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健字:教学工作过程;民办高校;科研能力

为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完善体制机制、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科研水平,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关系是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顺利实现学校飞越性发展的奋斗目标。

民办学校从历史的车轮来看,从求生存到今天的飞越性发展,在经历了着一个过程。它在满足大众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了大批国家需要的各类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大家感到民办教育的发展又将迎来新的春天新的挑战。民办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产物,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注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市场中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从无到有,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出现了一批办得好、质量高、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民办教育不仅扩大了教育总量,满足了社会需求,而且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了民办教育机制。民办高校经过了一个阶段的评估后,办得好、质量高、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又迎来了新一轮升本热潮。所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民办高校的科研水平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与目标。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民办高校教师存在和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普遍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给民办高校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

民办高校要科研强校,首先要做到观念创新,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加强科研工作,不仅要加强学科专业科研,还要加强教学科研、教育科研、管理科研。全面加强办学中的各项科研工作,不仅能提高科研水平、提高专业水平,还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管理和经营水平。同时,还能提高科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人才培养效益。其次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是高校教师存在和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普遍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给民办高校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民办高校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的特点,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视教学过程为科研过程,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研和科研能力。

一、以科研研究促进教学的改革的发展

科研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缺少教育科研的教学如营养育不良的树苗,只有做科研,才能找到真正的感觉,并用这种感受去开导学生,也只有做科研,才能驱动自己进一步学习,并用这些新知识去丰富学生。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日新月异地更新,民办高校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而教材常常是滞后于知识的更新,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活动,不断吸收新知识、创造新成果,并把这些新知识、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超前性,所以通过科研教师才能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最新动态与趋势,了解到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并及时反映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使教学内容跟得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的步伐。如果教师缺乏科研积淀,上课就容易照本宣科。因此,教师应当深入市场,深入行业前沿,加强了解,深入科研。

科研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听课,而是要靠做研究工作,这是主要的方法。不搞科研,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不会选择内容,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民办学校老师普遍年轻,没有教学经验。必须依靠一些学科带头人以及专业带头人带、帮、传,然后自己实践总结通过科研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科研还可以建设教学团队。

可见,科研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在本学科领域深入发展、掌握学科前沿的条件,。一名称职的教师,不能不搞科研。教师没有科研为积淀,没有学术交流为拓展,课堂效果再好,也只能维持浅层次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求知的需要。所以,科研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可以促进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材建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教学研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民办高校的教学体制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有赖于广大教师积极认真地研究和解决,民办高校教师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需求,不断地选择教材、补充教材、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真正的把教学搞好。

二、视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为科学研究的过程

民办高校主要定位在高等职业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高水平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要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学校要合理安排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让专业教师深入实践锻炼,既可参加实践一线管理,也可挂职锻炼,还可利用寒暑假进行兼职,以缩短学校与社会、教育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距离,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这样的教学实践才更加有基础。

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前提,为科研活动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学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自己的科研活动整理思路,所以教师应该把教学工作过程视为一种研究过程。认真从事教学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对于自己学习过、研究过的理论知识,一旦需要教给学生、教给他人时,必定会对已熟悉的理论再思考,很可能要再问问自己是否真懂了,也许还会有一些自己未曾深入思考过的问题,此刻就会作更翔实、更细致的思考。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也会思考能够唤起学生兴致和注意力的要点在哪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势必使自己对所要教授的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从而也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好的基础。

教学实践是科研的源泉,为科研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素材。科研总是以发现问题为起点的,怎样发现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就是要深入到教学中去,在备课、上课、辅导过程中,捕捉和发掘有意义的科研课题。在民办高校,由于学生基础、层次等方面都相对欠佳的实际情况,民办教育的课程改革、学科建设、专业调整,以及实训、实践教学改革等,都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科研素材。民办高校在宏观方面的投资体制问题、教学管理问题、学生管理问题;在微观方面的教学中的疑难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具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教材中的不完善或错误之处、书本知识滞后或脱节于当今的科技实践问题、课堂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恋爱、就业等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都成为了可供科研选题的素材。

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动力,科研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民办高校的学生受条条框框束缚较少,颇具创新意识和探究欲望,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困惑和疑问,能激发教师的灵感,成为教师科研的资源,从而促进教师对本学科和领域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是促进反思的,各种变化发展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出了新的科研课题。反思不只是返回去思考,反复思考;反思,不仅对已有结论推敲,而且对已有结论的前提进行敲打或质疑,这样让教师增添了许多体验发现与发明的机会,在这种体验中增强探索能力,把握探索特点,这样,教学实践就成为科研的动力。

教学实践是对科研的传播和验证,并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科研成果,这个成果是否正确的反映了教育教学规律,是否具有科学性,只有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检验。

三、使教学和科研融合一体,科研是教学的提升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

进。一方面,教师通过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用于指导具体实践。将科研心得体会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来。民办高校发展的基础还不扎实,学校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把好教学这一关,学校的重心还应该偏向于教学,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采取不断反思与批判的态度,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发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科研,使科研活动有的放矢;科研活动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科研能使教师接触到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并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播这些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以改进和丰富教学活动。科研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书馆;科研工作;实践创新

一、提高图书馆地位和推进图书馆的进步

1、提高图书馆地位的一剂良药;

图书馆工作不被重视,地位不高,部分原因在于:一些图书馆只重视实践而忽略了科研,服务工作忙忙碌碌,科研工作苍白无力,由于缺乏科研对实践的推动,其服务水平难以提高,从而与提高“学术机构”的要求相去甚远。图书馆不重视科研,地位就不可能得到提高; 科研不与实践互动,科研也会失去用武之地。若要医治图书馆员当前地位尴尬的顽疾,加强科研与实践的互动是一剂良药。尽管科研之路困难重重,但必须迎难而上,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在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以科研促进服务实践,追求服务实践的改进与创新,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声誉,提升馆员的自身价值。

2、保障学术与服务双赢;

图书馆的服务性和学术性,是指既要服务,又要科研,将工作中形成的方法、模式、流程、最佳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理论或方法体系,再用来指导服务工作,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求得真知。图书馆工作只有服务与科研共同发展,才能取得“双效”,实现“共赢”。“共赢”强调的是双方利益兼顾,以科研促进服务工作创新,对于读者与图书馆,应是读者先“赢”;对于馆员与图书馆,应是馆员先“赢”。科研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构建读者、馆员与图书馆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重要保障。

3 、有效推进图书馆事业的进步;

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手段不断更新,有许多新的课题、新的领域需要图书馆员去研究、创造。尤其是在图书馆的职能转向知识服务、支撑科技创新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更应该从不断的科研探索中丰富自己的学术内涵,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和服务水平。一流的服务实践,要有一流的科学研究作支撑,一流的科研则更要重视科研与实践的互动,绝不能脱节。图书馆馆员研究与实践创新互动开展得越好,就越能促进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促进服务创新,促进图书馆更好地发挥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进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步。

二、图书馆科研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目的

1、科研素质较低,缺乏学习能力;

对于科研素质偏低、缺乏科研能力的图书馆员,其图书馆工作经验与理论研究难以相容,缺乏应用理论推动实践创新的能力,对科研工作难以驾驶。研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专业知识薄弱,而又缺乏学习动力,对科研心有余而力不足。

(2)对科研特点和规律缺乏钻研,不善于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

(3)专业技术能力低,不能很好地利用中外文文献和工具对新的认知进行科学的概括和表达,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4)创新能力不强,一些馆员对科研产生了心理畏惧,认为科研高不可攀。

2、科研队伍涣散,缺乏团队精神;

科学研究需要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只有组建一支以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优秀团队,才能凝聚优势力量,获得高级别科研立项,从而凸显创新能力。事实上,很多图书馆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还远未行成,图书馆员的科研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小生产方式上,队伍涣散,馆员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科研工作单枪匹马,自行其是。图书馆学研究没有方向性,撰写的论文东拼西凑;科研没有规划,缺乏科研训练,评完职称就告别科研;科研团队缺乏凝聚力,缺少高水平的科研带头人;申报课题缺乏创新思路,科研与实践创新不能生成互动关系。

3、科研动力不足,缺少评价机制;

图书馆的科研成果需要社会的评价与认同。目前还缺乏针对图书馆原员的科研评价机制,图书馆的创新潜力为得到充分发挥,急功近利、学术浮躁的倾向比较严重。科研评价机制的缺失,严重制约了馆员科研与实践互动的热情,不利于科研活动与实践创新的广泛开展,不利于科研氛围的形成。图书馆的科研应注重考察科研与实践的结合度,注重评价科研与实践的互动关系,鼓励产出能指导实践创新的研究成果。这样不仅能激发图书馆员的科研热情,更能推动实践工作不断创新,实现图书馆整体科研实力和实践创新水平的提高。

三、完善科研机制,行成学术馆风

1、培育科研素养,历练研究能力;

图书馆的科研素养包括选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科研合作能力、科研方法、科研合作、科研道德、逻辑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是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的智能,需要经过长期待科研训练和培养才能具备。为此,必须加强对图书馆员科研素养的培育,使其具备浓厚的科研兴趣、敏锐的眼光、独特的思维、探究问题的意识、刨根问底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通过科研训练和实践,使馆员逐步掌握自行研究、自主创新等路径,并且善于学习科研规范,激发研究热情和创新的冲动。要培养人文的研究观,在追求知识创新的同时,将“人”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注重创造性地开展学术研究。

2、组建科研团队,凝聚群体智慧;

由于图书馆个人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等有限,个人单枪匹马地进行科研难以产出成果,组成科研团队则有于提高研究的绩效和水平。为此,在开展科研活动时,应组建科研团队,凝聚群体智慧,联合科研。团队可以是馆内同事组成的团队,也可以是馆际间是横向联合。其组建思路为:

(1)根据图书馆员的自然条件,自愿组成研究梯队。

(2)可采取按子课题、工作量等分工合作的原则。

(3)课题组成员之间本着信息共享、研究内容衔接呼应、研究成果融为一体的运作方式;

(4)在阐述最终成果的创新点时,注意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等,预防纠纷。通过团队分工合作,实现“化整为零”和“集零为整”的研究战略,发挥协同力量,以利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总之,要积极开创研究新领域,创造新理论。图书馆的科研工作是必不可少和无法代替的,图书馆不从事科研,必将缺少工作活力与实践创新。图书馆的科研工作必需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科研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的发展,实践的创新也离不开科研的创新,二者互为因果,互利互惠,同步发展,其过程应是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过程。因此,二者的统一是支撑图书馆未来不断创新发展的选择和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雪莲、高校图书馆科研创新意识缺乏的反思[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8):336――339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 改革 对策

1979年5月教育部等部门在江苏扬州联合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扬州会议”,随后教育部颁布试行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由此拉开了高校体育改革的序幕。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各高校围绕“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从多方面进行了有创新价值的改革和探索,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改革的进程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体育课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高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一般都有普通课、基础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类型,应该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一个学科群,应该充分发挥其综合的教育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方面,还不够明确,没有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2.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强,学生的选择余地小。目前各高校有的在一年级开设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基础课和普修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也有的是在一年级就开设选项课,二年级开设专项提高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由于现在的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紧张,所谓的选项课一般没能打破原教学班级,大都是“平移式”地进行,因此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有的选项班因人数不够停开而让这部分学生的选择落空;二是选项班内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3.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还存在“竞技化”的倾向,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被各个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所代替,严重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没有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教材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人文性,不能满足学生的最大需要。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体育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改革,增加体育选修课的种类。高校体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充满活力和可塑性,是有着不同个性的群体,因而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必然要向多样性方面发展。男生和女生,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要求,因而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多样性。体育课的选修内容每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选修课的增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有利于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同时。要设置社会开始流行且易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项目。高年级学生可以选修国外的体育项目,起到传播中西方文化。高校体育可分为大一体育必修课,大二、大三、大四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种课程设置。无论是哪一种课程,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和自身条件选修。选修课可提高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加强体魄,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

2.实行快乐体育、健身体育、终身体育,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往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免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挫折感,这往往对学生形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和快乐的教育。我国学校体育以崭新的面貌迎来21世纪,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学校体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在被人们接受。在对学生的体质测评发现,总有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低下。如按一般学生的教学进度,势必使这一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产生受挫折感。因此,有必要将这一部分学生集中教学。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学会控制体重、增强身体素质的方法,并教授达标技能,使大部分不达标的同学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不仅达标及格,而且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逐渐赶上来的同学会因此喜欢上参加体育锻炼,并在健身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自信,从中找到参与体育的乐趣。

3.体育场所设施的改革,实施体育锻炼小发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围着操场跑是经济实用也是最为枯燥的增强人体心肺功能的手段。为达到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发明体能锻炼走廊。设有各种障碍,学生需要攀越檑木屏障、组合双杠、连跳障碍、V型坡沟、组合云梯、梅花独木、翻越板墙等人为障碍设置,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内单方向前进,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锻炼过程的监控,另一方面增添“跑”中的难度与乐趣。集结较为优秀的多元化的体育教练,多元化的教练组合必然会融合多种先进的技术、战术思想和理念。

4.体育教师个性教学、教学方式改革,避免教学简单化。我国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课程学分较少,设置单一,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如果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常常照本宣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要求和现状,使得教与学脱节;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艺术,在课堂中即使有所发挥,也只是以一些题外趣闻使学生一笑了之,有时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详尽解说,学生却置之不理。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分数的制度,使学生的学习丧失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各种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表明,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语音语调、举止言行、仪表风度、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音、眼神、动作、服饰、表情的运用,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进取的精神传授给学生,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5.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科学性。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体育教学工作也应服务于这一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好坏,不能主要用运动成绩来衡量,而应将评价标准向社会标准与个人综合标准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考核次数、项目应适当减少,不同对象应有不同考核标准,考核目的在于促进全面素质发展。对主观因素较高的评分项目.实行多名体育教师评分,任课教师给定平时成绩,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不同体育水平人进行不同评分标准。建立相对个人成绩的评分规则。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应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重新构建体育学习的评价体系。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女生体育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旨在探索影响女生体育课教学效果的因素,研究发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采用心理调节方法,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心理调节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心理调节是通过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个人所处的环境,尽力消除那些不愉快的心理刺激和生活事件,理智接受非个人能力能改变的现实,从而良好地去适应,并使情绪积极而稳定,达到保持心身健康的目的。经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发现,心理因素是影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坏。

一、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够,体育参与意识淡薄

据调查发现,许多女大学生不爱上体育课,也不愿意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活动。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在心理上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够,把上体育课及参加体育锻炼当作是一种负担,找各种借口请假,能偷懒则偷懒,能逃避则逃避,没有正确理解学校开设体育课的真正目的。学校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好新生入学初的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契机,使学生充分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价值,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二、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教师的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教师的动作示范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就要求体育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教师的示范要力求做到准确、优美,使学生对所学技术动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而又准确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技术动作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以模仿为主的心理特点,示范要力求准确、优美,让学生看上去有一种特别想学的心理;如果教师的示范出现失误,摔倒或者受了伤,将会使本来就胆小的女生产生恐惧心理,对学生的学习势必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心理及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能否正确地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由于不同学生的自身素质、体育基础及接受能力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视同仁,要区别对待,更不能歧视那些落后的学生,而应采取鼓励的方法,加强对她们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四、学生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女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是影响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由于女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使大多数女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比较胆小,怕苦怕累,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另外,由于她们周期性的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反应,使她们容易产生对体育课的冷漠与厌烦心理,作为体育教师要时刻关注她们,要善于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适宜的活动内容,把握好学生的运动负荷,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她们的畏惧心理和懒惰情绪,做好培养和诱导工作。

五、场地器材与安全保护对学生学习心理及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舒适的场馆、平坦的场地、标准的器材能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得到锻炼,从心理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试想在炎热的夏季、寒冷的冬季或尘土飞扬的黄沙天气里进行室外体育教学,多数学生自然不会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事任何体育活动,这又何谈教学效果的好与坏。

另外,体育教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伴随着身体的运动,有时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而造成身体的晃动,甚至摔倒,这对女大学生来说,更容易产生相应的畏惧和紧张心理。为了消除她们的这种心理障碍,首先要保证器材的安全性;此外,教师应周密地考虑和安排好安全保护工作,使她们在体育学习与锻炼中从心理上有安全感,这是保证体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六、正确对待体育基础和水平差的学生

凡是这些学生,大多数女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害怕、胆小和学习难度大的心理,甚至回避做各种练习。基于这种状况,作为教师首先不能歧视她们,而是要采用多鼓励的方法,重点加强对她们的学习指导,从动作的难易程度和运动的负荷上降低标准,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通过变换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她们的学习兴趣,变消极为积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有利于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科学研究 目标管理

课 题: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MBO(目标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525053)。

一、立项开题阶段

高职院校每年度向上级申报的教科研课题,在获得批准立项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开题。开题阶段按目标管理中“制定目标”和“目标分解”的理论来施行。科研处作为高职院校的教科研管理部门,就是要责成各教学分院采取分三个层级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开题。一是分院根据本部门年度课题的总体情况撰写总的开题报告,二是各课题组根据这个总报告的要求撰写本项目的开题报告,三是各课题组的成员再依据课题分工和目标分解撰写本人的研究工作计划。这样层层分解、责任清晰、目标明确,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分院的开题工作完成后,要以工作报告的形式报送科研处备案。

二、实验实践阶段

教科研项目的实验实践阶段,就是过程管理阶段。过程管理就是目标管理中的“目标进度”和“实施目标”阶段。本着“抓好了过程就抓住了质量”的理念,科研处和各教学分院联合组成专家组,并按计划和目标进度对在研项目进行四项工作的管理。一是进程跟踪,具体做法是检查督促教科研项目的实践实验记录,检查研讨会议记录,检查课堂教学,检查实践教学;二是疑难问题研讨,就是专家组人员,直接参与重大项目研究中的疑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以座谈会、研讨会或推进会的形式,剖析问题、探求思路、破解难点、寻求答案、纠错纠偏、明确思路、找准方向;三是文宗归档,课题档案管理是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它包括文件类档案、过程性档案、报告类档案和成果类档案的建档归档等查验;四是成果发表,要公开发表与教科研项目相关的论著、论文、专利发明等研究成果,并标注该成果的名称和编号。只有把上述“任务目标协调好、沟通好、控制好”,才能确保教科研项目的研究质量和研究水平。

三、结题验收阶段

教科研项目的结题验收阶段,是目标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可以解读为“成效和效益的实现”阶段。要把好这一关,就必须做好三项工作。首先是成果论证,申报结题的项目,要复检复查实验结果和数据的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可靠性,并且在复检复查中边修订边整改,边修订边完善,并以研究总报告的形式送达科研处审阅;其次是结题的项目组要进行成果展示,形式可以是汇报课、展示课,也可以是研讨会、座谈会、汇报会和展示会;再次是学院内组织学术委员或专家组,把课题分解为五个子目标,即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难易程度、成果价值等五个方面量化打分,经过全面的审核鉴定,达到良好或优秀后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申请结题。

四、应用推广阶段

一项教科研项目,在通过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结题验收后,并不意味着这项研究的结束。结题只是一项科研项目暂时告一段落,后续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有句科研术语说得好,“科研的价值和生命力所在是应用和推广”。把结了题的项目,再应用于教学,即把科研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现实生产力,从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这才是科学的研究态度,也是目标管理学中“确定新目标,迈入目标新境界”的要求。

应用工作应着眼于能用、有用、可用、实用;教育科学研究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针对“问题”而展开研究,研究结论是把“问题解决”了,专家和业务主管部门认同后予以验收结题。而结题后,把研究出来的理论或数据再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反哺教学、指导教学实践,并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这就是应用;推广工作应力求可借鉴、可借用、可借助。简单地说就是推而广之,研究成果不仅在本专业本学校能借鉴使用,走出校门,其他院校的相关专业同样可以借力,同样可以受启发而受益,从而推进整个地区教改事业的进程与发展。

五、几点思考

1.目标的制定与修订

管理过程是动态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同样不是静止和一成不变的。课题组成人员、起止时间、研究内容、课题名称、经费预算和成果形式都是变化的、变动的,所以原来制定的目标就应随上述内容的变化而及时修订,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2.奖优与惩劣

奖优惩劣是实施目标管理并使目标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同样搞研究,同期立项、同期研究、同期结题,但完成质量和实现效益却不可能一样。所以要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建立健全校内分配制度。将目标管理与工资奖金挂钩,奖勤罚懒,奖优惩劣,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宏观调控与自主管理

年初学校给各教学分院下达的科研指标,只要在计划的时间段内完成了目标,就应视为目标的达成和实现。至于分院在教科研目标管理过程中,采取何种手段或措施,学校不应过多干预,而应鼓励其发挥个性和特色,使之具有灵活性和弹性,给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

4.工作科研与功利科研

工作科研就是教师因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而搞的教科研课题;功利科研则是教师因个人晋职、晋级、考核等需要而搞的教科研课题。前者我们积极倡导,后者则尽量规避。但在实际的目标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不要硬性地要求老师们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而是要把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事业需要与个人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了解教师的心理特点和职业特性,尊重教师独立的人格和个性,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氛围,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目标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事业才能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