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措施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措施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资银行 中国银行 竞争格局 影响 对策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速度也在逐渐加快,并且在金融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外资银行进入,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也许会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积极的效应,但却同时可以促使国内银行业面临服务业务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人才竞争等方面的挑战为此,我国银行业应采取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对高层金融人才的培养等措施大力发展我国银行业务。

一、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了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外资银行的进入在为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然而也加剧了国内商业银行间竞争压力,将原本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国际化,这将推进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二)使国内金融业更好地利用世界资本市场,加快引进外资步伐

多数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都是资金雄厚、信誉良好、历史悠久的大型跨国银行,它们都拥有一些关系良好、高度信任的固定大客户,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外资的在华资本投入将增加。而在间接投资角度,这些银行拥有良好的信誉和优异的经营管理水平,更有利于疏通外资银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各类渠道,便捷了我国企业的海外融资。

(三)有助于培育国内金融市场,加快全球金融中心建设

外资银行在华开展了不少人民币业务,其中包括投资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此举非常有助于健全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在证券市场上,金融的证券化和证券的国际化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两大亮点,外资银行的进入,将不断丰富国内银行业的产品和交易手段,在扩大交易规模的同事,还能带动拆借、贴现以及外汇等业务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之后,再以此为基础,带动区域金融中心和全球金融中心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积累的发展势头。

二、外资银行进入后带来的挑战

(一)外资银行与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竞争

1.筹资业务

当前,外资银行主要通过吸收存款、抛售外汇以及同业拆借的方式来获取人民币存款。但抛售外汇和同业拆借上,由于受政策影响,发展有限。如此,吸收存款则成为外资银行筹资业务的中心,在吸收三资企业的人民币存款的同时,也势必尽力规避政策上关于市场参与方面的限制来发展筹资业务,加之政策限制的逐步放开,筹资业务上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2.金融产品销售业务

对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外资银行而言,会通过降低金融产品销售价格的方式,来逐步稳定的占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在金融产品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那么,面对有着丰富经验和完善管理机制的外资银行,如何证明自己能够提供相同或者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就成为国内银行需要考虑的问题。

3.创新业务

外资银行基于西方金融领域的发展程度和本身在软硬件上的优势,拥有我国国内银行难以超越的金融创新能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金融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对银行金融业务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如果国内银行不能跟上金融创新需求的步伐,将难以获得市场上的主动权。

(二)我国银行业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所面临的挑战

1.管理体制

外资银行是完全以利润为目的的商业性经营,其经营方式的标准是以国际通行的规则,政府干预不多,实行市场化经营。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有较强的政治立场,并需要承担部分政策性业务,换言之,如果无法彻底摆脱政府干预,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做到市场化经营。

2.运行机制

目前,国外银行多数采取混业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即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证券保险于一体,然而,国内银行业却还处在以分业经营为主,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各自独立运行。虽然目前国内银行业正向混业经营方式进行转变,但这整个过程需要思考有关金融市场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内部控制、业务协调以及监管等各方面的能力在短期内难以达到保证金融市场稳定的要求,混业经也就难以实施,这不利于国内银行业和外资抗衡。

(三)人才竞争的进一步加剧

外资银行的扩张,使之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增长。国外银行注重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以提供高薪出国、培训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等各种优厚待遇为手段,招聘国内商业银行体系中的业务骨干、优秀员工以及全方位高素质人才,从而增加其市场竞争力。相较之下,国内商业银行业高端金融行业人才的流失,自然削弱了国内银行的竞争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挑战应采取的策略

(一)以客户为中心

银行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可否以客户利益为中心,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求,为其提供高质量服务,无不决定了国内银行业的发展。这也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必须牢固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强化业务培训,创建良好的服务制度,突出银行优质形象,通过对产品的不断创新,从而强化银行的服务性职能。

(二)拓展商业银行业务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第2篇

一、我国金融服务营销现状

随着2006年底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各大外资银行纷纷跑步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外资银行将带来现代的经营管理机制和金融服务技术,对中国国内银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形成了比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国内金融服务体制还不健全,金融服务水平还有待发展。在网上银行、个人理财、信用卡等金融服务方面虽然取得了许多进步,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居民对金融服务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以商业银行为例。近几年,国内许多商业银行已将营销观念纳入银行服务体系,如中国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定位于渠道、产品、营销和服务四位一体,制定了比较明确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发展措施。但是,从各地实施的营销战略和措施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缺乏准确的金融服务营销观念。银行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机构之一,在对客户提供服务时,不应将客户排除在外,而是应该将客户纳入与银行的互动体系中,银行在向客户告服务的内容时,要主动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发现银行服务的缺口。但是,大多数银行工作人员金融服务营销观念的认识不足,只注重推销产品,不重视后期服务;甚至没有进行市场细分,服务营销没有针对性,结果造成银行资源的浪费或者与需求不匹配。

其次,金融服务营销定位不明确。银行通常为顾客提供五种服务:获取现服务、资产安全性、资产支付服务、贷款服务以及金融顾问服务。但并不意味着每个银行都可以提供全能的服务,银行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发出符合消费者需求和自身利益性的产品。比如对于许多高收入阶层,银行可以针对他们收入高、储蓄多、消费越来越成熟又不当心债务的特点,设计专业的服务,帮助他们制定金融计划、提供金融指导、管理金融事物。综合利用各方面的信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达到留住老客户、开拓新客户,实现盈利性目标。

第三,金融服务措施没有实施到位。由于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和金融服务缺少专门性,其他银行更好的服务会挖走现有的和潜在的客户,银行只有通过确实的、长久的优雅舒适的服务才能吸引顾客,建立互相信任为基础的长期客户服务关系。银行管理者需要制订一定的尺度来维护高质量的服务,如公司形象、内部组织、客观环境和人际关系、服务程序和顾客对服务的满意度。通过有效的制度控制和约束,让直接与广大消费者接触的员工发挥积极性,作为开发吸引客户的主力。

二、强化金融服务营销的发展策略

随着中国加入到WTO,我国不能再阻止外国的服务型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如果我国的金融服务行业缺乏应对的能力,那么将会面对一个实际而且巨大的威胁,大量富有客户将被国外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高度成熟的产品和服务吸引而不断流失。在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外资机构的渗入和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金融服务部门必须改变过去不关心营销或把营销应用在浅层表面的做法,而应该重视服务营销并正确应用营销策略与方法。

首先,转变观念,建立金融服务营销管理策略。商业银行内部应建立以营销管理为核心的业务机构,使市场营销计划、实施、控制成为银行经营活动中自觉主动的组成部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花旗银行率先设立市场营销部,从大型工商企业中引进营销经理与营销专业人才,开创了金融服务营销的先河。营销管理应能协调银行各部门关系,激励各部门员工的营销积极性,共同以顾客需求与满意为营业宗旨,达到为顾客提供最佳服务为公司创造理想利润的经营目标。

其次,把握市场定位,注重市场细分。金融服务营销要坚持人性化原则,也就是说金融营销的全过程都要贯彻以人为本的营销理念,把合适的服务、以合适的价格、提供给合适的客户。以顾客为中心势必成为银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的顾客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企业和个人,即通常所说的对公服务和对私服务两大类。在这两个大类中进行市场细分确立可以为之服务的细小市场。比如,在对公服务中通过细分市场,针对中小工商企业、大型工商业、跨国公司等不同客户提供特定的服务项目,培育自己的忠诚顾客群。对私服务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零售服务项目,向大众市场提供有特色的大众化服务;对高收入阶层,提供私人业务;为富有的中上阶层,提供昂贵的更加个人化的服务。在顾客需求多样化以及需求不断演变的今天,银行应强化市场细分工作,确立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第3篇

摘 要 排队问题一直是商业银行难以解决的一块心病,其削弱了银行竞争力,使银行丧失发展业务的机会。本文从服务营销策略着手,分析银行排队的主要原因,通过现场直面营销、内部营销、优化配置等方面来解决长期困扰的排队问题。

关键词 服务营销 商业银行 排队问题

对国内商业银行业来说,排队问题始终是银行在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上的一块心病。服务营销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向客户提供满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何通过服务营销战略,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排队等待问题已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一、商业银行排队现状与主要原因分析

(一)居民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强,银行业务量增加

1.银行理财业务、保险等业务迅速发展。目前,人们的金融消费意识提高了,理财意识增强了,银行网点排队是人们金融消费需求急速增加的客观反映。2.业务多样化,加剧了柜台压力。随着银行业的转型和发展,工资奖金、水电杂费都通过银行转账完成。养老金、工资业务在高峰期需要使用50%的柜台资源。3.银行重视对公业务,轻视对私业务。因为对公业务比较大,能给银行带来更多利润,所以银行宁可让对公窗口空着也不接待一般客户,就是为了给大客户提供“无阻碍”的“绿色通道”;小额存款的私人客户选择的空间很小,即使流失了带来的损失也是微乎其微。

(二)银行网点软件和硬件设备有待提高,效率无法跟上

1.网点员工本身业务水平不高。现时网点员工多为合同工,流动性较大。但与此同时,个人金融业务迅猛发展,品种日益丰富,增加了业务操作的难度,令员工对业务操作的掌握未能跟上。大堂经理在进行中间业务等产品的宣传营销时,未能在引导客户有效使用各种服务渠道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2.部分网点的自助设备由于机具老化,故障率高,客户无法使用。当一些客户选择使用自助银行时,常常是ATM机、POS机出问题,只能到柜台接受排队来办理业务。

(三)网上银行以及自助服务渠道未能有效分流客户

1.顾客对银行提供服务的观念还比较保守,且不说使用自助服务给中老年人带来的学习成本,即使是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也更愿意获得“人”而不是“机器”的服务。2.银行对自助服务和网上银行的宣传力度不够。顾客没有意识到网上支付、转账的便利性。另外,银行也没有提供一个平台让老百姓去学习如何操作ATM机器以及如何增强网上银行安全防范。

二、商业银行如何开展服务营销以缓解排队现象

(一)建立“享受排队机制”,分散顾客的焦躁情绪

“享受排队的机制”是存在的,关键不是消除现实的等待时间,而是消除排队的心理等待时间,建立分散顾客专注等候的机制和补偿排队等候的机制,提升排队等候的价值。

1.开设等候室宣传理财产品。目前,各类理财培训非常火暴,投资产品日趋多样,银行完全可以将等候区域设置成普及金融知识和开展各类理财讲座的场所。银行顾客在等候的过程中,获取了所需的理财知识,节约了学习费用;银行也化解了排队的压力,普及了金融知识,留住了顾客;各类金融产品还找到了很好的推销渠道。

2.建立平台为等候的百姓讲解演示自助服务和网上银行的操作方式。在营业网点和各宣传点派发宣传折页,或用电视演示自助设备和网上银行的操作流程,利用客户等待的时间对客户进行银行自助设备和网上银行使用操作知识的宣传,从而让更多客户学会自助服务和网上银行操作,习惯使用ATM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

(二)加强内部营销,提高员工服务质量,从而增加顾客满意度

服务质量是指服务的效用及其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的综合表现,为顾客提供快捷、规范、高质量的服务,成为保留顾客的关键所在,而高质量的服务也是银行差异化营销的最佳切入点。

1.提高员工待遇,培养满意的员工。银行内部营销是指银行必须有效的训练和激励其与顾客接触的员工,以及所有支持服务的人员共同合作以提供顾客的满意。银行管理者能通过开展内部营销,对员工的更高层次需求给予满足,员工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下才能够提高效率,提供高效服务,从而一方面缩短了排队时间,一方面培养了忠诚客户。

2.在服务效率上,强化“细分服务”。通过服务细分,使各项业务的办理更有针对性,员工各行其职,强化专业培训。针对不同的业务,开设不同的窗口;繁忙的业务多开设窗口,“一站式”、“一手清”服务,避免客户在柜台间的移动和重复排队,这样会显得更加井然有序,各个窗口的排队顾客也可以清楚大致等待时间。

(三)开设“弹性窗口”,优化闲置资源配置

针对季节性、阶段性、区域性的特点,统筹柜台资源,通过实施“弹性工作时间”、“弹性窗口设置”等措施解决客户排队问题根据网点客户情况弹性调配人员,具体可根据业务品种,或某时段业务的集中度,灵活开设特殊窗口满足客户不同需求;在业务繁忙时段,灵活窗口开放数量,确保阶段性地分流客户;适当调整服务时间,繁忙时段多调配人手,闲时安排部分员工休息,根据客流量调整营业窗口的设置,尽量减少客户排队时间。

参考文献:

[1]梁万泉.由银行排队引发我国金融服务改革的思考.浙江金融.2009.02.

[2]唐彬.银行排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特区经济.2008.03.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 财务报告质量

一 、引言

随着中国进入WTO承诺的兑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2006年我国迎来银行业对外资的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已不再是独家经营的局面,但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重大金融案件频发,这充分表明商业银行业内部控制体制机制薄弱,主要体现在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措施随意化、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被动化,监督检查表面化,内部控制结果评价不统一,内部控制持续改进动力缺乏,风险管理系统未从根本上得到建立,对此,银监会经过长时间酝酿并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借鉴国际先进做法的基础上,于2007年7月出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虽然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出台五年多,但对《指引》实施效果的研究甚少,实证研究至今未有。《指引》的出台旨在促进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预防重大金融案件的发生,为银行等机构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但其政策效果未得到过实证方面的检验,本文从内部控制对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影响的角度,在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商业银行财务报告质量的分析检验《指引》的实施效果,以验证《指引》的有效性,为未来内部控制制度政策的修正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James Roth和Donald Espersen(2004)根据实证研究提出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将内部控制的目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认定、内部控制的流程及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对美国上市公司进行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执行起到了引导作用。由于该模型的应用是针对上市公司设计的,故对于会计事务所而言,使用该模型仍存在不少困难。

(二)国内文献 朱荣恩、应唯、袁敏(2003)在分析美国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和演进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对我国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和政策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他们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可以用法律来进行约束规定,以增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采取强制性披露增加企业内部控制的透明度;并且建立一套科学的标准,使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内容和范围有法律依据;设计一套科学的行动指南,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和空间时间的范围及注册会计师审核与管理层评价的一致性。陈汉文、徐臻真、吴益兵、李荣(2005)对美国公众公司监管委员会第2号审计准则、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美国证交易委员会的内部控制规则做了全面的对比分析,希望能够从中梳理出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强制性披露规定和监管方面提供有益借鉴之处。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在内部控制框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构上,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研究较少,特别是没有从企业管理当局和监管当局两者均衡的角度来研究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对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之间关系的研究更是不足。黄寿昌和杨胜雄(2006)通过2006年至2008年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更具有盈余信息,并且进一步检验了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的运行机制。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但同时更加具体到一个行业,再采用衡量银行业特有的会计科目为变量来研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使研究更具行业特征和实践意义,同时为为监管部门和银行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2007年7月3日,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旨在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并于颁布之日开始实施。由于本文集中研究银行业这一单一行业,减少了干扰因素,以从银行业特有的会计科目的改变来分析会计报告质量的变化。GAO(1994)的报告又指出有证据表明银行贷款损失拨备包含大量不存在损失风险分析的补充拨备,使用这种不合理的补充拨备隐藏着贷款组合质量的关键变化,同时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信度。王林(2009)根据经济周期性预估,提出了与经济周期相匹配的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的想法。由于滞后性的存在,该想法考虑逆经济周期因素来计提拨备,建立具有前瞻性的拨备制度。在此制度下,经济繁荣期,银行的每笔每期贷款都要考虑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不良贷款。完整地实施反周期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也需要会计准则方面以及税法方面的相应调整。这种逆周期性的的贷款损失准备制度强调加强宏观系统性风险管理的重要创新,将能够有效地提升商业银行系统风险的管理能力,并结合微观与宏观层面进一步地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综上分析,《指引》从资产质量的预警机制、不良贷款和贷款质量的真实性和前瞻性来确定贷款损失准备,结合理论分析部分的内部控制与贷款损失的有效性分析,本文认为《指引》出台后,提升了受监管银行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然后作用于财务报告质量,在此可以通过信号机制作用,将贷款损失准备的有效性替代财务报告质量。因此,贷款损失准备有效性提升可以定义为贷款损失准备与下一期贷款损失核销的相关度提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研究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实现了质的飞跃,跨国银行在世界范围内的业务也日益活跃,资本的流动速度明显加快,为了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各大银行纷纷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金融全球化成为了新的发展潮流。为了更好的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挑战,适应世界的发展潮流,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必须进行经营模式的转型。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混业经营模式有效性研究的学者较多。White(1986)的研究表明混业经营导致的高风险并不是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大量商业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而Boyd、GrahamandHewitt(1988)通过设计模拟合并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混业经营能够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提高资本的单位报酬率;王学武(2000)在对混业经营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专用性假说理论来解释混业经营;韩波(2009)在认真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混业经营能够有效的提高银行业的效率以及提升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92年之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业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迅速,证券发行和流通市场得以建立和发展,银行在进行自身业务的同时还可以发行国债、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整个银行业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局面。第二个阶段是1993年至2001年,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分业经营模式,这是因为在1992年底,由于房地产和证券投资热的出现,再加上监管措施的不到位,在各专业银行纷纷涉足证券、保险等行业之后,我国金融业十分混乱甚至出现失控的局面。所以为了保证证券业的良性发展,1993年,我国成立了证券业专门的监督机构———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同时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银行业经营由混业经营模式正式改革为分业经营模式。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银行业进入半混业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在逐步放开银行业市场的同时,大型的商业银行业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虽然没有得到法律明确的保护,但是混业经营正在潜移默化的深入金融领域。银行业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银证合作和银保合作。银证合作主要包括证券抵押融资、委托收付款业务、银行间同业拆解、银证转账业务、国债市场回购等。银保合作的业务形式有:银行代售保险产品、银行收取及支付保金业务、保单质押贷款业务、保险公司通过银行进行结算、转汇款及资金划拨等业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改革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与之前相比,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建议

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是一项全面、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和系统工程,中国也不例外。国际上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也举不胜举,为此,需要我们从各方面做出努力。

1、推进混业经营向纵深发展

商业银行应该逐步扩大其营业范围,即在经营自身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推出适合证券业、保险等其他金融行业的业务,实现银行收入的多元化;逐步整合和重组各种资源,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调整客户的结构,中小型企业是未来银行业的主要客户,而不是过去传统的“大户”,为此,商业银行要加大资源的倾斜力度;在把握好利率市场化的主旋律,在逐步实现银行业全面开放的基础上,有序的,积极的进行经营模式改革。

2、加强银行混业经营创新能力

经营模式的改革意味着需要相适应的治理理念,需要适合市场、适合客户多样性需求的银行产品,这就需要银行业在整合行业内资源的同时,及时的更新发展理念,加强对行业内员工的教育,要求他们在掌握银行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他金融行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服务好客户,进行不同产品的交叉销售,才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推陈出新,把握市场动态,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才能在混业经营模式中处于不败之地。

3、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

在经营模式转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建立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以控制银行的运行风险,同时加强对风险管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银行持有高质量的资产,形成银行统一的风险偏好。

4、加强信息化建设

混业经营模式对银行业的信息化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各金融行业顺畅、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沟通。混业经营需要金融业建立一个统一的客户服务平台,该平台的建立能够使各个渠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各个渠道的资源实现最合理的利用。

作者:刘新玉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

参考文献:

[1]王学武:《从美国的G—S法案到FSMA法案一现代金融业经营体制选择理论透视》,2000(5),p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