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大学新生从刚进校门的第一天就产生了很多思想与心理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现实落差、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自身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方法以思想教育引导为主,使他们认识自我,明确学习目标,端正态度。
关键词:新生;思想;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
大学新生在祝福中步入大学校园,心情激动,为了父母的期望、顺利取得学业证书,为了掌握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但是当真正进入大学生活他们发现很多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1 大学新生心里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现实落差严重。
在进入大学前,许多同学把大学这个象牙塔想象的无比美丽。但是当他们了解大学生活后,发现想象和现实的差距,对大学校园失去了新鲜感。还有一些同学在填报志愿时受老师和家长的左右,并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对所学专业无兴趣。在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中很多同学情绪低落,感觉前途渺茫,形成失落心里。
1.2环境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学生远离父母的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有的同学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开支,时常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面对精彩的校园文化不能融入,每天循环往复于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有的学生总希望组织与他人的照顾和帮助,不会关心他人;还有的学生不适应学校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南北方人文差异、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一些农村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到喧闹的城市后,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有些同学存在价值观定位不准确,女生攀比衣着打扮,男生抽烟饮酒,集体活动等消费逐渐上涨。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有的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如果这些同学不能在短期内适应大学生活便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睡眠等,从而形成心理问题。
1.3学习方式不适应。
新生习惯了高中的填鸭式教育,面对大学的自主性学习,很多新生不能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式,有些同学自我约束管理能力欠缺,觉得一下子“没人管”了,面对庞杂的知识产生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的感觉。有些同学目的不明确,认为上大学则达到目的,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不思进取。
1.4 人际关系处理不得当。
大学的人际交往比初中和高中要广泛的多。宿舍问题也较为突出,同居一室的有不同的城乡背景、语言、性格,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有些同学不能真诚待人:有些同学性格内向,遇到问题不能和别人进行情感的沟通,经常埋怨自己,甚至逃避现实。很多大学新生出现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的焦虑不安、失落、失眠、注意力分散等症状,产生了压抑、孤寂的抑郁心理。
1.5 我评价不合理。
很多同学在高中时是学校的佼佼者,但是进入大学突然发现自己只是大学里的普通一员。面对新集体成员自己往日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心里产生失落感。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素质高低的主要指标,每个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更为重要。有些同学丧失优势自我评价失调,由自尊心里转变为自卑心里,在某些学生身上就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困惑。
2 大学新生心里问题的应对策略
2.1 重新建立人生目标。
新生要学会思考和回答了“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对我来说什么最重要”这些基本的问题之后,还要结合现状,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制订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具体目标,同时要考虑到它的可实现性,并将它分解为可以一步步实现的小目标,要多订一些近期目标,少订长远目标。一个有目标的人,会更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生命。而失去目标的“茫然感”长期延续,就会损耗生命。
2.2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寻求多种学习方式
2.2.1 大学以自我学习为主要方式,所以新生一定要建立主动学习意识。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计划,并自我检查学习效果。养成遇到问题主动找老师询问的好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会独立学习和分析问题,在学习方法上融入大学环境。
2.2.2 加强与高年级和其他同学的沟通。新生在面对学习困惑时一方面应该加强自我调节,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可以积极的像老生和其他同学请叫问题,争取得到大家的帮助
2.3入学后尽快了解学校,经常参加活动,力求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2.3.1 要尽快熟悉校园的地形。新生在入校安顿好后,马上就到校园的各处熟悉情况,在办理各种手续、解决各种问题的时候就更加顺利、节省时间。
2.3.2 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做好在生活、学习作息上合理安排,学会自主理财等。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在组织中获得归属感和支持;在参加活动中体验集体的力量和温暖;遇到困惑问题也可以寻求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2.3.3 在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中要善于表达和展示自己以获得自信。适应集体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将会为你走上社会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适应更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的生活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
2.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4.1 新生在与人相处时要以诚想待,要善于了解观察自己和他人的性格优缺点,这样交往起来较为容易。在和同学接触式要宽容大度、请信用、学会关心同学、尊重同学。发生矛盾时要冷静思考,多与人沟通。
2.4.2要掌握社交礼仪知识。交往中不要总是批评、责怪他人,掌握批评技巧。学会倾听他人的心声,赢得对方好感,加深同学感情。交友中把握尺度,选择合适的朋友,交往范围要适当,以免影响学业。
2.5在现实大学的基础上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新生在认识、评价自我时,也应面对现实,对心目中的理想大学进行调整,使其回归到现实中,以减少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间的冲突而导致的心理落差和失衡。新定位的角色要建立在现实大学的基础上。
总之,大学新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在当今社会中应高度重视。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他的整个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所以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对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建芳。大学生生涯辅导[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0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Help Attitude and Coping Strategies
LIU Chengzhen, SONG Lei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Abstract Objectiv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lp seeking attitude and coping strategies; and tried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psychological help seeking attitude and coping strategies.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lp seeking attitude questionnaire and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Results: (1) the scores of boy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girls' in the psychological help seeking attitude; (2) the liberal arts students in need of dimension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latter in anticipation of dimension were higher than the former; (3) the psychological help seeking attitude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college students ha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4) attitude toward seeking psychological help in predicting two dimensions of coping strategies is a significant variable. Conclusion: Boys are more necessarily accepted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seek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expect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lp seeking are higher than liberal arts students; expectation and dimension of acceptance can predict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 more positive response, the higher total score of psychological help seeking.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help seeking attitude; coping strategies
1 前沿
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大学阶段是整个人生发展阶段的关键期,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期,个体在心理发展上发生着巨大变化,面临学习、生活、人生规划、情感等方面的挫折和困惑,极易出现诸如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大学生在面临这些问题时,性格各异的大学生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主动向他人或者专业人士求助,及时解决困惑;有的则选择逃避问题,悲观或极端面对。如果大学生能够顺利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就会掌握到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否则,学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对其社会、家人和自身而言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就如何改善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态度、有效地应对危机上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了解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分析持不同心理求助态度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探究大学生的求助心理,对帮助解决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困惑至关重要。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从某师范大学的大一到大四共选取被试330名,有效回收问卷281份。其中,男生83名,女生198名;大一学生66人,大二99人,大三54人,大四学生62人;独生子女103名,非独生子女178人;文科164人,理工科117人;家庭所在农村219人,家庭所在城市62人。
2.2 研究工具
(1)大学生心理求助问卷:量表包含20个题目,4个因子,分别是预期、需要、接纳、信任,主要指标是总分和4个因子分,适合我国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调查,它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为0.8(p
(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包括20个条目,采用多级评分,结果为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和消极应对平均分。重测相关系数为0.89,a系数为0.9;消极应对量表的a系数为0.78;效度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对因子模型作方差极大斜交旋转。
3 研究结果
3.1 求助态度、应对策略的描述统计
如表1和表2所示,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总分均值为27.929,标准差为6.633;应对策略总分均值为0.005,标准差为1.303。
3.2 心理求助态度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发现:不同专业的被试在预期和需要上差异显著,结果如表三所示,理工科生在预期得分的均值上显著低于文科(t = -2.011, p
3.3 相关分析
心理求助态度及其各维度与应对策略之间的相关分析如表4所示,心理求助态度总分与应对策略总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 = -0.204,P
3.4 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各因子及总分与应对策略各因子及总分之间的关系,将心理求助态度各因子及总分作为应对策略的预测效标变量,以逐步进入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预期与接纳在预期应对倾向时都是显著变量,两者的显著性P均小于0.001。预期与接纳两个变量的联合解释量为44.5%。从回归方差分析对回归方程的检验结果看,F值达到极显著水平(p
4 讨论
4.1 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在本研究结果中,在心理求助态度总分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仅在需要维度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与以往研究结果不符。在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接纳、信任维度上,男生得分也略高于女生,但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可能是因为其他维度均偏向中性,也可能与社会所赞许的男性处理问题、情绪表达的方式有关,女性可以比较随意地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而男性在面对心理困扰时,更多采取自己解决心理困扰或压抑的方式,这就使得在实际心理求助上,男性对心理求助态度的需要得分高于女生。此外,在互联网、电子产品高度发展普及的时代,网络交流成为普遍流行的交流方式,人们都通过QQ等交流工具向朋友、网友表达发泄情绪,因此在总的心理求助态度上,性别差异呈现不显著的结果。
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在心理求助态度中预期、需要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可能因为文科学生擅长表达、喜欢和别人沟通,理科生谨慎内审,遇到心理问题时,文科学生便比理工科学生有更高的心理求助需要。
4.2 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与应对策略的关系分析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困境;策略
养成教育遵循“素质是养成的”教育规律,以知、情、意、行为体系,以好习惯的养成为具体任务。目标是:通过养成教育,使学生心理健康、心态积极、内心强大、素质优良,养成了多种美德和好习惯,自身充满正能量,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了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单层次到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在社会环境、就业压力、多元价值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复杂。
一、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困境
1.自我中心,抗压能力差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都是95后、0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始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到了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在教育方式方面也是“以孩子为中心”,尽最大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这样一来,学生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自我意识强,缺乏对人、对事的包容性,一旦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挫折,很容易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进而造成抑郁、极端等心理问题。
2.内心浮躁,自我定性缺失
95后、00后的大学生,他们很少吃苦,父母也不愿意让孩子太苦太累,除了让孩子学习,一般很少让孩子去体验其他身边的事情,学生很少能够自由地、独立地完成一件事情,从而造成了学生对事物的专注度不够,遇到问题往往会直接放弃。相对而言,民办院校大学生要比普通大学生的家庭条件要好,他们在家庭受到的呵护更多,从小的压力就少,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压力,很难进行自我反省,难以驾驭自己的情绪,表现出各种浮躁、不耐烦的心理特征。
3.情感障碍,人际交往能力不强
情绪情感障碍指的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消极情绪。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民办院校学生在心理上的情感障碍主要体现为紧张、焦虑和抑郁,并且民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大学生。通过心理咨询我们也发现,有些民办院校大学生存在着人际关系交往的障碍,这种障碍不仅体现在同学之间,同时也体现在师生之间,这不仅不利于民办院校学生个人健康成长,同时也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二、强化民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1.坚持合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首先,坚持预防和矫正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强化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通过教育、引导、疏通的方式,克服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把各种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另一方面,要及时对民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发现问题之后要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使其心理回归到正常的心理状态上来。其次,坚持全体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民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学校应该坚持大局意识和总体意识,制定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网络;还有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差异性的教育和引导,强化班主任、班长的作用,对个别学生进行调研观察。再次,强化内容和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适应新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在目标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内容,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应该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等,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优化民办院校心理健康保障模式
相对于公办院校而言,民办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和团队存在诸多的限制,在人员招聘方面存在很多的条件限制,高素质、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指导老师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基于此,民办院校应该积极克服困难,建立学校、老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心理保障模式。学校高度重视,在制定合理心理健康制度的同时积极引入高水平的人才,成立学校专门的心理健康中心;老师应该强化对学生的关注,及时地发现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心理困难和问题进行排查和引导,让学生及时走出心理困境;学生应该加强自我教育,组成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小组,把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通过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提高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的大学必修或者选修课程
通过对数十家高校的调查,我们最终得出结论,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选修或者必修课程的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高于其他高校。同时,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常识,这对于学生身心免疫力的提高也是大有帮助的。因此,我们认为,各个高校均应当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分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学校应当积极地引入专业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静.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J].中国轻工教育,2015(06).
[2]吴亚子.近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J].教育评论,2015(07).
[3]黄士华.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7).
[4]陈增堂.上海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03).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88-02
高职院校大学生年龄大多在17-20岁之间,生理已基本趋于成熟,但还不够完善,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还比较幼稚,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还没有达到完全了解的程度,心理承爱能力不强,对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能从容面对,所以就表现出迷茫心理、自卑心理、抑郁心理、焦虑心理、不安心理、怨恨或逆反等心理情绪。这样势必对他们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把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在现阶段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他们的不良心态和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抚平心理创伤,以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地学习、生活和工作,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终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国家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心理健康状况差,出现诸多心理障碍如强迫、焦虑、偏执、抑郁、敌意、恐惧、人际敏感和躯体化等;其次,大多数学生有情绪困扰,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情绪障碍的神经症在大学生心理疾病中所占比例较高;另外,心理障碍使得退学、休学的比例升高。
高职生除了具备以上这些特点外,因为进入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还表现出以下特点:
1.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不适应。高中时的学习主要是在外部压力的严格控制下,为考重点大学而学习,他们如今来到大学,为未来的长远目标学习不适应,缺乏把整体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的能力。他们刚刚摆脱了高考的烦恼,又陷入了目标迷失带来的心理困惑。在学习方式上,高职院校讲究自觉性和灵活性,对那些已经适应了高中老师强加的学习方式,对大学的学习较难适应,有些学生甚至不知从哪学起,甚至产生了“混”文凭的想法。
2.对社会环境表现出不适应。青年大学生自我意识增长快,希望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然而他们的社会成熟度相对来说发展较慢,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人际关系的矛盾,使得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最终导致对环境适应不良与社交障碍,常常为此苦闷、自卑以至影响了身心健康。
3.就业需要突出。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主要是要增强岗位的适应性,也就是说,就是为了能顺利就业。所以,在许多学生的发展目标中,就业是首要的。然而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就业竞争的相对激烈,大学生个人价值观还未稳定,他们面对“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怎样才能就业”等问题存在着许多困惑,出现一种面对就业挑战的焦虑感。
4.成就事业的信心不强。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由于在高中的学习成绩不好,因此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学习无兴趣;有部分学生对提高职业素养的意义理解不透彻,简单地认为自己以后出去工作就是做一名工人,只要混个及格混个文凭就行了;还有部分同学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价值内容认识不深刻,认定自己以后就那么回事,一个专科生没有什么大出息,所以不想去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许许多多的因素,有些学生失去积极进取精神,对自我价值没有定好位。特别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们高职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学生感到自身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在紧张和不安、压抑的心理状态中,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情感为重原则
情感是开启心灵之锁的钥匙。高职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很大的原因在于矛盾的情感得不到交流、沟通、疏导,压抑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受伤的心灵得不到抚慰。教育是一种感动人心灵的工作,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我们只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用积极、健康的情感去感动学生,把无私的爱倾注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真诚的信任和接受,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变化,看到他们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彰。要了解学生的变化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他们的变化,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并尽量满足他们正常的情感需要。
2.实效性原则
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各种实际情况制订措施,全心全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那样只能招致学生的反感,使心理素质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成效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手段的科学化,要从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着手,切实有效地实施和开展。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时,应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必须要具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真诚亲切的教育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另外必须要有耐心,而且要能正确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针对性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别。每个学生因家庭环境,生活水平、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心理承受力等因素的不同,其心理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在面对全体学生实行公正、公平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和具体特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实施个别教育。特别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单独谈心聊天,单独辅导。对极个别心理存在严重障碍的学生尤其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及时找出问题根源,疏通教育,保证其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达到转变思想、重塑个性的作用。通过针对性原则的心理教育,最终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发挥各自的才智,向着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群体的方向发展。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应对策略
1.开设专门的心理培训课
学校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设心理培训课程。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亲临课堂。心理老师、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感情细腻和责任心强的教师都可担任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培训,特别是通过校内专业的心理授课教师可以为学生随时讲解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学校可以聘请校外心理专家或心理咨询师不定期地为学生做心理素质教育报告,让学生从理论上高度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而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2.建立重点学生档案和跟踪档案
心理辅导培训课程主要是以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而对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不定期、经常性出现的学生,学校除用现有的专门的心理服务咨询室服务外,必须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同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治疗与跟踪观察。
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的建立,登记的内容要有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资料,入学时和历次体检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及智力、性格、情绪表现以及平时的学业成绩、个人表现、奖励等资料,辅导员、家长、同学对其的了解及对其简要的客观分析和提供的学生人格分析记录(日常言行、作文、周记)等等。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有利于及早发现并解决高职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3.成立网络心理咨询室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个人电脑己十分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与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让教师对学生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和即时心理辅导成为现实;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让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宽松的交流环境中,便于学生把自己的苦闷、压抑和困惑倾诉出来,也方便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向老师求助。
4.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各学科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任何一名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担当起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职责。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老师要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满足学生的需要。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有错时,老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及老师的希望,让学生内心真正接受,把教与学这个过程上升到十分和谐美好的境界,使学生身心愉悦,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其次要坚持成功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并在自我肯定中树立自尊和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另外要坚持正确的学生教育观,少点名批评和指责,多用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再一个就是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发展兴趣、发展特长;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也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营养剂和原动力,任何其他学习动机只有伴随以兴趣才能持久。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用上多下工夫,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蔡哲.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策略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水平的节奏在不断加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每个社会人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心理疾病的患者也在与日俱增。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自身的年龄特点,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何使大学生群体远离心理问题的困扰,拥有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更加强健的体魄,勇敢地面对社会竞争带来压力,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已成为需要各高校尽快解决的一道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1.恋爱引发的问题
恋爱是诱发一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大学生由于一时冲动早恋甚至早婚,耽误了学业,有的因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更有甚者走上犯罪的道路,令人痛惜。
2.自我定位不确定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会逐渐开始有意识地思考人生,不断地反思自身的优缺点。但在制定学习目标、规划人生等问题上往往容易陷入矛盾和迷茫的境地。
3.对学校环境不适应
进入大学会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很多很多,有些学生会对这样的情况难以适应,心理落差较大。大学的人际关系也要比中学复杂得多,一些同学很难和其他同学友好相处,于是心生烦恼。大学生活中,需要学生独立解决很多生活问题,这对那些在家过惯了“少爷”“小姐”生活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难题。在中学阶段,教师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劲头一般都会把大学描绘得很美、很自由,令人向往,致使一些学生以为只要踏进了大学的校门就万事大吉了,但是当真实情况出现后,学生突然发现心中的美好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考试一样要承受很大压力,竞争似乎比中学时还要激烈。此外,在学习方面,大学教育注重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不再时时提醒、手把手灌输,要想学到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知识都得靠自己自学。一些学生难以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加之未能调整好自己的学习心态,考试后经常出现挂科的情况,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严重者甚至失去了对学习兴趣和信心。
4.就业压力大
而今,大学生毕业后需要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这种情况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那些家庭经济状况有些困难的学生,当他们面对就业的难题时,内心会更为敏感,有些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所以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也相对较高,他们面临的压力也比一般社会成员要大。社会的转型、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无形中也增加了大学生求职和就业的压力。
2.校园环境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中很多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对于集体生活不习惯,而大学生活是相对独立的集体式生活,这就要求他们既要做到生活自理还要有奉献精神和团体意识,不然可能就会感到孤独、寂寞、焦虑和压抑。如果在学习方法和方式上墨守成规不能灵活运用知识,也会致使一些大学生因在学习上遇到挫折而失意沮丧。多数大学都是面向全国进行招生,所以学生会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他们的习惯和个性差异也较为明显,这很容易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问题。若无力自己处理好这些事情可能会引发他们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
3.家庭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普遍存在。父母的强烈期望,可能成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对有些学生而言,也可能成为他们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此外,很多贫困的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还得背负高额学费和生活费带来的压力,通过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因此,他们所承受的心理负担远超过了其他同学,会极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三、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1.引导大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正确认识自身,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
3.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
4.通过多种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效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困惑。
5.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6.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7.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薛敏.提升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之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8(6):78-80.
[2]蒋露茜.关怀伦理视角下提升高校心理委员效能的策略探析[J].沙棘(教育纵横),2010,14(1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