人信贷、居民消费这一领域。

3.2.2完善股权结构

中小银行要尽力依照现代商业银行发展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设和的要求,逐步完善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这“三驾马车”,使其能形成合理的内部监督机制,以确保董事会可以忠实地履行股东委托责任,更好地行使其决策职能,并确保监事会能够独立地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实施监督和约束,以明确权责关系,促进中小银行中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总之,中小企业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一方面要推动政策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也要勇于面对自身的不足,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案,最终走出一条高品质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中小银行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银行 金融并购 中小企业 金融生态

一、我国中小银行生存发展现状

我国学术界的观点是把中小银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工、农、商、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包括城乡信用社);另一类是主要指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三类金融机构。在这里我们采用第一类观点,原因是所有制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和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在资产额、资本金、分支机构以及政策待遇等诸多方面产生差异,它决定了两类金融机构不同的生存环境。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结构的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1、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源于经济体制改革。1986年我国决定组建交通银行,建立了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快速发展推动了银行与持股企业之间的关系,深化和扩展了银企关系。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积极筹划城市商业银行组建方案,于1995年7月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商业银行,从实践方面看,城市商业银行定位于“方便企业,服务百姓”,具有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了中国银行体系经营效率,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1年,我国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开始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试点,提升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目前,我国中小银行发展比较迅速,数量庞大,涵盖的范围较广、层次较多,包括111家城市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家,499家正在营运中的城市信用社,35000多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这打破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确立了中小银行在国民经济的社会地位,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不合理的现象。

2、我国中小银行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截至2006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2.57万亿元,较1999年末增长364%;负债总额为2.45万亿元,增长362%;不良贷款率降至4.8%。银行风险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将会加大我国中小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的难度。

另外,根据WTO协议,2006年12月31日后,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中小银行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利率的逐步市场化,意味着信贷的高速增长成为过去,银行业必须要转向零售市场、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另外,广大中小银行除了面临国有商业银行强烈竞争外,外资银行的竞争已经摆在他们面前,外资银行无论从资金、管理、技术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

二、促进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1、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渐进改革过程中,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对此张杰(2000)认为“国有企业特殊资本结构事实上锁定了国有银行的改革角色与金融责任”,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四大国有银行的服务对象基本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来自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和多种社会目标压力。实践证明,中小银行发展推进了银行体系竞争状况的改善,推动了国有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有助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中小银行毕竟是体制外力量,地方政府在中小银行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因此中小银行的经营体现了地方政府的意愿,这同国外银行有很大的区别。

一国经济的发展在于一个国家利用本国的比较优势,我国是劳动相对充裕,资本比较匮乏,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我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更多剩余,这样能够更快地促进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是中小企业,一般来说,中小银行能较大银行以更低的成本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2、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中小银行的支持

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企业的66.31%,流通领域里的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它提供的就业就会约占全社会的77.27%。这说明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岗位上具有比较大优势。但是,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阻碍了其发展。

我国金融体制安排中,企业比较过分依赖间接融资,在间接融资中,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在存贷款方面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它们重点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国企改革的重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承担了特殊责任;另一方面是大型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成本相对较高,导致他们比较倾向于向国有大型企业提供服务。中小银行在存贷款、经营范围等方面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一定差距,基本上不能满足大型企业大额贷款的需求,同四大商业银行竞争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在服务中小型企业方面,却具有比较优势,中小型企业一般难以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和经营记录,从而使银行面临非常大的信用风险,尤其对大银行,他们信用评估主要依靠交易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信息、抵押物信息和信用评分信息三类,我们称之为硬信息。而中小银行服务范围和发展定位等因素使它们可以得到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即不能从公开途径获得,难以验证真伪,在企业科层组织间传递的关系信息,因此,能够以较低成本服务本地区的中小企业。Simons和Stavins(1998)对1992年消费者融资调查资料分析后,得出结论:银行业市场保持着重要的地区特征,有68%的家庭利用当地银行作为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余有24%利用当地储蓄机构,84%的中小企业以当地商业银行作为获取金融服务的来源,另外的9%借助当地储蓄机构,所以当地银行机构状况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三、促进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金融生态建设,为中小银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一,转换政府的职能。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的国度,所有的事情都与政府有关。政府必须从直接参与、干预经济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否则金融生态环境很难得倒改善。第二,完善法制环境。强调立法、监管、执法的公正性。第三,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征信体系,但是企业的征信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建立银行共享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无疑会降低中小银行的运作成本和经营风险。第四,提升中小银行监管水平,完善会计准则、加强外部审计等。

2、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打造中小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中小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增强取决于中小银行的内部力量,需要从多方面改善。一是完善中小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包括所有者地位明确、管理层职责清晰,形成建立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为基础,以利润和效益为核心的约束激励机制。二是利用自身优势,建立战略联盟进行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小银行适当与大银行、外资银行以及非金融机构合作,突破地域限制、网点少、业务覆盖范围窄的不利因素,通过资源共享,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中小银行适当考虑技术支持、资金实力等前提下,选择与科技企业合作完善业务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网上银行系统,提升技术水平。三是提高市场运作能力,实施中小银行形象战略,形成以客户为中心,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关系;谋划市场细分与进行市场定位,根据中心银行所在区域进行市场划分、客户划分、目标客户确定,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整合服务渠道,营业网点是目前中小银行最为重要的服务渠道,中小银行必须审慎考察设立新的营业网点,综合考虑,全盘规划,提高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程惠霞: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中小银行发展范文第3篇

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决定了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必须发生转变。发展趋势表明,银行正在经历,也必将经历由资本消耗型到资本集约型,由粗放式经营到精细化经营,由同质化到差异化、特色化的转变过程。

中小银行走特色化、差异化的科学发展之路,既是监管部门对于中小银行的战略指导,更是中小银行实现股东利益,履行社会责任和体现员工价值的内在要求,是中小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不管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国内银行业在业务经营上都存在同质化现象。作为中小银行,如果与大型银行进行同质化竞争,只能分一杯羹,无法做大做强,而且始终处在边缘化的状态;如果走特色化、差异化经营模式,则有可能做精做强。以美国银行业为例,美国前100家银行中,综合性银行只占20%,更多的是专业性银行,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和比较优势。可以说,国内现在缺少的不是大银行,缺少的是特色化、差异化的,专门为中小企业、社区、“三农”等细分市场服务的特色银行。

中小银行走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之路,要加强市场和客户细分,坚持自身市场定位。徽商银行的市场定位就是“立足地方,支持中小,服务市民”。近年来,主要从专业化、精细化、品牌化等三方面进行了差异化、特色化经营的探索和努力。专业化就是设立专营机构,有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比如,在小企业业务方面,加快设立小企业经营中心和建设特色支行。精细化主要是指服务模式和营销服务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式转向精细化,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营销服务模式。品牌化就是在产品服务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比如,在小企业业务方面,自成立以来就在着力打造“小巨人”和“雏鹰”服务品牌。仅2012年一年,就培育“小巨人”企业893户、“雏鹰”企业3326户。

需要指出的是,中小银行走特色化、差异化之路,打造特色银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对中小银行实施更具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加强对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加强对中小银行的有效指导,为中小银行推进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使其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探索综合经营,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从国际银行业发展历史看,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大多经历了分业和混业经营的数次变迁和反复。总体上,国际金融业正在走向综合化经营。从国内金融发展历史看,1993年之后,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即银行不得从事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业务。近年来,不少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纷纷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涉足信托、证券、保险、基金、融资租赁等经营领域,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趋势已经呼之欲出。比如,光大金融控股集团、平安金融控股集团已经拥有了金融全牌照。一些城商行也在逐步探索和涉足综合化经营,比如北京银行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和保险公司,南京银行参股异地城商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从徽商银行来讲,近年来在综合化经营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奇瑞汽车公司共同组建了奇瑞徽银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了无为徽银村镇银行,目前也在积极推进发起设立金寨徽银村镇银行,筹建金融租赁公司的工作。在综合化经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就国内金融业发展趋势而言,未来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肯定会继续演进,经营方式、经营内容也将不断变化。首先,从宏观上来讲,国内经济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增长方式转变,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体,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难以满足各类直接融资需求,而提供直接融资的各类市场主体还缺乏强大的资源支持和服务能力;从微观上来讲,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更加个性化、全面化和综合化,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要求银行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其次,中国银行业高度依赖信贷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信贷扩张-资本补充-信贷扩张”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特别是在监管趋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的背景下,银行业面临经营转型的迫切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银行依托自身雄厚的客户基础和业务渠道,积极探索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在内的综合化、混合化经营,充分发挥业务协同、联动,综合服务的优势,开拓非利息收入来源,优化收入结构,也是银行转变盈利模式,加快自身经营转型的必然选择。

尽管经济社会发展为银行业开展综合化经营带来了机遇,但是我国银行从事综合化经营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比如,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跟不上综合化经营的发展步伐,无法保证金融监管合理、规范、有效地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以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建立等等。

从银行自身来讲,商业银行,特别是以城商行为主体的中小银行开展综合经营,会受到自身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制约。一是缺乏足够的客户识别和交叉营销能力,难以在附属公司之间实现客户资源的细分和共享,无法发挥综合化经营的潜在优势。二是缺乏跨领域经营管理能力,导致经营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脱节,难以处理综合化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三是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综合经营可能放大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关联交易等其他类型的风险。四是跨业务领域经营的人才储备不足,缺乏跨市场、跨业务、综合经营的人才队伍。

中小银行推进综合化经营,要充分考虑监管政策以及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不能超越自身的特定发展阶段。一方面,中小银行可以在监管政策和自身能力允许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和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发起自身具有控股能力的金融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另一方面,在自身能力和水平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积极与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互补性业务协作,借船出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与同业开展业务合作,既可以整合外部资源、拓展业务范围、提升自身能力,也可以为开展综合化经营储备经验和人才。

加快经营转型,提升经营发展水平

近年来,迫于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国内银行业都在着力推进经营转型。国有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等先进同业已经在经营转型方面进行了较长时期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小银行的主要业务还是在传统市场,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在传统业务。如果不发展新兴业务,中小银行的生存发展空间将会非常狭窄,而且经济结构调整、居民财富的日益增长,以及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也给银行发展新兴业务提供了机遇和空间。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新兴业务,开拓新兴市场方面,与大中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还存在不少诸如监管政策、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在监管政策支持和允许的同时,城商行还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推进经营转型,首先要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经营转型的关系,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之间的关系。传统业务是基础,新兴业务是方向。业务发展是经营转型的基础,经营转型是业务发展的方向和前景。经营转型是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业务发展,是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是相互协调的。我们不能放弃优势找优势,不能脱离发展空谈转型,发展和转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应该在发展中转型,通过发展为转型创造资源和条件,通过转型塑造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与大中型银行相比,城商行推进经营转型,要更加注重特色化、差异化,走出一条既符合自身特色,又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之路。要加快业务发展,在坚持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业务,逐步形成传统业务、中间业务、新兴业务共同发展的业务格局。做精做强传统业务,巩固传统竞争优势,为业务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支撑。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做大做优中间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理清新兴业务发展方向和主攻点,重点拓展风险可控、效益良好、发展潜力大的业务,做稳做好新兴业务。

近年来,徽商银行也在积极推进和加快经营转型。主要目标和方向是由资金中介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变;由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主向传统业务和投行等新兴业务并重转变;由表内业务为主转向表内外业务并重为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由收入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向多元化转变。具体做法归纳起来是三个多元化,一是负债来源多元化,二是资产应用多元化,三是收入来源多元化。

一是以稳定负债成本为核心,实现负债来源多元化。银行负债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理财化、多样化的趋势,发行金融债、同业存款等多种形式的主动负债,将逐步成为银行增加负债、增强流动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坚持一手抓低成本负债业务,另一手抓主动负债业务。

二是以提升定价水平为核心,实现资产运用多元化。随着“金融脱媒”进程,直接融资将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银行原先以信贷资产为主体的资产结构必将要发生改变。为此,我们在做大资产规模,提高资产运用效率的同时,逐渐形成以信贷为基础、多种投资方式并存的多元化资产运用格局。

中小银行发展范文第4篇

自2000 年,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要求跨区域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一些中小银行为了突破经营地域限制,延伸业务网络,对跨区域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而中小银行的异地机构,一方面进入新市场,需要积极发展规模,拓展新客户,推销个性化的产品;另一方面面对相对陌生的市场,陌生的客户群体,要有效地控制风险,确保分支机构健康稳定的发展。如何在风险和发展中达到平衡,是摆在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本文拟从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内因着手,分析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后风险管理可能存在问题,,提出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后风险管控思路。

一、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成因及其动机

(一)异地扩张的成因

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异地扩张的势头愈演愈烈。探究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的原因,

首先是中小银行发展的内在需求。中小银行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长期存在着规模小、家底薄、风险隐患大等先天不足,只能依赖当地政府的支持,这也限制了中小银行的发展,跨区域经营无疑是中小银行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是由于外部竞争环境的压力增大。近年来,商业银行竞争趋于白热化,然而,中小银行在区域上的限制,成为其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竞争时的“短板”。

再次,与监管当局的政策导向有关。2009 年4 月,银监会调整了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大幅放宽对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限制。使得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获得了政策方面的支持

(二)异地扩张的动机

1.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异地扩张有助于中小银行快速扩大资产规模和构建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小银行实行跨区域发展后,一是可以集中优势信贷资源,拉动信贷规模;二是容易开展错位经营,相对对原有区域的深耕,在短期内更能获得快速利润增长,形成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直接动力。

2.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实现跨区域经营,对扩大中小银行自身的影响力、提升自己的品牌效应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小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进入新的市场、拓展新的客户、扩大发展规模和市场影响,收获的不仅仅是广告效果,还有实实在在的利润收益。

3.规避区域的潜在风险

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带给中小银行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而中小银行在跨区域发展以前,受区域化经济的影响,信贷客户必定以当地经济相关联,形成了信贷客户行业集中度风险。如果银行能够跨区域发展,就可以有效规避这种区域风险,对中小银行来说尤其如此。

二、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定位受到影响

银行业务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因此商业银行往往有做大规模的冲动。对中小银行而言, 跨区域发展是做大规模的必由之路, 事实也显示中小银行实现跨区域发展后规模扩张速度明显提升。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小银行原有“立足中小”的市场定位。。

(二)脱离地方本体后原有经营优势消失

1.政府协调的差异

实施跨区经营后,远离其立足之本,远离其“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后,一来如何保持属地政府的支持成为新的课题,二来如何协调城市商业银行与分支机构政府的关系的问题摆在了双方的面前。

2.异地品牌认同的差异

一旦实现跨区域经营,中小银行原有的客户信息获知度将使它在域外扩张时,褪去保护层,一旦遭遇重大风险或危机,就会显示出明显劣势。

(三)不同员工及客户带来的信贷文化差异

一是经营理念差异。由于分行人员来源于不同银行,必然带来分行文化与总行文化的差异和整合,甚至带来分行内部的文化差异与整合问题,从而影响信贷政策执行效果;

二是经营客户偏好不同带来的差异。客户文化习惯的不同必然带来信贷方针、政策、文化的差异。

(四)风险管控缺乏跨区域管理经验

跨区域设立分行后,中小银行原有的总、支行两级管理架构变为总、分、支行三级管理架构。原有管理架构被打破,管理链条被拉长,管理流程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对中小银行的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三、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对策

(一)坚定市场定位,服务中小企业

无论跨区域如何发展,中小银行都应当清醒的认识自身的差异。不要急于求快求大,而应当一步一个脚印,根据自身实力和发展战略,有针对性的开展跨区域发展。

(二)扬长补短,创新业务品种

针对跨区域发展后信贷品牌认知的不同,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和当地政府部门的交流沟通,争取得到其支持,并在服务当地地方经济方面得到突破。

二是加快信贷产品和业务的创新,提供金融一揽子子方案,满足银行客户对多样化、个性化金融产品的需求。通过创新来弥补传统业务上的劣势。

三是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品牌营销战略打造银行品牌知名度,培育品牌忠诚度,努力使本银行被当地市民高度认可。

(三)营造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企业信贷文化

1.培训全行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

将风险文化的传递,使跨区域分行员工达到对本银行风险文化的认同,形成对本行风险偏好、风险战略和风险限度等的统一认识,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界限真正融入跨区域分支机构各个部门。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2.培育“了解你的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管理文化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客户开展针对性的营销管理工作,充分了解客户的信贷需求,密切留意客户风险偏好,确保资金安全。

(四)加大风险管理投入,打造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

1.加快建立扁平化矩阵式的操作风险控制体系

跨区域扩张,必将推动自身组织体系由单一制向总分行制转变。为实现风险控制由层级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由部门控制向流程控制转变。

中小银行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银行;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一直处于一种比较低迷的状态,各金融机构都不同程度的面临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危机。

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中小银行不得不面对国内外各大银行的双重竞争。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的中小企业的作用就很明显的凸现出来。由此可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二、我国中小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市场定位,没有经营特色

发达国家的中小银行一般独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并且不同地区的银行也会因区域原因在运作模式上有所差异。而我国的中小银行一般都是一味的紧随各大银行的反战战略进行跟随式的发展战略,忽视了自身实力和所处的金融环境以及同各大银行在企业结构和资金规模等方面的差异,盲目地与大型国有银行争地盘、抢客户, 产品和服务质量严重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

(二)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综合实力有待提高

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我国的中小银行在资产总额、分支机构、营业网点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由于发展历史及企业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中小银行在规模很小、业务范围狭窄、政策限制多、发展潜力明显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的处于劣势地位。我国中小银行的业务规模过小严重的制约了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资金积累,甚至是长期发展。

(三)法制不健全,外部竞争环境不公平

我国政府对中小银行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再加上金融政策的不平衡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我国的中小银行大都长期处在不利的外部竞争环境中。而且,随着今年来近国家不断加大对国有银行的改革力度, 使得以国家信用为后盾的国有银行的竞争力游乐很大提高。同时,既无国家信用担保又无完善的存款保险体系的中小银行的在金融市场上的劣势被进一步放大。而目前统一的利率政策, 统一的税收政策, 严重抑制了中小银行的发展;国家对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实行不同的政策待遇,导致中小银行业务范围狭窄、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工具、融资成本高,再加之中央银行全方位加大对中小银行的监管力度,使得中小银行不得不转向高风险的投资,严重影响中小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和长足发展。

三、我国中小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对我国中小银行的金融监管

进一步强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管地位,充分发挥政府对中小银行的监管作用,是我国中小银行实现长远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从社会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来看,中小银行的稳定发展是关键。鉴于此,我国要充分强化各级政府对中小银行的监管地位,建立完善的金融事务协调机制,使中小银行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以真正的发挥其在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作用。

(二)打破区域发展瓶颈,进一步优化市场定位

中小银行自身发展的差异性和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其经营上的多样性,因此,中小银行在市场定位过程中,要结合自身条件和实力找准金融服务方向,调整自身资产结构, 树立稳健的经营指导思想。同时,中小银行要改变以往的经营方式,不断更新服务观念,扩大中小银行传统业务规模,以实现中小银行的持续长久发展。

(三)打造品牌,树立中小银行的良好形象

我国的中小银行,由于资金积累不足,抗风险能力脆弱,在发展中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容易引发银行的信用危机。很对这一特征,中小银行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最可行办法是就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所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实行强制投保,以便在中小银行陷入支付困难或破产状况时动用保险基金实施及时的资金援助或存款理赔,从而保证中小银行的存款安全,增强客户对中小银行的信心,提高中小银行的社会形象和信誉。

(四)中小银行因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网络银行

近几年来,网络在悄悄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基于internet的网络银行,也开始渐渐浮出水面,悄悄的改变市场竞争规则。中小银行可以借这个时机利用自身企业规模较小的特点,开发网络银,争取同大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中小银行在发展网络银行的同时,要切忌赶时髦,时刻关注资本投入和实际收益之间的变化。此外,中小企业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进行业内联合开发网络系统,争取以最小的成本开发相互科技含量比较高,使用比较成熟的网络银行。

小结

我国的中小银行在发展上距离四大国有银行的规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中小银行必须从自身资源和科技发展状况出发,利用自己核心业务能力,树立自己的品牌,不断发掘潜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竞争激烈的金融环境中,探求适合自身发展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朱武祥.杜丽虹.姜昧军.全能化还是专业化世界银行界一道难解的谜题——商业银行突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5.P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