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音乐教学常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教师要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效激发学习音乐的热情,既传授知识,又培养技能,使二者有机地融入到音乐活动中,提升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能力。本文仅就表现领域中的“演唱”和“演奏”两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一点粗浅认识与感受。
一、遵循演唱教学规律,提高演唱活动实效
“听赏”是学生接触音乐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学唱之前务必要完成这一任务。听赏过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歌曲的情绪、意境、旋律,进而拉近与歌曲的心理距离,产生学习热情,为进一步学习歌曲打下情感基础。为此,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提问来指导学生欣赏,引领他们来感受歌曲的情感、特点及风格,领略歌曲所蕴含的内涵美与形式美。借助“聆听”固然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但为了让学生“听有所获”,教师务必通过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任务,来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反复聆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熟悉歌曲旋律。如找出富有特点的乐句让学生反复聆听、跟唱;听老师演唱,思考歌曲表现的内容;跟琴声模唱或反复聆听,来感受并掌握旋律。教师还要注重发挥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作用,促使学生借助聆听快速地把握旋律。在演唱活动中,教师既要追求“唱好”,更要追求“唱会”,即学生要用好的声音演唱,能够准确地表达情感,二者要融为一体、协调发展。比如,在歌曲《希望与你同行》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先让学生欣赏歌曲,获取初步印象;接着,让学生在伴奏音乐中配乐朗读歌词,加深印象,并请学生畅谈体验;然后,学生伴随教师的琴声有感情地学唱,同时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的教学活动,解决如“上波音”“反复”“结束”等知识点;接下来,让学生尝试识读乐谱旋律,了解各乐句的联系及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最后,让学生跟唱歌曲,要求与前一次歌唱相比较,看看自己在情感、声音和准确性方面是否有一定进步。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整合各种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表现歌曲,如声势、律动、舞蹈表演动作及乐器伴奏等形式,此时都可以派上用场。当然,面对学生的表现,教师不能无动于衷,而要适时地给予点拨、启发,以促进他们演唱技能的不断提高。发声练习是参与表现歌曲的基本技能和前提条件。为此,教师要创设情境,运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练习发声、演唱;并就怎样运用气息、表达情感等方面的技巧给予有效指点,让学生在表现中积累经验,提高演唱水准。例如,笔者常常直接采用歌曲的核心音调或乐句来指导学生练习演唱。
二、遵循演奏教学规律,提高演唱活动实效
1.整合教学活动,培养审美能力
演奏教学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应当与唱歌、鉴赏、创作等教学活动牵起手来。课堂器乐演奏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某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上,而应当借助乐器的演奏来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理念,拒绝对学生进行枯燥的纯技术训练,而要将演奏技巧有机地融入到经典的、美妙的作品之中,通过器乐教学来引导学生表现音乐美、鉴赏音乐美。例如,指导学生学会用乐器为歌曲伴奏,使用乐器开展创作活动,等等。
技能的获得与提高需要反复练习,所谓“熟能生巧”,就是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步入的境界。但演奏技能的提高,仅凭课内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一些演奏练习任务适度地安排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外合适的时间展开练习,以巩固技能,发展能力。
2.贯彻“学讲”思想,开展合作学习
搞好演奏教学,还要注意开展组内互助学习,体现合作学习理念。同时,在施教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正视学习主体之间的客观差异,不能把全体学生都安排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让他们“齐步走”;与之相反,要贯彻因材施教思想,采取“分层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器乐教学方案。比如,教师可以将一些音乐作品分成两种演奏谱,接受能力强的优等生可以吹第一声部,演奏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吹奏第二声部;当然,有时也可以请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当“小老师”,一对一地教基础较差的“学困生”。这样,生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体现了“学讲计划”中“兵教兵”的思想。
3.发挥评价激励功能,创设自我展示舞台
为培养学生演奏能力,教师还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所以,演奏活动要跟表演活动相结合,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展示演奏技艺的舞台,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的演奏技能只有得到展示,赢得了别人的赞赏,学生才会看到自己训练的价值所在,才会倍感欣慰,萌发进一步学习器乐的动力。为培养生生或组际之间的竞争意识,促进器乐能力的提升,笔者定期开展小组演奏或个人表演赛;适逢学校在儿童节、国庆节等节日举行文娱活动时,笔者也推荐部分学生参加“器乐演奏比赛”,曲目涉及教材中的歌曲或器乐教学中的练习曲。笔者鼓励学生创新表现形式,使之富有创意,借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 学习兴趣 激发方法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事物活动的意志倾向,是人们认识事物所需要的情绪表现;人的情绪和兴趣对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的欲望就更强烈,只有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课枯燥无味是最无法容忍的,因此,引起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使所有的孩子们都喜爱音乐,并在音乐中成长,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下面我就从如下几方面谈谈体会。
一、制订富有音乐特色的教学常规,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是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必要的言语交流,形成一种心领神会的默契,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一个眼神、一段琴声就明白老师的意图。音乐课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有“音乐”这一载体贯穿始终,它应该是孩子们感受快乐、感受美的教育。因此,音乐教学的课堂常规力求突出音乐课的特点,例如上课时的师生问好,我们可以用唱师生问好歌的形式;在师生问好站起和坐下时,可以通过“琴语”“1 3 | 5i ”表示“起立”;用“i5| 31 ”表示“请坐”;用上行音阶表示“请坐端正”;用下行音阶表示“静息”;当别的同学受到表演时其他学生拍击规定的节奏对他进行鼓励,等等,来做到用音乐说话的常规训练。通过这些富有音乐特色的教学常规,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音乐课的独特魅力,对音乐课更感兴趣,而且可以营造出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日常的常规训练中培养音乐素质。
二、立足课堂,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爱新鲜、想象力丰富,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因此老师要立足课堂,以学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进行教学,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形象性,给学生以新鲜感,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1.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理是‘玩’,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儿童感受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课。”由此可见,游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点。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游戏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音乐游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游戏与其他游戏不同,它是在音乐的伴随和指引下进行的游戏活动,是一种音乐实践活动,目的是通过具有趣味性、知识性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可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并能从中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因此,在设计音乐游戏时,必须考虑到它的音乐性,一切都要以音乐为本,从音乐出发。音乐课上可以设计“节奏接龙”(节奏游戏)、“音乐小耳朵”(听音游戏)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把游戏引入课堂,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游戏,让学生可以在乐中学、学中玩、玩中消化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把音像、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运用,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其具有直观性强、新颖生动等特点,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出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设定情境,从而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小学生喜欢听童话故事,在教学《彼得与狼》一课时,我根据课的设计,利用FLASH制作出七个角色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在一天清晨,在这美丽的森林中,七个人物相遇了……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直观再现情景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吸取到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极大地拓宽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利用教具丰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头饰或实物,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废旧物品来自制小乐器,这样既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有一个练习时要求学生利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在课前我向学生简单示范了自己的发现――生活小乐器,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利用课余时间,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或是废旧物品来动手作打击乐器,课上在进行为乐曲伴奏一环节时,学生有的用铅笔有节奏地敲击文具盒,有的利用塑料瓶里面放上豆子、大米等制作了简易沙锤,有的用钥匙串模仿串铃的声音……在课上,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学习积极性高涨。通过利用多种教具辅助教学,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而且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
4.创设音乐舞台为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
音乐课不能只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唱歌或是让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爱模仿”、“爱表现”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喜欢表演的天性,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表演。教师应多为他们搭设舞台,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足学生的“表演欲”,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如我在每节音乐课最后安排五分钟的音乐活动“明星小剧场”,让学生在准备好的情况下自主参加表演节目、展示才艺,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自由表演,同时老师也可以进行才艺表演,与学生互动,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次锻炼的机会,使学生真正体验和表现音乐带来的快乐,进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师生之间感情的融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讲的,学生就爱听,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就会对教师有抵触情绪,自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不会被学生所接受。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往往会因为深深地喜爱教师,进而由喜欢老师转变为喜欢他所上的课、他所教的学科。音乐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或恰到好处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一点欣赏眼光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适度、及时地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会蹲下身来和学生交流,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只有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是成功教学的开始。
赫尔巴特说:“教育应以兴趣为基础,并应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培养学生对音乐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启示还有很多,只要老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素养,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研究课题,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激发他们的兴趣,使音乐课生动活泼,就能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来学习音乐,尽情地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关键词:音乐课;素质教育;课堂常规;教学方式
素质教育是新的教育观念,每门学科都必须凭借本学科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音乐课也不例外。目前,就音乐课的特点如何完美地进行音乐课素质教育,尚在探索中。《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前言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学习内容和途径……”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又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过程应体现和包含艺术的美感,使学生感受到美,理解到美,在享受美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就是从美育的高度上创设各种美的情境来进行教育教学的。我认为音乐课必须在健康、活泼的气氛中让学生得到思想上的启迪,音乐上的熏陶,技巧上的训练。怎样创造出健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呢?
一、重视课堂常规的训练
小学音乐课每周只有2节。班级多,年级、兴趣、纪律情况各异,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些相应的课堂常规,如课前准备,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1.从课间休息起即在教室放送音乐,让学生安静有序地进入教室欣赏,直至上课。2.预备铃起,由班长组织全班同学轻声齐唱歌曲,直至上课。3.按音乐节奏,律动地进入教室,这适合小学低年级班级。这是帮助学生在课前创造的情绪准备。它把学生逐步带入音乐课特有的、健康美好的音乐意境,使音乐课一开始就有良好的气氛。
在进行活动训练时,教师必须对学生有各种常规要求并形成习惯,这将大有利于教学的生动和有条不紊。如:对坐、立唱、划拍、视唱、发声等要有统一正确姿势的要求,精神面貌的要求等。这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营造积极上课的情绪。教学用语,如“预备一起”、“暂停”等应尽量简明,并多用手势、眼神代替,以利教学的紧凑、简练。
二、科学、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案
(一)从学生认识规律出发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符合“感知——重现——巩固”的规律,根据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环节时应讲究以下策略。
1.导入的艺术性
俗话说:开头好,好一半。一堂课开始时,学生精力最充沛,导入的好,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的方式有概括式的复习,有选择地唱新歌、听音乐、生动的叙述,启发式的谈话,鲜明地提出新课题等。要生动、要有启发性。
2.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光讲不练,学生没劲,知识技能也无法掌握。要边讲边练,动静结合。
3.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一些抽象的音乐概念教学,视听技能训练往往是一课的重点和难点,要把它们转化为游戏,故事性地传授给学生,并且要像放特写镜头那样突出,再突出。
4.直观教学,让学生鲜明的感知
音乐有直接感染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各种机会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音准,以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还可以用各种音乐信号指挥孩子唱、跳、停、坐、息。好的教具,如图片、幻灯片、乐器等,生动形象,一目了然,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起,还能帮助学生记忆。视听配以教师生动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教学事半功倍。
(二)从教学实际出发
由于学生年龄差别造成的知识、嗓音、兴趣、对音乐感受能力等差异很大。因此,必须考虑其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应对当时的教学进程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使教学始终保持合理的,活跃的气氛。从音乐课堂类型出发,音乐课有着不同的类型,如唱歌课、乐理课、欣赏课、综合课等,教师必须根据各种类型课的不同内容,不同特色,使学生对每堂音乐课都有新鲜感。
三、亲切的教态,艺术性的语言
音乐教师是艺术工作者,对学生应有较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能创造出健康的活跃气氛,又能控制住学生的情绪。对音乐教师的教态语言应是:
(一)精神振奋,热爱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注意的中心,要温文尔雅,从容大方。这样会很自然地缩短了师生间客观存在的距离,便于教学中师生交流、发声歌唱。有时目光炯炯地用眼神“说话”,可以使学生感到既严肃又亲切,有利于造成课堂安静、和谐的气氛,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格。
(二)杜绝大声训斥的做法
音乐课常常充满了趣味、想象,但少部分同学由此而自我放松,个别同学甚至会有突出的行为表现。遇到这种情况,应巧妙地转“危”为“安”。不明智地训斥全班学生,在情绪上会立即和全班同学对立起来,表面上纪律“好”了,实际上大家憋了一肚子气,精神和发声器官都处于压抑状态,听课没精神,歌儿唱不起来,影响了教学,学生感到扫兴。
(三)用真挚感情感染学生
教师的教学热情是点燃学生心中烈火的火炬。如果自己带领学生唱歌时板面锁眉,还要学生“笑一点唱”,学生怎么笑得起来呢?
(四)教学语言使用,不但要有科学性,还要有艺术性
【关键词】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校本化;游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2-0051-03
【作者简介】刘红梅,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北街校区(江苏泰州,225500),一级教师。
一、音乐游戏与音乐游戏教学法
近年来,小学音乐教育界对在教学中运用音乐游戏给予了充分肯定,普遍认为,将音乐游戏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但在笔者查阅的文章中,作者们几乎都没有提及自己在何种程度上、多大范围内将音乐游戏运用于教学,也很少研究音乐游戏教学与现行教材、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而这些正是笔者在实验中不可回避、重点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教师们对运用音乐游戏普遍存在以下疑虑:音乐游戏只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代替教学内容本身;零散的游戏会干扰或破坏现行教材体系化内容的传授;音乐游戏会使课堂秩序难以控制。笔者认为,这些担忧主要来自传统观念和其他学科教学的影响,来自现行教材规定和上级管理部门教学检测要求的束缚,其实大可不必。
首先,音乐游戏具有音乐性和游戏性两种属性。单看其游戏性,教师们会认为它只能用来活跃气氛,甚至担心它会影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但如果看到它的音乐性,就知道这些游戏是音乐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具有充教学内容的潜质。从根源看,音乐天然具有游戏性并因此而成为艺术,绝非现在人们所认为的音乐就是干巴巴的知识技能,游戏只是没有内容的嬉戏。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恢复音乐的游戏性。
其次,音乐游戏种类繁多。现行教材中的各种教学内容,都能找出对应的音乐游戏。单个地看音乐游戏,它似乎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但一旦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精心编排起来,它们就会变成体系化的音乐教学内容。
第三,运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不再强制学生始终端坐在座位上,其课堂秩序当然要比满堂灌式的教学难于把控。但衡量音乐教学效果与质量,绝不应以课堂秩序的好坏为主要标准,而应看教学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是否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能力。而且,课堂秩序好坏与是否采用音乐游戏并无必然联系,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要控制好音乐游戏开展的节奏和课堂气氛并不困难。
这正是我的“音乐游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一方面力求实现作为教学方法的音乐游戏与作为教学内容的音乐游戏高度融合,音乐游戏教学与现行教材教学体系并行不悖,音乐游戏教学与检测考核标准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在音乐游戏运用范围上,将一整套精选精编的系列音乐游戏,运用于我所任教的实验班全学年全部的音乐课中。
二、音乐游戏创编的意图及方法
编几个音乐游戏或偶尔运用音乐游戏不难,难的是在一个年级所有音乐课中都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为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笔者开始编制音乐游戏,制订音乐游戏教学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修改和完善。
1.音乐游戏教学内容与现行教材相呼应。
音乐游戏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地使用现行教材,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因此,笔者参照现行教材内容体系来构建音乐游戏体系。
笔者对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仔细分析现行教材,从中提炼出不同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主题;然后以此为依据,搜集、改编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游戏,使每个音乐游戏的主题都紧扣单元教学主题,为完成本单元教学目标服务,并实现教学内容游戏化、音乐游戏体系化的目标。
2.中心音乐游戏与辅助音乐游戏相配合。
把现行教材各单元内容加以整合,把原本分开的唱歌、欣赏、乐理、竖笛演奏等内容整合在同一个音乐游戏中,既有利于丰富音乐游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将每个单元分为四次课,由一个“中心音乐游戏”与三个“辅助音乐游戏”构成。中心音乐游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头戏,选用本单元提供的一个曲目,从唱歌、欣赏、乐理、竖笛演奏等四个角度展开音乐游戏,完成本单元教学要点。三个辅助音乐游戏则是对本单元教学主题的复习与巩固。
无论哪种音乐游戏,笔者都尽可能利用多媒体、钢琴、打击乐等现有的教学设备,有时也会发动学生自制乐器。条件许可时,笔者会把学生带出教室,带进自然。对学生来说,这些方式本身就具有游戏性。
3.音乐游戏内容与形式的高度融合。
音乐知识和技能是音乐游戏的目标指向,而娱乐趣味要素则是教学的表现方式。因此,不同的音乐游戏可以有各自不同的音乐主题,而特定的音乐主题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好的音乐游戏不是“音乐+游戏”,而是“音乐即游戏,游戏即音乐”。
为此,笔者编制了“音乐游戏教学法实验教学备课表”(见表1),依据“诗、歌、舞、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听为中心,多觉协同”的艺术审美通感,在课前精心设计音乐游戏,并为特定的音乐主题配备适合的游戏,从而在游戏中完成本课的音乐主题教学。与几乎要预设好课上师生每一句话的常规备课不同,这份备课表侧重于游戏的音乐主题、游戏活动及其实施方式的规划。
4.课前编制与课中编制相互补充。
笔者将音乐游戏的编制分为课前编制与课中编制两类。课前编制音乐游戏,笔者主要运用“置换法”和“创编法”。置换法是从现成的经典音乐游戏中找出所需的同类主题的音乐游戏,然后填入要教授的乐曲。这个方法比较便利,但有时合适的经典游戏比较难找,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创编。
在教学中编制音乐游戏,笔者主要采用“即兴补足法”和“参与互动法”。前者根据教学现场的实际需要即兴编制游戏片段,强化预先设计的音乐游戏的教学效果;后者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发挥,模仿、改编或创编音乐游戏。这两种方法编制的游戏虽不完整,但都是鲜活的,往往更受学生喜爱。
5.教师主导编制与学生自主创编相结合。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一整套(64个)音乐游戏,除了少数几节课直接采用经典音乐游戏外,其余都是笔者根据各单元教学主题设计的。设计时,我注重在音乐游戏框架中给学生预留临场发挥的空间,以增添意外之趣。同时,笔者始终把启发、组织学生参与或独立创编音乐游戏,作为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诚然,在很短的时间里要求学生创编出完整精彩的音乐游戏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妨碍学生的尝试。笔者把某课的音乐主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创编音乐游戏。可以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开端;可以分组合作,合作能够增强团队精神;也可以请家长参与,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音乐游戏教学法的效果
为检测音乐游戏教学法的效果,笔者设立对照组,把需要对照考察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条目列出来,编制成“音乐游戏教学法教学记录”,如表2:
P者在四年级一、三、五、七班采用音乐游戏教学法(简称游戏组),二、四、六、八班采用常规的教学法(简称常规组)。两组人数相当,以同样的教学主题、不同的教学方法上课。每次课后填写教学记录表,及时反思得失。
从目前对教学记录表整理、统计的情况看,游戏组教学效果在总体上明显优于常规组。
游戏组的教学内容凸显了音乐的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调动他们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并非常规组学生天生学习不主动,而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加之教学内容都是规定好了的,学生没有主动发挥的余地。而游戏组的教学给了学生自,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便显现出来了。
常规组学生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制。实验组在内容与方法上不作过多限制,且鼓励学生自己创编游戏,他们的创造性得到了发挥。
常规组教学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涉及面窄,往往多次重复,越讲越细,学生们疲于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游戏组教学以培养学习兴趣为首要目的,并注重引导学生灵活学习。
四、音乐游戏教学法的考核方法
在拟订考核方案时,笔者吸收常规考查项目和传统考查方式的部分内容,同时注重其与音乐游戏教学相适应。
笔者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纳入考核,将学生是否热爱音乐,对学习音乐是否有浓厚兴趣,能否主动学习音乐,上课是否感情投入、情绪饱满、注意力是否集中,在接受考核过程中的情绪和表现等,作为计分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从以曲目考核为主转向侧重学习能力的考核,按照课程标准对低、中、高年级学生在歌唱、欣赏、音乐知识、演奏乐器诸方面的具体要求,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音乐知识技能以及是否掌握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方法,占总成绩的70%。考试的曲目以学生自选为主,教师提供的曲目为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 合唱教学
合唱是音乐表演的一种常见形式,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唱以多声部的人声演唱为特征,它雅俗共赏,便于组织和学习,学校合唱活动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童声合唱不但能以其丰富、动人、深刻的艺术感染力震撼人心,还对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一、班级教学是小学合唱教学的基本单位
合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项集体的活动。它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立足于班级尽早进行合唱训练,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的演唱能力,与他人合作演唱能力等,更重要的还在合唱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使学生享受到了合唱艺术无穷的艺术魅力,在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受到了情感的陶冶。班级合唱对学生的综合音乐表现能力将有不同层面的提高。
二、合唱教学的常规步骤
1.选好合唱歌曲是合唱教学成功的基础
合唱歌曲的选择可以百花齐放,曲调优美,健康向上,体裁风格可以多种多样。外国的、中国的都可以。但要符合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2.课前充分准备是合唱教学成功的关键
搞好合唱教学,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音乐教师对合唱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每节课讲什么,怎么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在课前心中无底,临时抱佛脚,那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合唱教学成功的中心环节
针对小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特征,坚持“三少”“三多”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1)少用跳跃拔高法,多用循序渐进法;
(2)少用大声唱,多用轻声唱;
(3)少用伴奏,多用指挥。
三、互动合唱教学尝试
在教学中常遇到这样一些现象,在合唱排练中教师让学生反复地进行发声练习、和声练习,学生对此总有厌倦和畏难的情绪,加之教师给他们选唱的歌曲都是些老歌,不合他们的口味,所以练唱的积极性不高,演唱的质量、排练的效率自然也上不去。笔者以为,在合唱教学中引入互动的模式,让孩子们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更能提高合唱的质量,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