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旅游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的概念范文第1篇

Abstract: Facing the inflict betwee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 humans have been looking for the path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point of ecology, and advoc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following paper firstly illustrates the production and the content of a few related concepts, inculding, eco-tourism, green tourism, low-carbon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then analyzes the different and relations of them.

关键词: 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可持续旅游

Key words: eco-tourism;green tourism;low-carbon tourism;sustainable tourism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308-02

0 引言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者对高质量旅游环境的追求日益明显,“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可持续旅游”应运而生。但对这几个概念的定义以及内涵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概念上的争论在促进学术发展的同时,也给现实的旅游活动带来了一些混乱。一些旅游企业在进行旅游推广时任意冠以“生态”“绿色”“低碳”等词汇以假乱真,误导旅游者,造成损害旅游者的利益的许多问题。我们不得不反过头来,重新从理论上研讨这个问题,对这几个概念加以辨析。

1 几个概念的产生和内涵

1.1 可持续旅游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5年,可持续旅游世界发展大会签署了两个重要文件:《可持续旅游》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关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论述:①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②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③可持续旅游的目标就是在满足当代旅游需求的同时,又不破坏后代人满足其旅游需求的能力。

1.2 生态旅游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大多数观点认为“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而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然而,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也众说纷纭。

不过,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却得到了基本的认同: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旅游应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生态旅游还应该突出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意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者也更应该重视和保护自然。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更强调了生态旅游产品的高品位性和类型的多样性,并且认为生态旅游不是一种普通的旅游产品,而是一项专项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一种方式,一个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系统。

1.3 绿色旅游 “绿色”往往用来比喻“环境保护”、“回归自然”、“生命”等内涵,它应该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然而其定义却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绿色旅游应该属于旅游活动或旅游方式的范畴,绿色旅游是指在旅游消费、生产建设、经营服务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所倡导和实行的一种保护生态环境、求得生态平衡的原则和方式。有以下几点特征:

1.3.1 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绿色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旅游活动依托自然资源环境,绿色旅游当然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

1.3.2 运用绿色理念,坚持绿色管理。旅游开发商以及经营商必须为社会提供舒适、安全、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的同时,以一种对社会、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1.3.3 倡导绿色消费。旅游者要求具有强烈环保意识与较高的环境道德水平,在旅游过程中,保证自身的安全,也不伤害动植物,严格遵守旅游点的规章制度,不带走旅游点原生态的任何东西,使环境得到保护。

1.3.4 强调“三大和谐”。绿色旅游不仅像生态旅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就像郭因先生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人与人的和谐是保证,人自身的和谐是动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4 低碳旅游 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是绿色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方面。日前国务院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就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而旅游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行业。

2 几个概念的比较分析

2.1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既不能将生态旅游简单地等同于是一种绿色或自然旅游产品,也不能将生态旅游概念完全等同于可持续旅游。

生态旅游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可持续旅游是基于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日益突出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提出的。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表现在:

2.1.1 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产品,还是一种旅游活动方式,甚至说是一种旅游开发方式;而可持续旅游更确切的说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原则和方向,是产业发展的目标。两者的概念属性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但是本质一致。

2.1.2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说,两者的最终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实现途径。

2.1.3 生态旅游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强调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对社会的贡献,也突出了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环境教育功能;而可持续旅游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人类和谐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代际公平,强调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两个概念的产生原因一致,然而侧重点却又不同。

2.2 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 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本质相同,都是为了实现旅游环境的“绿色性”,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却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2.2.1 产生基础不同。就产生的基础而言,前者是传统大众旅游,后者是一般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在人们意识到传统大众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之后提出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绿色旅游是建立在一般生态旅游即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大众可以参与的旅游基础之上的,对于旅游者来讲,是一次经历、一种消费方式、一种旅游形式(绿色消费);对于开发商来讲,是一种开发方式、一种产品形态(绿色产品);对于旅游景区管理商来讲,是一种管理方法(绿色营销与管理)。

2.2.2 主题内容不同。生态旅游只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绿色旅游则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和谐。

2.2.3 出发点不同。生态旅游大多是从旅游者的视角去认识、以旅游者生态意识的高低为标准来划分的,如把旅游者划分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绿色旅游则不仅对旅游者提出要求进行绿色消费,同时对相关的饭店业、交通业、邮电业、公共设施等都做要求。如绿色消费包括绿色交通、绿色宾馆、绿色娱乐、绿色商品等等,为了能满足旅游者绿色消费,必须要求相关的行业部门或企业绿色开发、绿色营销与经营。

由以上的分析来看,从概念、内容方面看,绿色旅游应该是生态旅游的发展,它完全超越了传统旅游,并丰富、发展、深化和完善了生态旅游,从这个角度上说,“绿色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级形态。

2.3 绿色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所谓绿色旅游是指包括旅游者、饭店、景点管理者、旅行社和导游在内的旅游参与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绿色旅游是指一种旅游活动,它是在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道路中,对生态旅游概念的一种升华的基础上,是重视在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旅游消费、旅游从业人员意识等多层面进行环保的一种旅游方式。

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绿色旅游只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可持续旅游则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原则和方向,偏重于产业发展,绿色旅游是可持续旅游这种原则方向的具体应用。

2.4 低碳旅游与绿色旅游 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的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方式变革的重要背景和机遇。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是指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旅游。它要求通过旅游要素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与降低污染,以实际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文明社会和节约社会的建设。低碳旅游把人类对旅游所寄予的低碳环保的希望全部融入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旅游要素当中,低碳饮食、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游览、低碳购物等。

因此,可以说,低碳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个方面,是实现绿色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是在绿色旅游的目标下,偏重于旅游过程和旅游活动中节能减排的目标。相比于绿色旅游,实现目标更具体,实现方式更容易量化,实现途径更直接,是绿色旅游的一个侧面。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持续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标,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都是其实现的途径或手段,四个概念本质相同,侧重点不同。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品、旅游方式以及旅游开发形式。绿色旅游时生态旅游的高级形态,不仅强调自然的和谐,还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和谐。低碳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个侧面,是实现绿色旅游的一个直接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志稳.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涵的系统认识[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2]张林博,张俐俐.浅析绿色旅游及在中国的发展[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265-281.

生态旅游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实践视角;理解误区

一、生态旅游

目前,在学术界“生态旅游”的定义仍处于一个探索发展阶段。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海克托・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ector 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在文献中使用的。

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的生态旅游的概念,90年代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在以后20几年的发展中,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旅游造成的生态问题的严重,

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加入到对生态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中,据不完全统计,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已有200余种(彭晓娇 2009)。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目前较具代表性的包括:

(一)海克托・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ector Ceballos-Lascurain)(1987)提出“到相对未受干扰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区域去旅行”。(二)生态旅游学会(The Ecotourism Society)(1993):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三)1993年9月,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上对生态旅游定义为:倡导爱护环境的旅游,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享受自然及地域文化。(四)卢云亭(1996)认为,生态旅游是按生态学的要求实现环境优化,使物质、能量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优良、高效、和谐地发展,并有丰富的值得观赏的生态项目,以不破坏环境为特征的旅游活动。(五)郭来喜(1997)则把生态旅游界定为以大自然为舞台,以高雅科学文化为内涵,以生态学思想为设计指导,以休闲、度假、保健、求知、探索为载体,旅游者参与性强,品味高雅、形式多样,既使旅游者身心健康、知识增益.又能增强热爱自然、珍惜民族文化、保护环境的意识,弘扬文明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六)加拿大生态旅游学专家戴维・A.芬内尔(David A.Fennell)(1999)在其著作《生态旅游》一书论述:“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旅游形式,主要强调的是对自然的体验和学习,这种旅游经过有道德的管理,是一种低影响,非消费性和注重当地影响的旅游。它一般发生在自然区域,并能对这些区域的保护和维护作出贡献。”(七)郭舒(2002)认为,生态旅游概念本质属性应从旅游者角度定;可持续旅游发展,作为一种理念,它的主体应该是旅游地;对生态旅游基本特征的归纳,应是在生态旅游本质的规定下进行,其所描述的应该是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而不应该同时包括旅游地的某些特征。(八)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AA)(2003):着重通过体验大自然来培养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从而达到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九)卢小丽等(2006)通过对中外当代近10―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的分析,提炼出生态旅游概念槊构所遵循的8个标准规则,它们是: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体验和文化。(十)吴楚材等(2007)认为,生态旅游是城市和集中居民区的居民为了解除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为了健康长寿,追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去保健疗养、度假休憩、娱乐,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从以上的定义中,可以提炼四个生态旅游核心标准:即以自然为基础、教育性或文化性的体验、当地社区受益、以及要求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方式的关系

(一)生态旅游与替代性旅游、大众旅游的关系

1.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

在规模经济驱动下,大众旅游以其固定的价格、标准化的服务以及大批量的销售形式成为的旅游热点。大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却给接待地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代名词,受到诸多批判,人们开始探讨寻求新的旅游形式以取代大众型旅游。选择性旅游就是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并成为极具活力和创新力的旅游方式。

替代性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是相对于大众旅游(mass tourism)而言的一组产品簇,它突出体现了环境意识和小规模开发,是由当地人掌握、具有自觉价值意识的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为当地社区带来利益并具可持续性(肖小玉等 2010)。

总之,可替代性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可替代传统大众旅游的旅游模式,它不能与大众旅游相互交叉,所以可以将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的相互关系描述为一个全集表示旅游,两个子集分别表示为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而且这两个子集互补的关系(图1)。

2.生态旅游与替代性旅游、大众旅游

一般认为,生态旅游源于替代性旅游的意识,从适应阶段的理念看来,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是互相排斥的旅游方式。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所谓的更科学、更客观的理性旅游阶段理念的出现,我们有必要对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评价(李燕琴 2006)。如今部分大众旅游景区,利用建设栈道等旅游游憩系统,进行有益的资源循环利用,减小对旅游景区的破坏,同时建设科普教育基地,还让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景区的保护中来,这符合本文关于生态旅游的核心标准,生态旅游没有实质性的理由不成为一种大众旅游方式。所以大众旅游的一些部分应该要包含到生态旅游之中(图2)。

摘 要:本文对目前学术界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有关界定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更具本质规定性的生态旅游定义,并以此定义为基础,分析了理论中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方式的关系。结合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得出中国实践视角下生态旅游理解误区的有关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实践视角;理解误区

一、生态旅游

目前,在学术界“生态旅游”的定义仍处于一个探索发展阶段。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海克托・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ector 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在文献中使用的。

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的生态旅游的概念,90年代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视,在以后20几年的发展中,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旅游造成的生态问题的严重,

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加入到对生态旅游相关概念的研究中,据不完全统计,生态旅游的概念目前已有200余种(彭晓娇 2009)。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目前较具代表性的包括:

(一)海克托・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ector Ceballos-Lascurain)(1987)提出“到相对未受干扰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区域去旅行”。(二)生态旅游学会(The Ecotourism Society)(1993):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三)1993年9月,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上对生态旅游定义为:倡导爱护环境的旅游,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享受自然及地域文化。(四)卢云亭(1996)认为,生态旅游是按生态学的要求实现环境优化,使物质、能量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优良、高效、和谐地发展,并有丰富的值得观赏的生态项目,以不破坏环境为特征的旅游活动。(五)郭来喜(1997)则把生态旅游界定为以大自然为舞台,以高雅科学文化为内涵,以生态学思想为设计指导,以休闲、度假、保健、求知、探索为载体,旅游者参与性强,品味高雅、形式多样,既使旅游者身心健康、知识增益.又能增强热爱自然、珍惜民族文化、保护环境的意识,弘扬文明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六)加拿大生态旅游学专家戴维・A.芬内尔(David A.Fennell)(1999)在其著作《生态旅游》一书论述:“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旅游形式,主要强调的是对自然的体验和学习,这种旅游经过有道德的管理,是一种低影响,非消费性和注重当地影响的旅游。它一般发生在自然区域,并能对这些区域的保护和维护作出贡献。”(七)郭舒(2002)认为,生态旅游概念本质属性应从旅游者角度定;可持续旅游发展,作为一种理念,它的主体应该是旅游地;对生态旅游基本特征的归纳,应是在生态旅游本质的规定下进行,其所描述的应该是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而不应该同时包括旅游地的某些特征。(八)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AA)(2003):着重通过体验大自然来培养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从而达到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九)卢小丽等(2006)通过对中外当代近10―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的分析,提炼出生态旅游概念槊构所遵循的8个标准规则,它们是: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体验和文化。(十)吴楚材等(2007)认为,生态旅游是城市和集中居民区的居民为了解除城市恶劣环境的困扰,为了健康长寿,追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去保健疗养、度假休憩、娱乐,达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

从以上的定义中,可以提炼四个生态旅游核心标准:即以自然为基础、教育性或文化性的体验、当地社区受益、以及要求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方式的关系

(一)生态旅游与替代性旅游、大众旅游的关系

1.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

在规模经济驱动下,大众旅游以其固定的价格、标准化的服务以及大批量的销售形式成为的旅游热点。大众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却给接待地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代名词,受到诸多批判,人们开始探讨寻求新的旅游形式以取代大众型旅游。选择性旅游就是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并成为极具活力和创新力的旅游方式。

替代性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是相对于大众旅游(mass tourism)而言的一组产品簇,它突出体现了环境意识和小规模开发,是由当地人掌握、具有自觉价值意识的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为当地社区带来利益并具可持续性(肖小玉等 2010)。

总之,可替代性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可替代传统大众旅游的旅游模式,它不能与大众旅游相互交叉,所以可以将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的相互关系描述为一个全集表示旅游,两个子集分别表示为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而且这两个子集互补的关系(图1)。

2.生态旅游与替代性旅游、大众旅游

一般认为,生态旅游源于替代性旅游的意识,从适应阶段的理念看来,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是互相排斥的旅游方式。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所谓的更科学、更客观的理性旅游阶段理念的出现,我们有必要对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评价(李燕琴 2006)。如今部分大众旅游景区,利用建设栈道等旅游游憩系统,进行有益的资源循环利用,减小对旅游景区的破坏,同时建设科普教育基地,还让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景区的保护中来,这符合本文关于生态旅游的核心标准,生态旅游没有实质性的理由不成为一种大众旅游方式。所以大众旅游的一些部分应该要包含到生态旅游之中(图2)。

4.游客生态保护意识较差

广大旅游者的生态旅游知识贫乏,欣赏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如随乎乱扔果皮、饮料瓶、塑料袋、烟头等垃圾,在游览过程中不遵守旅游景区的有关游览规定的违章活动行为,如乱攀乱爬,乱涂乱刻乱画,越位游览,违章拍照,违章采集,违章野炊、露营,随意给动物喂食,袭击动物、捕杀动物等。

特别是在生态旅游区内,游人的踏踩、攀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会造成土壤侵蚀,影响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例如,现在“驴友”这个词快要成为破坏环境,不珍惜生命的代名词。以油菜花引来大批游客的绿江被称为北方香格里拉,吸引了很多的驴友前来观赏。露营的驴友在酒足饭饱之后,都会留下满地的啤酒瓶子、饮料瓶子、塑料袋等垃圾。很多游客看到油菜花海都忍不住拍摄欲望,一小部分游客会跑到油菜花海中照相,不少油菜花都被踩倒了(王琦 2012)。

(三)中国实践视角下,生态旅游与替代性旅游、大众旅游、可持续旅游关系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得出在中国实践视角下生态旅游有些不符合可持续的发展的要求。因此,图5能被修改为一个生态旅游的领域,包括了绝大多数(但不是全部)的可持续性旅游和替代性旅游以及相当一部分的大众旅游。

参考文献:

[1]戴维・A.芬内尔. 生态旅游[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2]David Weaver. Ecotourism[M]. John Wiley&Sons Australia, Ltd. 2001.

[3]葛安新,杨瑞峰. 关于生态旅游实践的反思[J],陕西林业,2004(6).

[4]卢小丽,武春友,Holly Donohoe.生态旅游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对中外40个生态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 旅游学刊,2006(2).

[5]李燕琴. 生态旅游游客行为与游客管理研究[M].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6]刘. 浅议中国生态旅游的特征[J]. 商业文化,2011(9).

[7]牛然,李学东.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999年至今国内生态旅游文献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8]彭晓娇. 生态旅游概念探究[J]. 传承,2009(7).

[9]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胡卫华.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 旅游学刊,2007(1).

[10]王琦. 驴友乱丢垃圾,北方香格里拉绿江环境遭破坏[EB/OL].http:// /20120626/n346522559.shtml.

[11]肖小玉,曾小玲,吴欢强. 基于Alternative Tourism概念综述的替代性旅游发展探讨[J]. 网络财富, 2010(8).

生态旅游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生态旅游者的概念

众所周知,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主体,生态旅游者对于实现生态旅游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极其重要的助推作用。因此,对于生态旅游者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一方面能够有助于更好地识别已知的生态旅游者、挖掘潜在的生态旅游者;另一方面,对于目标客户的准确认定将会更好地推动生态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截至目前,我们对于生态旅游者的概念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各方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而生态旅游者事实上是生态旅游这一活动的具体参与者与实施者,因此其概念依存于生态旅游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在对于生态旅游者这一概念进行认识时将面临许多困难;其次,生态旅游者之间的活动与经历多种多样,因此我们很难分析其所具备的共同特质;再次,目前的研究调查大多仅仅针对一个旅游目的地,因此导致取样困难。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者被定义为“到生态旅游区旅游,且以大量消费生态旅游产品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的旅游者”;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则被定义为“具备一定的生态学与环保知识的个体,且能在旅游活动中体现出其生态与环保精神的旅游者”。以上定义虽都具备一定的道理,但也大都有所偏颇,并不能全面而准确地表达出生态旅游者这一概念的内涵。从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来说,当一个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体现出了一定的环保特性时,我们就能称其为一个生态旅游者了。

二、生态旅游者的分类

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各个事务部门中对于生态旅游者的分类都还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共同标准。而各个相关部门及学者间基于种种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对于生态旅游者之间的分类标准一般也各有不同。就目前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一) 按照国籍的不同来分类

依照这个标准,生态旅游者被分为国内生态旅游者与国外生态旅游者。

国内生态旅游者一般是指那些离开自己的居住地而前往位于本国的其他地区进行一些生态旅游活动的游客;而国外生态旅游者则是指暂时离开自己的长居国或者定居国,进入其他国家进行生态旅游的游客。但就我国而言,凡是那些由他国而来,在申办入境手续后手持的签证是“L”类型的游客都被认定为国外生态旅游者,包括外国友人、我国港澳台同胞以及具有其他国家国籍的同胞等。

(二) 按照旅游目的的不同来分类

当我们依照旅游目的的不同来对生态旅游者进行分类时,其一般被分为观光型生态旅游者、专题型生态旅游者、参与型生态旅游者与综合型生态旅游者四种。

观光型旅游者是指那些为了欣赏我国的生态自然的游客。因此其目的地一般都是那些有着优美自然风光与显著地域特点的地方,例如国家森林公园、“世界遗产”景区、特定地貌景区、自然保护区等;专题型生态旅游者则是指那些有着明确目的与特殊动机的生态旅游者。这部分人外出旅游的目的一般是进行科学考察活动,如特殊地貌考察、动植物生存状况考察等。在他们的旅游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见闻、提升知识等目的被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参与型生态旅游者则是指那些能够积极参与各类旅游活动的生态旅游者。所谓的旅游活动即包含那些能够寓教于乐的登山、观鸟、钓鱼、野营等活动,又包含植树造林、环保宣传、动植物保护之类的公益活动;综合型生态旅游者的目的则是兼而有之,他们出行的动机十分多样,即想要饱览自然风光又想增长见识,有些时候也愿意积极参与各项旅游活动。一般来说,这部分的生态旅游者是整个生态旅游者团体中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按照组织形式的不同来分类

按照这个标准,生态旅游者被分为两个部分,即个体生态旅游者与团体生态旅游者。一般而言,相对于团体生态旅游者,个体生态旅游者的时间安排上更为灵活,项目的选择上也更具自主性。但与团队生态旅游者相比较,由于其一切交通、住宿环节都需要自己来联系,因此不够方便快捷。

(四)Lawton和Weaver的分类观点

事实上,除却以上的三类方法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分类方法,而知名学者Lawton和Weaver的观点值得我们关注。

在他们看来,生态旅游者应该被分为三类,即严格型生态旅游者、一般型生态旅游者与组织型生态旅游者。

所谓的严格型生态旅游者是指这部分旅游者的终极目的在于不断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手段。在这部分人看来,自然与人类都是平等无二的,因此我们理应以更加温和的手段来面对自然。正是由于他们心中的这份感慨使得他们在与自然相处时时刻充满着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并且真心实意地愿意为保护生态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在Lawton和Weaver看来,这部分人才真正体现了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然而遗憾的是,这部分人在整个生态旅游者团体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最小的。

而一般型生态旅游者则是指那些具备中等或浅显生态意识的旅游者。这部分人对于获取生态知识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相关的知识录入大多依托于导游或旅游手册的帮助。相比较而言,他们更乐意关注于自身能否在旅游时获取更大的物质与感官享受。

在Lawton和Weaver的调查过程中,他们发现在严格型生态旅游者和一般生态旅游者之间还存在一种过渡型的团体,他们将其定义为组织型生态旅游者。这一类生态旅游者的特点在于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比一般型生态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更强,但在旅游过程中又体现出种种类似于一般生态旅游者的特征。

三、生态旅游者的识别方法

为了更好地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就需要对众多生态旅游者有所关注与研究。然而相对于生态旅游者的分类,如何有效地将生态旅游者从众多一般旅游者的团体中区分出来似乎是一个更困难的问题。为此,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进行了很多不同的尝试。

在相对早期的阶段(大概是公元2000年之前),国外的学者一般主要采用的是行为学的方法。这个方法一般较易操作,然而也不无粗糙,在很大程度上将生态旅游者与自然旅游者混为一谈。伴随着生态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众多学者对于生态旅游者概念的研究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于是新的识别方法也开始不断出现,例如行为识别法、专家判别法、自我识别法以及数学识别法等。

(一)行为识别法

这是众多学者在对于生态旅游者进行识别时所采用的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在旅游目的地像生态旅游者一样活动的游客都将被定义为旅游活动者。这样,无论是那些自然或者环保组织的成员抑或是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消费的旅游者都会被纳入到生态旅游者的范围之内。这种方法相对简易,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当取样手法、途径有所不同时,其结果也将显示出巨大的差异。因此,为提高精度,这种方法应该和其他识别方法共同采用。

(二)专家判别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相关的专家学者积极运用自身的知识与经验来寻求出一些预定指标,并据此提出一些问题,并通过受访者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判断出这些受访者是否是生态旅游者或者是哪一类的生态旅游者。要想使这种方法取得一个较好的效果,就必须使得这些指标的设定尽可能的趋于合理与完善。

(三) 自我识别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指由问题回答者自己来认定自己是否为生态旅游者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这种方法大多会与行为识别法共同使用。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一般会首先询问受访者是否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而只有当受访者对这个概念有所了解的时候,才能进入其他步骤,即通过对其他问题的追问来使受访者确认他们自己是否是生态旅游者。这种方法在单独使用的时候也具有较大的缺陷:一方面,这种方法在运用时对于受访者本身的素质要求较高,故而使得符合要求的调查样本量相对较小;而另一方面,一些旅游者可能会由于某些特别的原因而选择撒谎,这就会对调查结果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

(四) 数学识别法

目前用到的数学识别法主要有两种,即logit模型与聚类分析。由于对这两种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因此在此不做详细讨论。

四、结语

生态旅游的概念范文第4篇

    负责任旅游可为旅游业增强竞争优势,被誉为旅游目的地管理的最佳方式之一。在重视负责任旅游实践的旅游目的地,负责任旅游被视为最适当的旅游开发理念和指导原则。南非早在1996年将负责任旅游写入该国旅游开发与促进白皮书(the White Paper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ourism inSouth Africa)中,是第一个在国家法规中包含负责任旅游政策的国家,将负责任旅游作为旅游业获得较大正面影响的开发、营销和管理旅游业的方式,并于2002年制定了南非国家负责任旅游的发展指南(De-velopment of Responsible Tourism Guidelines forSouth Africa),为旅游企业和目的地采取负责任旅游的方法提供支持与指导。继南非之后,英国、加拿大、印度、美国、冈比亚、斯里兰卡和新西兰都制定本国负责任旅游的政策,推动负责任旅游的实践。在总部设在英国的国际负责任旅游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Responsible tourism,ICRT)的推动下,负责任旅游的研究和实践波及全球。ICRT在许多方面提供负责任旅游的顾问服务,包括认证、评估、旅游和保护事业、规划和管理、经济开发和扶贫、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政策和标准、负责任旅游、私人部门和供应链管理等。中心还通过每年的国际负责任旅游年会与各国政府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ICRT将负责任旅游发展为国际负责任旅游运动,并领导在南非、西非、印度、德国、伯利兹以及加拿大设置的ICRT的分部。认识到在全球实施负责任旅游的意义,世界旅游市场(World Tourism Marketing,WTM)还创立了负责任旅游日,并于每年11月举行庆典活动。这个组织认为:人们对负责任旅游已经达成了共识,负责任旅游不单单是产品或品牌的概念,它是一种从事旅游的方式,以到自然区域的负责任旅游以保护环境并维护其他生灵的持续性为主要特征。世界旅游负责任旅游日通过评奖活动,以及保持海滨清洁,保护独特的风景,保护野生动物,维持历史建筑和珍贵遗产的多样化等行动来实施。然而,负责任旅游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负责任旅游这个概念,一些学者和国际性的旅游组织及研究中心从各自的需要出发进行解释,形成了规模说、方法说、伦理说、开发说等几种定义[1]。从管理的角度而言,负责任旅游是一个管理旅游的方式,管理的目的是发挥旅游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最大效应,同时使目的地的成本最小化。这个目的是2002年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的旅游目的地负责任旅游第一次国际会议上确定的,当时来自20多个国家共280名代表参加了该次会议,在该次会议上签署了对于负责任旅游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旅游目的地负责任旅游的开普敦宣言”[2],号召旅游企业“采取负责任的方式,承诺负责任的实践活动,利用透明化和可审计的报告程序,在适当的时机发挥这个市场优势”,确定了负责任旅游是“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的发展方式。在开普敦宣言中最重要的是对负责任旅游的特征达成以下共识:⑴减少负面的经济、环境和文化影响;⑵为当地人民产生较大的经济收益,加强东道社区的福利,改善工作条件并为其从事旅游业提供便利;⑶当地居民参与决定他们生活和生存机会的决策;⑷争取使旅游对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起到积极的影响,维护世界多样性;⑸通过与当地居民进行有意义的接触,为游客提供愉快的经历,使其更多地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环境问题;⑹为残障群体提供介入旅游的方便;⑺对文化具有敏感性,可增进游客和东道地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尊重,建立地方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几个特征后来在历次负责任旅游国际会议上(即2008印度客拉拉邦第二次负责任旅游国际会议、2009年伯利兹贝尔莫潘第三次会议、2010年阿曼马斯喀特第四次会议、2011年加拿大埃德蒙顿第五次会议)每次予以重申。上述负责任旅游的特征说明,第一,“负责任旅游”要达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果是旅游业发展良性与否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这个评判标准说明负责任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目标维度是一致的;第二,它比可持续旅游和其他形式的旅游更加强调“人”的因素,非常注重人的权利。例如游客与东道主之间的相互尊重、为游客和当地人民提供接触机会以及为弱势群体提供参与旅游机会等等,均说明对“人”的因素的重视;第三,将当地发展置于优先地位,负责任旅游使当地人民真正受益,增加当地人的参与机会,提高当地人民参与旅游的能力,充分显示了负责任旅游尊重当地发展权利的特征;第四,“负责任的旅游”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透明度和责任感,即那些承诺负责任的行为主体必须敢于承认自身的所作所为;第五,它吸收了其他旅游方式的优点,例如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维护世界多样性是从生态旅游的角度提出,但也被视为负责任旅游的重要特征。负责任旅游的特征表明这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旅游理论和实践,它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表明这一领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渐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中笔者感到,这个概念与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等相关概念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将对此进行辨析。 

    二、负责任旅游相关概念

    上世纪60年代后产生的大众旅游的发展模式引发了旅游对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3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在解决旅游负面影响使旅游业良性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学术界和业界相继产生了几个重要概念,它们是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替代性旅游、负责任旅游等。由于描述这些概念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术语描述方式解释旅游现象,从而使不了解术语描述方式者产生概念模糊的看法。描述旅游的术语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术语侧重于描述游客的所作所为或者游客活动的地点,另一类术语侧重于描述旅游影响及其所具有的伦理价值。前者描述包括对活动类型和旅行行为者类型的描述,活动类型的术语包括探险旅游、自然旅游、文化旅游、游船旅游、度假旅游等,旅行者行为的描述如高端旅游、背包旅游、教育旅行等,这些术语针对旅游业的细分市场,基于将“旅游”单纯地定义为“旅行者的娱乐、休闲或商务”,对于旅游影响的阐述是中立的。后者的术语包括替代性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扶贫旅游、绿色旅游、地质旅游、负责任旅游等,这种描述不单纯是利基市场或旅游业的一个细分市场,而是以环境和社会原则为基础,并且是具有伦理意义的良好的实践活动,这类旅游概念的主要特征见表1。正因为如此,具有伦理价值的旅游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为特定的旅游发展的模式,比较有影响的是替代性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和负责任旅游,本文着重对这几个概念进行辨析。负责任旅游与上述概念存在边界不清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在旅游研究和实践中采取的分类角度、研究出发点和研究范畴等不同,从而造成负责任旅游与这些概念之间从属不清、涵义重叠并在实践中常常混用的现象,本文主要就后一种描述进一步分析责任旅游与主要概念之间的关系。 

    三、负责任旅游与诸相关概念的差异

    负责任旅游与诸相关概念在引导旅游发展方式和处理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方面具有共性,然而这些概念提出的角度、适用的特定范围和侧重点、实施的层面却存在差异。本文就负责任旅游与替代性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比较展开分析。

生态旅游的概念范文第5篇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

(一)生态旅游兴起的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旅游在西方逐渐兴起,其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人类自身处在后工业文明时期,高度的城市化使人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向往和依恋,迫切需要到自然环境中去放松自己,亲近自然成为人的内在需求,而且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其次人类也逐渐认识到自身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这必然影响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影响到人类自身的自下而上和发展;而传统的大众旅游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显然力不从心。因此被看作是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品,生态旅游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代表了二十一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早期的生态旅游是指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McNeely、Thorsell和Ceballoslascurain(1992)认为生态旅游是指游客到位于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学习、欣赏和享受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古今文化的旅游活动;RalfBuckley(1994)提出只有以自然为基础,支持环境保护层,进行可持续管理和环保教育的旅游才是生态旅游;Brouse(1992)认为生态旅游是负责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范内尔(Fennell,1999)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形式的,并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方式;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AA,2000a)提出只有具备生态可持续性的,且主要关注对自然区域的体验,并培养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与保护的旅游方式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定义为“有目的的了解自然区的自然和文化,注意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同时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福利创造经济条件”。

(三)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

虽然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但它们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点。即以自然为基础的因素、教育性或学习性成分以及要求可持续性。其中最为核心的标准是都体现了对生态环境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其它两个标准也是为这一核心标准服务的。这一点既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最重要方面,也是最能体现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人们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及消费活动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人类在地球上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而提出的科学发展思想,同样生态旅游也是人们在认识到传统大众旅游不能完全解决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

二、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

要准确地认识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首先要了解生态旅游系统。生态旅游系统除了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景区外,还可以加上一点,即生态旅游环境。因为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与其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周围环境不仅指自然生态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尤其要着重关注社会环境,即社区居民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态度。这四个组成要素中,生态旅游资源是客观要素,而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景区、社区居民这三者是能动的,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者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有所不同,大众旅游者本身只需要具备经济条件、闲暇时间就可以了,而生态旅游者除此以外,不仅需要有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对自然生态的一种强烈责任感,还需要有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知道自身的旅游活动会对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相对来说,生态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的层次,生态旅游也就是一种较高级的旅游活动。美国旅行社协会(ASTA)提供的生态旅游者十条“道德标准”(Mmintosh,1995)中严格规定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规范,其中包括以下几点:“了解目的地的地理、习惯、风俗和文化,使旅程更有意义;倾听当地人的谈话,鼓励当地居民参加环保活动;走设计的路线,不打扰动物及其栖息地,不破坏植物;支持节约能源、环保的企业。而生态旅游者由于不追求享受,能忍受不适,规模小,对当地的负面影响也极其微小,在活动中,生态旅游者还希望与当地居民交往,这无疑会给当地居民留下极好的印象,生态旅游者的环境保护观念也会逐渐深入到社区居民心中,使当地居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生态旅游景区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景区是生态旅游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其功能是提供生态旅游产品,为生态旅游者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等。生态旅游景区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相关产业部门能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运用生态学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并遵循生态旅游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严格地管理,将会对旅游景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实际上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更为有害的是有些旅游业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然而实施的却是大众旅游,这不仅对旅游区资源产生破坏,更导致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误解,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