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的基本内容

中医的基本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的基本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的基本内容

中医的基本内容范文第1篇

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校本培训 实施方案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不能缺少体育教师的参与。实践证明,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育教师的文化水平与教育理论等程度的高低。提高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而专业化发展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校本化培训作为一种经济、实效的师资培训方式,正逐渐被重视和推广,但在培训的内容上学校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纵观体育教师师资培训及校本培训内容设计,美国的做法很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笔者试图从中美体育教师专业化差异的比较中找到对我国体育教师校本培训内容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一、中美体育教师专业化差异比较

1.教师专业化理念认识差异

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教授Thomas Templin认为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要过五步阶梯:初学者、能力者、能干者、熟练者、专家。要储备经验、知识、技术,并对所做的事情充满激情不断寻求突破。要成为能干者,你必须为意外做准备,区分重要与不重要的因素,依据长远目标来引导解决策略。要成为能力者,你必须有功能性的技能,对情景有更多的应对能力,更少地被规则束缚,开始看到情景间的相似之处,有策略地思考。要成为熟练者,你必须感觉到强烈的个人责任感,高度发展的感知技能;专家是用不满足知识的寻求者,优美自动的完成动作者。

西南师大教育学院兰英博士认为:广义上“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指教师专业性提升的过程。但在狭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是从教育学纬度加以界定的。“教师专业化”则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更具社会学意义。国内学者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的学科知识;文化知识又称扩展性知识,指本学科以外的广博文化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保证工作获得成功的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知识。

2.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差异

在美国教师的专业化运动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在其20世纪80年代。1823年,霍尔在美国的佛蒙特州建立了美国的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开启了美国教师教育之先河,这也是美国教师的专业化开端。福勒和布朗(Fuller & Brown 1975)指出:一个教师的成熟发展必须经过四个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景关注阶段;关注学生发展阶段。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学科知识的巩固和自我提升阶段、教学科研能力提升阶段、关注学科发展阶段、关注学生发展阶段。

我国学者研究认为成熟的专业工作应具备六个特征: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专业组织。

通过中美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其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即使在教师职业已经被确认为专业性职业的今日,仍然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体育教师是半专业性职业或者亚专业性职业。究其原因,一些体育教师自身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自身能力局限等影响,很难用发展观点去分析与校准社会规范与自我角色坐标,从而导致在多层角色冲突过程中由于思维混乱使自己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3.教师专业标准与要求差异

NCATE是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的简称,主要由33个全国专业教育组织和公共组织构成。NCATE的教师专业总标准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所有教师提出最基本的专业要求,是学生成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准则。不同级别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及其标准释义经过专家论证、实践,最终NCATE协会得出了针对体育教师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教师专业标准。美国教育对中小学的教师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准入条件,例如,在获得学士学位的同时还要具备教师证书。要想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要通过所在州进行的教师证书考试,而在美国不同州教师证书考试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国体育教师,通常情况下要具备五个方面素质:高尚道德品质,良好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广博知识、全面的能力、健康的体魄。

通过二者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体育师资培训非常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特别是对职前相关能力培养非常重视,有严格的执行标准和考评要求。不仅如此,美国对于教师的职后进修的培训也非常重视。在美国随其教师职级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严格化执行,教育素质与学术水平成为教师进修提升的重要目标。在培训的形式上,进修的教师、教研的人员、行政的人员之间是共同商量相关的培训计划、内容以及培训的程序。这样极大地提升了被培养教师的自主空间与自,也极大地提高了参训积极性。可以说,美国的职前、职后教育举措令美国教师由合格化迅速地提升为优异化,极大地提升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而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网络化的培训模式,但培养的师资水平上总体呈现为层次低、水平差。承担主要培养体育教师任务的综合大学或高等师范大学在数量上太少且办学的重心偏低。相对于国外的统一培训培养格局,我国在这一点上尚未形成,且开放型培养、培训模式也还没有形成。

二、中美差异对我国体育教师校本培训内容设计的启示

1.校本培训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校本培训是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组织,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学校为基地,针对学校和教师实际,着眼于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需要,由学校自主地确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体育新课程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解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和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实施方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学习;新课程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案的撰写;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定内容的学习。培训方式由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通过年级制开展培训,以点带面,严格把关,做到不培训不上岗。通过培训记笔记、写教学心得、写读新课程标准摘记来进行效果评价。

2.教学反思是校本培训主要形式及内容之一

教师要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我。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具备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学设计和监控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了解学生并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教育资源应用和开发的能力、教学测量和评价能力。教学反思是校本培训的一种形式,也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极好手段。如何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反思和研讨,审视和评价自己所做出的教育行为及其结果,通过教学反思等手段来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以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加强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学校在体育教案中设计了课后反思栏,要求体育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每一次课后反思,写好教学后记。在教学活动中反思,比如体育教学周活动中,学校把每一位教师的课都录制下来,再让上课的体育教师观看录像,针对出现的问题先进行自我反思,然后再请体育组的老师共同研讨。大家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平等对话,为参与者的困惑及困难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及策略。体育教学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教师反思:本阶段教学中你的学生有哪些进步?你最满意的是哪节课?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最遗憾的是哪节课?原因是什么?你听了谁的课?建议是什么?你读了什么理论书?体会最深的观点是什么?体育教师通过积极地进行自主实践反思,教学经验将会日趋丰富,从而轻松地进入体育教科研领域。

3.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的普及将给体育的教与学带来一场革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教学服务,因此每学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对体育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处理信息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训。在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共同探讨,相互借鉴,共同寻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规律,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多媒体、网络与体育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培训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同时也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益。体育教研组要建设好体育教学专题网站、体育教学资源库;带动体育教师建设个人教学博客,设计好一个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案例,每人制作一个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是资源共享的一个载体,可以减少体育教师们的重复劳动,同时也是互相学习交流的一个平台。在具体建库工作中以分工建库来完善资源的收集、整理、归类等工作,建库可以采用简单的FTP建库或复杂的ASP建站,建库不是一个短期的设想,需要有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空间,需要全组体育教师们的互相协作,时间长了以后这个资源库将给体育教师带来取之不尽的宝藏。在建设的同时体育教师信息工具的运用能力也将不断地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中美体育教师在专业化上存在理念、标准、要求以及过程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体育教师的自身发展。虽然,美国体育改革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其他国家不能照搬,必须要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借鉴。中国的国情更是如此,针对我国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采取适合自身的途径与策略,而校本培训就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通过一定的途径与策略使我们的体育教师认识校本培训、关注校本培训、参与校本培训,通过把握教学反思与现代教育手段,短时间内提高。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好以校为单位的教师培训,促进专业成长,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

参考文献

[1] 尹志华,邓三英,汪晓赞,季浏.美国NCATE不同级别新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

[2] 陈亮,高建京.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激励机制管窥.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3).

[3] 高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建议.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 王阳.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保障机制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1.

[5] 周娣丽.教师校本学习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

[6] 赵永生.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教学与管理,2013(27).

中医的基本内容范文第2篇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蔊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

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国药概念内涵(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述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因尚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手术等),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相应药物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2)西药概念内涵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

三、应澄清的几个问题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确定后,如下几个问题就易得到澄清

1.中国的药并不就等于中药所谓中国的药,应包括中国生产的所有药物。更从医药学理论体系讲,不仅包括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尚包括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如蒙药、藏药、傣药、维族药等以及民间药(有时可称作草药),因它们均为各自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药物,即具相应的特性、功效表示法及使用规律,故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称作中药。如果称它们为中药的活,只能说是泛指的中药,即中国的药,而不是特指的中药。至于草药,即尚不具备一定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药物基本内容,而在民间确实能用以防治一些疾病的药物。不论草药还是如上提到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之外的药物乃至西药,当经过研究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再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就可称作中药。如草药穿心莲,民间用其治疗痢疾、发烧等,近年通过研究已总结归纳出它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性味一苦寒,中药功效表示如清热解毒等,已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已可称之为中药。

中医的基本内容范文第3篇

中西药学结合,共同构成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将会产主统

一、新型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仅有中西医学结合,没有中西药学结合,则中西医学的结合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的;若无中西医学结合,中西药学的结合亦难彻底。这两类结合,互相促进,不断深化,最后达中西医药学结合。中西药学所提供的药物及使用规律,都是为防治人体的疾患,此为二者结合的根本所在。因各自的特殊性或称内在的科学性,决定了结合的基础与核心将是中药学。然至目前形式的中药学,还不能体现互相结合的直接联系,必须在其现代科学化之后。结合的途径,可从中药及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达到;亦可从西药中药化进而西药学得以中药学化而达到。此重任的实现,不仅需中西医药学工作者的团结协作,还应吸收多学科工作者参加。迄今,对中西药学结合诸多方面,看法非一,为加速中西药学结合,实应加以分析讨论.相关问题,简述如下。

一、中西药学结合的方向应当坚持

中西药、中西药学,是分属于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各有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述的特定内函、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表述:功效则用中医药学术语如理气、壮阳、舒肝等表述。不论单独还是配合使用,均要遵从中医药学理论,突出的是与中医药学的机体总状况“证”相对应。尤其配合使用时,各药按君臣佐使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复方与机体的“证”相对应而发挥治疗作用。西药的性能则以其物理、化学性质表述,如酸碱性、溶解度等;功效和使用规律则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药学术语表述,包括生理指标如血压升高、病理指标如白血球增多、生化指标如转氨酶下降等,单独或配合使用时,对机体的这些专项指标变化的针对性很强。尤配合使用时,各药物间的关联整体性则不如中药复方突出。正是由于以上差别的存在,才需要探讨其结合的问题。中西药学能否结合?这取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共同基础。事实上,共同基础是存在的。

第一,从物质基础看,药物来源均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均有单体和混合物。即本质上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也就是说,药物作用于机体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最小物质单元均是化合物分子(可是单一种类或多种化合物配合起作用)。

第二,从生物活性基础看,药物作用对象都是人体,通过影响机体的主化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理和病理等状况的改变,而呈现治疗作用。基于此,中西药学可用共同的术语或指标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最终会达结合与统一。现实临床用药情况已提出要求,中西药学应当结合与统一。尽管存在这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和用药规律,然而一个现实早已摆在面前,即中西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身上的客观存在。有些是以两类药组成的成药供给患者;有些则是分别由中医和西医处获得而同用等。那么,如何考察、分析、判断用药的合理性呢?若按不同医药学理论为依据,难能取得一致结论,因为标准不一。而对此种情况,为对患者负责,为提高治疗水平,应当有个统一标准。统一标准的确定,只能是中西医药学结合与统一以后才能做到。

从医学的发展规律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亦属必然。任何医药学的发展,均需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作为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工作,最相接近和应优先吸收的内容,则应是彼此吸收对方之忧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学科。这两种医药学的药物学互相吸收的顶点,则是彼此结合与统一,从两种药物学的具体情况分析,并非在各方面均属优缺各半,势必有在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中,何者为基础与核心的问题,这将在下边论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中西药学在吸收彼此优点而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将会达到结合与统一。

二、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基本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把人体的平衡状况和药物对这种平衡状况的影响,放到整个宇宙中来考虑的,不仅包括自然因素,亦包括社会因素;不仅包括外在因素,更强调内在因素,总之,考虑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时,所涉及的可变因素,其多样性和综合观,是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所不能比拟的,故能容纳其它医药学的内容,起码是比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容纳中医药学的内容要多,这在中药学药物运用中能充分反映出来。突出表现在中药对人体平衡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针对所见现象或某一病症,而是针对机体的功能系统或称功能部位。如肝心脾肺肾、气血、三焦、六腑等,而这些功能系统或部位又互相关联和影响,故又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正是这种综合考虑而采用相应药物,使得药物的总体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更少,故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内容则以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此为根据之一。

根据之二,从近代对中药学尤其对中药的研究情况看,站在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结果。如弄清了中药中不少成分的存在及结构;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了中药的不少活性方面;更从中药中吸收不少物质而成为新西药(包括单体如麻黄素、化合物部位如山豆根总生物碱、整个中药乃至复方中药等)。然而这些研究结果由于没能及时纳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而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拿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新西药而言,尽管按西医药学理论能治疗不少西医药概念的疾病。但因没能考虑到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的相关用药规律,却难于完全准确地使用而取得应有的疗效,反而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近年对人参、甘草等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屡见不鲜,即为明证。例如人参,西医药学研究认为其有强壮作用。故用作强壮药。然而并非所有人用后均能起到强壮作用,甚至引起对机体的损害。因为人参从中医药学角度讲,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大补元气与强壮并不能等同。大补元气是针对虚证才有效;而对实证,不仅无效,反倒有害。

总之,把中药纳入西药学,是难于完全容纳的,然而,若将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使西药变成中药,成为中药学中的药物。对这种中药化了的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相关用药规律使用时,则不仅能使其原来的内容得以保持,更能提高其治疗水平,即治疗功效的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减少。就拿四环素来看,其对急性细菌感染疾患效佳,而这类疾患,从中医药学分析,属实热证,有时夹湿,如急性菌痢。既然具效,则表明其具中药相关内容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所以适于实热且夹湿证。此药在西药学中,虽对慢性细菌感染疾患并没规定为禁忌,但疗效不佳却是事实。这从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较易理解。因为此时的细菌感染疾患往往属虚证,有的又偏寒证,对虚寒证是不宜使用苦寒药的,起码不宜单独使用。使用于慢性细菌感染之疾患,是违背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当然不会取得良好功效。可见,把西药纳入中药学,是能够容纳的。

依据之三,对西药学近年发展状况简作分析,就可明了。第一,赖以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枯竭,需要新的理论知识。原来是以新的天然产物结构类型和机体生化反应过程的了解作为合成新药的依据,而今这两方面均未达指导药物研究设计的新境地,而中医药学则对西药学讲,却是新的理论知识。第二,研制一种新西药现需资金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时间几年乃至十年;筛选样品5千到1万种等,所得新药,疗效却不突出。而从中药研制,则耗费人力物力较少。第三,西药研制正从天然产物。尤其民族药寻求出路,而中药正具备,近些年形成的世界性“中医热”,在很大程度上讲,乃为“中药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尤其中药为民族药中的佼佼者。第四,向复方发展。第五,老药新用。如上多方面均表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只能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通俗而言,自身难处正多,再担重任,岂不强人所难。

这里有一个问题,应有相宜看法,就是中西药学的科学性对比,即到底哪种药学的科学性更强。为说明此问题,首先要有共同的标准,否则难于衡量。所谓科学性,在现代概念中,一种精密科学必须具备三条:①以正面经验为依据。因为只有正面经验,才能在必要时予以重复和验证,②陈述的单一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精密性。③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即系统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对此三点、若仅符合第①点,只能称之为原始科学;若仅符合第②,③点,则称伪科学了。据此,我们再与中西药学对比,决定其科学性如何。从中药学可见,三条均符合。

总之,从理论上,实践中及未来发展方向上来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

三、中西药学结合的前提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1.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的总体轮廓为了坚持中西药学结合方向和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应当对结合和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有个大体设想,即应有个总体轮廓,这样才能使此项工作目标明确,而不致摇摆:进而能选择相应途径和制定相应步骤及施实方案,就迄今情况而言,新型药物学应具备如下几点:第一,应能体现和包括中药学之优点;第二,应能体现和包括西药学之优;第三,应能体现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就具体药物使用而言,结合和统一后的药物。还应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亦具西药的基本内容,从而能按现在的两种医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来使用。对如上三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三点内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共同内容,也就是说,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中西药学两者的结合点。故关键问题在于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学就能体现如上三点,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

2.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标志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多方面内容,如采收加工、炮制及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中药基本内容等的现代科学化。而其中最突出则是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因为这方面内容的现代科学化,是其它方面现代科学化的基础,更是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核心。中药基本内容,正如前述,包括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表述内容。这些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其标志就是在物质基础和主物活性两大方面给与现代科学的阐述。例如中药药性的寒与寒性作用,从物质基础方面,到底哪些化合物结构类型才具寒性,而寒性作用又会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理气的功效,是哪些化合结构类型作用于机体后的必然反映,又是改变了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药物的配伍,会有哪些化合物间的化学、物理化学变化.配合使用的化合物又是如何协同影响了机体的生化反应过程,进而发生生理、病理等变化。其它方面,亦然,中药若能达到如上程度的现代科学阐述,则中药学其它方面的现代科学化就易实现了,如根据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大方面,便于选择合适剂型和给药途径,从而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质量控制则更可根据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为依据,亦可以相应生物活性为依据。按如上现代科学化后的中药学,再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学所应具备的几点,进行对比,显然,均具备了。若按迄今中药学基本内容的表达形式,那是难于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的,总之,中西药学结会与统一的第一条途径,就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上,重点又在于中药的现代科学化。至于如何实现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首先要对中药给与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学、临床学研究,或单独或配合进行;第二,这种研究,是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围绕中药基本内容来进行。两点缺一不可,如缺第一点,则仍是传统中药;若缺第二点,则研究结果会脱离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均无从谈起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例如,止痛药研究,首先明确此药是止何种证之痛,如寒、热、虚、实等之痛的何种证。据此选择相应模型和现代指标,如止寒证痛之药,选用热板法之模型,就不一定合适,因此乃为热致痛,显然若用冷致痛模型将会更相宜,据此,再进行化学研究,可能获得止痛作用的物质,并做相应生化、生理、病现指标的测定。这样,就有可能从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给与现代科学阐述。

3,中西药学结合的另一途径是西药的中药化西药学的内容,亦包括多方面,如原料药的生产、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等,其中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即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表述,构成西药学的核心内容,而这些内容均是以现代科学知识相关术语和指标来表述的。即物质方面以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和性质来表述,尤其单体西药更明确;生物活性则以生理、生化和病理等相关指标和术语表述,将现代西药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药物及现代科学化的中药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现代西药所缺的是中药基本内容。如果使其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那么就成了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即成了中西药学结合后的新型药物。在此基础上,可使中西药学达结合与统一。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不能变成中药和怎样变成中药。关于能不能变成中药的问题,这从前边关于中西药学具有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即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药物,且作用对象都是人体,也就是从道理上已阐述清楚。再从实践上看,中药基本内容就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呈现的作用(包括治疗和毒性作用),按中医药学来总结归纳出来和确定的。据此,中医药学早已吸收了很多中医药学体系外的物质而成了中药,如乳香等。更从现代临床实践中,有人已注意到某些现代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有人认为考的松,具阳性,能资助肺脾肾气化功能,对阳虚证效佳等,因此,对现代西药,放到中医药学体系中进行研究。根据其临床作用,而总结它们的中药基本内容而成中药。如前边提到的四环素为苦寒之品,再如阿托品用后使人口干、面赤等,这些为热性的表现。至于具体作法,均可通过临床进行。即按中西两种医药学诊断,仅给西药,再接中医药学总结用药前后机体变化情况,据此而确定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使之成为中药。值得指出的是,这条途径,很可能是中西药学结合的较快途径,因为中药的现代科学化本身较难,就从物质基础的研究看,若将每味中药的化合物组成、比例、性质、变化等均研究清楚,实非易事。例如人参已经多人、几十年研究,已知有十余大类约百种化合物,然而还没能完全研究清楚。故有的提出200或400种常用中药的系统研究,希冀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仅物质方面的研究就不是在较短时期能完成的,更不要说生物活性方面了。当然,终应研究,也是能够研究的。此条途径却不如西药中药化来得快,因西药已具现代科学内容,仅缺中药内容,而这方面内容的确定,从中医药学讲,还是有很多方便之处的。现在的问题是,应认识这条途径,重视它,作出规划,组织施实,中西药学乃至中西医学结合将会出现一个新局面,也是中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在当代的新贡献。新晨

四、中西药学结合是中西医药学工作者和相关多学科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和努力目标

中医的基本内容范文第4篇

长期的医疗实践己经反复地证明,中医学基本理论在指导临床防治疾病、增强健康保健等方面具有着显著的科学性,但是,隐含在其中的科学内涵尚有待于运用现代科学的思维和手段进一步研宄和发掘。在中医药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何种模式将科学的中医学理论传授给学生,是迫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在论述了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思路。

1.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卫生体系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以及中西医结合研宄的基本理论,其基本理论涵盖了中医的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腧穴等学说,其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完整性以及指导临床实践的正确性,己经被长期、反复的检验和证明,其科学性是毋庸质疑的。但是,由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其基本理论大多停留在整体、器官和系统的宏观水平上,缺乏细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观水平的研宄;并且其科学性多滞留在朴素的辨证唯物理论上,由于缺乏现代科学实验的客观证实,以至于其科学性受到了无端的质疑。由于中医学基本理论科学性的研宄相对缺乏与滞后,因此蕴涵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固有的科学内涵没有能够充分地展现,严重防碍了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科学发展观认为,中医药学继承与创新其关键在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而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化,实现中医药理论现代科学化是新世纪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和实现中医药现代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充分吸取现代科技的成就,对中医药基础理论进行证明性、发展性乃至批判性的研宄,使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现代科技的特征。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否实现了现代科学化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科学性和先进性,而科学性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基本理论 借助于现代实验学的方法、手段进行分析研宄。从医学的共性来讲,中医学基础理论研宄应当借鉴现代医学中的实验科学思维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等理论进行科学性的诠释。

2.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可行性

中医学基础理论研宄与发展的实践己经初步证明,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六腑虽然与现代解剖学中的同名器官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很多情况下中医学脏腑的某些功能己经在现代医学中找到了相对应的功能系统。如中医学的/肾”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有关,肾阳虚的定位在下丘脑;中医学的/心”与现代医学循环系统的心血管功能具有一致性;中医学的脾脏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关;肺与大肠相表里”己经从形态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治疗学等得到了证实等等。上述有关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从而说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物质性是可以通过科学实验证实的。

中医药院校是培养和造就继承与创新中医药学高级人才的摇篮,在实行中医药学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将科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传授给被培养者,用何种教育方法和模式培养出具有继承与创新能力中医药学高级人才,是迫在中医药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运用现代实验教学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重视和发展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基础学教学依附于单一的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以现代实验教学科学方法和手段作为切入点,探讨和建立能够展现富有科学内涵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直接、更容易地理解、感受和接受科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睿智地揭示和发展科学中医药学高级人才的目的。

3.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内涵构建

3.1师资队伍的建立教师始终是教学中的主体,是能否建立起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比较长期艰辛的工作,目前只能够从现存的师资中,遴选既具有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又具有现代医学科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教师为主体,建立一支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所构成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中要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成学术骨干团队。并加以培训和训练,达到既具有深厚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功底,又娴熟掌握实验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能够在授课过程中阐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适度地将现代医学科学研宄中医药理论的成果进行针对地介绍;在现代医学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又能够引入中医学基本理论,加以适度的说明。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在职教师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建设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教师遴选上,一是要选拔在中医药院校系统地受过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教育,毕业后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现代医学教育,或是研宄生阶段在现代医学基础学科专业毕业;二是在西的哪种形式教师,都应该进行系统的培训,由经验丰富、中西医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家进行训练和培养,以期达到合格的水平。

3.2教学资源建设建立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进行教学大纲的建设,在目前应用于教学相关课程的大纲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具体的做法是:应在现代医学基础课程中适度地增加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在中医学课程中适度地增加现代医学基本内容,但是一定要控制好内容的量。然后根据大纲的调整情况,进行适度地调整教材内容,和编写相应的理论与实验教材。并且要特别注重建立不同课程需要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基本内容。目前中西医结合各类教材己经开始陆续出版,但是其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针对性、其中西医和中医内容量的多少、两种医学内容衔接的连贯性和吻合性等,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所以在选择教材时必须仔细、认真,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实际性地选择中西医结合性教材。在选好教材基础上,根据教学时间分配,完成教案、教学讲稿、多媒体课件等的编写与制作工作。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建立新的、能够体现中医基本理论科学性的实验项目。

3.3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实验基本技术训练、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按知识结构和专业进行分模块、分层次的设立实验教学模式。具体由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创新技能训练模块构成。

(1)实验技能和验证性实验。在进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之前以及进行的过程中,应首先完成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且结合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完成各个课程的验证性实验项目,为进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打好坚实基础。在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和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新项目建设和发展。要为开发和构建具有中医药院校特点的中医、针灸、中西医结合和中药性实验教学服务。

(2)综合性实验。依据生理学、病理学、中药药理学、针灸学、中医学基本理论等多门课程教学进展,即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的量,构建综合性实验平台。该平台打破了不同医学体系、打破了课程体系、更打破了课程内部的章节顺序,而构建成现代医学基础各门课程内部的系统与系统之间,各门课程与课程之间、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交叉;建立人体器官与器官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器官与分子水平之间、整体与细胞水平之间的广泛而深入的交叉性综合实验平台。在此平台上实现现代实验技术为证实与展现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服务。

(3)设计性实验。在通过了综合实验阶段的学习和锻炼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以证实和展现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规律的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常由学生组成课题研宄小组,自己提出实验设计方案。首先确定所设计实验的目标和想要说明的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哪一个科学问题,在确定的实验设计的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文献收集整理、进一步构思选题,设计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及所应用的手段,直至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再由教师审阅修改后在小组会上进行开题论证,其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组织学生开展预实验,通过初步的实际实验或观察获得数据,认为可行后进行正式实验,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书写成报告,最后进行课堂答辩等。同时要明确注意事项,并且根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合理安排实验设计方案。

必要的情况下,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组织学生实施。

3.4建立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水平的客观评价系统建立理论、实验教学的评价系统,是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重视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积极参加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学中习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为评价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即医考核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来制订,不但要全面考虑理论与实践比重关系,也要兼顾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特别对实验环节的考核,不但要对实验基本训练内容和验证性实验操作掌握的情况,更要对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能力进行测评,努力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考核体系。

具体做法可以将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与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分开进行考核。同时,还应该考虑将实验理论知识与具体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分别进行。实验理论知识可以用笔答或从己经建立的计算机题库中抽题考试形式进行;实验技能性考试必须在实验室实地进行。并且根据各类型实验的所占比重来确定成绩的百分比。因为综合性实验是获得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内涵的重要途径,所以必须引导和促使学生着力于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内容,此部分评价方法应该专门设立既体现基本理论又能够体现动手能力考核指标和项目,同时不但把重点放在具体动手操作能力与水平上,而且更能够透视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医的基本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专业是中医院校中的一个重要专业,也是当前中医院校招生和就业相对热门的一个专业。然而在某些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以病理生理学课程为例,对中医专业本科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病理生理学课程学时太少 在某些中医院校中医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病理生理学虽然还是一门考试科目,但学时安排很少,见表1。

从表1可见,我校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课程仅安排了24学时,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的1/3。由于课时太少,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相比,这种培养方案不得不删除一些重要的章节(表2),从而影响了中医专业本科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

从表2可见,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安排太少,使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相差甚远,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因学时安排受限而无法达标。在理论授课方面,因为只安排了16学时,对绪论、疾病概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DIC、肺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基本内容因无学时而不能讲授。而在其它基础和临床课程的教学中,又往往认为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知识而不再详细讲述,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其它课程时没有相关知识作铺垫,将严重影响学生对其它课程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实验授课方面,因为只安排了8学时,只能安排缺氧和休克实验,许多应该开设的实验课无法开设。这些都将严重影响中医专业本科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

1.2 学生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其试图在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架起"桥梁"。因此病理生理学可在各基础学科间起横向联系作用,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起纵向沟通作用,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中医专业本科生由于对自我专业的认同性较高,往往在心理上会排斥对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认为只要学好中医课程,就可以胜任将来所从事的医疗工作。此外,由于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安排少,学分低(目前只有1.5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复杂难懂的病理生理学知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分更多的课程上,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对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建议

中医以其特定的学科属性,原则上应该专修,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人们的观念,单纯学习中医,难以被社会所接受。所以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且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由基础医学过渡至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其教学目的正是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培养学生将基础医学知识正确应用至临床疾病,对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作用[2]。

对于本文列举的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修改现行中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有关病理生理学课程的设置,适当增加学时并提高其相应学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其明确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从思想上重视对该课程的学习。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强中医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作为病理生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能加深学生对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逻辑推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