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暑期劳动教育

暑期劳动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暑期劳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暑期劳动教育

暑期劳动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猫和老鼠》;古典音乐;儿童音乐启蒙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05-02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益创新,作为孩子家长越来越用科学严谨的视角来看待早期的启蒙教育的重要性,音乐启蒙更是家长们几乎必选的启蒙方式之一。音乐对人的智商、情商、记忆、认知等等方面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基于此,孩子的家长们在早期音乐启蒙中付出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就美国动画而言,声音主要的用途更主要用于增加角色个性的描绘,用音乐预示即将发生的事及控制情绪的转换。这样的作用,常常可以在迪斯尼动画电影或是动画片中看到。《猫和老鼠》又叫《汤姆和杰瑞》,它从1940年问世以来,一直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卡通之一,故事内容简单,基本没有语言,都是通过背景音乐来表达故事角色的思想活动。在《猫和老鼠》这部作品中,古典音乐与动画处于并列和相互的关系,不再是音乐服务于动画,而是两者合二为一,这使观众第一时间感受到视觉与听觉相统一的冲击力,对孩子启蒙教育影响较大。

一、古典音乐的内涵

古典音乐作为音乐形式中的一种,具有很强的文化影响力。从广义上看,古典音乐在西方很多国家发展得都比较快,而且有一些知名的作曲家,尤其是欧洲的创作艺术,更是在古典音乐的历史上增添了很多文化特色。一般来说,音乐按照发展的阶段来分有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两个大类。现如今,我们对古典音乐的定义一般是从中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开始,一直到19世纪结束前所创作的音乐,我们统称为西洋古典音乐。一般人印象中的古典音乐往往会被认为是西方音乐的代名词,也有人认为古典音乐是经典和高雅的代表,这些看法并不全面。古典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古典音乐指的是从西方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开始至今,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包括了巴洛克音乐时期、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等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音乐;而狭义的古典音乐则指的是一种带有古典音乐风格的音乐,是以海顿、贝多芬、莫扎特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量古典音乐大师为人类留下的宝贵音乐作品在许多动画片中被引用。由于这些音乐的加入,使得原本枯燥单调的动画赋予生机,也使得虚拟的卡通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二、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古典音乐

一般来说,在动画创作中的前期美术设计制定部分,尤其是角色场景的设计都会直接涉及到造型、色彩、声音彼此间的搭配,这些在当今的动画制作中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且被广泛认知和接受的部分。但如果考虑在前期结合一定的古典音乐,创作者很可能从心理学视角将古典音乐要素的色彩引入,进而体现出画面的音乐韵律感,甚至音乐的画面感。在影片中色彩的冷暖变化甚至同一个场景中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也是有节奏韵律的,角色造型、场景制作的高低胖瘦厚薄远近实虚,也是有节奏韵律的。《猫和老鼠》通过对各种交响乐和管弦乐的使用来表现剧情,而汤姆和杰瑞的动作也和音调的变化同步。没有任何语言,在通过画面编配的大量的背景音乐的衬托下,人们只需要根据汤姆猫和杰瑞鼠滑稽的表情以及夸张的动作,就能够被深深的吸引,从而尽情地感受每一集故事的幽默和风趣。

古典音乐在《猫和老鼠》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动画片中,音乐的配乐是为剧情的需要服务的,它往往能够根据剧情的发展,场景的过渡,画面的转移,卡通人物的情绪变化来运用相对应的音乐元素,从而在揭示主题、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在名为《好莱坞音乐厅》的一集中,汤姆猫化身为交响乐团的指挥,身着燕尾服,手拿指挥棒,派头十足,而老鼠杰瑞这时也赶忙来凑热闹,也想来指挥这场音乐会,而汤姆猫对于老鼠杰瑞的到来却完全不欢迎,其恶劣的态度惹恼了老鼠杰瑞,从而老鼠杰瑞进行一系列报复行动,使得汤姆猫为了演出的顺利进行而疲于奔命,无暇顾及指挥,最后老鼠杰瑞如愿成功指挥全场而告终。在这一集中所用到的乐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所创作的《蝙蝠序曲》。《蝙蝠序曲》的序奏部分采用三部曲式,乐曲以一个速度为小快板的全奏开始,热烈而欢腾,而此时汤姆猫隆重登场,指挥范儿十足。在汤姆猫的指挥下,乐曲也逐渐舒展开来。在整个乐队轻柔的伴奏下,双簧管奏出充满生机的主题,流露出明显的喜剧色彩。老鼠杰瑞也适时登场。在交响乐团的演奏中,指挥是至关重要的,而在本集中,更引人关注的则是汤姆和杰瑞的激烈交锋,而它们之间的火花也与整首乐曲的演奏契合起来。当老鼠杰瑞决定实施行动来对付汤姆猫时,全曲进入最,在波尔卡舞曲的欢快节奏下,速度越来越快,情绪也愈加激昂,全曲也在这热烈的氛围中告终。

再如在名为《猫的协奏曲》的这一集中,汤姆猫化身为钢琴演奏大师,为我们倾情演绎着弗朗兹·李斯特的《升C小调匈牙利狂想曲2号》。在汤姆猫进行演奏的同时却无意中吵醒了置身于琴箱中安睡的小老鼠杰瑞,从而展开杰瑞的一系列报复行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具有浓烈的匈牙利民族特点,饱含着李斯特对于祖国的深厚情感。在汤姆猫和老鼠杰瑞的斗智斗勇中,乐曲由开始的沉重压抑逐渐进入欢快跳跃的部分,乐曲的速度越来越快,力度也越来越强,仿佛带领着我们进入了一场狂欢派对。一如既往的是汤姆猫不敌老鼠杰瑞,在一番征战中,汤姆猫已无力招架,整场表演则在一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在《猫和老鼠》中还有许多很经典的古典音乐作品。比如在名为《飞行猫》的一集中,汤姆猫为了捉住金丝雀和老鼠杰瑞无意中学会利用裙伞做成了飞翔的翅膀,当他得意且悠然地飞起来时,我们耳中能听到欢快的圆舞曲调,这时我们听到的乐曲,正是“钢琴诗人”肖邦所创作的《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这首身心都在跳跃的圆舞曲在此时为汤姆猫插上了翅膀。这些悦耳的乐曲和生动有趣的画面吸引着孩子们,潜移默化,并伴随着孩子们的童年,成为孩子们音乐启蒙的第一课。

三、《猫和老鼠》中古典音乐对儿童音乐启蒙的效果

(一)听觉注意力的培养

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动画对儿童启蒙的影响不仅仅因为其中画面所具有的吸引力,也不能小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在《猫和老鼠》这部作品中,对儿童听觉注意力培养的影响非常明显,能让儿童感受到来自视听两个层面的艺术冲击。例如,在《猫和老鼠》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汤姆拼命追赶杰瑞的场景,而在这一场景里面少不了急促的钢琴声、猛烈的鼓声和响亮的锣声,再配合频繁的色彩变换和场景切换,能让儿童对动画片有种别样的注意,尤其是能跟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产生感染,增强儿童的听觉注意力。

古典音乐中不同作品、不同场景、不同乐器都可以产生很大的听觉差异,对于儿童启蒙而言,好听的音乐对于儿童以后的教育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音乐美感的认识与判断。在《猫和老鼠》这部作品中,不同的乐器种类以及各种乐器的不同演奏风格等等,都在刺激着儿童的听觉,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影响着他们的心灵,这就是音乐启蒙的魅力。

(二)音乐形象的初步建立

儿童对音乐的认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音乐启蒙教育时期音乐的熏陶作用、规范性等都会对儿童音乐形象的建立产生很大影响。相信《猫和老鼠》对儿童的影响范围应该是以亿为计量单位的,这种影响绝不仅仅是杰瑞和汤姆之间的斗智斗勇,而是其中近乎完美的声音效果,尤其是二位主人公与背景古典音乐之间的契合度非常高,高兴时、搞恶作剧时、悄悄做事时等等场景灵活生动的音乐,能让儿童听到音乐,即使不看画面也能想象到会是怎样一个场景。这就是音乐产生的效果。

音乐形象属于哲学中的美学范畴。我国儿童音乐启蒙教育与欧洲国家存在很大差别,其中之原因也少不了宗教音乐背景的影响差异问题。在《猫和老鼠》的作品中,音乐是作品的灵魂部分,其作用甚至超过画面的效果,汤姆的出现经常有种“伪绅士”的感觉,而老鼠杰瑞的出现常有一种明星闪亮登场的范儿,音乐贯穿于作品之中,儿童通过其中的音乐能产生情感的变化和对美的认识,建立良好的音乐形象。

(三)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对于儿童启蒙时期的教育非常有帮助,能有效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一般而言,儿童年龄到3岁之后就开始识别不同旋律之间的差异,4岁之后就有音乐的节奏感,5岁之后就能分辨声音的响度和美感,6岁之后就能有音乐的欣赏和协调能力,7岁之后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都进一步完善,9岁之后对音乐的美感认知基本形成,并具有一定的音乐辨别和判断能力。因此说,不同阶段的儿童对音乐的认知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启蒙时期的音乐教育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猫和老鼠》的作品中,实现了人物形象与音乐虚幻的完美融合,人物的喜怒哀乐都与背景音乐相协调,让儿童在观看的时候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置身于动画之中,去学习、思考、领悟其中的音乐与动作之间的关系。在儿童音乐启蒙时期,对于音乐的感觉以及对于肢体的协调性的控制都是在发展的,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能在心灵上产生想象力和感染力,并逐渐形成抽象思维,产生有意识的心理动机。

四、结语

科学的实践已经证明音乐启蒙教育对于儿童的成才至关重要,音乐会影响到儿童的智商、情感、思维、能力等等很多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儿童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启蒙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潜移默化的影响,注重对儿童音乐审美的培养。首先,《猫和老鼠》中的古典音乐能影响儿童音乐启蒙的整体意识。其次,《猫和老鼠》中的古典音乐能影响儿童音乐启蒙的节奏意识。再次,《猫和老鼠》中的古典音乐能影响儿童音乐启蒙的欣赏意识。最后,《猫和老鼠》中的古典音乐能影响儿童音乐启蒙的审美意识,一些经久不衰的曲目带给儿童足够的美感,视听效果通过神经传递到孩子的心里,能引导孩子客观理解音乐的整体性美,达到音、心、形的完美统一,使儿童确立正确的音乐审美和世界审美。

参考文献:

[1]谢嘉幸,徐绪标.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刘冬昕.古典音乐在迪斯尼动画片中的运用[J].电影文学,2012(01).

[3]王晓璐.动画片中音乐的艺术魅力[J].艺海,2010(09).

[4]李刚,孙丽娟.动画与古典音乐的联姻[J].文艺争鸣,2010(18).

[5]闫飞.论古典音乐与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提升[J].新西部下半月,2010(08).

[6]陈斌.在多元化的交融中凸显民族个性——新时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发展的思索[J].当代电影,2011(02).

暑期劳动教育范文第2篇

(一)一举一动见内涵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也是家庭的未来,提高人的素质全靠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不切合实际的。我认为家庭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还是让我们每一位人父人母重温《孔融让梨》《羊羔跪乳》《岳母刺字》等这些历史小故事吧,用古老的文明滋润孩子那纯洁的心灵,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的举止言行都能体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我目睹了这样一件事:今年暑期的一个早晨,我去米线店吃早点,旁边一张桌子坐满了四个人,其中有个七、八岁的女孩一边吃一边说,突然一个喷嚏全部打在了对面的男士的脸上,而女孩却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她妈妈忙拿出纸巾给孩子擦嘴,男士没出声,“啪”的一下放下筷子,站起来气冲冲走了。我想这家人德育教育是欠缺的,最起码的礼貌都不懂得。因此说家庭道德教育,是道德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步,“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这句话道出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内涵,家庭道德教育奠定了儿童成长的基础。

(二)家长要坚持对孩子说“不!”

面对现在家庭模式,孩子早已成为了家庭中的“小皇帝”,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面对孩子的成长,连一个“不”字都舍不得讲,对孩子百般迁就,过分溺爱。我想如果星星、月亮够得着,就会出现打破头的现象,久而久之,就容易成就孩子骄横、无理、任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的个性。不难看出如今那些问题儿童、问题少年,问题就出在爱的太过头了。这种爱事得其反,养成了一些坏习惯,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有的小孩子为要钱躺在地上打着滚哭,而愈演愈烈,可他捂在眼睛上的小手却留出了一条小缝,不言便知他在观察、他在较量、他在争取,有旁观者说:“不就是几块钱吗?让孩子哭?”,还听到另一种声音:“别难为孩子,再苦也别苦了孩子”,这句话不错,可用错了地方,有的孩子接过父母给的钱偷着跑去了游戏厅,网吧。因玩到了厌学的地步,家长头痛、教师头痛,游戏在研发、玩具在研发,学生的玩瘾何时了?家长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决不能听之任之,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要敢于说“不”字。要正确教育、引导。

(三)家长要正确评价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教育的宽松与严厉是相对而言的,宽松不能放纵,严格不能暴力,赏识不能避误,正确评价孩子,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有的家长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有出息的唯一评判标准,是不公平的。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教育出成绩突出的孩子,有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心胸狭窄,容不下别人超过自己。成年后,一旦碰上不顺心的事,便往往想不开,经受不住挫折。有孩子学习成绩差点,家长一脸怒气,“不行了!完了!”放松了对孩子的鼓励、赏识教育,造成了孩子自暴自弃。因此,要全面正确评价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踏上自己成功之路。

二、进行阶段性的家庭道德教育

(一)感恩教育

孩子从朦胧中受得了正确的引导,知道了什么是对与错,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感恩是做人的基本,是对人施爱和善的根源。现实中,有些孩子只知道无限地享受父母的爱,却不能很好地爱自己的父母,更有甚者,长大后虐待父母。感恩是需要教育的,学会感恩,就是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都需要回报。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爱自己的长辈,感谢一切为他付出的人,珍惜别人对他的爱,回报别人对他的爱,对家庭、对社会要有责任感。

(二)荣辱教育

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盼女成鳯,这些都离不开家庭的荣辱教育。船靠舵正,人靠德行。人生,好比在大海中航船,道德是方向盘,能力是燃料动力,没有正确方向的航船,无论有多么充足的动力,都只能在大海中乱转乱闯,始终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少年是品德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高尚情操的人,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知荣耻,辨善恶,是做人的基本德性。荣辱观的教育,是一个滴水穿石、积铢累寸的过程,家长要结合事例灌输荣、善、美、好的意义,也要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辨耻、恶、丑、坏,从而自觉地趋荣避害,分清是非,为善去恶,健康成长。要从小教育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劳动教育

劳动对于七十年代以前的人们来说感触颇深,谈不上丰衣足食,更谈不上农业机械现代化,就凭手推肩扛,吃尽了苦头,所以在劳动教育方面,父母出于疼爱孩子,不让孩子干这干那:“这脏!那累!”,逐渐“劳动”这一词在孩子的头脑中、行动中消失了,有些孩子不爱劳动,特别是这些年家庭的“小皇帝们”,家长更不他们让参与家务劳动,逐渐养成了“不是我的事”这种思想。劳动也是身心的锻炼,亲身的劳动才能体会父母对家庭的付出是多么的不容易,认识到劳动创造了价值。培养良好的心态,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回报家庭、回报社会。那么社会上就少了些游手好闲的人,就少了些违法犯罪的人。

三、结语

暑期劳动教育范文第3篇

以《****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若干意见》为指导,进一步确立“以德治校”,“以法治校”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深化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工作重点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中小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一项战略任务。

1、 学校常规工作,它是德育的重中之重,具体落实到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上面,即学习,纪律,卫生方面的管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本文来自 ]

(1)不同年级的管理。暑假过后,学生又升了一级,在暑期长假之际也增加了见闻,丰富了生活,这时应该做好学生的“收心”工作,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等良好的习惯,并提出新学期要求,安定学生学习情绪。

(2)抓好优良校风建设。学风、教风和干部作风决定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就是学生中的风气,主要靠行为习惯的养成。好的学风来自教风,治学治教严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是好的教风。好的教风来自干部作风,德育干部要实事求是、平易近人、办事公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风。

(3)以奥运会上我国健儿取得的优异成绩为契机,大力弘扬奥运精神,借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三、 德育工作的具体做法及措施

1、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成员的德育工作职责。

2、召开德育工作领导工作小组成员及相关成员(如班主任、团队负责人)会议,集思广益,制定一系列制度,形成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3、学习贯彻,落实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奥运精神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教育。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诚信教育。

4、班主任要坚持每周一次班会,并做好记录。并及时记录学生中发生的好人好事,典型事例要上报学校值周教师,将在晨会上予以表扬。

5、开展礼仪教育,塑造美好心灵。礼仪[本文来自 ],是社会确定的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的素质和品行的外在表现。日常工作中,把礼仪教育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和高雅的情趣,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6、通过班会、晨会、校会等。利用黑板报、报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在校学生人人会唱国歌,牢记校训,懂得孝敬父母长辈,懂得做客付约礼仪,懂得迎客、接待礼仪等,引导学生在处理师生、家庭、邻里关系上养成良好习惯。

四、德育工作的预期目的

通过德育工作,我们计划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在全校形成“团结文明,开拓进取”的校风和尊敬师长、勤学善思的学风,形成平等、友爱、和谐、宽松的良好育人环境。

2、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通过上述措施,要使德育工作由虚变实,由空泛变成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的工作。[本文来自 ]

3、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身心素质。

4、促进学校的整体工作,通过德育工作,使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睦。

具体活动安排

月份

德育目标

主要活动

九月

尊师重教教育

“我用成绩向教师节献礼”主题班会

国防教育

解放军英雄故事讲演

奥运精神教育

奥运知识问答

十月

文明礼貌教育

学用文明礼貌用语活动

争做文明礼貌好学生

红领巾在行动

礼仪常规教育

十一月

社会公德教育

“在学校外”测试

心理健康教育

“自满与自卑”

革命传统教育

读革命先烈事迹书籍活动

十一月

劳动教育

学会整理房间

“今天我当家”

理想教育

“我的理想”演讲会

十二月

学习进步教育

学习与游戏

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挫折

一月

暑期劳动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改革

近年来,旅游专业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统计信息显示,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361129人,比上年增长17.1%。在如此规模的旅游高等教育中,本科层次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既要遵循本专业操作性强的特性,又要注重本科生的通识理论教育,这对培养方案的设计和执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求不同的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根据各自优势突出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培养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特色人才,才能减轻就业市场中人才同质竞争的压力,为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多种空间。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该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培养具有一定特点的旅游行业的高、中级专业管理人才和规划人才。为达到这一定位要求,同时为使毕业生具备区别于兄弟院校的特色优势,多年来,旅游系经过不断探索,多次修订培养计划,改革培养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较为系统的专业培养体系。

一、培养模式的选择――“3+1”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各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绝大多数实行四年在校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在第八学期进行2―3个月的实习。由于实习时间短,旅游企业通常不欢迎,造成学生实习比较困难的局面。另外,有的学校实行“工读制”,即每周课堂教学4天,在旅游企业实习3天,如暨南大学中旅学院,但这种模式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会因为高校周边旅游企业较少而难于实施。

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国内最早实行“3+1”教学模式的专业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3+1”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部统一的教学计划学时总数框架内,在打通前两年基础课、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压缩专业课教学时数,将四年的课堂教学压缩在三年内完成,留下近一年时间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培养模式适应旅游管理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环节并重的教学要求,校正了传统教学中实践环节学时安排偏低、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旨在探索在四年制本科教育框架体系下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途径。通过调研与论证,这一培养模式既符合我国中部地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又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及就读与就业的平滑过渡。

二、专业特色的定位――地学特色

1.开创旅游地学领域,开设旅游地学课程。

地大旅游系充分利用学校传统专业的学科优势,揉合了生态学、地质学、土地资源学、人类学相关知识,并将其与现代旅游学紧密结合,在国内率先开创了旅游地学这一新的专业领域,开设旅游地学专业课程,填补了旅游学科的一项空白。旅游系教师有多人来自地学专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加强旅游科研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突出了地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对自然旅游资源类型及成因的认识。

2.建立旅游地学实习基地。

地大旅游系依托学校实站,在北戴河设立了旅游地学教学实习基地。教学实习定于学生一年级暑期进行,作为旅游认识实习,以旅游地学的相关知识点为实习内容。通过现场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滨海旅游景观的成因及其演变趋势探析,并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学与旅游的紧密联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观念。

另外,本专业的部分课程,如《旅游区开发与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借鉴《旅游地学》中的资源成因分析及分类方法,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依据;《生态旅游》课程教学中贯穿“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观;利用校内资源,开设《珠宝设计与鉴定》和《地球科学导论》等地学性质较明显的选修课程。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我们与兄弟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相比,具有较鲜明的特点。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旅游活动月”

目前国内旅游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普遍具有较强的集中性,不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适时消化,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开展专业综合素质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另外,旅游专业学科知识点较为分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受兴趣和性格的限制,不自觉地陷入其中某一较为狭窄的专业方向,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觉加强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旅游系经过几年摸索,认为开展校园“旅游活动月”是适时进行专业综合素质训练的一种有效形式。

“旅游活动月”一般以专业综合技能大赛的形式进行,根据教学安排,在每年的5月或10月间举行,历时一个月。活动共设立5个比赛单项,包括现场模拟导游、客房操作、导游词创作、精华路线设计、专业论文写作。比赛共分4周进行,前2周教师对学生进行赛前指导、督促学生练习,第3周进行预赛,第4周根据预赛成绩,每单项选取8―11名学生参加决赛。

实践证明,“旅游活动月”的开展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知识面、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实习提供了一个平滑过渡的条件。其主要成绩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了学生专业实用技能

“旅游活动月”5个比赛单项都是针对学生课堂教学所缺乏的环节而设置的,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获取、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实践操作和理论设计两大方面。在客房操作比赛中,尽管很多学生没有学过相关专业课程,但通过教师的现场讲授、示范操作,参赛学生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这次活动,加强了对培养实践能力的认识;现场导游模拟是一种规范知识应用与自主创造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学生在熟悉旅游景点资料的情况下,可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和讲解方法;专业论文写作、精华路线设计、导游词创作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论文写作比赛中,教师要求学生严格规范论文格式,对论文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精心指导,为学生今后从事理论研究和毕业论文设计作了一定的准备。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对专业论文、精华路线设计在现场答辩、讲解时须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示,增强了学生对现代多功能设备的应用能力。

2.提高了学生专业心理素质

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个单项比赛都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如现场导游要求学生面对评委和观模者进现场的导游模拟;导游词创作、精华路线设计、专业论文写作都不是交上书面的作品了事,而是必须进行现场的讲解和答辩。这些都要求学生理清思路、调节情绪、大胆表达、灵机应变,对学生心理素质是一次测试和考验。

3.活跃、增强了专业气氛

学校要求各院系在学生的培养上要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基础课程占去了大部分,留给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时间较少,因此,以往有些学生感觉专业气氛不够浓厚,对专业所涉及的行业、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开展“旅游活动月”这种活动,使学生对导游、旅游酒店、旅游产品设计等这些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增强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4.融合了学生专业课程知识

课堂专业知识讲授都是分不同课程进行的,如何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须得有一个学生自己综合运用、创造探索的过程。“旅游活动月”部分项目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出了要求,如专业论文的写作、精华路线设计,需要涉及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经济学、市场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这些活动对学生有意识地搜集多种专业资料、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具很大的促进作用。

5.扩大了旅游专业影响

曾经参加过“旅游活动月”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有校、院部分领导同志,省、市旅游局的相关领导同志,以及部分企业界管理人士,他们对活动的开展和组织做出了指导、提供了帮助。这些活动,扩大了本专业在校内的影响,加强了本专业与校外相关部门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四、课堂教学的革新――与时俱进

旅游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原有的“形体训练”课程从内容到上课方式都进行了系列改革。根据旅游从业人员语言沟通及礼貌礼仪的特殊要求,将该课程更名为“旅游语言”课程,将口头语言及体态语言结合起来,强调旅游从业人员人际沟通技能的培养,并融入了旅游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编著了《旅游语言》教材,重新界定了旅游语言的概念,扩大并加深了该专业课程的内涵。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系各位专业教师都积极投入课堂教学改革。在“旅游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制作了图文丰富的多媒体教案,教案中直观图片等远多于文字描述,真正意义上避免了黑板照搬,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在“旅游市场”课程教学中,教师注重案例教学,引入了大量案例,在课程考试中也加大案例题的比例,有助于学生分析及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旅行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采用项目设计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综合知识的应用。在“现代饭店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行业发展的时代特点,让学生制作饭店网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造力。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等课程的教学,既注重导游素质培养,又紧紧围绕“全国导游资格考试”而进行,近年来在“全国导游资格考试”中我系学生的一次性通过率在省内名列前茅。我系在教学创新和改革中经过几年摸索,逐步形成了以“厚基础,强技能”为特色的教学特点。

最后,我们也认识到,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施“3+1”教学模式后,由于学生在外地企业顶岗实习,其找工作的时间难以保证,也给学生的入党、辅修外专业课程等带来了不便;“旅游活动月”的开展也遇到组织人手短缺的问题;教师与旅游企业的联系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对于相关环节的优化途径,还需要不懈地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2006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R].2007,4.

[2]佘伯川.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

[3]谭白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规律与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5,10.

暑期劳动教育范文第5篇

寄宿制学校实行定期“放假”制度。这里的“假期”不单单指“寒暑假”,更指平时的“小假”,即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一段时间后可回一次家,每次大概四五天时间。放假了,一场父母与孩子之间关于上网问题的博弈也开始了。“放假了,我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玩电脑了”,代表了很多青少年学生的心声。但是孩子放假,许多家长却左右为难,忧心忡忡:“一放假,孩子就一头钻到电脑网络里。真怕孩子陷在其中拔不出来。”而有的家长干脆一刀切:不仅严格控制上网时间,甚至还切断了家中的宽带网络。

对孩子使用网络,家长过于担心于事无补,而坚决禁止也不可取。那么,在假期里,孩子如何被家长“网”住,而不是让电脑网络“网”住?笔者认为,家长应该这样做:改变认知,尊重孩子玩游戏的权利;自我提高,在引导教育孩子上掌握主动权;营造家庭温暖氛围,让孩子回归现实;成为孩子的“网友”;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一、改变认知,尊重孩子玩游戏的权利

现在仍然有许多家长认为网络是祸害,是洪水猛兽,弊远大于利。当孩子出现不良问题,厌学、逃学、离家出走、自残甚至自杀时,家长动不动就把矛头指向网络,“都是游戏惹的祸”。似乎形成了这样的公式:缺少自制力的孩子+魔鬼般的电脑网络=问题孩子。有的家长完全将网络游戏“妖魔化”。实际上,在信息时代,电脑和网络是每个人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可以这样说,让孩子掌握互联网络技术,为他将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也意味着让他站在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上。教育家孙云晓明确指出,游戏是青少年天然的伙伴和最亲密的朋友。他认为,电子游戏在视野、内容、技术等方面都具有传统游戏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游戏,孩子们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技能、培养优良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很多事情在现实情况中是不具实验性的,而在游戏中可以完成这一点。他大力倡导要“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为此,家长要改变认知,转变观念,不能患“深度近视”,而要“高瞻远瞩”。孩子上网和玩网络游戏的问题,并非让不让上网、让不让玩游戏的问题,而应是怎么上、玩哪些游戏、玩多长时间的问题。

二、自我提高,在引导教育孩子上掌握主动权

对电脑网络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的家长有很多。很多家长反映,为满足孩子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学习要求,家里买了电脑安装了宽带网络,但孩子们到底是在学习还是在聊天、玩游戏,家长根本不知道,至于哪个网站能上,哪个网站不宜上,家长们更是不懂。

孩子沉迷网络,甚至出现成瘾现象,说到底是家长没能正确而有效地给予引导与教育。而这源于很多家长是“网盲”。

作为家长,可以不利用网络,但是至少要了解网络文化,这样才能和孩子有共同的交流平台。家长掌握电脑知识,甚至做一个互联网的“内行人”,不是让家长偷偷摸摸地监控孩子的上网信息,偷窥孩子的隐私,而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浏览,来了解孩子使用电脑网络的情况,从而为增进亲子关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引导与教育。

三、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回归现实

专家们一致的观点是,孩子沉迷网络是家庭造成的,因为家庭没有给他足够的温暖。孩子沉迷网络,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现在家长们关注的主要是孩子的物质需求,往往忽视孩子心理上的需求,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与关心。为满足某种需要,逃避不良感觉,孩子就到网上寻找慰藉,玩网络游戏,找网友聊天,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

要使孩子回归现实生活,被家长“网”住,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和谐的家庭氛围的营造。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更要在心理上给予关心与支持。不管工作多少忙,家长也要想方设法地挤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想法、观点、兴趣爱好。孩子心情不好时,如果孩子愿意说出来,家长就做一个倾听者,耐心地倾听他诉说,而不要显得不耐烦;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只想一个人静一静,那就让他一个人待一会;同时,在不招致孩子反感的情况下,想办法让孩子把心中的不快宣泄出来。孩子快乐的时候,家长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而不是没有任何“感觉”,否则因为得不到回应、肯定,孩子就会转向其他对象,包括网络。

在网络使用上,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网络,引导他们适当地使用网络、玩游戏。对于已经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家长尽量减少责备,尽可能在平等交流协商的基础上与孩子一起努力,通过制订上网契约、规划网络使用计划、提高孩子的自我监督能力等途径,引导孩子走出网瘾,将他们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

四、成为孩子的“网友”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对待网络使用问题上,如果家长和孩子没有共同语言,不能谈到一块儿,势必造成隔阂。家长在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上网学习,通过网络交流,甚至一起玩网络游戏,成为孩子的“网友”,是被实践证明和专家一致认同的密切亲子关系的有效方法。家长主动地利用网络和孩子进行互动,在互动中更深地把握孩子们成长的脉搏,从而理解他们的言行,掌握他们的心理。在欧美流行一句现代格言,叫做“和孩子们一起敲键盘”,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位教师家长的做法值得借鉴。他读六年级的孩子对玩游戏很感兴趣,这位教师经常抽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有时一起玩单人积分游戏,有时玩双人网络游戏。他和孩子成了一对好“玩友”。因为他和孩子有很多共同语言,关系相当融洽。谈到让孩子玩游戏,这位教师起初有些不放心,担心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不过,毕竟是教师,这位父亲还是“解放思想”“放下包袱”,理解与支持孩子玩游戏,并给予极大的信任。结果,孩子什么心里话都会跟爸爸讲;对事先约定的上网与玩游戏的时间,孩子很遵守;对父亲的劝解,孩子很“听话”。这位朋友还利用网络对孩子进行了有效的劳动教育。他常和孩子玩QQ农场游戏,在玩中引导孩子去感受、体会其中的辛苦,告诉孩子生活中的农场其实比这还要难管理。还带着孩子回农村老家看家里的农场,让他观察外公外婆如何经营管理,如何辛苦。这些经历,使孩子在玩农场游戏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对劳动也有了新的认识。

虽然不是每位家长都能像这位教师一样引导教育孩子,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家长要尽量与孩子打成一片。孩子自有他们的话语系统、生活方式、活动规律,家长只有读懂它们,走近它们,融入其中,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引起他们的共鸣,家长也才有可能与他们真诚地交流沟通。

五、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之所以热衷于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内部原因主要是寻求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温暖和关心,改变现有单调枯燥的生活方式。家长如果硬性禁止他们去做,只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结果会适得其反。为避免孩子沉迷网络,家长要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兴趣点,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丰富多样的现实活动中来。

济南大学王本法教授指出,父母为孩子安排丰富的暑期活动,是让他们忘掉网游的最好方法。孩子喜欢溜冰,家长就在这方面鼓励和支持他,为他准备装备,抽时间定期陪孩子学习、锻炼,甚至家长自己学习溜冰,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身体素质,一举两得。孩子对绘画感兴趣,家长可以让他去参加培训,并经常关注进展,时不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适当地给予奖励。当然,也不是无条件、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得根据家庭情况讲究“度”和“量”。