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2015年11月18日,中信集团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银行将与百度共同设立直销银行,名称拟定为“百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至此,BAT已经全部布局银行业务,只是方式有所不同。腾讯、阿里是参与创建纯互联网银行,百度则选择了与传统银行联手成立直销银行。直销银行是指银行不依托实体网点和物理柜台,不发放实体银行卡,主要通过电脑、电子邮件、手机和电话等远程渠道向客户提供银行产品和服务。当然,直销银行也不是纯做线上,也可以线上线下相融合。那么直销银行与互联网银行是何关系?百度联手中信在直销银行上的业务布局有何新意?直销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如何?

直销银行与纯互联网银行在本质上相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曾表示,国际直销银行模式可分为纯互联网银行模式、全球性直销银行、作为子品牌的直销银行和作为事业部的直销银行几种。由此可见,纯互联网银行是直销银行的模式之一,在本质上二者是相同的,都是通过互联网渠道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果非要说二者有什么区别,那么放在当下语境,我们通常提到的直销银行一般是由传统银行发起的,大多作为银行下面的一个部门而存在,可视为传统银行发展互联网银行的一条途径。而纯互联网银行则是指那些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民营银行,比如浙江网商银行、前海微众银行。

早在2013年,北京银行就与荷兰ING Direct开展了直销银行合作,随后国有大行、股份行与城商行纷纷上线直销银行业务。传统银行发展直销银行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通过线上渠道延展零售业务,为银行盈利寻找新的增长点,探寻经营模式创新。各地城商行热衷发展直销银行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原因,就是突破地域限制给规模发展带来的桎梏。过去城商行在发展客户及拓展业务过程中,受线下网点资源的制约比较大,而直销银行提供了通过线上渠道获客的途径。

百信带来了哪些新意?

直销银行在我国已不是一个新业态,但中信与百度的合作还是给我国的直销银行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同。过去直销银行大多作为银行的一个部门而存在,比如放在电子银行部下面的二级部门。百信银行则采取了独立法人模式,作为中信的一个子公司去运营,在运营管理模式上取得了创新。另外,百信银行不是从传统银行内部生发出来的,而是传统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共同孕育的结果。用李彦宏的话来讲,“百信银行的发起成立有它的独特性――第一次由一个主流银行和一个主流互联网公司,一起准备合资成立一个直销银行,这不仅在中国是第一次,在全球也是第一次”。百信银行在发起方式上的独特性或许有助于它免受一些来自银行内部体制上的制约,能够独立运营、放手发展。

百信银行有着优质的线上线下资源背景。百度拥有基于亿万网民搜索行为的大数据资源,对用户金融方面需求的挖掘能力比较强。场景化是互联网金融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百度搜索业务时时刻刻面对的就是网民对所需信息和服务的搜索,这些搜索行为的背后就是一个个潜在的消费场景,未来百度或许会针对这些潜在的消费场景,向用户推荐相匹配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实现“连接人与服务”的目标。直销银行的核心特征不是线上渠道,仅从线上渠道来说,它同过去的网上银行、电子银行都无太大差异,其核心特征还是利用大数据资源通过在线渠道高效地获得用户、了解用户,并针对性地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李彦宏就表示,一直以来百度每天都会接受海量的金融服务搜索请求,这充分说明用户的金融服务需求非常庞大,同时金融需求呈现显著的多样化特征。

除了流量引入和洞察网民金融需求,百度也可以为直销银行提供技术支撑。做好远程开户面临的不仅是政策监管的问题,还面临技术问题。成熟的人脸识别技术是做好远程开户的关键技术之一。百度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上投入巨大,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技术领域都有一定的技术积累,这有助于百信构筑远程开户的技术优势。

在监管层还未放开远程开户的情况下,百信银行则可以利用中信银行的线下网点优势来拓展客户。而中信银行手中的优质资源并不只是那些可以看得到的线下网点资源,那些看不到的资源尤为可贵。安信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赵湘怀认为,传统金融在信用级别、风险控制、对监管意图的深刻理解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形成了金融行业的壁垒。除了赵湘怀谈到的这些优势外,中信银行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资源,那就是大数据。现在提到大数据动辄都会联想到互联网公司,其实那些主流银行在多年经营中也积累起了海量的金融大数据,未来要做的是充分发掘这些大数据的宝贵价值。

远程开户――“成长中的烦恼”

获客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有效满足用户碎片化的金融需求是互联网金融的一大优势。直销银行一大卖点就是由于不依赖实体网点,减少了网点经营费、管理费等运营成本,从而把省下来的钱用来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存贷款价格和更低的手续费率。然而目前我国直销银行在客户拓展和吸收存款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远程开户是直销银行拓展客户的一大利器。由于监管部门还没放开远程开户,所以这一利器目前还没“利”起来。根据央行公布的《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远程开户指银行通过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开放性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点自助服务所建设的终端设施受理客户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申请,并在完成客户身份信息核实后,为客户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行为。我国银行账户大致可以分为强实名账户与弱实名账户两种,二者在开户的方式和所能享受的金融服务上有着明显差异。强实名账户需要客户本人到银行柜台办理。对于未在银行柜台“面签”开立的电子账户,央行界定为弱实名电子账户。弱实名账户只能用于购买该银行发行、合作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不能转账结算、交易支付和现金收付,账户中的留存资金按活期存款计息,资金进出都只能通过绑定的银行结算账户。所以弱实名账户所能享受的银行产品与服务是很有限的,这也决定了纯线上的互联网银行不能向弱实名账户办理存款业务。然而如果一家银行不能吸收公众存款,那么它就不怎么像银行了。

远程开户给了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然而由于远程开户还未实现,所以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尚不尽兴,还基本处于“只放贷,不吸蓄”的阶段。互联网银行目前还无法自己给用户开户,需要依靠其他银行的银行卡给用户做身份验证,提供给用户的也只是弱电子账户。弱电子账户不能存款,仅仅支持同名账户的转账和购买理财产品。用户购买理财产品时,资金将直接从绑定的他行直接扣款。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制约了互联网银行的资金来源,也让其贷款业务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如果互联网银行主要依靠同业拆借获得资金来放贷,那么它在实现规模发展上的难度就比较大,而规模效应则是银行所追求的。

直销银行期待产品创新

直销银行是“互联网+”在渠道端的运用,但在金融产品端的创新还不够。从欧美那些比较成功的直销银行来看,比如ING Direct,他们的主要产品包括存款、转账汇款、网上交易支付、按揭贷款和理财投资等几大基本银行业务,和传统商业银行的产品基本一样,主要区别在于费用低廉、重点面向年轻客户群体。所以从产品层面来看,直销银行相比传统银行并没有太大创新。我国直销银行刚开始发展,外加监管层面的因素,相比传统银行不仅没有多少创新性的金融产品,而且还不能提供传统银行已经在做的一些产品,产品丰富度上的问题更为突出。不过随着我国相关监管政策不断完善和放开,以及传统银行、互联网公司等各方力量的不懈探索,相信我国直销银行在产品创新上会不断取得成果。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的概述

(一)现如今我国商业银行与网上银行整体发展情况

从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走势上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与网上银行整体发展情况处于不断发展、向前的大方向,但也存在自身的不足。不仅在银行的交易规模、市场的竞争力在银行的服务范围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并占据较大优势,如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消息可以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交易总额在2015年底同比增?L22%左右、国内网上银行注册用户已经达到8亿左右,在2014年建设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交易达到35万亿元左右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繁荣的条件下各银行发展的趋势一致,但商业银行与网上银行也有自身的差异与不足并且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网上银行技术有漏洞导致安全系数低、银行业务无较高创新性、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挑战、银行整体营销模式单一、银行服务有待提高等,有关专家预测这些问题将严重阻碍各商业银行与网上银行的发展,如果相关银行面对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市场的新形式下不做出改变、转型,未来的发展前景堪忧。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下的商业银行呈现的特点

根据我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情况,总结出商业银行的以下特点:

1.具有“操作快捷、高效”的特点:这是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最大的特点,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网上银行这一平台为客户提供相关咨询服务,不仅可以改变传统银行的经营、运行模式还可以完成商业银行自身服务理念的优化。其高效、便捷等的特点可以使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在处理业务方面更加方便有效,因为开通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自己的相关信息,所以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相关工作量、节约了时间,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运营的效率。

2.具有“运营成本低、信息量大、数据更新速度快”的特点:网上银行是以电脑网络系统为基础而进行正常运行的,网银用户可以通过该银行网络系统进行相关操作,所以运营成本较低;既然是以网络系统为基础,那么网上银行就自然而然带有信息量大、数据更新快的优势,正是因为网上银行具有这些优势,所以可以为网银用户提供更多的金融信息、业务信息、投资途径信息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得到用户的相关反馈消息,从而解决用户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具有“突破时空的限制、操作性强”的特点:网上银行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客户服务,如今,很多银行还推出了通过手机就能开通的服务,这样不仅极大的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减少了银行运营的成本还实现了自身的转型,这也是网上银行存在的巨大优势之一。

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是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的驱动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管理实践等方面都在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完善,从而可以更好的顺应时展的潮流、实现自身的转型,所以影响最深入的就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范围包括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营销并且零售业务与个人、家庭具有密切联系。而我国客户多、市场较大的优势也得到了各大银行的在内的金融机构和平台的重视。正是由于这种经济新常态的现象,各大商业银行早在我国2013年国民经济新常态下就迎来了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2013―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幅度在8%左右等。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具有较大的市场、良好的机遇,所以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是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的驱动。

三、我国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创新转型发展的不足

(一) 各地域网络基础设施发展差异大,中西部网络基础设施较落后

虽然我国正处于信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但由于客观条件(经济发展、地域差异、技术设施、交通、计算机的普及等)的限制,各地域网络基础设施发展差异大,东部网络基础设施普遍较好,而中西部普遍较落后并有待进一步提高,导致部分地区网上银行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正由于中西部网络基础设施较落后,从而使网上银行普及程度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进而阻碍了各地域网上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二) 我国互联网信息安全机制不完善,有待提高

虽然网络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互联网信息安全机制不完善,具有安全隐患,这也是阻碍网上银行发展的一大因素。另一方面,网络银行缺乏配套的法律机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发展网上银行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了,所以要对这方面的问题引起重视并进行网络技术的革新、网上银行平台的优化等,从而减少不安全的因素。

(三) 国内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取得的效益不显露

在进行国内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等的推广过程中所取得的效益不明显。意思就是网上银行所得到的利润主要靠主营业务,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创新传统业务等从而实现壮大银行规模,再加上部分商业银行处于起步阶段,更加注重资本的收益和积累,所以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不同,所以国内商业银行盲目的认为国内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所取得的效益不明显。

四、国内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金融对零售业务营销服务的转型创新

(一)转型发展具体策略

1.各大银行机构和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如果要想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下立足,就要积极推动零售业务和市场渠道转型并进行相关经营发展理念的转变。所以,各大银行有必要对银行内部的运营管理机制进行革新与完善,将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模式和理念融入到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中并作为银行零售业务的内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并进行贯彻实施,从而使支付、投资、融资、交易、客户服务等更加完善,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2.建立创新型银行是目标,所以各大银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各大优势并结合经融市场发展的大趋势,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各大银行也要通过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具体特点、技术优势等来加快服务模式创新,从而建立创新型银行,顺应时代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完美转型,进而创建更大的经济价值。

(二) 国内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渠道的创新转型措施

商业银行在迎接金融市场的挑战的同时也要找到自身的局限性。我们都知道支付宝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较大的作用,因为它是我国规模最大、交易最多的一个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受益较大,很多第三方支付平台(翼支付)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进而相继的加入到其中,这无形中就给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带来了发展的压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同时更是发展的机遇,利用得好,将带动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发展合转型,推动经济的发展,运用的不好将使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处于破产,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支付宝等平台成功的规律,进行理念的创新、科技的提高、实现电子化服务等。当然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要凭借庞大的客户群这一优势从服务入手,保留和挖掘客户,建立更大的市场。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2009年12月12日,由东方财富网举办的“首届中国网上银行博览会暨中国网上银行评选颁奖盛典”在京举行。活动现场,东方财富网重磅推出了基于“2009中国网上银行问卷调查”研究得出的《2009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

作为拥有上亿用户的独立第三方财经媒体平台,东方财富网发起的“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问卷调查”旨在充分利用自身庞大的财经用户群了解广大用户对网上银行服务的意见和看法,并为银行改进网上银行服务提供更多借鉴。该调查问卷自2009年10月28日至2009年11月10日在东方财富网全面上线,并得到了全国范围231万网友的关注。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甄别及筛选,共收集有效问卷86340份,并随机抽取17268份作为最终的分析样本。

调查结果显示,网上银行的发展确实满足了人们希望节省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财务成本)这一本质需求,尤其是在网上转账和线上支付这方面,网银服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是未来网银发展的重大机遇。

网银业务仍需线下支持

报告显示,网银服务与银行总体业务情况保持一致性。目前的网银服务提供商中,工商银行的网银品牌知名度最高,在受访对象中,工商行的品牌知晓率达到了72.0%,紧跟其后的建设银行品牌知晓率为55.8%。此外,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等也是受访者比较熟知的网银服务提供商。其他一些银行的网银服务并不为很多人了解,所占百分比都低于5.0%。

调查同时发现,网银的发展与银行的整体发展规模和战略(尤其是线下业务发展战略)仍然密切相关。从网银分布的地域特点来看,多数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网银业务都呈现重点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特征,其中包括业务发展突出的招商银行。而线下业务支持能力较强的国有四大行,其网银业务在全国范围则保持了相对均匀的分布。

鉴于此,报告认为,网银服务尚未真正实现“线上服务线上发展”。虽然网民了解网银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但网上银行服务仍然受到其传统的线下网点的支撑或限制,还没有真正实现“线上服务线上发展”的目的。

“网银安全信心”是最大障碍

自1995年首家网上银行推出以来,国内网银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回顾国内网银业务发展历程的同时,本次调查也将国内网银业务发展的驱动力与瓶颈作为重点研究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节约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财务成本)是开通网银服务的主要驱动力。85.9%的参与调查者认为网银可以全天候提供服务,方便快捷;52.5%的人认为通过网上银行可以享受免收或较低的服务费优惠。由此看来,网上银行服务的发展,确实适应了人们希望节省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财务成本这一本质的需求。

不过,对于网银安全性的担忧是受访者拒绝开通网银最重要的原因。在拒绝开通网银的受访者中间,将近70%的受访者都对网银的安全性表示担忧,另有43.2%的网银用户则认为使用网银可能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

对此,报告指出,网银发展的真正障碍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使用网银的信心。但根据东方财富网对有关专家的采访来看,目前网银的安全技术其实已经足够抵御各种风险,问题在于宣传和教育。可以认为,进行网银服务的宣导和教育,应当是银行和相关行业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用户忠诚度整体较高

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总交易额达到86.78万亿元,2008年国内网银新开户数量增长超过5000万,涨幅为44.8%。而在过去一年内,登录过网上银行的活跃用户数量为5800万。

在此背景下,“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接受调查者(49.9%)使用网银已经2年以上,另有将近30%的用户使用时间在1年以上,且表示愿意继续使用现在选用网银的用户占比为99.1%,表现出了很强的用户忠诚度。

统计结果另外显示,目前使用网银服务的人群大多为23-35岁、高学历的白领人群。同时,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网银的用户大多为企业职员用户、高收入人士,而国有四大行的用户则主要是“党政机构事业单位工作者”。

对此,《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指出,国内网上银行发展已经从“用户培育期”进入“用户教育期”,当前网银发展的真正障碍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使用网银的信心;只有当网银用户具有足够的信心,才能够真正在使用频率和支付金额方面具有较大的突破。总体而言,服务推广和用户教育应当是未来一段时间各银行最重要的工作。

乐观看待网银发展前景

作为“2009中国网上银行调查评选”的重要成果之一,《2009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另外指出,网上银行的发展确实满足了人们希望节省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财务成本)这一本质需求,尤其是在网上转账和线上支付这方面,网银服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是未来网银发展的重大机遇。

报告同时认为,从针对网银服务的评价来看,各银行之间并不存在特别大的差别;且现有用户的忠诚度都较高。所以,网银服务提供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网银具有鲜明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业务特征。银行应当致力于尽快将自身原有客户开发为网银用户,并有针对性地拓展在未来最具潜力的使用人群,尤其是在网络购物和交易方面具有明显需求的人群。此外,通过交易额度和交易频次调查显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交易对网银服务需求较高。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影响;实证研究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活动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网络虚拟性,互联网金融是结合了互联网技术、金融理论知识与金融实务与操作管理知识于一身,然后通过互联网平台来进行一系列的金融活动,是当今时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一种比较高效的现代化金融运行模式。目前,在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金融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同时由于其具有信息化、创新性、方便性、高效性、安全性等多个优点,而被人们认可和推崇。截止到2016年底,在我国的网民中,使用互联网银行以及支付宝等用户已经超过三分之一。

互联网金融这一模式的产生,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焕发了勃勃生机。但是与此同时它也让金融这一领域变得更加脆弱不堪,让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受到威胁,影响到了传统的利差盈利模式的使用。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相比于欧美等西方国家还比较落后,很多方面都存在漏洞,尤其是对风险的防控机制研究的相对比较少。可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极其容易导致相应的金融机构出现风险问题。除了传统的金融活动中所需要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之外,互联网金融还面临着技术风险与经济风险。而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商业信用缺乏、银行信用不完善、社会信用混乱的国家,因此如何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减少我国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信用风险,成为我国互联网金融急需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一)信用风险概念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在双方所规定的期限内按照合同的相关条款履行约定而导致金融资产丧失偿付能力所引起的风险。

(二)成因分析

在互联网金融中,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对象是虚拟的,因此相比于传统的金融机构而言,更加容易产生信用风险。下面我们探讨一下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成因

1.外部因素。

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互联网金融机构必须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和策略进行运营和管理,在这样的环境下,所产生的一系列金融活动必然会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而外部因素主要是由我国的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因此,互联网金融的机构的信用风险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2.内部因素。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在一定时间内互联网金融所面对的外部因素是能够保证其稳定不变的。因此,内部因素才是导致互联网金融机构产生金融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1)我国的担保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交易程序都比较简单,并且交易所产生的费用十分低,如“陆金所”、“余额宝”等互联网产品发展前景十分良好,它们能够通过互联网与顾客很快建立合作关系,构建交易平台。虽然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能够融合融合大量资金 但是却缺乏与其相匹配的风险防控能力,也无法为巨额的资金链条建立相应的担保体系,毫无疑问这就提高了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交易风险。

(2)内控机制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弱

目前,互联网金融运行体系与我国传统的金融运行体系下相比,在很多的环节上抵抗风险的能力都比较弱,例如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研发以及运行环节,缺乏健全的内控机制,容易产生较大的金融信用L险。还有例如陆金所、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它们虽然属于金融理财产品的一种,但是他们也具有转账、支付等功能。在实际的使用过程当中,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缺乏安全的、健全的风险内控机制,长期实施操作的话,极其容易发生风险,进而对互联网金融的长期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3)投资者受到互联网思维影响,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认识不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各种网站在互联网金融运行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很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新媒体手段将各种高收益的理财投资理财信息进行和渲染,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错误地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高回报零风险。这种意识,让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危机。

(4)监管理念和机制落后,导致风险频发

从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这一角度来看,作为一种新的金融运行模式,互联网金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风险角度来看,落后的监管理念和机制造成了这一行业的高风险性。

目前,我国实行的仍旧是“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虽然能有效控制其风险,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其监管理念和机制必须要进行创新和改革,否则其风险将会极其严重。首先各个监管部门为了避免承担风险责任,采取了严准入管制,这种管制方法能够抑制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目前,我国只有微商、网商等五家民营银行业机构开业,而正规的注册制改革还并未实行,其监管还比较混乱。其次,存在严重的监管失控问题,我国的监管部门将互联网金融产品及业务当其归纳为不属于自己的监管范围,让其自由发展,这导致其民间理财、线上投融资以及地下钱庄等资产交易平台蜂拥而起,这种非法集资的信息广告宣传属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三、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分析

1.两个解释变量和结构变化点的选择。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主要是为了分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影响的作用。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来源的最主要因素是企业。在企业的运行过程当中,贷款利率是其运用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而企业只有在创造高效的收益之后,也就是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时,企业才能够有能力去偿还贷款。在较高的贷款利率影响下,企业对于收益率的要求会更高,因为一旦企业无法相应的高收益率,就没有办法去偿还贷款,那么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损失贷款的风险就会变大。相反,如果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利率比较低,企业比较容易能够完成目标收益率,企业就会有能力去偿还金融机构的贷款,那么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损失贷款的风险就会比较小。因此,我们将利率作为衡量其金融机构风险影响的一个解释变量。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中,还出现了第三方支付的形式,第三方支付是指并不属于金融机构,但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微信支付等付业务。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中,第三方支付其发展前景十分良好,不论是通过支付宝所衍生出来的余额宝,还是微信理财,都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将代表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作为模型的另一个解释变量。而对于结构变化点的选择,通过研究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2005年以前,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主要依托于互联网所提供的技术支持,银行只是拓展了其互联网办公业务,还没有真正做到互联网金融。而在2005年以后,第三方支付机构出现,网络借贷开始发展,在这以后互联网与金融开始紧密结合。因此,我们可以将2005年作为结构变化点。

2.实证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来探讨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第一种方法是Chow检验分析法,因为互联网金融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传统的金融活动当中来,让客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虚拟化,这种虚拟化导致道德风险更容易发生,也增加了金融机构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而使用Chow检验分析法能够哦按段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状况发生的结构性变化。第二种方法是虚拟变量检验分析法,通过Chow检验分析法,能够对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发生的结构性变化进行预测,而为了进一步的证明其信用风险的增大还是减小,可以通过虚拟变量检验法进行检验。

3.实证研究结论。

通过Chow检验分析法,能够预测出我国在2005年之后互联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发生了显著地结构性变化。而通过虚拟变量检验分析法则证明信用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而增大了。由此表明,加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信用风险防范对策研究问题不可忽视。

四、加强我国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的对策

1.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外部监督,完善内控机制建设。

互联网金融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外部监督,我国的相关部门要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根据其实际情况来设计监管机制,同时相关部门还要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保证其资金链的运转,进而形成规范化地担保体系,以此来降低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第二 要完善内控机制建设,在互联网金融实际的运营过程当中,相关部门要做好互联网金融的引导工作,规范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运营机制,并做好大额资金的流动性管理。同时还要做好风险预警工作,避免资金链断裂情况的发生。

2.健全企业及个人的信用评估体系。

在互联网金融的运用发展中,由于个人以及企业的信用问题,容易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作为互联网金融机构首先要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进行严格的把控,并健全其信用评估体系。其次金融机构还要与银行进行合作,通过银行这一平台能够及时对个人、企业的信用数据库进行查找,确保企业及个人的信用等级,以此来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明选,孟赞.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J]. 企业经济,2014,11:165-170.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来自金融业内部的反应则呈现两极:有人坐立不安,惶恐这次大厦将倾;有人付之一笑,认为对手是蚍蜉撼树。本文是一名金融从业者的若干思考。需说明的是,由于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占据了90%的资产份额,本文所论的金融业,若非特别说明多指商业银行。 一、金融规则是否被颠覆

互联网金融固然令人眼花缭乱,迄今基本未涉足产品层面的革命性创新。目前的改变大致包括渠道、工具和模式三个层面。

第一,渠道变化最为翻天覆地。

“余额宝”数月之内将一只货币基金销售千亿元规模,淋漓酣畅地展现了互联网渠道的力量。传统企业的表现其实也不逊色,以银行业为例,用十多年时间基本完成了交易从线下向线上的迁移,绝大多数上市银行的电子渠道交易量已达到全行交易量的80%。仅建行一家,2013年前十个月就通过互联网销售理财产品44990亿元,达到全行理财产品销售量的63.5%。

第二,工具层面的革新脱胎换骨。

核心词汇是“大数据”,互联网企业依托海量数据进行客户细分,使营销方式从盲目撒网的“扫射”变成精确定位的“点射”。

第三,模式层面的创新萌芽初现。

小成气候的是“阿里小贷”,依托数据优势,创新信用评估模型,实现了小微企业无抵押贷款的完全线上操作。“P2P”和众筹模式试图创造“去中介”的融资新模式,但目前尝试者多而成功者寡,前景并不明朗。

互联网金融的上述新玩法,明显提升了金融业的效率,降低了成本,改善了客户体验。但金融业在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经营中积淀下来的模式和技巧并未作古,仍然在相当范围内发挥作用,有时还是支配作用。以下仍从渠道、工具和模式三个层面试做针对性分析。

第一,传统网点渠道仍堪大用。埃森哲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只有21%的客户表示不再去银行网点,19%的客户钟爱物理渠道而只去网点,其余60%的客户表示将同时使用线上和线下渠道。

原因是:从业务流程看,按照审慎监管要求,开户、签约、开卡、大额现金和转账等诸多环节必须在网点办理;从产品角度看,固然简单产品的互联网化并无障碍,复杂型、高风险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却还是费时费力,离不开专家的当面咨询;从客户角度看,为银行带来高附加值的大中型公司客户和个人高端客户的需求十分多元,更需要客户经理的个性化服务。放眼全球,欧美银行业的网点数量并未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明显缩减。线上线下协同的全渠道服务模式,目前是客户体验最佳的渠道模式。

第二,“大数据”强大而非全能。“大数据”的关键是数据够多、维度够杂,理论上讲只有整合网络全平台的多维度数据,才能相对准确绘出某个企业或个人的完整视图。即使数据最为海量的单一的互联网企业,目前离这一目标也相去甚远。

不妨设想,一名企业高管和一名职场新人,究竟谁是金融业务的核心客户,依靠各自的网购活跃程度可能导出完全错误的结论。在一个电商平台表现尚可的小微企业,可能在其他平台亏损连连,而数据平台之间彼此屏障,如何能在线合理核定给这家企业的贷款额度?

正因为此,在线上数据挖掘之外统的线下客户调查和风险控制手段有时仍不可或缺。医学界的做法或许可以类比:即使有了最先进的诊疗设备和患者最详细的检查报告,全球任何一家医院仍将医师的面诊作为正式诊断的必备环节。

第三,“小微金融”的互联网创新更多是拾遗补缺。传统金融企业长久以来并不关注这一领域,即使现在开始着力小微贷款,单笔金额也多在50万元以上,远远高于互联网平台上10万元以下的平均贷款金额。严格来讲,互联网企业的小贷模式创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金融的空白,谈不上对传统模式的颠覆。 二、在哪里交锋

先来看看传统金融企业的势力范围。金融业虽然产品千差万别,归根结底控制的是三个领域。

一是渠道类业务,体现的是金融企业的渠道价值。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支付结算渠道,这是银行业数百年来安身立命之本;另一类是金融产品销售渠道,其中最具统治力的无疑是银行业的网点渠道,几乎垄断了国内大部分基金和信托产品的销售。

二是利差类业务,体现的是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价值。目前国内的利差收入几乎全部归银行业占有,且在银行业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80%。

三是融智类业务,体现的是金融企业的智力价值。银行的资产管理、投行的并购顾问都属于这一类型。

互联网企业动的是哪块蛋糕?其可能的路径是:全力进攻渠道类业务,部分侵蚀利差类业务,轻易不碰融智类业务。简要分析如下:

在支付结算领域,第三方支付已占据个人线上支付的绝对主导地位,银行越来越退居为支付公司的资金后台和提款机。

但尘埃还未落定,银行并未绝对被动:一是第三方支付公司本质上扮演的是类似“线上银联”的清算角色,其背后100%离不开银行的客户账户和资金通道。二是个人支付金额只占银行个人网上交易金额的不足10%,占大头的转账等交易仍被银行把持。三是企业客户的电子交易总额四五倍于个人网上银行交易,而在此领域,互联网公司尚未找到冲击银行的有效办法。

在投资理财产品的销售渠道层面,互联网公司还有巨大成长空间。“余额宝”实质是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的销售渠道,此后还会有更多的标准化和低风险产品争先恐后地涌向互联网平台。

有人说,互联网公司没有足够的金融人才提供销售支持――这是个伪命题,“淘宝”公司自身也没有多少电器和服装专家,何以卖出万亿元商品?互联网公司大可以搭个舞台,让各路金融专家上台唱戏,他们只负责提供流量和基础服务,并收取渠道销售费用。

以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的流量优势与市场口碑,部分撼动传统金融企业的销售优势不会令人惊讶。当然,对于高风险和非标准化产品,传统渠道当下仍有优势。

利差类业务的饭并不易吃,银行业在此浸多年,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互联网公司可能在小额贷款方面继续增长,但不足以动摇银行信贷业务的根基。大中型公司客户信贷业务几乎没有互联网企业染指的机会。倒是信用卡业务和个人消费贷款方面,如果互联网公司取得牌照,或许带来新的业务机会,但如前所述,完全依托网络数据的信用模型能否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率,还需要经受市场检验。

融智类业务是互联网公司的短板,金融企业占据着绝对优势。通常情况下,互联网公司只会在网络销售方面发挥所长,没有必要培养自己的基金经理、理财顾问或并购高手来发展融智类业务,况且此类业务还有严格的牌照限制。

当然,支付宝收购天弘基金或许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即资本层面的运作有助于曲线实现渠道优势和智力优势的结合。但另一方面,强势的金融企业完全可能反向操作,以攻为守收购支付公司。

最后对“余额宝”稍作补充。“余额宝”的做大几乎是必然,这与其说是互联网的胜利,不如说是货币基金的胜利。货币基金作为银行存款的替代产品,在美国诞生并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得以迅猛增长,那时美国的互联网业还没有起步。中国的货币基金长期依赖于银行渠道销售,银行顾及自身利益,对货币基金的销售实际采取了压制政策。

银行业总存款已过百万亿元,而包括“余额宝”在内的货币基金总额只有数千亿元,不及存款的1%。“余额宝”的爆发本质上是货币基金乘互联网出海,携天时地利人和,正式发起对银行存款的挑战。考虑到银行业个人存款的近50%都是低利率活期存款,不难设想“类余额宝”产品还有可观的增长空间。 三、谁更有优势

互联网业在过去的几年里高举高打,占尽先机。但平心而论,传统金融企业仍然实力强劲,控制着大部分领地。前者的特点是“轻”,优点和不足也是“轻”;后者的特点是“重”,分量和局限也在“重”。

互联网公司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快速的产品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在传统企业,一个小小的应用升级可能需要好几个月开发,而同样的工作互联网企业或许只用两周。背后的差异是迥异的企业体制与文化。

二是在客户体验和大数据运用方面的专业能力。这是互联网企业的看家本事,甩开传统金融业不止一个身位。

三是平台和流量优势。第三方支付公司能顺畅实现跨行支付,而银行因监管政策无法实现支付互联互通。平台以流量为王,虽然四大银行的官网日均浏览量(UV)也在数百万级别,但与千万级别的互联网平台相比差距甚远。

四是互联网人才和技术优势。互联网领域的顶尖人才大多聚集在优秀的互联网企业中。金融业在传统金融及IT技术领域固然实力强大,但在互联网领域的人才储备极其匮乏。

虽然如此,传统金融企业在几十年经营中形成的诸多优势,仍令互联网新贵们艳羡。

一是资金和资本实力。银行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本保障,即使客户再多也有心无力。第三方支付行业十年沉淀的资金余额,不足银行业存款总额的千分之一。

二是网点优势。银行业20万家分支机构和50万自助设备,对互联网企业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线下门槛。

三是强大的客户基础。动辄以亿计的个人客户,以百万计的公司客户,以百亿计的网上交易量,反映出银行业和客户间长期形成的紧密关联。客户基础的优势绝不空洞――当年中国入世曾给银行业带来的全行业紧张,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外资银行携品牌和产品之利将在中国所向披靡,事实是十年之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原地踏步。

四是金融业为客户提供一揽子多种金融产品综合服务的能力,以及平衡风险和收益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之所以也被归为“重”,是因为它不仅存在于数百万员工的脑海中,更存在于浩如烟海的制度和错综复杂的内控流程中,存在于巨额投入打造的复杂而稳定的IT系统中,存在于因历史上大量资产损失而形成的经验和教训中。

值得一提的是,当金融业的上述四种优势集合在一起时,就会形成很强的内部正循环,加大其对业务和客户的掌控能力,形成难以模仿和攻破的护城河。 四、演进中的金融生态

全球的金融生态都在互联网的催化下发育演进,疆域未定,变数无穷。现阶段,至多只能凭借有限的知识和想象,对可能的变化略作猜测。 第一,互联网企业可能向持牌银行转变

即使不持牌,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成长潜力依然强劲。突破牌照的限制,将海量客户和数据在金融上变现,成为顺理成章的升级选择。

一旦获得银行牌照,互联网银行不会走传统银行铺设网点的老路,而会依托互联网,聚焦于零售银行领域,以线上支付业务为根基,向个人存款、消费贷款、信用卡和销售个人投资理财产品的方向猛攻。为弥补线下渠道的不足,他们会谋求与传统银行合作,打通互联网账户与传统银行账户,使其网络客户借助传统银行的网点和自助设备实现通存通兑。

这一模式具备想象空间,但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如果成立了银行,互联网公司原有的中立平台优势将被削弱。之所以第三方支付平台能接入数百家银行的支付接口,是因为其扮演了网络支付总出口和清算机构的角色,这一角色虽然压低了银行的利润率,但和银行之间没有直接的角色冲突。万事达和Visa如果自行发行信用卡并与银行竞争,它们作为国际卡组织存在的根基是否还能牢固? 第二,传统金融业亦将跨界反攻

金融业早已不是沉睡的巨人,甚至有人担心他们的反应紧张过度。在努力打造自身的互联网渠道,创新产品和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金融业也迈出了跨界的步伐。以建行“善融商务”为先锋,民生银行、工商银行相继吹响了向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进军的号角。

银行做电商是不是为时已晚?如果电商行业已至成熟期且大局已定,按照互联网平台“70-20-10”的市场规律,70%和20%的市场份额将被个别领先者占据,银行业确实没有机会。但现实并非如此。不仅领先的平台电商们以及众多垂直电商仍在缠斗,而且中国零售电商全行业的销售量尚不足社会零售总额的10%。电商发展的大幕才刚刚拉开,机会将长时间存在,关键是能否抓住。

银行业没有电商基因,是人们质疑较多的另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事实,却也内含一个微妙的双重标准――当电商企业跨界做金融的时候,人们几乎是一片叫好,没有一个人质疑它有没有金融基因。事实上,所谓基因,在准确的战略设计和适当的制度安排后,从来都不是一个实质。那些备受称颂的跨界进攻者,早已用他们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一旦银行下定决定做电商,就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电商需要有和银行完全不同的打法,需要巨额且连续的投入,需要承担风险――谁也无法保证这一探索必定成功。今日的银行,也在学习如何以试错和容错的心态积极作为。

当前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找到适合电商的机制、人才和差异化定位。在银行内部办电商可能迟早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若通过资本层面运作实现市场化运营,吸纳一线人才,投入充沛资源,加之银行母体的客户推荐和金融协同,银行系电商的发展前景犹可期待。 第三,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